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艺术与现代主义的视觉危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947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抽象艺术与现代主义的视觉危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抽象艺术与现代主义的视觉危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抽象艺术与现代主义的视觉危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抽象艺术与现代主义的视觉危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抽象艺术与现代主义的视觉危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抽象艺术与现代主义的视觉危机.docx

《抽象艺术与现代主义的视觉危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抽象艺术与现代主义的视觉危机.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抽象艺术与现代主义的视觉危机.docx

抽象艺术与现代主义的视觉危机

抽象艺术与现代主义的视觉危机

标签:

现代主义危机视觉抽象艺术2010-05-2801:

12

易英:

各位来宾、各位代表上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是给本次研讨会提交的论文——抽象艺术的理论死亡,我将分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首先是关于抽象艺术,抽象艺术发生在1910年—1920年,这个时候是它的高峰期,当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在理论上也有很多论述,像康定斯基、马列维奇和蒙德里安。

抽象艺术的实践和理论之间有这样的关系:

实践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就是视觉表现,基本上是一种传统绘画语言在图式上的抽象表达,英国的批评家罗杰·弗莱早就指出现代艺术与古典艺术有形式上的继承关系。

但是这种可能性是一种装饰的、唯美的风格,或者说是以艺术家的天才表现为基础的。

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像马列维奇、蒙德里安的风格,只有方块、线条纯粹形式的组合,对于康定斯基来说,他并不承认他的作品是装饰性的,也不认为抽象艺术是唯美的;马列维奇不认为他们的艺术仅仅是符号、是不能理解的东西。

康定斯基和马列维奇,包括蒙德里安,他们从理论上解释自己作品的时候都走向了一个共同点,都强调精神性。

康定斯基有一本书《论艺术的精神》,他说“尽管如此,有机形式拥有其自身的内在和谐,这种和谐既可以是同一的,如抽象的对应(因而产生两种因素的简单结构,也可以是多重的(在这种情况下的构图不可避免是无序的。

有机形式无论怎样减化,重要的是,总是能听到其内在的音调;基于这个理由,物质对象的选择是一个重要因素。

具有抽象因素的有机形式的精神记录或者强化后者的诉求(对比和同一是一样的或者破坏它。

”这就是说,在一个作品的表面形式之下,在我们的视觉感受之下,还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内在的和谐、内在的音调,这些东西是你从表面上不能直接读出来的。

同样,马列维奇和蒙德里安都有相似的论述。

他们都特别强调在一个物质世界之外,我们面对的艺术作品的艺术世界之外还有一个世界,在视觉现实之外还有一个现实,实际上它是神秘的、虚无的。

马列维奇说:

“在至上主义看来,自然物像的表面本身是无意义的;本质的东西是感觉——在本质上完全独立于产生它的世界。

”这就是说自然物象的表面是无意义的,它有一种本质上独立于它的世界,在视觉表象后面还有一个精神的世界,这都是抽象艺术最根本的东西。

我们要理解抽象艺术,不在于它的物质形态,也不在于它的审美的愉快,而在于它物质世界后面另外一个精神

世界,这是对抽象艺术谈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

这样一种理论在当时影响很大,而且有一点非常重要就在于它是不可证实的:

精神是什么?

另外的一个世界是什么,现实之外的现实是什么?

这些都无法证实。

这样我们就进入第二个议题:

格林伯格。

格林伯格比康定斯基晚了一代人,格林伯格谈的是前卫艺术,他认为前卫艺术最优秀的表现形式就是抽象,认为抽象艺术是“艺术中的艺术”,是最优秀的艺术。

当然,在他中年和后期的时候,对抽象表现主义,尤其是后抽象表现主义的推崇才真正实现了关于抽象艺术的理论。

格林伯格对于抽象艺术的理论或者精神的建立,是建立在一种可证实的基础上,这是他不同于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地方。

他的证实主要是集中在他写的《前卫艺术与庸俗文化》一文中,此文写于1939年,我们可以注意这一时间:

1939年时,正是美国的经济大萧条过去了10年的时候,这10年里面有两个问题对格林伯格有直接的影响,一个是大萧条导致美国学院艺术的复活,我们中国比较熟悉的美国地方画派有怀斯、霍珀等学院派画家。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提出,要避免经济危机就要促进国民消费,为促进消费就要生产,为消费而生产的传统生产方式就要改变,这样就导致了花钱的消费主义,导致营销、广告、包装等等一系列情况的出现。

这在西方现代经济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它在世界领域里面会导致广告、包装的大量出现。

格林伯格对这种大众文化的出现是没有进行区分的,和传统的乡土民间文化、市井都市文化以及凯恩斯主义出现后的花钱消费主义导致商业视觉文化大量的产生,他都没有做出判断,一概认为它们是批判的对象。

在60年代的时候,他的另一篇文章《现代主义绘画》正好和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同时产生,他一直到了自己的后期都没有意识到,作为消费文化的大众文化的出现。

而另外一个也是从马克思主义系统出来的鲍德里亚,比他更年轻,反而是意识到了这些问题,这是后话。

格林伯格他把前卫艺术的价值首先建立在对于学院艺术的反叛,以前大家都觉得这是非常合理的,从印象派以来所发生的这场视觉革命和整个社会发展是同步的,格林伯格说因为有一些人在政治上的革命,所以才导致了艺术家有勇气能够推翻既定的规范和原则,所以他把艺术革命、形式革命和政治革命相联系。

另外一个是大众文化的问题,实际上这是格林伯格《前卫艺术与庸俗文化》这篇文章的核心部分。

在这篇文章里,他认为学院艺术是一个死老虎,并没有花

太多的笔墨,着墨较多的是大众文化。

他举了例子:

一个没文化的俄国农民走进一个艺术博物馆,看到一幅毕加索的画和一幅列宾的画,他肯定会喜欢列宾的画,而看不懂毕加索的画,他把所谓的庸俗文化和学院艺术在这里等同起来,毕加索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抽象,一个有教养的观众可能能够判断抽象艺术,或者说,抽象艺术是一种文化知识和精神含量,一个有教养的观众是能够识别的,而一个农民是不能识别的。

这个农民的文化消费是什么呢?

是大众文化,而大众文化又是由资产阶级所生产的。

格林伯格在这篇文章一开始就玩了一个花招,他就把资本主义的产生界定在19世纪中期,亚历山大时期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文明的废墟上重建了现代文明,这是一个极大的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现代资本主义不可能在19世纪中期产生。

西方的资本主义产生最早可以推到12世纪、13世纪,文艺复兴的时候已经进入早期乡村资本主义的时期,西方现代的文化研究、文化史对于大众文化、包括早期的作坊资本主义时期的大众文化都有很多研究,格林伯格把它一刀切断,为了他的逻辑需要,就把资本主义定在19世纪中期,前卫艺术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发生的。

由于农民进城以后,他们识字率提高,由于工业生产的需要,大家有了一定的文化,于是资产阶级为他们生产了供他们消费的文化。

我在文章里面分析了两种可能性:

一是为了社会稳定,让这些工人安心生产,为他们生产出供他们消费的庸俗文化,这都是格林伯格文章里面所假设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他没有详细展开论述的:

大众文化的生产也是一种利润的生产,资本家一方面用大众文化来毒害人民群众,另一方面从这里面获取利润,我在文章里面就这个问题并没有展开,我估计别的学者都会谈这个问题,那就是前卫艺术比起大众文化来,和资本的关系要密切得多、重要得多,抽象表现主义和美国的大财团、和美国的国家权力、美国大资本家的关系远远不是大众文化可以相比的。

当然我们要从中看到一点,格林伯格所指的大众文化实际上并不是说是被资产阶级他们所生产的,格林伯格使用了德语kitsch这个词,这个词翻译难度很大,台湾最早把它翻译成媚俗的,但kitsch不是媚俗的,它是从民间、从底层、从他们的生活方式里面被主流社会、主流文化所排斥的,有些是在贫困社区、贫困人群里面所产生的一种文化,有些是在特定的人群,比如说年轻人里面产生的,是他们对于自己的境遇所抱的一种态度。

当然也有很多是移民从乡村带到城里面来

的。

在这篇文章里面我举了英国大众文化的例子,因为英国在60、70年代时,文化研究做得比较充分,他们对大众文化有比较详细的社会学、人类学的记录和考察,尤其是19世纪时,酒吧怎样产生的,有歌舞表演,带来了什么样的文化,对这些大众文化都有所考察。

所以kitsch这个词代表的不是媚俗,而是一种活力,代表乡间、乡土、贫困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一种文化方式,这种文化方式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破坏性极大,几乎每一拨大众文化的浪潮最终都要改变资产阶级的某种文化结构。

在中国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以崔健为代表的摇滚乐,当然摇滚乐发生比较晚,但是它也是属于一种现象的冲击,它最早从民间产生,但是最后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摄影作为大众文化,对学院和前卫艺术的冲击主要是在二三十年代,也就是格林伯格这个时代,但是在凯恩斯主义提出以后,摄影的运用对于商品消费的关系起的作用极大,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后来居上,其意义超越了音乐的影响,在这篇文章里面我有所提及。

格林伯格一个是对大众文化视而不见的人,对它的来源、它和资产阶级主流社会和资产阶级有教养社会的阶层的关系都未做研究。

在当代大众文化研究里面有一个词叫“坎普”文化即Camp,大众文化是下层的,而“坎普”是中层的文化,像《草地上的午餐》是典型的坎普文化。

实际上格林伯格把他的艺术希望寄托在自己熟悉的社会阶层上面。

我们对于现代艺术的理解,自印象派以来的一场视觉革命,我们看到的都是他们怎样在反对学院艺术,格林伯格把它叫做平面化的过程,就是把学院艺术、古典主义的立体造型的三个空间逐渐的简化为平面,这样就把马奈放到了非常高的位置,最后在格林伯格所推崇的极少主义里完成了这个过程。

实际上格林伯格对于抽象主义的理论在艺术发展到极少主义后,他也不知道以后怎么办了,实际上极少主义最后转向了观念。

我在这个文章里面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就是,一场前卫艺术的视觉革命并不是基于古典主义本身,而是基于大众文化。

笛卡儿有一句话,“如不与其他事物相遇,决计无任何事物改变。

”与前卫艺术相遇的就是19世纪的大众文化。

比如摄影,对19世纪摄影的研究越来越多,摄影最早从1828年开始逐渐的发展,到了印象派时期摄影技术相对而言已经比较发达。

最近中央电视台放了1860年

法国摄影师拍的英法联军的一组照片,感觉非常惊人,当时这个摄影师在天津炮台、圆明园拍了很多照片,记录非常详细,照片非常清楚。

学院艺术、印象派,包括安格尔、毕加索,他们很多艺术都是来自于照片,但是艺术家们不说出来,可是经过图片分析是这样的。

像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安格尔的古典题材,在奥赛博物馆可以看到19世纪的照片,有模特摆出来的动作。

“如不与其他事物相遇,决计无任何事物改变。

”格林伯格所相遇的是后现代主义。

凯恩斯理论提出以后,为了避免经济危机,如果国民都来购买商品,就会造成生产不过剩,这样就要调动人的欲望,很大的一个手段就是促销、营销、包装、广告等等,这一系列因素出现,但是这些遭到了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猛烈批判,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包括阿多诺在内都有很多批判。

实际上这个趋势不可避免,一直到60年代鲍德里亚出现之后,很多人认为这种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它最终会造成我们现在的视觉环境、视觉世界、景观世界等等。

到了战后发展得更加厉害,像电视、电影都发展得很快。

格林伯格的时期正好是在历史关键的转折点,所以说后现代主义通常定位为现代主义的危机,现代主义的视觉危机就是它面临着大众文化的挑战,一种是来自于乡村的、低俗的、工人的、移民的、贫困的、青年的文化;另外一种是来自于凯恩斯主义的消费文化,但是格林伯格对两者都没有区别。

所以从最早的前卫艺术开始,可以假定为前卫艺术是学院艺术的危机,而且它诱发的动机就在于新的视觉形态的发展。

这是我对格林伯格的一种认识,当然不能说格林伯格错还是对,因为特定的历史时期下他不可能在那个时候就能看清楚,当时所有著名的学者都没有认识这个问题。

格林伯格在晚年的时候说他年轻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

第一个是过于激进;第二个是没有想到大众文化会发展到如此强大的程度。

现在的文化研究和历史研究,对于18世纪、19世纪历史的研究才能显示出前卫艺术的很多问题,而格林伯格作为前卫艺术非常重要的理论代表,当然不可避免的会留下印记。

像抽象艺术,不管是康定斯基、马列维奇还是格林伯格,必须从别的形态下来解释,从精神的、超现实的层面来解释,以及以大众文化作为对立面、强调它是有教养的阶层欣赏的艺术。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

主持人:

感谢易英先生重要的基调演讲,易英先生的这篇文章是专门为这个论坛写的,其中非常详尽的勾画了格林伯格前卫艺术的理论,形式主义批判艺术的理论,实际上是更加广泛的社会文化的背景,而且易英先生这篇文章的新意,我个人的体会是从大众文化、社会经济的角度来还原当时格林伯格前卫艺术产生更加广阔的一个时代背景,不仅仅是针对我们过去所理解的只是简单的针对学院艺术,具体的评价请沈语冰教授来做。

沈语冰:

大家上午好!

刚才易英教授给我们做了非常充实的一个报告,我在会议之前已经非常认真的阅读了易英教授的论文,刚才也遵循了一下他个人的说法,他是专门为这次论坛撰写的这篇论文,他的认真和专业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易英教授刚才的主题演讲分了三个方面来谈:

一方面是讲抽象艺术简要的源起和勾勒了一个简要的历史;第二个方面是我们这次论坛的主题,就是涉及到格林伯格和抽象艺术的关系,他对抽象的解释以及内在包含的问题;第三个方面也是易英教授这篇论文最核心、最有创意的地方,就是他把抽象艺术或者格林伯格特别是20世纪愈演愈烈的大众文化的潮流当的整个理论放在西方19世纪以来,中来加以判断。

他的大部分的观点我是认同的,但是也有一些观点作为学术研讨会的常规,我也提出一些个人不同的意见,有的是涉及到一些细节,有的涉及到比较大的原则问题。

有几个细节的问题先谈一下,刚才易英教授的报告当中指出抽象艺术几个代表性的任务,他特别提到了康定斯基、马列维奇、蒙德里安,他比把他们放在抽象艺术这样一个范畴当中来谈的,总的来说,我也是同意的,因为他们从画面上来讲都是抽象的。

但是有一点,这三个人的抽象是相当不同,所以我们在论述抽象艺术的时候还要看到个别的艺术家之间的不同,这个不同不仅仅是画面、形式上的不同,更主要的是内在的创作理念,以至于他对整个世界的判断。

由于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是我自己的主题演讲当中会涉及到的艺术家,我在这里就不谈了,这里稍微谈一下马列维奇,可以把他放在抽象艺术里面来谈,现在学术界比较多的人更加喜欢把他放到历史上的前卫艺术,这是比格尔(谐音)的术语,我把它译成历史前卫艺术。

马列维奇是属于苏俄前卫艺术当中的代表人物,他的抽象和蒙德里安、康定斯基有非常大的差距,他不是延续西方视觉的语言形式的演化,

他是苏联帝国时候的基本理念,就是要重新更新人类的人性,重新创建地球上从来没有过的新世界,是前卫理念的一次表达,就是我们在画上可以画纯白的画、纯红的画,就是我们要重新来过,就像人性重新来国一样。

苏俄当时立国的基础就是这样,这就是革命的意识,但是这个理念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

这是非常不同的,我们可以做一些不同层次的区别,虽然都是抽象的,但是这里面有层次的差异。

第二个问题也是属于细节的,在易英教授的论文显示的不是很清楚,但是在他的报告当中,他谈到了很重大的一个问题,他认为前卫艺术受到大财团的支持,对于这个论断我不太苟同,我们在私下里可以做进一步的沟通。

我的理解是这样,格林伯格对于大众文化不仅包含了当时德国纳粹的官方艺术、前苏联的官方艺术,也包含了美国的大众文化产品,就是在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大众文化,电影就是这样,到今天已经变成了景观文化,在这里所有的景观文化最耀眼、最吸引人的,比如我们世博会的开幕式,灯光、音响、装饰和其他的种种前卫艺术的手段,全部被用来作为一个景观,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当代艺术家也会被邀请来做一个秀,这里面当然是借助了权利、也借助了资本。

我不同于这个判断的理论在哪里?

我认为就是要涉及到抽象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早期的艺术家基本上没有得到财团的支持。

格林伯格支持这些画家的时候,这些画家大多数都是穷困潦倒,住在纽约的穷画家村,按照格林伯格自己的说法是,他们个人的奋斗成功了以后,美国的政府才说,我们可以出口这样的产品了,然后又正好碰到了冷战,这是不可回避的,于是美国政府就认为我们抽象的艺术正好可以和苏联的官方艺术相抗衡,这个时候资本、权力才进入到对美国抽象艺术家的自主,这是我的基本看法。

大众文化产生实际上是一个常态的、有资本来运作的产品,因为它都是有大公司来运作的、制作出来的,是文化工业的产物,是一条文化工业的流水线,而前卫艺术相对来说只有当国家和政府认为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大家才会来利用,这是我的一个判断,当然这个可以讨论。

涉及到易英教授这篇论文最核心、最有原创性的部分,确实是我受益匪浅的地方,他把整个抽象艺术和格林伯格理论的整个框架放在消费文化的大背景下来谈,我读易老师文章的时候,越读到后面越激动,就是他的文章越到后面越有说服力,我后来发现,他这个说服力来自于哪里呢?

来自于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

是有说服力的,这是英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专家威廉斯他们以后的,包括英国很有名的研究中心专门是研究这一块的,提供了大量的实证的研究,这比理论的产生更加有说服力。

我在这里补充一下,格林伯格在前卫和庸俗早期的文章有尖锐的对比,到了中年是有所松动的,到了中年以后,他不再认为庸俗艺术对于前卫艺术有什么冲击,这种尖锐的对比已经慢慢的消失了,这个时候真正的威胁不再是大众文化,而是一种中庸的艺术,什么是中庸的呢?

中庸的艺术不是大众文化,但是它又不是前卫艺术,但是他要假装我是前卫艺术,最典型的就是波谱艺术,一方面它是大众文化的东西,另一方面我是前卫艺术,格林伯格的观点也不是铁板一块,早期他比前卫艺术和大众文化对比起来了,但是他到中期有一个改变,他认为中庸艺术是最可怕的,而不是大众艺术。

他提到城市社会的大众艺术相当于前现代艺术的各种民间艺术,民间艺术的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而到了城市以后,这些老百姓、这些民工也要有一些文化,所以大众文化的合法性是存在的,不需要再像早期的格林伯格那样去痛恨庸俗艺术,因为它有合法性,他们多人需要有闲暇的时间、需要享受。

但是格林伯格晚年用得更多的就是中庸艺术,前卫艺术不在也就是更新我们的感觉、更新我们的机制上升了,一切都变成商品了,一切都变成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还有一点点理想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无法忍受,格林伯格的意义他还带有一种理想色彩,他还坚持了某种想要改变现实的冲动。

我的点评就到这里,谢谢!

主持人:

感谢沈语冰教授的精彩评议,下面有15分钟自由讨论和提问题,因为我们都非常熟悉,也是专业的讨论,大家针对易英教授的主旨发言以及沈语冰先生的发言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自己的感想可以提出来。

王南溟:

刚才易英教授的演讲,其实他的价值所在是他把格林伯格的视野又放大了,在目前这种放大是非常关键的,我们现在把格林伯格美学化了,在格林伯格身上不存在,是后面加上去的。

当然这里面沈语冰也讲了一些他个人对大众文化的看法,事实上还可以再细分,就是关于大众文化的,我们一直笼统的说大众文化,但是大众文化还可以细分为民间文化,以前不存在这些问题,在工业化之前的文化都是民间文化,但是整个社会的管理体制以及民主政治带来的对每一个纳税人都要提供相应的义务,这样的社会宏观调控产生以后,它的大众文化就

迅速的从民间文化当中分离出来,其实我们今天来看,我们说消费文化,消费文化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不是原生态的民间文化,它也是委托专家设计出来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简单的提大众文化,现在要把民间文化、原生态的问题、设计出来的供人消费的文化这里面是有区别的,易英的意思我知道,易英的意思是大众文化是有反叛性的,大众文化的反叛性在哪里呢?

是原生态的民间文化有反叛性。

假如说原生态的民间文化被大众文化影响的话,这样的文化恰恰是对反叛的消解。

我们重新再来思考法兰克福学派,当初对文化的批判,它的出发点是把人类内在的批判力量逐渐的消灭掉了,他批判大众文化核心的思想是唤起人否定性的精神,这样是来自于民间的反叛立场,或者说是个性立场。

王春辰:

易老师的文章我也看了,易老师的问题不仅仅是集中在大众文化,更主要的是对抽象艺术的来源和在社会中意义的一种表述,甚至感觉到格林伯格对抽象主义的界定不像我们过去所理解的仅仅限于视觉的表达,可能在这个角度再重新认识格林伯格的抽象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意义更大,包括对今天的意义,集中的是抽象的讨论,而不是大众文化的讨论。

周功华:

易老师的文章在我的文章没写完之前,我在网上就已经看到了,我们以前在易老师门下读书的时候,从形式理论到格林伯格,这是很难逾越的一个门槛,当时对形式和理论做了一个梳理,应该说把格林伯格作为一个文化形式的概念来判断,在这里面它隐含了形式本身的意义,无内容的意义这样一种形式。

这次易老师虽然大部分是在谈大众文化,依然用他的抽象理论和现代艺术运动结合起来、和历史背景结合起来,我感觉到有一种出发点就是想要摆脱前卫艺术或者和大众文化的分离,也想摆脱现代主义或者后现代主义这样一种力量造成一种悖论,通过一种视觉文化的方式,把视觉文化研究的视角进行统一,我觉得这种解释实际上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是更有吸引,我们来看待今天视觉的时候,不光是看待视觉本身审美的意义,更应该说看到它内在社会的变化,阶级的分层或者说经济生产的观念,从我对易老师理论的观察来看,这又是一种新的推进。

主持人:

谢谢!

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上午的上半场到此结束,中午休息12分钟,然后进行下半场,下午的主持人是吴扬波。

易英先生开了非常好的头,他的主旨发言把我们全天会议的问题也都做了基本的陈述,现在的气氛越来越踊跃,希望下半场在吴扬波的主持下大家踊跃发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