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数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安排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仍然分四个领域编排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领域,继续教学整数的除法和乘法,包括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应用这些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继续教学分数,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首次教学小数,有一位小数的意义、读与写、大小比较、加减计算等知识;还教学时间单位年、月、日,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较大的质量单位吨。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的方法;初步教学轴对称图形;继续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较简单的几何体,用图形表达看到的形状;教学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以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平均数的含义,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用平均数描述和分析一组数据的基本状况。
联系上面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了六次实践活动。
“我们的试验田”是场景型的活动,在试验田场景里提出并解决与数学有关的实际问题;“运动与身体变化”是专题研究型的活动,用统计的知识与方法,研究体育运动引起的脉搏和呼吸的变化情况。
其它都是操作(制作)型的活动。
另外,还编排了十多篇“你知道吗”,大致有两类内容。
一类是与数学知识有联系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如划分一年四季的温度标准、大自然和建筑里的对称现象、物体在月球上的重只是在地球上的
等。
第二类是有关数学的历史故事,如我国明朝“铺地锦”的乘法计算、古代和近代测量长度和物重的工具、出土文物上的几何形状、古代表示小数的方法等。
这些内容能拓开学生的视野,增多知识,激发对数学与学习数学的热情。
编排了十多道思考题,作为弹性的教学内容,满足部分地区、学生的需要。
下面分单元介绍教材,提出的教学建议供广大数学教师参考。
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除 法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从二年级(上册)起教学除法,在二年级(上册)、(下册)和三年级(上册)里各有一个单元教学除法。
册次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
认识除法,口算表内除法。
用除法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册
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及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并验算除法。
口算比较容易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把“和”或“剩余数”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两部分内容。
在计算这部分内容里又有口算、笔算与估算,以笔算为重点和教学主线,把口算与估算的教学与笔算有机结合、交融安排,使三者相互促进。
在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里,既有已经教学的一、两步计算的问题,还有连除计算的两步解答的问题。
前者结合笔算教学带着练习,后者编排例题新授。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第1~10页教学计算,第11~14页教学连除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5~16页是全单元内容的复习和整理。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口算的内容和教法。
本单元教学的口算有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的除法,如800÷2、300÷6。
还有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商是几百几十的数或几十的数,如690÷3、280÷70。
在这些口算里,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的除法在笔算之前,安排例题教学。
其它口算都安排在笔算之后的“想想做做”里教学。
第1页上面一道例题教学600÷3,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是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的前提。
教材从现实情境中引出600÷3,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思考算法并相互交流。
表面上看,学生的算法各不相同,实质上各种算法是相通的。
所以,通过交流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从6÷3=2类推出600÷3=200。
教材在“想想做做”第1题里及时引导学生应用这种思考,并在表内除法、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之间建立一种结构性联系。
第13页练习二第3题教学其它口算,以已经掌握的口算带出新的口算。
其中第
(1)小题的前两组口算,从表内除法带出几百几十(或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后两组口算从比较容易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带出相应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
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了知识间的结构性联系,通过推理获得新知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第
(2)小题是对比题组,把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商是几百几十和商是几十的口算题安排在一起进行比较,能加强对除法法则的理解。
2.笔算的教学线索和教学活动。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分两段进行,先教学计算法则,即先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的最高位是百位;或者先把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的最高位是十位。
各安排一道例题。
再教学商里有0的除法,包括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两种情况。
商中间有0的除法,安排两道例题,商末尾有0的除法,在练习中带出。
这样的安排,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算法。
在具有扎实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数学思考也有所发展。
(1)关于笔算法则的教学。
教材不是把法则呈现给学生,也没有把算法示范给学生看,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算法。
一共编排两道例题教学计算法则,第1页的986÷2先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三位数;第3页的312÷4先把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两位数,两道例题设计的教学活动是“估计—感受”“思考—体会”“比较—综合”。
·“估计—感受”。
笔算前,在具体情境里估计得数,感受应该先把被除数的哪一部分除以除数。
如986÷2的商是4百多→先把被除数的9个百除以2;312÷4的商比100小→先把被除数的31个十除以4。
·“思考—体会”。
两道例题都由大卡提出一个关于商的最高位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理性的思考。
如商4百多,“4”要写在百位上;31个十除以4得7个十,“7”应写在十位上,从而体会商的最高位的规律。
·“比较—综合”。
第4页第3题对同组两题商的位数不同进行比较与研究,得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法则。
(2)关于商里有0的除法的教学。
第6页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第6~8页在得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某一步如果是0除以一个数,这一步商0;第9~10页在得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某一步虽然不是0除以一个数,但不够商1,这一步也商0。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教学分三步进行。
首先从实际情境引出0÷3,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商是0。
这是学生首次接触0除以一个数的除法计算,要体会这样的除法是存在的,商0是合理的。
然后从0÷3=0类推0÷4、0÷9的商也是0。
感受这样的除法算式很多,虽然除数不同,但被除数都是0,商也都是0。
最后在较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并应用到相应的计算中去。
第6页下面的例题和第9页的例题都是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学前一道例题,让学生应用已有的计算知识与经验,试着计算306÷3,提倡算法多样化,鼓励估算、口算或者笔算,在交流中理解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
教学后一道例题,在笔算过程中,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解疑,突出十位上“不够商1就商0”。
商中间是0的除法竖式有简便写法,这种写法要通过“呈现—比较—思考—模仿”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
首先仔细看教科书里的简便写法,再把这种写法和“萝卜”的竖式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并思考为什么这样简写。
然后模仿这种写法的竖式,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逐渐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3.对估算的教学安排。
本单元的估算教学始终伴随着笔算,在笔算的前、后都安排了估算。
四道教学笔算的例题,都在笔算前先估计,通过估计为笔算导向。
或是体会笔算应该先把被除数的哪部分除以除数,或是体会商里应该有0。
笔算教学后,又过估算总结计算法则。
如果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商是三位数;如果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商是两位数。
第5页练习一第2题要求估计商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是在估计商是几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
安排这样的估算有两个目的,一是进一步巩固除法计算法则;二是熟练除法的试商。
教材引导学生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如第5页第3题明确提出“估计一下,谁跑得快一些”;第15页第6题只要估一估就能知道200元钱可以买到的玩具。
4.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学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先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后用纯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
图文结合呈现的实际问题比较贴近现实生活的情境,容易被学生喜欢和接受;图画和对话形象、直观、题意容易理解;生活经验有利于感受数量关系,容易想到解题的方法。
也应该看到,图文呈现的信息源多头,几处同时呈现的信息缺少先后顺序。
而且部分有用的信息隐含在图画中,有些比较明显,容易发现;有些比较隐蔽,不容易挖掘。
教学图文结合呈现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三点:
一是通过“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搜集有用的数学信息特别要挖掘隐蔽的信息。
二是通过说图意引导学生整理图文里的有用信息,理出数量间的联系和解决问题的步骤。
三是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并通过交流体会策略的多样,但不要求一题多解。
纯文字方式呈现的实际问题把重要的数学信息精炼且有条理地表达出来了,收集和整理信息的任务比较轻。
但是,缺少形象、直观的情境的支持,准确理解题意以及数量关系比较困难。
教学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独立看题,留足复述题意的时间。
通过复述,完整地理解题意,唤起生活中的表象积累。
二是寻找、组织有直接联系的已知条件,理出解题思路。
三是妥然对待某些暂时无法解释、不能理解的解法。
第二单元 年、月、日
一、教学内容
二年级教学了时、分、秒,本单元继续教学年、月、日,常用的时间单位就都教学了。
有关年、月、日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如平年与闰年、大月与小月、上半年与下半年、四个季度等。
年与月、月与日、日与时之间的进率也各不相同,教材以年、月、日三个知识点为框架,组织合理的知识结构,把全单元内容分成三部分,第17~18页教学年、月、日的知识;第19~24页教学平年与闰年,在练习里带出季度;第22~23页是实践活动。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以年历卡为学具,组织多种学习活动,发现规律,获得知识。
教学年、月、日的知识,以2005年年历为学具,依次组织了四项活动。
一是在年历卡上找自己的生日,激发兴趣,学会看年历卡。
二是观察年历,交流发现,突出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不都同样多。
三是把各个月的天数填在一张表格里,初步了解每个月有几天,看到多数月有31天,少数月有30天,个别月是28天。
引发把月份按天数分类的愿望。
四是接受大月、小月的知识,知道一年里有几个大月,是哪些月;有几个小月,是哪些月。
为了帮助学生记住各个月的天数,安排了三项活动。
第一项活动把第17页的表格里的大月涂黄色,小月涂蓝色。
用色差帮助学生发现大月与小月基本上是间隔的,但有两处并不这样。
一处是一月与三月这两个大月之间的二月不是30天;另一处是七月与八月,它们是连续的两个大月。
第二项活动是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一年里的各个月的天数,并交流记忆的方法。
第三项活动是用拳头帮助记忆。
让学生计算2005年全年的天数有两个目的,一是牢固记住每个月的天数,二是教学一个需要记忆的知识:
1年有多少天。
学生的算法是多样的,如把12个月的天数依次连加;把7个大月天数加4个小月天数,再加2月天数……充分交流算法,有助于记忆每个月的天数与全年的天数。
2.逐渐发现平年与闰年的规律。
教学平年与闰年的知识,采取“发现”与“接受”、质疑与解疑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三项连贯的学习活动。
第一项活动是观察2004年和2005年2月的月历,发现这两年的2月的天数不同,并产生疑问。
在此基础上接受平年与闰年的知识。
第二项活动是观察1997~2008连续12年的2月的月历卡,发现连续的四年里只有1个闰年,还有三个平年,并对此产生兴趣。
在此基础上教学判断平年和闰年的一般方法——把公历年份除以4。
第三项活动是阅读教科书第20页的底注,了解对整百年是不是闰年的判断方法。
3.设计有趣的实践活动。
“生日快乐”是一次有专题内容的操作型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分三段编排。
首先是相互“猜生日”,这是一段游戏活动。
用间接的方式介绍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让同伴直接说出那一天。
在间接与直接的互换中应用年、月、日的知识。
然后是“统计生日”,这是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调查班级里同学的生日,按月分类整理人数,制作条形统计图,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思考。
最后是了解父母的生日,进行尊敬长辈的教育。
让孩子记住自己父母的生日是主要的,至于怎样为父母过生日应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制作贺卡、纪念品或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第三单元 平移和旋转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编写的,是以前小学数学里没有的。
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也是比较简单的运动方式,教学平移与旋转的知识,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描述物体的运动,从而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首次教学平移与旋转,对它们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只要求结合实例认识,不进行抽象的描述,更不下定义。
在方格纸上平移的图形应该是直线图形,而且是比较简单的图形。
只要求平移一次,或是水平地左、右平移,或是竖直的上、下平移。
全单元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第24页上面的例题教学平移和旋转现象,第24页下面的例题和“试一试”教学方格纸上平移图形,“想想做做”配合两道例题的教学。
还有一次实践活动,用图形平移的方法制作花边。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认识平移、旋转的教学活动。
为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教材设计了“观察”“判断”“寻找”“表示”四个教学活动。
首先是观察例题里两组物体运动的图片,体会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第一组物体的运动是火车在直的轨道上行驶,电梯在电梯井里上、下移动,缆车挂在缆绳上移动。
这些物体运动的共同特点是沿着直的路线移动,物体的每个部分都有相同的运动方向、运动速度和运动距离。
第二组物体是风扇叶片、螺旋桨、钟摆的转动,它们运动的共同点是物体的每个部分都绕同一个点(或同一条直线)转动。
引导学生想象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寻找同组三个物体运动的相同点,是感知平移、旋转现象的教学要领。
第二项活动是凭籍对平移、旋转现象的初步感知,继续观察其它物体的运动,丰富感性认识。
“想想做做”第1题提供了九个物体的运动情境,让学生判断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运动是旋转。
这道题有两个作用,一是体会平移、旋转是常见的运动,二是加强对平移、旋转运动的体验。
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说完整的话,如图中的××在△△,或者图中××的运动是△△。
第三项活动是“想想做做”第2题,寻找生活中见过的平移、旋转现象。
设计这项活动有两个目的,一是培养用数学眼光看待、理解、描述生活中常见现象的习惯和能力,二是检验学生是否正确体验了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第四项活动是用手势表示平移和旋转,这是对这两种运动现象的感性认识的一次概括,概括方式的特点是不用语言,用动作表示。
在学生手势表示时,既鼓励创新与多样,也要注意正确。
2.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的教学活动。
这部分内容分两个层次教学。
第24页下面的一道例题是看懂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分两步进行。
先是看着方格纸上小房图原来的位置和平移以后的位置,理解“小房图向右平移了6格”这句话的内涵。
体会这句话讲了小房图位置变化的方式的是平移,平移的方向是向右,平移的距离是6格。
从而明白,讲述一个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位置变化,需要讲清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两个内容。
还要体会“6格”是怎样数的,在实践和交流中得到数的方法。
第二步是看看、数数金鱼图、火箭图分别向哪边平移了多少格,把小房图平移的体验应用到其它图形的平移上来。
另一个层次是第25页“试一试”,在方格纸上平移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在操作和交流中体会:
要平移图形,只要平移它的各条边;要平移边,只要平移它的端点。
从而整理平移图形的一般方法:
先平移各个顶点,把相邻顶点连线,围成与平移前完全一样的图形。
在安排图形平移的练习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平移的图形要简单,边数不宜多,不要出现曲线图形;二是平移的距离要稍远些,防止图形平移前后有重叠的部分。
第四单元 乘 法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安排的。
具体的内容有:
口算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几千几百(或几千)。
没有安排新的实际问题,只是结合计算教学,巩固已经教学的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发展解题思路、积累数量关系。
内容分五部分编排,第28~29页教学乘法口算,第30~32页教学笔算法则,第33~35页教学估算,第36~38页教学特殊乘法的简便竖式,第39~40页单元复习。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口算教学注意三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般分两步乘,第一步乘是两位数乘一位数,学生已经具有计算的能力,第二步乘是两位数乘整十数,学生尚未掌握。
第28页例题教学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是为笔算作准备的知识与技能。
例题教学两位数乘10,“试一试”教学两位数乘几十,在“想想做做”中还有几十乘几十的口算。
“10”是最小的整十数,也是最小的两位数。
在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先教学两位数乘10,知识跨度小,算法容易想到。
掌握了两位数乘10的口算,教学两位数乘几十就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思路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在交流时倡导算法多样化,通过评价优化算法。
例题12×10的算法多样化从何处来?
出于对情境的感受,从现实中得到启发。
也出于已有的口算经验以及合情推理。
如果在图画中看到“已有9箱,再放1箱就是10箱”那么就会想到9箱的瓶数加1箱的瓶数,这就是“萝卜”的方法;如果在图中看到“一堆5箱,2堆就是10箱”,那么就是先算5箱的瓶数,再乘2的思路,这就是“辣椒”的方法;如果假设1箱10瓶,那么10箱是100瓶,还要再添10个2瓶,才是10箱的实际瓶数,这就是“蕃茄”的想法。
“蘑菇”的算法是以前进行口算的经验迁移。
无论哪一种算法,都是充分运用了旧知识解决新课题,都应该受到肯定和赞扬。
“试一试”起两个作用,一是发展例题,从两位数乘10扩展到乘几十;二是优化算法,体会12×30如果不从12×3=36类推,采用“萝卜”,“辣椒”“蕃茄”的思路与方法就比较麻烦。
“想想做做”第1题配合“试一试”,继续引导口算思路,巩固算法。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同组两道题的联系。
“想想做做”第2题教学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为后面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作知识准备。
整十数乘整十数的算法也是多样的,教材的设计是从整十数乘一位数,想整十数乘整十数,把这种题的口算与已有的口算经验联系起来,有助于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
2.笔算教学注意四点。
第30页例题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在列出算式28×12以后,不急于教学竖式怎样算,而是让学生用自己可能想到的办法计算。
这样安排有三个目的,一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二是为理解竖式计算积累感性认识;三是形成“蘑菇”那样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进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
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教学时要营造探索新问题的氛围,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策略解决新问题。
如28×12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虽然以前没有学过,你能估计一下,得数大约是多少吗?
你有办法算出得数吗?
要评价学生的各种方法,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尤其是“蕃茄”的思路与方法要让全体学生理解和接受,因为这种方法与竖式计算的步骤已经十分接近了。
竖式的教学从“蘑菇”的质疑切入,要联系“番茄”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体会“蘑菇”已经算了什么,还要继续算什么,并接着算下去,经历 的过程,并对这样的过程作出解释。
竖式的一般写法适宜意义接受,可以通过“呈现—比较—领会—遵循”的线索教学。
先由教师告诉学生竖式也可以这样写,把这样的竖式呈现给学生。
然后把学生的竖式和教师的竖式比一比,既看到280个位上的“0”没有写出来,又看到“28”的位置没有变,它仍然表示28个十,即280。
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省写这个“0”,省写后有什么好处,领会这样的省写使28×12分解成两次28乘一位数,便于思考和计算。
最后要引导学生回顾28×12的计算过程,小结计算方法,完成“试一试”。
两位数乘两位数,很可能是计算错误的高发区,计算错误一般集中在进位上。
因此,要进行相应的专项练习,经常口算一位数乘一位数加一位数(即△×△+△)这样的题,能有效减少计算错误。
3.估算教学注意两点。
生活中经常遇到有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实际问题,而且往往不需要精确的结果,只需要大约是多少。
因此,估算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第33页的例题教学这样的估算。
学生首次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可能会有困难。
因此,教材呈现了各种估算的结果,让学研究“各是怎样估算的”,从中体会估算的方法,学会估算。
要仔细分析每种估算的思考,“萝卜”把29看作20,42看作40,通过20×40估计29×42的积比800多;“辣椒”把29看作30,42看作50,通过30×50估计29×42的积比1500少;“番茄”把29看作30,42看作40,通过30×40估计29×42的积在1200左右。
要分析各种估算的共同点,都把两个乘数看作整十数,利用整十数的乘法估计29×42的积。
要研究29×42的积为什么比800“多”、比1500“少”、在1200“左右”,清楚各种估算方法的特点,体会“番茄”的方法比其它方法好一些,从而自觉运用这种方法。
“想想做做”按“体验估算、掌握估算、应用估算”的线索编排。
第2题通过算和比,发现每组中间一道题的积在它上、下两道题的积的之间,再次体会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通过整十数的乘法进行估算。
第3题引导学生把两个乘数分别看作最接近的整十数进行估算,这样估计的结果最合理。
第4题是培养估算的习惯,先估计、再笔算,能发现和及时改正计算错误。
第5题是应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估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贯穿在估算教学的全过程里。
4.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注意三点。
本单元虽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授内容,仍然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许多实际问题让学生解答。
要结合一步计算的问题,特别是表格形式呈现的问题,概括数量关系,提升认识。
如第29页第5题中的每盒的数量×盒数=物品的总个数;第38页第5题每秒飞行米数×飞行的秒数=飞行的路程,飞行的路程÷1秒飞行的米数=飞行的秒数;第40页第6题每筐千克数×筐数=总千克数。
要充分挖掘已知条件之间的联系,提出不同的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解题思路。
如第32页第4题还能利用22箱苹果和每箱30元,计算苹果的总价;第34页第5题买24个同样的篮球,可能是单价48元的,也可能是单价38元的,还可能是单价28元的,分别算出三种篮球的总价,与1000元比一比大小,才能知道可能买了哪种篮球;第37页第5题根据4条船坐20人,算出每条船坐5人以后,可以通过38÷5=7……3或者5×7=35<38,解决租7条船够不够的问题。
要重视多领域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如第37页第6题。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一、教学内容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教科书中,初步学会了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用图形表示看到的形状。
本单元继续从这些位置观察由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用4个正方体能够摆出许多形状不同的物体,赋予本单元丰富的教学内容,既能从不同位置观察这些物体,又能比较各个物体的视图,还能依据提供的某个位置的视图,对物体的形状展开丰富的想象。
这些活动都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摆和看是例题的基本教学活动,比较视图使活动更具挑战性。
例题十分清楚地要求:
先摆一摆,再从正面、侧面、上面看一看,安排先摆有两个目的,一是使学生有可观察的物体,防止以看实物图代替看物体的现象发生,把观察物体落到实处。
二是通过摆,直观感受物体的形状,尤其是摆出的三个物体的形状结构的不同。
从正、侧、上面观察要让学生独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