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014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设计.docx

《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设计.docx

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设计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几个基本问题-目标设计

(1)

(2009-08-1815:

35:

00)

转载

标签:

教学目标设计

教育

分类:

教育教学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三节:

化学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前的准备工作,而教学目标的没计义是其中的关键部分.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与环境的合理组合和运用、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也关系到化学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国家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

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才能使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既能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能具体、明确、具备可操作性,这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

新课程下制定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

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的总目标是最高层次的目标(第一层次的目标)。

这些目标被分解到不同的学科中去实现,并由学科专家制定出学科课程目标及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第二层次的目标)。

课程目标既体现国家培养总目标的要求,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现状,体现课程开发的有关价值取向。

因此课程目标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

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本学段的课程目标分解成单元或章的目标(第三层次目标),并要进一步分解和制定节的教学目标和课时日标(第四层次目标)。

这是一个将宏观目标(第一、二层次目标)逐级细化为具体目标的过程,最终要把他们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在充分理解第一、二层次宏观目标的基础上,依据高层次的目标创造性地拟定可操作、可实现的各层次目标。

在制定第三、四层次目标的教学目标时,要仔细研读,深刻领会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总目标和课程的具体目标,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兼顾化学课程相应的内容标准以及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内容特点。

高中化学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应该达到的发展目标。

教学目标则要规定学生在指定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习的内容和要达到的学习要求。

一、化学教学目标体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在历时20余年(1948~1972)的研究中,完成了教育目标分类学说的理论。

该理论从设计教学和评价教学的角度,提出了将教学活动的目标分为三个领域: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众多国家中被广泛应用,也是当前我国进行目标设计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1、高中化学的三维教学目标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的突出贡献,就是提出了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设计不同教学条件。

化学教学目标设计也可以采用学习结果分类的方式。

新课程标准的化学教学目标分类系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并且对三大目标提出不同水平的具体要求,如下表1—1列出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模块l中各类学习目标的不同水平要求。

表1-1化学模块1中各类学习目标的不同水平要求

专题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实验学化学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

2.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能用于简单的化学计算。

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逐步学会物质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操作。

4.了解化学实验常规,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的标志。

1.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2.逐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1.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及作用。

2.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1.认识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了解分散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从电离产物的角度区分酸、碱、盐。

4.认识离子反应,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简单的离子反应。

5.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学会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1.应用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进行简单分类处理。

2.用实验方法区别三大分散系。

3.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了解胶体、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与危害。

 

1.从氧化还原反应认识矛盾统一,体会基本的辩证关系。

2.从胶体与纳米材料的关系体会化学与当今科技前沿的紧密联系。

3.认识事物的两面性,体验科学技术引导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趋利避害的作用。

 

金属及其化合物

 

1.从原子结构特征和典型物质认识金属的共性。

2.了解Na、Al、Fe、Cu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3.进一步巩固实验操作技能,提高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验探索的能力。

4.了解CO32-、Fe3+、Al3+等离子的检验方法。

5.了解焰色反应及其在离子鉴别中的作用。

1.体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学习运用比较归类方法,元素化合物知识,科学探究对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2.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方案,独立或合作实施方案。

 

1.体会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的多样性,感受化学世界。

2.从金属的通性与区别,体会同类事物的共性与个体间差别。

3.认识协同工作的重要性,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1.通过实验了解氧、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2.学会Cl-、SO42-等离子的鉴别方法。

3.了解重要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4.了解主要的大气污染物质,了解环境污染的一般防治方法。

1.通过几种重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学习,体会非金属元素的共性与特性。

2.以氧化还原理论指导,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习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关系。

体验理论对科学探究的指导。

3.运用分类法的知识,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相关知识。

1.认识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大自然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2.体会严谨认真的态度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目前设置的高中化学的各个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实际上指向三个方面的学习,分别是:

认知性学习、技能性学习、体验性学习;而这三个方面的学习目标又分为不同的水平。

以下是用于描述三方面学习目标不同水平的行为动词。

 

 

(1)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知道、说出、识别、描述、举例、列举

了解、认识、能表示、辨认、区分、比较

理解、揭示、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概述

应用、设计、评价、优选、使用、解决、检验、证明

(2) 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初步学习、模仿

初步学会、独立操作、完成、测量

学会、掌握、迁移、灵活运用

(3)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感受、经历、尝试、体验、参与、交流、讨论、合作、参观

认同、体会、认识、关注、遵守、赞赏、重视、珍惜

形成、养成、具有、树立、建立、保持、发展、增强

 

在书写具体教学目标时,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水平的行为动词。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还给出了高中化学课程所要达到的宏观教学目标,它是由三个维度的目标组成的: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而简称为三维目标。

2.化学知识与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既包括了认知性目标,也包括了技能性目标。

该领域学习目标的陈述形式为结果性目标,即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结果是什么。

因此,该领域目标中的行为动词一定要明确、可操作、可测量、可评价。

在高中教学阶段,传授化学的知识和技能依然是化学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

如何理解该领域的教学目标,关键在于化学课程的最终培养目的:

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而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

验)》必修及选修的8个模块中的25个主题中,也都包含了有关认知性和技能性的学习内容。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在知识与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的比较:

(1)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案例研讨】:

《课程标准》中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的学习目标为:

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大纲》则为:

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案例研讨】:

《课程标准》中关于“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学习目标为:

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大纲》则为: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掌握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的影响。

分析:

前者案例说明了对于结果性目标的表述,《课程标准》比《大纲》要清晰、准确,可操作并且可测量。

后者案例说明《课程标准》与《大纲》不同课程观在学习目标中的体现。

 

(2)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案例研讨】:

《课程标准》关于实验安全的学习目标为:

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大纲》则为:

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操作,并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分析:

上述案例体现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观,《课程标准》加强了学生对实验安全的认识和习惯的养成;《大纲》则是规定学生的实验行为,并且目标设计较为含糊,可以理解为从认知的角度掌握,属于认知性的学习目标。

 2.过程和方法领域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关于过程和方法领域教学的设定,充分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具体表现为:

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倾向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关于过程和方法目标的化学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化学实验的过程和方法,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思维的过程和方法,与人交流、讨论、表述自己观点的方法,以及化学学习的方法等等。

过程和方法领域学习目标的定位,应立足于学生能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获得相关的体验;知道科学的方法并学会运用;建立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并具备一定的能力;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

过程和方法领域的教学目标属于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该领域的学习目标的结果化不明显,因此,采用过程性的行为动词表述该领域的学习目标较多见。

《课程标准》与《大纲》在过程和方法领域的教学目标的比较:

【案例研讨】:

《课程标准》中关于“化学键”的学习目标为:

结合实例说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大纲》中仅提出了解化学键。

【案例研讨】:

《课程标准》在关于“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的教学目标为:

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通过实验探究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大纲》中仅提出了掌握金属的防护。

分析:

前者说明了《课程标准》对知识的形成过程的要求,《大纲》则仅提出了对结果的目标要求;后者加强对方法目标的要求,《大纲》则重视对知识、原理的掌握。

 关于过程和方法领域的内容,不是存在于单独的章节之中,而是贯穿于所有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内容之中。

因此,在进行化学教学目标设计时,要重视对该目标领域内容的挖掘,以构建完善的化学教学目标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教学目标

伴随着化学课堂的教学活动,学生所有的情感体验,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观点,都归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学习目标。

如果说认知领域的学习目标属于结果性的达成目标,即通过某一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明确达到的目标,那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学习目标,则应属于体验目标或方向目标。

所谓体验目标指的是无法以学生的直接行为表现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心理上的体验。

例如:

化学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通过许许多多的事实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感动,而逐渐培养成的一种爱国主义情感;所谓方向目标,指的是不能通过某一项教学活动便能达到,而是贯穿于整个的教育教学的活动之中,最终达到的目标,例如价值观的形成等。

 新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就是对该领域学习目标的学习水平给予了清晰的界定,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是《大纲》中从未有过的。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表达

   教学目标的制定受到哲学观点、教育观点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另外,它还以学校的性质和任务为依据。

   

(1)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

   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是可以选择的,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陈述方式。

  ①三因素法

 三因素法是美国教学目标研究专家马杰(Mager)提出的一种教学目标陈述方式。

他认为,一个教学目标应包括行为、条件和标准三个基本要素。

其中,行为描述预期的学生行为,即学生必须做些什么;条件列举出学生行为得以产生的条件,即怎样确认或检验这种行为;标准则说明预期的行为的可接受程度,即学生行为做到怎样才算合格。

如果一个教学目标包括描述在教学分析中确认的技能或行为的成分、描述学习者执行任务的条件的成分、描述用于评价学习者行为表现的标准的成分,就可以算作一个规范的教学目标。

  ②四因素法(ABCD模式)

有研究者在三因素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目标编写的四因素模式,即对象(audience)、行为(behavior)、条件(condition)和标准(degree),也称ABCD模式。

A.行为主体:

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如: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等,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因为这一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B.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可操作、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

如:

有的教师在写《元素周期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到底“提高”了多少。

C.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条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如:

“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1—18),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通过典型的水污染实例认识水污染的危害,能说出污水处理中主要的化学方法及原理”、“在10分钟内,能完成5道简单的酸碱溶液pH的计算题”等。

D.表现程度:

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价和测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程度,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

如:

“溶解度、饱和溶液的质量、饱和溶液的密度、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摩尔质量这五种量之间的关系,学生最少能写出三种”、“通过对《食品中对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的常见有机物》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最少能说出五种对人体健康有意义的常见有机物”。

 【案例研讨】规范的化学教学目标陈述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学生能准确无误地分析常见的化学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中,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是“分析常见的化学反应”,条件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标准是“准确无误地”。

另外,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上还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一般应包括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这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要进行整合,协调好各目标之间的关系,做到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局,使学生通过学习确实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应该说,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更应该提倡使用具体明确的行为动词来表述学习的要求和水平。

不仅如此,还应该提倡使用具有过程性和经历性的教学目标陈述方式,以便更好地描述在指定的课堂教学中准备要求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活动,学习什么教学内容,达到什么学习水平。

  ③两步陈述法

两步法是美国教育学者格朗伦德(Gronlund)提出的一种目标陈述方法。

他认为,教学目标的第一部分是总体教学目标的陈述,第二部分是一个或几个具体的学习行为表现方式,以表明学习者确实掌握了目标。

两步陈述法,顾名思义,要将教学目标分两步来进行设计和编写。

第一步是界定与编写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的表述要具体到足以为教学提供方向和指导,但又不能过于详细,要能够包容一些具体的学习行为,这一步要选择适当的概括、抽象水平。

总体目标用比较宽泛的术语来体现一个领域的学习,说明教学的总成效,例如理解溶解度曲线。

第二步是编写子目标。

子目标以总体目标为依据,列举出能够表明达到总目标的代表性行为。

例如:

 理解溶解度曲线。

 a.能计算某温度下,该化学物质的溶解度。

 b.能说出该化学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c.能根据该图,确定该化学物质的某溶液是否饱和。

 上例中的教学目标,为了行文方便省略了行为对象,但从其结构看,所描述的都是学生的行为,且都是可以观察到的。

④肯普的目标陈述步骤

根据肯普(J.E.Kemp)的观点,教学目标的书写一般可以归纳为六个步骤:

确定目的、建立目标、提炼目标、排列目标、再次提炼目标、做最后的排列。

 a.确定目的:

目的是抽象的,但它为教学目标指名方向。

 b.建立目标:

针对目的中的一个具体方面建立一系列的教学目标。

 c.提炼目标:

将教学目标进行分类,把重复的目标去掉,整合相似的目标。

它使模糊的学习具体化。

 d.排列目标:

按一定的标准(重要程度或者先后顺序等)将目标进行排序。

 e.再次提炼目标:

根据实际情况,再次确定目标存在的价值并进行取舍。

 f.做最后的排列:

从整体上做实施前最后的安排,然后用于实施。

  

(2)目前存在的误区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和教学目标的陈述都存在一定的误区。

清晰的教学目标应明确陈述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之后会发生的变化,以及观察这种变化的途径。

目前,造成教学目标陈述的模糊的原因主要有行为动词选择不当、以及教学目标陈述的行为对象错误等。

 

 ①教学目标的陈述动词可操作性差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心理变化,这种心理变化可以通过外在的行为变化而表现出来。

因此,通过观察学习者在解决问题时的外在行为表现,可以推断出学习者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确定学习者是否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所以,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必须用外在行为变化的动词来反映学习者内在的心理变化,并提供足以证明预期的内在变化出现的行为样例。

合适的行为动词能够说明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教师可以选择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列举的一系列动词,如上文所列。

有些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喜欢使用“了解、理解”等动词,例如“了解铁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理解化学平衡的原理”等。

化学课程标准中虽然将“了解、理解”等动词也列入到供选择的教学目标行为动词中,但我们无法得知学生的学习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理解或了解",因此,陈述教学目标时应使用可测量、可评价、具体明确的行为动词。

但在使用两步陈述法时存在例外,“理解”等动词可以用于阐述总体目标,因为总体目标需要有一定的概括性,而且子目标即可作为“理解”等动词的相关标准。

②教学目标陈述的行为对象存在误差

由于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表述,因此,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

因而,在目前常见的教学目标的陈述,例如:

“培养学生……"、“教会学生……"、“向学生演示……”,此类句式的表达都是有误的。

【案例研讨】: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了解空气的组成;

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学会防止空气污染的一些简单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养成关注环境。

热爱自然的情感。

正确修改后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与分析,了解空气的成分;

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污染空气的途径及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组织开展以空气污染为主题的调查活动,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通过介绍空气中成分气体的用途,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收集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养成关注环境。

热爱自然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