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加热对高凝油流变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18608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1.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波加热对高凝油流变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微波加热对高凝油流变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微波加热对高凝油流变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微波加热对高凝油流变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微波加热对高凝油流变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波加热对高凝油流变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ocx

《微波加热对高凝油流变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波加热对高凝油流变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波加热对高凝油流变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ocx

微波加热对高凝油流变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微波加热对高凝油流变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学习中心:

××学习中心

年级专业:

12春油气储运工程

学生姓名:

杨**学号:

06135003

指导教师:

职称:

导师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论文完成时间:

年月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发给学员

1.设计(论文)题目:

2.学生完成设计(论文)期限:

年月日至年月日

3.设计(论文)课题要求:

4.实验(上机、调研)部分要求内容:

5.文献查阅要求:

6.发出日期:

年月日

7.学员完成日期:

年月日

指导教师签名:

学生签名:

注:

此页由指导教师填写

摘要

高粘高凝原油是一种蜡、胶质、沥青质等重组份分散相(胶凝物)含量较高的非常规原油。

高粘高凝原油的长距离管输在技术工艺上存在较大的困难,现有的输送工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微波加热是将介质损耗变成热能的一种体加热,由于物料的介电常数不同,使得微波加热具有选择性,同时微波加热还存在“非热效应”。

论文考虑将微波能应用于高粘高凝原油的加热改性输送,利用微波具有“非热效应”的独特优势对高粘高凝原油进行作用,可望对引起高粘高凝原油高粘度、高凝固点的蜡、胶质、沥青质等高损耗的重组分进行选择性改性处理,从而实现高粘高凝原油经济、高效、清洁、快速地净化与输送。

为了搞清微波对高粘高凝原油作用机理,为高粘高凝原油微波加热输送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提供理论指导,论文通过实验及理论两方面分析了微波对高粘高凝原油不同组分的作用规律。

论文首先进行了微波对高凝高粘原油作用的室内实验,并对微波作用前后高粘高凝原油的流变性指标进行了测定,然后借助于红外光谱、棒色谱和色谱/质谱分析等化学分析手段,对微波作用前后高粘高凝原油组成及结构进行了测试,分析了引起流变性变化的原因。

进一步通过微波对高粘高凝原油单一组份(饱和烃、芳香烃、胶质沥青质、蜡)作用前后组份的化学分析,研究了引起流变性变化的直接原因。

论文还通过实验研究了微波作用的最大效果。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微波对高粘高凝原油作用后,能明显降低其粘度和凝点,这种降低经过较长时间后仍然保持不变,这是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和长链烷烃发生热裂解,产生不可逆变化所致。

论文还利用均匀设计方法,对微波功率、微波作用时间、原油含水率与脱水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并根据实验结果,拟合出了上述微波参数与脱水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式。

根据电磁场及热力学理论,结合高粘高凝原油及其各组份介电特性及其分散特点,建立了微波对高粘高凝原油作用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理论求解,确定了实验加热腔内部的温度分布。

计算结果表明,高粘高凝原油的介电属性微观非均匀性造成微波作用过程中产生选择性加热现象,微波作用的选择性导致微波加热时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性,使得在原油体系整体温度并不高的情况下,胶质沥青质等高损耗的组分温度较高,达到了热裂解的温度,产生了热裂解。

实验和理论分析表明,微波对高粘高凝原油作用,同时具有热效应和非热效应。

非热效应是由于在微波的作用下降低了分子键的活化能,热效应是由于微波加热具有选择性,出现局部过热产生热裂解造成的。

最后根据室内实验及理论研究成果,研制了单井出油管线微波加热器,并在现场进行了应用。

现场应用表明,将微波应用于输油管线的加热理论上是可行的,现场试验是成功的。

关键词:

微波;高粘油;高凝油;脱水输送;

 

目录

第1章前言6

1.1研究背景6

1.1.1高粘高凝原油及其管道输送技术6

1.1.2微波处理技术8

1.2国内外研究现状10

1.2.1微波采油技术10

1.3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15

3.2高粘高凝原油不同组份介电性质的测量19

第2章微波对高粘原油作用规律的实验研究21

2.1高粘原油简介21

2.2实验条件23

2.3实验内容24

2.4实验结果及分析24

2.5微波降粘机理初步结论41

第3章微波对高凝原油作用规律的实验研究44

3.1高凝油简介44

3.2实验条件45

3.3实验内容46

3.4实验结果及分析46

3.5微波对高凝油作用规律初步结论54

第4章微波对含水原油作用规律的实验研究55

4.1原油乳状液简介56

4.2均匀设计法简介57

4.3实验方案的均匀设计58

4.4实验内容59

4.6实验数据处理61

4.7实验结果分析62

4.8微波破乳脱水的基本结论65

第5章原油介电性质的测量67

5.1电介质基础67

5.2脱水稠油介电参数的测量68

5.3沥青质介电参数的测量69

5.4脱沥青油介电参数的测量70

5.5含水稠油介电参数和含水率的关系70

5.7基本结论73

第6章高粘高凝原油微波加热输送技术的现场应用74

7.1单井出油管线微波加热器简介74

第7章结论及建议77

7.1基本结论77

7.2建议78

第1章前言

1.1研究背景

1.1.1高粘高凝原油及其管道输送技术

我国各油田所产原油,按其流动性质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轻质低粘原油,如青海冷湖、新疆柯参原油,其数量不多。

第二类为胶质含量大的高粘度原油。

高粘油又称稠油、重质原油(其英文名称为Heavyoil),通常指d协0.92的原油。

高粘油轻馏分(尤其是直链含蜡烃)含量少,而胶质、沥青质含量高,且硫、氧、氮等元素化合物和镍、钒等金属含量也较高,因而高粘油比重大、粘度高、凝点较低,一般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呈牛顿流体特性。

它不仅在常温下粘度高,即使在较高的温度下,仍具有较高的粘度,因此,高粘油的长距离管输在技术工艺上存在较大的困难。

第三类为含蜡较多的高凝点原油。

如大庆、胜利、任丘、南阳等原油。

此类原油在油温高于析蜡温度时,粘度较低,且随温度变化不大,属于牛顿流体。

但当温度接近凝点时,粘度急剧增大,具有非牛顿流体的特性。

对于第二、第三类非常规原油,由于其高粘、高凝的特点,在集输过程中,需采取一些相应的特殊工艺。

对于稠油,技术上可行的管输工艺主要有:

1、传统的加热降粘输送;2、掺液稀释降粘输送;3、掺活性水乳化降粘输送;4、粘弹性液环减阻输送;5、伴热保温输送(蒸汽外伴热,“管中管”加热介质伴热和电流集肤效应伴热等);6、就地加工处理后的成品油输送。

在油田稠油集输过程中,上述工艺均有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每一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限制了每种工艺方法的大面积推广使用。

加热输送传统的方法是水套炉加热,以天然气为燃料,但是在天然气短缺的油田,这种方法是不现实的,另外水套炉加热效率也较低,经济上比较昂贵。

加热输送同时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易造成管路停运、停输等重大事故;稀释输送是用轻质原油、凝析油或蒸馏产品(如煤油、柴油的半成品等)稀释稠油降粘输送,应用这种方法有可能使油质变坏,且要有来源方便的稀释油源才能使用;掺活性水乳化降粘是在原油中掺入大量的水及表面活性物质,在适当的温度及机械剪切作用下,使原油以液滴状分散于水中,形成满足管输稳定性要求的油水混合液,从而大大降低所输介质的粘度。

但由于原油的成分在不同产地有很大差异,这种方法存在活性剂的选择、乳状液成型稳定、流变性及管输到终点的破乳脱水等问题:

粘弹性液环减阻输送是利用稀的高聚物粘弹性水溶液在管道中形成壁面水环,将原油与管壁隔开,使高粘原油在管中心流动,从而使摩阻大幅度降低,实现高粘原油的减阻输送。

由于管道的转向、管径、及管壁表面的突变如凹陷、沟槽等均会影响水环的稳定性,使得该工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稳定,易形成偏心油流并逐渐粘附在管壁上,最终会堵塞管道;伴热保温输送同样存在热效率较低,经济上比较昂贵等缺点;就地加工处理后的成品油输送是通过脱蜡、脱沥青、热裂化、加氢裂化等炼制加工方法改变原油的化学组成,提高轻馏分的含量,改善原油的流动性,实现原油的常温输送。

但该技术需要高温高压的庞大的塔、炉等炼油设备,在现场使用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

高凝油在开采过程中,由于温度和压力降低,油中有助于溶解石蜡的轻质组份被脱出,致使油中的石蜡聚结在采油管壁上,造成油井减产甚至因堵塞而停产。

在输送过程中,由于输油管壁结蜡,造成阻力增大直至堵塞。

国内外现行的脱蜡方法主要有热油循环、蒸汽加热、机械剥除和化学溶剂清洗等。

虽然影响原油结蜡的因素比较多(如原油组成、流速、温度、压力等),但温度变化是主要因素。

当加热温度达到“析蜡”点以上时,石蜡在油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对于高凝油的管道输送,目前大多采用常规加热输送的方法,虽然行之有效,但存在着燃料消耗大,占用的设备及人力多,事故停输后有凝结危险等缺点。

加降凝剂输送高凝油的方法在现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该方法是通过降凝剂的共晶和吸附作用,改变蜡晶的形态和结构,从而改善原油的流动性。

降凝剂改性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有①原油组成、②原油的含蜡量、③蜡分子的碳数分布、④胶质沥青质的含量、⑤化学组成。

原油含蜡量高,改性难度大;高碳数蜡对降凝剂处理的感受性和改性效果的剪切稳定性都有相当不利的影响;蜡的碳数分布过于集中也不利:

胶质的成分对降凝剂改性效果有很大影响。

同时,降凝剂价格较贵,加剂原油过泵的高速剪切易使其流变性恶化,故目前多用于某些间歇输送或中间泵站不多的较短管道,以及在长输管道投产、延长停输时间以利再启动等方面的应用。

同时,自地下采出的高粘高凝原油往往含有水,特别是注蒸汽开采的稠油油藏,其含水率可高达70%以上。

高粘高凝原油中存在的胶质、沥青质、蜡为高分子表面活性物质,都是天然的、高性能的油水乳化剂。

在油田开发和油气集输过程中,油、水、乳化剂三者共聚一体,在油井井筒、油嘴、管道、阀件和机泵中充分接触混合(特别是在油田伴生气的参与下,其搅拌更为激烈),沥青质、胶质、蜡等界面活性物质吸附在乳化液的油水界面,形成牢固的界面膜,从而形成稳定的W/0型乳化液。

而且,胶质、沥青质、蜡含量越高,W/0型乳化液越稳定:

胶质、沥青质、蜡含量越高,原油的粘度越大,脱水难度也越大。

通常情况下,重质原油的脱水难度远大于中质原油和轻质原油,特重原油的脱水难度就更大。

原油含水后,其比热、粘度等物理性质发生很大变化,不仅给油田生产带来一系列困难,还会给油库中的储存、铁路、公路、船运、长输管道的输送,以及炼油厂的加工精炼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原油脱水成为油田原油生产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目前原油脱水方法主要有:

1、沉降分离;2、加热脱水;3、化学破乳;4、电破乳;5、润湿聚结。

沉降分离速度慢,只能分离游离水;加热脱水能量利用率低,速度慢,脱水不彻底;润湿聚结脱水效果差:

加化学破乳剂存在药剂用量大,沉渣多,设备易腐蚀,油品不易回收等缺点;电破乳出油效率高,但耗电量大,装置复杂,安全要求高,而且对于含水量较高的W/0型乳化液,常因加不上电压使电破乳难以进行。

通常为了达到较好的脱水效果,需将各种工艺方法联合使用,比如电一化学法,是将加热沉降法、化学法、电力法联合起来使用的一种复合方法。

因此研究高效、低耗、便捷的破乳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从流体力学的观点分析,我国原油大都流型复杂,流动性能差,现有的高粘高凝原油的管道输送技术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针对我国原油物性和流变特性,采用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对原油进行改性,建立和发展先进的输送工艺技术体系,成为石油储运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通过对高粘高凝原油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实现高粘高凝原油的快速降粘、降凝及脱水,以此建立高粘高凝原油的高效、低成本的净化与输送技术,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1.2微波处理技术

微波是频率大约在300MHz^-300GHz,即波长在1OOcm^范围内的电磁波。

当微波作用于介电材料时,可能产生电子极化、原子极化、界面极化及偶极转向极化,内部介质的极化产生的极化强度矢量落后于电场一个角度,从而导致与电场同相的电流产生,构成了材料内部的功率耗散,这种功率耗散以热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微波加热是因介质损耗变成热能的。

传统加热过程一般是从表面开始,依赖于传导、对流与辐射方式,把热从外部逐渐传至内部,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而微波加热时,伴随电磁波向材料内部的穿透,有一个电磁能自动向内部传递的过程,材料吸收微波能量是内部与表面同时进行的,可以称微波加热是一种体加热。

微波加热与传统加热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微波加热能量利用效率很高,物质升温非常迅速;

2、由于物质吸收微波能的能力取决于介电特性,因此可对混合物料中的各个组份进行选择性加热;

3、可以适应各种物料的加热,因此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4、微波加热无滞后效应,当关闭微波源后,再无微波能量传向物质;

5、微波加热清洁卫生,无污染;

6、微波能可以精确地控制和使用,可以实现自动化控制和微机操作。

微波对物料除了上述的加热作用外,还存在所谓的“非热效应”。

即在微波作用下,反应体系温度在远低于常规加热温度时,与常规加热具有相同的产率或更快的化学反应速度;或是在别的条件(如温度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微波化学反应相对于常规加热反应的速度快,而且有时还伴有新物质生成;抑或是在常规加热条件下不能进行或很难进行的化学反应,在微波作用下变得能够进行了。

由于微波加热较之传统加热方法的独特优势,越来越受到世界范围内科技工作者的重视。

随着微波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的提高,特别是磁控管的可靠性的提高,微波作为一种新的能源方式被广泛应用到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

微波加热具有的独特优势也逐渐引起广大石油科技工作者的浓厚兴趣,各国石油科技工作者开始探索微波能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

将微波应用于高粘高凝原油的改性输送,充分发挥微波加热效率高、速度快、清洁无污染,以及具有非热效应的独特优势,利用微波对高粘高凝原油进行作用,有望一举多得,达到高粘高凝原油的降粘、降凝及脱水目的,从而实现高粘高凝原油经济、高效、清洁、快速地净化与输送,这将带来高粘高凝原油的地面处理技术新的革命,并将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微波的发展与应用,是从产生微波振荡与放大的器件出现开始的。

1921年与1939年分别制出了磁控管与速调管,他们不但能产生或放大微波信号,而且它们是两种微波功率源,它们的出现为微波加热应用打下了基础[v1。

微波技术自问世以来,由于其具有的独特优势,迅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60年代最早用于军事及木材干燥等方面,70年代在医学、生物领域的灭菌、诊断、组织固定、免疫化学等方面得到应用。

自1970年Harwll实验室用微波炉成功处理了核废料以来,微波辐射技术扩展到化学领域〔的。

现在微波已应用于化学的各个分支及一些化学工业中。

微波技术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性研究也己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但到目前为止,微波能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步实验阶段。

1.2.1微波采油技术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开始将微波能应用于原油的开采领域。

1956年,Bitchey申请了微波采油技术的第一个专利‘"01969年,有人提出用电磁能增加稠油的产量,并在德克萨斯的小通油田(LittleTom,Texas)进行了现场实验,使产量由最初的1桶/天提高到20桶/天〔’。

〕。

.70年代,在美国能源部的资助下,伊利诺斯研究所(iit)开始了电磁加热法开采稠油的研究,他们研究的电磁波频率从lOHz一直到微波频段(300M^-300GHz)〔,’、”、”,。

1978年Milan在实验室巢用频率为2450MHz的微波加热岩心(油页岩或砂岩),10^-15min后温度可达到500^-600C,采收率为8696,净能量比高达6}'"'oMcver对加拿大Athabasca油田的油砂在微波频率下的相对介电常数(£,)作了测试,发现£,随油砂的组成而变化,在微波频率作用下,沥青、砂粒和水靠所加电场中束缚电荷振动产生的能量传递而被加热〔'''oMcpherson等人1986年认为:

将单级或偶级天线置于井底,在地层发射微波能量,由于穿透地层深度有限,只能加热油井周围地区。

但因地层中的水闪蒸为蒸汽,地层仍可继续加热,并使加热区得到一定延伸〔.6]。

近年来,微波采油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1992年Kiomanesh在专利中介绍将微波管放置在地面,用传输方法将微波传到井下加热,也可将多个小功率微波管放入井下直接加热〔”〕。

尽管如此,在世界上目前微波采油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仍在发展之中,因此也没有在油田生产中真正推广和应用。

西安石油学院于1994年率先在我国开展了微波采油技术研究,并承担了国家863课题“军民两用技术一大功率微波管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开展了微波采油室内物理模型、微波低损耗特种传输模式转换器、偶极子天线辐射器、微波采油数学模型等方面的研究。

1.2.2微波对稠油、废油和渣油的作用

1977年,R.G.Bosisi等人首先做了室内微波抽提砂岩样品中沥青质的实验〔}s}。

实验中,所用微波频率为2454MHz,功率为100W,利用微波能量由砂岩样品中采出沥青质后,对采出的沥青质和气体分别进行质谱和色谱分析后发现,沥青质中各成分分子量的平均值比常规加热采出的沥青质低,并产出了少量C02,CO,H2,CH4,C2H6等气体。

R.G.Bosisi认为,由于砂岩样品中的沥青质在微波作用下,砂岩样品的温度高达300^-5000C,使沥青质发生了高温热裂解(pyrolysis)的化学反应,因此从砂岩样品中产生出了轻质油和气体。

大多数国外专家与R.G.Bosisi一样,也将轻质成分的形成归结为微波与稠油作用发生了热裂解的结果,也就是说将其归结为微波的热效应。

在非热效应方面,专利U.S.P4,376,034中,Edward.T.Wall做了一次利用微波从油页岩中提取粘质原油的实验〔197。

实验中,微波频率为2450MHz,功率为300W,低温(发生热裂解的温度为t}3000C,该实验的温度为t<1000C,不会发生热裂解反应,所以不是热裂解意义上的热效应)时,有诸如C仇、CO,H2.CH4,C2H6等气体产生不说,而且还抽提出了低粘度原油。

这不同于传统加热时的抽提情况。

所以,Edward.T.Wall断定原油在微波作用下发生了非热效应意义上的化学裂解反应。

在专利U.S.P.5,082,054中〔207,AmooshIKiamanesh在微波处理稠油后,对非热效应作出如下解释:

高频微波给极性分子提供了一个额外的转动矩,使其作旋转运动,且微波的频率(300MHz^-300GHz)接近分子的转动频率,使处于微波场中的烃类大分子发生共振,这些共振的烃类大分子能吸收更多的能量而发生分一l键的断裂(molecularcracking),使大分子烃链断裂成小分子烃链。

在U.S.P.5,299,887中〔217,作者明确提出微波作用于氯代烃(chlorinatedhydrocarbons,简称CHC)是一种非热效应,该作用能降低CHC的粘度,减小其与被水饱和的孔隙介质的作用力,从而除去CHC这种污染物。

由国外的研究情况看来,R.G.Bosisi等人虽然做了微波对稠油处理相关的实验,有的还申请了专利,但这些实验还只是停留在实验现象的描述上,未对为什么发生该实验现象作较深层次的分析,只是AmooshIKiamanesh在微波处理稠油实验后,对微波的非热效应作出了简单的共振解释。

国内在微波对稠油的作用研究方面,目前只有西安石油学院微波采油课题组进行了微波辐射稠油引发稠油粘度降低的先期实验研究,并通过实验观察到了微波对稠油降粘的不可逆性,并猜想微波对稠油作用可能存在非热效应f2zl0微波与物质相互作用过程中是否表现出微波非热效应,国内外学术界还存在争论。

如D.A.C.Stuerga等人(23]甚至否认在化学领域有微波非热效应的存在,他们认为在微波促进化学反应方面,微波只存在加热效应。

微波具有的量子能量和分子的转动动能处于一个数量级,相对于结合力很强的化学键,其作用还很微弱,直接打断化学键的可能性很小。

也有些文献认为,由于微波的振荡电场使油分子中的极性基产生共振,并在极性基周围形成局部过热从而引发了常规条件下无法发生的化学变化。

在微波化学领域中,微波对某些化学反应的促进仅仅用微波的热效应是无法解释的。

所以,有人提出了过渡态理论假设[24]、指前因子k0假设[25.26.27],以及在共振理论基础上的特殊激化假设[C28.29,307和隧道效应假设[(31.32,33,347来解释微波的非热效应。

1.2.3微波破乳脱水

将微波辐射应用于乳化液的破乳最早是由Klaila"5,在1983年和Wolf,在1986年分别在他们的专利提出的。

1995年由Fang和Lai""在他们的研究中将这种思想进行了进一步地发展。

他们用微波对一系列的工业乳状液进行了破乳,用他们的方法在油田进行的初步实验是可靠的和令人鼓舞的。

C.S.Fang"']研究了微波对含水率分别为50%和30%的油包水乳化液的脱水过程,发现微波对油包水乳化液的脱水效果很好。

Wolf在他的实验中比较了用常规加热方法和微波加热方法将含水率为30%的油包水乳化液加热到相同的温度,然后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沉降,作者发现无论有无破乳剂,微波破乳较常规加热所需要的时间短、破乳效果好,虽然作者没有深入研究破乳的机理,但作者指出微波破乳的机理和常规加热破乳的机理显然是不相同的。

RajinderPal和JacobMus1iyah'}":

研究了利用微波分离油包水型乳化液。

作者最后得出结论,利用微波处理非常稳定的油包水型乳化液使得油水分离是可行的,微波选择性加热水滴,与传统的加热方法比较起来微波破乳更有效。

大港油田研究院刘惠玲〔}9]对微波破乳脱水和热化学重力沉降脱水进行了比较,认为从立即脱水率和总脱水率以及沉降消耗时间上看,都说明微波脱水优于热化学重力沉降脱水。

微波作用于乳状液除了应用于油田原油破乳脱水外,也有人研究了微波在其它油水乳化液处理方面的一些应用。

傅大放、吴海锁〔40]提出用微波辐射的方法处理含有乳化油的工业废水。

他们用微波处理含水60%的乳化液,并与常规电加热作对比,微波辐射和电炉加热两种方法使试样升温至相同或相近的温度,静置一段时间后的破乳率有明显差别,证明微波破乳的效率高、时间短。

高键、纪延光〔‘,,利用微波加热对油烟雾吸收乳液进行后处理,比较了微波加热、常规加热和自然重力沉降进行油水分离的效果,证明微波辐射破乳效果明显优于自然沉降及常规加热,它不仅能加速油水分离过程,而且比常规加热有更高的油水分离效率。

在国外ExxonMobit研究工程公司对微波破乳技术进行了必要的改进与开发,并使其有效地进行了商业应用〔42]。

该技术使用微波电磁辐射将稳定难以破乳的乳状液分离为油、水和固体颗粒。

ExxonMobit公司已在其加利福尼亚的Torrance炼油厂针对脱盐设备底部的随盐水排出的油试验了该技术。

微波分离消除了脱盐设备的阻塞现象,大大提高了炼油厂的生产能力。

Torrance炼油厂还用该装置对罐底乳状液进行处理,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从国内外的研究资料可以看出,微波技术用于原油的脱水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从立即脱水率和总脱水率以及沉降消耗时间上看,微波脱水具有其它脱水方式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但是,我国在含水原油的微波破乳脱水方面的研究要远远落后于国外。

国内只作过先期的实验研究,但因项目负责人退休而被迫中断。

而且微波功率、微波作用时间、原油含水率与脱水效果之间的关系如何,国内外并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