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处文言文》精编43篇 教师版和学生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101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15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课处文言文》精编43篇 教师版和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中考《课处文言文》精编43篇 教师版和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中考《课处文言文》精编43篇 教师版和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中考《课处文言文》精编43篇 教师版和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中考《课处文言文》精编43篇 教师版和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课处文言文》精编43篇 教师版和学生版.docx

《中考《课处文言文》精编43篇 教师版和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课处文言文》精编43篇 教师版和学生版.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课处文言文》精编43篇 教师版和学生版.docx

中考《课处文言文》精编43篇教师版和学生版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有答案)(学生版无答案)

1【山东省德州市】二、(三)(9分)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

与先主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

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

“卿试以情问之。

”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

“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

医曰:

“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羽便伸臂令医劈之。

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改)

1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

①既而辽以问羽()②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

17.翻译下面句子。

(2分)

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18.下列与“羽尝为流矢所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百里溪举于市D.帝感其诚

19.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菩萨、道称天尊。

根据选文内容,概括说明关羽被尊奉神化的原因。

(3分)

【答案】16.(2分)①不久②正

17.(2分)曹操活捉关羽而回,任命他做偏将军,给他的待遇很丰厚。

18.(2分)B

19.(3分)示例:

关羽集忠、义、勇于一身。

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主周旋,不避艰险,为其忠;不念荣华,不背旧主,白马解围,知恩图报,见其义;力斩颜良,探囊取物,刮骨疗毒.言笑自若,知其勇。

【参考译文】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人。

逃命到涿郡时。

关羽与先主刘备同床共寝,亲如兄弟。

在人多广众的场合,关羽整天侍立在刘备左右,跟随刘备应酬交接,不避艰险。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投奔袁绍。

曹操活捉关羽而回,任命他做偏将军,给他的待遇很丰厚。

袁绍派遣大将军颜良到白马进攻东郡太守刘延,曹操让张辽和关羽作先锋迎击颜良。

关羽远远望见了颜良的旗帜和车盖,便策马驰入千军万马之中刺杀颜良,割下颜良首级回到营中,袁绍的众多将领没有人能够抵挡他,于是解了白马之围。

曹操当即上表奏请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当初,曹操佩服关羽的为人,而观察他的心情神态并无久留之意,对张辽说:

“你凭私人感情去试着问问他。

”不久张辽询问关羽,关羽感叹地说:

“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情义深厚,但是我受刘将军的深恩,发誓与他同生死,不能背弃他。

我终将不能留下,我必当立功来报答曹公后才离开。

”张辽将关羽的话回报给曹操,曹操认为他是义士。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过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但每当阴雨天气,左臂常常疼痛。

医生说:

“箭头上有毒,毒素深入到了骨头里面,应当割开手臂到受伤处,刮去骨头上的余毒,然后这种病痛才能消除。

”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开刀。

当时关羽正好请了将领们宴饮,手臂上的血往下流,滴满了一盘子,而关羽却切肉饮酒,谈笑自若。

2【山东省济南市】二、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

鲁连②谓孟尝君日:

“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③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④。

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

故物舍其所长,之⑤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⑥;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

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⑦?

”孟尝君曰:

“善!

”乃弗逐。

(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舍人:

侍从。

②鲁连:

战国时齐国人。

③曹沫:

春秋鲁庄公时武士。

④铫(yáo)鎒(nòu):

古代除草的农具。

⑤之:

这里是用的意思。

⑥不肖:

没有才能。

⑦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

这哪里是世上的用人之道呢?

9.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2分)

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

11.文中鲁连委婉劝谏,意在告诉孟尝君的道理。

(2分)

【答案】9.(2分)拙则罢之/不肖则弃置之

10.(2分)曹沫举起三尺长剑,整个军队也不能抵挡

11.(2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我们不必因他人在某一方面的缺点而完全否定这个人)

【参考译文】孟尝君有个舍人,孟尝君不敬重他,想要赶他走。

鲁连对孟尝君说:

猿猴离开树木居住在水上,那么它们就不如鱼鳖;经历险阻攀登危岩,那么千里马就不如狐狸。

曹沫高举三尺长的宝剑劫持齐桓公,一军人马都不如他的威力;假如曹沫放下三尺长剑,而拿起锄草用具与农夫在田地中干活,那么他就赶不上农夫。

因此做事舍其所长,用其所短,就是圣明的尧也有做不到的事情。

如今让人干他不会干的,干不来就认为他不才;教人做他做不了的,做不来就认为他笨拙。

笨拙的就斥退他,不才的就抛弃他,假使人人驱逐不能相处的人,将来又要互相伤害报仇,难道不是为世人立了一个戒条吗!

”孟尝君说:

“好。

”于是就不驱逐那个舍人了。

3【山东省青岛市】二、

(一)文言文阅读

子犹

曰:

贫者,士之常也;俭者,人之性也。

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故曰“性也”。

然则俭不可乎?

曰:

吝不可耳。

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

郑余庆素吝。

一日,忽召亲朋数人会食。

众皆怪之。

侵晨赴之。

日高,余庆方出,呼左右曰:

“吩咐厨家蒸烂去毛,莫拗折项!

”众相顾,以为必蒸鹅鸭之类。

又久之,盘出,酱醋亦极香新。

但见每人前粟饭一碗,蒸葫芦一枚,皆匿笑强进。

王罴性俭率。

镇河东日,尝有台使

至,罴为设食,乃裂去薄饼缘。

罴曰:

“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

造成,用力不少。

尔之择选,当是未饥!

”命左右撤去之。

使者愕然大惭。

(原文有删改)

【注释】

子犹:

即本文作者冯梦龙。

台使:

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派出的使者。

舂(chōnɡ):

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

爨(cuàn):

生火做饭。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忽召亲朋数人会食会:

适逢

B.众皆怪之怪:

觉得……奇怪

C.皆匿笑强进匿:

偷偷地

D.乃裂去薄饼缘缘:

边缘

9.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

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C.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D.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隆中对》)

10.下列句子中,与“罴为设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

B.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C.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D.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天,郑余庆请亲朋好友去吃饭,大家一早就去赴宴,结果直到日头高照,郑余庆才出来。

B.郑余庆让左右侍从叮嘱厨子“蒸烂去毛,不要折断它的颈项”,大家以为他要请吃蒸鹅蒸鸭之类。

C.王罴对使者浪费粮食的做法甚为不满,命令侍从撤去食物。

由此可见他节俭直率的特点。

D.子犹认为,节俭是一种品性,与生活贫穷毫无关系。

他提倡节俭,但是反对过于吝啬。

1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⑴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

(3分)

⑵尔之择选,当是未饥!

(1分)

【答案】8.A9.D10.B11.D

12.(2分)⑴(3分)节俭但偏于吝啬,那么即使堆金积玉,和乞丐有什么区别呢。

(3分)⑵(1分)你这种做法,恐怕是不饿。

【参考译文】子犹说,贫穷是处于人之常态;节俭是人之本性。

因为贫穷而不得不节俭,而节俭不一定是因为贫穷,所以说是“本性”。

然而这样节俭是不是需要推行?

回答说,吝啬就不可以了。

节俭但偏于吝啬,那么即使堆金积玉,和乞丐有什么区别呢。

郑余庆清廉俭朴品德高尚。

有一天。

他忽然请一些与他关系比较好的官员吃饭,大家都很吃惊。

朝廷的官员们因为老丞相威望高的缘故,都在早晨就上他家去了。

等到太阳很高了,郑余庆才出来,说了很长时间闲话,大家饿了。

郑余庆对仆人说:

“吩咐厨师,把吃的东西蒸得烂一些,要除去毛,不要把颈项折断。

”大家相互交换眼色,以为一定是清蒸鹅、鸭一类的菜。

一会儿,摆上桌子,放上餐具,酱和醋也都很新鲜很香。

好一会儿才等到吃饭,每人面前只有一碗米饭和一枚蒸葫芦。

宰相吃得很香,大家也暗笑勉强吃了下去。

王罴为人俭朴直率,不修边幅。

有一次,朝廷派来一位使者,王罴为他设下饭肴。

使者竟然把薄饼的边缘撕去。

王罴说:

“耕种收获,已经不易,去壳加火,费力不少,你这种做法,恐怕是不饿。

”命令随从将饭肴撤走。

使者大惊,十分惭愧。

4【山东省泰安市】七、(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

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

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人以牸牛①依其妻家者八九年。

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

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

“尔自有令,何至此也?

”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

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之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

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

“此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

”允济即遣左右发蒙,谓妻家人曰:

“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

”妻家叩头服罪。

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

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②守之。

允济谓母曰:

“但归,不烦守也。

若遇盗,当来告令。

”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

曾有行人夜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

或谓曰:

“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

”如言果得。

政绩优异,远近称之。

【注】①牸牛:

母牛。

②庵:

小草屋。

(选自《旧唐书》,有改动)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⑴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

⑵具言所以()

⑶妻家不知其故()

⑷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

25.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⑴尔自有令,何至此也?

⑵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

⑶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

26.本文用了哪些事例表现张允济政绩优异?

请分条说明。

(4分)

【答案】24.(4分)①诣:

到,到…去②具:

详细③故:

原因,缘故④毕:

全,都

25.(6分)⑴你自有元武县令,怎么到这里来告状?

⑵张允济召集村人,将村里的牛全部集中在一起,一头一头询问牛是从哪里来的。

⑶我们这武阳县境内,路不拾遗,只要能返回去取,东西一定在。

26.(4分)①用计帮百姓找回牛;②智捉盗葱贼;③武阳境内路不拾。

【参考译文】张允济,青州北海县人.隋大业年间为武阳县县令,致力于以德行教育训导民众,百姓怀念他.元武县与武阳县接壤,县里有个人带了头母牛随他妻子的娘家一起生活了八九年,母牛生下了十多头小牛.到了要分居时,妻子娘家人不肯还给那头牛,元武县衙门几任县令都不能解决这问题,那人就到武阳县请求允济评判,允济说:

“你自有元武县令,怎么到这里来告状?

”那人泪流不止,把事情的始末都讲了出来.允济于是命令手下人绑了那人,用衣衫蒙住他的头,将他带到他妻子娘家所在的村子去,说是抓住了盗牛贼.张允济召集村人,将村里的牛全部集中在一起,一头一头询问牛是从哪里来的,妻子娘家人不知道其中的缘故,又担心受连累,就指着那头强占来的母牛说:

“这是我女婿家的牛,从哪里来的我就不知道了.”允济便揭开牛主人蒙头的衣衫,对他妻子娘家人说:

“这就是你女婿,你可以把牛还给他.”妻子娘家人叩头服罪.元武县主管官听说后,都十分惭愧.

张允济还曾在路途中遇到一个种葱的老妇人,搭了一座圆形草房在那里守葱,允济对老妇人说:

“你只管回去,不要不厌其烦地守着,如果遇到盗贼,应当来报告县令.”老妇人听从了他的劝告.回家住了一夜,那葱就丢失了很多.老妇人把情况告诉了他,他便把总地十里之内的全部男女都集中起来,一个个到跟前来检验查问,果然找到了盗葱的人.

曾有个赶路的行人,天亮前就出发,把衣衫掉到了路上,走了十几里才发觉,有人对他说:

“我们这武阳县境内,路不拾遗,只要能返回去取,东西一定在.”正如这人所说,果然找到了衣衫.远近之人都称赞允济,他的政绩尤其卓异。

5【山东省威海市】二、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13题。

(4分)

孟子谓万幸曰: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上论古之人。

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上友也。

”(选自《孟子》)

【注】善士,品德高尚的人。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分)

是以论其世也,是上友也。

13.请根据短文内容,概括孟子交友的原则。

(2分)

【答案】12.(2分)所以要讨论他们所处的时代(以了解他们的为人),这就是和历史上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

(意思对1分,语句通顺1分)

13.(2分)结交天下善士;天下善士“未足”结交古人;结交古人要论世知人。

【参考译文】孟子对万章说:

“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

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

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

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

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6【山东省潍坊市】四、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12分)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

自宋之齐,请其术。

国氏告之曰:

“吾善为盗。

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穰。

自此以往,施及州闾。

”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逾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

未凡,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

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

国氏曰:

“若为盗若何?

”向氏言其状。

国氏曰:

“嘻!

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

今将告若矣。

吾闻天有时,地有利。

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

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

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

然吾盗天而亡殃。

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

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向氏大惑,以为国氏之重罔己也,过东郭先生问焉。

东郭先生曰:

“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

(选自《列子·天瑞第一》,有删节)

14.解释文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3分)

⑴喻其为盗之言()

⑵遂逾垣凿室()

⑶以生吾禾,殖吾稼()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自宋之齐,请其术其真无马邪(韩愈《马说》)

B.而不喻其为盗之道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张岱《湖心亭看雪》)

C.山泽之产育宋何罪之有?

(《孟子·公输》)

D.若之盗,私心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16.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⑴手目所及,亡不探也。

(2分)

⑵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3分)

17.如何理解东郭先生所说的“国氏之盗,公道也”?

请根据文意回答。

(2分)

【答案】14.(3分)⑴喻:

明白。

⑵逾:

越过。

⑶殖:

种植。

(3分,每题1分)

15.(2分)D(都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A.代词,“他的”/副词,表疑问。

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C.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2分)

16.(5分)⑴(他)手能拿到的,眼能看到的,没有不偷的。

(2分,“及”“亡”各1分)⑵你盗窃这些东西而被判罪,怨(恨)谁呢?

(3分,“若”“获罪”、倒装句式各1分)

17.(2分)国氏借助自然条件,利用自然资源,劳动致富,(1分)是遵循公正之道的行为。

(1分)

【参考译文】齐国的国氏非常富裕,宋国的向氏非常贫穷。

向氏从宋国来到齐国,请教他致富的方法。

国氏告诉他说:

“我擅长获取外物。

我开始获取外物的时候,一年就充足了,两年就富足了,三年就五谷丰饶了。

从这以后,我送给别人的财务遍及州闾。

”向氏非常高兴。

他听明白了国氏国氏获取外物的话,却不理解国氏获取外物的道理,于是翻墙入院,凿洞入室,手能拿到的,眼能看到的,没有不偷的。

不长时间,就因盗窃来的赃物被发现而被判罪,先前积蓄的财物也被没收了。

向氏认为国氏欺骗他,就到国氏那里去埋怨他。

国氏说:

“你是怎样获取外物的?

”向氏说了他的情况。

国氏说:

“唉!

你不理解获取外物的道理竟然错到了这种地步!

现在我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吧。

天有适合的时令,地有有利的地势。

我获取天地的时令和地势,云雨的浇灌和滋润,山峦湖泽的生产和养育,来种植我的庄稼,构建我的房舍。

我地上获取飞禽走兽,水里获取鱼鳖虾蟹,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获取的。

庄稼、土木、禽兽、鱼鳖,都是上天生产的,哪里是我所拥有的?

这样,我获取上天的东西却没有遭受惩罚。

金玉等珍宝,谷布等财务,那是别人积攒的东西,哪里是上天给的东西?

你盗窃这些东西(它们)而被判罪,怨(恨)谁呢?

向氏非常迷惑,认为国氏又在欺骗他,就去拜访东郭先生,向他请教。

东郭先生说:

“国氏获取外物的方法,是遵循公正之道的行为,所以没有遭受惩罚;你获取外物的行为,是出于私心的盗窃行为,所以被判罪受惩。

7【山东省烟台市】三、

(一)文言文阅读(10分)

赵惠王①谓公孙龙曰:

“寡人事②偃③兵十馀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

”公孙龙对曰:

“偃兵之意,兼爱天下之心也。

兼爱天下,不可以虚名为也,必有其实。

今蔺、离石④入秦,而王缟素布总⑤;东攻齐得城,而王加膳置酒。

秦得地而王布总,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

此偃兵之所以不成也。

”今有人于此,无礼慢易⑥而求敬,阿党⑦不公而求令,烦号⑧数变而求静,暴戾贪得而求定,虽黄帝犹若困。

【注】①赵惠王:

战国时期赵国国君。

②事:

致力。

③偃:

停止、消除。

④蔺、离石:

地名,赵国土地。

⑤布总:

用麻布束发。

⑥慢易:

傲慢无礼。

⑦阿党:

结党营私。

⑧号:

号令,法令。

9.下列各选项,与“寡人事偃兵十馀年矣,而不成”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C.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D.归而形诸梦

10.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兵不可偃乎兵革非不坚利也

B.不可以虚名为也,必有其实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C.齐亡地而王加膳河曲智叟亡以应

D.虽黄帝犹若困虽不能察,必以情

11.翻译句子。

(2分)

偃兵之意,兼爱天下之心也。

12.用自己的话说说“偃兵不成”的原因。

(2分)

【答案】9.A(3分)

10.D(3分)

11.消除战争(的想法),是兼爱天下人的思想。

(2分)

12.没有真正做到兼爱天下。

(评分:

2分。

大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赵惠王对公孙龙说;“我致力于消除战争有十多年了,可是却没有成功。

战争不可以消除吗?

”公孙龙回答说;“消除战争的本意,体现了兼爱天下人的思想。

兼爱天下人,不可以靠虚名就能实现,一定要有实际。

现在蔺,商石二县归属了秦国,您就穿上丧国之服,向东攻打齐国夺取了城邑,您就安排酒筵加餐庆贺。

秦国得到土地您就穿上丧服,齐国丧失土地您就加餐庆贺,这都不符舍兼爱天下人的思想。

这就是消除战争之所以不能成功的原因啊。

”假如有这样个人,傲慢无礼却想受到尊敬,结党营私处事不公却想得到好名声,号令烦难屡次变更却想平静,乖良残暴贪得无厌却想安定,即使是黄帝也会束手无策的。

(《吕氏春秋•审应览》)

8【山东省枣庄市】二、

(二)阅读下面三则古文,完成8-13题。

(14分)

【甲】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交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更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和,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和曰:

“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选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周处》)

【乙】次非杀蛟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

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

次非谓舟人曰:

“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

”船人曰:

“未之见也。

”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

“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

”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

舟中之人皆得活。

(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丙】

子贡问曰:

“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注释】①荆(jīng):

古代楚国的别称。

次非,人名,传说是出国的一位勇士。

②干遂:

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8.【甲】文中“朝闻夕死”的原句出自《论语·里仁》:

“,。

”(1分)

9.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或说处杀虎斩蛟蛟或浮或没

B.为乡里所患终为忠臣孝子

C.竟杀蛟而出杀之而复上船

D.舟中之人皆得活乡人皆好之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3分)

⑴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⑵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⑶还反涉江,至于中流

1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分)

⑴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⑵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2.【甲】【乙】两文同样写杀蛟,但是表现的主题却不同,请分别指出。

(2分)

13.请从【丙】文中概括出孔子评定人品的基本原则。

(2分)

【答案】8.(1分)朝闻道夕死可矣

9.(2分)C

10.(3分)⑴希望。

⑵时光流失,光阴虚度。

⑶同“返”,回,归。

(3分。

每小题1分)

11.(4分)⑴而且人最怕的是不能立志,又何必担忧不能显扬美名呢?

⑵不如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共4分。

每小题2分,关键词语理解正确即可)

12.(2分)(甲)文主要是表现周处善于改过自新。

(乙)文则主要赞扬次非在危机关头挺身而出、为民除害的勇气。

(2分。

意思对即可)

13.(2分)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

(2分。

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甲)周处年轻时,(为人)凶暴强悍,任性使气,被同乡的人认为是一大祸害。

另外,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两者)一起侵害百姓。

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害,而(这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互相拼杀后)只剩下其中一个。

周处就去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

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周处与蛟龙一起漂游了几十里远。

经过了三天三夜,同乡的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大家在一起)互相庆祝。

(周处)终于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

(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互相庆贺,才知道自己实际上被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就进入吴郡去找寻陆机和陆云(以求指点)。

(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周处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怕最终也不会有什么成就。

陆云说:

“古人珍视道义,认为早晨听闻了圣贤之道,就是晚上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

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如果有了志向,)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远扬呢?

”周处从此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位历史上有名的)忠臣。

(乙)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

他在干(h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