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询胡同文化的生命力北京西镇江胡同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2622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9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询胡同文化的生命力北京西镇江胡同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探询胡同文化的生命力北京西镇江胡同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探询胡同文化的生命力北京西镇江胡同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探询胡同文化的生命力北京西镇江胡同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探询胡同文化的生命力北京西镇江胡同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探询胡同文化的生命力北京西镇江胡同调研报告.docx

《探询胡同文化的生命力北京西镇江胡同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询胡同文化的生命力北京西镇江胡同调研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探询胡同文化的生命力北京西镇江胡同调研报告.docx

探询胡同文化的生命力北京西镇江胡同调研报告

 

探寻胡同文化的生命力

-----北京西镇江胡同调研报告

 

 

索引

一、引言------------------------------------------------------------------------------------------3

二、调查概况------------------------------------------------------------------------------------3

1.调研现状

2.调研思路

三、调查结果及统计分析---------------------------------------------------------------------6

1.居民的基本状况

2.居民日常活动的情况

3.居住空间满意程度

4.居住空间存在的问题

5.对拆迁的看法

四、启发与探讨---------------------------------------------------------------------------------12

五、结束后的思考------------------------------------------------------------------------------13

六、附(调查问卷)---------------------------------------------------------------------------14

 

摘要

“胡同”作为老城区重要的生活空间,是维护古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所调研的西镇江胡同就是这样一个很值得关注的保护较为完好的区域,在北京老城区内像这样需要保护的胡同还有不少,寻求胡同存在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探寻胡同的生命力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胡同保护的方法也就成为此次调研的重点。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采取了访谈、问卷、收集资料等多种方法进行调研。

广泛的深入群众,挨家挨户了解群众的心声,以期待最大程度上取得第一手资料。

希望通过这次调研活动,使人们对胡同的保护更加重视,更希望通过这一完整的实例探讨一下胡同保护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关键字

胡同保护居住空间调研报告

 

一、引言

在上千年的历史中,北京继承了历代都城建设经验,其布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都城的规划思想。

传统居住空间与宫殿坛庙一起,构成北京旧城的传统风貌,它们构成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魂”。

老北京的街坊、胡同又是北京人居住环境相象征,它们是北京古城的“根”,是北京城市的“基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胡同”作为老城区重要的生活空间,是维护古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仅从“传统区域”字面意思理解的话,应该说北京城已不存在具有连贯性的、完整的传统区域了,但在某些地方仍残留着一些能使人将其与过去的城市结构联系起来的特征,一些更具普遍意义的特色依然存在。

人类生息的土地必然有其特定的“味”,先人筑就的建筑经过长年岁月和风雨的洗礼,便与自然浑然一体,铸就了属于它自己的特点。

我们所调研的西镇江胡同就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地方,它不仅构成了“历史的印迹”而且具有符合现代居住生活要求的潜能。

该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一块保留较完整的区域。

虽然它的周围高楼林立,处在经济繁荣的市中心,但可喜的是这条胡同原来的建筑形态保存得十分完整,尽管有些居民们在原来的建筑周围进行加建扩建,但都基本没有损坏原来的城市肌理。

为什么该区域能保存得如此完好?

这引发了我们对“胡同”保护方法的深层思考。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我们不仅希望各方面对胡同的保护更加重视,而且更希望通过这一完整的实例探讨一下胡同保护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二、调查概况

1、调研现状

西镇江胡同是东城区与崇文区的交接区域,西临东单公园,东向北京站,并与崇文门内大街和北京站西路两条交通要道相通,可谓地理位置优越。

根据调查,胡同内大约有大小院落20余个,除3个典型北京四合院外,还有上世纪初美国教会修建的二层建筑。

其中保存最好的是西镇江27号,现为老年活动中心所用。

这个区域大概有40余户人家,人口约为150人。

由于胡同生活相对封闭,这里独自形成了安静、闲适的生活氛围,成为喧嚣都市的宁静“后院”。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原来的住房已经满足不了要求,虽然每家每户都在局部加建了一些房屋,但这并没有破坏原有建筑的形态。

相反,却因为这里的建筑能较好的适应了现代生活的要求,它们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在这个社会高度发展的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没有抛弃这里,并在这里安居乐业。

这就为我们研究胡同的保护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2、调研思路

“对于旧城的保护,我们一直在探寻一种能传承城市、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的方法。

”依照这种思路展开研究,我们在挖掘北京旧城的一片典型地区——东城区西镇江胡同的历史文脉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探讨“胡同”的保护方法。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采取了访谈、问卷、收集资料等方法进行调研。

广泛的深入群众,挨家挨户了解群众的心声,以期待最大程度上取得第一手资料。

在问卷的设计上,我们对出现的各种现象提出了问题,力求从各个角度来了解居民对该问题的真实想法。

为了使调研有重点又具有代表性,我们针对西镇江胡同进行重点调研。

通过入户交流、问卷调查、实地测量等于手段以获取真实的数据。

此次调研中共发放问卷30份,对胡同中30户人家,113人进行调查,有效率达100%。

调研思路流程示意图:

 

三、调查结果及统计分析

随着周边经济的发展,这种相对于高层建筑的低密度、低使用率的住宅还能存在多久,谁也说不清。

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了迷茫,他们在那里生活了几十年,对家园的感情就像树叶对根的感情一样深刻,通过我们的访谈和调研数据都可以看出居民们对这片胡同的感情。

在问卷数据的整理上,我们采用先整体统计的方法,对所调查对象有个整体把握,然后再采用分项整理对比的方法,清楚地把调研的结果展现出来。

1.居民的基本状况

根据统计,西镇江胡同29号院内有常住居民84%人,临时居住者16%人,常住居民中居住时间在15年以上的占53%,15年以下占31%。

图一居住时间调查

表1-1被调查人员年龄构成表

类目

年龄

20以下

20—29

30—39

40—49

50—59

60—69

70以上

人数

8

21

15

45

2

21

1

比例

7%

18.6%

13.3%

39.8%

1.8%

18.6%

0.8%

表1-2被调查人员文化程度构成表

类目

文化程度

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

高中以上

人数

15

23

60

0

15

比例

13.3%

20%

53.3%

0

13.3%

根据我们调查的人员年龄构成表中,我们发现中年人占较大比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20岁左右的年轻人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而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通过访谈,我们得知形成这样的年龄结构是有它深层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他们多呈祖孙三代居住在一起。

这种四世同堂的生活方式从古延续至今,虽然这种生活方式逐渐被现代生活所抛弃,但是我们在这里发现了其存在的价值,它延续了中国传统的生活理念。

表1-3被调查人员经济收入构成表

类目

经济收入(元/月)

1000以下

1000—5000

5000—1万

人数

26

57

30

比例

23.3%

50%

26.7%

表1-4被调查人员居住时间构成表

类目

居住时间(年)

1—5年

6—20年

21—40年

人数

2

28

83

比例

1.8%

24.8%

73.3%

由以上两表可以看出,月收入在五千元以下的占大多数,说明这里居民大多数为工薪阶层,而且居住的时间较长。

其中5000元以上这种高收入的人也占了26.7%,经过我们访问,他们之所以选择生活在这里,是因为他们十分喜欢这里的生活氛围,他们的住房也还保持着原来的面貌,基本没有进行加建乱建。

我们走进院子里,所有的青砖、灰瓦、古木都沉淀着岁月的痕迹,人们在这里享受着天伦之乐。

图二住房面积调查

住房面积的统计数据不容乐观,有53.5%的被调研者居住在40多平米的住房内,而人口达到2-4人,居住面积明显不足。

这是现在居住在胡同里的居民们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值得欣慰的是,很多人表示很适应这样的环境,“一家人住在一起没有什么不方便”这是一位老人的话。

在这里,住房大多数为加建的房屋,由于加建的过程为个人行为,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所以加建建筑排列无序,杂乱无章。

但无序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所有加建的房屋都围院子建,这就在无形之中保留了一个公共空间,为邻里的交流打下基础,营造了老北京人最爱的生活氛围。

这种不约而同的保留,正是人性化的体现,是生活需要的体现,是建筑的目的和本质。

2.居民日常活动的情况

这里的居民的活动以遛弯为主,因为这里出门方便,一家子出去遛弯锻炼身体便是最好的选择。

另外,很多老人表示,遛弯常常碰见熟人,经常在路上遇见了就聊聊天。

当然,夏天在大门道里乘凉更是聊天的好地方。

图三日常活动情况调查

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整体环境建设。

现在的高楼完全破坏了这种传统的邻里的联系,人与人行同陌路,互不交流。

大杂院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种空间,这就是最好的文脉体现。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院内邻里的关系特别的好,许多人表示如果外迁最舍不得的就是老邻居,还表示外迁后还愿意和原来的邻居做邻居。

在几十年的生活中,邻居之间相互串门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图四邻里关系调查

交流是相互沟通的一种方式,古代人们为了交流而打破了传统里坊制的生活形式,他们说邻里间在胡同里、家门口、门道里、院子里只要碰到了就能聊一阵,这里每一个地方都能留住人们匆匆的脚步,到处都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人们在这里营造了清新怡人的生活环境,邻里的关系十分融洽,整个胡同都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气氛。

3.居住空间满意程度

 

图五环境设施情况调查

由于地处东二环商业地带,这里便自然成了喧嚣城市中的一片净土。

虽然还是有一部分人认为这里的环境有待改善,但在被调研的人当中,有87%的人都认为这里适宜居住,而且7%的人认为这里环境优美。

由于胡同历史悠久,保持了传统巷道空间、庭院空间的宜人尺度,与物质性特征相联系的是发生在街道上的各种活动,物质结构和人们活动的结合,就是胡同的历史印记。

4.居住空间存在的问题

图六居住空间的优点与不足

对生活环境的满意与否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不满意主要是针对住房面积不足,和大杂院私密性不足提出的,而满意主要是因为地处是中心,交通便利等。

由于建筑年代比较久,这一带的服务设施比较欠缺,现在,这里大多数的居民还依靠公共厕所和公共卫生间。

所以,有一部分人还是愿意搬到其他设施齐全的地方。

然而,大部分人还是不愿意拆迁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5.对拆迁的看法

图七对拆迁问题的看法

大多数人认为,拆迁就意味着搬进楼房,离开胡同的生活。

很多人表示,虽然在这里的生活存在许多矛盾,但是还是更愿意留在这里。

我们调研了居民对楼房与胡同生活的区别:

认为住楼房的不便:

1,与老人一起居住十分不便

2,邻里之间的沟通较少。

3,增加许多额外的费用(如停车费,管理费等)

4,饲养小动物会造成不便。

认为住楼房的好处:

1,小区内服务设施相对较为齐全。

2,小区内的智能化较好。

(有较为系统的水、暖、电、有线卫星电视等)

3,小区内的绿化、景观、健身设施等比较好

4,楼房的住房面积较为宽敞。

四、由西镇江胡同启发的胡同保护方法与探讨

通过对西镇江胡同的深入调研和分析我们也对胡同这类的传统居住形式提出了一些自己认为可行的建议。

1.

胡同的保护,只有建筑师、规划师的设计,和民众的热情呼吁是远远不够的。

它还需要政府的理解和大力支持。

政府出面领导群众、指挥工作。

现在北京城区正在向外疏散人口,这样一来城区的人口密度会相对下降一些,在这

种环境下我们希望将西镇江胡同的这种传统居住形式完整的保留下来,而不是以“危房改造”、“旧城改造”的方法,将其拆除重建,以至完全破坏了原有的生活气息。

结合调研我们觉得政府应该采取“修补”的方法,宏观上把握大的方向——保护,微观上加以修建。

2.

居民是房屋改造的投资主体,而建筑师来做指导

性规划设计。

这样就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旧城风貌的保存。

在一些政策问题的决定上,政府应明确房屋的产权问题,从而使居民们也成为保护胡同的主体,将自己好的想法说出来,与政府共同协商,找到一个最好的保护方法。

这样每户居民也会有积极性自己出资修缮自己的家,同时结合政府的一些鼓励、资助政策,采取各种手段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尽量使每个人都对自己家园的建设出一份力,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了群众基础保护工作就容易得多了。

3.在北京旧城中还有许多像这里的教堂一样值得保护的小型公共建筑,在其

周边保护较为完好的老城区也还有很多处,可以通过“针灸疗法”,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

就像西镇江胡同一样,其原本属教会用地,教堂亦是该区的标志性建筑,29号院过去曾是修女的住处。

现在这里仍能吸引很多慕名来参观的人,而且来教堂参观、做礼拜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从而带动了整片地区的商业发展。

人们在胡同里开了很多小型店铺,虽然改变了老建筑的使用性质,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具有传统特色的古老建筑、热闹温馨的胡同景象,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

其实在北京甚至全国,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不妨可以尝试一下这种方式,使其能与当地的一些旅游等产业结合发展,不但能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能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出贡献。

五、调研结束后的思考

胡同因“生活”而伟大。

将保护胡同与保护北京文化结合起来,是因为它凝聚了特定人群的智慧和情感。

从1980年至2000年北京胡同消失了1500余条,现存真正意义上的胡同,其数字已由1949年以前的3000余条减少至数百条。

而在如何保护胡同这个问题上,政府、百姓、专家、开发商价值取向不同,多年来在认识上很难达成一致。

胡同在适应社会多元化的过程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研究胡同保护问题已成为城市发展现存的重要课题,如何走好这一步对我国城市建设的探索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本调查谨以对现实中存在的一典型的保护比较完好的胡同的调查,对胡同的保护方法做浅薄的探索,以期抛砖引玉,希望引起社会更多同仁对胡同保护问题具体实施措施的关注和探讨。

另外,近几年的一些两层皮的保护方法也是应该更深入探讨的。

因为胡同的文化以及其中的生活氛围是我们追求的更高价值了!

 

六、附录

西镇江胡同调查问卷

为了探寻和保护老北京的历史文脉,探索新型居住环境,现拟对西镇江胡同进行调查。

感谢您对这项工作的支持!

本调查不记名,且调查内容绝对保密,请您放心。

(本资料“属于私人单项调查资料,非经本人同意不得泄露。

”《统计法》第三章14条)

●请问您现在的住房面积?

A5—10m2B10—20m2C20—50m2D50—100m2

●您家里有几口人?

学历?

A1—3人B4—6人C7—10人(学历作答)

●您在这片地区居住的时间?

A1—5年B6—20年C21—40年

●您对现在住房满意与否?

不满意1、住房面积小

2、生活设施不够齐全,不方便

3、没有足够的私密空间

满意1、有院子,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2、交通便利

其他:

------------------------------------------------------------------------------

●您的车辆存放位置?

A院子里B停车棚C大门道

●您一周之内与邻居交流的次数?

A1—2次B3—5次C5次以上

●您觉得您和现在邻居的关系怎样?

A很好,经常来往B一般,不怎么来往C从不来往

●您与邻居关系?

A非常好B一般C不认识

●您每天下班后的休闲活动主要有哪些?

(可多选)

A看电视B聊天C出门遛弯

D其他---------------------------------------------

●您认为平房内供暖、供电、宽带、卫星电视等是否便利?

A十分便利B便利C不便利D十分不便利

●您对居住区域的社会治安是否满意?

A很好B一般,治安状况时好时坏C不好

●您是否愿意外迁?

A愿意B不愿意

●您觉得外迁对您现在的生活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

谢谢您的支持!

调查时间___年___月___日

对本问卷的评价:

可信____,基本可信____,不可信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