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视野下中国石油路径选择.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1346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国际视野下中国石油路径选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国际视野下中国石油路径选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国际视野下中国石油路径选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国际视野下中国石油路径选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国际视野下中国石油路径选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国际视野下中国石油路径选择.docx

《论国际视野下中国石油路径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国际视野下中国石油路径选择.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国际视野下中国石油路径选择.docx

论国际视野下中国石油路径选择

论国际视野下中国安全石油路径选择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是现代文明的精神动脉,它是维持现代国家正常运转的必须品,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线,它对于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等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影响力.

一.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概况

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延一井”的开发标志着近代中国石油工业的起步.位于河西走廊的玉门油田更是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中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处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两市之间,油田总面积达5470平方千米。

1963年大庆油田原油产量达四百万吨,从而中国石油基本自给。

大庆油田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一面旗帜。

为了更好地发展石油工业,我国成立了三大石油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CNPC),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以及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SINOPEC)。

为我国石油高效高质利用,以及进入市场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世界石油储量及分布状况

原油在在全球分布极不平衡,大都集中于少数地区和国家。

美国《油气杂志》2006年最新的数据显示,世界石油探明剩余可可采储量为1804.9*10^8T,其中沙特阿拉伯达355.9*10^8T,占世界储量的19.7%,居世界第一。

整个中东地区原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

若从全球视野看,石油资源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从纬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纬20°-40°和50°-70°两个纬度带内。

波斯湾及墨西哥湾两大油区和北非油田均处于北纬20°-40°内,该带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储量;50°-70°纬度带内有著名的北海油田、俄罗斯伏尔加及西伯利亚油田和阿拉斯加湾油区。

由此可见世界石油的分布极不均匀,必然导致有些国家富油,可以依靠石油出口赚取外汇,有些国家贫油需要依靠进口来满足国内工业需要。

2006年世界原油探明剩余可采储量排名,中国排名13位。

排名

国家

已探明剩余可采储量,*10^4t

1

2

3

4

5

6

7

8

9

10

沙特阿拉伯

加拿大

伊朗

伊拉克

科威特

阿联酋阿布扎比

委内瑞拉

俄罗斯

利比亚

尼日尼亚

3559260.00

2455177.00

1866899.00

1575500.00

135600.00

1339860.00

1096164.00

822000.00

568056.00

496214.00

三.世界油气资源的激烈争夺

国际石油资源分布不均、数量有限,获得和控制足够的石油资源以满足本国经济的发展需求必然成为大国安全战略的重要的目标之一。

近年来的世界石油资源争夺史以及世界石油格局变化的趋势表明,世界能源生产或消费大国特别是美、欧、俄等西方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将会继续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甚至不惜动用战争手段控制世界石油资源。

世界油气资源竞争愈发激烈,其具体表现在:

1、在远东。

日本极力阻止已经很成熟的“安大线”计划,竭力说服俄采纳“安纳线”,保障日本石油供应安全,破坏中俄石油合作,企图通过加强与俄罗斯的石油合作,提高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

在远东石油管线的走向上,美、韩等国也在“泰纳线”争取自己的利益。

俄罗斯借助能源来扩大其地缘政治影响力,积极推行能源外交。

利用掌握石油出口到中国和日本的主动权,抬高价码;

2、在南中国海。

菲律宾、越南、文莱、马来西亚等国一直试图开发南中国海,都纷纷提升军事实力特别是海军实力,以军事实力为后盾,抢先在南中国海开发了30多个油气田。

美国等国的石油公司也积极参加到南海周边国家在争议海域开采石油、天然气的项目中,从中获得巨大的战略物资和经济收益;

3、在东海。

近来中、日、韩三国围绕东海油气的争夺也已呈升级态势。

日本利用春晓油气田大做文章,最近又开始在我东海有争议海域进行海底石油调查。

韩国近期也宣布开始在远离朝鲜半岛西部海岸的大陆架勘探石油。

一场围绕中国沿海大陆架的海上石油争夺战拉开了序幕。

4、在中东、里海。

伊拉克战争后美国控制了伊拉克石油的生产与出口,利用伊拉克的有利位置威慑遏制伊朗、削弱沙特阿拉伯的影响,影响世界油价,改变了中东地区石油力量对比,在世界石油战略格局中占据主动。

利用阿富汗战争美国势力进入中亚,并加大在里海中亚地区的石油投资和天然气运输管道控制的力度,削弱俄罗斯和伊朗对里海地区石油运输的影响,使中东和中亚这两大世界产油区处在美国的影响和控制之下。

5,在非洲地区。

美国的投入力度最大,运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各种手段加强控制,以确保对非石油资源的安全占有。

目前,赤道几内亚、安哥拉、加蓬、刚果(布)和科特迪瓦等国油气资源已基本掌握在美国公司手中。

非洲石油在美国进口石油总量中的比重已上升到16%,并据预计,到2015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25%。

四.中国对石油能源的的需求

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石油消费大国,石油消费逐年增加已不可避免但另一方面国内石油开采却一直增长缓慢,加大对外进口已成必然趋势。

中国从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

国内原油的产量正在逐年下降,而国内原油的消费量却在逐年增加,由此而造成的原油缺口正在逐年扩大。

而这种国内供应小于国内需求的关系,使得我国必须寻求海外原油的进口,而缺口的扩大也使得我国每年必须加大原油的进口量,这也就加剧了我国的对外原油依赖度。

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从本世纪初的32%上升至目前的57%,超过美国成为石油消费大国中对外依存度最高的国家。

而石油对外依存度的上升,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对原油的需求上升。

目前我国是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费国,预计到2013年,我国原油消费量将超过5亿吨;未来五年,国内原油需求仍将保持一定增速。

第二、石油的替代性资源开发力度不够,还处于起步阶段。

如生物燃料,其生产成本大技术不成熟,不能大规模进行生产,限制了替代能源的开发。

因此,进口海外原油仍是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安全的主要途径。

第三,石油科技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石油的利用率不高,造成了石油等能源的大量浪费。

五.中国石油进口路线及其潜在安全问题

第一,马六甲——霍尔木兹海峡航线。

我国80%的石油运输都要经过此条航线但这条航线危机重重,在国际环境的大背景下显得十分脆弱。

一但发生特殊情况,中国潜在的敌人美国,日本,印度都有可能实施海上封锁,阻止中国石油进口。

而中国的石油储备只有30天远低于世界标准3个月,使得海上封锁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巨大,如果敌人封锁成功,就会已很低的代价实现其军事和政治目标,而中国海军远洋作战能力有限,这样一来必然会使中国石油海上生命线受制于他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能源安全就存在巨大挑战。

第二,西部线路(中亚地区)。

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且有着地理上比领的的优势,加上二者由供需上的平衡关系,加强能源合作就显得十分必要与合理。

应该看到目前在中亚的几大势力中以美、俄、中最具角逐力,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美国实力最强其战略野心也最大,他不但要中亚的石油更需要这里的地缘优势已达到打压中俄战略空间的目地;俄在此地区则主要是想巩固独联体地盘抗衡美国不断对其的战略挤压,但苦于经济力量有限,无法抗衡美国的“美元外交”;,所以中国在中亚主要是为石油,并有财力与美国一争高下。

由分析不难看出中俄之间的合作是什分必要的。

第三,东南亚线路。

因为地理上的毗邻以及其油质的优良等有利条件,东南亚迄今一直是中国重要的石油来源地。

东南亚石油的大规模开采始于1992年之后一直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产和输出地区。

由中国为主要投资方修建的泛亚铁路,极大地联系了东南亚的各个国家,为中国的石油进口提供了物资保障,特别是与泰国的能源合作。

但由政治和军事因素而导致的石油供应严重中断和油价在某段时间内居高不下,在东南亚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特别是近几年由于领土带来的政治问题,导致中国在该地区的石油供给呈现不稳定趋势。

第四,南北美线路。

南北美地区,是中国这几年作为贸易公司大力发展的区 域,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进口量逐年增加.具体来看,北美是加拿大;南美主要是委 内瑞拉,墨西哥以及巴西等.从加拿大来看,油沙储量很大,潜力也很大,但是加拿大的 主要市场是在美国,两国存在天然的关系.南美的情况是,巴西和墨西哥,跟美国的关系 不远也不近.但是,委内瑞拉在政治舞台上和美国唱反调,美国出于其战略打算安排正在 逐步疏远委内瑞拉.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无论是从国家的角度还是贸易公司的角度,在南 北美重点可能要突破像委内瑞拉这样的国家,从国家层面,企业层面与其建立起战略的, 长远的,商业的关系,争取获取它的资源。

六.中国石油战略的必然选择

1.走能源多元化进口道路

(一)中哈管道建设

  据新华社消息,在2006年5月25日,全长962。

2公里的中国—哈萨克斯坦石油管道正式对华输油。

北京时间凌晨3时10分左右,原油开始抵达中国新疆阿拉山口计量站。

这标志着中国首次实现以管道方式从境外进口原油。

  中哈石油管道最终设计容量是每年输送2000万吨原油,相当于中国2005年原油进口量的15%。

该管道西起哈萨克斯坦东哈萨克斯坦州阿塔苏镇,东至中国新疆阿拉山口口岸,是我国第一条国际原油长输管线。

中哈石油管道2004年9月开工,2005年11月竣工,设计年输油能力2000万吨,中哈双方共同为中哈石油管道建设提供了7亿美元资金。

按照协议,管道运营初期年输油1000万吨,2010年升至2000万吨。

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将各提供50%的输油量。

而且这还只是宏大计划的第一步,此条中国西部的石油运输大动脉还要往西一直修到里海边,届时长度将是目前线路的三倍。

在里海大陆架,已探明的石油储藏量高达24亿吨,预计总储量达70亿吨,它将成为继中东之后的世界第二大产油区。

(二)加强中俄能源合作

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的俄罗斯,其境内蕴藏的石油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近13%。

中俄两国在石油领域互补性很强,加之两国又是关系密切的邻国,因而在发展石油合作方面拥有巨大潜力和诸多优势。

根据中俄两国达成的协议,2005年俄应向中国出口1000万吨石油,2006年对华石油出口量增至1500万吨。

不过根据俄方的统计,2005年俄对华实际石油出口量为760万吨,虽然比2004年增长30%以上,却没有达到协议的1000万吨目标。

据称,俄目前主要通过铁路向中国出口石油,铁路运输能力有限、运输成本较高,这严重制约着两国石油贸易量的增长。

不过随着俄铁路石油运输能力的提高,以及俄罗斯拟通过中哈石油管道阿塔苏至阿拉山口段向中国出口石油,2006年俄罗斯对华石油出口将大幅增长将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此外,据中国日报报道:

俄罗斯新闻中心证实,在俄总统普京的亲自督阵下,泰纳线(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一期工程已在2006年4月28日正式开工,考虑到环保因素,普京要求将管线从贝加尔湖沿岸再往北至少移40公里。

泰纳线一期工程设计年输油能力为3000万吨,其中2000万吨将提供给中国,余下的1000万吨将通过铁路运至太平洋沿岸。

(三)中缅通道建设

在发改委《2005年炼油工业发展综述》中,曾提到过我国将要形成进口原油的“四大运输通道”:

中缅海上原油运输通道、中哈陆路原油运输通道、中俄陆路原油运输通道、马六甲海峡通道。

按照坊间较为流行的说法,中缅石油管道的大致走向为:

把来自中东和非洲的石油,经远洋油轮从印度洋运至缅甸实兑港输送上岸,再通过长达900公里的输油管线经过缅甸曼德勒、云南瑞丽,直达昆明。

它可以把中国从中东及非洲地区采购的石油,直接从印度洋经缅甸过境进入中国。

与通过马六甲海峡将原油运抵湛江和宁波的“太平洋线路”相比,这条“印度洋线路”不但要近1200多公里,而且也安全得多。

根据4月中旬中国经营报的相关报道:

中缅输油管道项目已于4月初通过了发改委的最终审议,来自中石化、中石油的相关的竞争性实施方案也已上报到了能源局。

这个总投资额度高达数10亿美元的项目将于今年破土动工。

(四)中巴拟建“能源走廊”

 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曾表示,巴基斯坦想充当中国进入中亚市场和能源领域的运输线,他说:

“我们有兴趣为中国建立一条贸易和能源走廊。

”穆沙拉夫表示,“我们必须以战略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

”他很期待看到瓜达尔港运输线可行性研究结果,由于瓜达尔港紧邻霍尔木兹海峡,来自伊朗和非洲的原油可以通过瓜达尔港被输送到中国西北部的新疆自治区。

瓜达尔原本只是巴基斯坦西部俾路支省马克兰地区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但是它距离伊朗边境只有72公里,并位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波斯湾的咽喉附近,紧扼从非洲、欧洲经红海、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通往东亚、太平洋地区数条海上重要航线的咽喉。

巴基斯坦1964年就决定把瓜达尔建成港口,直到2001年中国参与这个深水港的建设和开发,此项目才进入实施阶段。

不过由于中巴之间地势险恶的喀喇昆仑山脉、崎岖的帕米尔山结、相对于海运而言较高的成本等现实因素,这条石油路线充满了不确定性。

按照巴基斯坦的设想,即使油气暂时运不出去,巴基斯坦也希望瓜达尔港成为中国的储油仓库,因为这样可以带动贫穷的俾路支省和沿海地区的工业发展。

2.石油企业走出去,融入国际市场

中国石油企业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是一次典型的跨国并购。

2006年1月19日中国石化报《环球周刊》上“并购成功,还是成功并购”一文分析:

此次被中石油收购的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年原油生产能力超过700万吨,这不但是中国能源供应通道多样化的重大突破,也保证了连接哈萨克斯坦西部和新疆的中哈石油管道“阿塔苏-阿拉山口”段油源供应的可靠性,并且有助于中石油得到里海地区的能源。

中国石油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正在逐渐进入成熟阶段,刚刚进入2006年之时,去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而退出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中海油就开始发飙了:

在1月初以22。

68亿美元收购尼日利亚130号海上石油开采许可证45%的工作权益之后,路透社在2006年1月中旬又报道了中海油将可能参与收购哈萨克斯坦私营石油公司nationsenergy(ne)的消息。

不过,我国能源企业的海外并购不是仅仅依靠资金和意愿就能顺利实现的,最大的风险和阻力莫过于“非经济性”因素。

比如2004年中石化投标沙特油气田项目,最后美国直接出面建议中石化退出竞标;而2005年中海油竞购美国优尼科公司时,美众院以398对15票反对收购,更是让人记忆犹新。

虽然在2007年后,我国在非洲、中亚和中东地区的不断的进行的石油扩张中取得众多的实质性进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另一个问题。

虽然我们获得了广泛的油源,但同样面临国际局势的控扰。

不论是美国在波斯湾的剑拔弩张还是各国恐怖主义组织,都对我们石油企业的安全产生里巨大的威胁。

我们获得了油源,但是新的问题却是如何保障油源成为我们稳定的石油产地。

3.建立强大的石油储备能力

为了减少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海路封锁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和为我国赢得足够的时间来解决问题,我国应尽快建立完善我国石油资源的战略储运系统,保障进口石油的供应,提高适应国际石油市场变化的能力,所以政府应加大对石油贮备设施的建设,加大我国石油的储量,使中国在供给中断时储备石油有足够支撑,以获得时间解决问题。

加强与石油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原油码头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油轮船队的建设等都是优化石油通道的有效办法,另外,发展期货市场,建立商业储备和战略储备并行的体制,适度引入国际资本,建立可靠的大规模石油资本。

沙特拟在中国南部与中国合建亿吨储油基地为例足以证明商业储备的不可忽视性,要知道我国2005年的石油净进口才为1.19亿吨。

4.提高我国在世界石油资本市场的占有额即价格话语权

近年来由于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复杂多变,大国之间的利益博弈、复杂的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政治危机、国际金融动荡以及局部石油战争等,导致了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反复大幅波动,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不仅危及国家外汇支出,而且造成国内油价大幅度波动,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中国在石油问题上面临的主要威胁并非是战争,而是价格风险”。

然而,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五大石油生产国的中国,在国际原油价格上基本没有话语权,根源在于我国没有成熟的石油期货市场。

从国际成熟石油交易所的发展历史来看,完善成熟的石油现货交易市场是石油期货交易市场的基础。

以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为例,它的布伦特原油(brent)期货合约价格是确定国际原油价格的三大基准之一。

布伦特原油是在英国的北海开采出来的,它主要是以现货交易、远期合约交易和期货交易三种方式进行交易。

正是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现货交易构成了布伦特原油市场期货交易的基础。

值得期待的是,在我国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加速的背景之下,已经流传数年的上海石油交易所将“重出江湖”的消息也开始变得更加真实可信。

根据5月10日中国工业报的消息,由上海久联集团、中石化、中石油等大股东推选的上海石油交易所筹备组,正在商务部就有关交易品种以及交易方案细则等相关开业问题做最后的确认工作。

上海石油交易所能够在被关闭10多年之后“重出江湖”,正是得益于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的“春风”。

众所周知,“价格发现和形成”功能是所有交易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而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能源价格市场改革的关键,就在于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反映市场供求情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

从这个契合点来看,交易所形式自然就成了能源价格形成环节中的可选项之一。

“内部交易外部市场化”将是新上海石油交易所初期业务的特征之一,这是由它的股东结构和交易项目所决定的:

上海石油交易所从事的将是包括原油和成品油在内的石油中远期现货交易,它的股东结构为上海久联集团、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中化集团,而中石油和中石化是目前我国成品油批发和零售市场的两大垄断性经营主体。

从这个角度来看,上海石油交易所或许也是石油寡头们建立上下游企业间合理利益调节机制的一个举措。

巨量能源需求需要有相应的定价权值护航,发展石油现货交易市场、推动石油期货交易市场建设,对于加强我国国际油价话语权的意义不容忽视。

 

七.总结

内外兼修以构筑我国能源战略安全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艰巨使命:

对外,在实现石油进口来源和运输通道的多元化的同时,加快国内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对内,在理顺国内原油和成品油价格体系的同时,抓紧实施石油替代和燃料多元化战略,适时推进燃油税改革和石油现货期货市场建设,并建立完善的成品油加工、供应和储备体系。

如今,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期,其中能源战略安全又在这个关键期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因此,加强我国能源安全建成为了一个迫切而且紧急的任务。

 

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

作者:

李育财

学号:

201309020229

2014年4月1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