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469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初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初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初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docx

《初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docx

初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

初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

在日常的工作中,与大家交流时发现,老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

现行教材中关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部分,较以前有很大的改进,内容更为丰富,涉及知识面更广,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密切,呈现形式也更具体生动,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是当老师们真正要实施课程教学时,又感觉这部分的内容很难把握。

这其中可能存在的原因有对教材理解不够透彻、对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对学生情况掌握不十分到位等等。

讲座主要有三部分的内容:

一是初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作用和特点;二是初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三是初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法的探讨。

一、初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作用和特点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是指利用网络、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处理时必须了解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基础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

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进一步学习,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般来说,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对信息、信息技术、网络、信息系统的原理等基础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体现为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操作能力。

这些内容既有与其他学科共有的特点,同时又具有个性特点。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部分具有以下特点:

1.系统性

2.抽象性

3.人文性

二、初中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目标和具体内容

参照《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根据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的要求,初中信息技术基础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如下: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以及良好的信息意识,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教学目标

下面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分析一下“信息技术基础”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确实学习一定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

信息的概念与特征、信息技术的工作原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与趋势,包括有关信息活动的法律法规。

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信息系统的构成与工作原理要求通过阅读、实践、思考等达到初步认识的水平。

例如,需要了解信息系统的一些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而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与趋势方面是通过系统的思考与讨论达到理解的水平。

2.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责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信息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地更新,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3.培养学生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即使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也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实施的,这必然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因此,应关注参与信息活动时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要求他们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道德和伦理,并在一定的法律和道德的范围内,实现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和问题的解决。

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主要包括对待信息和信息社会的态度两部分内容。

上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初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利用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

(二)教学内容

虽然,初中信息技术有多种版本,总的来说,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与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应用初步;

3.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4.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5.计算机在信息社会的地位和作用;

6.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

7.操作系统简介;

8.计算机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9.计算机软件系统;

10.计算机安全;

11.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

12.计算机的发展。

三、初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法探讨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部分在各种教材中的分布与编排是不一样的,从总体来说,可以分为集中型与分散型。

集中型的编排是根据指导纲要的模块进行划分,把基础知识集中在一两个章节;而分散型则没有集中的章节。

无论如何编排,教学要求都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信息、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信息系统的原理与发展趋势等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与理解;二是能够熟练掌握信息系统的最基本操作能力,为以后应用软件的教学打下基础。

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实际上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期望通过一两个单元的学习就达到提升信息素养的目标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逐步发展、逐渐深化才能实现。

在使用集中型教材进行教学时也要注意,教学活动的重点是学生对于这方面的关注与兴趣,而不是一次就达成的目标。

(一)做好学情调查分析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是在各种版本的教材中基本是第一章内容。

面对的对象是初一年级新生。

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起点的差异性较大。

一些学生在计算机的学习上是“零起点”,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而一些学生虽然接触过计算机,但他们所具有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没有形成系统。

其他学科,学生在进入新课程之前已经具有一定的预备知识。

另外,教学内容中关于“信息”、“计算机”等内容较为抽象,这就给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如果采用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缺乏内驱力,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采用“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进行基础知识方面的“意义建构”,学生则可能由于原有知识的贫乏而在探索中遇到困难,最终探索失败。

这就需要教师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然后启发,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

学情调查分析非常重要,它不仅让我们能够迅速地掌握学生的一手资料,以便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也可以为日后对学生学习前、学习后状况的对比提供主要依据,方便教师逐步地改进自己的教学,以实现教学的高效性。

以下是针对北京市某校对初一新生进行信息技术开展情况调查表:

学生情况调查表

班级:

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

个人基本情况调查

1.家里有计算机吗?

□有□没有

2.从何时开始接触计算机?

□学前□小学(年级:

)□还没接触过

3.你经常使用计算机吗?

□是□不是(每周或每月都能机会用到就算“是”)

4.你所具有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主要来自?

□学校的课堂学习 □家里的电脑 □上网吧 □其他:

5.你认为你的电脑水平是什么级别?

□电脑菜鸟□电脑大虾

□电脑高手

6.你经常使用计算机查阅资料吗?

□经常□一般

□很少

7.你经常发送或接收电子邮件吗?

 

□是□不是

8.你经常上网吗?

□是□不是

9.你上网时都在做什么?

□通过XX搜索资料□利用QQ等聊天工具聊天

□玩网络游戏□下载软件

10.你熟悉的主要软件有:

□Windows(系统操作:

复制/移动/删除/新建文件或文件夹)

□WindowsVista□Windows7

□Word(文字处理)□WPS(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

□Powerpoint(演示文稿幻灯片)□FrontPage(网页制作)□Dreamweaver(网页制作)□Flash(动画制作)□PhotoShop(图片处理)  □3DMAX(三维动画)其他:

11.你对下列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

□文字处理□编程□图象处理□动画□网站设计□其他

12.比较擅长的是?

□文字处理□编

□图象处理□动画□网站设计□其他

13.参加过计算机类的比赛吗?

□参加过()□没参加过

14.你希望怎样上信息技术课。

□自己对着书本学习

□教师设置任务,我们自学为主,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

□教师演示,我们跟着学,每节课安排一定的自由学习时间

其他:

个人建议

你认为信息技术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

你对于信息技术课的有哪些建议呢?

你最希望学到的是什么知识?

(用50——100个汉字描述)

我来说:

当然,学情调查分析方式也是可大可小、多种多样的:

调查问卷、笔试考核、上机测查等等。

具体情况要以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生源的状况而定,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

现在网上也有许多调查问卷生成系统,可以自动生成调查问卷,网络条件允许的学习,可以使用,比较方便快捷,也便于统计。

(二)教学实施中关于一些概念问题处理的建议

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学中,有很多基本的概念都让学生难以理解,老师在教学中也常常感觉解释不清。

下面就列举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内容,来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处理办法。

“信息的定义和特征”本身很难理解,在教材中采取了回避的措施,在教学的过程中,处理也要适度。

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信息”是一个流行的名词,未曾耳闻的人寥寥无几,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方面都在与信息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然而,对于这样一个人所共知名词,有许多理解与认识,不能也不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某个固定的定义。

不同学科对信息认识的代表性看法列举如下:

(1)哲学界

信息是使人们增加知识和认识事物的客观存在。

(2)工程技术界

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

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3)传媒界

媒介就是信息。

(4)信息资源界

信息是数据处理的最终产品。

……

据不完全统计,有文可考的关于“信息”的描述不下百个,都是从不同角度给出的描述。

对信息的界定都从不同视角进行的,很难做出统一的描述,初中学生无法把握。

所以,在教材中没对信息的定义做出任何要求。

信息的特征是由信息的定义所派生出来的一般特性,与信息的定义密切相关。

所以,严格意义上的信息特征也应随之回避。

这类概念建议在教学中不以明确的方式进行界定,但也不能消极的回避,而是通过举例等方式来描述概念的、外在的、显性的特征。

例如“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实际上是指让学生能通过归纳自己对信息的感性认识,达到意会的水平就足够了。

(三)基础知识概念教学形象化

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广泛,而又发展迅速的学科,许多概念的界定和理解还不是很清晰,比较抽象。

所以,在教学中,尤其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应当使用通俗易懂而又形象的语言解释基础概念。

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时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以北京出版社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4册为例: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最先接触的学习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信息这个名词,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和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的“信息”究竟是什么?

它有什么用?

初步建立起“信息”的概念,是“信息与信息技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学习重点。

在教材中,这样描述:

在自然界天体运动、斗转星移带来四季变化,传递时光飞逝的信息……

最后是“……时时刻刻、随时随地都在传递着各种信息。

但这些描述,对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很抽象,难以理解的。

在一节教学观摩课中,一位老师是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来感受信息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观察与实验”:

看:

通过窗外植物的样子分辨季节。

(通过眼睛观看,学生描述窗外的植物,感受到现在季节的信息)

听:

金鸡报晓。

(通过耳朵聆听,学生感受到了天要拂晓的信息)

闻:

食物的气味。

(让学生通过鼻子闻来甄别)

尝:

食物的味道。

触:

通过触摸辨别物品日用品。

(把手伸进魔术箱中,用手摸一摸,猜猜里边是什么东西)

在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和学生的互动讨论过程,从而描述出了感受到信息的初步结论:

信息并不神秘,信息无处不在,信息就在我们身边。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通过形象的“视、听、嗅、味、触”五种感官,结合生活中的经验,感受到了信息的含义,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同时,也为下一步讲解信息技术做了铺垫,信息技术使人类的感官有了不可想象的延伸。

同样,学生也非常兴奋,他们都没想到,信息技术课竟然这么有趣,有瓶瓶罐罐,有吃的,有玩的,真不可思议。

信息技术的第一节课,就深深地吸引住他们。

并且,通过这样的设计,使一节抽象的理论基础课,形象起来,活了起来。

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不但能完成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而且很具体、有很强的操作性,并富有趣味性。

“信息和信息载体”是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容易把二者之间混淆。

怎么去理解“信息无处不在,但是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依附于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才能存在”?

一位老师通过这样设计,形象生动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首先,提出设问:

文字是信息吗?

学生参差不齐地回答:

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了一幅打乱的图片,提出问题:

谁能说一说这张图片上是什么内容,你能从上面获取到相应的信息吗?

学生摇了摇头,都说不能。

老师接着又投影出一堆打乱的没有规律的文字。

老师又问谁能说一说这段文字上是什么内容,你能从上面获取到相应的信息吗?

学生同样回答说不能。

老师又投影出一张图片和一段文字,这是之前的图片和文字的复原图,再让学生说一说从图片和文字中能获取到了什么信息。

这一次,学生当然能准确的描述出来了。

学生回答后,老师展示出一道连线题,让学生连线:

文字等信息

文字等表达的内容信息载体

学生准确无误的分辨出来二者的不同。

老师再提问:

文字是信息吗?

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

“不是”。

教师总结:

信息无处不在,但是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依附于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才能存在。

这些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称为信息载体。

而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表达的内容是信息。

在此案例中,这位老师通过设计的两个例子,抓住了信息的关键点,使原本的一个知识难点,很好地实现了突破。

(四)灵活选用教法

在教学中,无论按照哪一种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具体教学方法的支持。

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阶段,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以学生可接受的方式呈现教材,可以调节和优化学生的行为,解决学生的学习障碍。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教师通过形象生动的描绘、陈述,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逐步启发,引导学生设疑、解疑,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知识和技能,并可把教学教育和发展的功能有效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这种方法比较容易控制所要传递的知识内容,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要讲什么,重点讲什么,少讲什么,补充什么,教师的主动性发挥得比较充分。

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初级阶段对信息技术还比较陌生,尚未完全掌握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

此时,教师通过讲授,引领学生逐步进入信息技术的殿堂,为他们搭建学习信息技术的框架。

由于信息技术基本理论知识的知识点比较多,系统性又比较强,而且课时又比较紧,所以这部分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信息的基本知识”、“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等,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比较合适。

如对计算机系统的硬件中内存储器、外存储器的教学,通过讲授使学生清楚计算机直接从内存储器获取信息,不可直接到外存储器获取信息。

内存储器是临时存放信息的区域,一旦断电,信息消失,永久保存的信息必须保存到外存储器中等。

使用讲授法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要注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紧密结合。

同时,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注意尽量借助一些直观手段,如借助于某些设备,边讲授边操作,或者是将学生练习穿插期间,便于学生接受。

例如:

在讲解计算机系统时,我们可以拆开一台计算机,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计算机的内存,硬盘等等,既形象,又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为了便于学生观看,可以把这些硬件通过数字展示台进行展示,效果会更好。

案例:

某老师在讲计算机病毒的特征时,学生一听到要学习计算机病毒,都非常感兴趣,但在讲解过程中,学生认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有意思,于是有些学生开始交头接耳,互相说话,不再关注他的讲解。

分析:

老师在讲授知识前,运用恰当的方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讲授过程中,学生游离了学习状态,转移了学习方向,因此在讲授过程中,老师应通过合适的方式保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讲授法并不意味着只是教师讲,学生听,有意义的讲授应当是一种动态的师生互动过程,重要的知识点老师应该精讲,精讲过后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进行思考和研讨。

例如,讲解计算机病毒的特征时,老师可以每讲完一个特点,便留学生一段时间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保持学习的注意力。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方法时,老师可设计问题进行提问,如“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使用什么样的方法防范计算机病毒?

效果怎样?

”通过提问可使学生保持学习状态,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图示法

图示教学法是教师利用各种图形、图表,使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形象性好,教育性强,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基础理论知识部分有一些零散的知识点,如果教师不进行教学方法设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将缺乏系统性。

教师可以利用图示法,把原本零散的知识以“表格”、“结构图”、“流程图”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在进行“计算机系统组成”、“文件系统的组织”的教学时就比较适合用图示法。

用概念图的模式来分析,制作图示,更形象直观,我们在教学中不妨尝试使用。

在图示教学法中,使用思维导图的效果也很不错。

它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大脑自身的规律进行思考,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发掘人的记忆、创造、身体、语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潜能。

使用思维导图,还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思维导图能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规律,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

思维导图的使用还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

3.提问法

提问法是指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智特点,预先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由学生来回答。

一般这些问题之间有一种逐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学生通过回答一系列问题,一步一步走向预定目标,最后达到预期的终点――教学目标。

例如:

在认识电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计算机配件的组成,然后在课堂中按从外到内,从简单到复杂的思路进行设问。

设计的问题应该有比较简单的问题,以消除学生紧张情绪,增强学生自信心;也应该有较复杂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思考。

通过提高给学生提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发展高水平的思维技能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初中信息技术基础单元中,对概念、基本原理进行理解、巩固、应用,采用这种方法会使学生印象深刻、知识掌握得牢固。

4.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应注意渲染具有一定力度的氛围,要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进入这样的情境中,很快激起强烈的情绪,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情不自禁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

由于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是很容易的。

借助多媒体,演示具有吸引力的、生动的图像和优美的声音,图文并茂,让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美感和情趣的美妙,或是激发奋发的斗志,学生很容易产生学习兴趣。

学生内部的感情被进一步激活,从而从内心里升起一股学习的欲望。

一位老师在讲授“信息的特征”(北京出版社,信息技术第四册)时,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学生考试的动画片段,将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之中。

紧张的考试正在进行中,监考老师一丝不苟的履行着他的职责。

虽然试卷上的试题都是似曾相识,但却无从下笔。

于是,就上演了动画中的一幕。

生:

观看,发出笑声。

(这是完全是学生的生活学习场景,学生立刻产生了兴趣)

观看之后。

师:

“同学们,片中的学生在传递什么?

生:

“试题答案!

师:

“用我们刚才学过的知识,试题答案就是什么?

生:

“信息!

师:

“试题答案的信息从一位同学的手中传递到另一位同学的手中,这就是信息的一个特征——传递性。

……

师:

“答案的信息源在那里?

生:

“第一个同学!

师:

“后来呢?

生:

“全都有了。

师:

“对,原来只是一个同学知道试题答案的信息,后来通过信息的传递,所有同学都拥有了这个信息,这就是信息的共享性!

老师接着问:

“这种共享信息的方法好不好?

学生说不好,有一两个调皮的学生说:

“好”。

同学们又笑了起来。

师:

“同学们为什么笑?

学生还是在笑。

师:

“每一位同学都想在考试中取得个好成绩,这是值得表扬的。

但如果通过这种信息共享方式来在试卷上增加虚假的分数,实在没有多大意义。

也违背了我们考试的宗旨。

如果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共享了知识的信息,记在大脑中,这样的共享才有意义。

……

师:

动画中的同学拿到写有试题答案纸条后,他看了纸条上的什么东西,就知道了试题的答案信息?

生:

纸条上的字。

师:

对,纸条上的文字。

信息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必须依附在某种载体(媒体)才能存在。

这就是信息的另一个特征:

依附性。

在这里,这种载体就是文字。

(老师通过这个情景,水到渠成的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的迁移:

信息——依附于——文字;文字——信息载体。

也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别。

……

师:

假如你参加考试,有一道试题不会做。

你会学动画中的同学,用这种方法传递信息吗?

学生们扯起嗓子,异口同声地说:

“不会!

老师接着提问:

非常好,同学们都非常诚实。

我再做一个假设:

考试结束后,一位热心的同学把你不会的那道题的答案信息写在纸条上,传递给你,与你共享这个信息,你还需要吗?

有的学生说需要,有的说不需要。

老师问一位说不需要的同学:

“为什么你不再需要这个信息呢?

学生回答:

考试都结束了,这个信息过时了,没有用了。

老师说:

“好,说得很好。

在这里,又体现了信息的特征:

时效性。

……教师分析了一下时效性。

接着老师又问一位说需要的同学:

“为什么你说还需要这个信息呢?

学生回答:

“通过考试,我知道我不会这道题,考试结束了,我需要再学习这道题,下一次再出现这样的题,我就会了。

老师总结:

说得非常好,我们考试的目的就是看一看我们哪些知识没掌握,不扎实,考多少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明白了自己需要进一步加强的东西,需要进一步掌握的信息。

这样处理,才使我们得到的信息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在这里,老师对情境进行了补充和提升,避免了因为创设情景的案例内容对学生引起误导,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

同时,也提到了信息的价值。

因为本版教材对信息的价值性的特征没有做要求,所以老师并没有展开讲授信息的价值性特征。

在这个案例中,创设的情境贯穿始终,在教学中层层展开,学生的兴趣点不再只停留在情境创设的故事本身中,而是经历了一个内心体验的全过程,使学生理解了信息的作用,掌握了信息的特征。

更可贵的是,教师不纯粹为讲解教材中的知识而创设情境中,在带领学生体验情境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分辨是非的能力。

创设情境要注意几点:

“情境要有吸引力,更要针对本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