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高三语文二模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413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静安区高三语文二模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上海市静安区高三语文二模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上海市静安区高三语文二模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上海市静安区高三语文二模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上海市静安区高三语文二模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静安区高三语文二模附答案解析.docx

《上海市静安区高三语文二模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静安区高三语文二模附答案解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静安区高三语文二模附答案解析.docx

上海市静安区高三语文二模附答案解析

静安区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检测(2016.04)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

成己:

成就自我

①自先秦开始,儒家便逐渐形成了为己之学。

孔子对为己与为人作了区分: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象征着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形态,“今”则代表了当时的现实。

孔子所谓为己,即自我的完善或实现,为人则是迎合他人以获得外在的赞誉,以“为己”否定“为人”,意味着将注重之点指向成就自我。

为己指向自我的充实与提高,为人则是将自我降为他人的附庸,我仅仅迎合与认同外在标准,而失去了独立的人格。

为己的最终的目标则是成己。

克己是对自我的抑制,是成己的手段,这意味着道德修养对自我的否定,一个自我造就的过程。

②成己以立志为前提。

“志”表现为一种稳定的意念,与价值目标相通;立志即意味着价值目标的自我确立。

通过立志而确立价值目标,自我才能真正由迎合于外,转向挺立自我,而为己、□□、□□的过程亦可由此获得内在的依归。

③志与己的如上关系,决定了若无必为圣人之志向,则往往难以有为己的切实功夫。

立志(价值目标的确立)既构成了为己功夫具体落实的基本保证,又为以自我认同(成己)提供了根据。

自我在世,总是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共在,也往往易导致个体的消失:

如果个体在与人共存中完全随波逐流,一味迎合与“己”相对的人,那么,他常常便会丧失内在的自我。

与之相对,立志意味着唤醒内在自我,超越世俗。

通过立志以超越世俗,体现了内在人格的力量,这种人格的外在形式,即是所谓豪杰。

豪杰的人格的独立性,它使自我不管处于何种境地,依然保持真诚的德性和内在的操守。

④卓然不变的豪杰之士往往带有某种狂者气象,故又称狂者。

狂者以真为尚,自信本心,没有任何矫饰,亦不为外在的毁誉所左右。

他不仅拒绝沉沦世俗,而且敢于向世俗挑战:

“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

”这种狂者(大丈夫)作为独立的人格形象,已具有顶天立地的气概。

当然,狂者或豪杰并不是终极意义上的人格境界,志所指向的终极目标是圣而非狂。

不过,狂者气象虽然非成己过程的终点,但却可以成为走向内圣之境的中介。

自我面对世俗社会,狂者的特点在于身处此境,仍然以崇高的志向自洁其身,不为世俗所同化。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狂者不断地迈向了圣人之境。

对狂者之境的如上提升,同时亦蕴含着对个体自主品格的注重:

卓然自立构成了成圣的内在环节。

⑤超越世俗,自主自立的前提是确认自我。

离开此自我,成已的过程必然是无根的。

圣人的境界并不是出于外在强加,也非形成于忘己逐物的过程,它更多地与内在潜能的展开过程相联系。

⑥豪杰气概和狂者胸怀着重从个体存在与世俗世界的关系上挺立自我。

各人皆有成圣的根据,但其才质并不完全相同。

因此,“人要随才成就。

”才质不同,成圣的方式、途径亦往往各异。

⑦与成己方式的多样性相一致的,是人格模式的多样性。

个性的差异,决定了人格模式很难整齐划一。

走向共同的内圣之境与成就多样的个体人格,并不矛盾。

⑧自我并不仅仅表现为一种人格境界,它总是具体化于现实的生命存在。

自我身处社会之中,总是面临各种道德责任和义务,但不能因此而无视个体生命的价值:

尽道德义务不应导向否定个体的生命存在。

这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视,巧妙地解决了了理性本质与生命存在的紧张关系。

1.填入第①段横线上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并不仅是更是B.不是而是

C.是也是D.或许是或许是

2.联系上文,第②段方框处填入的两个词是□□、□□(顺序不要写反)。

(2分)

3.第④段加点词“这一过程”是指的过程。

(2分)

4.根据③—⑥段内容,分析豪杰如何成为圣人。

(4分)

5.如“成己,要尊重个体”是对本文部分内容的概括,与此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明天理,灭人欲。

(朱熹)

B.没有公共道德,群体将不存在;没有个人道德,群体存在将无价值。

(罗素)

C.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程颐)

D.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王阳明)

6.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

(19分)

一个坚定的叛逆者

①大夫第在浏阳的市中心。

浏阳人说到浏阳,不可不到大夫第。

因为大夫第不仅是一座精美绝伦的明清古建筑,更是戊戌变法第一烈士谭嗣同的故居。

②大夫第建于明朝末年,在谭嗣同父亲谭继洵担任湖北巡抚的时候,得以大规模扩建。

因谭继洵地位显赫,当地人称之为“大夫第”。

现存的建筑仅仅是原来的一小部分,但也有近八百平方米。

今天,外面已经是现代化的闹市,而一走进大夫门第的大门,就如同走进了一个迥然不同的历史时空。

在雕梁画栋之中,在从天井射进来的丝丝柔和的阳光之中,还能不能寻觅到谭嗣同矫健的身影呢?

③其实,谭嗣同生前在大夫第居住的时间并不算长。

他出生在北京,青少年时代大多陪伴父亲宦游在外。

随着父亲任职地方的变化,他几乎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回湖南老家几次,都是短暂的居住。

但是,谭嗣同很喜欢这座老宅,他给自己的房间取名为“石菊影庐”。

所谓“石菊”,也就是浏阳闻名全国的菊花石,因石头青灰如玉,有雪白的花瓣状似菊花,故名。

谭嗣同的著作“旧学四种”之一便取名为《石菊影庐笔识》。

他还喜欢使用菊花石制作的砚台,并写过多首砚铭,在友人之间唱和。

菊花石的纯洁和坚硬,不正是谭嗣同自己品格的象征吗?

④虽然经过了百年风霜的洗礼,大夫第的精美与讲究依然让人叹为观止。

每一扇门窗上面都有细腻的木雕,鱼儿像在水里游动,鸟儿像在空中飞翔。

遥想当年的街道上,除去这家豪宅之外,大概一般都是低矮、阴暗、破败的民房。

大夫第内的主人,位居一品,当然是冠冕堂皇;大夫第外的世界,民不聊生,饥寒交迫。

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不算贪官,一生保守而谨慎,但官位到了那一级,制度自然会给予他这样的房产和其他一切物质利益。

作为谭家公子的谭嗣同,为什么不安安稳稳地享有大夫第里的醇酒美人,而毅然选择“叛徒”的身份呢?

⑤有关心灵的奥秘,是难于言说的。

谭嗣同曾经跟随父亲在陕西赈济灾民,在给老师欧阳中鹄的一封信中,他这样写道:

见难民作种种状,悚然忆及去年家乡之灾。

幸有人维持之,不然,大乱一作,惨毒当不止此。

……自念幸生丰厚,不被此苦,有何优劣,致尔悬绝?

犹曰优游,颜之厚矣!

遂复发大心:

誓拯同类,极于力所可至。

⑥这里,谭嗣同在自己的幸福与他人的苦难对比中产生严重的“不安”心理,从而开始反思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我享有的是理所当然的吗?

我应该承担的责任究竟有那些?

我为承担这些责任应该去做些什么?

这时候,一扇一扇的门次第打开了,光芒射得人睁不开眼睛。

这也是一种“觉”和“悟”,与当年佛祖在菩提树下的顿悟相似。

谭嗣同推开了大夫第的窗户,也推开了自己心灵的窗户。

有一种等待是上苍专门为自己设定的,人的命运便是欣喜地向它奔跑过去。

⑦漫步在大夫第内,徘徊在石菊影庐前,寝具、书桌和笔墨犹在,而主人早已离去。

他与父亲的关系是微妙的。

在他决定为失败的变法事业献身的时候,并没有忘记父亲。

他模仿父亲的口吻,写了一封痛斥自己“不忠不孝”的信件,借以让朝廷日后在清查家属时,不至于连累父亲。

而父亲呢?

在儿子遇难以后,谭继洵被从轻处罚,提前退休回到浏阳,回到大夫第。

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说明谭继洵的内心是雪亮的:

一天,谭嗣同的妻子因为想念死去的丈夫,禁不住在房中哭泣。

谭继洵经过门外,听见哭声便止步劝说道:

“媳妇不必悲伤,别看我是朝廷的一品大员,但我儿日后在青史上的地位,不知道比我要高多少倍呢!

⑧阳光透过窗框,投射到青石板铺就的光滑的地面上,宛如顽童涂抹的小方格。

多少人的脚步,沉重或者轻盈,在这块地板上走过。

许多年前,一个坚定的叛逆者,走过长长的天井,鞋底带着天井里的青苔。

7.对第①②③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谭嗣同让故乡人感到自豪,表现了其价值追求在后世得到认同。

B.以浏阳城已成为现代化的闹市,反衬大夫第的寥落和备受冷遇。

C.谭嗣同命名房间和著作“石菊”,喻示其追求纯洁坚硬的品性。

D.由城到宅逐步聚焦,引出下文对大夫第内为何出“叛徒”的追问。

8.分析第⑤段引用谭嗣同书信的作用。

(4分)

9.第⑥段巧用修辞,使语意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赏析。

(4分)

10.请紧扣“微妙”一词,分析并评价谭嗣同和他父亲的关系。

(5分)

11.根据作品内容推断,最适合作为本文结尾的一句话是()。

(3分)

A.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B.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C.他再也没有回来过。

D.他走向了光明和自由。

(三)默写。

(6分)

【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2.

(1)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

(2)不义而富且贵,。

(《论语》)

(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孟子》)

(4),金就砺则利。

(《劝学》)

(5)悦亲戚之情话,。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此心吾与白鸥盟。

(黄庭坚《登快阁》)

(7)二十四桥明月夜,。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8)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

(周邦彦《苏幕遮》)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15题。

(8分)

春阴[宋]朱弁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

朱弁:

(1085—1144)江西婺源人。

高宗时出使金国,被拘禁十五年。

思念故国乡关的诗歌婉转缠绵。

13.根据律诗对仗等相关知识,推测:

颈联“将”的词性是,词义是。

(2分)

14.对全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虽然春天来了,遥远的塞北还是黄沙弥漫,冷风阵阵。

B.颔联写没有蝴蝶给花儿做伴,乌鸦也深藏在无边的草丛之中。

C.颈联的“穷”字是说诗人境遇窘迫,哪怕在春天也无限愁苦。

D.尾联发出“竟何事”的悲怆之问,感叹东风使诗人徒增白发。

15.“酒薄难将梦到家”借“梦”写思家,含蓄委婉,请加以赏析。

(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

(18分)

庾敳传[唐]房玄龄

敳,字子嵩。

长不满七尺,而腰带十围,有远韵。

为陈留相,未尝以事婴心,从容酣畅。

处众人中,居然独立。

尝读《老》《庄》,曰:

“正与人意暗同。

”太尉王衍雅重之。

迁吏部郎。

是时天下多故,机变屡起,敳常静默无为。

参东海王越

太傅军事,转军谘祭酒。

时越府多俊异,敳在其中,常自袖手。

豫州牧长史河南郭象善《老》《庄》。

敳甚知之,每曰:

“郭子玄何必减

庾子嵩。

”象后为太傅主簿,任事专势。

敳谓象曰:

“卿自是当世大才,我畴昔之意都已尽矣。

敳有重名,为缙绅所推,而聚敛积实,谈者讥之。

都官从事温峤奏之,敳更器峤,目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礧砢

多节,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时刘舆见任于越,人士多为所构,惟敳纵心事外,无迹可间

后以其性俭家富,说越令就换钱千万,冀其有吝,因此可乘。

越于众坐中问于敳,而敳乃颓然已醉,帻堕几上,以头就穿取,徐答云:

“下官家有二千万,随公所取矣。

”舆于是乃服。

越甚悦,因曰:

“不可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

石勒之乱,与衍俱被害,时年五十。

(选自《晋书》卷五十·庾敳(ái)传,有删节)

[注]

东海王越:

司马越,时为东海王。

何必减:

未必比……差。

礧砢:

读lěikē,原指树木多节,这里比喻人才卓越。

间:

非难,诋毁。

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未尝以事婴心

(2)豫州牧长史河南郭象善《老》《庄》

(3)人士多为所构(4)不可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处众人中,居然独立B.敳在其中,常自袖手

C.敳有重名,为缙绅所推D.都官从事温峤奏之

18.将第

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尝读《老》《庄》,曰:

“正与人意暗同。

(2)后以其性俭家富,说越令就换钱千万,冀其有吝,因此可乘。

 

19.第

段说庾敳“有远韵”,由全文内容可知,庾敳的“韵”是指他的风度。

(2分)

20.对郭象和温峤的评价表现了庾敳对待人才的态度,请对此进行概括并简评。

(4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2分)

上王兵部书

[宋]苏轼

荆州南北之交,而士大夫往来之冲也。

执事

以高才盛名,作牧于此,盖亦尝有以相马之说告于左右者□?

闻之曰:

“骐骥之马,一日行千里而不殆,其脊如不动,其足如无所著,升高而不轾,走下而不轩

其技艺卓绝,而效见明著,至于如此;而天下莫有识者,何也?

不知其相而责其技也。

夫马者,有昂目而丰臆,方蹄而密睫;捷乎若深山之虎,旷乎若秋后之兔;。

是故古之善相者,立于五达之衢,一目而眄之,闻其一鸣,顾而循其色,马之技尽矣!

何者?

其相溢于外而不可蔽也。

士之贤不肖,见于面颜,而发泄于辞气,卓然其有以存乎耳目之间,而必曰久居而后察,则亦名相士者之过矣。

夫轼,西川之鄙人,而荆之过客也。

其足迹偶然而至于执事之门,其平生之所治以求闻于后世者,又无所挟持以至于左右,盖亦易疏而难合也。

然自蜀至于楚,舟行六十日,过郡十一,县三十有六,取所见郡县之吏数十百人,莫不孜孜论执事之贤,而教之以求通于下吏。

且执事何修而得此称也?

轼非敢以求知,而望其所以先后于仕进之门者,亦徒以为执事立于五达之衢,而庶几乎一目之眄,或有以信其平生尔。

④夫今之世,岂惟王公择士,士亦有所择。

轼将自楚游魏,自魏无所不游,恐他日以不见执事为恨也,是以不敢不进。

不宣。

[注]①苏轼中进士后不久,听说王兵部以伯乐自许;为了广交权贵,早进仕途,苏轼写了这封干谒(为某种目的而求见地位高的人)信。

执事:

书信中对对方的敬称。

后文“左右”意同。

轩轾:

高低。

此句意思是拉车上坡,车不后仰;下坡,车不前倾。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乎B.焉C.哉D.也

22.将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

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①而志不存乎刍粟②远望目若视日

③去而不知所止④若是者飘忽腾踔

A.②,③;④,①。

B.②,①;④,③。

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

23.第

段画线部分的数目字是为了强调。

(2分)

24.第④段画线句看似不礼貌,实则措辞巧妙,请对此加以赏析。

(2分)

25.此信有求于人,但写得不卑不亢;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分析。

(4分)

 

二写作70分

26.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宁静淡泊是一种人生境界。

有些人以此为借口,最终有可能就成了平庸的废物。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2016.4

1.(2分)A(递进关系)

2.(2分)克己成己(各1分,顺序写反不得分)

3.(2分)拒绝沉沦世俗,而且敢于向世俗挑战

4.(4分)豪杰要成圣,首先要超越世俗人格独立;不管处于何种境地,永葆真诚德性和内在操守。

(2分)

其次,要确认并挺立自我,发展内在潜能;根据自身才质,寻找适合自己的路径。

(2分)

5.(3分)D(选B得2分)

6.(4分)首先区分“为己”与“为人”之学的区别,提出“成己”是儒家的最高目标,“克己”是“成己”的途径。

(1分)接着提出立志是“成己”的前提,每个人要根据自身特点,处理好立志(“确立自我”)与“超越世俗”的关系;(1分)力争达到“成己”的最高境界——“成圣”。

(1分)最后强调“成圣”并不意味着无视个体存在的意义,而是要重视个体生命价值。

(1分)[学生理清以下逻辑关系即可:

为己—克己—立志(“确立自我”)—成己(成圣)】

7.(3分)B

8.(4分)谭嗣同的书信表明因对国人苦难命运的同情,遂产生救民于苦难的志向。

(1分)承接第④段末尾的疑问,并对此做出回答;(1分)为下文谭嗣同对于自己幸福与他人苦难的一系列反思做铺垫,(1分)将对大夫第的描述过度到对谭嗣同心路的追寻。

(1分)

9.(4分)谭嗣同面对现实产生了疑问,作者用排比手法再现了谭嗣同内心的追问;在追问和反思中谭嗣同的眼睛睁开了,作者运用“门”“窗户”被打开以及“光芒”等比喻,并将其与“佛祖顿悟”作比较,强调这种觉悟对谭嗣同人生改变的巨大作用;觉醒后的谭嗣同,用生命实践了他的誓言。

[评分角度:

语意推进“追问—觉悟—实践”“修辞运用”]

10.(5分)[分析]父亲忠于传统的专制秩序,却清楚地知道儿子惊世骇俗的才华和冰清玉洁的人格;谭嗣同虽然拒绝父亲安排的坦途,却对父亲拥有血缘之爱。

(3分。

从“父”或“子”一个角度分析,阐释准确,得2分)[评价]父子俩忠于不同的道义,但对彼此有较深的了解和认同;父子俩都不灭亲情,是大写的人。

(2分。

要点:

父子相互了解认同/不灭亲情各1分)

11.(3分)C(由大夫第的“叛逆者”推知。

选B得1分。

A与上文语气不合,D主旨不合)

12.(6分)

(1)在水之涘

(2)于我如浮云(3)国恒亡(4)故木受绳则直(5)乐琴书以消忧

(6)万里归船弄长笛(7)玉人何处教吹箫(8)梦入芙蓉浦

13.(2分)动词(1分)“送”/“带”(意思接近即可)(1分)

14.(3分)C(“穷”:

技穷,诗人说自己的诗作难以表达无边愁怀)

15.(3分)[答案示例]诗人因为被拘异国,只能在梦中归家;尽管希望梦回故国,却因日思夜想而辗转难寐;在夜不能寐时只能寄希望于喝酒沉睡,可是酒力薄弱,梦中还未到家就醒了;(理解诗意,至少分析出两层转折的意思,2分)这样曲折写来,深情婉约,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点出效果,1分)

16.(4分)

(1)缠绕,纠缠。

(婴心:

放在心上。

见《陈情表》“而刘夙婴疾病”)

(2)擅长

(3)陷害,诋毁(根据注释

可推知)(4)思想,意念(根据后文的“心”可推知)

17.(2分)B[(B(什么也不做,袖手旁观),A(安稳,安然/出乎意料),C(读zhòng,名声很大/读chóng,名字相同),D(官名,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的僚属/行事,办事)]

18.(5分)

(1)(庾敳)曾读《老子》和《庄子》,说:

“正与我的心意暗合。

(2)后来(刘舆)认为他生性节俭而家中富足,就劝东海王司马越找人跟庾敳换一千万钱,希望他吝啬不肯换,这样就可以趁机陷害他。

(加点处,含补省略成分,各1分)

19.(2分)超然物外(答“飘逸超脱”也可)(由第

段“未尝以事婴心”,第

段“静默无为”,第

段“纵心事外”“慨然答应换钱”等内容可推知。

答“高雅脱俗”“悠闲自在”得1分)

20.(4分)[概括]庾敳赏识郭象的学问,但郭当官后处事专权,庾不再看重他。

(1分)温峤弹劾庾敳,庾敳反而更器重温,庾认为温是栋梁之材。

(1分)

[简评]庾敳爱惜推崇人才,既不以个人恩怨评价人;也不因看重才华就忽视其人品。

(2分)

21.(1分)A

22.(3分)B

23.(2分)王兵部得到了普遍的赞誉。

(回答强调“作者见闻的真实性”等,得1分)

24.(2分)这句话有警示对方你若不识货我可要“弃暗投明”的意思,(1分)但还有另一层意思:

在许多权势者中,我苏轼写信给您,就说明我已经选择了自己信赖的德高望重者,那就是您——这种赞颂,含蓄而不失身份,大方得体。

(1分)

25.(4分)第①段,苏轼以相马为喻,暗示自己是千里马,自信而坦诚,希望王兵部能尽早慧眼识人;(1分)第

段更进一层,希望王不要以“久居而后察”为由推诿不见;(1分)第

段以亲身见闻颂扬王兵部,似有阿谀之嫌;但第

段紧接着说“士亦有所择”,不卑不亢,显示了作者对节操的坚守。

(2分)

26.(70分)参照2015年上海市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文言文一参考译文:

庾敳字子嵩。

身高不到七尺,而腰宽十围,文雅有深韵。

任陈留相,从不把事放在心上,从容畅快,寄喻通达而已。

处众人之中,安然独立。

(庾敳)曾读《老子》和《庄子》,说:

“正与我的心意暗合。

”太尉王衍很敬重他。

庾敳升任吏部郎。

当时天下多事,多次发生事变,庾敳常常静默而无所作为。

参与东海王司马越太傅军中事务,转任军谘祭酒。

当时司马越府中有很多俊才,庾敳在他们当中,常常袖手旁观。

豫州牧长史河南人郭象擅长《老》《庄》之学,当时人把他看成王弼以后第二人。

庾敳和他很相知,常说:

“郭子玄水平不低于我庾子嵩。

”郭象后任太傅主簿,处理事务专擅权势。

庾敳对郭象说:

“你虽是有大才能的人,但我往昔看重你的心意已经全没有了。

庾敳名声很高,被权贵推重,但聚敛积累财物,谈论的人都讽刺他。

都官从事温峤弹劾他,庾敳更器重温峤,认为温峤如森林中高耸的千丈松树,虽然大而多节,但用来修盖大厦,就有当栋梁之材的大作用。

当时刘舆受司马越信任,士人多被他诬陷,惟有庾敳纵情事外,刘舆找不到理由毁谤他。

后来认为庾敳生性节俭而家中富厚,劝说司马越让庾敳和他换千万钱,希望庾敳吝啬不肯换,这样就有机可乘。

司马越在大庭广众之中向庾敳问这件事,庾敳已经颓然大醉,头巾掉在桌子上,他用脑袋去顶头巾,慢慢回答说:

“下官家中有二千万钱,随你去取吧。

”刘舆于是敬服他。

司马越很高兴,就说:

“不可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石勒叛乱时,庾敳和王衍都被杀害,庾敳当时五十岁。

附文言文二参考译文:

荆州南北的相交处,是士大夫往来的大路。

您因高才大名,在此地做州官,大概也曾经有人把观察品评马的优劣的言论告诉给您吧?

听他们说:

骐骥这种良马,一天行走千里而不懈怠,它的脊背像没有动,它的足像没有奔跑过,拉车上坡,车不后仰;下坡,车不前倾。

它的本领高超卓越而功效显著到了这种程度,然而天下没有认识的人,为什么呢?

不了解它的形貌却责求它的本领。

这种良马,有高昂的头,丰腴的胸脯,方正的蹄子,浓密的睫毛;像深山的老虎一样敏捷,像秋后的野兔一样放纵飞驰;举目远望,象远远地看着太阳,它的志向是不在乎草料的好坏;跑起路来轻快如飞,一会儿就跑得不见踪影了。

因此古时善相马的人站立在通往五方的大路上,看它一眼,听它叫一声,回头而抚摸它的毛色,马的本领全部清楚了。

为什么呢?

是因为它的特征太明显了。

士子的贤能与不才,从面容形貌显现出来,而且从言辞声调抒发出来,他有特异的样子存在于耳目之间,然而一定要说长久相处之后才明察,那么也是名为相士的人的过错了。

我苏轼,蜀地西部的鄙陋之人,荆州的过客。

足迹偶尔而到达您的门下,我平生努力学习,想留名于后世,但没有什么东西敬献给你,很不礼貌,这恐怕容易遭到冷淡吧。

然而从蜀地到楚地,船行六十天,经过十一个郡,三十六个县,总共见到的郡县官吏上百人,没有哪个不详细地谈论您的贤能,都教我前来求教您,不知您怎样修养而获得这样的称赞。

我不敢求得您的赏识希图迟早进入仕途,只是想让站立在通往五方的大路上的您看上我一眼,我这一生的志向就可能得到伸展了。

当今的时代,哪里只有达官贵人选择士子,士子也有所选择。

我将要从楚地游览到魏地,从魏地就没有哪里不游览,担心以后的日子因不能见到您而成为遗憾,因此不敢不奉上此信。

心意不能尽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