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即m/v;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表示的是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它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不同企业、不同时期的利润率是不一样的。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一)剩余价值率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即预付资本的大小、资本有机构成等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的高低决定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剩余价值率高,利润率就高;剩余价值率低,利润率就低。
两者同方向变化。
(二)资本有机构成
就某个部门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即劳动生产率、剩余价值率等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越低,同量资本中可变资本的比重越大,生产的剩余价值越多,利润率越高;反之,利润率就低。
反方向变化。
对同一部门的单个企业而言,资本有机构成越高,意味着其生产技术高、因此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利润率也较高。
同方向变化。
(三)资本周转速度
同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同量资本在一年中所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量越多,年利润率越高。
反之,年利润率就越低。
年利润率和资本周转速度成同方向正比例变化。
(四)不变资本的节约
不变资本本身不会带来更多的利润,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不变资本的节约可以使生产同样的剩余价值只需较少的预付资本,从而提高利润率。
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影响利润的各种因素不可能按同样程度发生作用,因此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应当是不同的。
例如,不同的生产部门,投入的预付资本的数量相等,由于他们的资本有机构成或资本周转速度等不同,尽管剩余价值率相等,利润率应当不一样。
然而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中,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却大体相等,趋于平均。
这是由于不同部门之间相互竞争的结果,从而使各个部门之间原本不一致的利润率趋于一致,形成各部门之间的平均利润率。
(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以资本在部门之间转移的方式实现的。
为了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资本家将本部门的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从而使得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增加,生产扩大,在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供给的增加,会导致供过于求,从而市场中商品的均衡价格下降,使利润率高的部门利润相应的降低。
而利润率很低的部门,资本家会将其资本转移到利润率较高的部门,使得本部门的资本投入减少,生产规模缩小,在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供给减少,会导致供不应求,从而商品的均衡价格上涨,留在这些部门的厂商平均收益增加,利润率增加,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差距缩小。
随着资本在各个部门之间转移的运动不断进行,最终使得各部门的利润率大致相等,形成平均利润率。
(二)平均利润率在数值上可以表示为剩余价值总量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即:
平均利润率=
可见,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其源泉仍然是剩余价值。
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预付总资本×平均利润率
需要强调的是,平均利润率不是各部门利润率的简单平均,平均利润率也不意味着各部门所获得的绝对利润量相等。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更加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本来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起源,但这时部门的利润量和剩余价值量还是相等的。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使许多部门所得的利润量和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量不相等了,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的关系被割断了。
不同生产部门投入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利润的多少只和投入的资本量有关,掩盖了利润的起源和本质,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被进一步掩盖了。
部门
资本有机构成
m'
m
商品价值量
利润率
利润
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价值
食品
70c/30v
100%
30
130
30%
30
(30+20+10)/300
=20%
20
120
-10
纺织
80c/20v
100%
20
120
20%
20
20
120
0
机械
90c/10v
100%
10
110
10%
10
20
120
10
小计
300
100%
60
360
60
20%
60
360
0
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不再按生产成本加剩余价值的价格出售,而是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出售。
(一)生产价格
商品的生产成本(K)和平均利润(
)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
用公式表示为:
生产价格=K+
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就是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部分在不同生产部门进行平均分配的结果。
从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我们知道,生产价格和价值在许多部门是不一致的,而且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二)生产价格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生产价格与价值有一定程度的背离,但是这种背离及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相反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
因为:
1、从单个部门看,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也许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有量的差异;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产阶级获取的平均利润的总和正好等于全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总额。
2、从单个部门看,价值与生产价格在量上有差异;但从全社会来看,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量。
3、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取决于价值的变动,取决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
二者变动的方向是一致的。
(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重大意义
1、它科学地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之间表面上的矛盾,指出生产价格规律与价值规律没有本质差别,前者是后者的表现形式;
2、它说明了各部门资本家共同瓜分整个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事实,表明工人不仅受本部门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揭示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
因此,资本家之间在剩余价值上虽然有矛盾,但在剥削工人阶级这一根本问题上,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
所以工人阶级要摆脱被剥削和压迫的状况,必须团结起来,反对整个资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第二节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的职能
(一)商业资本的含义
专门从事商品买卖并以追求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
(二)商业资本的职能
出售商品,使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实现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最终完成商业资本的循环。
商品资本职能的这种相对独立性,包含着使它从产业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可能性。
产业资本派生出商业资本不仅有可能,而且也有必要。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商品销售量日益增多,销售市场日益扩展。
在这种情况下,产业资本家如果再直接经营产品销售,就必须建立许多商业机构和庞大的商业网点,雇佣许多商业职工,增加大量流通费用,以致在资本总额一定时,生产资本减少。
同时,随着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和流通时间的延长,资本周转速度缓慢,预付资本也会增大。
以上两种情况,都会导致产业资本的利润量减少和利润率的下降。
因此,产业资本家为了自身的利益,就把商品销售职能让给不从事生产活动专营商品买卖的商业资本家去承担,于是产业资本派生出商业资本。
(三)商业资本的作用
1、商业资本独立发挥作用意味着商品销售的专业化,从而降低了产业资本家经营成本,形成专业化的生产管理,从而增加了利润总额。
2、加速资本周转的速度,节约了流通资本,从而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两个方面的资本比重分配更加合理,尤其是增加产业资本。
3、由于商业资本周转不受产业资本周转的限制,它可以在一个部门的多个企业之间以及在全社会若干部门间进行商品销售,因而在产业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内,它可以周转若干次,从而在全社会范围了加速了产业资本的周转。
4、缩短流通时间,节省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平均利润率的提高
二、商业利润
(一)我们的问题
资本家投资商业的目的在于获得商业利润。
但是问题在于马克思认为商业作为非物质生产部门,除了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延续活动—包装、运输、保管(生产性劳动)而外不会创造出价值和剩余价值。
那么商业资本如何获得利润?
利润来源于何处?
(二)商业利润的来源
1、从现象上看:
商业利润“来源于”购销差价,流通领域。
2、商业利润获得途径:
单个的商业资本家通过贱买贵麦克获得商业利润,但这不能说明商业利润真正来源。
因为在流通领域中,总的社会价值并没有增加。
3、从本质上看,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再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三)商业利润来源于剩余价值的理由
1、从商业资本的职能看,它专门为产业资本家承担商品销售业务,它分担产业资本中的商品资本的职能。
因而商业资本家必须与产业资本家(甚至还有其他资本家)共同分享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从商业资本的作用看,它促使商品销售专业化,节约了产业资本在销售中占用的资金量,使更多的产业资本投入生产,从而提高了利润总量。
产业资本家以低于商品价值(生产价格)的出厂价格将商品出售给商业资本家,而商业资本家再按商品价值(生产价格)出售商品,最终获得商业利润。
(四)举例说明商业资本是怎样取得平均利润的
1、假定在一年内整个社会产业资本是900,资本有机构成是720c+180v,剩余价值率为100%;720c中的固定资本价值在一年内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到年终时社会总产品的价值720c+180v+180m=1080。
再假定,社会总产品全部由商业资本销售,商业资本总额为100。
也就是说,商业资本经过
即10.8次周转,把价值为1080的社会总产品全部销售出去,这时,社会上全部资本的总数为1000,即900(产业资本)+100(商业资本)。
由于商业资本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社会上的剩余价值总量仍是180,这时社会平均利润率为18%,即
。
这是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共同参与利润率平均化过程竞争而形成的职能资本的平均利润率。
2、按照职能资本平均利润率,产业资本得到162即900×18%的产业利润(用p表示);商业资本得到18即100×18%的商业利润(用h表示)。
这样,产业资本向商业资本出售商品的价格为1062即720+180+162;商业资本家向消费者出售商品的价格为1080即1062(进货价格)+18。
商业资本家虽然在进货价格上加了18的商业利润来出售商品,但出售价格仍然和社会总产品的生产价格相等,也就是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相等,完全符合价值规律。
3、商业利润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经济生活中,实质上是职能资本的平均利润率。
当商业资本参加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之后,对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等范畴,都必须作出新的说明。
这时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转变为职能资本的平均利润率。
即:
职能资本的平均利润率=
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转化为职能资本平均利润率,并分解为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两部分。
产业利润=产业资本总额×职能资本利润率;商业利润=商业资本总额×职能资本平均利润率,原来的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即k+P,现在由于平均利润分解为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即=p+h,所以生产价格变成:
k+p+h,即成本价格+产业利润+商业利润。
三、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一)商业流通费用的含义及分类
1、含义:
商业资本家在从事商品流通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各种流通费用。
2、分类:
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
生产性流通费用与使用价值运动有关的费用,是指商品的运输、保管、分类、包装等费用。
这些费用在性质上与生产领域的费用基本相同,是在流通领域中支出的具有生产性质的费用,简称生产性流通费用。
纯粹流通费用与价值运动直接有关的费用,包括店员工资、广告费、手续费、经营管理和簿记费用等。
这些费用是由商品价值形式变化引起的,是纯粹为流通而支付的费用,简称纯粹流通费用
(二)商业流通费用的补偿
1、生产性流通费用:
它自身能够实现价值的转移和增殖,通过商品的销售,即收回了流通费用,又为商业资本家带来了相应利润,它是在商品的总价值和增殖中得到补偿的。
2、纯粹流通费用:
既不能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增值,也不能实现将自身价值的消耗转移到商品本身中去,因而只能等商品销售出去,从社会总剩余价值中得到补偿。
第三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一、借贷资本及其来源
(一)借贷资本的含义
借贷资本是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中独立出来并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的货币资本。
(二)借贷资本的形成
借贷资本的形成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是产业资本在循环和周转过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
主要包括:
1、固定资本折旧基金
这笔按折旧率逐年提取的用于固定资本更新的折旧基金,在设备更新以前会暂时闲置。
2、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
如商品已经售出,但还不需要立即购买原材料、辅助材料和支付工资时,这些流动资本也会暂时闲置。
3、用于积累但尚未形成投资的剩余价值
由于积累的资本只有在达到一定数量时,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因此在尚未达到追加资本所必需的数量之前,这些剩余价值也会以货币的形式暂时闲置。
(三)借贷资本的特点
1、借贷资本是资本商品。
它是资本,又表现出商品的某些特征,它具有双重的使用价值:
一是货币的使用价值,充当一般等价物,用来购买任何商品;二是资本的使用价值,即生产剩余价值的能力。
2、借贷资本是作为一种所有权资本,即财产资本而与职能资本相对立。
借贷资本家转让给职能资本家的是他资本的使用价值。
借贷资本家只是把资本的使用权转让给了职能资本家,而资本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借贷资本家,属于他所有的财产。
3、借贷资本是最具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
二、利息和利息率
(一)利息
1、利息的含义
资本主义的利息是职能资本家因使用借贷资本而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它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2、利息的来源
利息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职能资本家从借贷资本家那里借到货币资本,用它经营产业或经营商业,取得平均利润。
由于借贷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同一货币资本取得两重存在:
借贷资本家作为资本所有者,把货币资本当做资本贷出;职能资本家作为资本使用者,把货币资本作为借入资本。
因此,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对利润都有占有权,于是,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只能对同一资本带来的平均利润进行瓜分,而不能由任何一方独占。
这样,平均利润被分割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借贷资本家让出资本使用权而得到的利息,另一部分是职能资本家得到的企业利润。
企业利润是在存在着利息的情况下,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的总称,它在数量上就是平均利润和利息的差额。
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而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所以利息就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3、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剥削关系。
从表面上看,借贷资本家所得的利息表现为资本所有权的收入,似乎是资本自身生出的;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进行经营所得的企业利润,表现为资本家经营企业的。
劳动报酬。
好像这两种收入都和雇佣劳动无关。
实质上,利息和企业利润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二)利息率
1、利息率的含义
一定时期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之间的比率,是利息率。
用公式表示:
利息率=
×100﹪。
利息率不同于利润率的重要特点是在每次借贷行为中,利息率都是预先确定的。
2、利息率的高低有一定界限。
(1)它的最高界限是平均利润率。
在一般情况下,利息率要低于平均利润率,它不能等于更不能超过平均利润率,否则,职能资本家得不到任何利润,就不会借入资本了。
(2)利息率的最低界限不能等于零,否则就没有人愿意贷出货币资本。
因此,利息率总是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波动。
3、影响利息率的因素
(1)平均利润率的高低。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平均利润率的变动引起利息率在相同方向上发生变化。
(2)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当平均利润率一定时,利息率取决于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的比例,而这个比例取决于金融市场上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
供给大于需求,利息率就下降;反之,则会上涨。
当借贷资本的供求平衡时,利息率是由习惯和法律等因素决定的。
4、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利息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其下降原因有两点:
(1)是利息率的最高界限是平均利润率。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平均利润率有下降趋势,因而利息率必然趋向下降。
(2)借贷资本供过于求的趋势也影响利息率的下降。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借贷资本的供给大于需求,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信用制度的日益发展,食利阶层人数不断增加,大量闲置货币资本转化为借贷资本。
而资本主义危机的加深,信用交易和结算的发展,对借贷资本的需求量却相对减少,从而使借贷资本的供给超过需求,引起利息率下降。
三、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货币资本的借贷关系,主要是通过银行来进行的。
(一)银行的含义
银行是专门从事货币经营业务的经济组织,它在货币借贷关系中充当借贷双方的中介。
另外,银行还经营与货币流通有关的技术性业务,如货币保管与兑换、结算与支付等。
资本主义银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中的一部分技术性业务和货币借贷活动大量增加,需要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这种中介活动,银行便是商品经济中货币流通的支付中介和货币借贷中介的结合体。
(二)银行资本的构成
1、自有资本,即资本家为经营银行获取利润所投入的自有资本,它只占银行资本的很小的一部分;
2、借入资本,即银行吸收的各种存款。
资本家投资于银行和投资于工商业一样,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利润。
(三)银行利润
银行资本家经营银行所获得的利润称之为银行利润。
银行存贷款利息的差额,扣除银行经营业务的费用后,余下的部分形成银行利润。
职能资本家用银行的贷款作为资本从事生产或商业活动,它所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以利息的形式付给银行资本家,成为银行利润。
(四)银行利润相当于平均利润
由于在银行资本家和工商业资本家之间存在着竞争和资本的自由转移,使银行利润相当于平均利润。
(五)银行利润的来源
银行利润的真正来源仍然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
因此,银行资本家也参与了剩余价值的瓜分。
四、股份公司和股票
(一)股份公司
股份公司是以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资本的许多单个资本联合经营的企业。
以发行股票的方式,集中众多单个资本进行股份联合经营的资本形式就是股份资本。
股份公司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信用制度发展的产物。
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壮大的。
伴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加快,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规模也迅速扩大。
如果企业仅靠自身的积累来进行扩大再生产,其生产扩大速度相对较慢。
以至于单个资本家的有限资本无法满足生产扩大的要求,客观上要求资本家联合起来。
这样为了突破单个资本的局限,出现了以发行股票的方式集中众多单个资本的股份资本,成立了用股份资本来联合经营企业的股份公司。
由此可见,股份公司实际上是单个资本和社会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产物。
与单个资本相比,股份公司不仅有着与前者不同的资本结构与形式,而且企业的组织结构也有很大不同。
投资购买股票的资本家所投资本交由股份公司使用,他凭股票可以参加公司利润的分配,因此股份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相互分离的。
当然,股份资本的这种两权分离只是相对的,并不是所有者完全失去了对企业的控制,只不过资本所有者不直接干预公司的具体经营决策过程而已。
股份资本所有者凭借其所有权对企业所享有的经营权依旧有制约关系,以保证经营权的运用符合所有者的利益。
另外,股份公司内部各个股份资本所有者之间也存在互相制约的关系。
(二)股票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份所有者用以证明其股份数额并作为其获取股息收入的凭证。
股票持有人就是股东。
股东作为股份资本的所有者有权参与股份公司利润的分配。
(三)股息
股息是股东根据票面额从企业盈利中获得的收入,它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也是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