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本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430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10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本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北师大版本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北师大版本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北师大版本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北师大版本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本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

《北师大版本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本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本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

北师大版本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备课本

 

2012—2013学年下期

 

学校崇州市燎原乡崇德小学

年级五年级

学科数  学

教师付丽莎

编号

 

㟑 

崇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编制

A.概要设计

课题

分数乘法

(一)

课类

新授

课时

1

钻研教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原理,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2、能力目标: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边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可利用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投影

结构模式环节

 

设疑激趣―――引导探究―――议练巩固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分数乘整数

=

+

+

=

=

=

=

=

意义:

法则:

整数乘以分数,用整数乘以分子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B.细节设计

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意图与反思

一、设疑激趣

1.把9+9+9+9+9改成乘法算式。

2.把O.2+0.2+O.2+改成乘法算式。

3.提出问题。

教师:

求3个 

是多少,能不能用算式

×3来表示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引导探究

1、出示题卡

1个图案占一张彩纸的1/5,3个图案占这张彩纸的几分之几?

2、引导学生用涂一涂加法计算,乘法计算三种分式来解决问题。

3、涂一涂,算一算

(1)2个3/7的和是多少?

(2)3个5/16的和是多少?

三、议练巩固

1、5个3/8是多少?

2、4个2/17是多少?

3、6个3/25是多少?

口答并说说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的意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1、学生仔细阅读题卡,理解题意否,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各自计算的方法。

3、全班进行交流。

+

+

=

=

=

+

+

=

=

学生打开教科书,选涂一涂,再列式计算。

学生审题后,涂一涂,再列式计算。

×2=

全班交流

5/16×3=5×3/16

=15/16

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

由复习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的意义,过渡到分数乘法的意义,学习易于理解。

 

在讨论交流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进一  步理解计算法则。

C.评价设计

 

1.完成下列等式。

1/6+1/6+1/6+1/6=1/6×()

3/4+3/4+3/4+3/4+3/4=3/4×()

2/25+2/25+2/25=2/25×()

2.在计算分数乘整数时,用分数的分子( ),分母( )。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依据知识的迁移,我首先进行了必要的铺垫,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

同时,复习分数加法,为后续教学铺垫。

在教学分数乘法在过程中约分时,书上的例题是:

6×5/9,并且列出两种做法让学生进行比较。

但我觉得这道题并不能体现在计算过程中先约分的优越性,因此,我在教学完例题之后将题目深化,变成“6×17/18”,并且和同学们一起比赛谁做得快。

如果哪位学生是用整数直接乘以分子的,速度当然会很慢,当做得最快的同学展示自己的做法时,其他同学恍然大悟,深刻体会到计算过程中先约分,可以化繁为简。

这样,学生在做分数乘法时,不仅仅满足于“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而是记住“能约分的要约分”这一要点。

A.概要设计

课题

分数乘法

(二)

课类

新授

课时

1

钻研教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继续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计算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2、能力目标: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初步掌握了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但不够熟练

可利用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投影

结构模式环节

 

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议练巩固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二)

=6×

=

整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就是求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B.细节设计

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意图与反思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课件出示:

小红有6个苹果,淘气的苹果个数是小红的1/2,笑笑的苹果个数是小红的1/3。

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引导探究

(1)淘气有多少个苹果?

听汇报,板书:

6×1/2=3(个)

把6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得到6个苹果的1/2是3个苹果。

(2)笑笑有多少个苹果?

板书:

6×1/3=2(个)

小结: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3)出示“今年几岁”的情境。

引导观察、解决问题

①小兰今年几岁?

相当于把36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1份,

②小强今年几岁了?

三、议练巩固

1、书上练一练第1题

2、计算

3、利用分数乘整数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观察、读题、理解题意,根据题中信息,提高数字问题。

 

6×1/2=3(个)

说一说算式的意义

 

6×1/3=2(个)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然后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

 

列成算式:

36×1/4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利用分数乘整数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C.评价设计

 

1.20的

是();()个

2.

=()×()=()。

3.一只乌龟每分爬

米,5分钟能爬()米,一小时爬()米。

4.一根木棒长

米,2根木棒长()米,算式是()

5.

吨=()千克;

米2=()分米2。

6.一瓶可口可乐原来卖5元,节日期间一律打八折,现在每瓶售价()元。

 

教学反思:

1、每节课的内容不易过多,不能贪多,贪多嚼不烂,学生不易一下全掌握.要分的稍微细致一些,以便学生理解掌握,也有利于知识的扩展与深化。

2、分数乘法中: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本册中的重点。

本册所有数与代数教学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的。

3、整数乘分数这块内容学生在约分中书写还是有不规范情况出现:

课堂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整数约分后的结果往上写,分母约分后的结果往下写,结果还是有学生把整数约分后的结果写在下方,计算时就出现了把它当分母乘了。

并且有些学生最后结果不写最简分数。

针对以上失误,在今后教学中要补充一定的内容。

A.概要设计

课题

分数乘法(三)

课类

新授

课时

1

钻研教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2、能力目标: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难点: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及意义

可利用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投影

结构模式环节

 

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议练巩固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三)

×

=

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

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

B.细节设计

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意图与反思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从我国古代哲学著作的情境引入

向学生介绍很有关的背景知识,来理解题目。

二、引导探究

1、出示图

依次取出长方形纸条的1/2,1/2的1/2,再取1/2,并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这个过程。

1/2×1/2=1/4

1/4×1/2=1/8

3、折一折

2、引导学生折一折

(2)反馈3/4×1/4=3/16

(3)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3、做一做

按照上面的方法折一折,想一想,并算出结果

1/3×1/5=2/15

1/4×2/33/5×2/9能约分的可以约分

三、议练巩固

1、折一折,涂一涂

1/3×1/42/5×1/3

2、计算

3、解决问题

练一练,第3、4题

学生仔细听,教师介绍我国古代著作

然后理解题目的意思

 

拿出纸条动手操作

然后用算式来表示,可以四人一组说一说怎样用算式解决问题。

1、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竖着对折2次,然后再横着对折2次,涂也3/4和1/4。

2、思考:

3/4×1/4=?

3、学生尝试总结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1、学生独立思考

2、完成1/3×1/5,5/6×1/3

然后交流结果

学生可以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3/4×8/91/2×9/7

3/8×6/75/24×6/5

从我国古代哲学著作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让学生初步感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借助图形语言,体会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再次借助图形语言,体会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C.评价设计

 

小小审判官。

(对的打“√”,错的打“×”)

1.两个分数相乘的积一定小于每一个因数。

()

2.

米用去

米用去

米,剩下的长度一样。

()

3.甲、乙两数都大于0,且甲的

与乙的

相等,则甲大于乙。

()

4.一件商品打六折是指现价是原价的

()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通过操作活动,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探索计算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其中理解意义是这部分教材的难点,这一难点一旦突破,计算方法也将随之攻破。

所以,我下大力量在学生的操作中,让学生充分的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然后展开观察所涂部分与整张纸的关系。

这样,通过图形语言,学生们体会到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感受到分数乘分数为什么是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方法。

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还体验到:

不管是3/4的1/4还是1/4的3/4,结果都相同的道理。

因为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作用,所以学生们学习探究的愿望非常强烈,讨论也比较积极,算理说得头头是道。

比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A.概要设计

课题

长方体的认识

课类

新授

课时

1

钻研教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2、能力目标:

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以及掌握长方形面积和周长计算

可利用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投影、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结构模式环节

 

情境导入―――引导探究―――议练巩固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

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组对面面积相等;

正方体:

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都相等;

12条棱长度都相等。

B.细节设计

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意图与反思

一、情境导入

1、谈话:

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平面图形,如:

长方形、正方形等,我们还认识许多立体图形。

2、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高楼大厦)

二、探索活动,

师:

现在我们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点。

我们可以以点、面、棱三个角度进行研究。

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1.教师参与到交流当中。

听取学生的反馈

1)从面开始:

教师小结:

长方体、正方体都有6个面,两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鼓动学生说一说自己测量的方法,只要理由充分,都给予肯定。

3)正方体面和长方体六个面相同吗?

4)棱有什么特点?

5)顶点有什么特点?

2.整理归纳:

师生共同进行整理、比较、交流共同完成表格。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2、练一练第2题

1.引导学生说一说:

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2.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

用比一比、剪一剪等方法来观察棱的特点。

 

根据统计图的要求,来测量,找出表格中要填的内容。

 

对内容进行整理,概括。

集体反馈。

学生根据分析自己总结后发言。

 

比较、交流、共同完成。

 

对长方体、正方体进行测量。

学生进行讨论,集体反馈。

通过让学生在小组中经过认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到发现的乐趣。

 

让学生在看、量、剪、比的独立思考过程中,认识正方体、长方体,

 

组织学生进行整理,帮助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知识待以积累。

C.评价设计

 

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

相对的棱的长度(      ),相对的面完全(     )。

2、一个长方体的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棱长总和是(     )厘米。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a,棱长之和是(      )。

4、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68厘米,它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      )厘米。

 

教学反思:

本了课中,我使用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用“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

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体验性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是独立的、独特的,很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创新的潜质有条件得到开发。

在体验性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都是发展的。

每一个学生又都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学生的体验也是发展的。

这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A.概要设计

课题

长方体的表面积

课类

新授

课时

1

钻研教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能力目标:

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纳和推理

 

学情分析

 

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

可利用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投影

结构模式环节

 

复习导入―――合作探究―――运用巩固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B.细节设计

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意图与反思

一.复习引入:

1.师:

昨天我们用折叠等方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后的图形。

2.出示长方体纸盒,将它展开后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

3.学生在反馈的过程中教师将它们涂上相应的颜色。

4.引导学生观察。

二.合作探究:

师:

做这个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纸板?

1.请同学们先估一估

2.议一议;

3.说一说;

4.试一试

5.提问:

学生讨论:

揭示表面积的概念。

6.引导学生结合展开图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学生出现的不同的方法,都应给予肯定,关键是让学生解题的基本思路。

引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法。

三.运用巩固

完成教材第34页的“做一做”。

学生进行观察。

提问:

①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对应于展开图形中的哪个部分?

②学生进行讨论。

③反馈。

展开后图形的各边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在方框中填上适当的数。

学生独立完成。

在小组中讨论。

反馈

如何计算能知道这个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纸板?

你认为该用什么方法解决

这个问题。

求“要用多少”纸板其实是求什么?

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1.分别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积起来。

2.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一组一组地计算。

3.三种不同的面各先计算出一个面再加起来乘2。

 

独立列出算式,共同订正

通过复习巩固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使学生将长方体和其展开图的位置能够相应,了解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的含义与探索长方体表面的计算方法提供基础。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长、宽、高与展开图的各边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在理解表面积的含义后,掌握计算方法。

C.评价设计

 

一、判断题(每空1分   5分)

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扩大4倍,表面积扩大8倍(  )。

2、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放在桌子上,纸盒所占桌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          )             

3、把一个长方体木料锯成两个长方体,一共增加了4个面。

(    )

4、一个长方体切成两个正方体,表面积一定增加。

(  )

二、选择(每题  2 分    10分)

  1、如果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3倍,那么它的表面积扩大(     )倍。

A、3          B、6         C、9--

 2、把12块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有(  )种拼法。

     A、   二   B、    三       C、四

 

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首先出示一个礼品盒,如果在礼品盒的外部包上一层精美的包装纸,包装纸的面积有多大呢?

你知道怎样求吗?

这时,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求长方体的六个面的表面积。

这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自己手中的礼品盒,测量礼品盒的长宽高,并求出上下、左右、前后的面积,然后求表面积也就是包装纸的面积。

学生在动手操作完成这一系列的过程并不困难,在大家的共同讨论、归纳下,学生们很快就得出了结论,知道了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并且还总结出了公式: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或长×宽×2+宽×高×2+长×高×2利用公式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

通过练习,学生们对于谁乘谁能求出哪个面已经相当熟练了,可以说是脱口而出。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漏洞百出,例如:

在长方体的灌桶盒的四周包上一层商标,商标纸的面积是多少?

在长方体的水泥柱子上刷油漆,刷油漆的面积是多少?

在长方体的游泳池的底部和四周抹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

等这方面的问题,学生不知是否有考虑,不管说什么,学生们总是求六个面的表面积,和实际相脱节。

这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这是为什么呢?

A.概要设计

课题

露在外面的面

课类

新授

课时

1

钻研教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堆放情景,经历探究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2、能力目标:

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的摆放方法探究、发现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已经有了初步的探索图形经验,但是立体图形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是认识层面上质的飞跃.从以往的教学来看,学生掌握立体图形比较困

可利用教学资源

学具:

每人4个正方体学具

教具:

课件、正方体

结构模式环节

 

情境导入―――实践探究―――体验感悟

 

板书设计

   露在外面的面

从正面、侧面、上面看一看,

一共有几个面露在外面?

B.细节设计

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意图与反思

一.情境创设

师:

今天笑笑遇到了一个难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提问。

二、实践探究

出示纸盒:

1.先摆放一个纸盒。

2.再摆放四个纸盒。

提问:

如何计算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

3.你还能怎样观察?

4.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物。

三、体验感悟

1.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摆放的实物,再计算露在外边的一共有几个面

2.这里答案是多样的,不同的堆放方式,露在外面的面积可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3.找规律

①引导学生发现变化规律。

②每增加1个,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3个。

③每增加1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4个。

1.笑笑遇到的难题是什么?

2.学生观察。

3.集体反馈。

1.学生独立观察,有几个面露在外面。

2.求出它的面积。

再观察有几个面露在外面?

看每个露在外面的一个纸箱,(没有一个面露在外面)

学生进行计算。

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看每个角度能看到几个面。

再计算一共有几个面在外面。

小组合作换一换堆放方式。

露在外面的面是否会有变化?

①露在外面的面有多少个?

②讨论:

外面的面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③推断“6个小正方体有几个面露在外面”

通过帮助笑笑解决难题,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让学生观察角上堆放方式的变化,个数的变化。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独立解决,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