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阅读一附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252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阅读一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考阅读一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考阅读一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考阅读一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考阅读一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阅读一附答案.docx

《中考阅读一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阅读一附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阅读一附答案.docx

中考阅读一附答案

一、30年的重量

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拥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

难道真是这样了?

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愕()愕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

待对方报清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

那是我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

他在电话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

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

“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

”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

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我们自修课的督课老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感。

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

我的英语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

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

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

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

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

我在心中抱怨:

穆尼老师,你明知道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

后来终于想通:

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

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

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

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老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

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课老师家拜年。

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片的,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队地一家家徒步送去。

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地敲开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年片,嗫嚅地说上几句就走。

老师不少,走得浑身冒汗。

节日的街道上,一队匆匆的少年朝拜者。

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

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是他画得多一点,我负责写字。

不管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出10多岁的中学生的水平。

但是,就是那点稚拙的涂画,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间,把30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

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月历上印有他的作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

当他一听到穆尼老师的要求,和我一样,把手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好宣纸,恭恭敬敬画上一幅贺岁清供,然后迅速送到我的学院。

我早已磨好浓浓一砚墨,在画幅上端满满写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裱装。

现在,这卷书画已送到穆尼老师手上。

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30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双中年人的手,卷一卷30年的酸甜苦辣给你。

在你面前,为你执笔,我们头上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嚣,感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30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说:

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

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余秋雨)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表达了什么感情?

(3分)

答:

                                  

                                    

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围绕这一线索展开了哪些情节?

(3分)

线索:

                                 

                                    

3.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一段说自己有一种“浑身空荡荡、虚飘飘”的感觉?

从全文看,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4.文中并没有什么老师感人的事迹和对“我”的巨大帮助,为什么少年时的“我”“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

(3分)

答:

                                  

                                    

5.对文章的结尾一段你有什么看法?

请谈谈。

(3分)

答:

                                  

                                    

6.读罢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3分)

答:

                                  

                                    

 

二、盲鳗

①鲨鱼是海中的霸王。

作为最凶猛的鱼类,鲨鱼在海底世界所向披靡,游弋所及,其它鱼儿闻风丧胆,落荒而逃。

②反抗一位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暴君,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盲鳗,无疑是有勇有谋的行刺者。

③盲鳗细长的体型似鳗,通常也只有鳗鱼一般大小,在形体上便输了鲨鱼一畴。

盲鳗无法寄希望于采用什么新式的高精尖武器,它只能依靠智慧和特长,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

④盲鳗的口像个椭圆型的吸盘,里面镶着锐利的牙齿。

当盲鳗用吸盘似的嘴吸附在鲨鱼身上时,这位残暴的君王并没有意识到危险已至。

这可能出于下面两种原因:

首先,盲鳗的吸附举动很容易被理解成谄媚,如此紧密而持久的亲吻还能有别的解释吗?

特别是对于习惯于君临天下、俯视群臣的鲨鱼来说,它怎么会理解这小小的依附者竟敢怀有野心呢?

其次,吸附的盲鳗紧贴在鲨鱼身上,随它四处游弋,时间一长,鲨鱼再狡猾也会渐渐放松警惕,“它不过是在狐假虎威,分一点残羹冷炙”。

鲨鱼甚至可能这样自以为是地想。

⑤吸附在鲨鱼身上的盲鳗开始一点点向霸王的腮边滑动,鲨鱼甚至会以为此乃更近一步的谄媚,而这时,盲鳗已经悄悄地从鳃边钻进它的体内。

鲨鱼应该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了,但为时已晚,盲鳗得到它的信赖和纵容,直入它的腹腔。

“会不会有什么危险呢”鲨鱼想,但也仅是想想而已,因为盲鳗一直是依附于己的宠臣。

⑥此时,盲鳗深居霸王的体内,成了它名符其实的“心腹”。

这个无法面对面与鲨鱼抗衡的小动物,此时可以在霸君的腹内掀风作浪。

它开始大举吞食鲨鱼的内脏和肌肉,食量很大,每小时吞吃的东西相当于自己体重的两倍。

一边吃,盲鳗一边排泄。

它怡然自得,优哉优哉;鲨鱼却承受不住了,后院起火,“火”来自内部尤为难熬,鲨鱼痛苦地翻腾却无法摆脱那两排已深入体内的利齿。

⑦小鱼吃大鱼不再是奇迹,面对面的劲敌好抵御,心腹之患最是难防。

盲鳗“痛打落水狗”,从里到外将鲨鱼吃个干净,然后掉头便走。

⑧盲鳗为了这顿美餐,人类三十六计中至少六个计谋被用到了。

首先是瞒天过海,笑里藏刀,得以靠近鲨鱼,随后是暗渡陈仓潜入腹内,再来个釜底抽薪,最后是走为上。

还有一计,便是苦肉计。

因为盲鳗经常钻进鲨鱼腹内,很少见到阳光,眼睛已经退化变瞎。

这也是它名为盲鳗的原因。

击败霸君,不可能不付出一些代价,更何况,盲鳗虽然瞎了,可嗅觉和口边小须的触觉却进化得异常灵敏,能够察觉鲨鱼腹地一切静态与动态。

好一个侠肝义胆的刺客。

1.简述盲鳗“曲线救国”有哪些策略。

(3分)

 

2.第⑥段中“心腹”通常解释为______________,文中意思是

_________。

(2分)

3.第⑥段划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4分)

4.作者认为盲鳗是“好一个侠肝义胆的刺客”,你的看法如何?

请简述一下理由。

(3分)

 

三、孩子施舍的天堂

张丽钧

看过一幅儿童画:

一个鱼缸,里面游动着六条漂亮的大尾巴金鱼;在鱼缸的四周,围着六只眼睛发亮的小猫。

我心里一笑,想:

六比六,还省得争抢打架。

但是等等,看那幅儿童画下面歪歪扭扭的题字,居然是:

“太美了,舍不得吃!

”我的心禁不住温柔地一动,为自己精神的庸俗而愧怍。

一日,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一个坐在妈妈自行车后座上小椅子里的孩子突然喊道;“谁,找,你!

”我和那位妈妈一同看那广告牌,广告牌上那位目光深沉的先生,正对着我们凝望。

我无声地笑了。

那个孩子得不到妈妈的回应,拽了一下妈妈的衣服,继续不依不饶地指着广告牌说:

“妈妈。

你看呀,谁,找,你!

”那位妈妈似乎明白了什么,猛地回头捂住了孩子的嘴。

我再次抬头看时,也终于明白了孩子所谓的“谁找你”,原来是“雅戈尔”的误读。

我很为那小气地捂住孩子嘴的妈妈遗憾,真的大可不必,孩子并不是在存心丢你的脸,虽说他没有读对一个字,但他那大声读出三个半边字的热情与勇气不是很可贵吗?

一个幼儿教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下雪了,人们都穿上了棉衣。

一个孩子跑到老师跟前很认真地问:

“老师,天太冷了,院子里的雕像没有衣服穿多可怜啊!

我们给他穿件棉衣,好吗?

”老师只是一笑,并没有在意。

过了一会,又有一个孩子提出了同样的建议。

于是,老师决定带着孩子们举行一场为雕像穿棉衣的仪式。

我想,随着时光的推移,孩子会长成大人,孩子自己穿过的棉衣将永远存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冬天里一块石头所获得的刻骨的温暖,将使那日后有形与无形的风雪中穿行的心感到美好与安慰。

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我们的精神有时会觉得恍惚无依。

“成熟”折磨着我们。

我们眼看着自己的纯真与热忱、敏感与同情一点点被剥蚀、被风化。

法国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阿尔贝特·史怀泽先生说:

“我本能地防止自己成为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成熟的人’。

因为,与成熟相伴的往往是如此不和谐的词:

贫乏、屈服、迟钝、顺从命运的理性化……”在“早熟”成为全球性流行疾病的今天,让我们悉心守护那弥足珍贵的童真与童趣,并让自己知道,这童真与童趣是上帝送给人类的最后的礼物,是上帝通过孩子施舍给我们的美丽天堂。

1.根据全文内容,为本文重新拟个能揭示主题的标题。

(答案不超过方格限定的字数)(2分)

2.简要概括本文写了哪三幅生活画面?

(每条不超过25格,3分)

3.根据文章主题,说出文中画线句“我”“为自己精神的庸俗而愧怍”的具体含义。

(2分)

4.反复品味第三段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说说你的理解。

(3分)

 

5.结合本文内容和下面两段资料,说说生活中我们应怎样对待本文所讨论的中心。

(3分)

(1)在乘凉的时候,我看见院里的一个女孩将吃下的葡萄核埋在花盒里,想种出葡萄来。

几天后,女孩的花盒里居然长出嫩嫩的葡萄藤来(直接种葡萄核是长不出葡萄的),女孩开心极了。

实际上葡萄是女孩的父亲瞒着女儿插下去的。

(根据刘柳的《萌芽》缩写)

(2)一个小男孩拿着一美元到处买上帝,一位老人问他买上帝干吗?

他告诉老人,父母去世了,叔叔抚养他,但叔叔摔伤了,医生说只有上帝能救他。

老人卖给了小男孩一瓶“上帝之吻”饮料。

并告诉小男孩,你叔叔喝了这瓶饮料就没事了。

后来老人花重金请世界顶尖医学专家治好了男孩叔叔的伤。

(根据翻译作品《上帝之吻》缩写)

四、鸟中诸葛

(1)乌鸦的名声不好,有人厌恶它,视其为不祥之物,认为“乌鸦叫,祸来到”。

其实乌鸦是鸟中诸葛,不过鲜为人知。

(2)鸟类学家研究发现,乌鸦的聪明机灵令人吃惊。

在欧洲的一些公路两旁,常常可以看到乌鸦,因为每当载重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地面震动往往迫使地下的虫子爬出地面,这样,乌鸦一伸嘴便可把虫子吃掉。

乌鸦还会把核桃扔在路上,让汽车替它们把壳压碎,它们再吃壳里的果实。

(3)在英国,乌鸦吞食耗子很有趣。

乌鸦站在猪背上“值班站岗”,因为它确信,在猪圈干草堆中爬来爬去的耗子,绝不会留意哼哼叫个不停的肥猪,于是乌鸦从猪背上猛然往下跳,便可以把耗子叨到嘴里。

(4)乌鸦看到狗在吃东西,往往会有几只飞去啄它的屁股,待狗反身攻击时,另外几只即迅速将它放下的食物抢走。

(5)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渔民常常把鱼竿搁在冰窟窿中钓鱼,乌鸦会利用渔民不在的机会,用嘴叨着钓鱼线,把线绳子拖着,直到鱼钩上出现活蹦乱跳的鱼,美餐一顿后叫几声便飞走了。

(6)如果有一只乌鸦在某个地点落入猎人的网中,那么,即使猎人改用其他完全不同的圈套,也不能诱骗第二只乌鸦中计。

(7)有许多小鸟都是由亲鸟哺育,长大后便各飞东西。

而乌鸦却不同,小乌鸦长大后不但不离娘而去,并且对自己的父母十分孝敬。

老乌鸦飞不动了,小乌鸦便到处寻食,衔回来一口一口地喂。

老乌鸦一旦病死,小乌鸦还召集亲友为其送葬。

有时群集数以千计,众乌鸦哀鸣着盘旋数圈,向遗体告别后将死乌鸦放入深坑。

(8)荷兰一位动物学家“领养”了一只18个月的乌鸦,把它饲养到8岁,这只乌鸦视他为“父亲”,他一踏进门,乌鸦便会手舞足蹈向主人鞠躬致意,其亲昵之态令人动情。

(9)乌鸦的模仿能力也很强,它能重复各种各样的声音,甚至也能学人说话,有个别乌鸦可掌握百余个词呢!

(10)新喀多尼亚岛上的乌鸦还会用树叶和细枝制作捕捉昆虫的“工具”。

它们折断一些钩形小枝以脚固定,除去树皮和叶片,用喙把钩部整理成像鱼叉且带有倒钩的工具,然后用这种工具设下陷阱引诱并捉住猎物。

(11)草原上的乌鸦还会衔着充满膻气味的羊粪“空投”于狼爪下,给狼报信和“导航”,饥饿的狼跟踪乌鸦找到羊群,乘牧羊犬疏忽之时叼走小羊。

狼饱餐之后,乌鸦再飞来吃“残羹剩饭”。

(12)但有一些人认为,碰见乌鸦是不祥之兆,说它是“报丧之鸟”。

其实,乌鸦并非不祥之鸟,报丧之谜已被揭开。

乌鸦喜欢吃动物尸体腐烂之物,其嗅觉特别灵敏,能在很远的距离嗅到尸体分解出来的微弱气味,从而竞相飞至,久病垂危的病人临终前会释放腐败气味,人尚未死,乌鸦早已闻息而来,这也许是人们厌恶乌鸦的原因。

1、用文中的话概括选文说明的内容。

(不得超过10个字)(2分)

2、选文第⑦⑨段画线句子分别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2分)

3、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是一篇消除“乌鸦可恶”的偏见,为乌鸦“正名”的科普文章。

B选文是按照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方式说明事理的。

C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告诉人们欧洲的乌鸦是聪明的。

D生动形象是选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4、用选文中的语句解释乌鸦“报丧之谜”。

(3分)

5、乌鸦是一种飞禽,却很有人情味,请找出相应的语段,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3分)

(1)语段(写出段落序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学会谅解

①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有人这样形容:

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能;谅解是      ,能     。

这生动地道出了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的作用。

因而一位伟人意味深长地说:

同志之间的谅解、支持与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②确实,谅解非常重要。

先哲们早就认识到这一点。

圣人孔子曾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别人的处境。

这种以己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

唐代韩愈在《原毁》中说: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强调做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样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谅解精神。

③谅解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④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

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

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

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赏魏征的才干和人品,于是便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这里虽然有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这也与他宽宏大度、关于谅解他人分不开。

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了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一个能作出一番事业呢?

 ⑤古人尚能如此,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谅解。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

⑥谅解,需要沟通。

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个人的思想认识常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解和冲突。

因此,当自己与他人产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

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⑦谅解,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谅解别人。

⑧谅解,需要忘却。

忘却,是谅解的良方。

克制性的谅解,不是真正的谅解,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

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谅解,才是真正的谅解。

⑨我们提倡谅解,但是,谅解也不是无原则的一味迁就、退让。

对于那些有损民族、国家和集体得益的行为,还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作坚决的斗争。

⑩让我们学人谅解吧!

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对“谅解”进行论述的?

(2分)

    答:

                                                                              

  2、文章第④段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4分)

    答:

                                                                                                                  

  3、如果将第⑨段删去,对文章的论证会产生什么影响?

(2分)

答:

4、仿照文章第①段中的画线部分,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写在下面。

(4分)

  谅解是               ,能           。

谅解是               ,能                。

 

参考答案:

一、1.师生交往的事至善至美的师生情(3分)  2.贺年片  索贺年片一忆贺年片一补贺年片(3分)  3.因为作者并不愿意作为“名流”在岁末频繁的社会活动中抛头露面从全文看,这一开头又是为了反衬出真正在自己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老师,是为老师补一张贺岁的字画(3分)  4.少年时的“我”感觉到老师“学问和人格的亮度”(3分)  5.文章结尾一段作者告诉我们的是他几十年来对人生的体悟,是一种从生活实践中概括升华而来的哲理,是热诚的忠告,是恳切的教诲(3分)  6.不落窠臼,耐人寻味。

情感虽不是具体的物质,但每个人是可以感觉到它的重量的。

作者所写的师生情积淀了30年,穿越了30年,它的重量自然非同寻常。

(3分)

二、1.盲鳗用吸盘似的嘴吸附在鲨鱼身上很长时间,随着鲨鱼四处游弋,使鲨鱼放松警惕;这时盲鳗再一点点向鲨鱼的腮边滑动,悄悄地从鳃边钻进它的体内;吃鲨鱼的脏腑与肌肉。

(3分)2.第⑥段中“心腹”通常解释为亲信的人,文中意思是深居于鲨鱼体内中心位置的盲鳗。

(2分)3.说明方法是打比方、作比较,作用: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盲鳗吞食鲨鱼内脏和肌肉带来的危害性后果;也反衬出盲鳗的“曲线救国”策略完成后的自在状态。

(4分)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鼓励考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强求统一,言之成理即可。

(3分)

三、1.美丽的童趣;可贵的童真;呵护童真(童趣);童真(童趣)等(2分,符合文章主题即可)2.①我被一幅儿童画的题字打动。

②母亲因孩子误读广告牌而捂住他的嘴。

③老师带领孩子们为雕像穿棉衣。

(3分)3.“我”误认为猫看着鱼是想吃鱼,表现出自己对儿童画的理解太成人化,“我”为此感到惭愧。

(2分。

意思对即可)4.孩子的童真与善良,即使在今后的生活中碰到重重困难,也会成为他们与困难抗争的勇气和动力。

(2分)5.一切关心孩子成长的人们,要呵护孩子的童真;对不谙世事的孩子,人们不能让他们的希望搁浅。

(3分,意思对即可。

语言流畅给1分;正面1分;反面1分)

四、1、乌鸦是鸟中诸葛。

(答“鸟中诸葛”不能得分)2、作比较、列数字(列数据)。

3、C4、①乌鸦喜欢吃动物尸体腐烂之物;②乌鸦嗅觉特别灵敏,能在很远的距离嗅到尸体分解出来的气味;③病人临终前会释放腐败气味,人尚未死,乌鸦早已闻息而来。

5、语段:

⑦⑧启示:

鸟类尚且知道孝敬父母(知恩图报)、对他人的帮助心怀感激,人类更应如此。

五、1、一是为什么要谅解(谅解的重要性),二是怎样谅解。

2、采用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谅解的重要性。

选择历史上著名的典型史实,并且进行正反对比,这样加强了论证的力量,更让读者信服。

3、第9段是补充论证,采用辨证的观点谈谅解,指出谅解是有原则下、有前提下的谅解,这样避免了论证的片面性,使论证严密。

4、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