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大题要点白胖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2000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神病学大题要点白胖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精神病学大题要点白胖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精神病学大题要点白胖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精神病学大题要点白胖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精神病学大题要点白胖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神病学大题要点白胖整理.docx

《精神病学大题要点白胖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神病学大题要点白胖整理.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神病学大题要点白胖整理.docx

精神病学大题要点白胖整理

注:

精神分裂从往年题来看属于必考范畴,其中主要考紧张型精神分离症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一、阿片类药物

1、代表药物:

海洛因、吗啡、鸦片、美沙酮、派替丁、丁宾诺菲

2、戒断症状表现

a)客观体征:

血压↑,脉搏↑,体温↑,寒战,瞳孔扩大,流涕,震颤,腹泻,呕吐

b)主观症状:

恶心,肌肉疼痛,骨疼,腹痛,食欲下降,无力,喷嚏,发冷,发热

c)临床特点:

戒断症状明显,渴求药物强烈不择手段

3、特点及处理

出现时间:

海洛因:

6-8小时,24-72小时达高峰,72小时后开始缓解,5-7天大部分消失,10-14天基本消失

美沙酮:

1-3天,3-8天达高峰,1-2周后开始缓解

治疗处理:

自限性过程(住院,密切观察)

对症处理:

焦虑:

抗焦虑药物,恶心呕吐:

止吐药;头痛,肌肉酸痛:

乙酰氨基酚;胃肠痉挛:

解痉药物

稽延症状(protractedsymptoms):

失眠,烦躁,情绪低落,慢性的渴求

4、脱毒治疗

替代治疗:

美沙酮,丁丙诺啡14-21天只减不加

非替代治疗:

可乐宁:

α受体激动剂;中草药,针灸;其他:

镇静安眠药物,莨菪碱类

5、急性中毒治疗

原因:

自杀或剂量及纯度掌握错误

症状表现:

烦躁,欣快,脸红,口干,瞳孔缩小;严重时表现呼吸抑制,反射消失,低血压,心动过速,急性肺水肿

处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对症处理

2.出现呼吸抑制:

纳洛酮原理:

竞争性抑制阿片类的所有受体

二、苯丙胺类兴奋剂

1、代表药物:

苯丙胺(安非他明)、甲基苯丙胺(冰毒)、3,4-亚甲基二氧甲基苯丙胺(摇头丸)、麻黄碱、伪麻黄碱、芬弗拉明、哌甲酯、匹莫林

2、症状表现

a)情感体验:

痛苦,焦虑,恐怖,抑郁(自杀)

b)定向障碍:

严重者意识障碍

c)躯体症状:

头痛,出汗,忽冷忽热感,剧烈的肌肉痉挛,特征性胃肠道痉挛

d)夜间加重及引起谵妄的趋向

e)心理渴求明显,强烈时可有自杀观念

3、治疗

躯体症状:

对症处理

精神症状:

苯二氮卓类药物抗抑郁药物

急性兴奋冲动:

氟哌啶醇原理:

氟哌啶醇为DA受体阻断剂,能特异性阻断苯丙胺的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4、急性中毒

(1)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症状

轻度:

瞳孔扩大,血压,脉搏,出汗,口渴,呼吸困难,头疼,兴奋躁动

中度:

精神错乱,谵妄,幻听,幻视,被害

重度:

心律失常,痉挛,高热,代谢性酸中毒,昏迷

死亡原因:

恶性高热,高乳酸症,循环衰竭

(2)处理

●一般原则:

补液,降温,水电解质平衡,呼吸通畅

●肌痉挛:

肌肉松弛剂:

琥珀胆碱,硫喷妥钠

●透析治疗

●对症处理:

心梗:

硝苯地平高血压:

心得安高血压危象:

酚妥拉明,硝普钠

三、苯二氮卓类

戒断综合征:

停药1-3天发生,表现为焦虑,彻夜不眠,易激惹,欣快,兴奋,震颤,肌肉抽搐,癫痫发作

发生情况:

1.服用最高日剂量,数日后产生依赖

2.常规剂量,长期连续用药,45%产生依赖

处理:

预防为主

1.半衰期短→长

2.逐步缓慢减量,例第一周50%,以后每周10-20%

3.戒断时间:

几周—几月,<1年

对症处理

1.抽搐:

抗惊厥药物(卡马西平)

2.失眠:

催眠药物:

唑吡坦,抗抑郁药物:

曲唑酮

心理支持治疗

精神分裂症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遗传2、神经发育

3、神经生化

(1)多巴胺假说

(2)谷氨酸假说(3)5-羟色胺假说(4)GABA假说

4、心理社会因素

二、临床表现

1、阳性症状

(1)幻觉:

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言语性幻听为主

(2)妄想:

出现频率最高

(3)瓦解症状群:

●思维形式障碍:

思维散漫、思维不连贯、思维破裂

●怪异行为

●紧张症行为

●不适当的情感

2、阴性症状

1)意志减退

2)快感缺乏

3)情感迟钝

4)社交退缩

5)言语贫乏

3、焦虑、抑郁症状

4、激越症状:

攻击暴力、自杀

5、定向、记忆、智能:

意识清晰,时间,地点人物,一般的记忆和智能正常

高级认知功能障碍:

注意、执行功能、工作记忆、情节记忆、抽象概括和创造力

6、自知力

二、临床分型

1、偏执型

●发生率:

占住院患者的50%以上;

●起病年龄:

偏大,多在青壮年或中年;

●病程特点:

起病缓慢;

●症状特点:

以幻觉妄想为主要临床表现,听幻觉和被害妄想及关系妄想最常见;在发病以后相对较长时间内,患者可以保留部分社会功能,较少出现精神衰退,预后相对较好。

2、青春型

●发生率:

占住院患者8-26%;

●起病年龄:

青春期;

●病程特点: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可自发缓解,易复发,预后较差;

●症状特点:

言语增多,内容荒谬离奇,想入非非,思维零乱,破裂,情感喜怒无常,表情做作,行为幼稚愚蠢,奇特,并有兴奋冲动,本能活动亢进。

3、紧张型

●发生率:

占住院患者6-16%;

●起病年龄:

青年或中年;

●病程特点:

发作性,有些能自发缓解;

●症状特点:

以紧张症状群为主要表现,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交替出现,预后相对较好,但有冲动行为而对社会影响很大。

4、单纯型

●发生率:

占住院患者1-4%;

●起病年龄:

青少年;

●病程特点:

起病缓慢,持续进行,预后差;

●临床特点:

日益加剧的孤僻,被动,活动减少,生活懒散,情感逐渐淡漠,对人冷淡,行为退缩,日益脱离现实生活,逐渐发展为人格衰退。

难以早期发现。

5、其他

未分化型—具有精神分裂症一般特点,但不符合上述任何一型特点或各型的混合,多数以阳性症状为主,可以伴有阴性症状;

残留型—精神分裂症病程迁延的结果,主要为个性的改变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残留有个别的阴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思维贫乏,情感淡漠和意志减退等;

精神分裂症后抑郁—在精神分裂症症状部分或基本消失后患者所出现的抑郁情绪或抑郁综合征。

三、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

在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等情况下,至少应该符合以下各项症状群1、2、3中的一项,或4、5、6中的两项,并持续一个月以上:

1.思维化声、思维插入或思维被夺取、思维被播散、被害妄想。

2.被控制妄想、影响妄想或被动妄想,或其他形式的怪异妄想。

3.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幻听或持续数周、数月以至于更长时间的其他形式的言语性幻听。

4.除以上所列举的具有特征性的妄想以外,存在任何其他形式的妄想,并伴有任何形式的幻觉。

5.情感反应不协调、情感淡漠、言语缺乏。

6.思维散漫、思维破裂。

排除标准:

若同时存在明显的抑郁或躁狂症状,假如不能证实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先于情感症状出现,不能作出精神分裂症诊断;如果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出现在躯体疾病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诊断应参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四、鉴别诊断

1、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2、药物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3、某些神经症性障碍

4、心境障碍

5、妄想性障碍:

偏执性精神障碍

6、人格障碍

五、药物治疗

1、治疗原则

a)足量足疗程,不频繁换药;

b)单一用药,作用机制相似的药物原则上不宜合用;

c)对伴有抑郁情绪,躁狂状态、睡眠障碍可适当合用抗抑郁药物、心境稳定剂和镇静催眠药物;

d)治疗时间:

首次发作:

1-2年,第二次或多次复发,维持治疗时间延长,甚至终生服药。

2、维持治疗

(1)目的

●预防复发;

●使阴性症状和共患症状最轻;

●促进功能恢复;

●保证药物治疗副作用最小。

(2)时间

首发:

至少1-2年维持治疗的情况下,2年内复发率46-60%3-5年内复发率80%

复发患者,维持治疗5年5年后停药,次年复发75%;

考虑终生服药的情况:

家族史,攻击或自杀未遂,复发倾向(多次发作或5年内发作2次以上)

3、药物选择

(1)传统抗精神病药物:

选择应该因人而异或因症状而异。

如:

年龄:

老年人,选用高效价药物如奋乃静;

症状:

兴奋躁动用氯丙嗪,氟哌啶醇;阴性症状为主选用舒必利;不合作者用长效五氟利多和癸酸酯针剂;

更换:

在足量足疗程(6-8周)后症状无改善,方考虑换药,不主张频繁换药;

(2)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特点:

能控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阳性症状;能纠正认知功能障碍;

锥体外系副作用少,镇静作用轻(氯氮平除外),增加了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注意躯体方面副作用:

如氯氮平易引起白细胞减少,诱发糖尿病;奥氮平引起肥胖,体重增加;阿立哌唑引起直立性低血压等。

4、代表药物

(1)奋乃静、氟奋乃静、复哌啶醇、三氟拉嗪、五氟利多:

阻断多巴胺D2受体——抗阳性症状

(2)氯丙嗪、泰尔登、甲硫达嗪:

阻断多巴胺D2受体——抗阳性症状

α1肾上腺素受体——镇静作用(体位性低血压)

(3)利培酮:

阻断多巴胺D2受体——(催乳素升高)抗阳性症状

阻断5HT2a受体——抗阴性症状,认知和心境症状

α1肾上腺素受体——弱镇静作用

(4)氯氮平:

用于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无效或椎体外系反应明显者

(5)舒必利:

不进入血脑屏障、高催乳素、椎体外系副作用低

心境障碍

一、躁狂发作:

是一种全面的精神运动性兴奋状态,包括情感高涨、思维奔逸(话多)和活动增多。

其中以情感高涨为根本症状。

与正常人的心情愉快不同的是,这种情绪状态妨碍了其社会功能,给周围人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持续时间至少一周。

1.情感活动的二重性:

(1)情感高涨

①情绪面对外在世界。

②情绪表现具有感染力。

③情绪与内心体验、周围环境基本协调。

④情绪的不稳定性。

(2)易激惹:

是一种短暂的、暴发性的、剧烈的情绪活动表现为当遇到一些事情,即使是微不足道,患者便情绪激动,愤怒异常,大发脾气,争执不休,出口不逊,严重时冲动毁物,甚至动手伤人。

2.思维活动的2个特点:

(1)思维奔逸

①语量多,语速快、声音宏亮。

②说话跟不上思想,不假思索出口成章。

③下笔如有神。

④思维联想丰富、快捷,音联意联。

⑤言谈内容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随境转移。

(2)自我评价过高:

无论是财富、地位还是能力等等各个方面,对自己的评价均是良好的,出类拔萃的。

严重时可形成夸大妄想,甚至产生与之相关的被害妄想。

3.躁狂状态时的行为特点:

①活动增多。

②好交际。

③爱管闲事。

④行为草率。

4.躁狂状态时的生物学症状

①食欲亢进

②性欲亢进

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5.常见的精神病性症状

①妄想

②幻觉

③意识障碍

6.躁狂发作的轻重程度类型

●轻躁狂:

持续轻度心境高涨,并有活动增加,自觉体力和精力旺盛

●急性躁狂:

发病急骤、进展快、症状较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慢性躁狂:

智力水平低、反应较迟钝——脑器质性疾病

●谵妄性躁狂:

意识不清(定向障碍)、幻觉妄想、精神运动性兴奋——可衰竭致命

二、抑郁发作

三低症状:

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

三无症状:

无助、无望、无价值

三自症状:

自责、自罪、自杀

1、抑郁的基本心情:

情绪低落(2周以上)

内心体验:

压抑、沮丧、悲伤、未语泪先流

隐匿性抑郁症:

只述躯体症状不谈及心情

2.抑郁情绪的具体化表现

①丧失兴趣,不能体验乐趣。

②精力不足、缺乏积极性。

③自我评价过低。

④无助感和无望感

⑤感到生活没有意义-----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

3、伴随症状

(1)生物学症状

●精神运动性抑制——木僵(stupor)

●睡眠障碍——早醒

●性欲减退或丧失

●体重下降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2)精神症状

●思维迟缓和行为抑制

●幻觉妄想——内容与心情相协调

●焦虑

●注意不集中、记忆下降

●犹豫不决、强迫观念——约25%-30%

●疑病症状

●人格解体——典型的情感解体

4、心境恶劣与重性抑郁的区别

心境恶劣

重性抑郁

a

有心因

有或无

b

病程>2年

2周

c

不影响工作

影响社会功能

d

生物学症状较轻

有生物学症状

e

无自杀

10-25%自杀

f

预后良好

预后差(反复发作)

三、诊断

a)症状的确认:

完全取决于病史采集和精神检查;

b)症状特点:

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伴思维敏捷或迟钝,意志行为增多或减少,知、情、意三者协调;

c)病程特点:

青壮年起病,反复发作性病程,间歇期精神正常;

d)体检及辅助检查:

多为阴性,或躯体疾病与情感性精神障碍无关;

e)家族史阳性:

有助于确立诊断;

f)诊断标准包括4项

●病程标准:

躁狂至少1周,抑郁至少2周

●症状标准:

躁狂9条中至少3条,抑郁9条中至少4条

●严重程度标准:

躁狂3条中至少1条,抑郁2条中至少1条

●排除标准:

躁狂、抑郁均2条

四、鉴别诊断

1)精神分裂症青春型与躁狂

2)精神分裂症紧张型与抑郁性木僵

3)症状性精神病

●皮质醇、异烟肼和苯丙胺等(躁狂样表现)

●利血平、甲基多巴和可乐定等(抑郁综合征)

●甲亢、甲低(常规T3、T4)

4)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5)帕金森病、脑血管疾病、脑肿瘤、痴呆

五、临床分型

临床亚型目前主要临床相

双相障碍目前为轻躁狂轻躁狂

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躁狂

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躁狂伴

目前为轻抑郁轻抑郁

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抑郁

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抑郁伴

目前为混合性发作躁狂抑郁混合/转换

目前为快速循环发作躁狂/抑郁

环性心境障碍

轻度高涨/低落持续≥2年轻度高涨/低落

DSM-IV双相障碍的临床分型

临床亚型本次发作以往发作

双相I型障碍

单次躁狂发作躁狂无

最近为轻躁狂发作轻躁狂躁狂/混合

最近为躁狂发作躁狂抑郁/躁狂/混合

最近为混合发作混合抑郁/躁狂/混合

最近为抑郁发作抑郁躁狂/混合

双相II型障碍抑郁/轻躁狂抑郁/轻躁狂

环性心境障碍不足诊断的轻度躁狂/抑郁症状无

六、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

1、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

●双生子研究

●寄养子研究

●遗传方式

2、生物学因素

(1)神经递质

1)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假说

抑郁时5-HT和NE的代谢产物均↓;躁狂时5-HT↓而NE的代谢产物↑

缓解后NE恢复正常,而5-HT的浓度仍较低

2)胆碱能、多巴胺能和GABA假说

●Janowsky1972年提出抑郁症患者有过度的胆碱能活动;

●1977年有人提出多巴胺能活动抑制假说,抑郁时多巴胺功能降低,躁狂时DA功能增强,例如安非他酮;

●部分心境稳定剂主要通过影响脑内GABA含量的调控治疗双相和预防

(2)受体学说:

药物对脑内神经递质的影响是迅速的,而临床症状的改善是滞后的,所以症状的改善可能与突触受体的改变有关

(3)神经内分泌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ACTH↑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下调

●下丘脑-垂体-生长激素轴下调

●睡眠与电生理异常:

脑诱发电位波幅减小。

●脑影像学的异常伴精神病症状的抑郁症脑室扩大,

●尾状核缩小。

(4)社会心理学因素

●个性素质主要涉及患者的性格基础

●应激性生活事件一般指不良的负性生活事件

●慢性长期不良处境家庭婚姻、人际关系不良、经济拮据、失业、慢性疾病等

七、抑郁治疗

1、治疗原则

a)全面考虑年龄和躯体状况

b)尽量单一用药

c)全程治疗:

急性治疗和维持治疗

d)辅以心理治疗

e)积极治疗相关的共病

2、治疗分期

急性期治疗:

6-8周

维持期治疗:

第1次发作6-9个月

第2次发作2-3年

第3次发作终身

3、代表药物

(1)氯丙咪嗪、多虑平、阿米替林:

最有效的抗抑郁剂

缺点:

1、使用不便:

要加量

2、起效慢(2~3周)

3、抗胆碱能副作用明显

4、认知功能受损

(2)选择性5-HT回吸收抑制剂(SSRI):

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等

优点:

1、使用方便,基本每日一片2、不良反应少3、疗效好

缺点:

1、起效慢(2~4周)

2、均有性功能障碍

3、胃肠反应(恶心)常见

(3)第三代抗抑郁药:

万拉法辛、米氮平

4、完全治愈标准:

抑郁症状的消失包括情绪和躯体、社会功能的恢复。

(包括工作和学习)

八、难治性抑郁障碍的治疗

适当增加抗抑郁剂用量

使用增效剂:

锂盐、甲状腺素、丁螺环酮、苯二氮卓类、不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九、躁狂障碍的治疗

1、治疗原则:

●以情绪稳定剂为主、其他为辅

●可以联合用药

●有些情绪稳定剂需要检测血药浓度

●判断药物无效需要使用3周

2、药物治疗

(1)情绪稳定剂的应用

1)碳酸锂——最早的抗躁狂药起效慢(约2周)成人治疗量1.0-2.0g/日维持剂量1.0-1.5g/日

锂中毒:

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接近检测血药浓度:

1.4mmol/l为上限

中毒表现:

最开始胃肠道反应

脑病综合征:

意识障碍、震颤、反射亢进、癫痫

2)丙戊酸盐——丙戊酸钠、丙戊酸镁

机制:

增强抑制性递质的作用、抑制兴奋性递质

抑制钠内流、抑制兴奋在细胞间传导

治疗剂量:

0.6-1.8g/日

3)卡马西平治疗剂量:

0.3-1.2g/日

(2)抗精神病药物:

氯丙嗪、氟哌啶醇

(3)苯二氮卓类药物:

氯硝安定

双相障碍的抑郁症避免三环类:

转躁

快速循环型和混合型最好不选锂盐,选用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

3、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同样重要,合并使用

●一般性治疗:

建立关系、支持治疗、健康教育

●特殊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婚姻家庭治疗、人际交往治疗

神经症性与分离性

神经症性障碍的共性

1.一般没有明显或持续的精神病性症状

2.症状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

3.患者对疾病体验痛苦

4.心理社会因素、病前性格在神经症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一、恐怖症

1、定义:

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景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或不合理的,但反复出现难以控制。

恐惧发作是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景,或者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

2、病因及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2)神经生化:

SAD患者出现恐惧症状是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等

(3)心理社会因素

3、临床表现

(1)广场恐惧症(agoraphobia)

●又称场所恐惧症、旷野恐惧症等,最常见的恐惧症,约占恐惧症的60%。

●多起病于25岁左右,第二发病高峰为35岁左右,女性多于男性

●主要表现为对某些特定的情景的恐惧:

广场;密闭的环境;电梯、飞机、火车等;拥挤的公共场所;商店、电影院等

●回避行为:

回避所害怕环境,部分患者甚至不敢出门

(2)社交焦虑症(socialphobia),又称社交焦虑障碍(socialaxietydisoder)

●多于17-30岁起病

●中心症状对社交场合的恐惧

●害怕被人审视、被人注意

●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说话、开会不敢坐前排等

●常见恐惧对象为异性、严厉的上司、未婚夫(妻)、办公室同事等

●回避社交场合

●伴发症状

自我评价过低

害怕批评

脸红、手抖、恶心、尿急等植物神经症状

惊恐发作抑郁

物质依赖

(3)特定恐惊(specificphobia)

恐惊局限于某种特定情景:

●特定动物

●高、雷鸣、黑暗等自然情景

●血、尖锐的物品

●传染性疾病:

艾滋病、麻风病等

4、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符合神经症性障碍的共同特点

2)以恐惧为主,同时符合以下4项症状

●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的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紊乱的症状

●出现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

●明知恐惧是过分的、不合理的、不必要的,但仍无法控制

3)对恐惧的情景和事物的回避行为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

4)病程持续1个月以上

5)导致个人痛苦及社会功能损害

6)排除广泛性焦虑障碍、疑病症、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

排除躯体疾病如内分泌疾病

(2)鉴别诊断

1)正常人的恐惧:

正常人对某些事物或场合也会有恐惧心理:

如毒蛇、黑暗等。

鉴别点在于恐惧的合理性、严重程度、发生频率、回避行为、是否伴自主神经症状、对社会功能的影响等综合判断。

2)其他神经症性障碍

●恐惧症由特定对象或情景引起,呈境遇性和发作性。

●广泛性焦虑常见无明显对象、持续性发作。

●强迫症恐惧源于自己内心的某些思想或观念,害怕失去自我控制。

●疑病症由于对自身状况的过分关注而可能表现出对疾病的恐惧,自己认为他们的担忧和怀疑是合理的。

3)抑郁障碍可伴有短暂恐惧,已抑郁心境为主要表现

4)颞叶癫痫表现为阵发性恐惧,但无具体对象,由意识障碍,脑电图和查体有阳性发现。

5、治疗

(1)心理治疗行为治疗是首选方法,包括系统性脱敏、暴露冲击疗法等。

认知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均可用于治疗恐惧症。

(2)药物治疗SSRI类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等

苯二氮卓类

二、惊恐障碍

1、定义:

又称急性焦虑障碍,特点是发作的不可预测性和突然性,反应程度强烈,焦虑、紧张十分明显,患者常体验到濒临灾难性结局的害怕和恐惧,发作后迅速中止。

2、临床表现

a)惊恐体验大难临头、死亡将至、世界末日的体验(濒死感),同时无法控制自己(失控感)。

患者往往惊叫,冲动,呼救;部分患者可有人格解体或显示解体。

b)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胸闷、呼吸困难、窒息感或过度换气;心跳加快,头痛,头昏,眩晕,四肢麻木或感觉异常,出汗,全身发抖,肉跳,全身无力。

c)突然发作,迅速中止,一般5-20分钟,很少超过1小时。

d)患者在无特殊恐惧性处境是发作。

e)发作后心有余悸,虚弱无力,需数小时到数天才恢复。

f)担心再发作而产生回避行为,部分患者发展为广场恐惧症。

3、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符合神经症性障碍的公共要点。

2)惊恐发作必须符合以下4项:

●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景,发作不可预测

●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次发作外,无明显症状

●发作时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惧,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

●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

3)患者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非常痛苦。

4)一个月内至少有过3次惊恐发作,或者首次发作而产生的焦虑持续一个月。

5)排除其他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引起继发性惊恐发作,如二尖瓣脱垂、低血糖症、失鉻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引起的惊恐发作。

(2)鉴别诊断

●首先必须排除躯体疾病导致的惊恐发作,如心脏病、甲亢等。

●惊恐发作可能出现在其他恐惧症中,如广场恐惧症、高空恐惧、社交焦虑障碍,但此时不作出惊恐障碍的诊断,只有不可预测的惊恐发作才做出PD的诊断。

●惊恐发作可继发于抑郁障碍,如果同时符合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不应把惊恐障碍作为主要诊断。

4、治疗

目标:

减少或消除惊恐发作,改善期待性焦虑和回避行为,提高生活质量。

(1)药物治疗

●苯二氮卓类(B2D):

阿普唑仑、氯硝西泮等,起效快,但长期使用易导致药物依赖,物质滥用者服BZD更可能出现滥用。

●SSRIs:

帕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