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分化与统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983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的分化与统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言的分化与统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言的分化与统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语言的分化与统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语言的分化与统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言的分化与统一.docx

《语言的分化与统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的分化与统一.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言的分化与统一.docx

语言的分化与统一

语言的分化与统一

语言的分化

一、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社会分化有两种类型,一是一个统一的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在地域上逐渐分化为若干个相对独立或完全独立的部分,这可以叫做社会的地域分化;二是在一个统一的社会内部,因阶级、阶层、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宗教等社会特征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社会集团,这可以叫做社会的社群分化。

在社会分化和语言发展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个统一的语言会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社会的地域分化会导致语言的地域分化,在一种语言的内部形成不同的地域方言,在一定的社会政治条件下还可能使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成为不同的亲属语言;社会的社群分化会导致语言的社群分化,在一种语言或方言的内部形成不同的社会方言。

二、地域方言

(一)什么是地域方言?

地域方言是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的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

例如:

“书”西安叫?

u21。

“玉米”西安叫“包谷”,“我很想你。

”西安说“我想你得很。

(二)地域方言形成的原因

地域方言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社会原因。

原来使用同一语言的人,后来由于人口增加、战乱、征伐等原因,其中一部分人不得不向外迁徙。

开始,新迁徙地距离原居住地还不太远,两地之间来往还比较密切,语言上还不会出现大的差异。

但当新的迁徙地距离原居住地越来越远时,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来往就越来越少。

这时,一个地方产生的新的语言成分就不大能传播到其他地方。

一个地方不再使用的某个语言成分,也不大能影响其他地方。

这样,原来使用同一语言的人,由于居住地域的不同,语言上就会出现差异,从而产生地域方言。

例如,汉族人原来只居住在黄河中下游一带,汉语也就只在这个地方通行。

当时,汉族周围居住的是少数民族: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后来,由于人口增加、征伐、战乱、垦荒等原因,汉族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

历史上,汉族的大迁徙主要有五次。

第一次是西晋末年至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陷入兵荒马乱之中。

黄河中下游一带的汉族人开始扶老携幼纷纷向南迁徙。

他们渡过淮河、长江,来到江西中部一带。

第二次是唐代末年至五代十国时期,黄巢起义的战火迫使河南西南部、安徽南部以及南迁江西的移民继续往南迁移,到达福建西部及江西南部一带。

第三次是宋末元初,蒙古元人挥戈南下,北方人再一次向南迁徙。

这次南下的人进入福建、广东、广西,甚至有人渡海来到海南岛、台湾。

这三次主要是北人南下,把汉语带到了南方原来使用非汉语的地区。

明清两代,还有两次比较大的迁徙活动,即第四次和第五次迁徙。

第四次主要是东部的人向西部的四川、湖南、湖北、云南等地迁徙。

第五次主要是山东东部(胶东半岛)和河北的人向东三省迁徙(即闯关东),山西和陕西人向内蒙古迁徙(即走西口)。

由于汉族这几次大迁徙,汉语就从原来只使用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一种语言变为今天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语言。

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汉语方言就此形成了。

二是语言本身的原因。

同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同一种语言现象在有的地方快,有的地方慢,这必然导致同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域出现差异。

如果同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域演变速度是相同的,就不会出现地域差异。

具体例证见下面的讨论。

(三)地域方言的差异

地域方言方言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

下面分别介绍。

1、语音差异汉语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最大。

例如用关中西安话、渭南话、宝鸡话说“河里有水,水里有条船,船上有个老鼠。

汉语方言的语音差异,声母上最重要的是中古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的今读法。

汉语方言的语音差异,韵母上最重要的是中古入声韵尾的今读法。

2、词汇差异汉语方言在词汇上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例如,北京叫“白薯”的,济南叫“地瓜”,太原叫“红薯”,西安叫“红苕”,宝鸡叫“红芋”,武汉叫“苕”,扬州叫“山芋”,广州叫“番薯”。

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词形差异词形差异表现在词根、词缀或语素顺序不同三个方面。

首先看词根差异“吃饭”的“吃”,梅县、广州和福州等地说“食”。

“狗”福州说“犬”。

“书”厦门说“册”。

“锅”,苏州、温州、广州、梅县人说“镬”,福建人说“鼎”。

“闻”,南昌、温州说“嗅”,梅县、厦门说“鼻”。

“喝”,广州人说“饮”。

“走”,梅县、广州、厦门说“行”。

“跑”,广州、厦门说“走”。

“眼睛”,潮州说“目”。

“眉毛”,潮州说“目毛”。

“翅膀”,温州、广州、厦门、潮州说“翼”。

“筷子”,温州、厦门、福州说“箸”。

再看词缀差异“鼻子”,苏州、温州说“鼻头”。

“锄”,武汉、广州、厦门说“锄头”。

“金子”,温州、潮州、福州说“金”。

“木头”,广州说“木”。

最后看语素顺序差异“客人”,温州、长沙、南昌、梅县、广州、厦门、福州说“人客”。

“公马、公驴、公羊”,广州、厦门说“马公、驴公、羊公”。

“母马、母驴、母羊”,厦门、福州说“马母、驴母、羊母”。

(2)词义差异词义包括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两个方面,非理性意义又分为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三个方面。

首先看理性意义的差异词义的范围大小在不同方言可能会有差异。

苏州话“馒头”和“包子”不分,都叫“馒头”,要区别,“馒头”叫“大包子馒头”或“实心馒头”。

长沙话“苍蝇”和“蚊子”都叫“蚊子”,要区别,“苍蝇”叫“饭蚊子”,“蚊子”叫“夜蚊子”。

梅县、广州、厦门和福州“肥”和“胖”不分,都叫“肥”(香港演员沈殿霞“肥肥”)。

下面看非理性意义中的感情色彩差异“老头儿”和“老头子”,北京话和济南话前者带褒义,是爱称,后者带贬义,是憎称。

合肥、扬州和南昌只说“老头子”,没有贬义。

再看语体色彩差异官话方言里,偶尔也说“何如”、“未曾”、“见笑”、“系”(某某人系陕西凤翔县人),显得文言味很重,带有书面语色彩。

但在福州(何如:

怎么样),莆田话(未曾:

还没有),厦门(见笑:

羞耻),广州(系:

是)都是十分通俗的口语。

最后看形象色彩差异“萤火虫”,苏州话叫“游火虫”,南昌叫“夜火虫”。

“香蕉”,梅县、厦门、潮州又叫“弓焦”。

“黄瓜”,厦门叫“刺瓜”,潮州叫“吊瓜”。

(3)有些概念在某些方言用一个词表达,在某些方言必须用词组来表达,或者根本不存在这个概念。

例如,“回家”在一些方言里没有相对应的词。

凤翔话只能说“回来”、“回去”,上海话只说“转去”、“转来”,厦门话只能说“倒去”、“倒来”。

又比如,上海话的“拆烂污”比喻不负责任,把事情弄得难以收拾,西安话中就没有相对应的说法。

3、语法差异汉语语法上的差异虽然没有语音和词汇大,但差异还是很多的。

语法差异可以从实词、虚词、词序和句式四个方面来分析比较。

(1)实词的差异北京话名词表示“小”,用在词根后加“儿”或者再在词根前加“小”,例如:

鸟儿、小刀儿。

西北、西南的许多方言用重叠方式表示“小”。

例如陕西凤翔话:

刀刀、棍棍、房房、箱箱。

北京话动词表示时间短或动作的量小,用动词重叠方式表示,例如:

看看、敲敲。

西北、西南的许多方言用动词后加“一下”“下”等来表示。

例如,四川成都话“看一下”“看下儿”“看一下下儿”“看下下儿”;西安话用动词后加“尕儿”或“尕子”,例如:

你等尕儿,我就来。

(2)虚词的差异北京话的助词“的”、“地”,南方很多方言说“个”。

例如上海话:

哥哥个房间,卖菜个,仔细个听。

(3)词序的差异双宾语的位置北京话:

我给他一本书。

广州话:

我畀一本书渠。

状语的位置梅县话:

着多一件衫(多穿一件衣服)。

广州话:

等一阵添(再等一会儿),我行先(我先走)。

补语的位置上海话:

我讲伊勿过|我讲勿伊过(我说不过他)。

广州话:

我打渠唔过。

(4)句式的差异比较句北京话:

今天比昨天暖和(xuo)。

广州话:

今日暖过琴日|坐飞机快过坐火车。

疑问句西安话:

今儿得是星期一?

苏州话:

汝阿要看电影?

(四)地域方言的分区为了说明方言之间的差异,可以给方言分区。

汉语方言分区的基本单位是区、片、点。

另外,如果一个区使用人口多,地域广,还可以叫做大区,大区下面再分区。

片下面还可以有小片。

汉语方言分为官话大区、吴语区、湘语区、赣语区、客家话区、粤语区和闽语区。

官话大区又可以分为北京官话区、东北官话区、胶辽官话区、冀鲁官话区、中原官话区、兰银官话区、西南官话区、江淮官话区、秦晋官话区。

西安话属于官话大区、中原官话区、关中片。

三、亲属语言

(一)什么是亲属语言?

亲属语言是由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的不同的语言。

例如,拉丁语最初是意大利半岛中部西海岸拉丁部族的语言。

由于罗马的强盛,罗马人的拉丁语在罗马成立共和国后(公元前5世纪初)成为共和国的官方语言。

公元前5~公元5世纪共1000年间,拉丁语是欧洲一个最强大的政治实体(罗马共和国之后继以罗马帝国)的语言。

5世纪时,罗马帝国崩溃,各地通俗拉丁语演变为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等语言。

再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英属印度境内的主要语言是印地语,由于使用印地语的人有的信印度教,有的信伊斯兰教,信印度教的使用印度文字来书写印地语,而信仰伊斯兰教的用阿拉伯字母来书写印地语,并把这种语言改称乌尔都语。

这样,两种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地域方言就形成了。

随着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国家的独立,这两种不同的地域方言就进一步成为两种不同的语言。

亲属语言与地域方言是什么关系?

它们原来都是同一语言的地方变体。

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地域方言与亲属语言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比如,从拉丁语分化来的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是亲属语言,是不同的语言。

可是要把这些语言比较一下,有些地方也类似中国的几种地域方言,犹如北京话跟上海话、西安话、广东话、厦门话差别这么大。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使用同一语言的不同地域方言的人,属于同一个社会(民族),使用同一种文字,有共同的标准语,方言的发展方向是向自己的标准语靠拢。

而使用不同亲属语言的人,属于不同的社会(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各有自己的标准语(法语以巴黎方言为标准语,意大利语以多斯冈方言为标准语)。

(二)亲属关系

亲属语言有共同的来源,这些语言之间具有历史同源关系,这种关系叫做亲属关系。

例如,一般认为,汉语和藏语有共同的来源,它们都来自原始汉藏语,因此它们之间有亲属关系,是亲属语言。

亲属语言所从出的语言叫做原始基础语,或者叫做母语,从母语分化出来的语言叫做子语。

母语和子语是比喻的说法,与生物学上的母子并不完全相等。

母亲和她的子女可以同时存在,生活在同一时间和地点,但是,母语和子语不能同时存在;子语出现,就意味着母语已经消失了。

例如,汉语和藏语都是从原始汉藏语分化而来的,出现了汉语和藏语,原始汉藏语就不存在了。

我们现在既然看不到原始基础语或者叫做母语,那么,我们怎么知道汉语和藏语是亲属语言呢?

是根据现在汉语和藏语的语音对应关系,这将在下一章说明。

(三)谱系分类

了解了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之后,就可以根据亲属关系来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

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做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

谱系分类首先根据语言间亲属关系的有无,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不同的“语系”。

语系是谱系分类中最大的类,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都属于同一个语系,凡是没有亲属关系的语言都属于不同的语系。

例如,汉语、藏语、壮语、苗语、彝语是亲属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印地语、波斯语、俄语、波兰语、法语、意大利语、英语、德语、瑞典语是亲属语言,属于印欧语系。

同一个语系之下又可以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程度,把语言分为不同的语族,语族之下还可以分为不同的语支。

例如,印欧语系分为拉丁语族、日尔曼语族、斯拉夫语族、印度-伊朗语族等,其中斯拉夫语族又分为东斯拉夫语支、南斯拉夫语支和西斯拉夫语支,东斯拉夫语支又分为俄语、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

语系、语族、语支这种谱系分类的层级体系,反映了原始基础语随着社会的分化而不断分化的历史过程和结果。

世界上的语言按照亲属关系大致可以分为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达罗毗荼语系、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九大语系以及其他一些语群和语言。

此外,还有一些系属不明的语言,例如朝鲜语、日语。

汉藏语系一般认为包括汉语、藏缅语族(藏语、景颇语、彝语、纳西语、羌语等)、苗瑶语族(苗语、瑶语、畲语等)、壮侗语族(壮语、傣语、侗语、黎语等),使用人口在10亿以上,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仅少于印欧语系。

汉藏语系的分布地区主要在中国、泰国、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孟加拉、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亚洲各地,此外,在世界其他各地也还有不少汉藏语系语言的使用者。

中国是使用汉藏语系语言的人口最多、语言的种类也最多的国家。

到目前为止,已确定的语言有30多种,分属不同的语族、语支。

其中,汉语分布遍及全国各地。

藏缅语族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中南地区。

苗瑶语族分布在中南、西南和东南地区;壮侗语族分布在中南、西南地区。

印欧语系分为日尔曼语族、拉丁语族(罗曼语族)、斯拉夫语族、希腊语族、印度-伊朗语族、阿尔巴尼亚语族等,是当今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一个语系,使用者几乎遍及整个欧洲、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还有非洲和亚洲的部分地区。

从15世界开始,随着欧洲殖民势力不断扩张,一些欧洲语言陆续传到世界其他许多地区,这是印欧语系分布如此之广的直接原因。

今天,以某一种印欧语言为自己母语的人,加在一起有15亿以上。

日尔曼语族主要包括德语、英语、荷兰语、瑞典语、丹麦语、挪威语、冰岛语。

拉丁语族主要包括拉丁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

斯拉夫语族主要包括俄语、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保加利亚语。

印度-伊朗语族主要包括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尼泊尔语、波斯语(伊朗的官方语言,也是阿富汗境内两种主要语言之一(另一种是普什图语))。

乌拉尔语系指分布于从斯堪的纳维亚往东,越过乌拉尔山脉,直到亚洲西北部广大地区的一组语言。

主要语言包括芬兰语、爱沙尼亚语、匈牙利语。

使用人口约2000万。

阿尔泰语系主要分布在中国、土耳其、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伊朗、阿富汗以及东欧的一些国家。

包括突厥、蒙古、满-通古斯3个语族。

突厥语族主要包括土耳其语、阿塞拜疆语、土库曼语、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乌兹别克语、维吾尔语。

蒙古语族主要包括蒙古语。

满-通古斯语族主要包括满语和锡伯语。

闪含语系又称为阿非罗-亚细亚语系,分布于北非和西南亚,包括阿拉伯语、希伯来语、豪萨语(主要分布于尼日利亚、尼日尔、贝宁、加纳、喀麦隆等国及乍得湖沿岸)、阿姆哈拉语(埃塞俄比亚的官方语言)等主要语言。

使用人口近2亿。

其中阿拉伯语是沙特阿拉伯等19个国家的官方语言,分布于西亚和北非22个阿拉伯国家和地区,使用人口近2亿。

阿拉伯语源出阿拉伯半岛,公元5世纪前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阿拉伯文学语言。

7世纪随着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的兴起,这种语言很快成为东起印度河,西到直布罗陀,南到北非,北至里海这一广大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各民族的通用语。

阿拉伯帝国衰亡后,阿拉伯语的使用地区大大收缩。

希伯来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历史至少可以上溯至公元前1100年左右。

几乎全部《旧约圣经》都用这种语言书写。

后来,希伯来语口语逐渐消失。

1948年以色列复国以后,选择希伯来语作为官方语言。

通过学校教育,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这种古老的语言死而复活。

高加索语系指分布于高加索山脉南北、黑海和里海之间高加索山区的许多语言。

所包括的语言众说不一,从30~40种不等。

使用人口约500万。

例如斯大林的母语格鲁吉亚语。

达罗毗荼语系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和中部,其次在斯里兰卡北部和巴基斯坦等地。

使用人口约1.3亿。

例如泰米尔语(主要通行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和斯里兰卡北部)。

南亚语系分布在亚洲东南角(越南、老挝、柬埔寨),但也散见于泰国、缅甸、中国南部、印度中部、东北部一些沿海岛屿,以及马来西亚和尼科巴群岛。

约包括150种语言,使用人口约4000万。

例如越南语、高棉语(分布于柬埔寨和越南南部与柬埔寨接壤的地区)、佤语。

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又称为南岛语系。

分布于西自非洲东南的马达加斯加岛,东至智利的复活节岛,北至台湾和夏威夷岛,南至新西兰岛。

这个语系主要由太平洋中各大小岛屿上的语言以及亚洲大陆东南端的中南半岛和印度洋中一些岛屿上的语言组成。

语言的数目,有人认为有300种,有人认为多达500余种。

使用人口约2.5亿。

例如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语、爪哇语、马达加斯加语、高山族语言、夏威夷语。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境内各民族语言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马来-玻利尼西亚和印欧等语系,此外还有些系属不明的语言。

我国境内属于汉藏语系的语言最多,共有二十多种,汉语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他语言分布在我国南部和西南地区。

属于阿尔泰语系的有十七种语言,主要分布在西北、内蒙古、东北等地区。

属于南亚语系的有三种语言,即佤语、布朗语、崩龙语,分布在云南。

属于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的有台湾的高山语。

属于印欧语系的有两种语言,即塔吉克语和俄语,主要分布在新疆。

此外,朝鲜语约有二十多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京语约有四千人使用,分布在广西东兴各族自治县沿海地区。

四、社会方言

(一)社会方言举例

在同一个地域,由于年龄、性别、阶级、阶层、宗教信仰、文化程度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出现差异。

年龄的差异可能会影响语言,造成语言的差异。

例如西安的老年人和年轻人语言上有差异。

性别的差异也可能会影响语言,造成语言差异。

例如女性更乐意使用标准语。

拿西安来说,女性说普通话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

阶级和阶层的差异也可能影响语言,造成语言差异。

例如,美国纽约人说的英语有差异,这种差异与阶层有密切关系。

据美国社会语言学家Labov的调查,fourthfloor(第四层)中的r发音与否,与阶层有密切的关系。

上层发r的比例最高,达62%,,中层发r的比例也比较高,达52%,下层的比例就比较低了,只有20%。

宗教信仰也可能会影响语言,造成语言差异。

例如,西安有汉族人,也有回族人。

汉族人和回族人都使用汉语。

但是,它们使用的汉语是有差异的。

汉族叫“妈”,回族叫nar53。

汉族叫“奶”,回族叫“拿拿”;汉族叫“罪过”,回族叫“箍拿哈”。

文化程度也可能影响语言,造成语言差异。

例如,文化程度高的人更多的用标准语,而文化程度低的人,更多的用方言土语。

例如在西安,文化程度高的人使用普通话的比例较高,文化程度低的更多的使用西安话。

(二)社会方言形成的原因

社会方言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

由于年龄差异造成的语言差异,显然与人学话的年龄有关。

一个人的母语只能在一定的年龄范围中习得。

过了一定的年龄,一般人所学的语言都是不完善的。

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有“口音”。

这种口音的存在,证明在一定年龄里学的语言习惯是相当稳定的,在以后学习其他语言时仍会表现出来。

这也就是说,在一定年龄里学的语言习惯会大致不变地保留在说话者的整个生命中。

这样,不同年龄的人在不同时间上学的话,就表现为同一个时间上的语言差异。

由于性别差异造成的语言差异,与不同性别的自然标志和社会标志有关。

自然标志表现在生理特征和体态方面,社会标志是全社会为性别差异成文或不成文地规定的一系列关于区别性别的行为、仪表、礼节等方面的规范。

在社会规范的限制和影响下,男女的语言有时会呈现出性别差异。

例如,一般情况下女性说话较文雅、礼貌用语多些,言谈中显示出温柔贤淑的气度,不说或很少说粗话或脏话。

例如,女性在别人踩了自己或撞了自己时多说“讨厌”。

由于阶级、阶层、宗教信仰差异造成的语言差异,与社团归属有很大关系。

本来,现代英国英语标准音中元音后的r是不发音的,但是在现代美国英语中出现了一种新情况,即元音后的r也发音,而且这种发音被认为是有文化教养的标志,上层人士发这种音,向上层靠拢的阶层也发这种音。

英国英语也有类似的情况。

英国英语发音有各种变体,以“公认音”最受尊重,上层人士发这种音,向上层靠拢的阶层也发这种音。

可是英国学者发现,在英国东部诺里奇工人区,人们不是放弃自己的口音去学那文雅的公认音,反而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工人坚持当地工人阶级的口音。

因为只有这样说话,他们才有亲如一家的感觉。

他们的归属感决定了他们对口音的选择。

有共同宗教信仰的人,使用有共同特点的语言,从语言上强化了他们之间的同一性。

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造成的语言差异,与标准语的传播有密切的关系。

这是因为民族标准语是通过各级教育机构推广的。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也就是接受标准语教育的机会。

另外,受过教育的人,有时把会说标准语作为自己有知识有学问的一种标志来加以使用。

(三)什么是社会方言?

社会方言是同年龄、性别、阶级、阶层、宗教信仰、文化程度等社会特征相关联的语言变体。

语言的统一

一、语言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

语言会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

前面讲过,在一个统一程度不高的社会里,一种语言会分化出不同的地域方言;在彼此独立的社会里,人们会使用不同的语言。

如果社会条件不发生变化,语言的这种状况就将一直保持下去。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原来地方割据的、不太统一的社会可以完全统一起来,几个原来独立的社会也可以相互接触甚至统一为一个社会。

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地域方言或不同的语言之间的差异就会给全社会范围内的交际活动和社会与社会之间的交际活动造成障碍。

于是社会的统一就会要求语言消除差异,使不同地区的人能够互相听懂对方的话,使他们之间的言语交际能够顺利进行,在这种社会要求的推动下,语言就会随着社会的统一而逐步走向统一。

语言统一有两种情况,一是一种语言随着社会的统一而逐步走向统一,二是几种不同的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

本节将只讲述前者,后者讲在下一节中讨论。

二、共同语

(一)什么是共同语?

共同语是一定范围内全体成员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

从形式上分,共同语可以分为口头共同语和书面共同语两种。

书面共同语容易普及。

例如我国从先秦至五四运动,书面上都使用共同的文言文。

欧洲有一千多年使用共同的拉丁文。

口语共同语不容易普及。

下面主要讲口头共同语。

口头共同语有范围大小的不同,有民族共同语,有全国共同语(国语),有区域性的国际共同语,有世界性的国际共同语。

(二)民族共同语民族共同语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

例如汉民族的民族共同语就是普通话。

民族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作为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叫基础方言。

哪一种方言能够成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由客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条件决定的。

汉民族的民族共同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主要是由政治上的原因决定的。

北方方言的代表点北京是辽、金、元、明、清各代的首都,近千年来一直是一个政治中心,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语言几百年来被作为中央政府实施国家管理的工具,被称为“官话”。

文化原因也起了重要作用。

近千年来,许多文学作品,如宋人话本、元曲和明清小说等,大多是用北方方言或者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写成的,加之使用北方方言的人口也比较多。

这些因素使北方方言在汉语方言中地位最为重要,影响也最大,因而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基础方言。

多斯岗(也译作“托斯卡纳”)方言成为意大利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由于文化的原因。

意大利统一之前,著名的作家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用这种方言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随着这些作品的流传,多斯岗方言在整个意大利半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意大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而该方言区的首府佛罗伦萨的语音就成为意大利共同语的标准音。

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共同语就已经普及。

从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到民族共同语的普及有一个过程。

比如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至今还没有普及。

民族共同语的普及过程实际上是逐渐缩小方言差别,使语言趋于统一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共同语可以在两个方面对方言产生强烈的影响。

一是引导方言的发展方向,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

例如“洋碱”、“胰子”。

二是共同语会逐步扩大自己的使用范围,而方言的使用范围将随之不断缩小。

例如,各方言区的中小学,使用普通话的教师越来越多。

民族共同语如果有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明确的标准,就叫做民族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