中考语文考点分析鱼我所欲也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984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13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考点分析鱼我所欲也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中考语文考点分析鱼我所欲也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中考语文考点分析鱼我所欲也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中考语文考点分析鱼我所欲也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中考语文考点分析鱼我所欲也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考点分析鱼我所欲也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

《中考语文考点分析鱼我所欲也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考点分析鱼我所欲也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考点分析鱼我所欲也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

中考语文考点分析鱼我所欲也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

2019中考语文考点分析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所恶(w)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w)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患者何不为(wi)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患而有不为(wi)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wi)宫室之美,妻妾(qi)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我欤(y)?

乡(xing)为(wi)身死而不受,今为(wi)宫室之美为(w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之奉为(w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i)所识穷乏(f)者得(d)我而为(w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wi)失其本心。

出处

选自《孟子告子上》(《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或者是舍生取义。

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

注释

1.熊掌:

熊的脚掌,古人认为是珍贵的食品。

2.得兼:

同时获得。

得:

获得。

3.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舍弃鱼肉而选择熊掌。

取:

选取。

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

取:

求取义:

正义,道义。

4.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更要的。

甚:

超过;于:

比。

5.苟得:

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或者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6.所恶:

讨厌的(事物)。

恶,憎恨,讨厌。

7.患:

祸患,灾难。

8.辟:

通避,躲避。

下文同义。

9.如使:

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10.凡可以得生者:

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

者:

的办法。

11.何不用也: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2.不为:

不愿意这样做。

1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是有人却不用它。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4.非独:

不单,不仅。

独:

只,仅仅。

15.是:

这、这样。

16.勿丧:

不丢掉。

丧:

丧失,丢失。

17.箪:

古代盛食物用的圆竹器。

可译为竹篮。

18.豆:

古代盛饭用的器具。

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

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它食品。

19.呼尔而与之:

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

尔:

语气助词。

《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

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

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

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

呼:

吆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而,连词表修饰。

2019(c):

用脚踢;与:

给。

21.不屑:

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2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如果不辨别它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丰厚的俸禄。

则,连词,这里表假设。

辩通辨,辨别。

23.万钟,这里指优厚的俸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24.何加:

有什么益处。

加:

增加。

25.为:

为了。

下文乡为今为的为都念wi。

26.奉:

侍奉。

27.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

得我:

得于我,感激我的恩惠。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28.乡为身死而不受: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乡通向(旧写作向),原先,从前,先前。

29.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今,现在。

为,为了。

为(第二个),接受。

30.已:

停止,放弃。

31.本心:

天性,天良。

本来的思想,即指义。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

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

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

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

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

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

(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

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

(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一词多义1.而

呼尔而与之。

修饰与,表修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转折,却

2.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3.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做法

4.得

二者不可得兼得,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5.为

向为身死而不受。

情愿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

为了,表目的。

第二个为:

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采用

6.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定语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的

人皆有之代词它文中指羞恶的本心

得之则生代词它文中指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代词它文中指行道之人乞人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代词它文中指万钟的俸禄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它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

此之谓失其本心代词,它,指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

7.生

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

8.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给

9.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这里指带来的好处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

10莫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没有什么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

11.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

12.则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那么

得之则生就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连词,这里表假设

13.凡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凡是;只要是

通假字

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例句: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

例句:

相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例句: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辩通辨,辨别。

例句: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辟通避。

躲避

古今异义

1.可以

古:

能够用来

今:

能够

2.是

古:

这指示代词

今:

判断动词

3.豆

古:

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

豆子

4.钟

古:

古代的量器

今:

计时器具

5.加

古:

益处

今: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特殊句式1.判断句

例句:

鱼,我所欲也。

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舍生而取义者也。

省略主语我。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得:

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动词作名词生:

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例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段落分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

提出本文的论点。

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所恶有甚于死者):

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

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

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

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

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

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

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

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

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

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

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

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

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写法介绍

第一段包括两层,从鱼,我所欲也到故患有所不避也是第一层。

这一层的开头两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只是作为一个比喻,借以说明我舍生取义的果敢,只具有使文章生动形象,鲜明可感,富于气势的修辞效果(孟文的特色之一),完全没有使论点得以证明的论据作用。

因为人能舍鱼而取熊掌并不能证明人就能舍生取义。

所以,如果把上述两句换成果敢地三字放在舍生取义四字的前面作状语,是不影响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结构的。

可见,这一层的重心全在后面的几句话中。

后面几句中的舍生取义、不为苟同、患有所不避是同一个意思,即不贪生怕死。

这些都是作为事实论据的,分别放在第一个分论点我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前后,进行回环论证,即从事实得出结论,再用事实证明它(孟文常用的方法)。

所以这一层不是用舍鱼而取熊掌为论据证明舍生取义。

而是用舍生取义,(即不避患、不苟得)为论据证明:

我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

从如使人之所欲到贤者能勿丧耳是第二层,首先用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两个假设反问句所蕴含的普遍事实,从反面证明第二个分论点:

人们具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

接着又用两个肯定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从正面论证分论点。

然后顺承上文的事实论证,正反论证和酣畅的行文气势,概括性地提出了中心论点: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体现了孟文的辩论色彩),可谓水到渠成,顺当明快。

概括上面两层可知:

第一段是用我人的行为作事实论据,通过推究原因论证了中心论点。

承接第一段,文章的第二、第三段又用具体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严密有力。

第二段(从一箪食到乞人不屑也)举出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的事实证明饥者照样有人的本心:

所欲有甚有于生,所恶有甚于死。

第三段用反问排比句式,通过把向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德)我而为之作比较,深刻地提示了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是失去了本心的行为,从而证明了他们也是有本心的,只是已经丧失罢了。

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在中心论点得以充分论证后提出的一句号召,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批判性。

通过分析《鱼》文的结构和材料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鱼》文是用我人行道之人乞人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者的行为作论据,通过推究原因,然后概括提示出中心论点的。

从《鱼》文的出处看,《鱼》是《孟子》一书中第六篇《告子》中的第十章。

《孟子》全书对人性的看法是人所共知的性善论。

第六篇《告子》更是系统地,全面地,集中地阐明了人性善的哲学观:

其中第二章指出:

人性之向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第六章又集中地指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紧接着第八章又以牛山上本来有繁茂的树木为喻,说明人皆有性善的本心,在有些人身上看不到善的行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善的本心,只是因为它像牛山上的树木那样被砍伐殆尽了。

正是这样,第十章《孟》与以上诸章在思想内容上一脉相承,论证了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

恰如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所指出的:

此章言善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只有这样确认人皆有本心为《孟》文的中心论点,才能和《告子》全篇乃至《孟子》全书的思想内容相吻合,才有利于正确理解孟子王道仁政思想的哲学根源,才有利于把握孟文的艺术风格,才有利于把它作为论说文的范文进行教学。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阅读(60分)

(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

1.高峰入云,□□□□。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木兰辞》)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曹操《观沧海》)

4.□□□□□,□□□□□。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5.白居易在《观刈麦》中用“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两句,写出劳动人民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卖炭翁》中也用这种手法,以“□□□□□□□,□□□□□□□”两句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得细致入微。

6.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达了临危受命,为蜀汉政权尽心竭力的语句是:

□□□□□□□,□□□□□□□。

7.“报国欲死无战场”,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吐尽了壮志难酬的感慨。

其中用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描写,无声地展示这位报国壮士内心世界的词句是:

□□□□□□,□□□□□□。

8.李清照在遭受命运之神无情打击之时,心中依然有梦想。

在《渔家傲》中,用“□□□,□□□□□□□”的呼喊,既回扣了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的问题,又表达了自己高驰不顾的决心。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怒己,曰奉壹。

9.本文作者是(人名),代文学家。

(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

①隔篁竹()②水尤清冽()

③俶尔远逝()④往来翕忽()

11.《小石潭记》是以“记”名专写山水的代表性文章,写景求物,历历如绘。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一句所描绘的景象。

(2分)

 

12.选文中写到小石潭“水尤清冽”,却并未就此搁笔,请你说说文中还有哪些描写是表现潭水之清的?

(答出两处即可)(2分)

 

13.“地灵宜久处,山好可常游”,美好的自然风景总是会让人留连忘返,可是作者却觉得清幽的小石潭“不可久居”,“记之而去”,这未免让人觉得扫兴。

你怎样理解作者这样的感受与反应?

(3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

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

遏春①沉鸷②果敢,善抚士卒,摧锋陷阵,未尝败北。

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

长于大将军达二岁,数③从征伐,听约束④惟谨,一时名将称徐、常。

遇春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又称“常十万”云。

(出自《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三》)

【注释】①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南直隶怀远(今属安徽)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

明朝开国军事大将。

本封鄂国公,追封开平王,谥忠武。

②沉鸷:

深沉决断。

鸷,凶猛。

③数:

屡次。

④约束:

拘束,限制。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分)

①善抚士卒()②遇春尝自言能将十万众()

15.常遇春一生可说战功彪炳。

短文中介绍当时的哪些称呼可以看出常遇春的非凡才能?

(2分)

 

16.史载常遇春“每与敌战,出则当先,退则殿后,未尝败北,士卒乐为之用”。

从短文中的介绍来看,常遇春拥有着哪些优秀的品质?

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2分)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伙伴”梁思成

黄汇

①我们建一一班(1961届)和梁思成先生有着一段深厚的师生情,回顾四十六年前与先生相处的戏剧性的场面,幅幅相连仍如同昨日。

先生在同学们和我的心中不是圣者,甚至不是严师,而是我们成长中亲切的“老伙伴”。

现在细想起来,相处的那六年间的点点滴滴都影响了我一生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习惯,不知不觉中铺垫了我们的敬业之路。

②1955年高高兴兴走入清华园的时候,我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因为能乍乎,班主任派我暂任文娱干事。

为了使来自全国各地互不相识的同学熟悉起来,组织全班同学到颐和园玩了一次。

③一到谐趣园,我们不由得叫了起来:

“快来看呀!

这里有个小老头水彩画得真棒!

”他又瘦又“小”,抬起头来看了看我们胸前佩戴的清华大学新生的小布章:

“呵!

了不起!

清华大学的学生。

你们也喜欢画画?

是哪个系的呀?

”我们颇有些得意地表示:

“当然,我们是建筑系的学生。

你知道进了清华大学要上建筑系还得再考一次画画呢!

④“噢……我也累了,不画了。

我请你们上楼去看看吧。

⑤“你是颐和园的干部吧,住在这地方多好玩!

⑥“我是个没事干的小老头,住在这里并不好玩,因为没人跟我玩,你们来了这里,带我玩行吗?

⑦“行!

你这人挺好玩。

⑧开学后才知道,那“小老头”竟然就是我们的系主任。

那是在林先生刚去世而且他正遭“复古主义大批判”的时候,总理关照他在谐趣园休养。

⑨对于谐趣园时的不逊,我们丝毫没有什么顾虑,因为直觉说明他对我们并没有反感。

幸运的是,特殊的机会使他对我们班多了一份特殊的关心,主动不定时地给我们讲专题课,

甚至辅导课程设计。

⑩一年级结束前,在二校门旁遇见先生,他问我暑假怎么安排,并要给我留一点家庭作业,我求他别再让我放假都玩不成。

梁先生说,这作业不妨碍你又吃又玩,只需要你去和你家周围扫街或摊大饼的那种人交往,交两个朋友,把他家各方面的情况写下来,交卷。

这作业真奇怪,不过梁先生常常会出一些怪题,做起来也会挺有意思,我就照办了。

⑨当时我家前门、后门各处于不同的两条巷中,我主动去和那两位扫地的阿姨搭讪,因为外祖父在当地受尊重,所以她们待我都很好,有时我也去辅导一下她们孩子的功课。

一来二去,开学时就完成了两份“交朋友报告”,将她们家的成员、工作、经济情况、生活规律和不同的特殊困难,一一罗列。

于是,我第一次获得了梁先生的夸奖,说写的很实在、细致,文笔也还可以。

然后他讲,学建筑这行要做设计,而设计的房子要为各行各业的人所用,每一种人和另一种人的需要不同,你不了解他们不行,你不学会了解别人的需要也不行,要养成随时观察和关心各种人的习惯,要“知人”。

⑩二年级期末考试时,全班2/3的同学材料力学不及格,同时有人向老师反映,说我常

聚合七八个同学骑车进城看演出,看球赛,不上晚自习,影响很不好。

老师批评了我,我不服气,就顶嘴,被梁先生传唤了去。

梁先生板起面孔严肃地批评我不守纪律,他说:

“刚才,是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和你谈话,我的意见你必须执行;下面是小老头梁思成和你讨论‘玩’的问题,你爱听不听都行。

其实,‘玩’是好事,学建筑的人多玩多见识,只是必须会玩,不能傻玩。

”他讲了许多自己年轻时在体育、文艺方面的精彩经历。

“运动队的人设计体育场的跑道就不会忽视跑道的弯道坡度和冲刺后的缓冲道,合唱团的人设计音乐堂就不会忽视后排观众席的音响质量,他们的设计观念和毫无文体兴趣的人的深度不同。

但是你光傻玩,不看,不想,那就叫白玩。

玩的时候要顾及四周,东张西望,想一想,如果让你做这个设计,你怎么处理?

要玩,不要当书呆子。

⑪我想起四年级的时候,我有一个设计方案受到大家的夸奖,飘飘然地拿去给梁先生看。

看后他什么夸奖的话也没有说,让我下楼去拿一个碟子、一个碗上去,再把书架下的一个小陶土罐子拿’出来,让我灌了大半罐子水,然后对我说:

“你看,这半罐子水不满,有人会对它在意吗?

可是现在你把这水倒在碗和碟子里直到溢出为止,然后人们会惊呼水太多了,水真多。

其实,罐子里还剩很多水,罐子里的水才真多,你可千万别把自己捏成碗,更不要捏成碟子,那就没出息了。

⑫我在回想罐子的事时,先生立刻唤回我的思路,嘱咐我:

“每当你做成一件事受夸奖时,一定要冷静地去调查一下还有什么不足,甚至勇敢地问一问有没有错误,认真总结,定出新的目标,这是不断进步的诀窍。

千万要改正你的缺点,不要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甚至跟别人计较自己的功劳有多大。

要记住,我今天的话很重要!

”“当然,我的画也很重要,现在把曾受你夸奖的那张谐趣园的画送给你。

”他的话我铭记至今,他的画就是梁先生画集的封面。

⑬琐琐碎碎的许多小事,教诲指点终生,却无法回报。

世上最无法弥补的是时空造成的无奈,越是在纪念、追念先生的时候越是难过,真是难过极了。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1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

①不逊()②搭讪()③溢出()④教诲(’)

18.作者在开篇写下了这样的文字“现在细想起来,相处的那六年间的点点滴滴都影响了我一生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习惯,不知不觉中铺垫了我们的敬业之路。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分)

19.从师梁先生使作者受益良多。

阅读文章之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作者的成长路上,梁先生做了哪些事情给作者的人生带来启迪,影响一生?

(4分)

20.作者把自认为得意的设计方案拿给梁先生看时,粱先生却给他讲了罐子装水的故事。

阅读⑥段,思考梁先生对作者说的这番话,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表达了梁先生对作者怎样的期待?

(4分)

21.师者,授知识于学生,教品质于弟子。

在作者叙说与梁先生交往过程中,梁先生给你留下

了怎样的印象,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

(4分)

22.文章结尾段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对梁先生的深厚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世上最无

法弥补的是时空造成的无奈,越是在纪念、追念先生的时候越是难过,真是难过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