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和民族政权的并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4844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和民族政权的并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和民族政权的并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和民族政权的并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和民族政权的并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和民族政权的并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和民族政权的并立.docx

《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和民族政权的并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和民族政权的并立.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和民族政权的并立.docx

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和民族政权的并立

第五单元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和民族政权的并立——五代、辽、宋、夏、金

[复习目标]

1.掌握北宋建立后的形势及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正确评价这些措施对结束藩镇割据和经济文化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2.掌握从五代十国到宋金对峙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并超过北方的原因和表现,系统认识我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过程。

同时,总结分析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概况和特点。

3.分析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出现的原因,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结局等提高分析、认识能力。

4.掌握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史实,全面认识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正确评价中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和战关系.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对边疆地区开发所起的作用。

5.能再现两宋时期的科技、文化、史学及艺术成就,了解学校、书院等教育发展的史实,认识这些文化成就出现的原因及历史地位。

[要点梳理]

本单元叙述的是从朱温907年建立后梁到1276年南宋灭亡共360多年的历史,涉及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各封建王朝。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朱温于907年建立后梁,此后在50余年中,中原地区相继更迭为唐、晋、汉、周,与此同时,在南方和北方,先后并立的有10个汉族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

在此期间,北方的契丹建立辽。

960年北宋建立后,在20多年中,消灭了地方割据政权,完成了中原和南方的相对统一。

中国境内处于辽、宋、夏鼎立。

女真兴起后,先后灭辽和北宋,又出现了金与南宋的对峙。

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国各民族又一次重新组合的时期。

我国又一次处于分裂割据和南北对峙局面,各民族政权先后并立,各少数民族先后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

宋代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在与各少数民族关系中,虽不时处于屈辱状态,但汉族仍保持了这一时期主体民族的地位。

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长江中下游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

建立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新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位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文化成就,也为新的大统一准备了条件。

2.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的政治状况

(1)五代十国是封建国家分裂时期,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朝代更迭频繁,多是武人掌权,统治残暴。

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统一的趋势。

后周周世宗的改革,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北宋统一创造了条件。

(2)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

对内对外实行了维护统一的措施,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全面统一。

少数民族政权与北宋并立及和战关系,是北宋的政治特征之一。

(3)南宋与金又一次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南北双方呈现出政治经济均势状态。

(4)一些封建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维护统治和结束分裂、割据的措施。

后周周世宗和北宋宋太祖是其代表,他们的举措,增强了国力,削弱和解决了藩镇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封建政治得到发展,但也产生了一定消极作用、范仲淹、王安石等政治家,针对北宋的“中衰”局面,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

(5)少数民族政权迅速崛起,耶律阿保机、元昊、完颜阿骨打等政治家,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加速了各族的封建化和各族的发展,为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3.南北经济的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南北经济都有了较大进步,中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

(1)经济发展的原因

五代十国末年以来,相对统一局面的形成,特别是北宋结束了分裂割据状态,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封建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如后周世宗的改革措施,王安石变法中的有关措施、辽发展农业的措施等都有利于经济发展。

边疆少数民族政权,采取了一系列封建化的措施,加速了本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宋与辽、宋与夏、南宋与金,通过一系列和议,双方消除了战争状态,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2)封建经济发展的概况

①北宋农业耕作技术提高,土地面积扩大,农作物品种增多,南北农作物交流,经济作物种植扩大。

辽、西夏、金的农业迅速发展,农业文明在边疆地区扩展,大大加快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②手工业方面取得新成就,北宋时煤炭广泛用于冶铁炼钢和生活。

辽、西夏、金的矿冶业有了不同程度发展。

北宋的丝织业有了新发展,南宋棉纺织业兴起,北宋的制瓷业技术空前提高,北宋和南宋的造船业发达。

③商业和城市繁荣,各国都出现了一些商业繁盛的城市和商业中心,边疆的榷场贸易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部分。

④对外经济交流得到加强,海外贸易大规模开展,出现了广州、杭州、泉州等外贸港口和专门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的机构。

⑤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五代时全国经济重心开始由黄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南宋时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北方的格局,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3)经济发展的特点

农业有了重大发展,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和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对外贸易频繁。

4.少数民族政权与民族关系

(1)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于916年建契丹国,947年改国号辽,都上京。

建立了控制我国北方的幅员辽阔的多民族政权。

实行了“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2)党项族首领元昊于1038年建立西夏,都兴庆。

疆域东据黄河、西按玉门关、南至萧关、北控大漠。

西夏实行汉族政治制度和一系列汉化措施。

(3)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于1115年建立金朝,都会宁,统治区域是东北。

初期进行了抗辽正义斗争,后进入黄河流域。

(4)蒙古族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

(5)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并立,其间有战有和。

北宋与辽之间,前期宋采取攻势,后期辽采取攻势,擅渊之盟后双方议和,对峙局面形成,维持和平关系。

北宋与西夏先是相互攻战,后于1044年议和。

金与北宋初期建立同盟,灭辽后,又灭北宋。

金采取攻势,大肆南侵。

于1141年通过绍兴和议,金与南宋形成对峙状态。

(6)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统治的边疆地区,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

在与中原封建王朝的和战中,接受了中原先进文化,加快了本地区的发展和交流。

在和平时期,通过榷场等形式,加强了双方经济的经济文化交流。

各少数民族统治区多是多民族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都有了进步。

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民族融合也进一步得到加强。

5.两宋时期的文化

(1)随唐以来的文化成果、社会经济的进步、民族关系的发展,为两宋时期文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长期的民族纷争和战乱,也对两宋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2)科学技术取得突出成就,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完善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梦溪笔谈》是百科全书式著作。

(3)两宋教育事业发达,不仅各级学校制度进一步完备,而且地方书院兴起,学风活跃,对培养封建人才发挥了良好作用。

(4)两宋史学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体例的史书,《资治通鉴》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5)文学方面成绩辉煌,词成为此时期的主要文学成就,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陆游是当时著名的词人和诗人。

绘画和书法也取得了很高成就。

[题例剖析]

[例1]在王安石新法推行过程中,最大阻力来自

A.大地主B.中小地主C.农民D.皇室(1994年·全国)

剖析:

本题旨在考查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程度,是属于再现历史结论的能力要求。

要想准确选出答案,必须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结局作全面的推敲。

王安石变法前的危机局面,既有阶级矛盾又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因素。

王安石孪珐主要是通过国家政府与地主利益再分配的渠道,实现富国强兵。

因此变法内容在许多方面有损于地主的利益,特别是拥有众多土地和特权的大地主损失更为严重。

因此,他们成为新法推行的最大阻力。

答案:

A

[例2]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1《韩非子·有度》载:

“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

“郑(周)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

指迷失方向)

材料2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3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通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4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采当饭吃。

回答:

(1)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

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它的辨别方向的功能?

(2)应如何理解材料3的内容?

(3)材料4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剖析:

本题以教材的知识为依托,引用了有关三大发明的四则材料,着重考查处理历史材料、说明和论证历史问题及求异思维等能力。

解答时,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注重其中“郑(人)”、“取玉”、“舟师”、“看风水”等关键词语,据这些信息,判断出时间和功能,顺利答出第

(1)问。

回答第

(2)问时,要正确理解马克思所说话的含义,肯定三大发明的进步作用及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对第(3)问的回答,必须结合鲁迅所处的时代,结合中国古代及近代的社会状况作答。

回答第(4)问时,要从中外不同的社会环境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

(1)战国。

生产(或采玉)、导航、迷信活动(或看风水)。

(2)马克思指出在中国的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

(3)旧中国的愚昧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或古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沦丧)。

(4)科学技术能否发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辨疑解难]

1.藩镇割据局面是怎样解决的

自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到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达到顶峰。

但五代十国时期也孕育了统一因素。

经过长期的战争,士族地主势力受到扫荡,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轻,从而大大减少了分裂割据的因素,增长了统一的基础。

后周柴荣的改革,大大抑制了藩镇,加强了皇权,增强了国力,并开始了统一战争,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宋建立之后,先确定了完成统一的正确策略,根据“先南后北”的策略,宋太祖、宋太宗在十几年中.陆续消灭了南方和北方的十国,从而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藩镇割据。

与此同时,在政治、经济上宋太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夺朝中大将兵权,派文臣做知州,改革军制和军队,从而将军权集中于皇帝,消除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军事基础。

2.关于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评价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巩固君主地位和加强中央集权,针对君弱臣强和兵变割据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主要有集中军权;分割宰相权力、削弱和分割地方长官权力,加强行政权;集中财权和司法权;发展科举制等。

宋太祖用不杀戮功臣等不流血的措施,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铲除了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兵变换代的主要支柱,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些举措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再现,这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也为后来封建国家的统一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但是,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产生了很多弊端,特别是宋太宗以后的诸帝,对已矫枉过正的东西不能适可而止,相反还“奉为成法,人士视为故事”,因而积重难返,出现了明显的弊端。

第一,兵将分离,使将帅无权,指挥不灵,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守内虚外”,削弱了边防,因而边患迭起,时时受到辽、夏侵扰。

第二,致使权力分散、机构重迭、官僚机构庞大,形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状况,因而使北宋被视为“积贫积弱”的王朝。

3.关于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经济特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江南经济在南宋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2)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边地扩展。

这一扩展,主要是通过边地民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少数民族政治家主动吸取内地先进制度和文化的改革措施。

(3)商品经济显著发展。

在农业、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商品经济呈现繁荣局面。

有以东京为代表的城市商贸;有以雄州、霸州为代表的边地榷场贸易;有以南宋广州、明州和泉州为代表的对外贸易。

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除铜钱、铁钱、白银外,还在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怎样评价辽宋、夏宋、金宋之间的三次和议

北宋与辽、夏和南宋与金之间曾经处于战争状态,双方各有攻守。

作为战守的产物,双方出现了三次议和,即辽宋于1005年的澶渊之盟、夏宋于1044年的和议,金、南宋于1141年的绍兴和议。

这三次和议基本是宋朝统治者以牺牲人们利益换取苟安的产物,是两宋软弱的表现,对两宋来说多是屈辱性的,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同时也加剧了两宋的统治危机。

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三次和议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一,结束了辽宋、夏宋、金宋之间的战争局面,使双方处于长期的和平稳定状态。

从民族关系来看,各民族间的和平共处是主要的。

第二,为各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5.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是怎样逐渐南移的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是逐渐由北方向南方转移的。

从三国魏晋南北朝开始,历经隋唐、五代、两宋各阶段,逐渐完成了转移。

其中西晋时的“永嘉之乱”,唐中叶的安史之乱,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是经济重心加快转移的重要时期。

三国时的吴国在江南立国,南方成为鼎足而立的地区,经济有了发展。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北方处于十六国时期的战乱状态。

南方则相对安定,被汉民视为乐土,从而出现了移民潮。

相对稳定的环境、北方移民的涌入、统治者的某些措施、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大大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使南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赶上了北方。

隋统一后,北方又一次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但北方在某些方面也依赖于南方的补充,大运河的开凿就是这一形势的体现。

但在中唐以前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安史之乱,既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也加快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北方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唐朝的赋税收人多依赖于南方。

五代时期,南方相对稳定,北方战乱不已,南方日益成为全国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北方,全国经济重心一度移到了南方。

北宋建立后,北方经济迅速恢复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仍在北方,但已由西向东转移。

开封距南方的江淮相对近些,这种政治中心的东移,正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反映。

北宋灭亡于靖康之变后,北方人民不愿忍受女真贵族的压榨,纷纷南迁,南方人口骤增。

绍兴和议后,南方相对安定,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至此,南方作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在南宋时正式固定下来,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北方的格局。

6.南宋海路贸易发达的原因

促成南宋海外贸易的发展,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在客观上:

(1)江南经济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社会产品的增多,为海外贸易奠定了物质基础。

(2)北方战乱。

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和相互征战,使我国与中亚、西域的联系受阻,南宋只有通过海路去发展对外贸易。

(3)南宋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巨大发展,当时已能造出适应海上航行的大海船,而且已经普遍使用指南针。

在主观上:

南宋政府采取了鼓励海外贸易的措施,并把它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