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兽医生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14199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兽医生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执业兽医生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执业兽医生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执业兽医生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执业兽医生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执业兽医生化.docx

《执业兽医生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兽医生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执业兽医生化.docx

执业兽医生化

生化

1、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氨基酸】

2、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基础是【一级结构】

3、蛋白质中常见的一种主链构象是【β-折叠】

4、蛋白质根据结构层次分为【四级】

5、具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通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亚基】要将蛋白质和其所含有的盐份分开可选用【透析技术】

6、变性蛋白质的主要特点是【生物学活性丧失】

7、含有的盐份分开可选用【透析技术】

8、维持蛋白质一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是【肽键】

9、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是【氢键】

10、盐析法沉淀蛋白质的原理是【中和电荷、破坏水化膜】

11、蛋白质分子在【280nm】波长具有最大紫外吸收,其中色氨酸280nm,能力最强

12、紫外线消毒是因为它能引起【蛋白质变性】

13、含有胍基的氨基酸是【精氨酸】

14、【精氨酸】属于碱性氨基酸

15、【异亮氨酸】属于非极性氨基酸的

16、氨基酸脱氨基的重要方式是【联合脱氨基】

17、含支链的必需氨基酸是【亮氨酸】

18、膜生物学功能的主要体现者是【膜蛋白】

19、参与生物膜脂流动性调节的是【胆固醇】

20、生物膜内能调节其相变温度的成分是【胆固醇】

21、构成生物膜的骨架是脂质【双分子层】

22、生物膜内能调节其TC的成分是【胆固醇】

23、生物膜的功能越复杂,其组成中含量越多的是【蛋白质】

24、生物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是【蛋白质】

25、测得某一蛋白质样品的氮含量为0.20g,此样品约含蛋白质多少克【1.25g】

26、在生理条件下,膜脂主要处于【液晶】状态

27、动物小肠黏膜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时伴有同向转运的离子是【钠离子】

28、在生物分子之间主要存在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力包括【氢键,离子键,疏水力,范德华力】

29. 细胞膜钠钾泵的作用是保持细胞内的【高K+和低Na+】

30、离子利用 ATP 逆浓度梯度过膜转运的方式是【主动运转】

31、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是通过【Na离子通道】

32、有机磷杀虫剂抑制胆碱酯酶的作用属于【不可逆抑制】

33、酶的比活力越高表示【酶纯度越高】

34、在酶促反应中主要起识别和结合底物作用且可以决定酶促反应专一性的是【酶蛋白】

35、酶的比活力是指 【每毫克蛋白的酶活力单位数】

36、酶具有高度催化能力的原因是【酶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37、目前公认的酶与底物结合的学说是【诱导契合学说】

38、全酶是指【一种具备了酶蛋白、辅助因子的酶】

39.米氏常数Km是一个用来度量【酶和底物亲和力大小的常数】

40、同工酶的特点是【催化作用相同,但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41、别构效应剂与酶的【活性中心以外的调节部位】结合

42、结合酶的基本结构是由【酶蛋白和辅助因子组成】

43、可以近似反映酶与底物结合能力的参数是【米氏常数】

44、动物发生急性胰腺炎时,血清中活性显著升高并且具有诊断意义的是【淀粉酶】

45、人类和灵长类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是【尿酸】

46、健康动物的粪便往往呈黄色,这跟【胆素】关系最密切

47、形成尿素的部位是【肝】

48、以嘌呤核苷酸循环为主要脱氨方式的部位是【骨骼肌】

49、排出尿素的部位是【肾脏】

50、排出磷的主要器官是【肾】

51、钙磷分布最多的器官是【骨骼】

52、与水盐代谢有关的是【盐皮质激素】

53、与钙沉积和动员有关的是【甲状旁腺素】

54、正常情况下为大脑活动提供能量的是【血糖】

55、动物采食后血糖浓度【先上升后恢复正常】

56、可以在动物体内转变成葡萄糖和糖原的物质是【乳酸】

57、丙酸在反刍动物体内主要用于【异生葡萄糖】

58、饥饿情况下为大脑活动提供能量的是【酮体】

59、在哺乳动物中可以储备能量的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磷酸肌酸】

60、磷酸戊糖途径较为活跃的器官是【哺乳期的乳腺】

61、反刍动物体内葡萄糖的重要来源是在体内由【丙酸转化】

62、糖原分解的关键酶是【磷酸化酶】

63、在肝脏葡萄糖进行糖酵解,其第一步反应的酶是【葡萄糖激酶】

64、由葡萄糖进行酵解,催化其第二步不可逆反应的酶是【6-磷酸果糖激酶-1】

66、参与糖原合成的核苷酸是【UTP】

67、为蛋白质合成提供能量的核苷酸主要是【GTP】

68、被称作是合成蛋白质"装配机"的是【rRNA】

69、被称作是氨基酸"搬运工"的是【tRNA】

70、被称作是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蓝图"的是【mRNA】

71、作为蛋白质翻译模板的是【mRNA】

72、被认为是真正的DNA复制酶的是【DNA复合酶Ⅲ】

73、三羧酸循环中可以通过转氨形成氨基酸的酮酸是【草酰乙酸】

74、生物体内“通用能量货币”是指【ATP】

75、1分子丙酮酸氧化分解时,净生成ATP分子数是【12.5ATP】

76、生物体系中能量交换的基本形式是【ATP/ADP】

77、真核细胞生物氧化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78、生物氧化中产生 CO2 的主要方式是【脱羧反应】

79、三羧酸循环的第一步反应产物是【柠檬酸】

80、产生ATP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

81、脂肪酸β-氧化的部位是【线粒体】

82、动物细胞获得 ATP 的主要方式是【氧化磷酸化】

83、在脂肪动员过程中催化脂肪水解的酶是【激素敏感脂肪酶】

84、被称为机体胆固醇“清扫机”的血浆脂蛋白是【高密度脂蛋白】

85、血液中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的脂蛋白是【极低密度脂蛋白】

86、长链脂肪酸合成过程中脂酰基的载体主要是【肉碱】

87、接受氨基可直接转化为天冬氨酸的是【草酰乙酸】

88、接受氨基可直接转化为丙氨酸的是【丙酮酸】

89、接受氨基可直接转化为谷氨酸的是【α-酮戊二酸】

90、禽类排出氨的主要形式是【尿酸盐】

91、哺乳动物合成尿素的主要器官是【肝】

92、可为氨基酸的再合成提供“碳骨架”的是【α-酮酸】

93、糖、脂肪及氨基酸三者代谢的交叉点是【乙酰辅酶A】

94、动物氨基酸代谢中产生游离氨的反应是【脱氨】

95、参与联合脱氨基作用的酶是【L-谷氨酸脱氢酶】

96、葡萄糖和脂肪酸分解进入三羧酸循环的共同中间代谢产物是【乙酰CoA】

97、所有氨基酸在动物体内最终都能转变为【脂肪】

98、肌肉与肝脏之间氨的转运必须借助【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99、逆转录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

100、RNA和DNA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是【戊糖不同,碱基不同】

101、生命有机体中遗传信息的载体是核酸

102、只出现在DNA分子中的碱基是【胸腺嘧啶(T)】

103、只存在于RNA而不存在于DNA的碱基是【尿嘧啶(U)】

104、加热使DNA的紫外吸收值增加,所涉及的DNA结构的改变是【DNA变性】

105、紫外线照射可能诱发皮肤癌,所涉及的 DNA 结构的改变是【DNA损伤】

106、分布于细胞外液的主要离子是【Na+】

107、分布于细胞内液的主要离子是【K+】

108、对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兴奋性都有重要作用的元素是【钾K】

109、大部分存在于骨骼中,并且又是核酸的组成成分,还积极参与细胞中物质代谢的元素是【磷P】

110、肝脏中与含羟基、羧基毒物结合并解毒的主要物质是【葡萄糖醛酸】

111、具有细胞毒性的血红素代谢产物是【游离胆红素】

112、在肝脏中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从而解毒的形式是直接胆红素

113、为减少细胞毒性,与血浆清蛋白结合后运输的形式是间接胆红素

114、胆红素的毒性主要影响的系统是【神经系统】

115、肌肉组织中肌肉收缩所需要的大部分能量以【磷酸肌酸】形式贮存

116、肌肉组织中细丝的主要成分是【肌动蛋白】

117、苯甲酸在肝脏中转化为马尿酸的解毒机制是【甘氨酸结合反应】

118、磺胺类药物在肝脏中的解毒机制是【酰基化反应】 

58、呼吸链的各细胞色素在电子传递中的排列顺序是【b→c1→c→aa3→O2】

缺氧条件下,糖酵解途径生成的NADH代谢去路是【将丙酮酸还原为乳酸】

119、为哺乳动物红细胞生理活动提供所需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糖酵解途径】

第一单元蛋白质

1必需氨基酸:

甲硫氨酸、赖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贾乃亮携一本书)。

2支链氨基酸:

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

3 除甘氨酸外,均为L-氨基酸,脯氨酸为L-亚氨基酸。

3蛋白质二级结构形式包括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则卷曲。

4 蛋白质中非共价键作用:

氢键、范德华力、离子键、疏水作用。

共价键作用:

肽键、二硫键

5蛋白质变性特点:

空间结构变化,一级结构不变(肽键不断裂) 

6 变构蛋白与变构剂之间的动力学关系为典型的“S”型曲线。

7两性解离与等电点:

蛋白质分子所带正、负电荷相等时溶液的pH值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pI)。

pH

pH>pI氨基酸带负电荷,向正极移动。

8蛋白质的紫外吸收:

蛋白质分子中的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对紫外光有吸收,色氨酸吸收能力最强,最大吸收峰为280nm。

9盐析法:

蛋白质水溶液中,加入高浓度中性盐,使蛋白质发生沉淀为盐析。

透析法:

利用蛋白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无机盐等小分子化合物能自由透过半透膜,达到分离的方法为透析。

常用此法为蛋白质脱盐。

10蛋白质沉淀

有机溶剂:

乙醇、丙酮

生物碱制剂:

包括苦味酸、三氯醋酸、乌酸、单宁酸 等,可除血浆中的蛋白质

重金属盐:

如醋酸铅、硫酸铜等,可解临床重金属盐中毒

11蛋白质呈色反应:

反应

颜色

双缩脲

紫红色

酚类

蓝色

考马斯亮蓝

蓝色

茚三酮

蓝紫色

2,4-二硝基氟苯

黄色

第二单元生物膜

1生物膜组成

膜脂:

磷脂(甘油磷脂为主),少量糖脂和胆固醇。

膜蛋白:

膜生物功能的主要体现者。

膜糖:

膜上含有少量与蛋白质或脂质结合的寡糖,参与细胞的相互识别和通讯。

2生物膜特点:

运动性、流动性

相变温度(Tc):

脂肪酸烃链越不饱和、越短,相变温度越低,流动性越好。

对膜的流动性和相变温度具有调节功能:

胆固醇

第三单元酶

1国际酶学委员会(IEC)酶分类法,将酶分为六大类:

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水解酶类、裂合酶类、异构酶类、合成酶类

2酶的特点:

极高的催化效率、高度的底物专一性、催化活性可以调节、不稳定性。

3根据酶化学组成的不同分为:

单纯酶、结合酶(全酶)

结合酶:

酶蛋白+辅助因子

辅助因子:

包括辅酶、辅基

辅酶:

与酶蛋白疏松结合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可以用透析和超滤方法除去。

包括:

NAD、NADP、CoA等

辅基:

与酶蛋白牢固结合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可以用透析和超滤方法除去。

包括:

FMN、FAD、生物素等。

4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①底物浓度②酶浓度③温度④pH⑤抑制剂⑥激活剂

5米氏方程及米氏常数:

ν=Vmax[S]/(Km+[S])。

Vmax:

最大反应速度

Km:

米氏常数,等于酶促反应速度达最大值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Km可以反映酶与底物亲和力的大小,即Km值越小,则酶与底物的亲和力越大;反之,则越小。

6 动物酶一般最适温度35~40℃。

大多数最适PH为中性,胃蛋白酶最适PH为1.8,胰蛋白酶最适PH为8。

7有机磷农药:

不可逆抑制作用,特异性的与胆碱酯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结合,使酶失活。

第四单元糖代谢

1糖类的生理功用:

①氧化供能②生物膜成分③核酸成分

2血糖的主要来源有:

消化吸收的葡萄糖、肝脏的糖异生作用、肝糖原的分解

血糖的主要去路有:

氧化分解供能、合成糖原(肝、肌、肾)、转变为脂肪或氨基酸、转变为其他糖类物质。

3葡萄糖 非反刍动物:

主要为淀粉在消化道水解为葡萄糖。

反刍动物:

丙酸异生成葡萄糖。

4 糖的无氧酵解:

 产物:

乳酸,经生成2ATP

进行部位:

全部反应过程在胞液

关键酶:

 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

5 糖的有氧氧化:

产物:

水、二氧化碳、30/32ATP

进行部位:

第一阶段同无氧在胞液,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

第一阶段:

同无氧氧化

第二价段:

丙酮酸 ~(NADH+H+)+乙酰CoA

关键酶:

丙酮酸脱氢酶系,六种辅助因子为NAD+、FAD、CoA、TPP、硫辛酸、Mg2+。

 第三阶段:

 三羧酸循环

6三羧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氨基酸及其他有机物质代谢和联系枢纽。

三羧酸循环是三大物质分解代谢的共同归宿,乙酰CoA不仅是糖有氧分解的产物,同时也是脂肪和氨基酸代谢的产物,因此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物质的最终代谢通路。

据估计,动物体内大约2/3的有机物通过三羧酸循环被分解,三羧酸循环成为各种分解代谢的共同归宿。

葡萄糖和脂肪酸分解进行三羧酸循环的共同中间代谢产物是乙酰CoA。

7磷酸戊糖途径反应部位:

胞液  关键酶: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8葡萄糖异生

异生为糖的物质:

乳酸、氨基酸、甘油等

主要发生于:

主要在肝,肾中也能进行(肝是糖原异生的主要器官)

关键酶:

葡萄糖-6-磷酸酶、果糖1,6-二磷酸酶、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9葡萄糖异生生理意义:

①在饥饿情况下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

②回收乳酸分子中的能量

③对满足大脑和神经系统、胎儿等的葡萄糖需求有重要意义。

10乳酸循环:

葡萄糖在肌肉组织中经糖的无氧酵解产生的乳酸,可经血循环转运至肝脏,再经糖的异生作用生成自由葡萄糖后转运至肌肉组织加以利用,这一循环过程就称为乳酸循环(Cori循环)。

11糖原:

由许多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带有分支的高分子多糖类化合物。

合成部位:

主要发生在肝、肾和肌肉组织细胞的胞液中

糖原合成的关键酶:

糖原合酶

糖原的分解关键酶:

磷酸化酶

分解部位:

只能在肝和肾进行

第五单元生物氧化

1生物氧化特点:

①细胞内进行的

②在常温、常压、近于中性及有水环境中进行的

③反应逐步释放出能量,相当一部分能量以高能磷酸酯键的形式储存起来

④生物氧化过程中产生的CO2不是来自碳原子与氧的直接化合,而是有机酸的脱羧基反应生成的

⑤真核生物:

线粒体 原核生物:

细胞膜

2ATP:

生物体自由能通用货币,自由能直接供体。

线粒体:

发电站

3呼吸链(电子传递链)组成:

①、②、③、④

① 不需氧脱氢酶:

不需氧脱氢酶可催化底物脱氢氧化,如NADH脱氢酶(FMN为辅基)琥珀酸脱氢酶(FAD为辅基)等。

② 辅酶Q[CoQ]:

又称泛醌,可通过醌/酚结构互变进行双电子传递。

传递链中唯一的非蛋白电子载体。

③ 铁硫中心:

非铁红素铁蛋白。

通过Fe3+/Fe2+互变在呼吸链的不同部位传递单个电子。

④ 细胞色素:

b-c1-c-a-a3(按照电子传递顺序)

4递氢体或递电子体以复合体的形式:

线粒体内膜

NADH氧化呼吸链:

Ⅰ、Ⅲ、Ⅳ

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Ⅱ、Ⅲ、Ⅳ

5氧化磷酸化:

需氧生物主要获得ATP的方式

6底物水平磷酸化:

不经过呼吸链的传递过程,不需要消耗氧气,产生速度快、量小。

7  1molNADH呼吸链最终氧化:

2.5 个ATP

1molFADH2呼吸链最终氧化:

1.5 个ATP

第六单元脂类代谢

1脂类:

脂肪+类脂

脂肪:

甘油三酯,由甘油的三个羟基和三个脂肪酸缩合而成。

类脂:

磷脂、糖脂、胆固醇、胆固醇酯。

2脂类物质具有下列生理功用:

①供能贮能

②构成生物膜:

主要是磷脂和胆固醇具有此功用。

③转变为多种生理活性分子:

如一些激素、VD3、胆汁酸等

④物理保护和保温作用:

大网膜和皮下脂肪具有此功用。

3必需脂肪酸:

亚油酸、亚麻油酸、花生四烯酸

4脂肪分解酶:

激素敏感脂肪酶

5甘油的代谢分解部位:

肝 甘油分解酶:

甘油激酶

6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

①脱氢②加水③再脱氢④硫解

7酮体:

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

生成部位:

主要在肝脏的线粒体中生成

合成原料:

乙酰CoA

关键酶:

HMG-CoA合成酶

8酮体利用部位:

肝外组织、心肌、大脑等

9酮体生成及利用生理意义:

当动物机体缺少葡萄糖时,可以优先利用酮体以节约葡萄糖,在饥饿或疾病情况下,为心、脑等重要器官提供必要的能源。

10甘油三酯合成

①脂肪酸的合成

原料:

非反刍动物—葡萄糖氧化分解后产生的乙酰CoA

反刍动物—主要利用乙酸,还有丁酸

合成部位:

肝细胞、其次是脂肪组织的胞液

酶:

脂肪酸合成酶系催化

②乙酰CoA转运出线粒体:

柠檬酸-丙酮酸穿梭作用。

③丙二酸单酰CoA的合成酶:

在乙酰CoA羧化酶(脂肪酸合成关键酶)

④脂肪酸合成循环:

缩合→加氢→脱水→再加氢。

所需氢原子:

来源于NADPH,磷酸戊糖旁路有依赖。

酶:

脂肪酸合成酶系(由一分子脂酰基载体蛋白(ACP)和七种酶单体所构成的多酶复合体)

11磷脂

合成部位:

细胞内质网

脑磷脂、卵磷脂需要前体:

丝氨酸、甲硫氨酸

分解酶:

磷脂酶

12胆固醇

合成部位:

以肝和小肠为主。

合成原料:

乙酰CoA。

主要酶:

HMGCoA还原酶(限速酶),受胆固醇反馈调节。

转化:

①构成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②经修饰后转变为7-脱氢胆固醇,紫外线照射下,在动物皮下转变为VD3。

③胆汁酸和脱氧胆酸。

④合成类固醇激素的原料。

13血脂★★

 ①乳糜微粒(CM):

 运输外源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酯的脂蛋白。

 ②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 ):

 把内源的,即肝内合成的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运到肝外组织去贮存或利用;

 ③低密度脂蛋白(LDL):

肝脏合成的内源胆固运向组织(坏)

 ④高密度脂蛋白(HDL):

负责把胆固醇运回肝脏代谢转变,

机体胆固醇的“清扫机”。

第七单元含氮小分子代谢

1脱氨基方式:

转氨基作用、氧化脱氨基作用、联合脱氨基作用(最重要)脱氨基的主要部位:

肝、肾

2氧化脱氨基产物:

α-酮酸、氨  

最重要的氧化脱氨酶:

L-谷氨酸脱氢酶

3转氨基酶:

转氨酶(辅酶是磷酸吡哆醛)常见的有GOT、GPT

产物:

氨基酸、α-酮酸

4联合脱氨基:

转氨酶、L-谷氨酸脱氢酶相偶联。

产物:

5脱羧基作用  酶:

脱羧酶(辅酶是磷酸吡哆醛)产物:

CO2和相应的胺

6体内运输和贮存氨的方式:

谷氨转胺(无毒)

7氨的去路大多数陆生脊椎动物:

尿素。

鸟类和陆生爬行动物:

尿酸。

8尿素的合成与尿素循环

哺乳动物体内氨的主要去路是合成尿素排出体外。

肝脏合成尿素的主要器官。

肾、脑等也能合成尿素,含量甚微。

氨转变为尿素是一个循环反应过程,称尿素循环,又称鸟氨酸—精氨酸循环。

 10α-酮酸代谢转变为糖和酮体:

生糖氨基酸、生酮氨基酸、生糖兼生酮氨基酸

11 苯丙氨酸、酪氨酸等芳香族氨基酸是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前体。

12 人、灵长类、鸟类、爬虫类及大部分昆虫:

嘌呤分解的最终产物是尿酸。

其他哺乳动物是尿囊素。

第八单元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1糖转变为氨基酸:

糖代谢产生的α-酮酸可作为“碳架”通过氨基

 化产生氨基酸。

2氨基酸转变为脂:

所有的氨基酸,无论是生糖的、生酮的、还是生糖和生酮兼生的都可以在动物体内转变成脂肪。

某些氨基酸如丝氨酸,蛋氨酸还是合成磷脂的材料。

3脂肪转变为氨基酸:

脂肪分解的甘油可以转变为非必需氨基酸合成的碳链骨架。

4在动物体内难以由脂肪酸合成氨基酸。

5核苷酸在代谢调节中的作用:

 ATP通用能量货币,UTP参与单糖转变,糖原合成,CTP参与磷脂合成,GTP蛋白质多肽链合成。

6 核苷酸中嘌呤环和嘧啶环的合成需要某些氨基酸的参与,甘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酰胺等作为原料参加嘌呤环和嘧啶环的合成。

第九单元核酸的功能与分析技术

1核酸:

核苷酸为单体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的多聚体。

2 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脱氧核糖核酸(DNA)

3核糖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

核糖核苷酸;

脱氧核糖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

4 核苷酸= 碱基+戊糖+磷酸

5碱基:

碱基一共有五种,DNA、RNA分别有四种。

DNA:

 T、C、A、G

RNA:

 U、C、A、G

6 真核细胞中:

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

原核生物:

DNA、RNA均存在于细胞质

7经典中心法则:

DNA→RNA→蛋白质

8转录:

DNA为模板合成RNA。

RNA聚合酶催化,合成方向5’-3’。

9翻译:

mRNA指导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从而决定生物的表现型。

10DNA复制所需要的酶:

①DNA聚合酶②DNA连接酶③单链DNA结合蛋白④解链酶(解链酶)⑤拓扑异构酶⑥端粒酶⑦引物酶

11碱基当量定律

在DNA分子中,A与T、G与C的摩尔比都接近为1,称之为碱基当量定律A=TG=C→A+G=T+C

12DNA二级结构:

①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以右手旋转方式构成。

②疏水的嘌呤和嘧啶碱基平面层叠于螺旋的内侧,亲水的磷酸基和脱氧核糖以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的骨架位于螺旋的外侧。

③每10对核苷酸绕中心轴旋转一圈,螺旋的螺距为3.4nm

④大沟和小沟交替出现

⑤碱基对之间形成的氢键连接,碱基总是 A=T,G≡C 配对。

13 在260nm 处, DNA有最大紫外吸收吸收值。

14DNA的变性:

在理化因素的作用下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DNA的双螺旋结构分开,成为两条单链的DNA分子。

15变性之后的DNA:

①粘度下降;②沉降系数增加;③比旋下降;

④紫外光吸收值(增色效应)升高等。

16熔点温度(Tm):

常将50%的DNA分子发生变性时的温度。

17逆转录:

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催化此反应的酶,称为逆转录酶

18 共有64种不同的密码。

起始密码:

AUG;终止密码:

UAA、UAG、UGA(不编码任何氨基酸)

19遗传密码具有以下特点:

①无标点性无重叠性;②简并性;③通用性;④摆动性

20 mRNA是“蓝图”,tRNA是“搬运工”,rRNA是“装配机”

21被称为DNA重组技术中一把神器的 “手术刀” 的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第十单元水、无机盐与酸碱平衡

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

细胞外液:

存在于细胞外的液体,又可分为血管内的血浆和血管外的组织间液,也就是机体的内环境。

2细胞外液:

含量最多的阳离子是Na+,阴离子主要是Cl-和HCO3-

细胞内液:

主要阳离子是K + , 其次是Mg2+,阴离子是蛋白质和磷酸根。

3 物质在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交流需要穿过毛细血管壁。

交流主要靠自由扩散。

毛细血管动脉端:

水静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体液向血管外流动。

毛细血管静脉端:

水静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体液向血管内流动。

4 物质在组织间液和组织内液之间的交流需要穿过细胞膜。

通过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方式进行的

6 Na+:

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及其容量的决定因素。

维持神经肌肉正常兴奋性。

7 K+:

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和体液酸碱平衡。

维持肌肉正常兴奋性和心肌的收缩运动。

8 各种体液调节因素作用的主要靶器官为肾

9 动物细胞外液(以血浆为代表)的PH值,一般在PH7.24-7.54之间

血液的缓冲体系是由一种弱酸及其盐构成。

最重要的为碳酸氢盐缓冲体系

10碱储:

血浆中所含的HCO3- 的量称为碱储,即中和酸的碱储备。

11肺对血浆PH的调节:

加强或减少CO2的呼出,从而调节血浆和体液中H2CO3的浓度。

12肾脏血浆PH的调节:

肾脏中对碳酸氢钠浓度的调节,通过多排出或者少排出HCO3- 以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