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5500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3341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550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550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550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550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550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5500篇.docx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550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5500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5500篇.docx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5500篇

2019年国家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最能体现最近发展区的是()。

A、三岁的丽丽在妈妈的指导下,逐渐学会了自己穿衣服

B、小艺的妈妈希望小艺将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C、七岁的小燕实际身高和七岁女孩的平均身高之间的差距

D、五岁的小明已经能够背诵100首古诗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1节>中学生认知发展阶段与教育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表述的最近发展区定义可知,三岁的丽丽在妈妈的指导下学会穿衣服,能够体现最近发展区。

其余选项不符合题意。

2.班集体在育人方面价值的实现是通过()。

A、班主任

B、班干部

C、男女学生

D、集体教学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8章>第3节>班集体

【答案】:

D

【解析】:

班级是一个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班集体完成“育人”功能主要是通过集体教学进行的。

3.从课程形态上看,当前我国中学实施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属于()。

A、活动课程

B、拓展性学科课程

C、辅助性综合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3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答案】:

D

【解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

4.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原则与(  )相一致。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学而知之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温故而知新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2节>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答案】:

C

【解析】: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原则与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原则相一致,均强调引导性和启发性。

5.讲授法是最普通、历史最悠久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不利于()。

A、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

B、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

C、教师面向全体学生

D、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5节>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答案】:

D

【解析】:

讲授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

并且能结合知识传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缺点是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造成“填鸭式”的教学效果。

6.“暴跳如雷、欣喜若狂”等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是(  )。

A、愤怒

B、恐惧

C、应激

D、激情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2节>情绪与情感概述

【答案】:

D

【解析】:

激情的定义是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故选D。

7.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5节>我国现代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答案】:

D

【解析】: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对旧学制进行修改,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

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8.人在走迷宫时发生的学习是()。

A、尝试—错误

B、顿悟

C、形成条件反射

D、模仿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7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

A

【解析】:

走迷宫是被试进入迷宫后,经过多次“走错路”(“尝试错误”学习),终于找到出口的过程。

因此,走迷宫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

此题容易与顿悟混淆,顿悟虽然常常出现在若干尝试与错误的学习之后,但不是桑代克所说的那种盲目的、胡乱的冲撞,而是在做出外显反应之前,在头脑中要进行一番类似于“验证假说”的思索。

苛勒的黑猩猩箱子学习实验是顿悟的典型实验。

9.关于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不正确的是(  )。

A、反对灌输,提倡发展儿童的道德思维

B、强调澄清儿童混乱的价值观

C、倡导发展性的道德教育原则

D、把道德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3节>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案】:

B

【解析】:

价值观澄清理论强调澄清儿童混乱的价值观。

10.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不包括()。

A、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B、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

C、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D、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5节>德育原则

【答案】:

D

【解析】:

“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11.小程每次看到狗都躲着走,有次同学带来一只毛绒玩具狗,他也躲得远远的。

小程这种表现属于()。

A、强迫症

B、焦虑症

C、抑郁症

D、恐惧症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1节>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答案】:

D

【解析】:

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际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12.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原理和依据是(  )。

A、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B、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C、精神分析理论

D、认知理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7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

A

【解析】: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行为之后的刺激会影响以后该行为出现的概率。

合理运用强化原理,能有效地塑造或矫正学生的行为。

13.人际排斥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  )。

A、行为对抗

B、不团结,不信任

C、拉帮结伙

D、互相为难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8章>第2节>群体动力

【答案】:

A

【解析】:

人际排斥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为对抗。

14.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

A、京师大学堂

B、学堂的出现

C、废科举,兴学校

D、壬寅学制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5节>我国现代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答案】:

C

【解析】: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15.“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俗语为人格的()做了最好的诠释。

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3节>人格的特征

【答案】:

A

【解析】: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体现了人格的稳定性。

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

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人格持续性首先表现为自我的持久性。

二是人格的跨情境一致性。

所谓人格特征是指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那些暂时的、偶尔表现出来的行为则不属于人格特征。

16.下列教学模式中,与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和组织形式最相似的是()。

A、复式教学

B、合作教学

C、贝尔-兰卡斯特制

D、道尔顿制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6节>其他教学组织形式

【答案】:

D

【解析】:

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新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通过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

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故与“翻转课堂”的学习类似的方案是道尔顿制。

17.学校是社会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设立的专门教育机构,所以教育首先是为了达到(  )的目的。

A、全民教育

B、社区教育

C、学校教育

D、家庭教育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6节>教育目的概念与意义

【答案】:

C

【解析】: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而这主要是通过学校来实现的,所以学校教育的目的和社会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

18.我国古代既有“指引者。

师之功也”的箴言,又有“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的教谕。

体现了教学过程具有()的规律。

A、学生认识的简约性

B、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

C、知识学习与品德形成相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辩证统一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2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案】:

D

【解析】:

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发挥作为指引者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9.()能够给学生广泛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但是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潜在课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课程的分类

【答案】:

B

【解析】: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它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20.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

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元认识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10节>学习策略的分类

【答案】:

D

【解析】: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21.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的提出者是(  )。

A、科尔伯格

B、皮亚杰

C、麦克费尔

D、班杜拉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1节>中学生认知发展阶段与教育

【答案】:

B

【解析】: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22.李老师关心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如何能通过自己的授课提高学生的成绩,这说明李老师处于()。

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生存阶段

D、关注自我感受阶段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8章>第7节>教师成长心理

【答案】:

A

【解析】:

生涯关注理论的阶段不包括关注自我感受阶段,故排除D项。

关注生存阶段的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有些新教师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在关注学生阶段,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题干描述的情况符合关注情境阶段的特征。

23.下列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的是()。

A、产生待回答的问题

B、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

C、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

D、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10节>学习策略的分类

【答案】:

A

【解析】:

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元认知计划是在活动前计划活动。

B、C、D不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而是属于监视策略的内容。

24.儿童对父母和权威表现出尊重和顺从,或者把成人的规则看成是不变的阶段称为()。

A、自我中心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公正阶段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3节>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案】:

B

【解析】:

权威阶段(他律阶段)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

25.学生看黑板时,白色字体往往成为知觉对象,而黑色板面成为了背景。

这主要体现了()。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选择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2节>知觉

【答案】:

B

【解析】: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当人感知一个熟悉的对象时,可以由该对象的个别属性或部分特征来判断其他特征,从而产生整体性的知觉;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

人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对象进行加工理解,并以概念的形式标示出来;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们进行知觉时总是选择少数事物作为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

这种把对象从背景区分出来的特性即是知觉的选择性。

结合题干可知,学生把黑白两色字体进行区分。

把白色字体作为知觉对象,体现了知觉的选择性。

26.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所以()。

A、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理潜能

B、遗传素质来自先天,后天不再变化,它同时也是人的发展的限制因素

C、教育不能改变遗传素质决定的方向

D、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基本表现在体态和感觉器官的功能上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4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答案】:

A

【解析】:

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提供了巨大的生理潜能;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④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27.“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会以情动情,情景交融,引发人们对认知过程集中注意或分散注意,从而影响认知的效率”,这说明情感具有()。

A、信号功能

B、动机功能

C、感染功能

D、调节功能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2节>情绪与情感概述

【答案】:

C

【解析】:

情感的感染功能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可以互相影响和产生共鸣。

28.最古老也是应用最广、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

A、讨论法

B、谈话法

C、讲授法

D、实践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5节>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答案】:

C

【解析】: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是一种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

29.李老师在上《鱼》一课时,事先在水盆里放了一条活鲫鱼,让学生仔细观察鱼的形状,鱼的表面、背鳍、胸鳍、尾鳍,接着老师把胸鳍及腹鳍剪掉,结果鱼体在水里失去平衡;再把背鳍剪掉,鱼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里喘气。

通过观察,学生明白了各种鳍的作用。

这一做法体现了()。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4节>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答案】:

B

【解析】:

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30.在学习新材料时,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的观点,这属于(  )。

A、复述策略

B、理解—控制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10节>学习策略的分类

【答案】:

D

【解析】: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是属于组织策略中列提纲的方法。

31.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

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核心课程

D、分科课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课程的分类

【答案】:

B

【解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32.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

A、道德感

B、理智感

C、钦佩感

D、美感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2节>情绪与情感概述

【答案】:

B

【解析】: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33.“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发挥教育影响”体现了哪一种教育方法?

()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品德教育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5节>德育方法

【答案】:

C

【解析】:

陶冶教育法又称情感陶冶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发挥教育影响体现的是陶冶教育法.其他三项均不合题意。

34.“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这句话出自()。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老子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1节>教育的含义

【答案】:

B

【解析】:

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

35.下列选项中属于孔子教育主张的是()。

A、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C、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2节>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答案】:

D

【解析】:

孔子主张学、思、行相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主张。

A项是荀子的思想;B项是《学记》中的思想;C项是王夫之的思想。

36.学生因上课专心听讲受到老师表扬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属于()。

A、经典性条件反射

B、操作性条件反射

C、联结反应

D、习惯成自然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2节>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答案】:

B

【解析】: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是一个操作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

37.下列关于正负强化与惩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正强化的性质与奖励相同,负强化的性质与惩罚相同

B、奖与惩两种手段使用的目的相同,都是制止某种不当的行为

C、在教育中,可以多使用施予式惩罚,多使用剥夺式惩罚

D、在教育上使用惩罚时,只有在积极的目的下,使之符合负强化的原理,惩罚才会产生教育价值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7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

D

【解析】:

强化并非仅指奖励,惩罚不是负强化,强化的目的都是加强行为,而惩罚是抑制行为的过程,它只是暂时停止行为,不能根除,因此应慎用。

通常惩罚一种不良行为与强化一种好行为结合才能产生教育价值。

38.根据学校实际编写的、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学科课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课程的分类

【答案】:

C

【解析】:

校本课程又称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根据学校实际编写的、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是校本课程。

39.一般来说,喜欢人云亦云,社会敏感性高,爱好社交的人属于()认知风格。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内倾型

D、外倾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3节>人格的结构

【答案】:

A

【解析】:

认知风格一般用来描述学生在加工信息时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

可以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以及内倾型和外倾型。

场依存型者与场独立型者的差异有:

场依存型者比场独立型者更多地注意他人的脸色,场依存型者看来较招人喜欢,场独立型者一般都有很强的个人定向,且比较自信,自尊心较强,因此结合题干可知选A。

而外倾型者的行为主要指向外部世界的各种事件,他们的思维是受寻找客观事实支配的,与此相反,内倾型者往往是根据个人的价值观和标准来评判外部事件的。

40.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发展智力而不注重知识实用意义的理论是()。

A、传统教育论

B、现代教育论

C、形式教育论

D、实质教育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1节>教学的任务

【答案】:

C

【解析】:

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

实质教育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塞,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对学生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