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创造1819世纪的欧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2905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8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社会的创造1819世纪的欧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现代社会的创造1819世纪的欧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现代社会的创造1819世纪的欧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现代社会的创造1819世纪的欧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现代社会的创造1819世纪的欧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社会的创造1819世纪的欧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docx

《现代社会的创造1819世纪的欧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社会的创造1819世纪的欧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社会的创造1819世纪的欧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docx

现代社会的创造1819世纪的欧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现代社会的创造:

18~19世纪的欧洲》

讲义纲要

现代社会的创造

——18、19世纪欧洲史(摘要)

TheCreationofModernSociety:

Europeinthe18thand19thCenturies

●课程内容提要(大纲):

18—19世纪是欧洲主要国家的现代化时期,也是全球性现代社会的创生时期。

我们现在所看到、所追求或所批判的现代文明,主要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的欧洲形成的。

因此,了解这个时期欧洲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迁的历史,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我们自己生活的这个时代。

下面是本课程的简纲和主要参考书目。

导论:

现代欧洲的诞生

第一部分欧洲旧制度

一、社会二、经济三、政治四、文化

第二部分法国革命与欧洲

五、法国大革命六、拿破仑战争及其影响

第三部分欧洲的新生

七、工业革命与欧洲工业化八、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变化

九、骚动的精神世界和帝国主义的出现

结语:

欧洲现代化的成败

【参考书目】

基佐:

《欧洲文明史》、《法国文明史》

苏联科学院编:

《英法德俄历史》(上下)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沃勒斯坦:

《现代世界体系》

帕尔默、科尔顿:

《近现代世界史》(三卷)

霍布斯鲍姆:

《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

新编剑桥近代史第7、8、9卷

郭华榕、徐天新主编:

《欧洲的分与合》

陈乐民:

《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欧洲文明的进程》

索布尔:

《法国大革命史》

勒费弗尔:

《法国革命史》

马克思: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选》卷一)

高毅:

《法兰西风格:

大革命的政治文化》

●教学环节安排:

本课程期间将安排两次课堂讨论,写两个期中作业(小论文)。

期末有闭卷考试。

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为60:

40。

导论:

现代欧洲的诞生

一、“欧洲”的由来

关于“欧洲”这个地理概念的由来,希腊神话有一说法:

欧罗巴是腓尼基王阿革诺耳的女儿,宙斯为她的美丽所迷,就在某一天趁她在海边草地上玩耍时,变做一头金色的公牛,诱她骑到自己的背上,然后把她拐到了大海另一边的一块大陆上去了。

后来她就住在了那里,那块大陆就按她的名字被称做欧罗巴。

地理学则有另一说法:

欧罗巴和亚细亚最初分别指的是爱琴海海岸的日落方向和日出方向。

从词源上看,一般认为欧罗巴一词最早来自古埃及语,后传入腓尼基语,词根为ereb,原义为日落。

腓尼基人生活在东地中海与黎巴嫩山脉之间狭窄的走廊地带,每天都能看到海上日落的景色。

黎巴嫩山脉东边是亚述人的地界。

公元前9世纪腓尼基并入亚述帝国之后,亚述人也承袭了腓尼基人的方位观,把爱琴海以西的地中海称为ereb,即日落之处。

而亚细亚(Asia)一词来自亚述语的asu,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亚述王国起源于亚述尔城(Assur),该城位于底格里斯河畔,每天可看到太阳升起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

据说那是当年亚述人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

后来的希腊罗马人沿用了这个词的地域含义,将所有地中海以东的地方都称做asu,并演化出asia这样的读音和词形。

后来,古希腊人的海外殖民活动逐渐改变了腓尼基人对欧亚大陆的狭隘理解。

当古希腊人主宰地中海世界的时候,他们曾组织过大规模的海外殖民。

殖民者乘船穿过了今日的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了黑海,公元前7世纪前后在海峡口建立了拜占廷城(即今天的伊斯坦布尔),在黑海的多瑙河河口建立了伊斯特洛斯(Istros),在第涅伯河河口建造了蒂拉斯(Tyras),在南布格河河口建造了其他一些城市,如敖德萨等等。

这一带许多地名在语源上都来自古希腊语。

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文献中就有了以达达尼尔海峡、黑海、高加索山脉和里海一线划分欧亚大陆的记载。

至于黑海以北,17世纪以前欧洲人一直以顿河为欧亚分界线,而把东斯拉夫人的“罗斯”国家排除在欧洲之外,认为它和东方的鞑靼人一样都属于亚洲。

至多只认为罗斯是一个跨在欧亚分界线上的国家。

后来,罗斯国家渐渐发展成俄罗斯,俄罗斯在欧洲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到1815年“成为欧洲政治体系强有力的参与者”,欧洲的边界才逐渐东移,到19世纪中叶就落到了今日的乌拉尔山乌拉尔河一线。

二、18世纪前欧洲简史

欧洲文明起步相对来说是比较晚的,第一个欧洲文明——爱琴文明,即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发生于公元前2000—1100年,而西亚、埃及早在公元前3500—3100年就有了文明,印度文明约初兴于前2400年(印度河文明,又叫哈拉帕文化或摩亨约·达罗文化),中华文明前2100年(如算上五帝时代,则可前推至前2600年)。

爱琴文明的发生得益于西亚、埃及文明的影响(距离较近)。

两个阶段,均属青铜时代。

前一阶段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是当地土著(非印欧语族的远古居民)创造的,后一阶段迈锡尼文明则是由印欧语族的希腊人创造的。

迈锡尼文明后来覆灭了,发生了一段时间的倒退,后来才由新来的希腊人建立了希腊城邦(数以百计),吸收了东方文明的优秀成果,创造了铁器时代的希腊文明。

希腊文明十分辉煌,有两个突出的亮点:

一是(奴隶制)民主政治,二是人文与科学文化。

希腊人一度称霸地中海,后霸权转到了罗马人手里。

由于罗马人完全继承了希腊文化,故希腊罗马文明被欧洲人统称为古典文明。

希腊文明还有一个核心特征,这就是具有“此世”取向。

对死后的世界不关心。

世俗理性精神很强。

两亮点与此密切相关。

但也有消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个人自由意识成长不起来。

人人都必须为城邦的安全和福利献身,以此为生活的唯一目标。

这一情况主要和奴隶制有关(城邦一旦陷落大家就要当奴隶),也和城邦“小国寡民”的特点有关。

德国学者Simmel认为,在古代社会之所以很难看到特别的个体化行为,是因为古代社会群体太小的缘故:

群体愈小,个人就愈必须依赖它,就愈少在群体之外找到生存的可能性,就愈必须与群体融合(参见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页21-22,)。

这种情况,只有在大型的民族国家出现之后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不过这说法也可疑。

古代中国并非小国寡民,又为何缺乏个人自由意识呢?

看来主要还是和文化的“此世”取向有关。

不关心灵魂问题的文化,对个人的问题总是比较淡漠的,人们在意的主要是社会关系,而非个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

然而话说回来:

印度文化并不是“此世”取向的,可那里为什么也没有什么个人意识呢?

看来同一取向的文化也不是铁板一块,印度的“他世”和西欧的“他世”就不是一回事。

那么关键究竟在那里?

人们可能会想到“一神教”和“多神教”的差异,但伊斯兰文明又能提供一个反证:

这也是一神教,而且可能还是最彻底的一神教,可那里为什么至今也没有发生个人意识的真正觉醒?

也许,真正的关键还在其他方面。

我们看到,到罗马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基督教兴起了。

它来自西亚的巴勒斯坦,是从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发展起来的,而犹太教属于另一种文明——希伯来文明。

此文明的核心特征是具有“他世”取向,信奉唯一真神耶和华,以死后灵魂上天堂(这样就得救了,也就是获得了永生)为终极关怀。

但基督教在成长过程中受希腊文化影响很大,接受了很多希腊文明的东西,主要是它的世俗理性精神。

这样就发生了“两希”文明的融合,基督教就是这种融合的产物。

由于这种融合,基督教就成了一种很特别的宗教:

它既关心灵魂获救,又富有理性精神——表现在相信人的理性作为上帝理性的一部分,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来证明基督教教义的正确。

基督教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皈依者如云。

结果是使希腊文明的特征发生了重大变化。

除了基督教,罗马文明还创造了罗马法,也正是这个东西,为我们解释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这两种一神教文明之间的本质差异,提供了一个关键性的依据。

罗马法的最大特出之处,就是从法律上确立了私有制的概念(私有权就是排他的个人占有权),解决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的“产权不清”的问题(这个问题西方后来在罗马法影响下比较好的解决了,但在东方世界仍长期存在着,直到今天也没有解决)。

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

在欧洲的疆域一直到英伦三岛,到来因河多瑙河。

基督教、罗马法随之扩散。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

后日耳曼人入侵,摧毁了西罗马和古典文明,但基督教和罗马法的部分内容还是保存下来了,它们同日耳曼文化的一些要素(如亲兵制、撒立克法、马克公社等等)一起相融合,共同开创了欧洲的封建时代。

在中世纪初期,基督教会也发展出了两个中心:

一个是罗马天主教教会,首领为教皇;一个是拜占廷东正教教会,首领为牧首。

后来的东西欧分化也由此开始了。

东西欧历史发展的差异主要在于,东欧较接近于亚洲模式,社会权威单一,行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教会缺乏独立性,在中央集权的国家政府统属之下行使宗教裁判权。

西欧则不同,社会权威呈多元化状态,即存在多个权力中心。

首先世俗权威和宗教权威是分离的,有罗马教廷(教皇在精神上领导着整个西欧居民),也有各国宫廷,还有许多贵族的封建领地,自治城市等等,互相制约。

在社会权威高度分裂的同时,西欧又具有精神文化上的高度统一性,即统一于基督教。

正是这种权威多元和有统一的基督教文化这两个特点,使西欧社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具体说来,基督教文化使西欧人有极大的侵略性或进取性,而权威的多元性为这种进取性的充分发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参看《全球通史》卷二第一章第一节)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必须重视,就是在经济形态上,中世纪西欧尽管属于广义上的农业社会,但并非像中国那样特别依赖农业,不是以农为本,而是农牧并重。

这不仅使那里的人营养更好一些,而且生态、动力资源也有较大的优势,社会更富有活力(虽然这在很长时期里隐而不现)。

肉食多对香料需求也多,故商业动力也足一些。

所以,尽管西欧在中世纪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相对于东方而言),但终于能够后来居上,率先从农业社会走出来进入工业社会。

中世纪西欧的确比较乱,封建割据严重、军阀混战不断,而且经济水平低下,居民抵抗灾变的能力极弱:

1348-49年的黑死病,一下子就消灭了差不多2/5的人口。

但经济仍一直在缓慢发展,有些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到中世纪晚期还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意大利北部。

这个地区在14世纪时商业十分发达,出现了许多繁荣的城市,也正是这些城市中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天主教神学的精神控制开始松动,个人自由意识和民族自由意识均开始觉醒。

然后开始科学革命、商业革命(严格说来算不上革命,因为那是数百年内发生一个事变过程),远洋探险,发现美洲新大陆,发动海外殖民释放剩余人口,攫取财富。

个人自由意识觉醒推动了宗教改革,改教运动又产生了新教伦理,产生了绝对主义政治理论,并推动了绝对王权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为争取个人自由,发展资本主义,新生资产阶级又向绝对王权发难,要求以人民主权取代君主主权,于是发生了最早的一些资产阶级革命(最重要的是英国革命)。

在英国革命的同时科学革命也进入了高潮,同时诞生了牛顿力学和洛克学说。

这是17世纪的一场“双元革命”,它促发了启蒙运动,欧洲即在此背景下进入了18世纪,并由此开始阔步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所有这些概念都非常重要,必须弄清楚)

三、学习18、19世纪欧洲史的意义

18、19世纪的欧洲历史就是欧洲工业文明化的历史,也即现代文明化的历史,或者就叫现代化的历史。

欧洲的现代化预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全人类都将以欧洲为榜样走这条现代化的道路,即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

实际上当今世界席卷全球、方兴未艾的现代化运动就是由欧洲现代化开启的。

什么叫现代化?

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有的说是当代经济、技术上落后的国家追赶经济、技术上先进国家的历史过程;有的说就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有的说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有的说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参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第一章)。

罗荣渠老师自己的观点是:

“作为人类近期历史发展的特定过程,把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的实现作为现代化完成的一个主要标志也许是合适的。

”(页17)那么究竟什么是“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

这还会有很多争论。

不少人仅注意经济、技术方面的指标,好像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也就是拥有巨大物质生产力的社会,仅此而已。

其实一个社会是一个系统结构,其中必定包含有一系列的子系统(主要为经济技术、政治制度、文化心态三者),这些子系统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工业社会也是这样一个系统,其中高水平的经济技术是和代议民主制度及相应的崇尚理性或科学的文化精神、人文素质紧密相连的。

要搞现代化,就必须三管齐下(或按一定步骤有先有后地下,总之三个方面都要兼顾,不可偏废),否则就没有真正的现代化。

甚至还会出乱子(如历史上的德意日)。

为什么非得现代化?

有人会说,那是因为现代社会先进、发达、繁荣、富强,是人类目前的最佳生存状态。

当然也会有人反对,说这是俗见,现代社会有很多严重问题,还不如传统社会合理(尽管传统社会也很糟糕),现代化是倒退。

这种思想其实早在18世纪,即欧洲现代化刚刚起步时就出现了。

但直至今天,这种反现代文明的思潮仍不居主流。

主流思潮还是坚持现代文明的先进性、优越性,尽管人们也同意现代文明有一定的问题,需要修正、调整。

现代文明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有生有灭,最终肯定是要死亡的,只是在今天看它的路还远未到头。

因此,在发达国家,稍微有点现实精神的人都不会在短期内抛弃现代生活方式。

而在发展中国家,人们追求现代化除了向往生存状况改善的自然欲望之外,还有另一层重要的民族主义的现实考虑:

落后了就要受气挨打。

这意味着无论结局是好是坏,现代化大潮具有不可逆性,现代化是一条不归之路。

现代化,就是获取现代性,就是接受现代文明。

而现代性或现代文明,主要就是三个要素:

科学化(或理性化)、工业化、民主化。

这三个要素,也可称作现代文明的三项基本原则,主要都是在18—19世纪的欧洲锻造出来的,尽管17世纪的欧洲也为此作了一些重要的准备工作。

欧洲锻造出了这“三化”,同时也就率先初步完成了自己的现代化进程。

说当时欧洲的现代化还很“初步”,是因为现代文明这东西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现代文明的三大要素都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但各要素的具体情况又略有不同。

比如,科学化(亦即理性化)这个问题就很复杂,有一个如何由浅入深的问题。

开始时有些幼稚,牛顿的科学革命使机械唯物论泛滥,常在思想上发生误导,表面上坚持理性实际上却导致非理性的结果。

后来产生了辩证唯物论,有所修正了。

再后来又有了爱因斯坦的革命性突破,机械论的宇宙观不说完全瓦解了,但到底受到了一次极大的冲击。

这意味着人的思维方法更加科学化、理性化了。

[现在一些主要的现代性论者都强调现代性的“反思性”特点,这指涉的实际上就是现代性的“理性化”原则。

工业化的意义也经历过重要变化,原来的意思比较狭窄,仅指有组织的、工厂制的大工业生产方式取代传统的小农经济、小作坊经济的过程,现在看来不一定非得大工业了(因为有了托夫勒说的第三次浪潮,那很大程度上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只要一般地具备劳动分工、市场、理性化和机械化这些特征即可。

有人说工业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被超越了,西方已进入了“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理由是信息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了工业的产值。

我不能同意这样的看法。

仅根据产值来源来确定社会性质是片面的。

工业化或工业社会是有一套指标的,那就是生产机械化、劳动分工化、管理科学化、经济市场化。

没有达到这些指标的就是前工业社会(主要是农业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是否超越了这些指标呢?

没有。

所以还是工业社会。

民主化更是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有极大发展空间的东西,而欧洲在19世纪末所达到的民主程度实在是很有限的,而且直到现在情况仍不尽人意。

民主的核心价值有两个,即自由与平等。

这两个东西都很抽象,难以界定。

各自都有一个大致的含义,人人都知道一点,但又无人能无可辩驳地说清楚。

一旦真要把它们落到实处,就不能不十分注意客观情况,就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就是把两者放到非常具体的范围内来理解,否则就会把事情弄得一团糟。

另外,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特别,既有一致之处,也有矛盾之处,而且矛盾之处常常相当突出。

民主就是把这两个价值协调起来。

民主水平高不高,就看这两个价值协调、结合得好不好。

这极不容易。

但到19世纪末,欧洲毕竟已经具备了现代社会的所有最重要的特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都远远地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很多方面成为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学习的榜样。

鉴往知来,通过考察现代文明的锻造过程,通过探讨欧洲的现代化进程,来认识我们时代的特点,了解一点有关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或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本课程的目的。

第一部分:

欧洲旧制度

一、社会

[三个等级的划分]中世纪欧洲社会普遍存在着三个等级的划分。

这种划分来自天主教神学理论。

由于人生终极目标是灵魂获救,即死后能上天堂,故僧侣是最重要的人,是给人们开具上天堂的通行证的,属于第一等级。

武士也很重要,是用剑来为上帝服务的,属于第二等级。

其他的人都是为这两群人提供生活资料的,是他们的仆人,用他们的劳动来维持整个社会运转,属于第三等级。

第一第二等级是特权等级,常常统称贵族等级。

第三等级是没有特权的,属于平民等级。

所以三个等级实际上也可以看作两个阶层——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

在18世纪的时候,直到法国大革命以前,整个欧洲都是由贵族掌管着的,欧洲社会因此被称“贵族社会”,也有人称之为“法兰西式的贵族社会”——为什么?

因为法国的贵族势力最大、最有典型性。

[贵族阶层的情况]贵族成分很复杂。

狭义上指的是军功贵族,在法国叫佩剑贵族。

广义上指整个特权等级,包括僧侣等级(也叫教会贵族),到18世纪时还应加上上层中产阶级(主要是大商人和出身中产阶级的大官僚,后者在法国叫做穿袍贵族,不能配剑的)。

军功贵族和教会贵族贫富分化很厉害,贫穷者的社会地位很低,实际上和平民差不多。

佩剑贵族和穿袍贵族社会地位差别也很大,后者哪怕官儿再大,在没官职的前者面前还显得低人一等。

教会贵族位高权重的,一般也都出身自佩剑贵族。

这说明军功是贵族的本源。

军功就是荣誉,故贵族最重视荣誉。

也因为享有荣誉而充满优越感,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血统高贵,因而不屑于经商,觉得经商有失身份。

但在这点上大陆和英国有重大差异。

这也和两国贵族享有特权的大小有关。

法国贵族一般可以免除大部分捐税负担,英国贵族则必须交税。

所以法国贵族可以清高,英国贵族则清高不起来。

贵族因军功而贵,也因军功而富。

因为军功会受到奖赏,奖赏的形式一般都是给土地(叫领地)。

所以领地的大小是军功大小的标志。

也正因如此,贵族阶级十分重视地产的完整,总想保持较大的地产。

所以封建时代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实行长子继承制,爵位和土地均由长子继承,以防止家族领地的析分。

英国、西班牙、奥地利都有这种继承法。

英国虽然经过了革命,但长子继承制却保存了下来,在18世纪虽然出现了批评的舆论,此制度仍照行不误。

连带着在英国的北美殖民地也盛行之,是欧洲封建制流播到北美的少有的要素之一。

法国比较特别,没有这种继承法,土地析分情况比较严重,但法律上仍通行“没有无领主的土地”的封建原则。

[两种类型的政治统治]贵族在18世纪欧洲到处都是社会的主宰。

通过罗马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精神统治权,贵族的社会统治权还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因为教会的高级职位基本上都是由贵族垄断的。

贵族在国家政治事务中的影响,因国而异。

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官僚政治型,存在于法国、西班牙、丹麦、德意志诸邦、两西西里等国乃至俄国,那里绝对王权比较发达,大军功贵族的权势受到较大限制,他们多居住在王朝宫廷里,担任军政要职,或出任大使,表面上很风光,权位也很高,但并无实权,掌握实权的是平民出身的或小贵族出身的官僚贵族,从中央到地方皆如此。

另一种是贵族政治型,存在于匈牙利、波兰、瑞典、英国等王权比较疲弱的国家,那里贵族势力较强,能够以集团的名义控制国家政权。

比如在匈牙利,贵族非常多,1787年统计:

匈牙利人口仅法国的1/4,贵族家族数目却是法国的3倍。

18世纪中期,匈贵族组成的军队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主力军。

匈国王长期是外国人(奥地利人),但由于贵族势力强大,仍得以保持匈牙利的民族特性。

这里有一特殊的传统惯例:

非匈牙利贵族不得拥有房地产,故匈贵族地产巨大,极富有,还拥有不纳税的特权,在政府和军队中也有显赫的权位,能实际左右朝政。

直到18世纪末都是如此。

波兰情况与匈类似,贵族人多势众,是王国的实际统治者,国王是由贵族选举产生的,实为贵族共和国(也叫寡头政体,由20—30名大贵族控制着国家政治生活)。

瑞典的贵族不如波兰厉害,但在18世纪期间也曾控制了国家政治达50多年(1720—1772)。

英国贵族在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也长期控制了国家政权,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后才慢慢让出其政治垄断权。

但应该注意:

虽都是贵族政治,英国的情况和其他国家的情况却有本质的差异,原因就是英国的经济发展远远地走在其他国家的前头,就要告别农业文明时代而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了。

(思考题:

18世纪英国贵族和欧洲大陆的贵族有什么不同?

[平民阶层的情况]18世纪欧洲平民的情况也很复杂,但可大致分为市民和农民两大块。

——市民。

通常所说的“中产阶级”就来自市民,应该说来自市民的中上层。

下层市民比较贫苦,不能算做中产阶级。

但到底以多少财富为标准也比较模糊。

18世纪欧洲各国中产阶级的情况很不一样,大体上西欧较强,南欧(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中东欧(从德意志地区直到俄国)较弱。

英国中产阶级最发达,那里社会的最大特点就是贵族和平民之间界限不很分明。

法国就不一样,商人虽富有,但不大容易跻入贵族行列。

荷兰又不同,商人势力极强,16世纪末就发动了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然后就成了社会的主宰,但因荷兰富商集团(属于上层中产阶级)具有很大的封闭性、排他性,其统治形式陈旧、保守,和封建贵族差不多,故这种政治统治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贵族政治——商业贵族政治。

荷兰商人在经济上也有极强的垄断(独占)倾向。

如为了垄断肉桂(当时极受欧洲人欢迎的上等香料,价值高于黄金)贸易,荷兰东印度公司命令盛产肉桂的锡兰岛专门生产之,其他岛屿上的肉桂树则全部砍去。

18世纪欧洲许多商业发达的城镇(如威尼斯、热那亚、莱比锡等等)里都有荷兰商业贵族那样的上层中产阶级。

德国当时相当落后,但也有一些先进的商业文明的孤岛,如莱比锡、汉堡、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等等自由市,那里商人财大气粗,已经敢于藐视封建社会的礼数,向贵族要求平等权利了(比如莱比锡的商人敢于举办一些大型音乐会,以往那只是王公贵族才能搞的文化活动)。

而在德意志各邦国,中产阶级力量就弱得多了,阶级壁垒甚至比在法国还要森严。

匈、波、俄商人阶层的情况和德意志各邦相似。

匈牙利商人大都是外籍人,有信东正教的希腊人,也有德意志人,地位极低,连购置房地产的权利都没有,人数也少。

波兰更可怜,几乎没有城市,首都华沙在1772年仅有10万人,超过2万人的城镇总共只有4个,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工商业。

在俄国,彼得大帝之前一直抑商,彼得改革后商人势力有所发展,但仍然十分有限。

不过,在中东欧中产阶级虽然作为商业阶层很不发达,但作为官僚阶层却有相当大的影响。

也就是说,中产阶级在那里主要是通过担任各级政府官员来显示自己的存在的。

18世纪中东欧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特色,就在于那里有一种很发达的文官制度。

该制度是在普鲁士首先发展起来的。

普鲁士原是神圣罗马帝国内的一个公国,1701年成为王国,发展起一种被称为普鲁士精神的“国家崇拜”:

政府十分重视国家建设,广泛吸收贵族分子和平民知识分子入朝作官,人们也以从政和为国效力为荣。

而且,官员升迁靠资历业绩,和英国及德意志其他地区靠宫廷恩赐、法国靠花钱买官大不相同。

做官薪俸也不高,也不能发挥自由意志,但纪律严明,效率很高。

官员们握有管理国家各级政府的实权。

这个制度非常成功,普鲁士的国力由此迅速提升,1740年后打败了奥地利。

奥地利不得已,只好学着它搞文官制度,到19世纪初奥地利也出现了一个由社会精英组成的文官队伍。

(思考题:

为什么普鲁士会兴起“国家崇拜”?

——提示:

这个问题和“三十年战争”在德意志地区造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