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2908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7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docx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docx

《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

第三章呼吸系统

1气管、支气管异物

【临床与病理】

气管、支气管异物多见于儿童,多发生在左侧支气管。

病理改变有气道机械性阻塞及由阻塞引起的阻塞性肺气肿、肺炎及肺不张

【X线表现】

(1)透X成异物难可发现,不透X线异物如金属制品,义齿等在胸片上可显示,正侧位可定位。

(2)阻塞性肺气肿:

是早期48小时以内表现,因活瓣作用,呼气时患侧肺透亮度增加,纵隔向对侧位,吸气时恢复正常。

(3)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

48小时后,气体吸收,分泌物排不出时,X线表现大片状实变,肺不张时,肺体积缩小

【CT表现】

CT检查可发现X线平片不能显示的密度较低异物。

(二)支气管扩张

【病因】:

多种原因所致的支气管内腔的异常增宽。

多数为获得性,少数为先天性。

【病理形态】:

①柱状扩张,②静脉曲张型扩张,③囊性扩张,④混合性扩张

【X线表现】

⑴X线平片:

常无明显表现,仅见肺纹理增粗,形成所谓“轨道征”。

囊状支气管扩张可见囊状阴影,合并感染时可见液平。

⑵支气管造影:

所见同病理形态

【CT表现】

⑴检查技术:

在常规CT扫描的基础上一定要行HRCT(2-3mm层/厚)。

⑵CT征象:

①不该看到支气管腔的区域看到扩张支气管;②“印戒征”;③囊状阴影;④扩张支气管周围肺纹理增粗;⑤湿性支扩提示感染可能。

㈢肺部炎症

1.大叶性肺炎

【病理】

(1)充血期:

肺泡间质毛细血管充血,少量浆液性渗出;

(2)红色肝变期:

肺泡内充满粘稠富含红细胞的渗出液;

(3)灰色肝变期:

肺泡内红细胞减少代之以大量白细胞渗出物;

(4)消散期:

肺泡内渗出物溶解、吸收、肺泡重新充气。

【X线表现】

(1)充血期:

可无阳性发现,或只表现纹理增多,透明度略低。

(2)实变期:

①均匀高密度影;②体积无明显缩小;③空气支气管征

(3)消散期:

①密度逐渐变淡;②不均匀、大小不等、分布不规则的斑片状阴影;③少数病人演化为机化性肺炎。

【CT表现(包括HRCT)】

①充血期:

表现为磨玻璃影,边缘模糊;

②实变期:

大片呈肺叶或肺段的实变影;

③空气支气管造影征。

2.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性肺炎)

多见于婴幼儿、老年及极度衰弱的患者,或为手术后并发症。

【病理】多由支气管炎及细支气管炎发展而来,病理变化为小支气管壁充血、水肿,肺间质内炎性浸润以及肺小叶渗出和实变的混合病变。

【X线表现】

①多在两肺中、下野的内、中带的肺纹理增多、增粗和模糊;

②小叶渗出实变,形成1-2cm的小斑片状阴影;

③可融合成不规则形态之大片状阴影边缘模糊;

④可见局限性肺气肿,提示代偿或阻塞所致。

【CT表现】

①两肺中下野支气管血管束增粗;

②可见1-2cm结节状、小片状阴影,边缘模糊;

③小叶性肺气肿(阻塞或代偿)。

3.间质性肺炎

【病因病理】:

可由细菌、病毒和支原体等感染所致。

病变主要累及小支气管壁及肺间质,引起炎性细胞浸润。

【X线表现】

①分布:

常同时累及两肺,以肺门区及中下野显著;

②纹理:

增粗、模糊,可交织成网状常伴有小点状影;

③密度:

肺门密度增高,轮廓模糊,结构不清;

④气肿:

婴幼儿者由于细支气管部分阻塞可表现弥漫性肺气肿。

【CT表现】

①两侧支气管血管束增粗;

②伴有磨玻璃样阴影,提示支气管周围间质内及肺泡内炎性渗出;

③严重者可见小叶实质,表现为斑片状阴影;

④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可有增大。

㈣肺脓肿

【病因病理】

(1)感染途径:

①吸入性;②血源性;③附近器官感染直接蔓延。

均由化脓性细菌所致。

(2)病理:

为化脓性肺炎导致细支气管阻塞,小血管炎性栓塞,肺组织坏死继而液化,经支气管咳出后形成脓腔。

【X线表现】

①急性化脓性肺炎阶段:

大片致密影,边缘模糊,密度均匀;

②空洞形成阶段:

化脓性肺炎中心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后,出现空洞,壁厚,内壁常较光滑或略不规整,绝大多数有液平;

③慢性肺脓肿:

厚壁空洞,外壁边缘清晰,可有液平;

④血源性肺脓肿:

两中下肺外带多发性类圆形致密影,多有小空洞形成,金葡菌血源性肺脓肿可见薄壁空洞,有液平;

⑤膈下脓肿或肝脓肿:

同侧膈肌升高运动受限,隔上肺内大片致密影,空洞形成,有液平,胸膜增厚。

【CT表现】

(1)早期(化脓肺炎期):

大片致密阴影,边缘模糊;

(2)脓肿形成期:

大片阴影可见低密度,可大、可小、可有液平,内壁常光滑或略不整,外壁渗出明显。

(3)少量胸腔积液:

脓肿破入胸腔可致局限性脓胸或脓气胸。

(4)血源性肺脓肿:

多发性结节、空洞影,结节边缘渗出明显。

㈤肺结核

【病理】是由人型或牛型结核杆菌引起的肺部慢性传染病。

1.原发性肺结核(Ⅰ),又称初染性肺结核,多见于儿童和年青人。

【X线表现】

①原发病灶:

多在肺的中部近胸膜处发生急性渗出性病灶,呈浸润性高密度,边缘模糊。

②原发综合征:

包括原发病灶、引流淋巴管及相应的淋巴结炎。

X线表现为肺内云絮状阴影,由此向肺门延伸的条索状阴影以及肺门或纵隔肿块阴影。

③胸内淋巴结结核

△纵隔淋巴结结核:

表现为纵隔肿块阴影,多单发,以右侧为多见。

△肺门淋巴结结核:

表现为肺门肿块,多单发,根据有无炎性渗出又分为肿瘤型和炎症型两型。

【CT表现】

①肺门、纵隔及隆突下淋巴结肿大,多在2cm以下,隆突下淋巴结增大X线片不易显示,增强CT呈均匀或环形强化。

②肺内腺泡结节、小叶性或小融合性高密度影,边缘较模糊。

③大片状阴影、中心密度相对较低,少数可有空洞及肺叶或肺段不张。

④肺内病灶与肺门或纵隔肿大淋巴结之间有条索状阴影相连,形成原发综合征。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

结核杆菌侵入血液循环后引起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根据结核杆菌进入血液的数量、次数以及机体的反应可分为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和亚急性及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⑴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又称急性粟粒型肺结核

【X线表现】

△早期透视下难以发现,胸片上仅见两肺弥漫性肺纹理呈细网状增粗。

△进一步发展可见两肺分布均匀,密度均匀及大小均匀(1.5-2mm)的粟粒状阴影,正常肺纹理常不能显示。

△少数情况下病变可发生病灶融合成小片或大片阴影,并可形成空洞。

【CT(HRCT)表现】

△早于胸片作出诊断

△HRCT示结节大小基本一致,多数为1-3mm,少数结节可达5mm

△HRCT示结节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分布均匀,与支气管走行无关

(2)亚急性及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X线和CT表现:

“三不均匀”即大小不均匀、密度不均匀及分布不均匀。

3.继发性肺结核(Ⅲ型)

【X线表现】

①多在锁骨上下区或下叶背段;

②密度较高而边缘模糊或清楚的致密影;

③陈旧性病灶周围新出现的渗出性病灶,表现为小片云絮状阴影;

④也可呈肺段或肺叶分布的渗出性病变,即干酪性肺炎,虫蚀样空洞;

⑤结核球;

⑥多种密度阴影的同时存在及支气管播散。

【CT表现】

①出现于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单发或多发的小叶性实变或腺泡结节状阴影,病变融合可呈肺段或肺叶实变;

②干酪样肺炎,较少见,呈大叶性实变,其中可见小空洞。

下野可见经支气管播散的小叶性病灶;

③上叶后段、尖后段或下叶背段空洞,内壁光滑;

④结核球,多数直径2-4cm,HRCT可发现其中细微结构,可呈环形强化;

⑤病灶周围可见卫星灶存在。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①肺叶体积缩小,胸廓陷塌,密度增高;

②可见厚壁空洞,其周围有广泛的纤维索条状阴影及新旧不一的结节状和斑片状病灶;

③同侧或对侧肺中下野常可见结节状及斑片状支气管播散灶;

④继发表现:

中下肺野的血管分支牵拉向上似垂柳状,纵隔向患侧移位,代偿性肺气肿,肺大泡、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以及胸膜增厚、粘连。

CT表现所见同X线表现

4.结核性胸膜炎(Ⅳ)

【X线表现】

①可见液量为300ml,表现为肋膈角变钝;

②较多量游离积液胸部呈高密度影,其上缘呈外高内低的反抛物线状,纵隔向健侧移位;

③包裹性积液。

【CT表现】

①CT显示胸腔积液比X线检查敏感,可见液量为100ml;

②仰卧位示位于后下胸腔的弧形、凹面向前的密度均匀的阴影,CT值-10-15Hu左右;

③肺萎陷:

胸腔积液较多时临近肺组织被压缩萎陷;

④包裹性积液:

多发生在下胸部,为扁丘状或半球形,与胸壁之间呈钝角,周围胸膜增厚可见钙化。

㈥肺真菌病

⏹曲菌球:

随体位改变且无强化,可形成空气半月征。

⏹结节或肿块状实变影,周边可出现晕轮征

⏹小叶实变或融合影

⏹可伴空洞形成及肺门淋巴结肿大

㈦肺部肿瘤

肺肿瘤分原发性与转移性两类。

原发性肿瘤又分良性及恶性。

良性肿瘤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中98%为支气管肺癌(primarybronchogeniccarcinoma),少数为肺肉瘤、癌肉瘤及低度恶性的腺瘤。

(1)病理类型

来自支气管表面上皮的癌

①鳞状细胞癌

②腺癌(包括肺泡细胞癌)

③鳞腺癌

④大细胞癌

来自神经内分泌细胞的癌:

类癌、不典型类癌、小细胞癌

(2)生长方式

中央型肺癌的生长方式:

✓管内型:

癌瘤向管腔内生;

✓管壁型:

癌瘤沿支气管壁浸润生

✓管外型:

癌瘤穿透支气管壁向外生长

✓管腔内外型:

癌瘤向腔内外生长

周围型肺癌生长方式:

⏹肺段型:

肺段以下较小支气管肺癌,形成肺内肿块。

⏹细支气管或肺泡上皮型:

癌瘤首先呈堆积性生长,形成肺结节或肿块,晚期可经支气管及淋巴管播散,形成弥漫性炎症样斑片或粟粒状癌灶。

1.中央型肺癌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直接征象:

⏹④肺门肿块影伴肺不张形成反“S”征

⏹⑤支气管腔内息肉样充盈缺损

⏹⑥支气管壁影呈不规则增厚

⏹⑦支气管腔呈鼠尾状狭窄

⏹⑧支气管腔呈截断现象

间接征象:

⏹①阻塞性肺气肿

⏹②阻塞性肺炎

⏹③阻塞性肺不张

(2)CT表现

比普通X线敏感,上述所有征象均能清楚显示。

(3)MRI表现

⏹①多方位显示

⏹②主要用于中央型肺癌的诊断、分期及预后:

如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在T2WI及T1WI增强上可见炎症和肺不张的信号比肿块信号高,能准确区别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中的瘤体,并对其进行TNM分期。

2.周围型肺癌影像表现

(1)X线表现

⏹①肺内结节或肿块影,3cm以下,无任何影像学和临床转移证据的为所谓的早期肺癌;

⏹②密度多均匀,较小者不均匀,与相同大小结核球相比,肿瘤密度较淡;

⏹③肿块或结节边缘分叶、毛糙有放射状短细毛刺;

⏹④肿块近胸膜面可见胸膜凹陷征;

⏹⑤空洞形成:

偏心、厚壁空洞形成,内壁可有结节。

(2)CT表现

⏹①早期肺癌:

<3cm,无临床和影像学转移证据的周围型肺癌;

⏹②肿块边缘分叶、毛刺。

较大肿块(>3cm)边缘可有分叶伴/或无毛刺;

⏹③<3cm肿块内可出现空泡征及细支气管空气造影征,表现为小圆形及管状低密度影;

⏹④>3cm肿块密度均匀,CT增强呈密度均匀的延迟中等增强;

⏹⑤倍增时间的概念:

肿瘤体积增长一倍的时间称倍增时间。

周围型肺癌的倍增时间一般为3-6个月,少数例外;

⏹⑥CT增强的价值和限制;

⏹⑦CT三维重建的价值和限制;

⏹⑧胸膜凹陷征的价值和限制;

⏹⑨癌性空洞的特点;

⏹⑩癌性钙化的特点。

(3)MRI表现

⏹①MRI对小于3.0cm以下的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不如HRCT准确;

⏹②>3.0cm肿瘤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多不均匀;

⏹③>3.0肿瘤发生坏死T1WI信号更低,T2WI信号更高;

⏹④>3.0cm肿瘤与肺内血管鉴别,后者有血管流空效应;

⏹⑤MRI增强T1WI可鉴别良恶性病变,后者强化明显

3.弥漫型肺癌

⏹是肺癌的一种特殊的较为少见的一种病理类型,影像上易于误诊,其X线和CT表现归纳起来有:

(1)两肺多发或斑片状阴影,结节大小不等,密度相似,以两肺中下部分布明显,HRCT有助于病变形态、分布的显示。

(2)肺叶、段实变,密度不均,常合并有小结节影像。

⏹(3)实变可见空气支气管像,含气的支气管不规则狭窄、扭曲、串珠及僵硬。

4.肺癌胸部转移的影像表现

(1)肺内转移:

为血路转移,表现肺内多发性小结节阴影,边缘清楚,以两下肺外带分布为特点。

(2)胸内淋巴结转移:

肺内癌性淋巴管炎和纵隔(短径>1.5cm)及肺门(短径>1.0cm)淋巴结肿大。

⏹(3)纵隔大血管受侵:

螺旋CT增强薄层扫描和多平面成像及MRI均能较好地显示纵隔大血管与肿瘤的关系。

⏹(4)胸膜、胸壁受侵:

胸腔积液和胸膜非钙化性结节

一.呼吸系统异常X线表现

(一)气管、主支气管改变

(1)阻塞性肺气肿

①机理: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较大支气管不完全性阻塞,形成活瓣性狭窄,吸气时支气管扩张空气进入,呼气时空气不能完全呼出,致使阻塞远侧肺泡过度充气。

②X线表现:

△一侧肺或一叶肺透明度增加,血管纹理变细;

△病例横膈下降;

△呼气时纵隔向对侧移位。

#弥漫性阻塞性肺气肿

1机理:

为终末细支气管的狭窄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导致以远的肺泡过度充气,并常伴有肺泡壁的破坏。

2X线表现

两肺野透明度增加,常有肺大泡出现;

△两肺纹理稀疏、变细。

右下肺动脉干增粗,其外周肺血管纹理变细;

△胸廓呈桶状,肋骨走行变平,肋间隙变宽,前后径增宽;横膈低平;

△心影呈悬垂样,肺动脉段突出,严重者出现肺动脉高压及肺心病。

(2)阻塞性肺不张

①机理:

由多种原因所致的支气管完全阻塞、肺外压迫及肺内瘢痕组织收缩引起的肺体积的缩小,其中以支气管阻塞最为多见。

支气管完全阻塞后,肺泡内气体多在18-24小进内被吸收,肺叶萎缩

②X线表现:

肺不张的范围不同,其X线表现也不同。

但基本的X线表现就两大征象即直接征象(不张肺体积缩小和密度增高)和间接征象(邻近解剖结构的移位)。

△一侧性肺不张

△肺叶不张

△肺段不张

△小叶不张

(3)阻塞性肺炎

是因支气管狭窄或支气管完全阻塞18小时以内的病理变化,在常规X线上的表现与一般的大叶性肺炎难以鉴别,但在支气管断层上可见支气管腔狭窄可腔内软组织占位。

如果是中央型肺癌所致阻塞性肺炎,在X线上的表现特征为“内浓外淡”性阴影,而一般炎症的表现则呈均匀性实变或“外浓内淡”阴影。

(二)肺部病变

(1)肺泡实变

【病因病理】

⏹肺实质的急性炎症主要表现为渗出,肺泡内的气体被渗出的液体、蛋白及细胞代替,而形成实变。

⏹多见于多种急性炎症,渗出性肺结核,肺出血及肺水肿。

其他如肺梗死、肺泡癌可能有肺段或大叶性实变。

【X线表现】

基本的X线表现是肺野内出现密度增高的阴影,肺体积无改变或有轻微改变。

①腺泡性实变:

多见于5-8mm边缘模糊的斑点状阴影;

②肺小叶性实变:

表现为1-2.5cm边缘模糊的斑片状阴影;

(2)增殖性病变

【病因病理】

病灶主要以纤维母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增生为主,并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提示慢性过程

【X线表现】

①肉芽肿:

以结核最多见,多呈结节形状,密度相对较高,边缘清楚,提示渗出不明显。

3炎性假瘤:

多呈球形或肿块形状,慢性肺炎多为肺段或肺叶阴影,病变边缘较清楚,动态变化不明显,有些病变周围可见长的稀疏的条索样阴影,提示良性。

(3)纤维性病变

【病因病理】

纤维化是指由纤维组织构成的病灶。

是增殖性病变因纤维成分代替细胞成分发展而来。

是个慢性病变过程。

【X线表现】

①局限性纤维性:

表现为索条、结节、斑片、块状阴影,边界清楚,密度高,周围肺结构无明显位置变化。

②大片纤维化:

主要表现为索条和斑片状阴影,同时可引起周围结构如气管、纵隔及肺门向患侧移位。

③弥漫纤维化:

形成小结节、网状、线状及蜂窝状阴影,呈弥漫性分布,常合并肺气肿。

④网状结节病变:

⑷钙化

【病因病理】

钙化通常发生于退变或坏死组织内,多见于肺或淋巴结结核灶的愈合阶段,也可见于某些肿瘤如肺癌、错构瘤、畸胎瘤、转移性骨肉瘤等。

【X线表现】

①结核钙化:

多位于两肺上野,形状不定,常伴有肺门淋巴结钙化;

②肺癌钙化:

常呈沙粒样稍高密度钙化,有时钙化位于肿块边缘;

③错构瘤钙化:

常呈“爆玉米花”样钙化;

④尘肺/矽肺:

肺门淋巴结可发生蛋壳样钙化。

⑸结节与肿块

【结节】(≤3cm)

腺泡结节状阴影

①病理:

直径在10mm以下(4-7mm),边缘较清楚,呈梅花瓣状结节,相当于腺泡范围内的实变。

其病理基础多为肉芽肿、肿瘤、血管炎及其周围炎、渗出、出血或水肿等。

最多见于肺结核的增殖性病变

②X线表现:

表现为小结节状阴影,其密度根据病变的性质不同

有差异

【肿块】

1肿块为圆形或类圆形可有分叶的致密块影。

形成肿块性病变有数十种之多,但常见的有结核球、肺癌、炎性假瘤、转移瘤、错构瘤、肺囊肿等。

2在观察肿块的影像学表现时,应观察肿块的部位、数目、边缘、密度、形态与肺门及胸膜的关系,其中有无空洞及钙化,对确定肿块的性质有重要意义

⑹空洞与空腔

【空洞】

1病因病理:

空洞(cavity)因病变内发生坏死、坏死组织经支气管排出后而形成。

空洞性病变是肺结核、肺脓肿和肺癌比较常见的X线表现。

②X线表现

△虫蚀样空洞:

病理上为大片坏死组织中不规则小空洞,X线上为大片阴影内的多发性透亮区,边缘不规则如虫蚀状,常见于结核性干酪性肺炎。

△薄壁空洞(≤3mm):

多见于结核,内外壁光滑。

△厚壁空洞(>3mm):

在肺结核、肺脓肿和肺癌中均可见。

△空洞的鉴别:

形成空洞的病灶和空洞壁内缘特征。

【空腔】

1病因病理:

为肺内生理腔隙的异常扩大。

与空洞不同的是并非由肺内病变坏死排出后形成的。

如肺大泡、支气管囊肿、囊状支扩及寄生虫囊腔等。

2为壁厚1mm左右,厚度均匀的环形阴影

㈢胸膜病变

1.胸腔积液

由多种疾病累及胸膜导致胸腔内液体的积存,称之为胸腔积液,其性质可为渗出液、漏出液、血液及乳糜等。

(1)游离性胸腔积液:

300ml左右的游离性胸腔积液肋膈角可变钝。

分为少量、中等量、大量胸腔积液。

(2)局限性胸腔积液:

①包裹性积液:

由于脏壁层胸膜粘连,使积液局限于胸腔的某一部位,称包裹性积液。

②叶间积液:

积液局限于水平叶间裂或斜裂的称叶间积液。

③肺底积液:

指胸腔积液位于肺底与横膈之间。

2.气胸及液气胸

(1)气胸:

空气进入胸腔形成气胸。

X线片上表现为压缩肺与胸壁间出现透亮的、无肺纹理的含气区。

(2)液气胸:

是胸膜腔内气体和液体同时存在。

立位X线片上可见气液平面。

3.胸膜增厚(胸膜增厚、粘连及钙化)

4.胸膜肿瘤

转移瘤、间皮瘤及肉瘤。

胸片上可见胸膜呈非钙化性结节样、锯齿样、波浪及扁丘样肿块。

(五)纵隔的改变

1.形态的改变:

主要是纵隔增宽,其原因有炎症、脓肿、肿瘤、出血及脂肪组织过多等。

2.密度的改变:

增高(肿瘤等)

减低(纵隔气肿等)

3.位置的改变

(1)向患侧移位:

肺不张、肺纤维化及广泛性胸膜增厚。

(2)向健侧移位:

胸腔积液、巨大胸膜或肺内肿瘤及纵隔肿瘤。

(3)纵隔疝:

一侧肺气肿时,过度膨胀的肺脏连同纵隔同向健侧移位,好发生于纵隔的前上部与后下部。

(六)横膈的改变

1、形态改变:

半球形、扁平形、波浪形。

2、位置改变:

升高或降低。

3、运动变化:

减弱、消失、矛盾等运动。

二.CT表现

(一)气管、主支气管病变

1.直接征象

(1)管腔内肿物

(2)管腔狭窄和梗阻

(3)管壁增厚

2.间接征象

阻塞性肺气肿、肺炎及肺不张

(二)肺部病变

1.肺泡充实性病变

(1)病因:

①炎症;②肺水肿;③肺挫伤、出血;④肺结核;⑤肺梗死;⑥肺泡癌等。

(2)病理:

肺实变指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内的空气被病理性液体细胞或组织所替代。

病变累及的范围可以是腺泡、小叶、肺段或肺叶。

(3)CT表现:

可表现腺泡结节影、片状边缘模糊影、肺段或肺叶分布的均匀致密影,蝴蝶翼状分布的大片阴影、磨玻璃阴影以及在实变阴影中的空气支气管征。

2.增殖性病变

3.纤维化

4.钙化

≥100Hu

局灶性钙化

弥漫性钙化

5.结节及肿块

(1)CT对肺肿块诊断的优点:

①能发现小病灶和隐蔽部位的病灶;

②能发现病灶内的密度变化如空洞、空泡、钙化及脂肪等。

③通过HRCT和强化能进一步发现病灶的细节和血供情况。

(2)肺良性肿块的CT特点:

①多为圆或椭圆形阴影,边缘光滑,少有分叶,无毛刺,密度均匀;

②肿块钙化位于中央或大于肿块面积20%;

③肿块内脂肪密度;

④CT增强后只有轻度强化;

⑤肿块多在3cm以下;

⑥肿块周围有卫星病灶,近胸膜处有粘连;

⑦空洞位于中央且内壁光滑。

6.空洞和空腔病变

(1)空洞:

观察空洞的CT表现应注意空洞的部位、数目、洞壁厚度、洞壁内缘及外缘的形态、洞内容物以及空洞周围情况。

(2)空腔:

空腔的壁绝大多数为薄壁,约1-2mm,继发感染后壁可增厚。

空腔病变见于先天性肺囊肿、囊状支气管扩张和肺大泡等,合并感染可见气液平面。

7.肺气肿

(1)分型:

①小叶中心型;

②全小叶型;

③间隔旁型;

④瘢痕旁型。

(2)病理及HRCT表现:

①小叶中心型肺气肿:

为小叶中心部分呼吸性细支气管及其壁上的肺泡扩张,HRCT可见小叶中心部呈0.5-1cm的无壁透明区,多发生于两上肺。

②全小叶型肺气肿:

为整个肺小叶受累,在HRCT上表现为两肺大范围的无壁低密度区,好发于中下肺。

③间隔旁肺气肿:

病变累及小叶边缘部分,表现为胸膜下小气泡,亦可伴有较大的胸膜下肺大泡。

多在胸膜下可沿胸膜、叶间裂及纵隔旁分布。

④瘢痕旁肺气肿:

为肺纤维状化及瘢痕病变周围的异常的含气腔隙。

(三)肺门改变

1.肺门增大:

引起肺门肿块常见原因主要有淋巴结肿大、中央型肺癌及大血管异常。

CT表现:

淋巴结肿大位于支气管的分叉部,中央型肺癌位于支气管腔内外及其周围,血管性病变与肺动脉和肺静脉相连。

2.肺门移位:

(四)胸膜改变

1、胸腔积液

(1)CT检查可发现100ml以下的积液,表现为胸腔下后部沿胸廓内缘起行的新月形水样低密度区。

(2)包裹性胸腔积液:

应与肺外周病变相鉴别,前者与胸壁的交角为钝角,而肺占位如肺肿块、肺脓肿等多为圆形,与胸壁的交角呈锐角。

2、气胸与液气胸

(1)气胸:

(2)液气胸:

在CT图像上可见胸腔内出现液气平。

3、胸膜增厚、粘连及钙化

4、胸膜肿瘤

(1)病因:

①转移瘤;

②胸膜间皮瘤;

③机化性脓胸;

④石棉性胸膜斑块等。

(2)CT表现:

①非钙化性结节样、波浪状、锯齿状胸膜增厚,多为恶性胸膜增厚。

②钙化性胸膜增厚多为良性,如机化性脓胸或石棉斑块。

③累及胸膜外脂肪层者多为恶性。

④有增强者多为恶性。

⑤可伴有或不伴有胸水。

(五)纵隔改变

1、位置的改变

2、形态的改变

3、密度的改变

4、邻近结构的改变

三.异常MRI表现

MRI在胸部疾病中应用较少,常作为CT检查的补充,主要用于检查纵隔病变、肺门肿块及心脏大血管病变,对肺实质和肺间质性病变则很少应用

(一)肺部

1、渗出性病变:

T1WI为中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

2、纤维化:

T1WI、T2WI为中等信号

3、空洞与空腔:

4、钙化:

一般多为低信号

5、肿块:

(二)胸膜

1、胸腔积液: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2、胸膜肿瘤:

T1WI稍低或中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可明确与胸膜下脂肪带的关系。

3、胸膜肥厚、粘连与钙化:

(三)纵隔

1、实性肿块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