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262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含答案解析.docx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含答案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含答案解析.docx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含答案解析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知识点一种群数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

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1)直接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出生率和迁入率高时,种群密度增大,相反,种群密度减小。

(2)间接因素: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知识点二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可以根据年龄组成结构,推测出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的变化趋势。

其类型及特点如下:

类型

图示

种群构

成特点

出生率与死

亡率变化

种群密

度变化

增长型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出生率>死亡率

增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的个体比例适中

出生率=死亡率

稳定

衰退型

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

出生率<死亡率

减少

知识点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在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

对于难以逐个计数的种群,可采取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1)样方法

取样方法:

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取样原则:

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样方数量、面积适当。

计数原则: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即只要计数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夹角的个体均正确,如下图(涂黑处为所计数个体,现取右、下两边):

数据处理:

对于计数的不真实值要进行取舍,然后再把各组数据相加,求平均值。

如下表: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株数

0

3

3

2

2

3

3

9

4

3

 

其中第1组数据和第8组数据不真实,与其他组差别太大,应舍去,剩下的几组求平值。

(2)标志重捕法

成立条件:

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在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

计算公式:

=

标志技术要点:

①标志不能过分醒目;②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寿命和行为的伤害;③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例1】 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B.种群是许多同种个体的代数和

C.种群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

D.种群是一个有机单元,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种群概念的正确理解。

种群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学概念。

A项是种群概念的完整表示,是正确的,它反映了种群概念的三个要点:

即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个体总和;B项将种群理解为个体的简单相加,这是不准确的;C项是正确的,因为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而这些特征是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至于D项是对B项(错误项)的否定,因此,它也是正确的。

规律总结

对于种群的概念,抓住以下几点:

同一地点、同种生物、所有个体,个体间并非随意、机械的结合。

例:

河边整齐的白杨树、蜂群中的工蜂、集市上所有的鸡等,都不符合种群的概念。

【例2】 根据下表中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统计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年龄(岁)

甲(百万)

乙(百万)

≥70

1.9

17.8

60~69

2.7

15.4

50~59

3.8

21.6

40~49

6.5

38.4

30~39

9.7

39.6

20~29

13.8

36.2

10~19

17.4

37.6

0~9

29.7

38.4

A.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D.甲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答案 B

解析 分析表格可知,甲国幼年个体所占比例高,老年个体所占比例低;乙国各年龄段的个体数基本适中,因此选B。

【例3】 “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

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一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________。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hm2。

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_____。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________。

答案 

(1)N=(Mn/m) 

(2)144 高

(3)8/9(或32/36) (4)2.5∶1

解析 

(1)由关系式:

即可得出N=Mn/m。

(2)根据公式N=Mn/m,计算出2hm2的种群总数为288只,种群平均密度则为144只/hm2。

由于第一次捕捉到的个体被标记后,第二次很难捕捉到,导致第二次捕捉的个体

中被标记的个体减少,在公式N=Mn/m中由于分母m的值减小,使得N值比实际情况偏高。

(3)♀/♂的性别比例为♀(14+18)∶♂(18+18)=32∶36=8∶9。

(4)100m2中田鼠的数量为1.44只,洞口∶田鼠=3.6∶1.44=2.5∶1。

1.一片牧场有8户居民,其中6户养了绵羊,2户养了山羊,共构成了几个种群(  )

A.1个种群B.2个种群

C.8个种群D.6个种群

答案 B

解析 种群是指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总和。

判断时要符合“同种”和“全部”两个标准。

2.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一定地区单位面积内的小灌木数量

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鲢鱼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D.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内的鱼数量

答案 B

解析 A项小灌木不属于种群的概念;B项为水体生物的种群密度;C、D两项的错因同A项。

3.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变化主要取决于(  )

A.种群数量和密度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 B

解析 对一个种群数量未来动态的预测取决于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如幼年个体占优势的种群,由于陆续进入生殖年龄的个体愈来愈多,所以种群数量和密度会持续增长;相反,老年个体占优势的种群,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人口会下降。

4.下列直接影响动物密度变化的是(  )

A.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B.年龄组成和出生率、死亡率

C.性别比例和出生率、死亡率

D.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

答案 A

解析 考查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5.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2hm2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

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

A.50只B.42只C.92只D.161只

答案 D

解析 

,N≈161.5只,所以答案选择D。

6.下图为某地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推测其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

B.其年龄组成较接近稳定型

C.该区的人口迅速膨胀

D.该区的未成年人口比重较高

答案 B

解析 据图可知随时间推移,出生率略呈上升趋势,而死亡率下降,所以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未成年人口比例高,人口会增加。

7.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元。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1)右图表示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

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

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

(2)下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

则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   /m2。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株数

0

2

3

3

4

12

4

2

3

3

答案 

(1)只要是计数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顶角个体的均正确(提示:

统计边角的原则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如图:

(2)3株/m2

解析 第1组和第6组为不真实值,要舍去,然后把剩下的8组相加,求平均值。

1.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  )

A.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以及其他生物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C.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D.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年蚜

答案 D

解析 该内容考查种群的概念,其关键是要紧紧抓住同种生物、同一地点、总和三个方面。

A、B、C都不是指同一种生物。

2.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别较大

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D.出生率、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答案 B

解析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物种、同一物种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种群密度有差异。

所以A项错误,B项正确;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出生率、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所以C、D两项也是错误的。

3.下图表示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的是(  )

答案 A

解析 考查种群的年龄组成。

若老年个体比例大于幼年个体比例,说明该种群为衰退型,其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4.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的数量特征来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

A.种群密度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D.出生率

答案 D

解析 该题考查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对种群密度的直接影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目的是为了降低人口出生率,达到控制人口增长的目的。

5.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

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草原类型  

10

×

10

20

×

20

40

×

40

80

×

80

90

×

90

100

×

100

110

×

110

120

×

120

130

×

130

140

×

140

A

3

5

8

14

16

17

19

20

20

B

3

5

6

9

11

13

13

13

13

C

2

3

5

8

8

8

8

8

8

(1)略。

(2)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选取40cm×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

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答案 

(2)①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

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cm×100cm;②取样方法不对。

应在B草原中随机取样;③对种群密度的估计方法不对。

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平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解析 在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中应注意的事项如下:

①样方面积的选取应以物种数量达到稳定时的最小面积为宜。

一般草本植物的样方面积为1m2,灌木为16m2,乔木为100m2。

②样方的选取应是随机选取。

③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应取各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值。

一、选择题

1.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②③⑤B.②④C.②④⑤D.③⑤

答案 D

解析 ①中全部“牛”及②中全部“鱼”包含许多种牛或鱼,超出“同种生物个体总和”的范畴,因而不属于一个种群;③为单位空间中的“同种个体总和”,应属一个种群;④中决定种群密度的应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⑤是正确的。

2.2008年年初的严寒天气导致大量动物死亡。

下列哪两个因素从根本上决定着动物种群数量的增长(  )

A.出生率和食物供应

B.死亡率和迁出率

C.死亡率和种群占据的地域面积

D.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 D

解析 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四个参数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增长的变量,死亡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下降的变量。

迁入率和迁出率不是最本质的,只有出生率和死亡率才是决定种群增长的最重要的参数。

食物供应和领域大小不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它们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起作用。

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 C

解析 蔓生或丛生单子叶植物不易计数,而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一般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取样应随机取样,而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取决于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构。

4.近十几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B.性别比例适当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答案 C

解析 我国东部和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东部沿海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生活条件较为优越,人口的迁入率大于迁出率,结果造成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

5.下图为A、B两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示意图。

设A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a,B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b,那么,a和b的数量关系是(  )

A.a>bB.a<bC.a=bD.a≈b

答案 B

解析 A地区幼年个体数量小于老年个体的数量,应归为衰退型;而B地区幼年个体数量多于老年个体的数量,应归为增长型,所以a<b。

6.下列几种生物中最可能为均匀分布的是(  )

A.森林中的无脊椎动物

B.面粉中的黄粉虫

C.蜜蜂

D.瓢虫

答案 B

解析 面粉中的黄粉虫种群个体间会因争夺资源和空间而发生激烈的斗争引起均匀分布,A为随机分布,C、D为集群分布。

7.下图中甲、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

A.衰退型和增长型B.增长型和衰退型

C.增长型和稳定型D.稳定型和增长型

答案 B

答案 甲图中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其种群为增长型;图乙中老年个体多于幼年个体,种群应为衰退型。

8.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能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其原理是它能(  )

A.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B.抑制害虫生殖器官的发育和配子的形成

C.杀死幼小害虫个体

D.诱杀害虫的雌性个体,减小排卵

答案 A

解析 考查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一般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昆虫,导致出生率下降,从而影响种群密度。

9.如图是世界人口数量从公元纪年开始到2000年的变化曲线。

在ab段世界人口的年龄组成特点是图中的(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是人口数)(  )

答案 A

解析 根据人口变化曲线可知,随时间变化人口数量逐渐增加,从而可以知道,人口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符合该特点的选项应为A,幼年个体数量多,而老年个体数量少。

B为衰退型,而C、D应归为稳定型。

10.在一片约33公顷(hm2)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了25只大山雀,各用一个较重的铁环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记,然后全部放掉。

第二次捕获了33只大山雀,其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

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只/hm2)约为(  )

A.略大于165

B.略小于165

C.略大于5

D.略小于5

答案 A

解析 设种群数量为x,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则可知:

25/x=5/33可以计算出x=165。

结合题干信息:

标志物是一个较重的铁环,标记后会限制动物的正常活动,被捕获的几率会增加,因此算出的值比真实值偏小了,真实值要大于计算结果。

二、非选择题

11.一块农田长100m,宽30m,在对该地块中的荠菜种群密度调查时,进行等距取样。

设10个样方,那么从长的一边计起,第三个样方的中心应在地长的______m,地宽的______m处。

若图为一样方ABCD,统计该样方植株数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25 15 10或9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每个样方中心距长边应为15m,第三个样方中心距地宽应为25m,如下图示。

  

等距取样法示意图

对样方ABCD,计数依所取边而计数有所不同,若取AD、AB两边及内部计数,则为10;若取CD、BC两边,则计数为9。

12.有学者对某荒地新迁入一种鸟类进行了调查,相关资料如下(单位:

只)

年份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种群数量

50

80

捕捉标志数

80

80

90

90

第二次重捕数

80

80

100

90

重捕个体中的标志数

16

8

10

9

(1)在表格中给出1972~1975年的种群数量。

(2)根据上表数据,画出1970~1975年该鸟类种群的变化曲线:

答案 

(1)400 800 900 900

(2)

解析 

(1)根据N=

.

可求出1972~1975年的种群数量各为400,800,900,900。

(2)根据表格数据转化为坐标数据,注意绘图时起点不应超过1970年,而终点不应超过1975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