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2149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docx

《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docx

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鄂托克旗东亨煤矿

2017年3月

第一节井田概况

一、交通位置

东亨煤矿位于桌子山煤田白云乌素矿区东部,即倾向勘探线9~11线之间,走向勘探线17线以东。

行政隶属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镇,地点黑龙龟。

地理坐标为:

东经:

106°58′12″~106°59′50″;

北纬:

39°24′39″~39°25′25″。

井田位于棋盘井镇北西10km,东距鄂托克旗政府所在地(乌兰镇)108km,西距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31km,北距乌海市42km。

由煤矿到乌海市、鄂托克旗乌兰镇、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有公路和柏油路相通,距包兰线乌海西站45km,乌海西至拉僧庙、公乌素支线铁路从井田西部通过,距公乌素站12km,距拉僧庙站21km,距拉什仲庙站19km,有海渤湾至拉僧庙,鄂托克旗至东胜公路(109国道)经过井田,货运繁忙。

公路、铁路四通八达。

点号

X坐标

Y坐标

点号

X坐标

Y坐标

1

4364692

36413610

2

4364985

36412825

3

4365000

36412200

4

4365050

36411320

5

4365315

36411320

6

4365315

36412870

7

4365985

36412870

8

4366100

36413070

9

4365975

36413660

 二、地形地貌

东亨煤矿位于白云乌素勘查区东部,总体地势东高西低,起伏不平,东北部相对较为平缓。

海拔最高点为1353m,在井田东南部,最低点为1274m,在井田西部巴音乌素高勒沟内,相对高差79m。

地形地貌特征主要为比高不大的低中山丘陵高原地貌。

三、水文、气象

1.水文

井田西部发育有巴音乌素高勒沟及其支沟,为季节性地表径流,平时干涸无水,雨季或遇有暴雨,汇积的洪水由北向南流入黄河。

2.气象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井田四周被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漠包围,具体表现为:

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时间漫长、全年少雨,春、冬两季多风。

根据历年气象资料,最高气温38.4℃,最低气温-22.8℃,年降水量87.8~314.8mm,平均降水量158.1mm。

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一般为3132.1~3919.3mm,平均3485.1mm。

降水期一般集中在7、8、9三个月内,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8%以上,常以阵雨和暴雨的形式出现,在地面形成间歇性洪流。

本区多风,尤以春季为甚,风向一般为西北风,平均风速3.1m/s,最大风速28m/s。

无霜期156~165天之间,每年11月份封冻,翌年4月份解冻,冻结期达半年之久,冻土深度0.80~1.50m。

四、地震及灾害地质

据中国科学院地震局所编制的地震资料显示,本区属8级强震区之预测范围。

1976年9月23日,在东经106°27′00″、北纬39°59′30″的阿拉善左旗巴音木仁发生过一次6.2级地震,震源深35km。

乌海市所在地有强烈震感,但未造成重大伤亡。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划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0g,对照烈度8度。

由于本区干旱少雨,降水稀少,故不易产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五、矿井排水设施能力

  矿井为斜立井混合开拓,仅在雨季有少量涌水,各采掘工作面以及采煤工作面积水通过管道排至中央水泵房,由水泵房排至地面。

正常涌水量50m3/h,最大涌水量80m3/h;水仓容积为790m3,排水能力360m3/h,能满足20h内排出矿井24h最大涌水量的规定。

  

第二节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评述

一、预查、普查、详查、勘探阶段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成果评述

  

(一)普查

  《白云乌素普查地质报告》1961年开始,由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17队提交。

  

(二)详细勘探

1961-1966年117队多次施工年,完成钻探工作量227525.04m,1966年提交精查地质报告。

1967-1971年提交了《滴沥邦乌素精查报告》。

1985-1987年117队提交《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白云乌素Ⅰ勘探区精查地质报告》,施工钻探14825.85m,提交A+B+C+D级资源储量45336.2万吨。

该报告经煤炭部地质局以“煤地字(87)25号”文审查批准,认为“该报告可以做为煤矿建设的依据”。

  二、矿区物探工作评述

  本次利用钻孔6个,工程量970.19m,甲级孔5个,乙级孔1个。

 三、水文地质和防治水工作综合评述

  

(一)、矿井建设时期的水文地质补充勘探

  1、水文地质调查与修测

  水文地质调查与修测首先收集了历年降雨量、降雨强度、矿井涌水量资料,在充分了解了矿区总体水文地质面貌及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生产井和老窑采空区的积水情况及近年来矿井涌水量与动态变化、矿坑水排泄方式、井下出水点层位、位置、标高、特征及发育规律、矿井突水情况、瞬时突水的水源、通道、水头压力及致灾情况调查,在矿井调查的同时按水文地质现象的不同,开展主要运输巷道及石门的水文地质编录工作。

  在此基础上调查了泉、井水的流量、水温、水质,出露的层位、位置、标高、含水层岩性及厚度;调查了河流、溪沟水的流量、水温、含沙量、沿途出露地层的层位、岩性及渗漏情况。

根据其分布和水质变化情况选择在具有代表性的河流、溪沟、泉、井及矿井出水点作为水样采样点;调查了水库、池塘的位置、水位标高、蓄水量、所处地段的层位、岩性及渗漏情况。

  为分析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向深部的变化,在钻孔涌、漏水井段进行了节理、裂隙率统计。

在河床基岩裸露、褶皱、断裂带附近进行了节理、裂隙密度统计,并调查了其性质、发育层位、充填情况、填隙物等。

  所有水文地质点均进行详细的纪录,并采用仪器测量或手持GPS定位,观测内容均反映到水文地质图上。

  2、地表水、地下水动态观测

  为了解地表水与地下水以及各含水岩组之间的水力联系,根据动态变化分析其运动规律。

选择具代表性的重要泉井、老窑、生产矿井和河流进行动态观测,作业方法按《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的要求进行。

每月观测三次,雨季加密观测。

  

(二)、以往的水文地质和防治水工作

  多年来我矿在防治水工作严格执行“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则,以消除隐患、确保安全为目的,抓好技术指导监督和现场管理两大环节,对矿井水害进行综合防治,杜绝了水害事故发生。

主要做了下列一此工作:

  1、建立了由矿长负责的矿井防治水领导机构,制订了各级矿井防治水岗位责任制和防治水管理办法,编制了《防治水隐患排查制度》、《防治水预测预报制度》、《探放水管理制度》等防治水管理制度。

  2、初步查明区内各含水岩组赋存条件、含水空间分布特征、裂隙发育特征及富水性,查明采矿所引起的地表水、地下水补、迳、排条件的变化。

详细收集相邻矿井的开采资料,初步查明其采空区的分布范围、采空面积与积水情况。

系统收集相邻矿井矿坑涌水量资料,详细了解出水点的位置、涌水量、动态变化与所处的含水层的位置,分析其与地表水、含水层和地质构造的关系,初步查明矿坑水的补、迳、排关系及其动态变化。

在仔细分析研究本次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对矿区下步的水文地质工作及防治措施提出建议。

为指导今后安全生产及水害防治提供依据。

  3、每月对现有工作面及即将开工的工作面进行地质、水情水害预报工作。

对重点头面和地质及水文情况情况异常的头面除例行地质预报外还专门发送该工作面的安全隐患通知书,以强调安全事项。

同时对上一月所作的预报进行总结和修正。

  4、我矿地面防排水措施主要包括雨季到来之前,组织有关人员对矿区范围及周围的地表进行认真查看,了解煤层露头、透水岩层、塌陷区、地面防治水工程等情况,对塌陷裂缝和废弃的小煤窑等,可能在地面形成塌陷坑和较大的缝隙,极易成为雨水或地表水流入井下的通道,及时排除积水,同时进行填堵。

在井口及工业场地等咽喉与腹地,挖排洪沟等。

  5、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则,对存在的影响,采空区、旧巷影响和水文地质情况、瓦斯异常情况的工作面实施探放水及探放瓦斯钻孔施工工作。

第三节地质特征

一、地层

(一)区域地层

本区地层分区属华北地层大区陕甘宁地层区之鄂尔多斯地层分区贺兰山~桌子山小区,区内以桌子山为主体,基低岩系为太古界千里山群变质岩,其上被中元古界不整合覆盖。

中元古界震旦系长城统称为浅海相石英建造、泥页岩建造、镁钙质碳酸盐建造,显示了封闭的断陷盆地的沉积环境。

寒武系和奥陶系为浅海相碳酸盐构造,其上假整合覆盖的石炭系、二叠系为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三叠系、侏罗系为湖沼相含煤建造及碎屑岩建造。

其区域地层特征见表1-2-1(桌子山煤田区域地层表)。

(二)矿区地层及岩性特征

本井田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古生界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和新生界的第四系。

下边由老至新分别叙述。

(一)古生界

1.奥陶系中统(O2):

为煤系地层基底。

按岩性特征及动物化石,分上、下两个岩段。

下岩段(O12):

分布在本井田东北侧煤层露头外的山上,为兰灰色厚层状石灰岩,致密质纯,含有直角石等头足类化石,厚度约200m以上。

上部岩段(O22):

分布在本井田西侧西来峰断层以西。

为深灰色薄层石灰岩、黄灰绿色薄层状砂泥岩、钙质泥岩及薄层灰岩。

此段仅在西来峰断层西侧有沉积。

全层厚度>400m。

2.石炭系(C):

根据岩性特征和含煤特征可划分为两个岩段,第一岩段原称中石炭统本溪组,第二岩段原称上石炭系太原组,现依据石炭系“二分”法进行划分和叙述。

第一岩段(C2t1):

本组岩性以灰白色致密坚硬的石英砂岩及薄层灰黑色泥岩组成,夹薄煤1~2层(19#),一般不可采,底部有鸡窝状山西式铁矿。

本岩段钻孔控制厚度6.61m~34.63m,平均23.04m。

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地层之上。

第二岩段(C2t2):

为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

组成岩性为砂质泥岩,煤层及中、细粒砂岩。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和含煤特征可划分为两个亚段。

桌子山煤田区域地层表

表1-2-1

符号

厚度(m)

新生界

第四系

Q

0~>400

第三系

E

0~>300

中生界

侏罗白垩系

志丹群

K1zh

625

侏罗系

中统

安定组

J2a

188

直罗组

J2z

92~260

中、下统

延安组

J1-2y

238

三叠系

上统

延长组

T3y

>200

中下统

T1-2

1755~2060

古生界

二叠系

上统

石千峰组

P2sb

85~544

上石盒子组

P2s

下统

下石盒子组

P1x

44~231/123

山西组

P1s

36~231/113

石炭系

中统

太原组

C2t

21~144/68

中统

本溪组

C2b

3~54/25

奥陶系

中统

上部岩段

O22

117~422

下部岩段

O12

290~794

寒武系

266~653

元古界

震旦系

长城统

Z

127~>694

太古界

千里山群

Ar

1296~2344

第一亚段(C2t2-1)

本亚段上界为14号煤层顶板泥岩;下界为17号煤层底板的粘土岩或泥岩。

含14、15、16-1、16-2、17号煤层,称为“丙煤组”或“下煤组”。

本段岩石粒度较细,上部岩性为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中夹细粒砂岩或煤层,下部主要以细粒砂岩与砂质泥岩为主。

所含煤层中14、15、17号煤层不可采或仅有零星可采点;16-1、16-2为可采煤层,14号煤层顶板泥岩(或泥灰岩)中含有腕足类海相动物化石,为地层良好的对比标志。

第二亚段(C2t2-2)

本亚段上界为太原组与山西组分界线,下部为14号煤层顶板。

含11、12、13号煤层,均无工业利用价值,岩性主要由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浅灰色细粒砂岩、粉砂岩组成。

第二岩段(C2t2)地层厚度56.57m~87.04m,平均67.46m。

3.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为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根据岩性特征、含煤特征和沉积旋回,可分为四个岩段,现分别叙述如下:

(1)第一岩段(P1s1)

岩段界线从山西组底界至8号煤层顶砂岩底界,含8、9、10号煤层,称为“乙煤组”或“中煤组”。

本段岩性以深灰色砂质泥岩及灰白色砂岩为主,所含煤层中8-1、8-2、9-2为不可采煤层,10号煤层为可采煤层。

与下伏太原组整合接触。

(2)第二岩段(P1s2)

岩段界线从第一岩段顶界至5号煤层顶板砂岩。

岩性下部为白色中~粗粒砂岩,中上部为黄色砂质泥岩及薄煤层,5号煤层不可采。

(3)第三岩段(P1s3)

岩段界线从5号煤层顶板粗砂岩底界至2号煤层顶板,含2、3、4号煤层,通称“甲煤组”或“上煤组”。

本段岩性由黄绿色砂质泥岩、泥岩夹少量细粒砂岩、粉砂岩及薄煤层组成。

所含2、3、4号煤层均不可采,没有工业利用价值。

泥岩和砂质泥岩中含科达叶、楔羊齿等植物化石。

(4)第四岩段(P1s4)

岩段界线从2号煤层顶板至石盒子组底界,岩性由黄绿色泥岩及灰白色中、粗粒砂岩组成。

可划分2~3个小的旋迴,岩性和岩相变化较大,井田内不含煤层。

(4)二叠系上~下统石盒子组

下统(P1x):

由灰白色巨厚层状中、粗粒砂岩夹少量灰绿色砂质泥岩组成。

根据岩性将此组分为三个岩段。

本组不含煤,广泛出露于本井田中部及南部。

本统厚度较为稳定,总厚在220m左右。

上统(P2):

为一套紫红、灰紫、灰绿等杂色砂质泥岩、砂质粘土岩及中、粗粒砂岩组成。

赋存于井田北部,由于岩层胶结松软,易风化剥蚀,只在中部分水岭的山上,有零星残存。

整合接触于太原组之上。

(5)新生界

第四系(Q):

分布于井田西部、黑龙龟沟及其它小的冲沟内。

多为黄土、亚砂土及风积砂。

阶地之上为半胶结及松散砾石。

河床内多为冲积砾石或砂土。

井田地层的对比是根据岩性、岩相、厚度、古生物、物性及岩矿等进行的。

井田内太原组、山西组,无论从岩性、岩相、厚度或古生物上看,均和华北标准地层相同或接近。

二、构造

(一)区域构造

桌子山煤田主要构造线方向都近于南北向。

主要构造由东往西为:

1、桌子山东麓大断裂:

位于桌子山背斜东侧,为一压扭性逆断层,断层面向西,倾角大于50°。

北部称为千里山逆断层,南部扭性断裂变为多个分枝,呈扫帚状。

如莫里—苛素乌逆断层、棋盘井逆断层、阿尔巴斯逆断层等。

2、桌子山背斜:

以千里山、桌子山为主体出露长达80km。

斜轴部出露太古界千里山群,其两翼有震旦、寒武、奥陶及石炭二叠各系组成。

由于桌子山东麓大断裂的切割,东翼地层保存不甚完整,且形成一个东陡西缓的不对称背斜。

东翼倾角大于25°,西翼则小于15°。

3、岗德尔~西来峰大断裂:

位于岗德尔山东坡,为两条压扭性断裂。

此断裂北起千里沟南,经凤凰岭山、岗德尔山,在岗德尔山南半部二者分开,岗德尔断裂拐向西南,沿老石旦井田西侧继续伸延,长达65km。

西来峰断裂偏向东南,长达75km,然后被第三纪地层所覆盖。

4、岗德尔背斜:

轴向近于南北。

南半部呈现复式褶曲。

东西两例均有断裂切割,致使背斜两翼保存不完整。

白云乌素Ⅰ勘探区位于桌子山背斜南部倾没端的西侧。

(二)井田构造及对煤层的影响

东亨煤矿位于桌子山背斜南端倾伏地段西侧,西来峰逆断层以东,黑龙龟逆断层从井田西部南北向通过。

西来峰断层是桌子山煤田划分矿区的重要边界断层,黑龙龟断层是白云乌素矿区划分Ⅰ、Ⅲ井田的边界断层。

东亨煤矿总体为一东北高西南低的单斜构造,地层走向近东南,倾向西南,具微波状起伏,地层倾角一般6~10°,影响井田煤层开采的断层主要有3条,即黑龙龟逆断层、F26正断层、F95逆断层,边界断层1条,即F7正断层,井田西部发育1个背斜(S4),现叙述如下:

1、断层

(1)黑龙龟逆断层:

位于本井田西部,走向近南北,倾向西,倾角51-67°,断距20m,延伸到井田内约275m。

对煤矿的开采有一定的影响。

(2)F26正断层:

靠近井田西南部,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77-83°,断距3-9m,延伸到井田内约600m。

对煤矿的开采有一定的影响。

(3)F7正断层:

该断层在井田的东北角。

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85°,断距10m,长约1200m,为井田边界断层,对煤矿开采影响不大。

(4)F95逆断层:

该断层在井田的西部。

走向近南北,倾向西,倾角67°,断距10m,延伸到井田内260m。

对煤矿的开采有一定的影响。

2、褶曲

S4背斜:

位于井田西部,轴向近SN,两翼倾角约5°左右,基本上为一对称向斜,井田内延伸长度约295m。

对煤矿的开采有一定的影响。

(三)岩浆岩

区内无岩浆岩侵入。

综上所述,本井田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偏简单。

三、含煤地层及含煤性

本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共含编号煤层13层,其中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含1、2、5、8、9、10号煤层,1、2、5、9号煤层不可采,8、10号煤层可采;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含11、12、13、14、15、16、17号煤层,11、12、13、14、15号煤层不可采,16、17号煤层可采。

山西组地层总厚度63.18~117.99m;平均95.78m;煤层总厚度2.79~5.47m;平均4.66m,含煤系数4.87%。

太原组地层总厚度51.97~77.40m,平均64.80m;煤层总厚度5.30~8.11m;平均6.88m,含煤系数10.62%。

四、煤层

本次利用6个钻孔,见煤13层:

分别为1、2、5、8、9、10、11、12、13、14、15、16、17号煤层。

其中可采煤层5层为8、9、10、16、17号煤层;其余煤层均不可采。

各可采煤层特征见表1-2-1。

煤层特征一览表

表1-2-1

煤层

编号

煤层自然

厚度(m)

可采厚度

(m)

层间距(m)

煤层结构

(夹矸层数)

埋藏深度

(m)

稳定

程度

可采

程度

最小~最大

平均(点数)

最小~最大

平均(点数)

最小~最大

平均(点数)

最小~最大

平均(点)

最小~最大

平均(点数)

8

1.16~2.60

1.98(6)

1.16~2.25

1.67(6)

0~3

1(6)

44.46~95.55

75.55(6)

较稳定

全区

可采

4.39~6.79

5.06(6)

10

1.01~1.57

1.32(6)

0.79~1.47

1.15(6)

1~3

2(6)

48.81~102.08

82.22(6)

较稳定

全区

可采

46.36~74.75

61.76(6)

16

4.72~6.95

5.50(6)

2.17~5.34

4.13(6)

1~4

2(6)

98.64~166.58

144.91(6)

较稳定

全区

可采

1.15~2.03

1.54(6)

17

0.76~1.36

1.00(6)

0.76~1.36

1.00(6)

0~0

0(6)

104.98~175.56

151.80(8)

较稳定

全区

可采

现将井田内各可采煤层特征由上而下分述如下:

1、8号煤层

位于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第一岩段之中,属于乙煤组,全井田赋存且可采。

根据利用钻孔统计,煤层自然厚度1.16~2.60m,平均1.98m;利用厚度1.16~2.25m,平均1.67m。

煤层结构较简单,煤类较单一,属较稳定煤层。

含夹矸1~3层,夹矸岩性一般为泥岩或砂质泥岩。

煤层顶底板一般为粘土岩或泥岩。

与10号煤层间距4.39~6.79m,平均5.06m,煤层埋藏深度44.46~95.55m,平均75.55m。

2、10号煤层

位于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第一岩段之中,属于乙煤组,全井田赋存且可采。

根据利用钻孔统计,煤层自然厚度1.01~1.57m,平均1.32m;利用厚度0.79~1.47m,平均1.15m;为本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之一。

煤层结构较复杂,煤类较单一,属较稳定煤层。

含夹矸1~3层,夹矸岩性一般为泥岩或砂质泥岩,平均厚度0.12m。

煤层顶板一般为灰褐色粘土岩,底板为灰褐色泥岩或粘土岩。

10号煤层与16号煤层间距46.36~74.75m,平均61.76m,煤层埋藏深度48.81~102.08m,平均82.22m。

3、16号煤层

位于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一岩段之中,属于丙煤组。

根据利用钻孔统计,煤层自然厚度4.72~6.95m,平均5.50m,利用厚度2.17~5.34m,平均4.13m。

为本井田主要可采煤层。

属于全井田可采的较稳定煤层,煤层结构较复杂,一般含夹矸1~4层,夹矸岩性以泥岩或炭质泥岩为主,厚度平均0.38m。

煤层底板一般为砂岩、泥岩或炭质泥岩。

与17号煤层间距1.15~2.03m,平均1.54m。

煤层埋藏深度98.64~166.58m,平均144.91m。

在白云乌素矿区将16号煤层分成16-1和16-2两个分层,但在本井田16-1和16-2层间距较小,只有0.10m~1.35m,平均0.47m,所以16-1和16-2在本井田合并。

4、17号煤层

位于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一岩段之中,属于丙煤组。

根据利用钻孔统计,煤层厚度0.76~1.36m,平均1.00m,全井田可采。

属较稳定煤层,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煤层顶底板一般为砂岩、泥岩或炭质泥岩。

煤层埋藏深度104.98~175.56m,平均151.80m。

五、煤质

(一)煤的一般物理性质

井田内可采煤层的一般物理性质如表1-2-2所示。

煤的一般物理性质特征表

表1-2-2

煤层

编号

颜色

光泽

硬度

结构

构造

断口

矿物

杂质

10

黑色

玻璃

光泽

较小

条带状

层状

阶梯、

参差状

粘土质

16

黑色

玻璃

光泽

中等

线理、条带

层状

参差状

粘土质

少量Fes2

(二)煤岩特征

10号煤层以暗煤和亮煤为主,中夹条带状镜煤,煤岩类型属于半暗型~半亮型;16号煤层以暗煤为主,中夹线理状、条带状亮煤,煤岩类型以半暗型为主。

(三)化学性质

(1)8号煤层

原煤水分0.86~0.96%,平均0.91%;浮煤水分0.93~1.07%,平均1.00%。

原煤灰分25.02~27.43%,平均26.23%;浮煤灰分10.58~17.70%,平均14.14%;

浮煤挥发份30.51~31.02%,平均30.77%。

干基弹筒发热量:

原煤24.93MJ/kg。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224.1-2004)冶炼用炼焦精煤分级:

原煤为高灰煤,洗选后煤为高灰、中高挥发分煤。

(2)10号煤层

原煤水分0.94~1.03%,平均1.00%;浮煤水分0.89~1.18%,平均0.99%。

原煤灰分20.78~25.36%,平均23.15%;浮煤灰分9.38~11.31%,平均10.56%;

原煤挥发分33.18%;浮煤挥发份31.44~32.55%,平均31.89%。

原煤全硫0.91%,浮煤全硫1.56%。

干基弹筒发热量:

原煤25.07~27.21MJ/kg,平均26.14MJ/kg。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224.1-2004)冶炼用炼焦精煤分级:

原煤为高灰、中低硫、中高挥发分煤,洗选后煤为中灰、高硫、中高挥发分煤。

(3)16号煤层

原煤水分0.34~0.68%,平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