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尖子生调研考试试题三生物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2746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7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尖子生调研考试试题三生物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尖子生调研考试试题三生物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尖子生调研考试试题三生物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尖子生调研考试试题三生物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尖子生调研考试试题三生物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尖子生调研考试试题三生物 解析版.docx

《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尖子生调研考试试题三生物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尖子生调研考试试题三生物 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尖子生调研考试试题三生物 解析版.docx

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尖子生调研考试试题三生物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描述的化合物中元素组成一定相同的是

A.纤维素酶催化的底物,脂肪酶催化的底物

B.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C.红细胞内运输氧气的物质,HIV的遗传物质

D.具催化功能的有机物,具调节功能的有机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糖类和脂肪的组成元素是C、H、O,磷脂、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等。

【详解】纤维素酶催化的底物是纤维素,脂肪酶催化的底物脂肪,纤维素和脂肪的组成元素都是C、H、O,A正确;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蛋白质,组成元素是C、H、O、N等;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组成元素是C、H、O、N、P,B错误;红细胞内运输氧气的物质是血红蛋白,组成元素有C、H、O、N、Fe;HIV的遗传物质是RNA,组成元素是C、H、O、N、P,C错误;具催化功能的有机物是蛋白质或RNA,具调节功能的有机物是蛋白质、脂质等,两者的组成元素不一定相同,D错误。

2.“颜色反应”是鉴定特定物质的常用方法。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为检测待测样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可以使用斐林试剂检测

B.用苏丹Ⅲ和苏丹Ⅳ检测组织切片内的脂肪时,染色时间长短不同

C.若待测样液中不含蛋白质,则加入双缩脲试剂后样液颜色不变

D.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所含物质种类不同,使用方法也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5)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

【详解】斐林试剂只能检测出待测样液中是否含有还原糖,但不能检测出特定的还原糖,A错误;苏丹Ⅲ和苏丹Ⅳ都能用于检测组织切片内的脂肪,但苏丹Ⅲ的染色时间是3min,苏丹Ⅳ的染色时间是1min,B正确;双缩脲试剂中的B液是蓝色的,即使待测样液中不含蛋白质,加入双缩脲试剂后样液颜色也会发生改变,C错误;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所含物质种类相同,但是物质的浓度不完全相同,使用方法也不同,D错误。

3.如图所示为真核细胞内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囊泡1和囊泡2包裹的蛋白质空间结构不同

B.若无其他细胞器的参与,则图示过程一般不能正常进行

C.囊泡1和囊泡2不属于真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D.完成图示过程,细胞器3的膜面积基本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

分泌蛋白先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以氨基酸为原料形成多肽链,然后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内质网以出芽形式形成囊泡将蛋白质运输到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进一步加工、分类和包装,由囊泡发送到细胞膜,蛋白质由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

据图分析,细胞器1是核糖体,细胞器2是内质网,细胞器3是高尔基体。

【详解】囊泡1和囊泡2包裹的分别是较成熟的蛋白质和成熟的蛋白质,因此两者包裹的蛋白质空间结构不同,A正确;图示过程的正常进行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B正确;囊泡1和囊泡2都属于真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C错误;该过程中,细胞器3(高尔基体)接受了来自于内质网的囊泡,同时形成囊泡移到了细胞膜,因此其面膜机几乎不变,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的详细过程,判断图中各种细胞器的名称,明确细胞内包括囊泡在内的所有膜结构都属于生物膜系统。

4.不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会存在一定差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原核细胞内细胞器均无膜结构,真核细胞内细胞器均有膜结构

B.胰岛A细胞内无胰岛素基因,胰岛B细胞内无胰高血糖素基因

C.乳酸菌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酵母菌细胞只能进行有氧呼吸

D.大肠杆菌细胞内无细胞核,有些成熟的真核细胞内也无细胞核

【答案】D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且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同一个生物体不同的细胞中含有的基因是相同的,但是表达的基因不同;乳酸菌是厌氧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

【详解】真核细胞中的核糖体和中心体是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A错误;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中含有的核基因相同,两者细胞中都含有胰岛素基因和胰高血糖素基因,B错误;乳酸菌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酵母菌细胞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错误;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也没有细胞核,D正确。

5.如图所示为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①原生质层相当于渗透系统中的半透膜

B.图中甲状态时②的渗透压大于外界的渗透压

C.图中的③、细胞膜和液泡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

D.从甲状态到乙状态,水分子不会进入该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①为原生质层,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②为液泡中的细胞液;③为细胞壁。

【详解】图中①原生质层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相当于渗透系统中的半透膜,A正确;图中甲处于质壁分离的初始状态,此时②细胞液的渗透压小于外界的渗透压,B错误;图中的③为细胞壁,是全透性的,C错误;从甲状态到乙状态,水分子既可以出细胞,也可以进细胞,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内外因,能够准确判断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结构或成分的名称,明确细胞壁是全透性的。

6.研究发现在高浓度淀粉保护下α-淀粉酶的耐热性很强,在适量的钙盐和食盐存在下,pH值为5.3~7.0时,温度提高到93~95℃仍能保持足够高的活性。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探究温度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溶液pH属于无关变量

B.当底物浓度较高时,94℃下α-淀粉酶的空间结构不会改变

C.α-淀粉酶的耐热性虽然很强,但该酶也不应在高温环境中保存

D.不同温度下,α-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的速率有可能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酶的活性受温度、pH的影响,最适宜温度或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高于或低于最适宜温度或pH酶的活性都会降低,高温、强酸、强碱都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导致酶丧失活性。

【详解】探究温度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而溶液pH属于无关变量,A正确;根据题意分析,在适量的钙盐和食盐存在下,pH值为5.3~7.0时,温度提高到94℃仍能保持足够高的活性,即空间结构没有改变,B错误;α-淀粉酶的耐热性虽然很强,但高温不适宜其保存,即该酶应该在低温环境中,C正确;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不同温度下,α-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的速率有可能相同,D正确。

7.如图所示为肠黏膜上皮细胞中发生的两种联合转运。

已知细胞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的Na+浓度,而K+正好相反。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经钠—钾泵的跨膜运输不消耗能量

B.Na+进出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方式不同

C.肠黏膜上皮细胞内的葡萄糖可以运出细胞

D.K+离子运出肠黏膜上皮细胞需载体协助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已知细胞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的Na+浓度,而K+正好相反。

因此图中钠离子通过钠钾泵逆浓度差出细胞和钾离子通过钠钾泵逆浓度差进入细胞的方式应该都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图中显示钠驱动的葡萄糖载体蛋白有两个结合位点,可分别与细胞外的钠离子、葡萄糖结合,当钠离子、葡萄糖分别与该载体结合后,载体蛋白则借助钠钾泵建立的电位梯度,将钠离子和葡萄糖同时运输到细胞内,从某种意义上说,钠离子和葡萄糖运输到细胞内都属“载体协助的被动转运”。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钾离子和钠离子通过钠钾泵进出细胞的运输方式是需要消耗能量的,A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Na+进出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方式分别是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B正确;肠黏膜上皮细胞内的葡萄糖可以运出细胞,C正确;K+离子运出肠黏膜上皮细胞需载体协助,D正确。

8.细胞内有多种高能磷酸化合物,而ATP是较重要的一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中ATP的含量高低与细胞代谢强弱呈正相关

B.ATP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也是重要的储能物质

C.细胞内能为吸能反应直接提供能量的不全是ATP

D.叶绿体内合成的ATP可用于细胞主动吸收无机盐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

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

【详解】细胞中ATP的含量很少,但是转化非常迅速,A错误;ATP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不是重要的储能物质,B错误;细胞内能为吸能反应直接提供能量的不全是ATP,如NADPH也可以为光合作用暗反应供能,C正确;叶绿体内合成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过程,D错误。

9.如图所示为叶肉细胞内碳元素的转移路径。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二氧化碳

三碳化合物A

葡萄糖

三碳化合物B

二氧化碳

A.葡萄糖不是图中②过程的唯一产物

B.图中①过程消耗的二氧化碳可由④过程提供

C.图中③过程释放的能量全部用于合成ATP

D.图中④过程的场所有可能是细胞质基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①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②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中的三碳化合物的还原,③表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④表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

【详解】图中②过程表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产物除了葡萄糖外,还有五碳化合物,A正确;图中①过程(二氧化碳的固定)消耗的二氧化碳可由④过程(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提供,B正确;图中③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少部分用于合成ATP,C错误;图中④过程也可以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因此可以发生于细胞质基质,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详细过程,弄清楚图中的物质变化过程,进而判断各个数字代表的生理过程的名称。

10.如图所示某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从时期1到8可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B.图中时期2染色质已变成空间结构稳定的染色体

C.图中时期3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并形成四分体

D.图中时期6到7在赤道板的位置不会出现细胞板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某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图,其中1表示分裂间期,2表示前期,3表示中期,4、5表示后期,6、7、8表示末期。

【详解】细胞周期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因此图中可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的应该是从时期8到8,A错误;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空间结构才稳定,而图中时期2表示前期,B错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并形成四分体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而图示为有丝分裂过程图,C错误;图示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不会出现细胞板,D正确。

11.人体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可分化出各种血细胞,但正常情况下骨髓造血干细胞不会因细胞分化而数量减少。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骨髓造血干细胞在分化的过程中伴随着细胞增殖

B.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出来的白细胞具有细胞核

D.骨髓造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的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都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细胞分化的实质是不同的细胞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各种血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A正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白细胞、红细胞都是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的,其中红细胞没有细胞核,而白细胞有细胞核,C正确;具有无限增值能力的细胞是癌细胞,造血干细胞的增值能力是有限的,D错误。

12.研究发现,原癌基因myc等持续处于活跃状态或者抑癌基因p53等处于关闭状态时,会导致细胞异常增殖成为癌细胞。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就是基因myc,抑癌基因就是基因p53

B.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有关

C.癌细胞具有异常增殖能力,该能力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D.诱导细胞癌变的外界因素只有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两大类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详解】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包括基因myc等,抑癌基因就包括基因p53等,A错误;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B正确;癌细胞具有异常增殖能力,该能力既受基因的控制,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C错误;诱导细胞癌变的外界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D错误。

13.孟德尔是遗传学之父。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得出分离定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B.孟德尔得出自由组合定律运用了类比推理法

C.孟德尔最先提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D.孟德尔进行杂交实验时所用植物均为豌豆

【答案】A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孟德尔采用豌豆为实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孟德尔得出自由组合定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B错误;孟德尔最先提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C错误;孟德尔进行杂交实验时所用植物主要为豌豆,D错误。

14.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自交,子代中高茎∶矮茎=3∶1。

将一包混有基因型为DD、Dd和dd的豌豆种子种在同一块试验田内自然繁殖一代,若子代中高茎∶矮茎=3∶1,则该包种子中DD∶Dd∶dd的比值最不可能的是

A.3∶2∶1B.3∶4∶1C.9∶4∶3D.5∶2∶3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豌豆的高茎和矮茎受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基因型为Dd的豌豆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DD:

Dd:

dd=1:

2:

1,因此子代中高茎:

矮茎=3:

1。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若该包种子中DD∶Dd∶dd的比值为3:

2:

1,让其自然繁殖,即自交,产生的后代中矮茎的比例为2/6×1/4+1/6=1/4,因此后代高茎:

矮茎=3:

1,与题意相符,A正确;若该包种子中DD∶Dd∶dd的比值为3∶4∶1,其自交产生的后代中矮茎的比例为4/8×1/4+1/8=1/4,因此后代高茎:

矮茎=3:

1,与题意相符,B正确;若该包种子中DD∶Dd∶dd的比值为9∶4∶3,其自交产生的后代中矮茎的比例为4/16×1/4+3/16=1/4,因此后代高茎:

矮茎=3:

1,与题意相符,C正确;若该包种子中DD∶Dd∶dd的比值为5∶2∶3,其自交产生的后代中矮茎的比例为2/10×1/4+3/10=7/20,因此后代高茎:

矮茎=13:

7,与题意不符,D错误。

15.某基因型为AABbXDXD的雌性个体内一个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分裂图像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细胞应为次级卵母细胞,内含中心体

B.该细胞内出现B和b基因源于交叉互换

C.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均不参与受精作用

D.该细胞内有4条染色体、两对同源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该动物是雌性的,且图中细胞质均等分裂,因此该细胞是第一极体;该雌性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XDXD,因此图中B、b的出现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的,也可能是交叉互换产生的。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细胞应该是第一极体,A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细胞中B和b基因的出现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的,也可能是交叉互换产生的,B错误;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是第二极体,不能参与受精作用,C正确;该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但是没有同源染色体,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能够根据图示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的有无、着丝点分裂等特点判断该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并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判断等位基因出现的可能原因。

16.果蝇的刚毛和截毛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刚毛雄果蝇甲与刚毛雌果蝇乙交配,子代中刚毛(♂)∶刚毛(♀)∶截毛(♂)∶截毛(♀)=2∶1∶0∶1,由此推测控制果蝇的刚毛和截毛的基因位于

A.常染色体B.X染色体

C.X和Y染色体同源区段D.Y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已知果蝇的刚毛和截毛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刚毛雄果蝇甲与刚毛雌果蝇乙交配,子代中出现了截毛,说明刚毛对截毛是显性性状。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刚毛对截毛是显性性状,且截毛只出现于雌性,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可能在常染色体上,也不可能在Y染色体上,AD错误;若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刚毛雄果蝇甲产生的雌性后代应该全部为刚毛,B错误;若位于X和Y染色体同源区段,则甲的基因型为XdYD,乙的基因型为XDXd,子代中刚毛(♂)∶刚毛(♀)∶截毛(♂)∶截毛(♀)=2∶1∶0∶1,与题意相符,C正确。

17.如图为患有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则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可能是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伴X隐性遗传病

C.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伴X显性遗传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6号和7号正常,而他们的儿子10号有病,“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确定在什么染色体上。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图中2号母亲有病,而其儿子6号正常,说明该病不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病,则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选C。

18.下列关于双链DNA的结构及其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构成DNA的基本骨架

B.DNA的两条链呈双螺旋结构且反向平行

C.DNA复制时氢键全部断裂后才开始合成子链

D.DNA解旋时,需要酶催化但不消耗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测;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NA复制是指DNA双链在细胞分裂以前进行的复制过程,复制的结果是一条双链变成两条一样的双链(如果复制过程正常的话),每条双链都与原来的双链一样。

【详解】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在外侧,构成DNA的基本骨架,A错误;DNA的两条链呈双螺旋结构且反向平行,B正确;DNA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的,并没有等氢键全部打开才开始合成子链,C错误;DNA解旋时,需要酶的催化且消耗能量,D错误。

19.某科研团队重复了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甲组~丁组同时注射总量相同的细菌,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对该实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乙组和丁组小鼠死亡的时间应不同B.丁组的死亡小鼠体内有活的S型菌

C.S型活菌有毒性,R型活菌无毒性D.R型死菌与S型活菌混合也可转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组将R型活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存活,说明R型活菌无毒,不会导致小鼠死亡;乙组将S型活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说明S型活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丙组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存活,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无毒,不会导致小鼠死亡;丁组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R型活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说明加热杀死的S菌将R型活菌转化成了有毒的S型活菌,导致小鼠死亡。

【详解】丁组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R型活菌注射到小鼠体内,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乙组和丁组小鼠死亡的时间应不同,A正确;丁组死亡的小鼠体内存在着S型和R型两种活细菌,B正确;S型活菌有毒性,会导致小鼠死亡,而R型活菌无毒性,不会导致小鼠死亡,C正确;根据实验结果无法好的R型死菌与S型活菌混合也可转化的结论,D错误。

20.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的是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Y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

雌蜂(2n=32)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雄蜂(n=16)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

豌豆(2n=14)是白花传粉且闭花受粉植物。

若要对蜜蜂和豌豆的基因组进行测定,则需要分别测量多少条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

A.17、7B.16、7C.17、8D.16、8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即测定22条常染色体和X、Y2条性染色体共24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雌蜂(2n=32)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雄蜂(n=16)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说明蜜蜂的性别是由染色体组数决定的,没有性染色体,因此蜜蜂的基因组需要测定16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豌豆体细胞中含有7对同源染色体,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雌雄同花,没有性染色体,因此豌豆基因组需要测定7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故选B。

21.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统称可遗传变异。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也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可遗传变异

B.基因重组可得到新的基因型,主要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

C.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就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交叉互换

D.某生物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其完整的染色体组数可能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变异分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也可以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

【详解】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普遍性,属于可遗传变异,A正确;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B正确;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不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错误;某生物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其完整的染色体组数可能不变,如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D正确。

22.下列关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往往育种年限较长

B.诱变育种常用的诱变因素有化学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