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故事 我的故事综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3406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沁水故事 我的故事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沁水故事 我的故事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沁水故事 我的故事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沁水故事 我的故事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沁水故事 我的故事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沁水故事 我的故事综述.docx

《沁水故事 我的故事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水故事 我的故事综述.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沁水故事 我的故事综述.docx

沁水故事我的故事综述

沁水故事我的故事

“十二五”最后一年的第一场雪下了整整一夜,厚厚的积雪让沁水银装素裹,微信、微博、QQ上,有大家窗户外、家门口、上班路上的雪景,有摄影师从历山、湘峪古堡、柳氏民居发回来的雪景,疯狂地转发,无数次的点赞,一句“咱沁水的雪景美哭了”道出了21万沁水人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我爱沁水,那个幸福的梦想激荡着沁水志气。

我爱沁水,匆匆追梦的脚步书写着沁水自信。

我爱沁水,圆梦的幸福笑脸沉淀着沁水自强。

求真务实,播撒梦想之种

2011年,“十二五”第一年的春夏之交,新一届县委、县政府走马上任。

那个夏天很长一段时间里,政府后院灯火通明,大家在在热烈地讨论着白天调研的情况,一笔一划勾勒着沁水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

在县城的街头巷尾,在乡村的门口树下,老百姓也在茶余饭后盘算着——“我家的娃娃能不呢考个好大学?

”“我吃药看病的钱能报销了多好呀!

”“咱要是亲戚在城里单位上班办事就不麻烦了。

”“你说咱不种玉米能种点啥?

”“天天看井队在地头打井,要是给咱接上气的话就像城里人了。

当时,转型跨越发展的东风吹遍三晋大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的沁水,在迈出转型第一步的时候,一截更比一截高的门槛横在面前——发展不平衡与共同富裕的矛盾,城市建设滞后与承载产业辐射带动的矛盾,财税总量和结构问题与产业规模的矛盾,发展欠帐与投入不足的矛盾,向往美好新生活与思想解放不够的矛盾,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沾满泥巴的鞋帮,布满血丝的眼球,一次次调研,一场场会议,摸清了沁水的县情——支撑是煤炭、基础是农业、亮点是生态、内涵是文化、未来是新能源;号准了沁水的机遇——国家、省委、市委的战略机遇,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士气高涨的干部群众。

喀喀喀……“打好三大硬仗、写好四篇文章”印在了纸上,这是智慧的碰撞,这是汗水的结晶。

万家灯火时,团坐在电视机前,聆听者铿锵的声音“‘十二五’,沁水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黄金期、转型跨越的爬坡期、奋斗期。

沁水的转型,重点在工业的转型。

工业转型硬仗,做强主业、支撑转型,互利互赢、共融转型,建设园区、承载转型,先行先试、加快转型的思路,打响煤炭支撑、非煤翻番、民营经济、园区建设四场攻坚战。

沁水的转型,核心在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硬仗。

拓展八条路径、实施五个三战略抓增收促增收,引进上马枫彩、嘉沁、大象、博大四大龙头企业,集约发展畜牧、蔬菜、蚕桑、苗木花卉四大基地,扶持建设孔必轩、华康、应郭、中乡四个农业园区。

沁水的转型,承载在城镇化。

城市建设硬仗,从顶层设计做起,确立了“山水园林城”的城市建设定位,梳理出东进、西拓、南理、北抑、中提升的城市发展思路,铺开城市绿道、综合展馆、全民健身中心、梅园城市综合体等一批重点工程。

沁水的转型,落脚点在改善民生。

在三大硬仗中切入民生内容,在四篇文章中布局民生板块,通过连续实施十大民生工程,让群众有事干、有钱赚,让群众受教育、上得起学,让群众能看病、看得起病,让群众养老有依靠、有保障。

这是沁水县情的发展实际,这是群众呼声的热烈回应。

心潮澎湃,摩拳擦掌。

2011年。

在蔬菜办的会议室,带着县领导“有没有信心让大棚蔬菜面积突破500亩?

”一问的蔬菜办主任****,正在和班子成员激烈探讨着,“下去摸摸底,看看多少村有发展意愿”、“要尽快制定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办法”、“先带上几个村到寿阳去参观学习”、“想办法到农大请几个专家”、“联系联系在外经商的沁水人,吸引他们回来投资”……。

当年,全县只有中乡村有几十亩蔬菜大棚。

青龙村委主任邵双龙手指颤抖着按着手机键盘,向时任县长的范兆森发出一条短信,“范县长,你想做一个有作为的县长,我也想做一个有作为的村长,什么时候能到我们村看看蔬菜产业发展。

我遇到了很多难题,流过很多泪……”渴望增收致富的青龙村党员群众,把能人邵双龙选为书记兼村长,他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回村带领群众发展设施蔬菜,没想到刚一开头就遇到了问题,他想请范县长到村里看一看、帮帮忙。

夜深了,看着学生宿舍的灯熄灭后,走在回家路上,沁水中学校长王万旭放慢了脚步,他思绪万千,配强教师、优化课程、做好心理辅导、搞好后勤……每一个思考都直指县领导那“有没有信心让高考二本达线人数突破500人?

”的深沉一问。

当年,沁水中学二本达线人数只有194人。

刚刚出生不久的园林局在租来的仓库里,向20名绿化队成员讲授园林管护的第一课。

局长宋国忠既信心满满又忧心忡忡,新单位、新人、新队伍一定要干出一番大事来,然而一个个问号又在脑海里闪烁,刚刚走出校门连树坑都数不清的“娃娃兵”能不能讲好这一课?

一群“门外汉”组成的队伍能不能承担县委、县政府交给的任务?

树苗、扫帚、虎钳、锯条还能不能赊出来?

真抓实干,爬坡路上的精彩

一群生长在这片土地的人——21万沁水人,一群对这片土地充满感情的人——全县各级党员干部,一群心怀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四大领导班子,在历史机遇面前,即激情张扬又理性务实地努力着、探索者、奉献着……就像一挂马车,驾辕的、拉套的,各尽其责,一齐出力,在全县上下形成了谋事干事的强大合力,展开了一幅干大事、创大业、争一流的生动画卷!

一个不再修编的城市规划出台了,一批不再拆除的城市建筑拔地而起,一个持久精密的城市系统正在形成,一个千年古县的城市品位日益彰显,“山水园林城”悄悄地走进我们。

枫彩苗木、北京花木、华康园区龙头带动,国家文物保护资金强势注入,张峰、吕村、石室、孔必轩、东大、中乡、端氏、郭壁、豆庄、湘峪、尉迟如一颗颗珍珠连成“百里沁河风光带”。

理顺机制,历山、柳氏民居开发迈上快车道,迎白旅游公路、沁东线形成交通环线,农家乐如雨后春笋,“历山生态旅游圈”游人如织。

先行先试,创下“六个第一”和“六个之最”,50多家企业搭起肌肉骨架,煤层气正在成为发展的底气、转型的朝气、群众的福气,开动了沁水腾飞的新引擎,“煤层气产业总部基地”还在扩张。

2015年。

沁水自信是从无到有的魄力。

现在的青龙村已建成了303栋蔬菜大棚,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成为了户均1栋半,人均增收6000元的富裕村,回首往事,青龙村的党支部书记邵双龙感慨万千。

“每往前走一步都很难,没资金,没技术,临村种植蔬菜的失败,多数老百姓都不愿干,仅有的5户退了3户,只有老支书一个人配合我,我不知道受了多少委屈,背地里流了多少眼泪,但我坚信只要好好干,就能干得好。

”刚起步时,任凭自己磨破嘴皮,吹破大天,村民们就是没人愿意冒这个险。

邵双龙在村集体拿不出一分钱的困境下,他东奔西跑四处筹资,受过累、作过难,终于把大棚先建起来,分给农民使用,并承诺,赚了钱是农民的,赔了钱是他的。

村里百姓也从不理解到积极参与,如今青龙村已有80%的农户种植蔬菜。

蔬菜基地建成之后,邵双龙并未从此止步,在2014年,他又开始筹划发展近郊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

一个集有机种植、采摘、养殖、爬山、玩水为一体的农旅项目,项目总投资3000多万元,已完成一期投资1300多万元,搭起了一个招商引资的平台,为青龙村的发展打开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站在新建成的游泳池边,邵双龙展望着未来:

“机会不是等出来的,是干出来,我作为党支部书记,就是要带领群众挖掉穷根,自加压力,迎难而上,为老百姓建设一个“宜居、宜业、宜游、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青龙正是全县设施蔬菜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2011年开始,围绕打好农民增收这场“硬仗”,政府出台了扶持发展设施蔬菜的一系列配套办法,规定日光温室每栋补贴6000元,连片达到50栋以上的每栋补贴10000元;春秋大棚每栋补贴3000元,连片50栋以上的每栋补贴5000元。

鼓励支持连片建设现代化日光温室大棚。

根据情况分别给予200万、400万的奖励,并在种植技术上由县农委统一配备技术人员,菜农只管用,不用付工资,等等。

这些优惠政策,县政府持续实施,县财政投入设施蔬菜产业的资金已达到3300多万元。

在县委县政府政策指引、资金扶持、基金保障下,从张马到中乡,从华康到安上,全县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4000余亩。

张马村为破解煤炭资源整合后的发展困局,党支部把发展蔬菜作为每个党员的一项“政治任务”,发展好了交给群众经营,发展不好赔了钱算自己的,靠着不服输的志气,愣是在百里寒冰带上种出了绿油油的蔬菜;华康依托大企业,大资金投入,大规模发展,形成集休闲、娱乐、种植于一体的生态农庄;安上村,从春秋棚起步、一步一步到温室大棚、到智能大棚,再扩规的同时,以技术更新促质量提升,成为固县沿河蔬菜带的龙头。

每个故事不尽相同,但同样精彩的答案回答了县领导的问题。

沁水自信是从小到大的飞跃。

五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一个半路出家的局长、两间房子、一台电脑和一个办公桌,组成了县政府一个全新的单位,这就是最初的园林局。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职工小XXX苦笑道:

“当时来了之后,一看这环境,人少单位小,心凉了半截,感觉一身本领没有施展间。

刚到岗位就要组织园林绿化大队,那个时候工资低,工作内容也不清楚,来应聘的都以为和环卫工人一样,一个月时间才组织了20多位阿姨。

”最早加入绿化队的***阿姨说:

“那时候听说县里搞园林绿化队,就来试试,反正在家也没有什么事可干。

来了以后,才知道始终在街上收拾草坪,心里觉得这是个丢人的活,煤炭上班的时候,就戴着帽子和口罩,生怕碰见熟人。

绿化队的工人们大多是年近五十,都只有小学、初中文化水平,园林工作经验为零,不会修、不会剪、不会养让大家摸不着方向。

刚巧,新分配的XXX就是学的园林专业,这个责任自然就加到了他的头上。

第一课时,他觉得是入门,就用简单备了一节《XXX主题》的课,当时就在武装部的仓库,给绿化队开始上课。

没有登台授课的经验,苦口婆心的了两个小时,大家都觉得讲书上那些圪道道根本就听不懂。

小***也没有气馁,并好好反省了一下,一边向老队长请教,一边重新备课,试着用沁水土话讲,用大家能听懂的话讲,这一下就好多了,很多东西大家很快就接受掌握了。

有了队伍,就要迅速开展工作,对于新建立的园林队伍来说,钱、物资、工具、制度等许多方面都还不够完善,办公室主任李佳莹为了保证树木花草的管护不断档、不误时,不得不向商店、苗圃赊账。

从一个羞答答的研究生,到多面手的办公室主任,李佳莹经历了一段艰难而又充实的成长历程。

她在日记中写道:

家里人说园林局名字听着好听,其实我们白天是施工队,晚上还要做决算、做预算、做规划。

苦不苦,真苦,累不累,真累。

但有宋局长带头,我们让园林成长,园林让我们成长。

园林工人***说:

“前年冬天,树要刷白,刷白就需要石灰和油漆,石灰准备了,由于赊的东西太多,老板就不想给拿油漆了。

一边是焦急等待的我们,一边是为难的老板。

李主任跑回家里,拿了三桶食用油过来了赠给老板,店里才又赊给我们油漆。

没有培训场地,就租用武装部的旧仓库;没有工具,就到商店里赊出来;没有车辆,就开上自家的车运苗……就这样,园林队伍成长起来了,管护工作水平也日渐精湛。

建设龙脖公园,县政府把一张考卷放在了园林局面前。

局长宋国忠:

“当时我们就蒙了,我以前在林业上没有接触过,这些娃娃也只是校园里画过图纸,工人们也只会简单的管护,建公园都是生手。

工程从头至尾,县领导也不太放心,三天两头上来看,不管刮风下雨。

我更是上班在工地,下班还在工地,九个多月没有进过办公室,定方案、施工、派任务、进苗木都在工地解决。

九个月的时间,龙脖公园建设成形,无论从景观效果、树木搭配,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连住在龙脖的居民也没有想到,这样会被建设个小山头会变成成美丽的公园。

龙脖居民XXX:

“原来这儿乱哄哄的,就不想上来,建设的时候,还想着能修成个啥,就是想办法花点钱吧。

没想到,公园建起来,还真是不错,有事没事了就上来走走、逛逛,又锻炼身体,还很舒心。

五年来,园林科变成了园林局,六个人变成了九个人,园林绿化队由20人增加到了200人,绿化队变成了集管护队、综合队等十三个分工明确的园林队伍,管护面积由原来的一个公园变成了四个公园,五个小游园变成了十七个游园。

五年的时间,园林走进了沁水,沁水人也认识了园林。

 

沁水自信是从苦到甜的升华。

去年突破500人,今年突破600人,看着五年二本达线人数对比图陡增的曲线,王万旭如释重负地呼了一口气,他回答了县领导的问题,他又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坚定的眼神透出自信的力量,明年会更好。

五年来,王万旭始终坚持以校为家,每天到校最早的是他,走的最迟的也是他,他时常会到学校餐厅和同学们一起吃饭,也时常到宿舍和大家坐坐聊聊,在学生眼中,他是一名和蔼可亲的大叔,学生见了他不陌生、不紧张,毕业以后也会惦记他、念叨他。

为人宽和,但对教学确实严肃有加,成绩的背后,是王万旭的“三苦”办学的艰辛。

在给老师、学生开会时,他常说:

“办教育,没有捷径可走,就是学生苦学,老师苦教,校领导苦管。

我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我不是不懂躺着舒服,因为我知道作为校长,我身系孩子们的未来,身系沁水的未来,只要校长在,老师就在教学现场,老师在学生就在教室好好学习,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才会有梅花香自苦寒来。

王万旭书写出的答案是全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答案,王万旭目光中的自信是全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自信。

我们始终坚信,对教育的投入就是对沁水未来的投入。

“十二五”以来,我们紧紧瞄准创建“三晋教育强县”的目标,始终坚持“用心办教育、按规律办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理念,每年投入3个多亿,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免费义务教育,教育教学环境越来越优,教育教学成绩越来越好。

我们始终有一股志气,相信沁水的教育能行,沁水的老师能行,沁水的孩子能行,高考的优异成绩,展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实力,今天没有人敢轻看沁水中学、轻看沁水的教育,沁水教育的知名度正在逐步提升。

爬坡期攀登的路上,每一个脚印都印证着沁水自信。

水务局克服重重困难争取到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水土保持重点县2个国家级项目和端氏河综合治理等3个省级项目,累计争取资金1.2亿,同时还完成了全县“H”型大水网规划,让县城和周边群众就能用上清粼粼的沁河水。

林业局为了守护好沁水这片“绿”,一年四季很难过个节假日,连除夕都坚守在岗位上,在各乡镇、各林场的共同努力下,确保了森林资源安全。

旅游文物局、郑村镇、湘峪村相互协作、一同努力,上太原、到北京,请专家、做评审,拿回了湘峪古城国家级古村落保护项目,争取到资金1.8亿。

县民政局,联合13家单位14个乡镇,组成兵强马壮的申报团队,晋城、太原、北京一路上报,福建泉州、陕西米脂一路学习,仅用20个月时间,争取回“千年古县”这一“金字”招牌,为沁水发展释放出十一大效应。

在乡镇机关的办公室,药、方便面、山地鞋是基层干部的必备品,这普普通通的三样东西背后凝结着他们多少的艰辛与奉献,他们十几年如一日,默默地诠释了全线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沁水基层稳定发展的中流砥柱。

今天,沁水变了,从机关到工厂,从县城到乡村,从商场到田间,展现出一幅劲如山、势如潮、笑如花、情如海的壮美长卷。

沁水之变力从何来?

办好沁水的事情,必须把握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既要抓好经济,又要抓好党建,做到经济发展与党的建设两手抓、两手硬。

经济发展与党建工作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最终也走不远。

就像总书记所讲的“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绩又有什么意义?

”第二个原则,既要强县,又要造人,做到强县与造人两不误、两促进。

“富民强县”,“富民”既要物质上、经济上的富,也要精神上、文化上的富;“强县”既要经济上的强,也要精神上的强。

要通过涵养好的家风、村风,形成好的民风、县风,有效汇聚正能量,唤起21万人民同心干。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考虑,县委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体思路,就是要打好干部作风建设硬仗、基层组织建设硬仗、“法治沁水”建设硬仗,抓好“德行沁水”创建、“同心沁水”创建。

在书写“四篇文章”的过程中,在打好“三大硬仗”的过程中,在推进“六个十大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各级党员干部带着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冲在一线,生动地实践着,改变了沁水的面貌,改变了21万人民的生活。

他们经历了先进性教育活动、纯洁性教育活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洗礼,作风更加务实,为民之情更加急切。

“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责任是为党工作”、“第一追求是为民服务”是他们的真实写照,“造福一方”、“表率一方”、“教化一方”是他们的人生信条。

郑村镇是沁水县的经济重镇,煤炭资源大镇。

2012年山西大象集团入驻郑村,成为了全县的养殖业龙头项目,养殖业在全镇蓬勃兴起,可解决2000多人就业,带动全镇人均纯收入增加5000元,全镇肉鸡养殖年出栏达270万只,与其项目配套的侯村饲料厂主体工程也已经建成。

更令人欣喜的是湘峪古堡已争取国家资金1.8亿元,引入投资3个多亿。

近年来,郑村镇用于城镇化建设和移民搬迁的投入达4亿多元,“幸福小镇”初见雏形。

郑村镇党委书记王海军有这样感悟,“抓党建的关键就是让老百姓越过越好!

为群众办实事,让百姓说党好。

建设幸福小镇,是郑村两万人共同的努力和梦想。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村146户,他得了145个满意票,还有1个是比较满意;他自己的私人车成了全村群众的免费车,随叫随到……他就是土沃乡王庄村党支部书记柳赵杰。

说到柳赵杰,村民柳拴计又回忆起往事,:

“前年,我在北京住院,他跑去看我,还给我丢了1000块钱,我的孩他在城里上学,接送就是他的事。

柳书记真是个好人”

群众办喜事,他端盘洗碗劈柴烧火,群众办白事,他全程服务,直到下葬;水毁桥梁影响秋收,他亲自开挖掘机修路,帮助了群众却忘了自家的田地;夏秋防洪,寒冬除雪,只要支部大院的喇叭一响,全村男劳力都会应声而到;村党支部召开全村群众大会,在外打工的村民请假赶车、星夜兼程,为的是按时到达会场。

王庄村书写出了基层党支部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新高度。

正在帮群众割麦的柳赵杰一边擦汗一边说:

“把心放到村里,把老百姓的事当成我自己的事,就没有干不好的。

嘉峰镇李庄村,1992年,全省第一口煤层气井在这里诞生,2005年,全省第一个农村公交公司在这里建成,2005年,李庄村成为全省第一个用上煤层气的农村。

村里有7个驻地企业,村集体年收入可达到80万元,然而在2011年“十八大”结束之后,李庄村辞退了10余名勤杂人员,由党支部带头,村干部义务承担起村民的水、电、气、卫生等勤杂活,每年为村里节约开支10余万元。

李庄村支委委员郭海波有着一手维修煤气设备的本领,按照两委班子分工,他是负责修理煤气管道的,村民们哪家的煤气出现问题,他都随叫随到。

村里勤杂干部做,广场卫生党员扫。

2011年以来,支部的54名党员就义务承担起了村中文化广场的清扫任务。

一只簸箕、一把扫帚,传到哪个党员家,哪个党员就接着扫。

几年如一日,从未有间断。

李庄村党支部书记郭满堂解释说:

“让党员义务扫广场,不是村里没钱雇人,而是让党员不要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党员,让群众知道谁是党员。

投身交通事业,就注定了一生要与苦、累、脏、险结缘。

2014年,35公里的迎白旅游公路的全线开工,为本已繁重的交通局干部又增加了一层压力。

50多岁的工程股长李栓柱白天下乡在工地干一天,晚上回办公室还工作到深夜,人称交通局里的“老黄牛”。

老党员张广庭,分在征地拆迁组,干着最费口舌的工作,哪里遇阻他就去调解,一天起来手机不停,光手机费就不知道花了多少钱。

“爱较真”的徐双遇,每天半夜隧道爆破后,都带着“三宝”手电筒、卷尺、图纸,只身来到工地,拱架密度、钢筋粗细,一项项检查完天都快亮了。

有这样一班苦干创业的班子,交通局局长李保英同期很是欣慰,他说:

“我们的班子成员全部在工地,我们的老党员都很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保证了工程的优质、安全、高效。

”2014年12月4日晚十一点二十分,将军腰隧道贯通,尘埃落定那一刻,隧道对接的误差居然不到一公分,施工人员、技术人员越过碎渣胜利会师,高兴得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回忆起这段往事,李宝英不禁流下了泪水,那是胜利的喜悦,那是付出辛苦的回报。

没有党建这块压舱石,我们在爬坡时就会溜下来;没有党建这台推进器,我们在爬坡时就会停滞不前。

 

第三部分我不太理解你们的思路,就按你们的来吧,我也是脑袋乱的写不出来。

 

这五年,心怀沁水志气的沁水人

沁水志气激荡胸怀的五年,沁水自信激动人心的五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