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及教材分析冀教版小学六年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1779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及教材分析冀教版小学六年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及教材分析冀教版小学六年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及教材分析冀教版小学六年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及教材分析冀教版小学六年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及教材分析冀教版小学六年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及教材分析冀教版小学六年级.docx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及教材分析冀教版小学六年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及教材分析冀教版小学六年级.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及教材分析冀教版小学六年级.docx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及教材分析冀教版小学六年级

十二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整册教材编排分析

本册教材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由五至六篇课文组成,课文共三十三篇,其中22篇为讲读课文,2课诗歌,8篇略读课文,6个综合练习。

教材按课文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内在的联系组成文化主题单元,分为六组。

1春天自然季节的特点2亲情与关爱3走进科学4意志品质5风景与名胜6历史文化。

这样安排体现语言文字在表述同类事物时相应的规律性,体现儿童认识同类事物时相应的规律性。

本册教材根据高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以优美的记叙文,诗歌和简单的说明文为主。

通过上述课文的阅读,可以使学生体会寄情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灿烂与伟大;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和历史文化的教育,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小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提高作为一个现代的科学素质;从小体会明白怎样做事和怎样做人。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俗话说:

一年之计在于春。

孩子们在盼望已久的春天开学了,带着春天的梦走进了校园,而送给孩子们第一组的课文是围绕“春”这个文化主题展开的,这不但符合自然季节的特点,又顺应了孩子们的内心需要。

这一单元安排了5篇课文、2首古诗、一个综合训练。

古诗分别是杜甫的《春夜喜雨》和朱熹的《春日》2课《冬至的梦》4课《只拣儿童多处行》5课《雷果》是讲读课文,3课《春》和6课〈抢春水〉是略读课文。

从课文所表述的内容来看,〈〈春夜喜雨〉〉是一首描写蜀中春雨,抒发自己喜悦心情的五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大家常用的名句。

〈〈春日〉〉是一首生动的春游诗,咏出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千古佳句。

〈〈冬至的梦〉〉以冬至后万物的萌动和人们的生活为内容展开具体叙写,借梦袒露了爱的心声——爱春天,爱生活,爱生命。

〈〈春〉〉在作者苏雪栈眼里是善于撒娇的,准备的,等待的,烂漫,充实,快乐的,作者用独特的感受抒写了春的特点,激发人们热爱春天的情感。

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是精品文章,主要叙述了她春游时从香山归来,在颐和园门口,知春亨畔,王澜堂等处被欢畅活泼的儿童们春游的情景深深打动,由此产生联想,为我们描写了一幅充满旺盛生命力的少年儿童在新中国的怀抱中幸福成长的动人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儿童的珍爱之情,《雷果》主要叙写了西亚沙漠春天的景色和我与当地采集雷果的孩子谈论雷果的事,为我们展示了西亚沙漠春天特有的景致。

〈〈抢春水〉〉介绍了在立春这一天白族山民们抢春水的风俗,表达了淳朴的山民们希望勤勤快快,平平安安生活的美好愿望。

〈〈综合训练〉〉围绕春字安排了七个题,一、二、三、四题引导学生感受春字的文化内涵,积累词句段,丰富底蕴,阅读是一篇描写春雨的短文,意在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细致描写的写作方法,社会调查与写作的安排,与本组关于春的学习一致,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季节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关注社会,进行实践活动。

几篇课文虽然都是写春的文章,但表述的侧重点不同,从时间上来说,有古代诗歌,当代散文,这说明从古至今春天是人们赞美讴歌的永远主题,从空间上来说,有蜀中的春雨,海滨的春光,江南烂漫的春天,北方人盼春的梦,还有西亚沙漠中的春天,白族山寨中的春,这说明同一季节,不同区域的景致、风俗是不同的,同时也告诉人们无论哪个角落,春天都是人们所喜欢的,都是生命与活力的象征。

这几课不但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春的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认识春天,而且展示春的手法也不尽相同。

首先从体裁上谈,开篇安排的是两首古诗,把我们带到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情景。

《冬至的梦》、〈〈春〉〉、《只拣儿童多处行》文质兼美,属散文。

《雷果》〈〈抢春水〉〉属记叙文,在表达方式上,同一体裁的文章又有所区别。

《春夜喜雨》用拟人手法,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了蜀中春雨润物无声的特点,〈〈春日〉〉叙事写景相结合,将心情之爽,春景之美集于新字,突出春光如海,无处不在。

《冬至的梦》侧重于写冬至后大自然中万物的变化,突出人们盼春的情感,语言优美,节奏感强,〈〈春〉〉用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绝妙的比拟,写春特点,生动形象。

《只拣儿童多处行》以题目为文章内涵,侧重于春天里人的活动,由景联想到人,人景和一,《雷果》语言简洁明了,活泼,突出了沙漠春天的景致,〈〈抢春水〉〉语言朴实,层层剥开,突出了朴实的山民对春的美好企盼与崇拜。

总之,这一单元通过不同体裁、风格各异,表达方法灵活多样的课文向我们展示了盼望春的心情,游春的快乐,祝福春的愿望,围绕主题,横向上有联系,纵向上有发展,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

在教学时,应调动儿童的经验世界,感情世界和想象世界,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春的美好,生活的幸福,唤起他们到大自然中拥抱春天的愿望,并且愿意用学到的写作方法,积累的词句表现春天。

三、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18个生字,理解新词,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与诗歌。

3、了解与春相关的知识,文化。

4、通过抓重点词句品析、想象画面、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5、学习作者通过细致观察,准确描写事物,表达思想情感的写作方法,练习习作。

四、各课教材分析

1、古诗二首

《春夜喜雨》是一首描写蜀中春雨,抒发自己喜悦心情的五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大家常用的名句。

《春日》是一首生动的春游诗,咏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千古佳句。

《春夜喜雨》全诗紧扣春雨的“好”和自己的“喜”来写。

首句着重写春雨的知春雨适时降临,知情懂事。

颔联从听觉、视觉二方面写雨,把默默奉献的理想人格移植到了春雨身上。

颈联“云俱黑”与“火独明”形成色调上的对比,喜雨之情含而不露。

尾联借想象之笔,想到锦官城的美,形象传神。

《春日》先叙事,胜日于泗水滨寻芳,然后写所见,展示一幅“一时新”的春色画面,最后抒发热爱之情。

这两首古诗教学重在通过吟诵体会诗的意境,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019-2020年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及教材分析-冀教版小学六年级

这篇课文以《二十四节气歌》引出“冬至”这一节气,并以冬至后万物的萌动和人们的生活为内容展开具体叙写,再用画龙点睛的“梅花图”收笔。

借“梦”袒露了“爱”的心声——爱春天,爱生活,爱生命。

作者先介绍冬至这一节气的特点,然后写冬至后大自然中万物的变化,第二自然段用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捕捉看不见的春天里有生命的事物,第三自然段讲冬至离春天还有难熬的八十一天,巧妙地插叙爷爷涂红梅的故事。

第四自然段点明主题,与第二自然相照应。

结尾再次提到梅花图,表现作者对爷爷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可围绕爱去品味文中的感情。

1结合文章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设计意图

抓住景物变化体会人的心理。

课时教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了解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2搜集有关“冬至”的一些熟语,了解冬至的特点

3阅读课文的生字词。

初读感悟阶段:

1找同学分自然段阅读课文,找同学评价。

2理解词语,呓语,地窖,明朗,覆盖

3说一说读完这篇课文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冬至的梦是非常美好的,它是温暖的梦,希望的梦]

精读感悟阶段:

1同学们,冬至前后,大雪飘飘,冬至做3个温暖的梦,希望的梦,为什么这么说啊?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结合文中的语句和搜集到的资料,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

3班内交流汇报

1、温暖的梦,变青的枝条,松动的泥土,哗哗流淌的冰河,绽放芽包的草根,吐出紫红叶子的树苗-------

2、希望的梦,从一切有生命的事物的生长过程中可以感悟的到,把这些具体事物的描摹告诉人们,冬至一到,所有生命开始复苏,春的力量,表达了作者盼春,爱春的真情冬至的梦是温暖的希望的,九九八一天又是怎样熬过的呢?

同学们读第三自然

第一次描写“梅花图”使文章极富生活情趣,寄托了爷爷对生活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结尾描写“梅花图”让我们想到了作者对爷爷的怀念以及对春天的向往热爱之情。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背诵第二自然段。

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

课后向生活延伸:

积累描写春天的诗词散文。

3.春

这篇阅读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寻找“春”成长的足迹,把富有诗情画意的初春到春末的特点描摹的生动、形象、具体、感人、激发了人们热爱春天的情感。

主要突出了春是善于撒娇的;春是准备的、等待的;春是烂漫、充实的;春是快乐的几个特点。

1.朗读课文,感悟春天的特点

2、积累优美语句

设计意图

课件辅助,感悟春的特点。

课时教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走出去,到大自然中感受春天的气息。

2读一读课文,简单记录自己的感受。

初读感知阶段:

1.读课文,纠正错音

2.拿出笔来画一画描写春天特点的语句

精读感悟阶段:

感悟点:

春的特点

重点部分处理:

1.联系课文内容和小组同学谈一谈课文写出了春的那些特点。

2.汇报交流:

(1).春是善于撒娇的:

不阴不晴的天,乍寒乍暖的时令,一会儿习习和风,一会儿蒙蒙细雨,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春是准备的、等待的:

枝间的叶芽、地上的小草、绿叶丛中的野花,在早春季节开始萌发,它们“准备”着、“等待”着、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温暖时,将焕发勃勃生机。

(3).春的浪漫、春的充实:

眼前竟换上一个新鲜的世界;到处------,到处------,到处------,到处------,到处------。

蔚蓝的天上,桃色------。

流水却------。

课上积累:

勾画出文中优美的语句,反复读一读。

课后向生活延伸:

1.找一找朱自清的《春》读一读。

2、把文中优美的语句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

4、只拣儿童多处行

这篇课文描写了作者冰心春游时所到之处被欢畅活泼的儿童的春游的情景深深打动。

由此产生联想,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旺盛生命力的少年儿童在新中国的怀抱里幸福成长的动人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儿童的珍爱之情。

题目是文章要表达的内涵。

文章按作者行踪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讲在颐和园门口所见,通过“成千盈百”、“挤”、“一群接着一群”叙写儿童之多;接着写在知春亭的所闻,通过“坐无隙地”让人再次感到儿童之多;通过孩子活动写出场景之美,及孩子身上的活力。

然后写在玉澜堂赏花时的见闻和感受。

写出了花的繁茂,赞叹了儿童的茁壮成长,表达了对儿童无比的关心和珍爱。

结尾点题,说明儿童多处正是春之所在。

1、阅读课文,想象儿童们春游时欢畅活泼的情景,体会作者对孩子们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激发热爱新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设计意图

抓住人物的表现,体会春的美好。

课时教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找资料,了解冰心的生平以及她的作品。

2、想一想,自己春游时都是怎么做的。

3、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初读感知阶段:

1、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找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2、找较差的同学读带有生字的句子,并生字组词。

3、理解词语:

忸怩、坐无隙地、聚精会神、舒展。

4、读完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精读感悟阶段:

作者冰心说寻找春天要“只拣儿童多处行”?

自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1、小组交流

2、班级交流汇报

(1)、颐和园门口:

儿童之多:

成千盈百、挤了出来、一群接一群。

场面的热闹:

散戏似的、闹嚷嚷、飞涌、关不住。

(2)、知春亭畔

坐无隙地:

东一堆,西一簇,说明儿童多。

孩子们有活力:

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味。

场面的欢快与热闹:

湖面上,小船荡漾、队旗哗哗地响。

(3)、在玉澜堂赏花时的见闻:

将花与儿童相比较,花的开放使自己得到了满足,同时给观赏者以美的感受,更给人以力量和启迪。

学生在理解时要有感情的朗读

课上积累:

匆匆、荡漾、纽扣、聚精会神、

舒展、身躯、忸怩、坐无隙地。

课后向生活延伸:

搜集阅读冰心的散文《繁星》、《小橘灯》、《樱花》。

 

5.雷果

这篇课文主要叙写了西亚沙漠春天的景色和“我”与当地采集“雷果”的孩子们谈论“雷果”的事,为我们展示了西亚沙漠春天特有的景致。

文章第一自然段总起,接着具体讲沙漠春天的短暂和沙漠春天的快乐。

第二至四自然段先描绘了西亚沙漠春天的景色和富有情趣的生活画面。

第五、六自然段由4月的雷声引出孩子们采集“雷果”以及“我”和孩子们交谈的事。

“处处都是如此”说明孩子们多,“弓着腰”、“用小刀或铁片”、“放进塑料袋里”的描写极富画意和生活味道。

最后一段点明是“雷果”把孩子们带入西亚春天的沙漠,让孩子们融入春天的怀抱,给孩子们以无限的幸福和快乐。

1阅读课文,了解西亚沙漠春天的特点,体会“雷果”给孩子们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西亚沙漠的阿拉伯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

4写会本课生字、新词。

设计意图

抓住孩子的表现感悟孩子对春天的热爱。

课时教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1、搜集了解西亚沙漠的资料。

2.2、预习课文、利用字词典解决生字、生词。

3、教师搜集沙漠的图象资料。

初读感知阶段:

一引入:

春天万物复苏,给人以美好的遐想。

前前几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春天的无限美好,沙沙漠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雷果》这篇课文,看着题目,你有什么么问题?

二朗读课文:

1.1、同学们带着疑问自己读课文。

2.找同学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3.理解词语。

4.说一说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5.你的感受是什么?

精读感悟阶段:

师:

沙漠中的春天是短暂的,沙漠中的春

天也是快乐的。

文章怎样叙述的?

请你用不同方式叙述,可以读、想、议、

背。

(一)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课文。

(二)小组讨论。

(三)交流汇报(结合资料)。

1.沙漠的春天美丽与短暂:

“草色遥看近却无,”一根一根葱绿的嫩芽,遥望翠碧一片。

突出了春天的美。

“一天天换着衣衫”的黄、绿和五彩缤纷写出了春天的短暂。

2.春天的快乐:

(1).牧人放牧:

帐篷、骆驼、羊群,使沙漠显得生气勃勃。

(2).妇女们汲水:

毛驴迈着细碎的步子,背上------,妇女们------,写出了春天的快乐。

师:

牧人放牧,妇女汲水给沙漠里短暂的春天带来了生机与快乐,最快乐的还是那些在雨后采摘“雷果”的孩子们!

(1).采集雷果:

常常会看见孩子们在沙漠中寻找什么,而且,处处都是如此,他们“弓着腰”、“用小刀或铁片”、“放进塑料袋里”,引导学生想象这幅富有诗情画意的场面。

(2).和孩子们交谈:

了解“雷果”的样子,名字的由来,用途和采集方法。

(3).孩子们的快乐与幸福:

他们“纷纷打开、争着给我解释、七嘴八舌、大显身手、像变戏法似的、天真的笑”突出了孩子们的快乐。

指导朗读这部分。

3、播放课件。

(四).激发想象:

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请闭上眼睛,大胆想象画面,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课上积累:

再读课文,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后向生活延伸:

1、将自己想象中的西亚沙漠画下来

2、写一篇读后感。

6.抢春水

本文介绍了在立春这一天山民门“抢春水”的风俗,表达了纯朴的山民们希望勤勤恳恳劳作,平平安安生活的美好愿望。

课文先具体讲“抢春水”这一风俗,接着介绍“我”和哥哥抢春水的过程。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阅读课文,了解立春这一天山民们“抢春水”的风俗,领悟山民们希望勤勤恳恳劳作,平平安安生活的美好愿望,体会山民们生活的乐趣。

设计意图

抓住人物的动作感悟对春的热爱。

课时教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通过网络查找白族人抢春水的习俗。

2、了解和春天有关的风俗。

初读感知阶段:

1、“抢春水”是怎样的风俗?

2、抢来春水有什么用?

3、为什么抢春水?

4、怎样抢春水?

5、围绕上面的问题,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小组交流。

精读感悟阶段:

1、介绍白族人“抢春水”的风俗。

2、抢春水有什么用?

煨茶、煮汤圆、给婴儿洗澡、给老人熬药

3、为什么抢春水?

(1)、抢到春水,这一年就会勤勤快快,逗人喜欢。

(2)、喝了春水的人,这一年就会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4、怎样抢春水?

(1)、早起

(2)、提上水罐、青松毛、鞭炮

(3)、抢到春水放鞭炮、大声喊

5、说一说山民们抢回的仅仅是春水吗?

课上积累:

说一说你还搜集到了哪些有关春天的习俗。

课后向生活延伸: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抢春水”的习俗或课上听来的有关春天的习俗。

综合训练1

教材分析:

本次训练共安排了七个题目,第一题围绕着“春”字,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汉的文化内涵,感受“春意”。

二、三、四题,积累词语,丰富底蕴。

五题阅读与理解,六题社会调查,七题习作。

教学要求:

1、感受中国汉字的文化内涵。

2、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优美的句子、古诗。

3、学习通过仔细观察,抓住景物进行细致描写的写作方法。

4、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用教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了解中国人迎春的仪式和风俗。

2、走向社会,了解植树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调查。

3、走进大自然,感受春意

课上再现生活:

一题:

1、让学生认真观察,体会“春”字的诗意。

2、通过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交流。

二、三、四题:

引导学生反复读,然后谈自己的理解,再采用接龙、竞赛的方式练习背诵,最后写一写。

五题:

熟读成诵,在交流作者的写作方法时,结合具体内容谈。

六题:

结组完成社会调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写出建议,提交有关部

门。

七、习作:

1、交流自己走进大自然感受到的春天的信息,要有自己的见解。

2、自由写作。

3、讲评:

将学生多读自己的文章,并用欣赏的态度与他人交流。

课后向生活延伸:

根据课上学到的,与家人开一个以春天为主题的“赛诗会”、“谈话会”。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