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2含答案师生通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2513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2含答案师生通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2含答案师生通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2含答案师生通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2含答案师生通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2含答案师生通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2含答案师生通用.docx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2含答案师生通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2含答案师生通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2含答案师生通用.docx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2含答案师生通用

淇滨高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第二次周考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2.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

④曲柄锄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4.“富者田联田联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能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土地兼并B.井田制瓦解

C.重农抑商D.闭关锁国

5.明朝时,杭州张翰的祖先“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另一碑刻资料记载:

“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

经营,机匠计工受值”。

上述资料反映现象是(  )

A.明朝中后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明中后期纺织业普遍使用了机器

C.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D.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

工业的繁荣

6.陶瓷制造业是中国最古老的手工行业之一。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①商周时已出现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②东汉出现成熟的青瓷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能烧制白瓷,制瓷业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④清代粉彩瓷器品种较多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中国古代手工业在农耕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家庭手工业产品用以纳税和家庭消费

C.采用手工工场的组织形式

D.丝织业的生产中心一直在南方

8.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9.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

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10.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

这一时期的改革(  )

A.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C.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

D.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11.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

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12.《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记载:

“旧时妇女织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

自洋纱盛行,而扎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

……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

……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

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材料表明(  )

A.洋纱的盛行对妇女织布而言是一种解放

B.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模式渐趋解体

C.乡村织妇到城市的纱厂做工破坏社会风气

D.洋纱厂洋布局是以手工工场为主的企业

13.李鸿章说: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

”材料表明李鸿章认为抵抗外来侵略的根本出路是(  )

A.武器制造,发展军事工业

B.机器制造,军事民用兼

C.创建海军,加强中国海防

D.发展教育,培养新式人才

14.有学者用“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来评价中国近代的某一历史事件。

对该学者评述的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

A.其倡导者的思

想极其守旧B.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C.其尝试完全排斥西方文化 D.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

15.19世纪70年代创办的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属于(  )

A.近代军事工业B.手工工场

C.近代民族工业D.官办企业

16.“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

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

”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17.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

定:

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

这个决议意在(  )

A.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B.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

C.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18.据统计,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

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5%。

这一时期集中在上海的缫丝工业显著发展。

这说明

(  )

A.资本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明显减少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C.贸易中心开始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D.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19.清政府谕令“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表明清政府已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这一政策的调整是在(  )

A.鸦片战争以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D.辛亥革命之后

20.“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

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

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   

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1.1961年3月,安徽省委决定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

到秋末,扩大到全省生产队总数的85.4%。

这项政策(  )

A.试图纠正农村“左”倾错误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提高了人民公社化的水平

22.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

“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

”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

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

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3.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

其直接结果是(  )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展国企改革

24.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

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25.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26.据下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

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

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

2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必须健全机制体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兴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加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这是党在农业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决策。

从1949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总趋势是(  )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包给个人自负盈亏

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

28.歌曲《走进新时代》唱到: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的重要会议是()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29.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

“弓”比喻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箭头”比喻上海浦东地区。

把上海浦东比喻为“箭头”的主要原因是(  )

A.上海浦东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位置

B.开放浦东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战略的体现

C.上海开放时间早、经济基础好、整体实力强

D.上海是近代以来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30.1980年,我国仅建立了4个经济特区,当时的特区是(  )

A.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

B.中央直接管辖的特殊地区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点

D.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

二、材料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

31.材料一马行街铺席:

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祅庙斜街州北瓦子……其余坊巷院落,纵橫万数,莫知纪极(终极)。

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

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要闲去处,通晓不绝。

——《东京梦华录·卷三》

材料二 仅在农商部注册登记了的,1912-19

14年7月的二年半中,新开设的工矿企业即达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