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3875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docx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联合国有哪些组织机构

联合国设有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联合国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联合国秘书处等6个联合国主要机构。

二、联合国这些机构的主要功能分别是什么?

1、联合国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每年举行一届常会。

根据《宪章》规定,大会有权讨论《宪章》范围内的任何问题或事项,并向会员国和安理会提出建议。

2、安理会由中、法、俄、英、美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按地区分配原则选出的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宪章》规定,安理会在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方面负有主要责任。

3、秘书处由秘书长和联合国工作人员组成,其职责是为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服务,并负责执行这些机构所制定的方案和政策。

4、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主要职能是:

协调联合国及各专门机构的经济和社会工作;研究有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及有关问题;就其职权范围内的事务,召开国际会议,并起草公约草案提交联合国大会审议;其他联合国大会建议执行的职能。

5、托管理事会是联合国实行国际托管制度的主要机构。

适用于国际托管的土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尚未独立的前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和战后割离自敌国的土地。

分战略托管地和非战略托管地两种。

理事会由管理托管地的联合国会员国、不管理托管地的安理会理事国和联合国大会选举的其他不管理托管地的会员国(任期3年)组成。

1994年,最后一个托管国——美国管理下的太平洋岛屿战略托管地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中的部分岛屿独立,至此,世界上所有托管地区都已获得独立或自治,托管理事会的使命已完成。

但它修改了其工作规则,在情况需要时还将履行其职责。

6、国际法院主要功能是对各国提交的法律争端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以及有关条约及公约做出判决,或对联合国其他机构提出的法律问题提供咨询意见。

国际法院是民事法院,只受理主权国家之间的争端,它没有刑事管辖权,不能审判个人,例如战犯。

按照有关规定,只有当事国一致同意提交国际法院的法律争端,国际法院才能做出裁决。

三、广场协议是哪一年签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欧洲一体化有什么影响?

广场协议1985年9月22日

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

协议打击了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日本。

1经济拐点

2迫于压力过度升值

3美元资产大缩水

4房地产、股市泡沫严重

5过剩金融资本海外盲目扩张

四、马约是什么时候签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欧洲一体化有什么影响?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1992年2月7日欧共体12国外长和财政部长正式签订了该条约。

这一条约是对《罗马条约》的修订,它为欧共体建立政治联盟和经济与货币联盟确立了目标与步骤,具体内容是:

统一货币,制定统一的货币兑换率,建立一个制走和执行欧共体政策的欧洲中央银行体系,

《马约》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取得的一次突破性的进展,它表明欧共体将朝着一个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

由经济联合向政治联合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加强,摆脱美国控制极大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因此,《马约》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五、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

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

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

③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

④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六、什么是欧洲货币体系?

欧洲货币体系实质上是一个固定的可调整的汇率制度。

它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欧洲货币单位。

(二)建立稳定汇率的机制

1.平价网体系

2.货币篮体系

3.干预办法

(三)建立欧洲货币基金

七、西欧走向联合自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1、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发展联系日益密切,只有联合才能更好的发展。

2、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美苏冷战的现实是欧洲联合的必要性比以往更加强烈。

3、欧洲的地理结构为一体化提供了条件。

4、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心理认同感。

5、法德和解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基础。

八、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美国全球战略的首要目标是称霸全世界:

美国全球扩张时期的"遏制"战略和"和平"战略

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称霸于整个世界,其全球战略具有鲜明的扩展性、进攻性、侵略性。

杜鲁门政府制定了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艾森豪威尔政府力图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对付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在军事上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肯尼迪政府确立了"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把对抗和缓和两手结合起来,在军事上,以"灵活反应战略"取代"大规模报复战略",并针对苏联和中国提出了"两个半战争战略",对亚非拉国家,一方面通过带有附加条件的援助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又对古巴大搞武装颠覆,在巴拿马、多米尼加进行军事干涉,在越南发动了"特种战争";约翰逊政府进一步扩大了越南战争,把"特种战争"发展为"局部战争"。

美国全球战略调整时期的尼克松主义

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对全球战略作出重大调整,突出表现为尼克松主义的出台。

1970年2月,尼克松在向国会提出的长篇咨文中,提出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作为美国全球外交三原则,从而形成了"尼克松主义";福特政府基本延续了尼克松的对外政策;卡特时期,美国试图通过宣扬人权、自由等观念,恢复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政治号召力,以便改善美国的处境。

但1979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美国认为苏联严重地损害了其战略利益,以致卡特政府的对苏政策趋于强硬。

1980年1月23日"卡特主义"出台,起要点是建立地区性安全结构,把西欧、中东和远东三个战略地区联结起来,抵御苏联在波斯湾、西南亚的扩张,同时还对苏联实行严厉的经济制裁。

美国对苏"转守为攻"时期的"以实力求和平"战略和"超越遏制"战略

里根政府以增强实力为核心,企图压倒苏联。

打出"扩军抗苏,重振国威"的旗号。

1985年里根再次当选总统,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总统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

1986年,"里根主义"出台,其核心是综合运用军事、外交、经济和宣传等手段,把苏联在第三世界战略地区取得的政治、军事进展"推回去";布什政府针对苏东剧变和两极格局瓦解的形势,提出"超越遏制:

战略,即在不放弃遏制苏联的同时,抓住苏联、东欧改革时机,采取多种手段,尤其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促使这些国家演变,并进一步融入西方政治、经济体系。

"新大西洋主义"即在北约、欧共体、欧安会等现有体制基础上,对这些组织分别赋予新的内容和新得职能,建立适应欧洲新形式的政治军事结构,以便保证东欧转轨顺利发展,并确保美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和利益不受影响。

对中国,在不严重破坏中美关系基本框架的同时诱压中国进行"和平变革"。

对第三世界,根据美国战略需要,采取了更加灵活务实的做法,加强防范地区危机和地区强国的崛起。

冷战后美国的"参与和扩张"战略与"先发制人"战略

1994年7月,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国家参与和扩展安全战略"。

构建"美国主导下的大国合作"的世界秩序,调整地区战略部署,不惜使用武力来维护美国的战略利益,提升经济安全的战略地位,甚至一度将其置于全球战略的首尾,在政治上以扩大西方民主、普及西方价值观作为重要的战略出发点,并突出美国外交中的"软因素",在军事上提出"塑造"、"反应"和"准备"三位一体的军事安全战略,即"帮助塑造有利于美国利益的国际安全环境、随时对危机作出反应和为应付未来挑战做好准备";布什政府推出"先发制人"战略,将维护美国的军事安全置于对外战略的首位,将恐怖主义作为首要威胁,确定所谓"邪恶轴心",追求军事绝对有时和国家绝对安全。

采取"点菜式的多边主义",一方面利用多边主义达到目的,另一方面坚决摆脱多边机制与多边合作对其权势与行动的限制,经常一意孤行地采取单变主义政策。

调整全球地缘战略,构建国际安全新框架。

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思想与决策不断进行着调整,但是在发展变化的同时,其内在连续性十分突出,那就是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从未改变,谋求主导性优势的战略一以贯之。

而且冷战后,美国的霸权野心不断膨胀,从遏制共产主义发展到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扩展民主与自由市场,从充当西方世界的盟主发展到确立"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并不时大肆动用武力和采取单边主义行动以贯彻自己的战略意志。

本质特征:

联盟战略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处于关键地位。

美国竭力赋予其霸权以某种道义的或国际法意义上的合法性,同时注意将霸权目标与国家的实力统一起来。

文化战略是美国霸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什么是石油三原则

H=健康S=安全E=环境

十、80年代中苏关系缓和的三大障碍是什么?

①、苏联在蒙古和中苏边境驻扎重兵

②、苏联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

③、苏联出兵侵略阿富汗

十一、出口导向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国家采取种种措施促进面向出口的工业部门的发展,以非传统的出日产品来代替传统的初级产品的出口,扩大对外贸易,使出口产品多样化,以推动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出口导向战略在中国要以新的外贸战略加以代替。

对此,从亚洲金融危机前后东亚相关国家的发展现实,结合中国的实际,来说明中国出口导向战略不仅不能因亚洲金融危机或加入WTO而被抛弃,更要在坚持中加以调整,在调整中加以发展。

十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哪些人提出的?

中国政府(周恩来)

十三、如何看待当前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主要争论?

改革的症结:

如何寻求利益平衡点

安理会改革部分的陈述主要有三层含义:

(1)保留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不将否决权扩大到新纳入的成员国;

(2)纳入新成员的两种具体方案:

成员国以梯度排列:

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没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或任期较长可连选连任的非常任理事国)、非常任理事国(两年任期);(3)候选国名单未定但参选标准已确定。

12年中围绕安理会改革,联合国内外展开了积极讨论,提出了许多方案,由于各国的利益和立场不同,安理会扩大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标准选定新的安理会成员国、哪些国家有资格成为常任理事国等问题一直没能出现一方案得到多数会员国的认可的状况。

想让改革建议不要成为空谈,191个会员国中获得2/3国家认可,而且“五常”中没有否决票出现,就必须关注常任理事国、主要候选国、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性大国对报告的几项建议的态度,寻求各国的利益平衡点。

(一)否决权问题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对常任理事国的改革应当慎重,充分发挥现有常任理事国机制才是联合国改革的正确方向。

报告建议不论采取何种方案,都不要将目前常任理事国享有的否决权扩展到其他新增成员。

在否决权问题上,改革方案是妥协的产物,会对安理会原有的权力结构带来挑战,但尚不至于从根本上动摇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地位。

五大国地位在《联合国宪章》中得到了法律认可,五大国享有的否决权,在改变它们地位的任何问题上都仍有否决作用。

(二)扩充安理会的两种方案

对于扩充安理会成员,报告给出两种方案:

方案一是新增6个没有否决权的新常任理事国和3个任期2年的非常任理事国。

方案二是新增8个任期4年、且可以连选连任的非常任理事国,另外新增加1个任期2年,并不可连任的非常任理事国。

两种方案都按照非洲、亚洲和太平洋、欧洲和美洲四个主要区域分配席位。

尽管同一地区会有两个或更多相互竞争者,鉴于没有更好的选择,推选地区性代表的建议仍然可行。

首先,德国反对新增可连选连任的非常任理事国的方案。

德国表示,这实际上是让一些非常任理事国在安理会的临时存在转变为长期逗留,这种“轻微”的改革只会使德国受到损害。

德国可退而求其次,接受方案一。

最近日本、巴西、印度和德国发表四国联合声明,支持方案一,要求增加3到4个安理会非常任席位和6个常任席位。

其他一些地区强国可能支持方案二,由巴基斯坦、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阿尔及利亚、墨西哥、阿根廷和肯尼亚等12个国家组成的“咖啡俱乐部”(即团结谋共识组织)反对增加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数量,它们只希望增加非常任理事国的数量,以使安理会更加民主和透明。

另外,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方案二会有很多支持者,尤其会得到像意大利、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和阿根廷这样一些国家的支持。

他们会积极争取成为4年任期的非常任理事国,因为他们几乎不可能作为常任理事国进入安理会,但有了这样一个向上看齐的机会,他们就不会担心由于邻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自己被排挤在门外了;许多较贫弱的发展中国家也会对这种设想感兴趣,因为较强的竞争对手都去争夺4年任期的非常任理事国席位,那么他们获得2年任期的非常任理事国席位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强。

目前两种方案胜负还难以定夺。

四大候选国为争取成为常任理事国耗费了大量精力,一旦方案得不到广泛支持,即191个会员国中获得2/3国家认可,它们的努力也可能付诸东流。

但四大国还有一个机会:

从实力政治的角度考虑,联合国全体大会的191个成员中有53个是非洲国家。

安理会改革提案要在全体大会上获得2/3多数的支持,如果非洲各国不能就一个代表他们的候选国达成一致,并因此导致许多乃至全部非洲国家不支持方案一,那么这四国就难以在全体大会上得到必需的至少126张赞成票。

如果四大侯选国做通了非洲国家工作,力争让非洲国家一致支持南非、埃及和尼日利亚这三国中的一个担任常任理事国,方案一通过的可能就大大增加。

但要53个非洲国家达成支持某国的一致,恐怕前景还不那么乐观。

(三)对候选国成员的争议

按照方案一,美洲的席位将由巴西担任,欧洲是德国,亚洲是日本和印度,非洲现有埃及、尼日利亚和南非竞争,埃及与南非当选的可能性较大。

但“名人小组”报告给出的是选择而不是答案,安南在改革报告中也未表明个人立场。

所以,谁能进入安理会的外交斡旋将非常激烈。

1.四大候选国的联合

德、日两国在联合国缴纳的会费之和已占总额的28%,高出美国6个百分点。

特别是日本的会费占联合国预算的20%,超过中、法、英、俄4国会费的总和。

德国还曾率北约在阿富汗的国际援助部队为阿重建做过贡献。

因此,“出钱、出兵、贡献大”便成了德日两国申请“入常”中使用的共同武器。

印度人口全球第二,国土面积世界第七,又加上自联合国成立至今,一直是联合国“蓝盔”维和部队主力军,对第三世界有不俗的影响力。

目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已有三个美欧发达国家,印度和巴西的加入不仅符合地域平衡原则,也符合报告提出的改革原则:

将能代表广大成员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成员国纳入决策过程。

日、德、印、巴4国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互相支持对方加入常任理事国。

彼此支持谋求常任固然能壮大声势,但一利带来一弊,4国各有自己的地域性,不会变成竞争对手,但当竞争进入白热化,4国很可能自顾不暇,身处联盟之中反而限制了各国争取支持国的游说与活动空间,每一国也因此得罪了其他3国的竞争对手。

要德国的对手意大利、印度的对手巴基斯坦和巴西的对手墨西哥投日本一票恐怕不太容易。

同时,这也与美国的立场产生了冲突:

美国政府官员多次重申只支持日本一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四国集团”属于因利益驱使而临时结合的小集团,缺乏长远性与凝聚力。

其中的日本由于近年来在对待二战历史态度认识上的严重倒退,以及对国内右翼势力否认战争罪责的纵容,已招致其周边邻国的强烈不满,因而有国家已经对日本因缺乏正确历史认识态度而招致众怒产生不满,担心本国“入常”计划可能因日本牵连而失败。

德国总理施罗德曾指出,日本“应该勇敢地面对过去。

只有这样,一个人才可能克服过去,并交到朋友。

”足见这些国家对日本在“入常”问题上可能造成麻烦的忧虑。

2.五大常任国的态度

美国对大幅增加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持消极态度。

如果迫于形势,美国可能支持日本和德国,前提是不损害自己的否决权。

美国不会支持印度或巴西,在美看来,这些发展中国家并没有为联合国贡献什么,美不愿因为支持他们让安理会扩充得太大,同时削弱美国的权威。

中方立场是安理会的改革要优先考虑扩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

中国赞成德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而中国接受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最大心理障碍在于历史问题。

中国人民坚决反对一个对侵略历史持不认罪态度的国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安德列・杰尼索夫在第59届联大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宣布:

德国、日本、印度和巴西是联合国安理会补充常任理事国的合适候选国。

而英国与法国呼应表示支持4国成为常任理事国,是因为英法两国都清楚,目前要求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安理会占据一席的提议呼声很高。

两国都不愿放弃他们在最有影响力的安理会中的常任理事国席位,所以他们宁愿现在就打破僵局,接纳德国和另外几个候选国,而不是等到愈发壮大的欧盟若干年后在安理会设立欧盟席位。

3.其他地区强国的反对

这些国家来自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背景和目的,其相同之处是:

它们的影响与实力比不上四大候选国,常任理事国扩大与他们无缘;他们害怕因安理会扩充而被边缘化,所以阻止他们的竞争对手———那些实力更强的地区大国获得常任理事国席位;他们支持扩大非常任理事国,以便本国有更多参与安理会决策的机会。

十四、“一边倒”外交政策提出的背景

答: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当时的国际国内因素是飞不开的。

从国际因素来看:

第一,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

第二,美国对新中国政权的态度。

第三,潜藏的中苏矛盾和不平等的国际秩序。

从国内因素来看:

首先,国民党的反攻威胁和国内反动残余尚待肃清。

其次,国家建设过程的矛盾冲突。

最后,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

十五、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过程

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形成及其变动的因素很多,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各经济主体的实力状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伴随各经济主体、主要是各国和国家集团的经济实力的变动与消长,世界经济格局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其轨迹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造成巨大的影响,显著地改变了它们各自的经济实力和相互之间的力量对比状况。

美国凭借经济和综合国力方面的超强实力和突出优势,夺取了世界经济领域里的霸权,构建起了一套以它自己为核心、由它主导的世界经济的一元格局。

其基本步骤和具体表现包括:

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推动成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推行一系列“援助”计划,如马歇尔计划、“道奇路线”。

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

对发展中国家推行以“第四点计划”为代表的新殖民主义。

此外,为了建立和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美国还建立了所谓的“军事安全网”和“经济安全网”,对顺从、依附于它的国家进行庇护,对敌对国家进行威胁与恐吓。

(二)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其基本的态势是美国高开低走,而其他国家则急起直追。

作为这种运行的结果,各国的经济实力对比也发展了变化,最终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告别一元走向多元。

主要表现有:

在资本主义世界里,美国的地位下降,西欧日本的地位上升,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态势。

1975年召开的第一次西方首脑会议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三足鼎立形成的标志。

苏联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增强,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它们作为一支新兴的经济力量登上了世界经济舞台。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80年代末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集团化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美日欧三大区域经济中心的较量越来越激烈、复杂,直接推动了西欧、北美、亚太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了三大区域组织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矛盾斗争的新格局。

1、欧洲联盟。

现有25个成员国,其一体化程度仍在逐步提高。

欧洲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大大刺激了其他地区一体化的发展。

2、北美自由贸易区。

1987年10月美国与加拿大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

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具有重大意义。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落后于前两个地区。

从发展阶段来看,它仍然属于一个政府间合作的经济论坛;从组织原则看,它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组织方式,即在承认多样化的前提下,实行互利、协商一致、自愿、灵活的原则,多形式、多结构地推进本地区的经济合作。

目前该组织成员有21个。

除了上述这三大区域化组织外,还有众多的经济集团遍布世界各地。

战后最早出现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是1949年建立的经济互助委员会,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区域集团组织有30个左右,涉及将近三分之二的国家。

十六、什么是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

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

而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

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

十七、对克莱因公式的理解

克莱因公式:

美国学者克莱因提出的国力评估公式,即PP=(++M)×(S+W);其中,c代表人口和领土,e代表经济实力,m代表军事实力,s代表战略意图,w代表国家意志。

该公式兼顾了有形因素和无形因素,有一定的合理件,但仍然有很大的不足,如没有反映出科技的巨大作用,但是启发了人们的思维。

克莱因的综合国力方程把决定综合国力的众多要素大大简化了,其战略目标、国民意志、政府要素、政策水平等要素也很难找到一个客观统一的估价标准,因而克莱因评分往往带着各评分人主观臆断的偏见。

同时,克莱因公式是静态的,即没有从时间流程变化来估算综合国力,无法评价同一国家在各不同历史时期的综合国力变化状态。

十八、1964年中法建交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一、反对霸权主义,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二、谋求大国地位的重要举措

三、文化交流的良好基础

四、领导人的远见卓识

十九、什么是新干涉主义?

新干涉主义,指的是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出现的一种以人道主义和捍卫西方共同的价值观为借口,以武力干涉别国内政为手段,以推行霸权主义和构筑有利于西方的国际关系新秩序为目的的思潮和模式。

以科索沃危机为契机,新干涉主义正在西方乃至全球日渐抬头。

它作为一种处理国际问题的模式,日益显示出对国际关系的危害。

二十、什么是非传统安全

非传统安全又称“新的安全威胁”,简称NST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没有遇到或很少见过的安全威胁;具体说,是指近些年逐渐突出的、发生在战场之外的安全威胁。

二十一、老布什政府提出的“超越遏制”战略

苏联解体后,美国实现了期盼已久的独霸世界的局面,成为所谓的“美利坚帝国”。

按美国学者库尔斯(Coors)的说法,美国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惟一的高科技军事大国和新“军事革命”的领头羊;全球经济中最大、最发达的经济体和全球化的驱动力;是“软力量”的典范表现和全球流行文化的传播者。

①通过1990年和1991年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1992年的《防务规划指南》,老布什政府将维持单极优势的领导地位确定为冷战后的美国全球战略目标。

在1990年发表的《国情咨文》中,老布什总统指出:

冷战结束标志着世界事务中“新纪元的开始”,“在这个新世界形成的过程中,美国处于不断扩大的自由圈的中心,今天如此,明天如此,进入下一个世纪也是如此”。

②在《纽约时报》1992年3月披露的《防务规划指南》草案中,老布什政府道出了美国旨在维持冷战后世界惟一超级大国地位的意图,“我们的首要目标是阻止新对手的再度出现”。

美国必须预先阻止任何潜在的未来全球竞争者的兴起,通过维护美国的实力优势和领导地位、建立世界新秩序,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