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国际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1722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国际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国际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国际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国际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国际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国际班.docx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国际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国际班.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国际班.docx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国际班

2019-2020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国际班)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卷面总分为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学习:

当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节选)

现实中,本来是为了完善人、提升人的学习,却被仅仅当成了获取分数、学历、文凭、证书的手段,成为获取金钱、地位、荣誉、权力的工具,学习视野中的人被遗弃了,学习非但不是为了人的发展与完善,反而成为奴役人的手段,人在学习中寻找不到快乐,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和压力。

正当人类在惊叹科技的神奇、享尽科技带来的繁华与便利之时,科技的负面影响却悄然而来,人口膨胀、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核武器威胁等问题逐步侵入了人们的生活世界,扰乱了人们的生活秩序,这种状况愈演愈烈,直至演化成社会和人类生存的极大威胁。

诺贝尔奖获得者P·克鲁芩于2000年提出了一个新概念:

“人类世”。

成为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东生院士认为,“人类世”的意义在于提醒人类:

“人的活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地质营力,对于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

人和自然相互作用加剧,已经引起了地球环境一些不容乐观的变化,正在加剧侵蚀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因此,我们人类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

以免引起大的人为的自然灾害。

”这绝非危言耸听,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人类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生存与发展危机面前,风险与机遇同在,人类既有可能取得空前的成就,也有可能陷入最终的灾难。

而将要发生哪一种情况,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这依赖于一种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即人的理解能力和行动。

而人的理解能力和行动主要依赖于人的学习来发展。

一切学习都是关涉人的学习,都是为了人的学习,但在工业社会工具理性的极度张扬下,任何事物都难免被打上“物化”的烙印,学习也突出地

呈现出它的工具性特征,学习成为应付考试和寻找职业的工具,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日益功利化。

从整体上失去其精神陶冶的意义。

结果是学习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个体和社会世俗发展的要求,却导致了个体的人格危机、精神危机、德性危机以及产生的严重的片面发展和畸形发展,培养了许多有知识、有能力,但在人格、精神和德性上都有很大缺陷的“空心人”“单面人”和“非道德的人”。

人的学习存在的危机与问题,是对学习认识的片面、扭曲、停滞与不足所造成的。

学习是当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

生存不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性概念,而是一个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真谛的反思性的哲学概念。

生存并非简单地指“生命的存活”,而是指“生成着的存在”。

人的存在不是现成的而是生成的,并且不是最终完成于某一确定的状态,而总是向未来,向新的可能的开放。

当下的学习,不是简单地为了一种生命的存活,而是为了一种生成着的存在;当下的学习,不能仅仅为着单个个体的生存,更应着眼全人类的生存,因为没有全人类的生存也就谈不上个体的生存。

1.下列对“科技的负面影响”和“人类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口膨胀、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核武器威胁等问题侵入人们的生活世界是科技的负面影响。

B.诺贝尔奖获得者P·克鲁芩于2000年提出了“人类世”新概念成为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

C.科技的负面影响扰乱了人们的生活秩序,负面影响的状况得不到扼制会成为社会和人类生存的极大威胁。

D.“人类世”的意义在于提醒人类:

人和自然相互作用加剧,将会引起地球环境不容乐观的变化,加剧侵蚀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生态问题可能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2.下列关于学习与生存问题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一切学习都是关涉人的学习,都是为了人的学习,但在工业社会工具理性的极度张扬下,某些事物都难免被打上“物化”的烙印。

B.在人类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生存与发展危机面前,人类既有可能取得空前的成就,也有可能陷入最终的灾难,这取决于人的理解能力和行动。

C.“空心人”“单面人”和“非道德的人”是由于个体的人格危机和知识能力的缺陷造成的。

D.生存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性概念,而且是一个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真谛的反思性的哲学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习被当成了获取分数、学历、文凭、证书的手段,原因是人在从事学习活动时出于某种功利的目的。

B.如果学习成为获取金钱、地位、荣誉、权力的工具,而不是为了人的发展与完善,那么学习就会成为奴役人的手段,成为一种负担和压力。

C.因为没有全人类的生存也就谈不上个体的生存,所以,我们当下的学习,不能仅仅为着单个个体的生存,更应着眼全人类的生存。

D.当下的学习,不是简单地为了一种生命的存活,而是为了一种生成着的存在。

“生成着的存在”是指人的存在不是生成的而是现成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邝埜(KuàngYě),字孟质,宜章人。

永乐九年进士,授监察御史。

成祖在北京,或奏南京钞法为豪民沮坏,帝遣埜廉视。

众谓将起大狱,埜执一二市豪归。

奏曰:

“市人闻令震惧,钞法通矣。

”事遂已。

倭犯辽东,戍守失律者百余人,皆应死。

命埜按问,具言可矜状,帝为宥之。

营造北京,执役者钜万,命埜稽省,病者多不死。

十六年有言秦民群聚谋不轨者,擢埜陕西按察副使,敕以便宜调兵剿捕。

埜白其诬,诏诛妄言者。

宣德四年振关中饥。

在陕久,刑政清简。

父忧服除,擢应天府尹。

蠲苛急政,市征田税皆酌其平。

正统十年进尚书。

旧例诸卫自百户以下当代者,必就试京师,道远无资者,终身不得代。

埜请就令各都司试之,人以为便。

瓦剌也先势盛,埜请为备,又与廷臣议上方略,请增大同兵,择智谋大臣巡视西北边务。

寻又请罢京营兵修城之役,令休息以备缓急,时不能用。

也先入寇,王振主亲征,不与外廷议可否。

诏下,埜上疏言:

“也先入犯,一边将足制之。

陛下为宗庙社稷主,奈何不自重。

”不听。

既扈驾出关,力请回銮。

振怒,令与户部尚书王佐皆随大营。

埜堕马几殆,或劝留怀来城就医。

埜曰:

“至尊在行,敢托疾自便乎?

”车驾次宣府,朱勇败没。

埜请疾驱入关,严兵为殿。

不报。

又诣行在申请。

振怒曰:

“腐儒安知兵事,再言者死!

”埜曰:

“我为社稷生灵言,何惧?

”振叱左右扶出。

埜与佐对泣帐中。

明日,师覆,埜死,年六十五。

埜为人勤廉端谨,性至孝。

父子辅为句容教官,教埜甚严。

埜在陕久,思一见父,乃谋聘父为乡试考官。

父怒曰:

“子居宪司,而父为考官,何以防闲?

”驰书责之。

埜又尝寄父褐,复贻书责曰:

“汝掌刑名,当洗冤释滞,以无忝任使,何从得此褐,乃以污我。

”封还之。

埜奉书跪诵,泣受教。

景泰初,赠埜少保,官其子仪为主事。

成化初,谥忠肃。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命埜按问,具言可矜状按:

查办,追究

B.埜白其诬,诏诛妄言者白:

昭雪

C.至尊在行,敢托疾自便乎托:

假托

D.车驾次宣府,朱勇败没次:

停留,驻扎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说明邝埜为百姓着想的一组()(3分)

①市人闻令震惧,钞法通矣。

②营造北京,执役者钜万,命埜稽省,病者多不死。

③埜白其诬,诏诛妄言者。

④埜请就令各都司试之,人以为便。

⑤陛下为宗庙社稷主,奈何不自重。

⑥至尊在行,敢托疾自便乎?

A.①②③B.②③⑤C

.①④⑥D.②④⑤

6.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倭寇进犯辽东,戍守海防的将士有一百多人违反军纪应判处死刑,幸亏邝埜察按实情,将值得同情之处禀报皇帝,这些人得到明成祖的宽恕。

B.邝埜父亲去世后,邝埜被提拔为应天府尹,到任后减免了当地百姓的苛捐杂税。

C.也先入侵中原之时皇帝御驾亲征,邝埜最初极力反对,后来为保护皇帝主动随驾出征,最后战死沙场。

D.邝埜父亲教子甚严,邝埜从政后想任命父亲为乡试考官,结果受到父亲的批评。

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寻又请罢京营兵修城之役,令休息以备缓急,时不能用。

(5分)

(2)汝掌刑名,当洗冤释滞,以无忝任使,何从得此褐,乃以污我。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请按要求回答(8~9)题。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

①五湖: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隐归之处,这里指诗人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8.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请作简要概括。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

“,”。

(3)《兰亭集序》中表达作者生死观的一句是:

“,”。

乙选考题(25分)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并用2B铅笔将所选题号涂黑,多涂、错涂、漏涂均不给分,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英雄的舞蹈

路翎

两条澄碧的小河会合的地方,有一座小村镇,不到两百户人家,然而,这个中国应有的东西,它都有。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可爱、和善的居民们,生活在一种非常古旧的英雄的气氛中,而且很厉害地激动着。

这种气氛,是从镇上的一座茶馆里散发出来的。

每到黄昏,不论严寒酷热,茶馆里都坐满了年轻的、年老的男人。

一支蜡烛亮了,有名的说书人张小赖就爬上高台,生动地叫喊着古代英雄们的事迹,从他自己都忘却了的年代直到这个奇怪的、不可解的今天。

他是衰老、病弱的。

十几年来他抽着鸦片,而年轻时,他曾经拼命地干过刀、枪、剑、戟,且收了不少门徒。

他觉得被所有的人赏识,被他们喜爱,因此街边新种了一棵小树或挖开了一块石板他都要热烈地批评一下。

他热衷这样的生活。

可是,突然有一天,斜对面的茶馆里,一个女子拉着胡琴,一个男子用女人的声音尖厉地怪唱起来了:

从城里来的,唱着他从来都不曾知道的“毛毛雨”“何日君再来”。

他的听众们突然地跑过去一大半。

从那边传出热闹的哄笑声,使他感觉到尖厉的痛苦。

“伤风败俗啊!

”他叫,猛力地拍了一下惊堂木,不再讲下去了。

于是剩下的听众也跑了过去。

他在寂静中溜下高台,这是可怕的失败和痛楚。

但他的那些古代的英雄们,又都在他的梦里照耀着他了。

一下午都发烧,但黄昏的时候他带着神秘的、惨白的、严肃的神色重又走上他多年盘踞的高台。

蜡烛点燃了。

“今天,我们来说华容道,关公知恩放曹操!

”他用神秘的、轻微的声音说,拍了一下惊堂木。

但他的听众只有往常的一半。

对面的茶馆里男人装做女人的声音突然地叫起来了。

他寒颤了一下,看见有人冒雨从他这边向对面跑去了。

“我是替天行道!

”张小赖猛力地、愤怒地拍了一下手上坚强、光亮的木头;这个突然的声音,和他的脸上的那种轻蔑的、讥嘲的、魔鬼似的神情,使得剩下来的那十几个人肃然了。

他凝聚着一种可怕的力气,慢慢地耸起瘦削的、仅剩了两块骨头的肩膀来,鼓起眼睛,凝视着远方,而他那破旧的衣服从身上在寂静中滑脱了,露出了一副可怖的、奇特的骨架。

他没有欢乐,假装着纵声大笑;他没有悲苦,逼迫着高声假哭;他伸出两只手来舞蹈;假装听到了询问,并且捶胸顿足。

“却说曹操一看,啊呀呀!

”他叫,全身发抖,然后突然寂静。

他高举着两手站着有半分钟。

在寂静中,听到雨落在瓦上的清晰的声音,斜对面的甜甜的胡琴的声音,和男人装做女人的尖厉的、轻靡的歌声:

哎呀呀,我的心!

“曹操心中一想!

”高台上的那个精灵,突然地缩下去了,那一块木头猛力地击在桌子上;然而,这假做的精灵的衰弱的人的心,却瞥见他的听众们,有些涣散,有的在谈话,有的在听着斜对面而笑着。

突然地他有一阵眩晕,他听见对面的歌声唱:

摸一下幺妹的手呀,幺妹生得乖!

他呆住了。

“喂,张小赖,曹操啷个的呀!

”酒馆的肥胖的老板喊。

张小赖突然地惊觉,发着颤,不顾一切地叫了起来,叫喊着曹操、关公、青龙偃月刀,但酒馆的老板,却摇摆着走了出去了。

一种极端的愤

怒和一种极端的、奇特的欢笑,使张小赖发狂了。

精瘦的、可怕的魔鬼在高台上嘶喊,跳跃。

他要唤回那些古代的英雄们,与现在的生命、丑恶、失望抗衡。

这些古代的崇高的英雄们一个一个地回来了,使这间茶馆,使那些简单的年轻人严肃而激动。

他站在高台上,他拼命地,愤怒地叫,“我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

要是日本人来了,洋鬼子,外国人来了,吓,你看——”他耸起肩膀,鼓起嘴,向空中拼命地吹着气。

他听见了歌声、胡琴声、笑声,他歪着头轻蔑地倾听。

“啊,杀啊!

”他喊。

台下的人们,有趣地笑起来了。

他的嘶哑的大声使得很多人从街上跑过来,于是茶馆里挤满了人。

那些简单的人们,把一切都认为是有趣,当然的,不觉得这里面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快乐地哄笑着。

精赤的、狂热的张小赖突然地拾起了地上的一根竹棍挥舞起来了。

他觉得窒闷的可怕,拼命地喊了一声,引来无数的人,他听见对面的胡琴声和歌声停止了——它们被他征服了。

窒闷继续强大,他又叫喊了两声,拼死命地舞着竹棍。

忽地他觉得心里的什么东西碎裂了。

他大叫一声扑翻了条桌,跌在地上。

茶馆里腾起了惊异的、失望的喊声,有挤动和茶杯碎裂的声音。

然后突然寂静。

“死了。

”一个苍老的、严肃的声音,在寂静中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讲述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说书人张小赖由备受欢迎到疯狂舞蹈,死在台上,浓烈的悲剧色彩带给人们震撼和思考。

B.小镇上的人曾经长久地为古旧的英雄激动,然而一旦有外来冲击,就立刻改变,这说明新的文化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C.小说通过说书人张小赖的遭遇反映了现代商业化社会文化必然代替传统民间文化这一重大课题,视角独特,思想深刻。

D.看到“伤风败俗”的流行小曲受到观众的追捧,自己讲述的古代英雄受到冷落,张小赖由不安、痛苦、失落到绝望、疯狂。

E.“精瘦的、可怕的魔鬼在高台上嘶喊,跳跃”“精赤、狂热地挥舞竹棍”,这细致、夸张的描写真切呈现出张小赖的形象。

(2)小说的冲突是以强烈的对比展开的,请举出两例并分析其作用。

(6分)

(3)说书人张小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以“英雄的舞蹈”为题,小说中的“英雄”有什么特定含义?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8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钱穆:

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潘剑冰

钱穆,字宾四,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

其《国史大纲》被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之一。

1949年秋,任香港亚洲文商学院院长;1950年,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90年去世,是当代中国声名赫赫的一位文化宗师。

在《国史大纲》的引论中,钱穆说:

“唯藉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唯对现实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

”“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浓厚之爱情,必须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经之历史有深厚之认识。

”余英时认为钱穆毕生以抉发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为治学宗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历史的人总是好旧的,所以女人嫁给历史学家肯定是不会错的。

钱穆在北京教书时,中式的长袍已经成了一种落伍的标志。

但是钱穆看到好友陈寅恪穿长袍,他也改穿长袍,并把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时,钱穆以这样最直接的方式宣布自己将坚决捍卫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与毅力的。

钱穆在燕京大学的时候,作为一所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大学,燕大的水电费催缴单都是用英文写的,对此,大家也觉得很正常。

但是钱穆不干了,他每个月接到水电缴费单后都把它扔到一边。

后来学校派人来质问这个“老赖”,钱穆告诉来人:

“我是学校聘用的一个国文教师,不必要认识英文。

为什么你们在中国办学校要用英文发通知?

钱穆在中学执教时有一段时间兼过英文课,他的英文水平看懂水电单绰绰有余,他的理由无非是外国人在中国办学校就得用中文,这种行为是一种保护民族文化的本能。

为此,他不惜当刺头儿。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次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与教师的宴会上,钱穆大胆直言,批评燕大各楼的起名问题,说入校门即见M楼、S楼,不伦不类,既然在中国,就应该起个中国名字才是。

司徒雷登最终接受了钱穆的建议,事后,他按照各楼美国捐建者名字的汉译,将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办公楼命名为贝公楼。

有人跟钱穆开玩笑说:

“正是因为你的提议,学校以你的名字来命名一座楼,与胡适各分各占一楼,你真是荣幸啊!

”新中国成立后,燕大并入北大,北大搬到了燕大的校园,现在北大校园的未名湖,就是当年钱穆起的名。

在钱穆的心目中,一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髓首推其历史,他认为一个国民只有充分了解本国的国史,才能建立起对国家民族的“信仰”。

钱穆欣赏顾炎武的观点,认为“亡国”与“亡天下”有着本质的区别,“亡国”不过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则意味着一国精神文化的消亡,这才是最可怕的。

1950年秋,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期间历经坎坷与打击,艰辛难为外人道也。

彼时已经功成名就的钱穆完全可以不用去自讨苦吃,但他看到许多流亡到香港的青年人彷徨无着,失去精神支柱,觉得自己应该尽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经世救国的责任,借由在百年殖民之地上办校之机,倡导中国文化,让流亡者别忘了要做中国人。

1986年6月9日,九十二岁高龄的

钱穆在台湾自己的寓所素书楼讲完最后一课,从此告别杏坛,他给自己的学生留下了最后赠言:

“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毫无疑问,钱穆心中的“中国”正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中国。

1990年8月30日晨,风雨之日,钱穆于台北杭州南路新迁寓所去世,享年96岁,身后留下一千四百万言的著作。

1992年,钱穆魂兮归来,归葬太湖水滨。

而他留在岭南的足迹,也被历史一路仔细搜集,成为后人阅读钱穆时一个绕不过去的章节。

钱穆的学生余英时在他逝世后写下了这样的挽联:

一生为故国招魂,当时捣麝成尘,未学斋中香不散。

万里曾家山入梦,此日骑鲸渡海,素书楼外月初寒。

(节选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的分析

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钱穆同意顾炎武的观点,认为“亡天下”远比“亡国”要可怕,因为“亡天下”意味着一国精神文化的消亡。

B.学生余英时认为,作为一代文化宗师的钱穆是以阐述和发挥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为毕生治学宗旨的。

C.在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时,钱穆总是非常直接地宣布自己坚决捍卫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与毅力。

D.“女人嫁给历史学家肯定是不会错的”一句看似闲笔,且有明显戏谑意味,但活跃了文章气氛,也自然引出了关于钱穆的轶事。

E.钱穆创办“新亚书院”时,已然功成名就,之所以要自讨苦吃,是要倡导中国文化,进而可以获得在殖民地香港办校的机会。

(2)全文以哪些具体事例来表现钱穆先生一生奉行保护民族文化的思想?

(6分)

(3)有人说余英时的挽联非常准确地概括了钱穆先生一生的治学和情怀,试进行简单分析。

(6分)

(4)结合全文,联系现实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钱穆捍卫民族文化的思想及行为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9分)

1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

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B.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茹毛饮血,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C.前有山坳的狼群挡道,后有凶狠的婆婆,她走投无路,扔下发簪,向深涧深处望了望。

D.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去年10月,我市开始实施的居家养老“一键通”惠老工程,将优先保障困难及特殊老人、中低收入老人的信息服务需求,并逐步惠及到全体老年人。

B.猴年春节期间,亲朋聚餐、家庭购物和休闲旅游仍是节日消费亮点,境内银联卡跨行交易总金额创历史新高的纪录。

C.2015年,全国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虽然已经得到初步遏制,但是部分大中城市房价仍然过高,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工作依然繁重。

D.针对琼瑶提出的侵权桥段,于正的律师称这些都属于特定场景、公有素材或有限表达,不受著作权法保护,强调于正的《宫锁连城》是独立创作。

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经过历史上的风风雨雨,今天的人们对价值观的概念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②孔子曾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话。

③依孔子的思路,“述”是述其历史,“信”是珍视历史中内含的价值,历史中自有价值,所以要“述而不

作”。

④我们现在反思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话,理解到其中是有深刻含义的。

⑤现实中价值失落,所以才“信而好古”。

⑥此语颇为人诟病,被看作保守、复古。

这恐怕是一种误解。

A.⑤①⑥②③④B.②⑥③⑤①④C.⑤④②⑥①③D.④②③⑥①⑤

 

六、作文(71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时下,很多年轻人为了个人梦想、社会角色、人生价值,无论是内心还是外在,都背负着过多的负担,也因此在生活的舞台上都向往一种轻松舒适的状态,找到真正的自我。

正是在生命

高压与生活向往的对冲下,一股涵盖轻体、轻心、轻食、轻居的轻生活风潮袭来……

在生命的高压与轻松中,你更倾向于哪一种生活?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高二学生版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2.B3.D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4.B(白:

陈述,引申为禀告)

5.A

(④是为了便于考核官吏的措施,⑤是邝埜为君王着想,⑥是表明自己不能因病而不随军)

6.C

(“后来为保护皇帝主动随驾出征”错,原文“振怒,令与户部尚书王佐皆随大营”)

7、

(1)不久又请求免除驻守京城的士兵修筑京城的劳役,使他们得到休养来准备事情急迫时可以及时调用,当时朝廷没能采用。

(“寻”“休息”“缓急”各1分,句意2分)

(2)你掌管法律,应当洗雪冤案、解决长期积压的案件,而不要有愧于你的官职,从哪里得到这件衣服,竟然用它来玷污我。

(“洗冤释滞”“何以”“乃”各1分,句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答案】

8.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对比的表现手法。

“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形成对比。

作用:

渲染了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苦。

(手法2分,分析1分,作用2分)

9.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之情;对社会动荡,家书经年断绝的担忧之情;仕途坎坷,年华易逝的自伤之情;意欲归隐对仕途又欲罢难休的无奈之情。

(6分。

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任意三点6分。

意思对即可。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每空1分)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