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阳光温暖360名孤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549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阳光温暖360名孤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让阳光温暖360名孤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让阳光温暖360名孤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让阳光温暖360名孤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让阳光温暖360名孤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让阳光温暖360名孤儿.docx

《让阳光温暖360名孤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阳光温暖360名孤儿.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让阳光温暖360名孤儿.docx

让阳光温暖360名孤儿

让阳光温暖360名孤儿

--记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候选人杨绍军

2007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对全国人大代表、常德市阳光孤儿院院长杨绍军的事迹给予了高度评价:

“绍军同志,你干得不错,这是行善积德,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这次大会上,杨绍军还代表2900多名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中外记者的集体采访,他13年收养360名孤儿的事迹,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

  1982年,杨绍军靠酿酒、养猪挣了点钱。

他先后收养了7名孤寡老人,在他的精心照顾下,老人们过得衣食无忧,走得热热闹闹。

  有一次,杨绍军偶遇几个衣衫褴褛的孤儿,顿生怜悯。

他心想,小小年纪正是人生的起点,要是能帮上一把,或许能改变他们的一生。

1996年3月,他卖掉小酒厂,还借了16万元,筹建起“常德市阳光孤儿院”。

  1998年秋,常德境内洪水肆虐,杨绍军连夜购买了10吨大米和一批衣物送到灾区,一下车他就到一个个灾民安置点寻找孤儿。

“捞”出10个孤儿带回孤儿院后,杨绍军却累倒在病床上。

2003年7月,张家界发生泥石流,年仅10岁的于春红和弟弟成了孤儿。

杨绍军把两姐弟接回孤儿院,像对待亲孙女、孙子一样疼爱呵护。

如今,姐弟俩都坐在了敞亮的教室,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3年的精心培养,孤儿们的命运有了转折。

李国栋已军校研究生毕业成为广州军区司令部校级军官,覃士娟考取了北京大学研究生。

还有20余名孤儿参军入伍,6人成为人民教师,8人在市直事业单位工作。

他们在工作岗位上都兢兢业业,表现优异。

如今在院的235名孤儿中,入学率达100%。

  这些年里,杨绍军直接用于孤儿的费用超过1000万元,用于其他社会救助、捐款的费用达120余万元。

“我从小吃过苦,知道苦滋味,见不得遭罪的,听不得可怜的,心里放不下有难的。

”今年64岁的杨绍军说,“再苦再困难,我都会一直陪孤儿们走下去。

 

轮椅上的爱

——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候选人李丽的事迹

在迷途孩子眼中,她是打开心锁的钥匙;在失足浪子眼中,她是引路回家的航标;在志愿者眼中,她是和蔼可亲的邻家大姐;在亲朋好友眼中,她是历经磨难却始终微笑以对的孩子。

   她就是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李丽,一个在轮椅上书写爱的人。

今年47岁的她,创办了湖南省衡阳市“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和公益网站“丽爱天空”,帮助百余名厌学孩子重返校园,为近万名学生树立自信;她深入学校、企业、社区、监狱,义务开办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听众达10万余人次。

她的善行使20多万人获得心灵的洗礼。

   因患小儿麻痹症,7岁之前的小李丽从未站起来过。

8岁那年,在经历了40多次痛入骨髓的手术后,李丽终于拄着拐杖站了起来。

然而,40岁那年,一场车祸,再次让她回到了轮椅上,身上留下了270多道切口和6块钢板。

   李丽没有被命运的折磨打倒,而是坚强地面对人生。

她在日记中告诉自己,要“把挫折当存折,把苦难当享受,把失败当财富”。

   2003年5月,李丽自强不息的经历深深打动了衡阳雁南监狱的干警,他们邀请李丽给服刑人员作报告。

“你们被自己的心结囚禁,我被自己的身体囚禁。

”推心置腹的一番话,李丽“走”进了2000多名服刑人员的心中。

她和他们分享自己的苦难人生和奋斗经历,许多曾经杀人越货的汉子,在这个孱弱的女子面前流下了眼泪。

   后来的日子,服刑人员的信件如雪片般飞来。

李丽一一亲笔回复。

除了写信,近年来,李丽还接听电话1000多个,寄送书籍500余本,先后帮52名刑释解教人员找到了工作。

在她的影响下,郴州监狱的服刑人员成立了以李丽名字命名的志愿团爱心基金会,已为社会特困人员捐资5000余元。

   在服刑人员的信中,李丽惊讶地发现他们由于家庭教育出现严重问题,心灵的天平在年少时就已过早倾斜。

2005年春节刚过,李丽毅然北上求学,用近一年的时间,认真学习了家庭教育、儿童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课程,并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

回到衡阳后,她创办了公益性机构“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致力于帮助迷途少年。

如今,工作室已积累辅导案例200余个、“家庭教育辅导手记”20多万字,还吸纳爱心志愿者240多个。

   在付出爱的同时,李丽也收获了爱:

她先后获得了2005年度感动湖南十大新闻人物、2007年湖南省学雷锋标兵、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等荣誉。

   在“《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上,属于李丽的颁奖词这样写道:

“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

   简简单单的赞美,概括了李丽身残志坚、敬业奉献,用轮椅传递爱的一生

 

火车轮下舍身救人

——记见义勇为道德模范候选人刘新红

  她,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却因火车轮下舍身救人的壮举,感动了许许多多相识和不相识的人。

  今年32岁的刘新红,是冷水江市金竹山乡坪塘居委会居民。

2008年6月10日下午4时30分,她像往常一样,出门到集市买菜。

没走几步,不远的铁路拐角处,一辆高速倒退行驶的运煤火车突然出现。

而火车前方不远处,2名小女孩正在铁轨上玩得兴高采烈,浑然不知危险即将到来。

  “危险,快跑!

”刘新红焦急地边喊边朝小孩跑去。

由于脚上穿的是拖鞋,她一个趔趄摔倒在地,鞋子飞到一边,手掌、膝盖磨出了鲜血。

此时,火车离小孩已不足100米,刘新红只有一个念头:

救人。

她爬起来,光着脚跌跌撞撞朝小孩冲去。

当扑到两个小孩身旁时,火车也驶到近前。

千钧一发之际,她一把将稍大点的小孩推到铁轨外,自己则将另一名小孩紧抱在怀里,猛地匍匐在两根铁轨之间。

  在旁人的大声呼喊下,火车司机终于发现了异样,将车慢慢停下。

此时,已有4节车厢驶过了事发处。

  闻讯赶来的乡亲赶到现场时,被眼前的一切震撼了:

火车底部,刘新红用双臂把小孩牢牢地护在身下,自己的头部则被划开了一道长长的口子,白森森的头骨赫然在目,两颗门牙也撒落在地,身下的铁轨被鲜血染红,她昏了过去。

  幸运的是,被刘新红救下来的2名小女孩均安然无恙。

而刘新红经过医院奋力抢救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却落下八级伤残,头痛至今仍时时发作。

如今,刘新红已获得湖南省“见义勇为英雄”、湖南省“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但她仍一如既往地奉献着爱心。

 

风雪中,他把44名旅客领回家

——见义勇为道德模范候选人刘吉桂的事迹

他是一位朴实的农家汉子。

在2008年那场震惊全国的雨雪冰冻灾害中,他曾救44名旅客于危难中。

5天4夜,他把陌生的面孔当作兄弟,以农民的质朴与大义,让人们体会到冰雪里的温情。

  他叫刘吉桂,今年43岁,湖南省衡东县大浦镇农庄村人。

  2008年1月25日,冰冻天气已持续了10多天。

清晨6点,刘吉桂听到外面传来“轰隆”一声巨响。

“可能有车出事了!

”就在离他家不到50米的地方,京珠高速公路穿村而过。

  刘吉桂马上披衣起床,透过高速公路的铁丝围栏看到,因为打滑,一辆由广东普林开往湖北松滋的长途大巴扎进了路边水沟。

冻得瑟瑟发抖的乘客们正陆续下车。

  “救救我的孩子吧!

”一位怀抱孩子的中年妇女大声呼喊。

听到求救,刘吉桂立即从家里拿来铁锤,一边砸开围栏,一边对乘客们说:

“大家跟我来,到我家去烤烤火。

  屋里一下涌进44位“特殊客人”,刘吉桂全家忙开了。

刘吉桂的妻子找出女儿的衣服,给几个小孩加上。

刘吉桂从邻家借来4个火炉,又找出一口大铁锅,搬来木柴,燃起火堆,给大家取暖。

 为让客人们吃好,刘吉桂把稻草绑在鞋上,一步一滑到3公里外的市场买菜。

由于大雪封山,猪肉每公斤涨到了30多元,连小菜也要好几元钱一斤。

平时节俭的刘吉桂一咬牙买来了300多元的菜。

  客车司机刘光前左脚骨折。

刘吉桂喊来哥哥、弟弟,用一张睡椅抬着刘光前到附近医院,平时半小时的路,走了近两个小时。

返回家中,天已黑了,三兄弟的身上都结了一层薄冰。

  解决44人的住宿也是个不小的难题。

刘吉桂动员妻儿去邻居家借宿,然后在自家安置了22名旅客。

其余人的住宿,刘吉桂的哥哥、弟弟也主动帮助解决。

  家门口的水井被冻住了,刘吉桂和家人穿着草鞋到1公里外挑水,每天一挑就是50多担。

  1月29日下午,县里协调联系了一辆大巴车,44名旅客终于得以在滞留5天4夜后,连夜返乡。

  这是怎样的5天4夜啊!

暖心的火堆,暖胃的热饭,让44名旅客,在风雪他乡找到了温暖的“家”。

为了让出床位给客人,5天4夜,刘吉桂仅仅睡了一个下午。

他将家里准备建杂屋的木材劈开,为大家烧火取暖。

而他家几年前盖起来的楼房,当时连窗户玻璃都还没有配齐。

离别的时候,乘客们对刘吉桂有说不完的感激。

一些人忍不住哭了。

  冰消雪融,春暖花开。

因为“雪中送炭”的义举,省委、省政府授予刘吉桂“湖南省抗冰救灾模范”荣誉称号。

颁奖典礼上,刘吉桂的话朴素感人:

“人人都有落难的时候,帮一把是应该的。

 

21年守护“斑马线”

--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候选人沈国初的事迹

有这样一位交警,小学生们在学校开展的“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征文活动中,不约而同写上他的名字;100多名的士司机自发组织起来,为参评“湖南十大交通安全平安使者”的他上街“拉票”。

他就是湖南省常德市公安交警支队“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今年52岁的沈国初。

沈国初1988年从部队转业到常德交警工作,21年始终坚守在“斑马线”。

从意气风发到面染风霜,岁月改变了他的容颜,却从不曾更改他助人的品质。

常德市繁华的朗州路上,有一条近20米的“斑马线”,两端连接着常德市北正街小学和第一中学。

每天早、中、晚有6000多名中小学生从这里过马路。

为确保学生们安全横过“斑马线”,沈国初每天提前半小时上班,推迟半小时下班。

正是这爱的举动,救了36个小生命。

2007年8月30日,雨下个不停。

本该休息的沈国初惦记着孩子们,早上7点便赶到学校门口。

雨越下越大,突然,一辆失控的小车冲上街头,一名吓呆了的小学生愣在路中央不知所措。

危急之时,沈国初冲上去,用力推开学生。

学生获救了,他自己却被撞倒在地。

他不顾伤势,爬起来焦急地询问孩子有没有受伤,还忍着伤痛,在雨中执勤5个小时后才回家。

冬去春来,一批又一批的家长放心地把孩子的手交到沈国初手里,一批又一批的孩子牵着他的手,平安走过学校门前这条爱的“斑马线”。

在沈国初的耐心启发和教育下,附近学校的学生养成了遵守交通法规的好习惯。

沈国初不仅尽职尽责地守护着“斑马线”,还经常主动为遇到困难的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他挂到嘴边的一句话就是:

“为群众办好事,要动眼、动嘴、动脚,更重要的是动心,动真心。

”外地司机迷了路,他不厌其烦地指路;的士司机爆了个胎,他赶紧蹲下来帮忙替换

2008年9月的一天,一位双腿残疾的人,双手拿着凳子撑地,一步一步挪向青阳阁路口一家机关单位办事,正在路面执勤的沈国初发现后,马上跑过来,帮助这位残疾人找到该机关的工作人员。

办完事后,他又和这位工作人员把这位残疾人抬上公共汽车,帮他找到座位,还自己掏腰包给他送上路费。

有人对沈国初说:

“老沈啊,你年纪也不小了,一天到晚去管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何苦呢?

”老沈回答:

“老百姓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是我分内的事。

”21年来,沈国初收到人民群众的表扬信300余封、锦旗100余面。

如今,沈国初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个符号,成为群众心中不可或缺的守护天使。

2008年初,朗州路口的“斑马线”旁立起了红绿灯,将老沈替换下来。

然而令主管部门没想到的是,这立即引来了众多驾驶员、市民、学生家长的抗议——“强烈要求撤掉红绿灯,让沈警官回来!

”交警部门采纳了群众的意见,决定让红绿灯“下岗”,老沈又重新站在了“斑马线”旁。

 

大学生军人扎根苗乡

--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候选人向军华的事迹

8年前,当刚迈出高校大门的向军华投笔从戎,来到偏远山区军营时,他的同学、好友都断言:

这只是一次短暂的“军训”。

  8年过去,当年的热血青年,却依然扎根山区,挥洒青春。

由于工作出色,他不仅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湖南省五四青年奖章标兵”等多项荣誉,而且两次提前晋职,成为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武部后勤科科长,并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上将的亲切接见。

  并非所有梦想在实现过程中都那么美丽。

2000年大学毕业前夕,湖南省军区到中南大学招收大学生入伍,向军华毅然放弃与省城一家企业签订的高薪合同,报名参军。

照一般人看来,像他这样的国际会计专业“高材生”,到部队后一定会留在省军区机关或者是驻长部队工作。

令人意外的是,他的“战壕”却是距省城500多公里的一个偏远贫困山区——城步苗族自治县人武部。

  人武部条件非常简陋。

陈旧的营院经常停水停电;遇到下雨,屋子要动用所有的家什接漏水。

更令向军华难受的是,头几个月,他的工作任务只是窝在山沟里看守民兵武器仓库。

当时,他在日记中写到:

“仓库离县城很远,在一座石头山脚下,周围很安静;我每天在这儿听着鸟叫,心里很是落寞。

  尽管如此,向军华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坚守:

人活着不是为了追求安逸的生活,应把青春和智慧奉献给最钟爱的事业。

在山区干武装工作,照样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没有操戈沙场的惊天动地,只有“不见硝烟”的繁杂事务。

可向军华无怨无悔,在大山深处为国防建设默默耕耘。

  做助理员的时候,他研发了一套预算超支报警信息系统作为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辅助系统,有效遏止了随意开支和超预算开支现象;做参谋时,他建议部党委制定了《民兵整组交叉检查办法》,使全县民兵整组“人册相符”率达百分之百,在邵阳军分区组织的检查评比中取得第一名;做干事时,他提出将国防教育室改为国防教育墙,实现了国防教育从室内走向室外、从封闭走向开放、由少数人参观变成大多数人受教育的大转变;去年抗击特大冰冻灾害中,他带领民兵5上南山,打通公路“生命线”30多公里,转运粮食100多吨,发放蜡烛2万多支、衣被800多件,被省军区荣记二等功……

  向军华曾有多次走出大山的机会,却一一放弃了。

军分区领导打算把他调到机关工作,他婉言谢绝;有深圳老板慕名高薪聘请,他没有心动。

为了安心工作,他不仅拒绝了妻子要帮自己调回长沙的想法,反而劝说她辞掉了长沙的工作,到城步安家。

  扎根山区不言悔,挥洒青春为国防。

向军华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

托起双胞胎脑瘫女儿希望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候选人任菲莉

    她用一只手领着女儿艰难地走进生活,她用另一只手推着女儿顽强地绕过命运;她用一双手托举出中国女性积攒了几千年的自尊、自爱和沉勇坚毅,让人们在感受母爱深情的同时,也感受着母爱的力量。

她就是被全国妇联授予“中国十大杰出母亲”称号的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高级会计师——任菲莉。

  20年前,厄运降临到了任菲莉原本幸福的家——1岁7个月的双胞胎女儿仍不会说话、不能站立和行走,后经医院确诊为“痉挛型重度脑瘫”!

无情的事实犹如五雷轰顶,一下把这个曾经快乐的家推向了痛苦的深渊。

  从确诊女儿生病的那一天起,任菲莉就带着一对患脑瘫的双胞胎女儿开始了艰辛而又漫长的求医之路。

3年多过去,她的丈夫见女儿一次又一次的治疗效果甚微,绝望到了极点,最终因经不起孩子病魔的拖累提出了离婚,离开了这个需要共同携手的家。

  痛苦、难堪、失落,任菲莉的精神几乎就要崩溃。

但当她面对两个无辜的残疾女儿时,她意识到,她是母亲。

就这样,她用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勇敢地挑起了抚养、治疗、教育一双残疾女儿的重担。

  为了让孩子开口说话,每天她让3岁多的女儿看着自己的口型一个字一个字教女儿艰难地发音,女儿的发音慢慢清晰了。

  女儿不能站立和行走是任菲莉心中永远的痛。

为了能让女儿站起来,她独自带着孩子七上北京、二下广州求医问药。

1995年女儿在北京动手术,她7天7晚没上床睡觉,一直守护在女儿的身边,帮孩子翻身、接大小便,累了也只是趴在床边稍作休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她的大女儿终于能站了,那一刻,她抱着女儿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她鼓励女儿要勇敢的面对别人异样的目光,还带着女儿参加网络比赛。

让女儿像健康孩子一样受教育,一有空她就会教女儿学习,因为她们的手不灵活,1、2、3的3写了半年才写成。

而现在,她的大女儿不但能读书、写字、会简单的英语对话,还能熟练地操作电脑做一些简单的网络维护工作,并有了自己的博客。

  2001年3月,任菲莉自费创办了湖南省第一个全方位为残疾人服务的网站,聘请康复专家为脑瘫患者及家庭提供免费康复咨询已达2万多人次。

她也因此成了一些脑瘫患者家长的朋友、一群脑瘫孩子的阿姨。

  20年不离不弃,20年乐观积极,感动了无数人。

她也因此获得CCTV2003年度“最精彩女性”奖、“感动2005中国十大真情故事人物”奖,并光荣成为北京残奥会圣火火炬手,在中国文明网主办的中国好人榜中被评为“孝老爱亲好人”。

兄弟高义薄云天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候选人曾存粮

一场车祸,弟弟留下巨额债务走了,哥哥主动挑起还债重担,演绎出一场感人至深的旷世兄弟情。

  2008年1月16日下午,湖南省衡阳市飞翔大桶饮用水厂厂长曾桂粮,遭遇严重车祸,被诊断为胰腺断裂,让哥哥曾存粮这个硬铮铮的汉子心如刀绞。

面对高昂的手术费,他没有一丝迟疑,只有一个心愿:

要救弟弟。

  他从亲戚朋友处借来15万元,将弟弟转到省会长沙医治。

然而,15万元很快花完了。

曾存粮不得不踏上借钱之旅,为弟弟昂贵的医疗费四处奔波。

晚上,身心俱疲的他又得赶去医院,接替老父照料弟弟,一直忙到凌晨两三点。

哪怕弟弟只有一丝生的希望,他绝不放弃。

可曾桂粮因内脏器官衰竭,最终医治无效身亡。

  曾桂粮死后,留下了一笔54.74万元巨额债务。

有人提出,干脆卖了水厂,还掉27万元的医疗费,另外27万元的欠债,由于当事人已死,于法于理,可以名正言顺地规避。

但曾存粮没有选择规避,他主动要求承接水厂和留下的沉重债务。

他说,水厂是弟弟辛苦打拼来的,凝结了弟弟多年的心血,虽然资不抵债,他不希望就此打住。

他要对得起弟弟临终前的期待,对得起借钱给弟弟救命的好心人。

  兄弟之情,亲如手足。

1970年,曾存粮出生在衡阳市祁东县一个叫罗塘的穷山村。

曾存粮是家里的老二,老三曾桂粮比他小5岁。

曾存粮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挣钱供弟弟上学。

他来到吉林省辽源市,在街头摆起了一个水果摊。

后来,家里买了一个城市户口,他也让给了弟弟曾桂粮,自己则南下广州继续打工生涯。

  虽然当上城里人,弟弟曾桂粮的生活依然曲折而艰辛。

1997年,曾桂粮下岗了。

为了谋生,他到一家私营水厂打工。

凭着一股“吃得苦”的劲头,曾桂粮从一个打工仔当上了水厂老板。

这时,他想到了二哥曾存粮,希望二哥能回来帮他。

当弟弟将这一想法讲出来后,曾存粮没有立即答应。

  “我和妻子在广东打工,每月能挣几千元,实在不愿回去。

”曾存粮坦言当时拒绝的原因。

  弟弟又打电话来了。

他感到弟弟求助的迫切和对企业发展的忧虑。

作为哥哥,他不再犹豫。

2003年春,曾存粮辞掉工作回到衡阳。

随后,他又让妻子放下高薪回来帮助弟弟经营水厂。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弟弟却因车祸撒手人寰。

  2008年5月27日,曾存粮请来了所有的债主。

他重写21张欠条,将弟弟的债务收归自己名下,并向大家承诺,在3年时间内,替弟弟分批偿还54.74万元债务。

  父债子偿,天经地义。

弟债兄还,义盖云天。

接过水厂厂长的担子与沉重的债务,曾存粮起早贪黑,更加辛勤。

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他就将保险获赔的7万元和经营收益6万余元全部用于偿债,一步步履行着自己的承诺。

  兄爱如山,兄爱如海。

在弥漫着浓浓的亲情中,我们看到了曾存粮对弟弟那分血浓于水、高尚纯洁的深情大爱。

 

为了222个“冰雪宝宝”

--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候选人雷冬竹的事迹

在抗击2008特大冰雪灾害中,留下了许许多多惊天动地的故事。

222个“冰雪宝宝”的故事,至今令人难忘。

  2008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雪袭击南方。

电力中断!

供水中断!

交通中断!

通讯中断!

重灾区郴州成了一座冰雪围困的“孤城”。

冰雪,考验着人民的意志与坚强,更考验着人民的诚信与职业操守。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主任雷冬竹和她的同事们,用诚信与执着度过了12个日夜的艰难经历,迎来222个“冰雪宝宝”的平安降生。

  停电,预约手术可以延期,但不能阻挡新生命的降临。

医院备有的发电设备,成了全市准妈妈们迎接新生命的惟一希望。

一个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涌进了产科,原有的病房一下子住满了。

雷冬竹和同事们腾出办公室、值班室,医院又将血液内科和耳鼻喉科的部分病房腾出作为“临时产房”。

这样,才满足了后来最高一天住院孕产妇达150人的需要。

  诚信是金,是立业之本。

为了让宝宝和妈妈们暖和点,他们买来电热宝,找来热水袋,放进被窝里;为了让一些没钱的孕妇也能住上院,他们给其免去了医疗费用。

雷冬竹和她的同事们的职业精神,在冰天雪地的日子里熠熠闪光。

  1月26日,雷冬竹连续做了7台手术,已是深夜。

这时突然传来“医生,医生,快来!

快来!

”的喊叫声,她立即冲出值班室,只见担架抬来了一位全身抽搐、嘴角流血的孕妇。

这是一名高血压孕妇,必须立即手术!

手术进行中,雷冬竹突然全身直冒冷汗,两眼发黑,身体摇晃着就要倒下。

“主任!

主任!

你怎么了?

”一旁的护士连忙撑住她。

另一名护士赶紧拿来一瓶葡萄糖水,她喝下后又重新站到手术台上……做完手术,已是第二天凌晨5点多了。

  1月31日早上8点,一位刚出院不久的梅毒感染孕妇再次急诊入院。

当时胎心音微弱,确诊为胎盘早剥,母子生命危在旦夕,她决定立即进行手术。

胎儿出生后,脸色苍白,没有哭声。

而这时突然停电了,电动吸痰器用不上。

望着奄奄一息的小生命,她什么都没想就为新生儿吸羊水,口对口人工呼吸······羊水太多了,一下子吸进她的嘴里,呛入了喉咙。

梅毒是一种传染病,羊水、唾液都可能携带病毒。

为了预防感染,她整整注射了一个月的苄星青霉素,现在臀部还有两个大大的肿块。

事后,很多人关心地问她:

“难道你不怕感染梅毒吗?

”她回答说:

“谁不怕?

可那时只有一个念头,救这个孩子!

”因为她知道,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冰雪中守护新生命的诞生,她每天工作17个小时以上,很少回家。

一天深夜,她回到冰冷的家里,看到女儿一个人抱着布娃娃睡着了,脸上还挂着泪花。

作为一个妈妈,她的心碎了!

  冰雪终于消融了,222个“冰雪宝宝”像春天的花朵一般快乐地成长。

40岁的雷冬竹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抗雨雪冰冻灾害英模”,参加全国抗冰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国作巡回报告

为了48年前的一句承诺

—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候选人唐中和的事迹

48年前,一个年仅14岁的少年,面对200多名麻风病人的热切目光,用稚嫩而坚定的语气立下承诺:

“放心,我不会丢下你们不管的!

这个立下承诺的少年叫唐中和,是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丰田乡庄丰村人。

正是他,用近半个世纪的孤独坚守,向世人昭示了“诚信”二字的伟大力量。

1960年,年仅13岁、患上麻风病的唐中和被送到新宁县回龙寺镇胭脂凼村。

全县所有的麻风病人在这里集中治疗,被群众称为“麻风村”。

因治疗麻风病的医生住在离村子3公里以外,每3天进村一次,聪明、好学的唐中和被医生选为小帮手。

他一边贴心照顾村里的病人,一边跟着医生学着治疗麻风病,并渐渐地摸出了门道。

唐中和自己的病并不严重,一年时间就康复了,他本可以离开麻风村,回家与亲人一起生活。

但医生需要帮手,病人也离不开他,患者刘成冬等人找到唐中和:

“小唐医生,你要是走了,我们怎么办啊?

”望着一双双几近乞求的目光,少年唐中和说出了一句和年龄并不相称的话:

“放心,我不会丢下你们不管的!

一个14岁的莽撞少年!

就为了这句承诺,在麻风村度过了风雨48年。

医者仁心,他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医生。

麻风村不通路,也不通电,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唐中和尽到了一个医生的本分。

麻风病人多有畸形和皮肤溃烂等并发症,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有时从身上发出的气味,难闻得令人作呕。

但唐中和没有嫌弃他们,尽心尽力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