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19678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向着“目标”前行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历时三年,在大家的殷切期盼中,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终于颁布了。

当我们满怀期待地翻开它,乍一看,它似乎还是原先的模样。

仔细研读,才明白,那些细微的变化之处,有的是对原实验稿的调整、改进,有的是补充、增加。

而这完善后的课程标准,更彰显着它的思想和精神,更体现了对“儿童”的关注和尊重。

新的课标有了哪些新的变化?

1、“语文素养”——关注了“方法和习惯”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这是修订稿课标中关于“语文素养”的一段表述,红色字体部分就是改动的部分,通过这些改动我们发现它有两点发展:

一是丰富了语文素养的内涵,在原有“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积累”、“语感”、“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基础上,增加了“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内容,把“方法与习惯”纳入素养的视野。

二是明确了语文素养须“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来“养成”,而不是采用强加的方式来进行。

我们的苏教版教材中有很多非常优美的文章,就拿我们四年级上册的教材来说,七个单元,各有主题。

具体的篇目有引以为豪的《天安门广场》;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泉城》、《九寨沟》、《雾凇》等;有洋溢着浓浓中国文化的《春联》、《元日》等,还有那充满异域风情的《田园诗情》,皆为文美,意也美的优秀文化。

2、“写字”——明确了“指导“的要求

写字教学的改革在这次新课标的修订中可以说是大刀阔斧的,也是最受大家关注的,有人做出了“新课标降低了写字要求”这样的判断,在我看来这是种误读。

虽然有的学段的写字量有了非常明显的下调,但是就整个小学阶段的识写总数来看并未减少,仍然是识3000字,写2500字。

所以要求并未降低,我反而觉得对于写字的质量要求提高了,而且是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课标中起码有两条依据:

一是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都无一例外地提出了“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要求;二是破天荒地规定,小学阶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从时间上,教师的指导上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这无疑是一种高度的重视。

尤其是我们四年级,将要面对下学期全市的写字团体赛,对生字进行细致的指导就更为必要。

纵观四上的教材中,整体的识字量略微有了下调,但每一课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数量还是比较多的,基本在10个左右,我想,如果每一课的每一个字都去教,课标中规定的10分钟显然不够。

学生进入四年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以往,我们更多的就是让学生在预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自学生字,教师指导得很少。

新课标颁布后,我们就该对10分钟的写字指导进行研究,我觉得我们扔可以让学生采用自学的方式来学习生字,在自学的过程中记忆字形等。

课上10分钟,教师可以针对结构摆放、部件的写法,进行具体的指导,如:

第10课《田园诗情》中“恰”和“禽”这两个生字中都有个共同的部件“人”字头,而这两个人字头的写法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并进行书写练习。

另外还有形近字的区分指导如:

“尤”和“龙”“未”和“末”等,同时应注重对于方法的传授和习惯的培养。

当然,教生字也不一定就是这10分钟的唯一内容,一些小的练笔是否也可以是内容之一,各位老师见仁见智,但不管做什么,都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

3、“阅读”——崇尚“有效和自然”

关于阅读教学,修订稿课标也有一些很有针对性的调整。

比如,针对阅读教学中架空教材,盲目拓展的倾向,特别指出: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并增加了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内容,要求教师在钻研、理解、把握的基础之上实现合理的开发与创造。

同时特别提出“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

针对学生朗读“拿腔拿调、矫揉造作”的问题,课标要求“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并强调“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这些要求更进一步地强调了教师解读教材的重要性,突出了对教材、学生的尊重。

在一堂课要有10分钟的写字指导的新形势下,教师就更要在教材解读上下功夫,要力争让课堂教学更清晰、更简洁,更有效。

4、“习作”——关注“生活和个性”

新课标中关于习作教学的修订,最抓人眼球的应该是这样一段话“少写命题作文。

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提倡写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这一改动无疑是要求我们要将习作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

对于日记,四上的孩子已经不陌生。

这应该是我们平时练笔的主要形式。

而“书信”是我们四上中明确要求掌握的一种文体格式,我们怎样将它与学生平时的生活联系起来,而不是仅仅就在一堂作文课上来让学生写一封信,这是我们老师该动脑子的地方。

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一、新旧课标对比

先让我们来将新旧课标中第二学段的目标做一个对比和梳理,也许可以让大家进一步明确我们的方向。

(一)识字与写字。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比原减少400个)第二学段的写字量的变化是三个学段中最为明显的,但是识字量并未变化。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原:

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修改后的表述对于使用字典、词典的方法和能力有了更为具体明晰的阐述。

原先的第5条,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调整到了综合性学习中。

(二)阅读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这一条原属第一学段要求现在放到了第二学段,我想这样的能力应该在三年级就形成,到了四年级学生应该完全具备,所以进入四年级对于默读能力应该是个巩固和提升的阶段,也就是要让学生在默读中学习思考)。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这一目标在原实验稿中是单独的第7条,修订稿中并到了第二条,这应该是对读书能力的一个归类。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这第2句原先是没有的,这一变化显然是在要求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

“展开想象”应该成为我们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原第3条)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原: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细看这两句的变化,原先是要求“表现”,现在是要求“写清楚”,我的理解是,这是在降低习作的门槛,是为了面向更多的学生,同时这样的表述也更为明确,让我们清楚地知道,应该让学生的习作达到一个怎样的水平。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我觉得这一条的只是在表述上更为完善,意思并未有改变。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

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原为:

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通的意见与人商讨。

)这改变看似只是表述不同,其实现在的表述中更加强调的是“养成习惯”,既然是“习惯”,那我们就不能将要求停留于课堂,应该让这种“向人请教、与人商讨”变成一种日常的行为,成为学生人际交往中必备的一种能力。

原本的第3条和第4条合并为:

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删:

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表述更简洁。

(五)综合性学习

前面提过,识字写字中的第5条,调整到了这里。

5.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将这一条纳入综合性学习,更体现了它的实践性,我们应该将它与我们平时的教学形成联系,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形成这种能力。

二、四年级上册的具体目标,教材中如何体现。

这是整个第二学段的目标,四年级是第二学段的后半期,学生进入四年级后,我们还应关注的是学生这样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类目

目标

教材体现

识字与写字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七个练习中安排了14个基本偏旁,从三年级的基本笔画的写法,提高到了偏旁的写法。

阅读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2、学会默读

3、学习略读

4、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5、展开想象,领会诗意

6、复述课文

纵观四上的教材,除了朗读、背诵、课文等常规学习目标外,课后的练习要求主要体现了四项能力的训练: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复述课文(以下作具体阐述)

习作

1、书信交流。

2、运用语言,个性表达。

七篇习作以“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际体验”为宗旨,呈现的形式多样,有些习作的要求看似有些“单薄”,如“习作4,写几段话,学习使用象声词”。

其实这是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的天地。

书信是学生新接触的文体,掌握书信的格式是毋庸置疑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习作课上学习习作后,还应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进行运用,学会用书信交流。

口语交际

讲述见闻,表达感受,学会商讨

七篇口语交际注重了对学生人际交往时回应性能力的培养,如“感谢、赞美”等。

“介绍朋友、说漫画”等又鼓励学生表达对具体对象的认识、感受。

“出主意、讨论会”又是教会学生与人磋商,这正是体现了课标中“养成与人商讨的习惯”的要求。

综合性学习

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尝试解决

学习语文就是要做“有心人”,要能够留心生活中的学问。

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在教材中无处不在,课文、练习、习作,都能够体现综合性学习。

如生字教学时观察某一个字的结构、笔画,进而思考这一类的字该怎么写。

习作4中留心发现生活中的“音乐”。

习作5写某某的自述也是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某个事物。

练习中的“游动物园、读书做记号、看春联”等就更是将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项重点训练项目的阐述: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这类的练习,第二学段的四册教材中反复出现,而且形式多变。

四年级上册中。

有的要求学生先解释带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是在训练学生理解诗句的能力,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告诉学生,理解诗句的时候,可以先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然后连词成句就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了。

有的是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词句的意思: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瞻前顾后”,能够明白诗句与课文内容的联系,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有的是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

如《老师,您好!

》中“你最喜欢这首诗里的哪些诗句?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

”让学生引用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来表达自己对的观点。

有的比较一组句子,说说带点词语的用法:

如《泉城》中“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同是写泉水的流动,为什么用的词语不同。

”(1.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

2.五龙潭在旧城的西门外,有五处泉水汇注而成,所以人们称它“五龙潭”。

……)这样的训练其实是在帮助学生把握泉水的特点,并且进一步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

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课文语言,结合多媒体观察都了泉水流动的特点后,可以通过比较、互换的方式来让学生体会,这些词是如何表现泉水特点的。

我觉得这些词里比较难的就是“涌”和“冒”的比较。

“涌”表现的是少而急,“冒”更能表现多而缓。

但是要跟学生说清,我觉得是比较难的,只要学生能够体会就好了。

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

下课了,同学们“涌”出了教室。

让学生回想,下课时,大家都急着出教室,走到教室门口时就被挤住了,你是怎么做的?

想象那门就是泉口,你就是那泉水,大家都急着往外“涌”的样子。

也许珍珠泉的泉水“涌”出来的样子,学生们就能够想象到了。

通过这些课后练习,“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等理解句子的方法就呈现在了学生眼球,学生再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的练习,就能逐步掌握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方法。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上册有近10篇课文安排了这类练习。

但是,这些练习绝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根据各篇课文的不同特点,安排不同的角度训练。

《诚实与信任》的课题揭示了这篇课文的中心,课后的练习设计就从课题人手:

“默读这篇课文,想想看,为什么用‘诚实与信任’作题目?

还能换个题目吗?

”让学生感受“题目”是“文眼”,有时候题目就能揭示文章的中心。

《珍珠鸟》文笔优美,叙事清楚,行文线索清晰,课后的练习设计就从理清故事的发展脉络人手:

“默读课文,说说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

”循着文脉把握主要内容。

《古诗两首》中的《望洞庭》是一首优美的写景诗,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课后就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想像《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让学生对诗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描述,在把握诗的内容的同时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诗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桂花雨》是一篇充满着浓浓乡情的优美散文,学生读后,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特别是“母亲”常常说的一句话更让人回味无穷。

编者准确地抓住了这一动情点,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为什么‘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的金桂’?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以提醒学生的注意,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妈妈这句话的理解,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具体的做法,下面的课例中进行阐述)

3、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进入四年级,学生应该能够完成从朗读向默读的过渡,能够从小声地读转化到真正无声地读,在无声的默读中,更利于学生深入地思考。

四年级上册的课后练习中,安排了九次默读练习。

这一册的默读练习与三年级上册相比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提高:

一是由把握重点段落的内容上升为把握篇章的内容。

如《九寨沟》的“默读课文,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田园诗情》的“默读课文,说说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二是由把握事件的简单发展过程上升为把握事件的复杂发展过程。

如《珍珠鸟》的“默读课文,说说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

三是由把握童话体裁文章的中心上升为把握说明文章的中心。

如《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的“默读课文,说说为什么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

四是增加了两项新的练习内容:

第一,感悟文章的结构和写法。

如《诚实与信任》,要求学生“默读这篇课文,想想看,为什么用‘诚实与信任’作题目?

还能换个题目吗-?

”这是从文章构思的角度引导学生默读思考,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方法的感悟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既受到了感情的洗礼,又得到了写作方法的启迪。

第二,想象文章的空白,进行扩写练习。

如《普罗米修斯盗火》,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四段,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

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这是一项由读到想,由想到写的综合性练习。

学生要完成这项扩写练习,不但要对课文第四自然段进行深切的感受,而且也要对第一自然段有深切的感悟。

这些默读要求的提高,不但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潜心会文”、“瞻前顾后”、“思考批注”、“探究发现”等良好默读习惯的形成。

4、复述课文。

整册四上教材,复述课文的练习安排了有4次。

分别是《虎门销烟》《李时珍夜宿古寺》《普罗米修斯盗火》和《九色鹿》。

这四篇课文都是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是比较适合用来进行复述的。

三年级的教材中也有复述的要求,但注重的是让学生复述故事中的某个精彩片段,进入四年级,从复述片段到复述整个故事,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像这样的复述要求,大部分情况是被忽略的,或者是转变成了背诵课文。

复述并不是对原文的复制,它应该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我们要指导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然后在复述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地表达。

基于目标,立足教材,我们怎样去做?

四上的教材中一共安排了25篇课文,培养的学习习惯(七)、七个练习和七篇习作。

这些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

除了有记叙文,还有诗歌、说明文、神话故事等。

下面我想选其中几种文体,从这类文体的课文我们四上这个阶段的的目标和具体的做法两方面来和大家进行探讨,有些观点可能是不够成熟的,希望大家多多包涵。

一、叙事类——重“事”亦重“情”

叙事类课文是小学阶段课文中的“主力军”,这类课文一般都是以事述情的,所以事是载体,情是主题,这一“事”一“情”应该是这类课文教学时可以作为抓手的两条主线。

在教学时,让学生明白讲了“什么事”述了“什么情”自然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同时,我认为,进入了四上,我们还要开始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将“事”讲清楚的,如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心理活动的,也就是要初步开始学习作者的叙事方法。

在四上的教材中,叙事类的文章就有《桂花雨》《维生素C的故事》《诚实与信任》《我给江主席献花》等。

案例:

《桂花雨》

初读课题“桂花雨”,就把人引入了一个美好的,香气四溢的世界,引人遐想。

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中。

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根据作者的描写想象“摇花乐”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激发学生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和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是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念和对家乡生活的怀念。

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的情感线索是非常明显的,我认为可以以“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这句话为切入点,展开教学。

一、从聊桂花导入。

桂花对学生并不陌生,大家都有金秋赏桂的经历,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下对桂花的认识。

然后导入课文。

介绍作者琦君。

出示“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引入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充分读课文。

读了课文后学生交流,作者喜欢桂花的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桂花香”和“摇花乐”并找到相应的自然段,课文的脉络就此也就基本清晰了。

二、感受“桂花香”。

从课文中去寻找让你感受到桂花香的句子。

主要有这样3句。

1、“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从外形上来看桂花,结合图片来理解“笨笨拙拙”,感受作者通过与梅花进行对比来表现桂花外形平凡但香气迷人的特点。

(渗透对比写法的教学)

2、“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这句最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浸”的妙处。

引导学生从大人和孩子的角度展开想象,桂花的香气是怎样浸透了人们的生活呢?

比如说:

早晨一起床就能闻到桂花的香气。

孩子们学习时,玩耍时,也能闻着桂花的香气。

晚上桂花的香气伴着人们进入梦乡……桂花的香气无处不在,它伴随着人们的每一个生活情节,人们真是“浸”在桂花香里啊。

3、“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这里的“沉浸”与“浸”有这异曲同工之妙。

可作者在课文的后半部分再次提及这个词,用意一定更深。

留待后面再说。

三、体会“摇花乐”。

1、发现这“乐”对学生来讲是比较容易的,课文的第3小节重点就是写的摇桂花。

教学时抓住“缠”和我的“语言”来体会“我”的迫不及待。

抓住我摇桂花时的动作描写以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桂花落在身上时的样子,感受我喊“啊!

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啊!

”时那种兴奋的心情,来体会摇桂花时的快乐。

2、桂花不仅给我带来了快乐,还给父母以及全村的人都带来了快乐。

读第4小节,通过作者的描述,让学生想象桂花摇落之后,全村人的生活场景,感受全村人的“摇花乐”。

(从“我”的语言、动作来表现“我”的快乐,又从我写到了家人,再写到全村人,这“乐”越来越多,越来越深,这是作者的构文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细细渗透,让学生内化于心。

3、在琦君的原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母亲的话:

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

“只要不刮台风,我可以收几大箩。

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送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家的糕做得最多。

”教学第4小节时,可将这句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说说,母亲是个怎样的人,感受母亲的慈爱以及与乡亲们之间的深情。

由此引开,母亲对乡亲们是这样的,乡亲们对母亲也是这样的,大家将自己做的桂花卤、桂花糕饼你送给我,我送给你,共同分享,难怪作者会说: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这里再读这句,这“香”中的意蕴就更为深刻了,已不仅是桂花的“香味”还有乡亲们之间的“香情”。

四、升华“思乡情”。

1、在第4小节感受了母亲与乡亲们之间浓浓乡情的基础上,再来感受母亲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这句话时,就已有了情感的基础,理解起来也就可以水到渠成了。

让学生体会“母亲怀念的仅仅是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小节“思乡情”。

2、你有过身在外地思念家乡的时候吗?

你最想念的是家乡的什么?

让学生说以说,并模仿运用句式:

外地的________________也比不过______________。

【课时作业设计】

1、搜集描写桂花的诗句、词语,写在摘抄本上。

2、推荐阅读:

琦君《桂花雨》原文。

让学生去发现原文与改动后的有哪些不一样,除了课文中感受到的,你从原文里还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3、练笔:

童年是金色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也是难以忘怀的,作者通过那一场桂花雨,让我们与他一起分享了摇桂花的快乐,感受到了一份浓浓的思乡情。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是否也有让你难忘的人和事呢,把自己的童年趣事下下来。

【写字指导建议】:

谢:

左中右结构的字,三个部分的部件该怎么摆,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尤:

与“龙”进行比较。

新课标规定,每堂课要有10分钟的动笔时间,所以课上我们的教学内容要精简,明确目标和重难点,进行解决。

可以将练笔的部分放在课堂上进行,写一个小小的片段,教师可以现场进行指导。

二、古诗——“想象”诗意,感悟诗情

若有人问我古诗难不难教?

我会这样回答:

那要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教。

公开课难教,常态课好教。

的确,短短几十个字,怎样上足一堂课,特别是现在各个学校的诗文诵读都非常的重视,课本中的呈现的古诗有些早就是学生背得滚瓜烂熟的了,课上教什么,就更是个挑战了。

理解诗意,把握思想感情当然是最基本的,除了这些,我认为,我们还应该教给学生一些理解古诗的方法,课标中说诵读优秀诗文要“展开想像,领悟内容。

”我们就要教会学生去想象。

四上的教材选取了《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元日》《江雪》四首古诗,前两首是以景言情的,后两首是以诗言志的。

它们的诗句都表现的是一个场景,课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着课文的插图,循着诗句的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让诗的意境在学生的想象中从心里升腾出来,又浸润到学生的心里去。

案例:

《江雪》

《江雪》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他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

这两个字也正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的人格体现。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江雪》的意思,能将《江雪》想象成一幅画,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2、学习“借助插图,想象诗意”的领悟诗意的方法。

3、体会作者柳宗元清高、孤傲的内心世界。

【重点和难点】领会诗意,将诗的内容想象成一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