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机制和模式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161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08 大小:79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机制和模式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机制和模式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机制和模式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机制和模式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机制和模式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机制和模式研究》报告.docx

《《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机制和模式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机制和模式研究》报告.docx(10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机制和模式研究》报告.docx

《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机制和模式研究》报告

2011年度深圳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机制和模式研究》报告

 

—科技创新(产学研)平台的评价机制

 

内容摘要

根据《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深圳市“作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应强化人才、科研、产业、企业等创新载体建设,广聚优质创新资源,加快构建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着力增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率先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引领作用强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而近几年来,深圳市虽然在全国的科技创新成果中处于领先位置,但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以及产业链的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科技竞争力提升的需求日渐迫切,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营造集聚创新资源软环境也迫在眉睫。

创新要素的集聚、创新效率的提升与创新体系的健全均需要成熟的创新资源整合平台来完成,然而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作为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活动的高级组织形式,其运行不仅是对单个产学研项目的管理和运行,更重要的是对产学研项目平台的建设。

产学研项目平台是以多个产业项目群为载体、以提升多个项目的协同管理效率为目标、以项目治理为基本管理方法的创新资源协同管理平台,因此如何建立科学的平台建设机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课题组在深圳市政府科技创新主管部门人员、各大学驻深圳研究院产学研合作负责人员、企业产学研项目负责人员、相关高新技术行业协会等的大力支持下,从2011自2011年7月份正式启动,经过专题研究、理论探讨、调查研究,实证统计分析等阶段,于2012年8月中旬完成了《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机制和模式研究报告》(分为总报告和专题报告)、《大学研究院平台建设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即相关成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

前言部分主要对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及相关过程进行了总体概述。

总报告部分首先通过参考国内外产学研技术联盟、创新平台的现有研究成果,对不同研究者的观点进行分类、辨析;然后通过分析国外先进技术联盟发展模式的经验与特色,根据深圳市现有创新平台发展现状提出深圳市协同创新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专题报告以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载体—大学研究院为例,分析了其在创新联盟中的地位和应具备的平台建设能力分析,对平台建设的各项要素指标及其相关关系进行了充分的阐述;由于平台建设能力与深圳市协同创新的成效息息相关,因此该部分构建了对平台建设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类指标的内涵和衡量标准进行了界定。

实证调查分析报告通过对多家参与产学研项目的企业、大学研究院等进行实地调研,并经过200多份问卷的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Amos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所有评价指标的有效性,为进一步提出平台的评价建议提供数据支持。

最终,政策建议部分为深圳市科技创新主管部门提出政策建议:

一、建立/加强基于项目思维的科技创新的管理平台;二、建立各个“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贡献指数白皮书”制度;三、建立产学研各方信用体系。

本课题研究视角新颖,协同创新平台已经成为技术创新领域的关键词,然而并没有人对平台的基本构成进行研究,更没有对科技创新平台的评价理论及研究成果。

本课题研究视角独特,以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运行的基本元素—项目为研究视角,运用项目管理思维剖析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过程及运行机理;最后,项目治理理论是项目管理领域的前沿理论,本研究在项目治理的基础上提出了项目平台的概念,并构建了产学研项目平台。

本课题以各大学深圳研究院为主要数据来源,对产学研项目平台的构成、运行机制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各大学深圳研究院建设项目提出平台完善的建议,从而能为深圳建设创新型城市做出更重要的贡献;第二、为深圳市创新联盟的建设和运行提供借鉴;第三、为深圳市科技创新主管部门提供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评价方法、指标及其政策建议。

 

前言

《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机制和模式研究》由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下达、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承担的软科学研究课题。

在深圳市政府科技创新主管部门人员、各大学驻深圳研究院产学研合作负责人员、企业产学研项目负责人员、相关高新技术行业协会等的大力支持下,该课题从2011自2011年7月份启动,经过专题研究、理论探讨、调查研究,实证统计分析等阶段,于2012年8月中旬完成了《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机制和模式研究报告》(分为总报告和专题报告)、《大学研究院平台建设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一、研究背景

根据《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深圳市“作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应强化人才、科研、产业、企业等创新载体建设,广聚优质创新资源,加快构建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着力增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率先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引领作用强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而近几年来,深圳市虽然在全国的科技创新成果中处于领先位置,但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以及产业链的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科技竞争力提升的需求日渐迫切,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营造集聚创新资源软环境也迫在眉睫。

创新要素的集聚、创新效率的提升与创新体系的健全均需要成熟的创新资源整合平台来完成,然而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作为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活动的高级组织形式,其运行不仅是对单个产学研项目的管理和运行,更重要的是对产学研项目平台的建设。

产学研项目平台是以多个产业项目群为载体、以提升多个项目的协同管理效率为目标、以项目治理为基本管理方法的创新资源协同管理平台,因此如何建立科学的平台建设机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大学驻深圳研究院作为近些年来深圳市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已成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运行的重要载体,如何评价各个大学研究院平台建设的有效性以及对深圳协同创新的贡献度,也为在深圳市创新方式的转型过程中政府对各类平台的评价提供了理论方法和依据。

二、研究目的

在借鉴美国、日本、德国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机制与模式的经验基础上,对深圳市产学研技术联盟已经取得的成效、现状进行信息统计及科学调查,并对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的重要平台-大学研究院的现有创新成果进行搜集。

然后在总结平台建设的关键成功要素的基础上,得到评价平台建设有效性与贡献度的指标体系,为政府科技主管部门评价平台建设的绩效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支持,并且为促进深圳市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

本课题将在国内外主要文献成果数据库(CALIS西文期刊检索、CNKI知网数据库)查阅以“产学研技术联盟”、“运行机制”、“平台建设”“创新主体绩效评价”等的书籍、期刊成果,对文献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分类和总结,形成主题概念。

通过分析现有文献研究的结论成果及不足,找准本课题研究的切入视角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并建立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模型。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在逻辑推理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假设。

(2)半结构化访谈研究

本课题将选择政府科技创新委、相关行业协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高校驻深圳研究院等10-15家的产学研团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在访谈过程中,通过描述关键性问题、案例讨论与相关数据搜集,了解来自于不同产学研参与方对于创新平台建设的观点、思路与建议,为后续建立对平台的评价体系提供建议与支持。

(3)问卷调查研究

本课题采用实证问卷调查来完成对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的平台-大学研究院平台建设关键成功因素的挑选、确定工作。

问卷结合众多该领域相关学者所界定的产学研创新平台的关键成功因素,设计了各项调查指标。

通过了解企业、大学研究院、政府自身对平台建设各项要素的重要性以及执行程度,得到未来改善平台建设的领域与方向。

四、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

二手数据的采集(2012年1月-2012年2月)

1.美国、德国、日本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数据。

本部分资料通过借鉴欧美、日本等国家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发展历程,为深圳市提供借鉴和参考,通过分析不同组织模式在各国的成效以及影响成效的原因(政策、文化、产业布局),找到深圳市可以复用和改进的建议。

2.深圳市技术创新联盟的创新整体成果数据

该部分来源于科技创新部门网站公示的年度数据统计和广东省省部产学研会议的公开数据,通过该数据能对深圳市截止至2012年的各种形式、行业的创新成效进行充分了解。

3.大学驻深圳研究院的各项绩效数据

该部分来源于虚拟大学院的年度数据统计及部分不在虚拟大学园的高校的网站公开数据,这些数据有助于了解高校研究院的平台建设现状,并为待改进之处提供参考。

4.具有采集典型意义的产学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制度、合同及流程资料,例如《项目合作协议》、《项目启动会议纪要》、《项目变更制度》、《项目验收报告》等,有助于把握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通过实实在在的案例分析产学研项目的运行过程。

第二阶段:

从各类项目中抽取少量样本,进行半结构化访谈(2012年3月-2012年5月)

1.对产学研合作项目/活动的主要参与单位负责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行访谈,了解产学研创新平台-大学研究院平台建设的成功标准;

2.了解各个创新平台对项目文化的理解、接受程度;

3.了解各个创新平台知识管理数据库建设现状及待改进之处;

4.了解面临多个项目的运作管理时,各个创新平台资源调配的现状及代改进之处;

5.了解对产学研项目的绩效评价制度及待改进之处;

6.了解对产学研项目运营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本阶段的目的在于为设计调查问卷提供支持。

第三阶段:

问卷调查(2012年5月-2012年6月)

1.基于组织理念、知识复用、多项目的资源调配机制、绩效评价机制、情景流程式的项目运营机制设计对平台建设评价的调查问卷

2.邀请政府科技项目主管部门、产学研合作专家等对问卷进行修正

3.选择部分调研对象,开展预调查

4.根据预调查的结果修改调查问卷

5.选择预计数量的调研对象,开展正式调查

回收问卷并进行数据分析,撰写《大学研究院平台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第四阶段:

管理建议与报告撰写(2012年7月-2012年8月)

1.基于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分析提出评价大学研究院平台建设绩效的建议

2.邀请政府科技项目主管部门、产学研合作专家等对建议进行修正

3.撰写《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机制与模式研究》报告初稿

4.项目指导委员会讨论初稿并提出修改建议

5.确定《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机制与模式研究》的报告终稿

 

第一部分总报告

一、理论综述

(一)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的内涵、分类和特点

“技术联盟”是指具有不同主体功能的组织为了实现在各自领域的更大发展,在彼此相关的技术领域通过各种形式所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

在早期,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高校等知识密集型的组织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得早期的技术联盟主要局限在从事制造或商业活动的企业之间,但是,这类组织的研发能力普遍较弱,使得技术创新处于落后状态,极大地影响了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以及所经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随着高校等科研机构研究能力的不断增强,技术创新成果越来越丰富,但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

在早期的技术联盟范畴内,是不可能将科研机构纳人到联盟中来的。

但是,工商企业及科研机构都逐渐的认识到,单打独斗是不可能获得较大利益的,因此,双方的合作成为可能。

现在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就是突破了早期联盟成员上的限制,除了包括早期的企业外,还包括大学、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等。

因此,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优势互补、长期合作、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战略联盟组织,是产学研合作发展的高级阶段,能够实现产学研合作由短期合作、松散合作、单项合作向长期合作、紧密合作、系统合作的转变。

可以看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有以下几点涵义:

一是为了国家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需要,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等社会创新要素聚集到产业持续创新链上来,完善产业技术创新链,以提高国家竞争力;二是目的在于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聚焦于战略高技术、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支撑性技术的创新,满足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签订具有法律约束和保护的联盟协议,形成产学研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实现共同投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四是着眼点是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得参与联盟的企业可以充分了解技术发展趋势和技术进步。

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按照引导力量可区分为政府引导下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与市场配置下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按照联盟主导力量可区分为政府推动型、企业主导型、高校主导型、科研机构主导型和产学研联合型等模式;按照主体对应情况可区分为点对点式联盟(即高校与企业一对一结成联盟),点对链式联盟(即一对多结成联盟)和网络式联盟(即若干所高校与若干家企业、科研院所共同结成联盟);按照结合的紧密程度可区分为技术转让型、合作开发型和共建实体型等;按照功能可区分为人才培养型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型合作模式和生产经营型合作模式等。

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说明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区别于与其他类型联盟的特点。

李新男认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与其他类型联盟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有明确的技术创新产出目标,任务分工和责权利清晰,而非停留在意向性的合作;二是联盟成员以法人身份依据合同法及有关法规建立契约关系,受到法律的约束和保障;三是联盟以成员的共同技术创新需求为基础,主要解决的是产业技术创新的问题,不是个别企业技术问题。

蒋芬基于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构建的背景和目的考虑,认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有四个特点:

一是联盟建立在企业发展内在需要之上;二是体现国家和区域战略目标;三是具有法律约束和保护的联盟协议;四是实现开放发展的组织和运行机制。

总的来说,产学研技术联盟不仅是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缔结的技术联盟,而且是一种基于满足企业长期技术创新需要的战略联盟。

(二)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机制研究

机制是指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和运动原理,以及内在的工作方式。

它通过微观层次运动的控制、引导和激励来使系统微观层次的相互作用转化为宏观的定向运动。

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

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作为产学研合作的高进形式,其系统的组织运行当然需要相应的机制作为支配。

迄今为止,诸多学者对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王雪原在分析政府引导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类型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科技计划和科技园区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并给出相应策略,为保障产学研战略联盟顺利运行提供相关策略和方法支持。

李岱素在深入分析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机制内涵的基础上,对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机制(合作动力机制、盟友选择机制、资源投入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盟友退出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

并以大型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研制技术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作为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有助于指导建立健全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机制,推进联盟高效运作。

何菲认为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否能高效运行,受各参与方的合作动力是否足够、资源投入是否充足、学习制度是否健全、风险控制是否严格、利益分配是否合理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一套完整高效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应当通盘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本文认为,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是指在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影响合作创新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作用原理及其运行方式,具体可包括:

动力机制、投入机制、风险机制、学习机制与利益机制。

李雪松以复杂系统理论为核心思想,从合作过程、系统结构、外部环境三方面对产学研合作的复杂性来源进行剖析;刻画了产学研合作的系统性特征与演化的一般规律;最后,应用最大熵原理构建了产、学、研三方合作的收益分配机制。

邹德玲在辨析产学研技术联盟内涵的基础上,以产学研技术联盟的理论基础为指导(包括三螺旋理论、协同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分析了产学研技术联盟的动力机制、选择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协调机制和风险公担机制。

从目前的研究看,主要讨论产学研技术联盟各利益相关风之间的关联关系,缺乏将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量。

从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的定义可以看出其目的在于集成各种优势互补资源为产学研项目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平台,而关于产学研项目平台的建设、激励、推动、评价等均缺乏有效的研究。

二、深圳市产学研技术联盟发展概况

(一)深圳市产学技术研创新联盟取得的成效

近几年来,深圳市在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创新平台的构建能力上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据初步统计,自2005年以来,深圳市累计建立产学研示范基地23个共有355名科技特派员入驻296家企业,创新联盟、示范基地以及企业科技特派员均居广东省前列,涵盖了集成电路、医疗器械、先进制造、数字电视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累计开展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达5678个;各级财政投入19.1亿元;参与的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分别达到4918家和537所;申请专利累计7925项,实现成果转化近3000项,累计实现产值8255亿元,出口760亿美元,新增利税1437亿元;累计培训、培养各类人才13万多人。

作为产学研合作阶段的最高组织形式,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也逐渐伴随着深圳高新产业的迅猛发展不断增多。

自2008年来,在广东省科技厅的领导和指导下,深圳市科技创新委认真贯彻落实许勤市长有关“要在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积极推进建立若干产学研联盟,创新思维观念、紧抓关键关节,通过明确牵头单位和产学研主要成员单位,先行运作起来,再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产学研新机制”的指示,指导深圳华大基因、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华为以及融创天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组建了深圳市基因产学研资联盟、深圳市超材料产业创新联盟、深圳市移动互联网产学研联盟以及深圳市云计算产学研联盟等4个市级产学研创新联盟以及广东智能电网产学研联盟(科陆)、广东智能机器人产学研联盟(先进院)、广东低碳生物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光华伟业)、广东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广东智能交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广东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广东LED(深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广东智能包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光之彩)、无源元器件与集成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集成电路技术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先进电池与材料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数字电视产学研创新联盟、下一代通讯产学研创新联盟等13个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

联盟以知识服务为抓手,以深港台合作为重点,以产学研联动为依托,以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开发为突破,凭借独特的创新机制和丰富的活动,吸引了逾千家企业、近百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参与,形成了产学研创新联盟的“深圳模式”。

具体来说,深圳主要从出台特殊政策支持、打造产学研合作环境、发挥深圳创新行业市场先导和促进深港两地合作等方面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的良性运作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取得了突出成效。

首先,深圳市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发达国家相关技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加速转移的契机下,做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决策,明确提出将产学研结合作为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相继出台了《关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深圳经济特区创业投资条例》、《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发展的决定》、《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等一系列推动产学研结合、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文件,并专门出台了一系列知识产权的政策文件,例如《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技术成果入股管理办法》、《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等政策文件,使深圳成为吸引、集聚和整合各种创新资源的高低,为知识产权转化的政策保障降低了风险,为整合、协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学研技术创新平台提供了政策保障。

2008年6月12日,深圳市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全国第一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2008年10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正式施行,将自主创新确立为深圳城市发展主导战略。

近五年来,深圳先后制定和实施了近20个有关鼓励自主创新的规范性文件,其中不少法规都率先在全国提出,为其他地区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借鉴。

通过这些政策法规的制定、推广和执行,政府将资源和服务逐渐向企业倾斜,为建立集约化的创新治理平台提供了可靠的软环境,使得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均40%多的幅度递增,高新技术产业更为深圳市四大支柱产业之首,其中多家通讯、电子信息的领域的跨国企业已经成长为国家相关产业链中的龙头和标杆。

图1-1深圳市产学研合作促进系统图

其次,通过政府的有效引导搭建了多种渠道的创新发展平台,引进全国诸多高校、科研机构的核心技术资源,为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提供了核心参与主体和实施方。

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深圳独有的商务贸易平台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1)深圳市政府先后投入一亿多元创建了理事会负责制、企业化运作的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北大深港产学研基地、哈工大深圳国际技术创新研究院等。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创建以来,平均每年有15个项目实现产业化,技术转化价值达到10个亿,孵化企业310家,总产值110个亿,拥有生物医药和光电研究领域的深圳国际技术创新研究院,创建了集技术扩散、系统集成、公共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系列专业实验室,创建以来孵化高新技术企业50家,完成企业技术服务项目50多项,成果产业化销售额达到10亿元,多个产业化项目在技术和市场方面居全国前列。

(2)深圳市政府投资建设虚拟大学园,将全国核心科研资源向深圳南市集中,并将“虚大”打造成为深圳的人才培养平台、院校产业孵化平台、技术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平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平台。

截至目前,虚拟大学园已吸引51所境内外著名院校入驻,累计培养各类人才108932人,其中博士1269名,硕士27471名,实现成果转化项目959个,累计孵化企业415家,开展校企合作项目644项,承担科技计划项目124项,获得专利155项。

2008年,虚拟大学园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平台引进了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加盟、平台成员单位总数增至97家,平台成员单位在深设立的研发中心达到41家。

(3)深圳市政府充分利用全国高校优势教育资源,建立产学研合作对接的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

针对深圳大学稀缺、基础创新薄弱以及知识创新源头不足的问题,深圳市政府投资20多个亿建设深圳大学城,引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在深圳设立全日制办学实体,同时,由这几所大学在深圳大学城建设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与中科院合作成立先进技术研究院,使之成为深圳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打造国家级“创新引擎”。

另外,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10)》,以新的思维和机制筹建了南方科技大学,力争建立产学研结构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为国家探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探索一条新路。

(4)积极开展平台建设,从1999年开始每年举办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把高交会塑造成为深圳的国际“贸易名片”,并先后建立华南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深圳国际科技平台,形成了深圳市对外商务的统一技术转移与交易平台。

再次,深圳市在推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潜力选择技术方向、商业模式、资源配置和管理架构,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的动力机制,通过近五年的引导和实践,产学研各方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和权利责任都有了相对准确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参与积极性。

目前,在全市近百个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中,90%设在企业、90%的研发机构和科技人员都在企业,全市科技活动经费有近90%来自企业,90%以上的高新技术产品是以企业为主体开发的。

在深圳3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有超过六成的企业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活动,并有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