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黄山记》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262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黄山记》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黄山记》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黄山记》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黄山记》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黄山记》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黄山记》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

《高一语文《黄山记》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黄山记》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黄山记》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

高一语文《黄山记》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黄山记》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

   

    徐迟(1914-1996),原名商寿,浙江吴兴人。

1934年肄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

193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二十岁人》。

    抗战爆发后,徐迟辗转于上海、香港、重庆。

这期间,他曾与戴望舒、叶君健合编英文版《中国作家》,协助郭沫若编辑《中原》月刊,创作和翻译了不少作品。

抗战胜利后,由重庆抵上海,曾一度回故乡教书。

    全国解放后,徐迟先后任《人民中国》(英文版)编辑、《诗刊》副主编。

1960年调湖北文联事专业创作,创作了大量的诗、散文和特写。

粉碎“四人帮”以后,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报告学。

如描写科学家生活的《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等,受到广泛好评。

曾获1981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一等奖。

【阅读指导】

    《黄山记》用独特的手法勾勒黄山美景,表达了“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创造自然”的主旨。

文章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从宇宙变迁、人类发展的宏观高度去认识黄山,增加本文大气磅礴的特色和深透的思想意义。

    全文分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看似各自独立,其实有一条脉络暗中勾连。

这就是表现黄山胜境的“险”和“奇”。

    第一部分,关于黄山胜境概貌的概述,一方面介绍黄山的“幻异之景”:

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雪浪滚滚的云海,还写“神奇之光”,都是突出一个“奇”字;另一方面,又写“二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入胜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断,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透出了一个“险”字。

作者虽然是在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峰峦布局、清泉数目等,但让人感到生动、有趣。

文章开头用“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一句发端,语言简洁明快,起总领全段的作用;接着,把“大自然”人格化,叙述大自然如何“创造”和“安排”黄山胜境:

它用“大手笔”好“手法”分布黄山山峰,它为胜境“打开”云库,“委托风神”带来名贵树种,“赏赐”给人们罕见的“摄身光”,这些比拟的艺术手法,使读者读来一点也不会觉得平板、枯燥。

    第二部分写攀登黄山的历史。

作者不是在概述黄山概貌之后马上去写攀登黄山的经过,而是写古代攀登黄山的历史表面上看来与“黄山记游”的本体有些游离。

可有可无,其实不然。

它写历史登黄山的人少,从一个侧面表现黄山之险,既上承第一部分写黄山风光的“险”,古今比照,共同渲染黄山之“险”又下联第三部分所写的黄山胜境从与世隔绝的天上落到“人间”成为“人间的公园”的情况,人们可以从中看出人类征服自然的足迹而且,这部分的描写增加了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

山此看来,作者对这一段的安排不是可有可无,倒是颇有深意的。

    第三部分写作者登天都的经过,这是从正面表现黄山之“险”。

在叙述和描写过程中,处处与第二部分所写的历史上的“险”作比较。

从登山之路说,“人字瀑”前,古人登山的“仅可托足”的五百罗汉级与现在“比较平缓、相当宽阔的石级”比较;“天都峰”前那人间与胜境的最后边界,古代是“天都险莫能上”与现在可以“直上,直上”比较。

从登山之人说,古代登山者虽然“心甚欲往”,却“客怨,仆泣”,与现在登山者虽“累亦累人,却并不可怕”对比,古代登山者“归而几堕崖者”或“堕险几毙”者不在少数,与现在人们登山“有石栏和铁索卫护”,可以“化险为夷”对比。

古今对比,写尽一个“险”字。

通过天都峰的化险为夷说明了“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胜境已成为公园”这样一个美好的现实,表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战胜天险的本领。

它与开头部分的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的话互相呼应,文脉暗合。

    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写黄山景观之“奇”。

作者突出了黄山“变化无常”的特点:

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

文章用拼组画面的手法,松涛、云海、霞光,一幅幅画面“诡奇”、“异常”,给人一种神秘感。

作者写景状物充分发挥丰富的想像力。

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

写云海,“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码头上装卸着一包包柔软的货物。

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

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准可以撞碎我的帆桅,打翻我的船”。

作者信手写来,洒脱不羁,实则处处照应中心,形散神聚。

这正是散文匠心独运的神功。

    本文引证广泛,材料丰富,而文章结构却脉络分明,严谨有度。

全文采用总分结构的组织形式,第一部分写黄山胜境概貌,第二部分写人们登山简史,第三部分写攀登险峰天都,第四部分写奇丽风光。

作者的表达手法灵活变化。

第一部分用的是比拟的手法,第二部分用的是引用史料的手法,第三部分,又改用对比的手法,到第四部分,则采用拼组画面的手法。

很显然,表达手法的选用是由表述的对象而定的,要因“材”制宜。

【思考·探究】

    

(1)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

主要是引导学生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基本思路。

通过给每部分加小标题的方式,概括每部分的核心内容,更容易把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根据文章四个部分所描述的不同侧重点,可分别给它们设一个小标题:

一、黄山胜境概貌;二、人们登山简史;三、攀登险峰天都;四、观赏奇丽风光。

当然,这仅是参考。

    本文的思路可以说独出机杼。

它不像一般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

在介绍黄山概貌后,又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数千年中极少有人能攀上黄山之巅的史实,烘托了“险”字。

这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在写记游山时,又突破一般由下而上或由远及近的空间转移的视角,选择最能突出黄山特色的几种景物进行重点描写,从而突出了黄山“险”与“奇”的特点。

    

(2)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参考阅读”文章,思考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同时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参考答案:

抒情议论的文字如: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

    如是,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今天已不再是艰险,不再是不可能去的地方了。

    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胜境已成为公园,绝处已经逢生。

看啊,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丽处,都在公园中。

看啊,这是何等的公园!

    这是何等的公园!

这是何等的人间!

    这些抒情议论,更加突出了由于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一主旨。

它暗示读者,尽管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但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程度的进步和提高,大自然最终成为人类欣赏的美的对象。

    同时,应该启发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般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关系。

    (3)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

引导学生在课外扩展阅读范围,通过查找、阅读描写黄山的散文佳作,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通过同类题材不同写法的文章的比较,加深对“参考阅读”中的文章的理解,也掌握更丰富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相关资料”中提供的《黄山三天》、《上天都》等仅是一种参考。

【相关资料】

黄山形成的历史背景

    大约在二三亿年前,黄山所在的地方是一片被称为“古扬子海”的汪洋。

后来古扬子海不断缩小,随之露出的陆地被称作“江南古陆”。

大约二亿年前,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古扬子海消失了,今天的黄山一带成了陆地。

    到了1.43亿年前,地下深处炽热的岩浆顺着在地壳运动中发生断裂的岩石之间的空隙向上升,并在距地面3至6公里处冷却下来,形成了花岗岩岩体,这就是孕育在地下的黄山胚胎。

    距今五六千万年前,开始了又一场大规模的地壳运动,终于使隐伏的花岗岩岩体冲出地面,形成了今天的黄山布局。

    当然了,那时的黄山并不像今天这样奇幻美丽,大自然用风、雨、雪、霜、流水等等自然的力量把坚硬的花岗岩琢磨成玲珑剔透的模样。

如果我们想像一下花岗岩岩体刚刚露出地面时平头平脑的模样,我们就会对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赞叹不已。

(李平易:

《黄山:

中国人美感的源泉》,《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第4期)

黄山的人文历史

    关于黄山有着太多的文人迭事,从黄帝游黟山改山名为“黄山”,到唐代大诗人李白以《赠黄山胡公求白鹇》一诗换取胡晖驯养的一对白鹇,再到清初“敢言天地是吾师”的渐江“结庵(黄山)莲花峰下,烟云变幻,寝食于兹”,遂创中国画中的新安画派,黄山与中国文人之间的因缘重重叠叠。

(同上)

黄山主要景点

    天都峰:

黄山第三高峰,海拔1829米,高度仅次于莲花峰、光明顶。

位于玉屏楼东南,在上玉屏楼山道的东侧。

其高虽不是第一,但其登山道路的艰险,山上风光的秀丽,黄山其他诸峰难以相比。

尤其在云海茫茫之际,峰顶高耸于云海之上,远远看去犹如“蓬莱仙境”,故有“天庭都会”之称,名曰“天都”。

    莲花峰:

黄山第一高峰,海拔1873米,为黄山绝顶,也是安徽省的最高峰,巍峨挺拔,气势雄伟。

处在黄山中部,玉屏楼西北,距玉屏楼约3.5公里。

这里主峰高耸其中,周围群峰簇拥,形如一朵初绽的莲花仰天怒放,故有此名。

    玉屏楼:

位于前山中部,海拔1580米。

原是一座古寺,祀奉文殊菩萨,寺已早废,后人在其遗址上修建了一座宾馆……取名玉屏楼。

这里南有天都峰,北有莲花峰,遥望光明顶,附近高峰林立,奇松众多,山道崎岖,峰峦雄秀,风光旖旎,体现了黄山雄、奇、险、秀的特色。

黄山富有特色的景象和景物

    怪石:

黄山已有名称的怪石达一百二十多处,有的像人,有的如物,有的似禽,有的若兽,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如北海的“猴子观海”,西海的“仙女操琴”,后山的“天鹅孵蛋”等,无不神态肖妙,令人赞叹。

如在半山寺前看天都峰侧有一小峰如“金鸡”,形成“金鸡叫天门”妙景,而到蟠龙坡上回头再看变成“五个老人”,成为“五老上天都”了。

同一景点,因在不同角度观赏,变成两种景象。

    古松:

黄山多松树,一般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坡上,盘根错节,姿态奇特优美,形成了特有的品种,人们称为“黄山松”,并评出十大名松。

如舒枝迎客的迎客松,弯腰送宾的送客松,展翅欲飞的凤凰松,比翼生长的连理松,冠盖山冈的蒲团松,威武雄壮的黑虎松,枝如麟角的麒麟松,五枝紧抱的团结松,俯身前瞻的探海松,龙游天外的飞龙松等,美妙多姿,各展其态。

其实黄山上何止这十大名松,有的郁郁苍苍,松林似海,如北海的万松林和云谷寺眉毛峰上的松林等,有的单株挺立,风姿绰约。

不论在山谷、山坡,还是在山顶上,到处可见,既奇且秀,美不胜收。

    云海:

黄山多云海,一年中雾日有二百多天,每当雨过天晴,或在日出之前,山谷中就云腾雾起,铺天盖地而来,其波澜壮阔之势,变幻莫测之状,蔚为大观。

似海又非海,如烟不像烟,日出则五光十色,风来则气象万千,真是奇妙无比。

    温泉:

黄山有两处温泉,一在前山紫云峰下,一在后山松谷庵南。

黄山温泉水大温高,水质清澄,水味甘美,人们多在此品茗啜饮,沐浴游泳。

(陈浩然:

《天下第一奇山》《中华览胜》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迎客松:

这棵挺立于玉屏峰东侧、文殊洞之上,破石而出的迎客松,身高10米,它的侧枝缓缓前伸,既像伸出手去与客人握手,又像张开双臂拥抱客人,更像对客人做出一个幽雅的“请”的手势,不卑不亢,彬彬有礼,说来也奇,此老者当初却也是借藉无名,并未列入旧志九大名松之列。

它初为人知,是在民国年间编纂的《黄山指南》一书中。

北京人民大会堂建成后,安徽省组织芜湖几位铁画老艺人制作了一幅巨型铁画《迎客松》,准备安放在人民大会堂的安徽厅。

不知怎么这幅画被周恩来总理看见了。

抗日战争时期,到皖南检查工作的周恩来曾在叶挺将军的陪同下游览过黄山,对迎客松印象极深。

当时,周恩来一眼就看中了这幅《迎客松》,指示工作人员将其重新安置于接见厅,让它作为中国人民友好好客的象征,广迎五洲宾客,广结四海朋友。

从此,迎客松挺拔苍劲、儒雅风流、不卑不亢、彬彬有礼的形象便伴随着国家领导人在这里的外事活动而进入世界各国友好人士的视野。

(李平易:

《黄山:

中国人美感的源泉》,《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第4期)

黄山的传说

    据《黄山志》记载:

上古时代,轩辕黄帝打败了九黎族和炎帝族,初步统一了北方以后,开始想求长生不老。

于是,就向大臣容成子、浮丘公请教炼丹之术。

浮丘公对他说:

“炼成金丹,必资山水。

山水灵秀,丹药易成。

臣尝遍历名岳,唯黟山(黄山原名黟山)为神仙都会,山高林茂,可资炭炼药,灵泉甘美,能煮石成丹。

”黄帝很高兴,便同容成子、浮丘公一道来到山灵水秀的黟山,烧炭炼丹。

经八甲子而成,黄帝吞下七粒后,身轻体爽,至温泉沐浴时,白发变黑。

于是天降白龙,三人骑龙升天而去。

这段神话传说虽然荒诞离奇,但是,由于黄山风光秀美,石怪松奇,雄峰插天,云雾缭绕,身临其境,的确给人以飘飘欲仙之感,这个传说与人们的感受和遐想相合拍,因此,即使穿凿附会,也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到了唐朝,由于统治阶级推崇道教,又为了纪念轩辕黄帝,故天宝六年(747年),由唐玄宗下令,将“黟山”改为“黄山”。

    因为上述原因,黄山有关轩辕黄帝的“遗迹”很多,被称为黄山三十六大峰之首的炼丹峰,相传就是浮丘公为轩辕黄帝炼丹的地方。

此岭在黄山中部,海拔1827米。

至今,石室之内丹灶尚存。

峰前有晒药台,峰下有炼丹台,皆呈紫色。

台上可容数十人。

玉屏、天都、莲花诸峰矗立台前。

古人有诗云:

“一声天上玉箫来,三十六峰花尽开。

向夕轩辕招饮酒,骑莺更过紫阳台。

”峰下还有洗药溪传说,黄帝炼丹时常来此溪洗药。

有古人之诗为证:

“红泉声里独徘徊,帝子当年采药来。

怪道余香至今在,四时芝术有花开。

(黄松林)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李白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俯窥天目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余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峦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风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黄山纪游

宋 吴龙翰

    咸淳戊辰十月既望,鲁斋鲍云龙、古梅吴龙翰、足庵宋复一,来观黄山。

赑屃登高,食胡麻饭,掬泉饮之,不火者三日。

从者皆无人色,率不能从余,三人愈清狂。

上丹崖万仞之巅,夜宿莲花峰顶,霜月洗空,一碧万里。

古梅谭玄,鲁斋诵史,足庵歌游仙招隐之章,少焉,吹铁笛,赋新诗,飘然有遗世独立之兴。

次蹑炼丹峰,过仙人石桥,酌甘泉,徜徉久之。

次迂路游水帘洞,踏月夜归,少憩,兰若把酒临风,对天都而酹之日:

“吾辈与若为熟识,他年志愿俱毕,无忘此山”。

昔欧阳永叔、谢希深辈游嵩山,吹箫歌古调,吾辈唱酬之乐似之。

退之登华山顶,邑令百计取之得下。

吾辈冒万险,人迹所不能到,其狂又似之。

然韩有诗,谢有书,以纪其奇也,吾辈可无一语留作此山公案乎。

(《古梅遗稿》)

黄山三天

叶圣陶

    我游黄山只有三天,真用得上“窥豹一斑”那个成语。

可是我还要写篇简略的游记,目的在劝人家去游。

有心研究植物的可以去。

我虽然说不清楚,可是知道植物种类一定很多。

山将近两千米,从下层到最高处该可以把植物分成几个主要的族类来研究。

研究地质矿石的也可以去。

谁要是喜欢爬山翻岭,锻炼体力和意志,那么黄山真是个理想的地方。

那么多的山峰尽够你爬的,有几处相当险,需要你付出十二分的小心,满身的大汗。

可是你也随时得到报酬,站在一个新的地点,先前见过的那些山峰又有新的姿态了。

就是不为以上说的那些目的,光到那里去看看大自然,山啊,云啊,树木啊,流泉啊,也可以开开眼界,宽宽胸襟,未尝没有好处。

    从杭州依杭徽公路到黄山大约三百公里。

公共汽车可以到黄山南边脚下的汤口,小包车可以再上去一点儿,到温泉。

温泉那里有旅馆。

山上靠北边的狮子林那里也有旅馆。

山上中部偏南的文殊院原来可以留宿,1952年被烧毁了,现在就文殊院原址建筑旅馆,年内可以完工。

住狮子林便于游黄山的北部和西部,住文殊院便于游中部,主要是天都峰和莲花峰。

    上山下山的路上全部铺石级,赛的五六尺,窄的不到三尺。

路在裸露的大石上通过,就凿石成级。

大石面要是斜度大,凿成的石级就非常陡,旁边或者装一道石栏或者拦一条铁索。

山泉时时渗出,石上潮湿,路旁边又往往是直下绝壁,这样的防备是必要的。

    现在约略说一说我们所到的几处地方。

写游记最难叫读者弄清楚位置和方向,前啊,后啊,左啊,右啊,说上一大堆,读者还是捉摸不定。

我想把它说清楚,恐怕未必真能办到。

我们所到的地点,温泉最南,狮子林最北,这两处几乎正直。

我们走的东路,先到温泉东边的苦竹溪,在那里上山。

一路取西北方向,好比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弦,经过九龙瀑、云谷寺,最后到狮子林住宿,那里的高度大约一千七百米。

这段路据说是三十多里。

第二天下了一天的雨,旅馆楼窗外一片白茫茫,什么都看不见。

台阶前几棵松树,有时只显出朦胧的影子,有时也完全看不见。

偶尔开门,雾气就卷进屋来。

当然没法游览了,只好守在小楼上听雨。

第三天放晴,我们登了狮子林背面的清凉台,又登了狮子林偏东南的始信峰,然后大体上向南走,到了光明顶。

在这两三个钟点内,我们饱看了“云海”。

有些游客在山上守了好几天,要看“云海”,终于没看成,快快而下。

我们不存一定要看到的想头,却碰巧看到了,在光明顶南望天都峰和莲花峰,天都在东,莲花在西,两峰之间就是文殊院。

从前有人说天都最高,有人说莲花最高,据说最近实测,光明顶最高。

那里正在建筑房屋,准备测候气象的人员在那里经常工作。

我们绕过莲花峰的西半边到文殊院,又绕过天都峰的西南脚,一路而下,回到温泉。

说绕过,可见这段路的方向时时改变,可是大体上还是向南。

从狮子林曲折向南,回到温泉,据说也是三十多里。

我们所到的只是黄山东半边靠南的部分,整个黄山究竟有多大,我没有参考什么书籍,说不上。

    以下就前一节提到的分别记一点儿。

    九龙瀑曲折而下,共九截,第二截最长。

形式很有致,可惜瘦些。

山泉大的时候,应该更可观。

附带说一说人字瀑。

人字瀑在温泉旅馆那儿。

高处山泉流到大石壁顶部,分为左右两道,沿着石壁的边缘泻下,约略像个人字。

也嫌瘦,瘦了就减少了瀑布的意味。

    云谷寺没有寺了,只留寺基,台阶前有一棵异萝松,说是树上长着两种不同形状的叶子。

我们仔细察看,只见一枝上长着长圆形的小叶子,跟绝大部分的叶子不同。

就绝大部分的叶子形状和翠绿色看来,那该是柏树,不知道为什么叫它松。

年纪总有几百岁了。

    清凉台和始信峰的顶部都是稍微向外突出的悬崖,下边是树木茂密的深壑。

站脚处很窄,只能容七八个人,要不是有石栏杆,站在那儿不免要心慌。

如果风力猛,恐怕也不容易站稳。

文殊院前边的文殊台比较宽阔些,可是靠南突出的东西两块大石,顶部凿平,留在边缘作自然的栏杆,那地位更窄了,只能容两三个人。

光明顶虽是黄山最高处,却比较平坦开阔,到那里就像在平地_上走一样。

    我们就在前边说的几处地方看“云海”。

望出去全是云,大体上可以说铺平,可是分别开来看,这边荡漾着又细又缓的波纹,那边却涌起汹涌澎湃的浪头,千姿百态,尽够你作种种想像。

所有的山全没在云底下,只有几座高峰露顶,作暗绿色,暗到几乎黑,那自然可以想像作海上的小岛。

    在光明顶看天都峰和莲花峰,因为是平视,看得最清楚。

就岩石的纹理看,用中国画的术语就是就岩石的皱法看,这两个峰显然不同。

天都峰几乎全部是垂直线条,所有线条排得相当密,引起我们一种高耸挺拔的感觉莲花峰的岩石大略成莲花瓣的形状,一瓣瓣堆迭得相当整齐,就整个峰看,我们想像到一朵初开的莲花。

莲花峰这个名称不知道是谁给取的,居然形容得那么切当。

    前边说我们绕过莲花峰的西半边到文殊院,这条路很不容易走。

道上要经过鳌鱼背。

鳌鱼背是巨大的岩石,中部高起,坡度相当大。

凿在岩石上的石级又陡又窄,右手边望下去是绝壁。

下了鳌白背穿过鳌鱼洞,那是个天然的洞,从前人修山路就从洞里通过去。

出了洞还得爬百步云梯,又是很陡很险的石级。

这才到达文殊院。

    从文殊院绕过天都峰的西南脚,这条路也不容易走。

极窄的路介在石壁之间,石壁渗水,石级潮湿,立脚不稳就会滑倒。

有几处石壁倾斜,跟对面的石壁构成个不完整的山洞,几乎碰着我们的头顶,我们就非弓着身子走不可。

    走完了这段路,我们抬头望爬上天都峰的路,陡极了,大部分有铁链条作栏杆。

我们本来不准备上去,望望也够了。

据说将要到峰顶的时候有一段路叫鲫鱼背,那是很窄的一段山脊,只容一个人过,两边都没依傍,地势又那么高,心脏不强健的人是决不敢过的。

一阵雾气浮过,顶峰完全显露,我们望见了鲫鱼背,那里也有铁链条。

我想,既然有铁链条,大概我也能过去。

    我们也没上莲花峰。

听说登莲花峰顶要穿过几个洞,像穿过藕孔似的。

山峰既然比作莲花,山洞自然联想到藕孔了。

    现在说一说温泉。

我到过的温泉不多,只有福州、重庆、临潼几处。

那几处都有硫磺味。

黄山的温泉却没有。

就温度说,比那几处都高些,可也并不热得叫人不敢下去。

池子是小石粒铺底,起沙滤作用,因而水经常澄清。

坐在池子里的石头上,全身浸在水里,只露出个脑袋,伸伸胳膊,擦擦胸脯,湿热的感觉遍布全身,舒畅极了。

这个温泉的温度据说能自然调节,天热的时候凉些,天凉的时候热些,我想这或许是由于人的感觉,泉水的温度跟大气的温度相比,就见得凉些热些了。

这个猜想对不对,不敢断定。

    我们在狮子林宿两宵,都盖两条被。

听雨那一天留心看寒暑表,清早是六十华氏度,后来升到六十二华氏度。

那一天是八月二十日。

三十一日回到杭州,西湖边是八十六度。

黄山上半部每年三月底四月初还可能下雪,十一月间就让冰雪封了。

最适宜上去游览的当然是夏季。

【能力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煞费心机(shà)     瞬息万变(shùn)   悭吝(qiān)

    B.自出机杼(zhù)     前拥后簇(cù)     菡萏(hàndàn)

    C.绮丽多采(qǐ)      倏来倏去(shū)    凝眸(móu)  

    D.扑朔迷离(shuò)     喘息甫定(fǔ)     虔诚(qiā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飘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

    B.这舞松之风更把云雾吹得千姿百态,令人眼花燎乱。

    C.一刹间火球腾空,凝眸处彩霞掩映。

    

    D.菲红的莲花峰迎着阳光,抒展了一瓣瓣含水的花瓣。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20多年过去了,这里的山川仍无多大_______,只是老邻居的脸上增添了不少皱纹。

    ②中国人是很讲礼貌的,无论跟谁谈话,一般要________那些令人伤心的字眼。

    ③中国人_______是非常重视友谊的,无论是闭关自守的古代,还是改革开放的现代。

    A.变易  忌讳  一直    B.变易  避讳  一向

    C.变异  避讳  一直    D.变异  忌讳  一向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他们都说她是猜谜专家,然而,现在的谜,却使她煞费苦心也难猜难解。

    B.哈佛大学人才辈出得益于其丰富的人力资源,更得益于其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

    C.钟先生的诗论亦如诗作,常以格言来写作,含英咀华,韵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