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导游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2178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辽宁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辽宁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辽宁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辽宁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导游词.docx

《辽宁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导游词.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导游词.docx

辽宁导游词

沈阳故宫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很荣幸陪同各位游览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两座古代帝王宫殿之一,也是举世仅存的满族风格宫殿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沈阳故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沈阳故宫位于沈阳老城中心,即沈河区沈阳路。

初建时叫“盛京宫阙”,清迁都北京后又称“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并被尊为“国初圣迹”。

它始建于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建成于1636年(清崇德元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营造和使用过的宫殿。

清世祖福临也在这里继位称帝,改元“顺治”,并于当年人关,统治全中国。

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10次“东巡”盛京祭祖,都到此“恭瞻”,或驻跸处理朝政和举行盛大庆典,并有所扩建。

沈阳故宫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前在东北地区的统治中心,也是清统一全国后东北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沈阳故宫大政殿沈阳故宫现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全部建筑100余所500多间。

按其布局分为三部分,即东路、中路和西路。

东路建筑为努尔哈赤时期所建,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中路建筑主要是皇太极时期所建,曾演绎过许多历史故事;西路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以储藏《四库全书》而闻名。

我们按照时间顺序,自东向西参观。

[沈阳故宫东路:

大政殿]

沈阳故宫东路建筑主要包括大政殿和十王亭。

从建筑形式上看,它们都是“亭子式”建筑,好像11座“帐殿”依次排列在宽阔的广场中。

这种建筑形式脱胎于女真民族戎马生涯中的帐殿,是游牧民族“帐殿”制在皇宫建筑上的反映。

从总体建筑布局上看,大政殿居中,两旁分列10个亭子,从北向南,呈八字形展开,在视觉上使大政殿更为深远,这种空间处理方式在中国宫殿中仅此一例。

这种把汗王听政的大殿与八旗王公大臣候朝议事的亭子建在一起的格局,正是努尔哈赤崛起之初实行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所决定的,反映了努尔哈赤晚年一汗独尊、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历史风貌。

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又叫“大衙门”、“笃恭殿”。

它外高18米,是一座八角重檐攒尖顶“亭子式”建筑,下有约1.5米高的须弥座台基,周围绕以青石围栏,栏上有各种精美的雕刻。

其东、南、西、北四面都有“踏跺”伸出,南面最大,并有“御路”通连平地。

殿身八面均由“斧头眼”式木隔扇门组成,不砌砖石,可以任意开启。

周围出廊,有朱漆圆柱18根。

正门前两侧柱子上盘绕着一对栩栩如生的金龙,昂首舞爪,双双朝向悬于梁上正中的一颗红光熠熠的火焰宝珠,造型极为生动。

殿顶是黄琉璃瓦镶绿剪边,重檐上下各有8条五彩琉璃垂脊,既体现了满族对鲜艳色彩的热爱,又象征着满族从森林草原上的崛起。

殿顶正中为宝瓶火焰珠攒尖顶。

宝瓶为佛教法器,被视为神圣之物;火焰宝珠为如意珠,据说得此珠者可满足各种欲望;攒尖顶体现了“帐殿”风格,反映了清初政权刚刚建立时的观念意识。

8条垂脊上各站着一个蒙古力士,面侧对“宝顶”,腿略弯曲,两臂前后分开,侧身牵引,象征“八方归一”。

大政殿内这8根彩绘云龙的红色巨柱顶天立地,支撑殿顶,中间是皇帝御用的九龙金漆宝座屏风。

上方这块“泰交景运”匾额,为乾隆皇帝手书,两旁的楹联有6米长,写的是:

“神圣相承,恍睹开国宏猷一心一德;子孙是守,常怀韶庭永祚L世L年。

”这是一幅为清王朝歌功颂德的楹联,意在警示其后代永保大清江山国运绵长。

屋顶上是腾飞的金龙彩风,正中最高处为圆形木雕金漆降龙藻井,体现了宋代营造法式。

周围是梵文天花彩画装饰,靠里侧为万福、万禄、万寿、万喜8个篆书汉字图案,为这座穹隆式的殿堂更加增添了吉祥神圣的气氛。

大政殿作为17世纪初的建筑杰作,融汇了满、汉、蒙、藏等多民族建筑的艺术风格,是沈阳故宫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大政殿的“亭子式”建筑和黄琉璃瓦绿剪边等,具有浓郁的满族建筑特色;须弥座式台基,殿顶的宝瓶、火焰珠、蒙古力士,殿内的梵文天花和外檐柱顶的兽面纹饰等,带有鲜明的藏蒙建筑风格;大木架结构、廊柱式、飞檐斗拱、八角重檐、降龙藻井以及殿内外的龙形装饰等,体现了汉族的建筑思想;门、窗为隔扇式,并用高丽纸糊在门窗棂外,又具有东北地方特色。

[沈阳故宫东路:

十王亭]

十王亭又称“八旗亭”,在广场两侧呈八字形排开,每边5个。

从北至南,东边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边是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

左右翼王亭,是当时左右两翼王爷办公的地方。

八旗亭是八旗旗主办公的地方,也是在大政殿举行朝会和典礼时各旗官员集结之处。

他们之间的区别是左右翼王是从事政治的,而八旗旗主是从事军事的。

这种建筑形式是以八旗制度为核心的军政体制在宫殿建筑上的反映。

八旗制度是政治、军事、生产合而为一的组织形式,是当时国家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

皇帝对国家的治理要通过八旗来实现,遇有重要事情必须与八旗旗主商量决定,可见八旗在清人关前国家制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沈阳故宫中路:

第一进院落]

沈阳故宫中路建筑自成体系,共有三进院落。

由南至北依次是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它们都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还有一些对称式的附属建筑。

这些建筑虽然保持了满族建筑的特色,但受汉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十分明显,是满、汉等多民族建筑艺术的融汇,并真实地记录了皇太极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第一进院落,南有大清门,北有崇政殿,东有“飞龙阁”、“东七间楼”,西有“翔凤阁”、“西七间楼”。

飞龙阁、翔凤阁都是二层,为五间九檩硬山式建筑,里面陈列着乾隆东巡时带到沈阳故宫的乐器。

[大清门]

大清门俗称午门,也就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为五间硬山式建筑,是当时文武群臣候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皇太极接受群臣谢恩之处。

按规定,文武群臣候朝时,只能站在门内或门南,东西对面而立,而不许“背阙”(背向北)或“面阙”(脸朝北);当官员们升迁调任或者是获罪恩免时,都要到这里遥向门北的崇政殿叩谢“天恩”。

当年,明朝著名将领洪承畴、祖大寿等降清后,就是跪在大清门前谢罪请降,候旨传召,受到皇太极的接见的。

[崇政殿]

崇政殿原名“正殿”,俗称“金銮殿”,崇德元年定名为“崇政殿”,是沈阳故宫中路最重要的建筑。

它建于后金天聪年间(1627—1636年),是清太宗皇太极日常处理军政要务、接见外国使臣和边疆少数民族代表的地方。

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1636年(天聪十年),皇太极在这里举行登基大典,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顺治元年)清迁都北京后,历代皇帝东巡驻跸期间都在这里举行谒陵礼成庆典。

崇政殿为五间九檩硬山式建筑,南北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栏杆。

它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殿顶的黄琉璃瓦绿剪边,墀头、搏风、鸱吻、山顶、殿脊等处的五彩琉璃构件,以及浮雕的各色行龙和奇花瑞兽,这些装饰形式把整个大殿装点得庄严、高贵、肃穆、富丽,十分悦目,非常壮观。

这种装饰形式还使用在殿前的大清门和殿两侧的左右翊门,反映出设计者尽力使皇宫殿廷主要建筑绚丽华贵的审美心理,也是沈阳故宫的建筑特色之一。

崇政殿建筑的另一个独具匠心之处是前后12根外檐柱上端的抱头梁部位做成龙形,龙首从柱头探出,龙身则穿过廊间直通殿内,两两相对,姿态生动,仿佛群龙从大殿飞腾而出,具有结构和装饰双重功能,设计得十分巧妙。

此外,方形的檐柱、覆莲式的柱础石、柱头的兽面、殿门上方的莲瓣、如意、蜂窝等各式装饰,与大政殿的同类装饰一样,都来源于藏传佛教的建筑艺术,体现出了多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

殿内顶棚为“彻上明造”,没有装饰天花,椽间绘满飞云流水,梁架上全部是“和玺彩绘”,给人以古朴典雅之感。

殿内正中的堂陛前,为金龙盘柱,姿态生动;与大政殿前的蟠龙首尾相反,避免了装饰上的重复与雷同。

现在殿内的陈设是按照乾隆皇帝东巡时的面貌设置的。

贴金雕龙扇面大屏风和金龙宝座,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太平有象,是象征太平、吉祥的装饰品;角端、鼎式香炉,是烧香用以调节空气的;鹤式烛台,是点蜡烛照明用的。

殿外月台上东南角有“日晷”,它是利用太阳的投影和地球自转的原理,借指针所生阴影的位置来显示时间的;西南角有“嘉量亭”,它是我国古代的标准量器,含有统一度量衡的意义,象征国家统一和强盛。

月台上还设有四口大缸,都盛满清水以防火灾。

古代称它们是“门海”,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镇火灾,所以又称作“吉祥缸”。

因为北方天气寒冷,所以每到冬天要给缸穿上“棉衣”,并在缸底点燃炭火,用以防冻。

[沈阳故宫中路:

第二进院落]

第二进院落位于崇政殿后部,为凤凰楼的前庭,处于“前朝后寝’’的中间,是一个过渡性的院落。

院落的东面是师善斋、日华楼;西面是协中斋、霞绮楼,都为硬山式建筑,青布瓦顶,前有出廊。

其中的师善斋和协中斋,是皇帝东巡时皇子的书房和寝所。

眼前这座高大的建筑就是凤凰楼,它建在3.8米高的青砖台基上,是一座三层歇山式建筑,原名叫翔凤楼,是皇太极休息、宴会和读书之所。

清入关之后,曾用以存放帝王画像、行乐图及清初皇帝玉玺。

1681年(康熙二十年)重修,1743年(乾隆八年)改成今名。

凤凰楼正门上方悬挂的“紫气东来”金字横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意思是大清朝国力强盛的福气是从东方的盛京来的,表达了清代帝王对祖先创业之地的顶礼膜拜。

下层的门洞是连接台上、台下的通道。

凤凰楼既是后宫的大门,又是当时盛京城的最高建筑,所以有“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传称,并被列为盛京八景之一。

[沈阳故宫中路:

第三进院落]

第三进院落南起凤凰楼,北至清宁宫,东西各有二宫,是一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筑。

这里是皇太极的后宫,为皇太极和后妃们的住所。

整个后宫建在高台之上,并高于前朝的宫殿,这种“宫高殿低”的特色反映了满族的传统和习惯。

满族先人曾是一个以游猎为主的山地民族,长年生活在山林之中,逐渐形成了代代择高而居、把山寨首领的住宅建在地势最高处的生活习惯。

因此沈阳虽然地处平原,但仍用人工堆砌高台,在高台上建寝宫。

另外,清人关前,后金政权一直处于烽火硝烟的战乱年代,满族作为一个弱小的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时时受到威胁,使他们不论在心理上或现实中都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而后宫建在高处,随时可以登高远眺,起到防御作用。

[清宁宫]

清宁宫原叫“正宫”,为五间硬山前后廊式建筑,是沈阳故宫中最具满族住宅特色的建筑。

东一间是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寝宫,称“暖阁”;寝宫分为南北两室,各有火炕,又称“龙床”。

1643年(崇德八年)皇太极就在南炕“端坐无疾而终”,终年52岁,后葬于昭陵。

东侧第二间的北窗下设两口大锅,南面宫门旁设一口锅,是用来祭祀时煮肉和烧炕用的。

西侧三间通连,北、西、南三面搭成相连的环炕,称为“万字炕”,是帝后日常饮食起居及会见、宴请亲眷的厅堂。

门开在东面第二间南面,形如口袋,称为“口袋房”。

清宁宫的烟囱在清宁宫后面,从地面垒起,略低于房脊,从正面看不见,非常有特点,一会儿再绕过去看。

其“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的布局,反映了满族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

西四间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用途,就是作为宫内举行萨满教祭祀的“神堂”。

萨满教是一种以信奉“万物有灵”为特点的原始宗教,也是过去满族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信仰习俗。

过去满族人家住房中都在西墙正中安设敬祖祭神的供位,清宁宫也不例外。

大家请看,西炕上方墙壁上前挂黄幔的“扬手架”,就是供神的地方。

室内悬挂的匾额和诗句是当年乾隆、嘉庆、道光皇帝在此祭祀时题写的。

[索伦杆]

索伦杆在清宁宫正门前的庭院南端,满族人称它为“神杆”。

木杆下方上圆,底部镶有石座,顶端安有锡斗,全部用红漆涂染。

它是满族人用来祭天的。

祭天时,在锡斗里面放上五谷杂粮或猪的杂碎,以敬乌鸦,这反映了满族萨满教的灵禽崇拜观念,据说也和乌鸦救主的传说有关。

[东西配宫]

清宁宫两侧的东西配宫,都是皇太极和妃子们的居住之所。

东配宫有关雎宫、衍庆宫,西配宫有麟趾宫和永福宫,每宫5间,建筑风格与清宁宫相同,只是体量和装饰等级略低。

四宫中以永福宫最为著名。

1638年(崇德三年),清世祖福临就出生在永福宫。

1643年(崇德八年),6岁的顽童福临在乳娘和侍臣的扶持下,走出永福宫,下凤凰楼高台的石阶,到崇政殿前登上龙辇,出大清门,再到大政殿举行登基典礼,开始了做皇帝的生涯。

第二年,清军人关,福临成为清王朝统治全国的第

一个皇帝。

皇太极称帝后册封的五宫后妃全部来自蒙古草原,其中永福宫的庄妃是清世祖福临的母亲。

这位科尔沁的蒙古女子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除了辅弼过夫君皇太极以外,还辅佐她的儿子福临(顺治帝)和孙子玄烨(康熙帝)成就了大清基业,成为清初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女性杰出人物。

在皇太极之前和之后,满族皇室与蒙古部落的通婚一直不断。

这不仅是因为满、蒙两个民族在生活习惯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更重要的是由于清朝崛起之初,巩固满蒙联盟,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

所以,清初帝王的婚姻,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为清朝的逐步强大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烟囱]

这个平地而起的烟囱,是沈阳故宫里唯一的一个烟囱。

它不是附建于山墙之上,而是在距离墙不远的地方建起,好像一座小塔。

当年设计这个烟囱时,颇费了一番心思。

工匠们将宫内的地下挖空修成地沟,上面盖上方砖,叫火地;又在室外修有烧火的灶门,所以宫内既取了暖,又不受烟熏,由此可以充分体会到满族建筑的精妙之处。

宫中把这种挖有地下火道的房子称作“暖阁”,清宁宫的东暖阁就是这种结构。

因为皇宫只有这一个烟囱,所以皇太极下旨,盛京城内所有的烟囱都不得高过它,这就叫“大清朝一统天下”!

这里取“筒”的谐音。

[沈阳故宫西路]

沈阳故宫西路是为了适应皇帝东巡的需要而增建的一组建筑,主要有文溯阁、戏台、嘉荫堂和仰熙斋等,套院相接,多而不乱,是文化气息较浓之处。

文溯阁建于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至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为西路建筑中的主体建筑,是仿照明代浙江宁波大藏书家范钦的“天一阁”修建的,专门收藏乾隆时期编撰的大型图书《四库全书》,也是全国存放《四库全书》的著名七阁之一。

阁名是乾隆皇帝钦定的,因位于其“祖宗发祥之地”盛京,所以取“溯源求本”之意命名为“文溯阁”。

《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部,结构严谨,是我国古典文献中的珍贵遗产,对于弘扬和传播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库全书》共缮写7部,其中1部就藏在“文溯阁”。

1966年10月,基于战备考虑,辽宁省将《四库全书》等秘密运至兰州,后移交到甘肃省图书馆保存。

文溯阁是硬山式建筑,面阔6间,外面看是重檐2层,在里面看则是3层,明显带有江南建筑风格的样式与沈阳故宫内的其他建筑不同,文溯阁顶盖上用的是黑琉璃瓦绿剪边,这在沈阳故宫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

根据五行八卦之说,黑是代表水,书最忌火,以黑瓦为顶象征以水克火之意。

此外,文溯阁所有的门、窗、柱都漆成绿色,外檐彩画也以蓝、绿、白相间的冷色调为主。

梁枋间彩绘“白马献书”图案,给人以古雅清新之感。

阁内还悬有乾隆手书的对联:

“古今并人含茹,万象沧冥探大本。

礼乐仰承基绪,三江天汉导洪澜。

文溯阁东有方形碑亭1座,内立石碑1块。

正面刻有乾隆帝撰写的《御制文溯阁碑记》,北面刻有乾隆撰写的《宋孝宗论》。

碑文详细记录了建阁经过和《四库全书》的收藏情况。

文溯阁后为仰熙斋,是皇帝读书之所。

阁前宫门外有嘉荫堂,左右有出廊,南面有戏台,是乾隆、嘉庆时期皇帝东巡赏戏的场所。

各位游客朋友,我的讲解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沈阳昭陵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您来到沈阳昭陵观光。

昭陵,因位于沈阳市北郊,所以又称北陵。

它是清朝第二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是清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之一。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沈阳昭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出生于现在的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永陵镇。

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17年,完成了东北统一大业,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深夜,在沈阳故宫的清宁宫东屋南炕上“无疾端坐而终”,享年52岁。

死后的梓棺移至陵寝暂安。

顺治六年(1649年)四月十七日,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病故,享年51岁,第二年梓棺移至昭陵与皇太极合葬。

昭陵建于1643年(崇德八年),竣工于1651年(顺治八年),以后历经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形成现在的规模。

在建筑风格上,昭陵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筑长处,又具有满族陵寝建筑的特点,是汉满文化交融的典范。

昭陵占地面积约48万平方米,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原则,其主要建筑都建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建筑采取对称形式分布,中轴线的最后面是全部建筑的主体。

现在我们就按照由南向北的顺序进行参观游览。

[下马碑]

下马碑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明清时期广泛应用在陵寝、宫殿等处。

昭陵周围有6座下马碑。

这座下马碑上面用汉、满、蒙、回、藏五种文字刻着:

“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告诫人们前方是帝王的陵寝,请下马下轿,以示对先皇的悼念和尊重。

[神桥]

神桥是清朝帝王陵寝中普遍使用的建筑形式。

这座神桥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原为青砖铺面,如今改为条石,两侧有石雕护栏,栏板和护栏上雕刻天马、花卉、八宝等图案,桥两端有守桥石狮子,桥下是“玉带河”。

神桥是清朝帝王陵寝中晋遍使用的建筑形式,意为神灵经过的桥。

这种桥既有装饰陵寝的作用,又有实用价值。

以这个昭陵来说,陵寝地势基本上是前低后高,每到雨季有大量的雨水从后向前泄出,神桥下面的玉带河就成了排水的渠道,起到了保护陵寝的作用。

[石牌坊]

石牌坊也称石牌楼,是明清陵寝中特有的装饰性建筑。

它的作用是表彰功德,表示仪注,引导人们进入膜拜帝王的境界。

这座石牌楼建于顺治或康熙年间,至乾隆末年已历100多年,出现了倾斜现象。

于是,1801年(嘉庆六年)朝廷命将石牌楼前后增加两组夹杆石进行加固处理,并保存至今。

石牌楼用辽阳出产的青石雕琢而成,通高15米,宽约14米,其造型为四柱、三间、三楼、单檐歇山式楼顶,仿木斗拱,透雕栏板刻有八宝花卉、行龙等纹饰。

柱脚下有坐狮四对、獬豸一对,两两相背蹲踞在石基之上。

这10只石兽个个昂首挺胸,虎视眈眈守卫在陵前,起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

从总体上看,整个石坊雕琢精细,刀法粗犷遒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堪称一件石雕艺术精品。

[东、西配院]

正红门前的东西两侧各有一组配院,它们建于康熙年间。

东侧的叫更衣亭,是皇帝谒陵进祭时更衣、洗漱的地方。

按照清代惯例,皇帝谒陵时,第一天行“展谒礼”,要穿素服,第二天行“大飨礼”,要穿朝服。

衣服不能在来前就换好,需要在正红门前的更衣亭内更换。

更衣亭后面的小亭为净房,是皇帝的御用厕所。

现只存有遗址,其完整性在全国罕见。

四侧的叫宰牲亭,又称省牲亭,是祭祀时宰杀猪、牛、羊的地方。

院内北侧的房间是安置锅灶的,用来收拾上祭用的猪、牛、羊等。

现存遗址有基石、破损建筑材料、灶台等。

[正红门]

正红门也叫山门,是陵寝的总门户,位于整个陵园的正南位置,全高8.8米,宽16米,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屋顶上铺满了黄色的琉璃瓦。

正脊原有琉璃宝瓶,现已不存。

宝瓶谐音“保平”,意为保护陵寝平安。

正红门有3个券门,它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

正中的门叫“神门”,是供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的门户,此门平时不开,只有在大祭时开启,只许抬祭品的官兵从此门进陵。

东侧的门叫“君门”,是皇帝前来祭陵时走的门。

西边的门叫“臣门”,是祭祀时大臣走的门。

因为“神门”只是在大祭时开启,是“神灵”出入的门户,所以当时人们对此门很忌讳。

正红门两侧分别装饰有一琉璃“袖壁”,长7.2米,外呈海棠形。

袖壁上镶嵌五彩琉璃行龙,所以又称“龙壁”。

[神道]

正红门向北有3条笔直的用石板铺成的石路,正中与神门连接的路叫“神道”,它是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陵墓的道路。

与神门一样,除了抬祭品的官兵可以行走外,其他任何人绝对禁止乱行。

清代时据说有“横走罚、竖走杀、马过砍蹄”的规定。

神道由长条石板铺成,一直通向陵寝后部,是整个陵寝的中轴线。

陵寝的主要建筑全部建在这条中轴线上,其他附属建筑则均衡地建在它的两侧。

这样的陵寝设计体现了居中为尊、至尊无上的思想,同时也达到了使整个建筑

群稳重、平衡及统一的美学效应。

在神道两侧,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石雕华表1对、石兽(石像生)6对。

[华表]

华表又称“擎天柱”或“望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华表历史久远,其来历说法不一。

其中一种说法是它从古代的“诽谤木”演变而来,是供人们传递意见或冤状的工具;还有一种说法是它来源于立在交通要道上的“路标”。

后来用石材制造,因此也叫石柱或“表柱”。

在华表柱的顶部端坐一个石兽,似犬非犬,披鳞挂甲,此兽叫做“犭+孔”。

因其生性好望,故又称“望天犭+孔”。

相传这种怪兽骨瘦嶙峋,但是非常凶猛,所以把它放在华表顶上,让它来守陵。

犰在柱顶上坐的方向不同,有的面南,有的面北。

据说,面南的称“望君出”,意在提醒身在北京的皇帝不要忘记祖先的功德,前来祭祀;面北的称“望君归”,意在劝慰来此祭祀先辈的皇帝不要长时间沉湎于哀伤之中,祭毕节哀而出。

[石像生]

石像生是墓主身份地位的象征和重要标志。

昭陵共有6对石像生,它们依次是坐狮、坐獬豸、坐麒麟、立马、卧骆驼、立象。

这些石兽虔诚地守护着陵寝,被清康熙年间道士苗君稷在《秋日望昭陵》诗中描述为“十二御林”。

第一对是石狮子。

狮子是百兽之王,所以把狮子放在首位,作为威震八方、唯我独尊的王权化身,也是守护陵寝的“御林军”中的排头卫士。

第二对是头上长着独角的怪兽,叫獬豸。

据说,它是东北特产动物,能辨别是非善恶曲直,见有人相斗,便以头上的独角去顶撞坏人。

在我国古代,执法官头上的帽子就叫獬豸冠,表示他能像獬豸一样执法严明。

在陵寝中放置獬豸象征着帝王死后也能明断是非,公正严明。

第三对是麒麟。

它是一种祥瑞之兽,形象很特别,头如龙,角如鹿,全身鳞甲,尾似牛,足似马。

在石像生里出现麒麟,是表示帝王的仁义至圣,世事吉祥太平,王业兴旺发达。

第四对是立马。

它用汉白玉雕成,全身洁白,腿短,体壮,具有蒙古马的特点,大小和真马一样,昂首伫立,英姿勃勃,威武雄壮。

满族是一个有着骑射传统的民族,皇太极被称为“马上皇帝”,他的战功都是在马背上取得的。

他有两匹心爱的坐骑,一胖一瘦,胖的叫“大白”,瘦的叫“小白”。

“小白”行军赶路可日行千里,“大白”可日行五百里。

“大白”长于驰骋疆场攻破敌阵,“小白”善于行军赶路。

“小白”、“大白”曾多次立功,也曾保护过主人的性命,因此皇太极对它们也倍加珍

爱。

皇太极死后,他的子孙们就令工匠按照它们的样子雕成两匹石马,放在墓前,永远陪伴它们的主人。

第五对是石骆驼,这是用黑色石料雕造成的。

相传此骆驼在皇太极生前的征战中立下大功,所以后来建陵时,把它列在陵寝,表示它的功绩与主人同在。

第六对是立象,以白色石料雕成。

大象为绿洲之王,它高大威严,性情温和,是天下太平祥和的象征。

在石像中使用它,寓意为江山稳固。

在古代,只有帝陵神道才可以列置石象,而臣下的坟墓是不允许摆放的。

[神功圣德碑亭]

石像生以北是神功圣德碑亭,它坐落在陵寝的中轴线上,为九脊重檐歇山式建筑,顶上满铺黄琉璃瓦,四面为红墙,每面各有一个拱门。

亭子正中有石碑一座,即“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为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所立。

碑通高6.67米,碑身高5.45米,宽1.76米,厚0.71米。

碑文写得华丽,文采飞扬,共计1810个字,是对清太宗皇太极一生文德武功的高度概括和颂扬,使人读起来有荡气回肠之感。

据载碑文为清初著名文臣高士奇等人撰拟,经清圣祖康熙御览钦定,之后由当时大书法家顾观庐书写后镌刻。

石碑是用北京房山县产的石材雕刻而成,重10万余斤。

驮碑的名字叫“赑屃”,相传为龙生九子之一。

它长的是龙头、龟身、鹰爪、蛇尾,因其喜好诗文,又善于负重,因此老龙王派它驮碑。

[祭祀用房]

在碑楼北面东西两侧,各有两座三间青砖瓦房,都是当年的祭祀用房。

东侧南边的叫仪仗房,是皇帝谒陵时存放旗、伞等祭祀所用物品的库房;北边的叫奶茶房,是上祭时烹茶煮奶和上茶官员休息的地方。

西侧南边的叫膳房,是上祭时造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