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3604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

《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

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2019年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本周主要教学的内容为:

“数一数””比多少”

这是学生入学学习数学的第一课。

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数数活动;吸引刚刚走入课堂的学生和其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数了生动活泼的主题图中的事物;再抽象出数;然后再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发现:

许多学生没入学前就会数数;情境图中的数数难不住这些学生们。

但也有出现个别学生数错的情况。

在教学中;重点利用教材情境图;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多少;重点学会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在教学中有令人欣喜的地方;如在学习“同样多”是;学生的观察能力真令人佩服;课上学生除了说“小兔和萝卜同样多;小猪和苹果同样多。

”还观察到“桥和房子同样多”。

 

第二周教学反思

本周的教学内容为:

上、下、前、后左、右

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

首先把不同的方位与自己身体的一定部分相对应;建立起以下联系:

上边是头;下边是脚;前面是脸;后面是背;左面是左手;右面是右手。

一般学生在6岁以前就能完全正确辨认“上、下”、“前、后”;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并未发展完善。

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为标志为中心进行辨认。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

当我问到“老师与学生都举起右手;为什么老师举起的与同学们的右手不一样?

”有部分同学说:

“因为老师转过来了。

”“因为你与我们面对面。

”有的学生说得比较完整:

“因为老师所对的方向变了;右手边也跟着变了;所以不一样”。

也有的认为左手变成了右手。

我就举着右手转动给学生看。

为了训练这个环节。

我特意组织全班同学举着右手走楼梯。

让孩子了解上下楼梯总是靠右走。

使学生明白了“方向不同左右不同”的道理。

从而突出难点。

 

1―5的认识及书写教学反思

本周教学的内容为:

书写1-5;比大小;第几。

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练习中;通过用手指表示得数;将式子列在自己的纸板上;小组交流;抢答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需要的数学知识。

习题的内容上选择有生活味的、学生熟悉的情景;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兴趣。

比如点点人数;让学生亲近数学;喜欢数学;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我先复习1-5各数;故意打乱数序;然后请学生上台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图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

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难点;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从哪边数的问题;学生对区分左右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几和第几也会混淆。

比如从左边起涂4个灯笼;学生可能只涂了第四个;需多做练习。

 

第四周教学反思

本周的教学内容为:

分和合;加法;0的认识;有关0减法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更要研究学习过程;善于思考;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加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一步发展;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主人;才能落实教学任务。

学生的倾听和回答习惯还需要加强培养。

虽然开学到现在;我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和回答习惯;但在本节课中还是有出现个别同学在老师没说完或同学没回答完时;就急冲冲的把答案说出来。

在教学中;我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鼓励学生多说上面;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

就是教学0的第二含义时浪费了很多时;特别是忽略学生的实际能力;导致课间容量过大;学生难以掌握。

以为只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

因此我觉得;目前;我面临的是一群刚入学的小学生;我们根本没有驾驭大容量课堂的能力;不能总是想把学生的思维定在自己设想的圈子中;要了解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才能更好的运用知识。

 

数学乐园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课涉及的内容大多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如10以内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组成、比较大小;10以内数的加减法;简单的统计思想等等。

尽管教材中将上述内容安排在一个一个具体的游戏中;但由于篇幅的限制;许多创意不可能都写进教材。

整节活动课;注意公平地面向每个学生;提问、交流、奖“数字星”等活动教师都尽可能让多一些学生有机会参与;使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五周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理解有关0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展开教学。

在新授环节中;我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片;理解图中的含义;并发挥想象看图说故事。

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此的兴趣都很浓;吸引住了他们的眼球。

但是;在这里让学生说的太少了;因此没有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平台来表达;也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丰富多彩的想象力。

这是一个不足之处。

在学生看图列算式的时候;我让小朋友们利用摆小棒来理解算式中数字的含义;尤其是对于0的认识;再让他们说一说算式表达的含义。

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反思:

由于情境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

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层次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比较恰当。

因此;全班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共19课时)

第一课时:

6和7的认识

教学反思:

这节课里;我利用教材的情境图;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活跃了课堂气氛;激起了学生学习和相互交流合作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全面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6和7的组成教学反思

学生对这些数字非常熟悉;因此学起来很轻松。

6和7的组成是在学生学习了2——5的组成基础上进行的教学。

教学中我让学生运用学习2——5的分解与组成方法进行自主探究6和7的分解与组成;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能很快得出结果。

从学生的汇报中;了解到学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分解的;这点做到了教参中要求渗透的“有序”思想。

而且学生能根据分法写出式子。

但教学中要求渗透“推想”思想;要求根据一个组成式子推想出另一种式子;而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分法得出式子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同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重点观察一种摆法;让学生能从一种摆法得出两个组合式子;从而渗透“推想”思想。

在本课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地方。

如:

对于6和7的分解与组成在课堂中可以要求学生按顺序以及推想的方法进行记忆;对学生进一步渗透“有序”与“推想”思想。

另外熟记之后可以为学生进行6和7的加减法计算打好基础;学生可以运用6和7的组成熟练地进行加减法计算;提高计算速度。

(特别是6可以分成4和2;7可以分成4和3要加强记忆。

)因此;今后在教学8、9、10的组成时自己要注意这一点。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有以前学前教育的基础;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

但仍有几个学习困难的同学理解有困难。

1.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充分感受“一图两式”。

我把课本中小朋友摆小棒的图;变成学生喜欢的卡通小动物(小鸡和小青蛙)。

由小动物在草地上荡秋千的画面;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画面生动活泼;既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把1只小鸡和5只小青蛙放到每个组的草地秋千上;求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通过两位同学不同角度的观察;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看图列式的。

这一环节初步感受“一图两式”;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

  

独立操作;形成概念;理解“一图两式”。

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一图两式”。

而接下来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地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两式”的意思。

在秋千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摆几只小鸡和小青蛙;并看着自己的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这样便出现了两组6的加法算式;加上同位同学进行讲解怎样看图列式的;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合作能力。

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感知中树立“一图两式”的概念。

这样处理;既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操作空间和充足的思考余地;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用数字意识。

可能是让学生合作得多了;加上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有些孩子开始开小差;乱说;今后;还要加强这些学习习惯的培养。

建立表象;由具体操作到看图列式。

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直观图;自己独立列算式。

使学生能够由具体的实物抽象到看直观图列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遵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4.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我把6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进行巩固。

再教学减法进行巩固;这样;学生能够在很扎实的理解加法的“一图两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减法。

在最后的练习中;再出现加法和减法的综合练习;使学生能够整体、全面地理解巩固新知识。

如:

在综合练习中;出现了四道看图列式。

由于难易程度不同;可以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一幅图;进行列式计算。

这样安排提供了充分的学习选择机会;而且练习题的设计有针对性;能够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

  

5.活动形式多样化;语言贴近学生生活。

  

课堂上;我们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

a.你还想让几只小青蛙和几只小鸡来玩秋千;自己摆一摆;b.你们草地上的小动物也累了;你想让哪种小动物先回去呢?

c.综合练习让学生在这四幅图中任意选一幅图;喜欢哪一幅就做哪一题。

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习灵活地选择;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孩子们的学习兴致较高;只是由于放得太开了;有的孩子说不到点上

 

8和9的学习教学反思

8和9的认识;这节课以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操作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8和9的概念。

学生收集的信息中有一个关于8和9的小故事;在处理8和9的序数意义时;我怕读题太费时间;但结果学生由于识字量有限;对这一题解决得并不理想;也许读一读题目;效果会好很多;毕竟这是一年级的学生。

由于我对低段教学经验不足;总是忽略这个问题;这是今后应十分重视的问题。

8和9的书写环节应该调整在揭题之后。

我发现其实这个问题很明显;但自己之前却没有考虑到;而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看到课本上的顺序是这么安排的;就这么死板地去教;可见自己处理教材上还应考虑得更周全些。

比如在理解8、9的基数和序数意义时;我是通过数花朵一题来完成的;但由于没有读题;学生反馈情况不太理想;我让学生现场站一站;如请从左数第8个学生站起来;请从右数8个学生站起来。

这样的方法既直观又生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几和第几”;从而突破难点。

个人觉得自己此次准备仓促;也暴露出了自己在教学上的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设计上;还没有特别创意的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保护环境这个主题;后面的练习设计也都在“花”上下功夫;但给人的感觉却有些视觉疲劳;可见我的情境没有连贯好。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对连加连减的意义以计算的顺序掌握比较好;本课时学习比较轻松;学生从观察中很快迁移了前一节课的知识技能;得出从左往右的计算顺序。

本课时的教学并没有像备课中的师生对话中来;而是学生在汇报时自己发现了方法。

通过复习;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对原先学过的内容进行更高层次上的再学习;加深了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认识钟表》是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认整时和半时。

课前;我安排孩子们准备了“钟点学习器”。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猜谜语:

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

(谜底:

钟表)然后出示了钟表店里的各种样式的钟表;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接着;我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钟面;认识时针、分针;并加以区分;让孩子们指出自己“钟点学习器”上的时针、分针。

紧接着;通过了解“小明的一天”去重点认识“整时”、“半时”。

在认识整时时;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的:

1、出示“小明的一天”活动中与整时相关的主题图;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试认钟表;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画面内容。

2、集中展示“整时”的4个钟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

它们的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3、让孩子们在“钟点学习器”上拨一拨整时时刻。

随后的半时教学和整时教学步骤基本相同。

在认识了整时、半时之后;我又出示了电子表计时;让孩子们了解电子表计时方法;学会正确用电子表计时方法表示整时、半时。

最后;我安排了一组“认一认”的练习;要求学生会认;并能用电子表计时方法计时。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孩子们的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然迁移新知。

注重孩子们的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我说你拨”;“我拨你认”;“师拨生认”;“生生互拨互认”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来。

在孩子们认时刻的时候;还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认的;要求学生完整表述;体现思维的层次性。

整节课下来;大部分孩子都会认、拨整时时刻了。

但一部分孩子认“半时”时还有问题;比如:

5时半;有的孩子容易认成6时半。

仔细思考后;我发现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孩子对于钟表上时针和分针的运动轨迹不清楚;不能准确判断是过了几时;没到几时;所以才会出现上述问题。

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迅速针对“半时”学习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1、进一步认识钟面。

2、出示活动钟表(时针、分针可以转动的);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运动轨迹;即:

1→2→3→4→……→12→1→2→……。

经过这样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们在认半时时有了很大的进步。

3、认、拨几个特殊易混的时刻;如:

12时、12时半、6时、6时半;让学生进一步区分整时和半时的不同。

4、让学生回家试着在真实的小闹钟上拨整时和半时;进一步感受时针、分针的运动轨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后;我还有这样的一个思考:

如果课堂上的学具不用“钟点学习器“;而改用真正的钟表(小闹钟);效果会怎样?

当孩子们在小闹钟上拨一拨时;是不是就自然地观察到了时针、分针的运动轨迹;更利于半时的认识?

但同时我又有以下困惑:

1、真实的钟;时针、分针运动时有滴答滴答的声音;是否会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

2、孩子们本来动手能力就差;在钟上拨整时、半时是否更难?

 

第二课时6和7的组成

课后小记:

学生对这些数字非常熟悉;因此学起来很轻松。

6和7的组成是在学生学习了2——5的组成基础上进行的教学。

教学中我让学生运用学习2——5的分解与组成方法进行自主探究6和7的分解与组成;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能很快得出结果。

从学生的汇报中;了解到学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分解的;这点做到了教参中要求渗透的“有序”思想。

而且学生能根据分法写出式子。

但教学中要求渗透“推想”思想;要求根据一个组成式子推想出另一种式子;而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分法得出式子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同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重点观察一种摆法;让学生能从一种摆法得出两个组合式子;从而渗透“推想”思想。

在本课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地方。

如:

对于6和7的分解与组成在课堂中可以要求学生按顺序以及推想的方法进行记忆;对学生进一步渗透“有序”与“推想”思想。

另外熟记之后可以为学生进行6和7的加减法计算打好基础;学生可以运用6和7的组成熟练地进行加减法计算;提高计算速度。

(特别是6可以分成4和2;7可以分成4和3要加强记忆。

)因此;今后在教学8、9、10的组成时自己要注意这一点。

第三课时6和7的加减法

课后小记:

有以前学前教育的基础;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

但仍有几个学习困难的同学理解有困难。

1.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充分感受“一图两式”。

  

我们把课本中小朋友摆小棒的图;变成学生喜欢的卡通小动物(小鸡和小青蛙)。

由小动物在草地上荡秋千的画面;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画面生动活泼;既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把1只小鸡和5只小青蛙放到每个组的草地秋千上;求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通过两位同学不同角度的观察;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看图列式的。

这一环节初步感受“一图两式”;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

  

2.独立操作;形成概念;理解“一图两式”。

  

我们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一图两式”。

而接下来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地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两式”的意思。

在秋千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摆几只小鸡和小青蛙;并看着自己的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这样便出现了两组6的加法算式;加上同位同学进行讲解怎样看图列式的;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合作能力。

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感知中树立“一图两式”的概念。

这样处理;既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操作空间和充足的思考余地;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用数字意识。

可能是让学生合作得多了;加上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有些孩子开始开小差;乱说;今后;还要加强这些学习习惯的培养。

  

3.建立表象;由具体操作到看图列式。

  

第三个环节;便是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直观图;自己独立列算式。

使学生能够由具体的实物抽象到看直观图列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遵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4.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我把6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进行巩固。

再教学减法进行巩固;这样;学生能够在很扎实的理解加法的“一图两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减法。

在最后的练习中;再出现加法和减法的综合练习;使学生能够整体、全面地理解巩固新知识。

如:

在综合练习中;出现了四道看图列式。

由于难易程度不同;可以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一幅图;进行列式计算。

这样安排提供了充分的学习选择机会;而且练习题的设计有针对性;能够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

  

5.活动形式多样化;语言贴近学生生活。

  

课堂上;我们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

a.你还想让几只小青蛙和几只小鸡来玩秋千;自己摆一摆;b.你们草地上的小动物也累了;你想让哪种小动物先回去呢?

c.综合练习让学生在这四幅图中任意选一幅图;喜欢哪一幅就做哪一题。

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习灵活地选择;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孩子们的学习兴致较高;只是由于放得太开了;有的孩子说不到点上

 

第四课时用数学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索;明确大括号所表示的意义。

第五课时综合练习课

课后小记: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数学的解决问题;有些不会分析并理解;不知道有些符号是什么意思;要多练习并巩固。

 

第六课时8和9的认识

教学反思:

8和9的认识;这节课以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操作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8和9的概念。

本节课上后个人感觉还有很多细节问题没有处理好;虽然同事们都给予了肯定;但我个人还是不太满意的。

下面作出自我反思:

1、本节课拖堂5分钟;主要原因有二:

首先可能是教学内容较多;在新课中就有许多练习;整体上时间已经比较紧凑了。

第二;在两个环节上个人认为还处理不当;导致时间浪费过多。

一是学生收集的信息中有一个关于8和9的小故事;这在试教时是没有的;因为两个班学生收集的信息不同。

我觉得这个题材不错;于是在课堂上给学生读了一下;也浪费了1分钟时间;虽然感觉这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但在时间如此紧凑的前提下;也只能放在课后让学生去了解。

另外;在处理8和9的序数意义时;我怕读题太费时间;但结果学生由于识字量有限;对这一题解决得并不理想;也许读一读题目;效果会好很多;毕竟这是一年级的学生。

由于我对低段教学经验不足;总是忽略这个问题;这是今后应十分重视的问题。

2、8和9的书写环节应该调整在揭题之后。

这是吴老师给我提的第一个建议;我发现其实这个问题很明显;但自己之前却没有考虑到;而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看到课本上的顺序是这么安排的;就这么死板地去教;可见自己处理教材上还应考虑得更周全些。

吴老师的建议让我觉得豁然开朗;比如在理解8、9的基数和序数意义时;我是通过数花朵一题来完成的;但由于没有读题;学生反馈情况不太理想;吴老师建议我让学生现场站一站;如请从左数第8个学生站起来;请从右数8个学生站起来。

这样的方法既直观又生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几和第几”;从而突破难点。

遗憾的是我只能将吴老师的建议带回我平时的课堂深化下去;感谢的是有这么多专家及同事给出中肯的建议;让我学到更多!

包括黄校长;亲临我的试教;悉心指导;还有吴老师的谆谆指导;总是让我受益匪浅;而面对这所有的一切;我只有更快地改正自己的不足!

个人觉得自己此次准备仓促;也暴露出了自己在教学上的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设计上;还没有特别创意的设计。

又如以往对于教研课;我都至少试教2次;而本次只教了1次;所以也足以看出自己的功底还不够;以后应朝着“精教”的方向去努力。

另外;本节课我都采用保护环境这个主题;后面的练习设计也都在“花”上下功夫;但给人的感觉却有些视觉疲劳;可见我的情境没有连贯好。

借着此次机会给自己提出一个忠告:

不要忽视每一节课;不要因为这是一节普通的教研课而不够重视;我需要的是初上讲台时的那种执着和不懈的努力。

不要给自己找任何的借口;正视不足;不断改之;方为上策!

教研小结:

今天是我们两位新来的老师上公开课;第一节是曹老师上的《认识平面图形》;她的课很生动;也很扎实;作为同教材的老师;我要向她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她的课堂调控能力、语言上的感染力、扎实的教学风格、灵活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教学经验等等;都是我该学习的。

 

 

第七课时8、9的组成

这一次的学习;学生兴趣盎然。

首先;分圆片不再跟前几节课一样;自己一个人完成了;而是小组合作。

学生觉得比自己一个人分;一个人说、记有趣多了。

通过动手活动;还培养了学生合作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学生完成8的组成后;再及时抓住不同层次学生所展示出的不同想法;即此处的“点睛之笔”:

“8的组成为什么只记4种?

”让这部分层次高一些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通过讨论;使所有的学生明确;更使分了7种的学生悟出:

不用全部分完;只用分出、记住前4种;就可以记住全部7种“8的组成”了。

从而在学习“9的组成”时;能贯彻这一思想方法;从“9” 的8种组成中挑出4种记忆;并能从这4种衍生出全部8种。

  

今后;应加强小组合作交流;应该让学生学会分工、与合作;避免时间的浪费;提高学习效率。

一年级学生动手时课堂纪律乱是最令人头疼的事情;有时怕乱都不敢放开;可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还是尽量的去尝试放手让学生去探究。

 

第五课时:

8和9的加减法

《8、9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第二小节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学习了7以内的加减法和8、9的认识的基础上安排的;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

它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册书的重点内容。

本节课一开始;复习和巩固了8、9的组成;为今后熟练地口算打基础。

在新课环节;我用孩子最喜欢的卡通人物来设立三关;在学生闯关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我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一图四式”。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看一幅图列出两个算式的基础;所以列出加法算式相对容易一些;而列出减法算式则是这部分的难点。

利用老师的语言和动作引导;让学生以看图说话的方式搜集相关数据;初步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四道不同的算式。

其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通过摆小棒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四式”;并掌握了8和9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接着直接出示算式5+3、3+5、8-3、8-5计算;提问:

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

鼓励学生说出多种计算方法;使计算方法多样化(如:

数数、想数的组成与分解、调换加数的位置、算减法想加法等)。

最后;通过送信游戏和课堂练习来巩固和应用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