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低等级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勘察设计文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1101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区低等级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勘察设计文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区低等级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勘察设计文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区低等级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勘察设计文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区低等级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勘察设计文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区低等级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勘察设计文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区低等级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勘察设计文件.docx

《山区低等级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勘察设计文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区低等级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勘察设计文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区低等级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勘察设计文件.docx

山区低等级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勘察设计文件

山区低等级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勘察设计文件

一、前言

(一)任务来源及目的任务

1.任务来源

2.目的与任务

(二)勘查设计依据及收集利用资料

(三)路堑(公路拓宽)工程概况及勘查范围

1.路堑(公路拓宽)工程概况

2.勘查范围

(四)勘查设计工作级别

(五)工作概况及质量评述

二、勘查部分

(一)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概况

1.交通位置

2.经济地理概况

3.气象水文

4.地形地貌

5.地层岩性

6.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二)路堑(公路拓宽)工程地质条件

1.工程地质特征

(1)形态特征

(2)岩土分层及特征

(3)结构面发育特征

(4)坡体结构分析

2.水文地质特征

(1)地下水类型与特征

(2)水化学类型及水质评价

(三)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与评价

1.路堑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2.现状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3.边坡稳定性评价

三、设计部分

(一)设计基本原则

(二)路堑地质灾害治理暨公路拓宽路基开挖方案设计及评价

1.路基开挖方案设计

2.削坡方案暨边坡稳定性评价

(三)路堑拓宽削坡设计

(四)削坡治理工程量及工程造价估算

(五)施工技术要求

(六)监测工作布置

(七)结论与建议

1.结论

2.建议

2011年7月29日,XX市XX镇人民政府在XX市邀请专家(名单附后)及XX市国土资源局等单位有关领导,对XX省XX地质大队提交的《XX市XX镇XX村XX公路边坡地质灾害防治勘查暨设计》(简称《勘查与设计》,下同)进行了评审,在听取编写单位的汇报后,经认真讨论,形成专家组审查意见如下:

一、本《勘查与设计》中对现状路堑及两侧采土场通过工程地质测绘、走访等勘查工作,采用方法得当,完成工作量较合理,基本查清了道路路堑边坡范围及周边包括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在内的工程地质条件,以及路堑边坡岩土体结构特征,得出的评价结论依据较充分。

二、本《勘查与设计》满足对现状路堑边坡地质灾害的治理要求,同时较好地兼顾了村级道路路基拓宽及安全等级的建设要求,采取对保持北东侧边坡脚位置不变,南西侧边坡外移10m后按坡率法分台阶削坡的路堑设计针对性强,边坡整体稳定性高,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总之,提供的防治设计方案较合理。

三、本《勘查与设计》中提出施工期间安全监测、施工防治效果监测和长期跟踪监测的要求,不但可以保障施工安全,而且可以检测边坡稳定性和防治工程效果。

四、本《勘查与设计》中应在以下方面进行补充与完善:

勘查部分:

边坡地质环境条件复杂,重点查明顺坡结构面及其可能对边坡稳定造成的影响。

设计部分:

明确公路等级,并讲明依据;

讲明本次设计道路与周边道路基本建设情况及关系;

适应道路等级,对边坡提出相应的安全等级或具体防护要求;

④文、图仔细核对。

总之,本《勘查与设计》结论较合理,依据较充分,设计方案可行,同意评审通过。

编制单位应根据专家组意见对《勘查与设计》报告文本进行修改与完善后,可交付业主使用。

 

一、前言

(一)任务来源及目的任务

1.任务来源

XX市XX镇XX村XX公路为村级公路,现路基(面)宽仅为5m左右,路堑边坡高且险峻,多发生崩塌、落石,严重影响了通行和安全,列为XX市地质灾害点。

且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交通流量大增,现有道路宽度已不能满足现状交通流量要求,因而也急需将此路路基拓宽。

由此XX市XX镇人民政府计划对该路段边坡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同时拓宽道路。

依据XX市发展和改革局文件乐发改投资[2010]357号《关于同意XX镇XX村XX地质灾害治理基建项目立项的批复》,受XX市XX镇人民政府委托,XX省XX地质大队承担该路段边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暨设计任务。

2.目的与任务

根据委托合同要求,本次勘查设计工作目的是查明公路路堑工程地质特征,评价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开展边坡地质灾害防治及拓宽后路基边坡开挖设计。

主要任务或技术要求如下:

⒈通过现状路堑及周边地表工程地质测绘,查明道路拓宽后路堑影响范围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坡体结构与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水文地质特征等工程地质条件;

2.查明路堑形态、基岩风化程度、岩体类型、主要发育结构面,及现状地质灾害发育情况与特征,分析评价路堑工程地质条件,为拓宽后的路基边坡开挖及边坡地质灾害防治设计提供技术依据;

3.根据路堑边坡地质灾害防治的设计要求,计算工程量及估算造价等。

(二)勘查设计依据及收集利用资料

1.勘查设计主要依据及执行标准: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2)《XX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XX省人大常委会,第18号);

(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4)《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6)《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

(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8)《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9)《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10)《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

(11)《关于同意XX镇XX村XX地质灾害治理基建项目立项的批复》(XX市发展和改革局文件乐发改投资[2010]357号);

其它相关规程规范和合同等。

2.主要收集利用资料:

(1)《1:

20万XX幅、平阳幅区域地质调查》(省区调队,1968~1979);

(2)《1:

5万XX市XX幅、XX县XX幅、XX镇XX市地质综合调查》(省XX地质大队,1988~1990);

(3)《XX省XX市山区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省XX地质大队,1991.12);

(4)《XX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2004);

(5)《XX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20年)》(XX市国土资源局);

(6)《XX市1/1万乡镇地质灾害分布及易发区图图册》(XX市人民政府);

(7)《XX市XX镇XX村XX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06.5)。

(三)路堑(公路拓宽)工程概况及勘查范围

1.路堑(公路拓宽)工程概况

路堑穿越XX残丘鞍部,走向312°,全长约190m,台口式,路基宽约5m,两侧边坡陡峭,最高20m左右。

按委托要求,拓宽后村级道路路基宽10m(不含两侧排水沟),道路北东侧边坡脚位置不变,南西侧边坡整体外拓10m,由路堑外北面道路(路基)5.05m标高处为起点,在路堑6号剖面线的11.74m高程处段,设计由北往南爬坡,坡率为+3.85%,之后保持现有路面标高不变。

2.勘查范围

根据合同要求,以路堑拓宽工程区为核心,以此圈定外围100m范围为勘查区域(附图No.1)。

(四)勘查设计工作级别

该村级道路路堑边坡为岩质,现状最高约为20m,边坡长度约200m,属小型边坡;路堑穿越构造带,较密集发育断层、岩脉及褶曲等构造,普遍存在小崩塌(危岩)和落石现象,地质环境条件属较复杂,按有关规范要求,确定边坡勘查等级为乙级,路堑边坡设计安全等级村级或四级道路标准。

(五)工作概况及质量评述

1.工作概况及完成工作量

2010年7月1日起先后开展了地形测量、工程地质测绘等工作,尔后转入报告编写,主要完成工作量见表1(略)。

2.工程质量评述

(一)地形测量

按合同要求实测1:

500地形图,测图范围至现有道路两侧120余米,满足工作要求。

(二)工程地质调查

包括地质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测绘和专项环境地质及地质灾害测绘,调查对象包括路堑及两侧采土场,调查精度为1:

500。

总之,因岩土露头良好,无需开展钻探及浅井等山地工程,通过现有工作量达到了1:

500的勘查精度要求。

二、勘查部分

(一)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概况

1.交通位置

XX路堑位于XX村北西侧,行政隶属于XX镇,路堑往北西接中心大道(城市主干或一级道路),交通发达。

2.经济地理概况

XX(路堑)北西通往XX镇,南西通往XX码头,区域经济发达,所在XX村也有众多厂矿企业,狭窄而危险的道路约束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3.气象水文

(1)气象

XX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XX市多年平均气温17.7℃,极端最高气温41.0℃,极端最低气温-5.8℃,年平均气温自沿海向内陆山区递减。

多年平均无霜期258天。

据1956—2002年各观测站统计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763.8mm,年降水量最大为3648.3mm(砩头站1990年),最小为883.0mm(XX站1979年)。

多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75天,暴雨日数为4.5天。

降雨量在各地的分布很不平衡,自西北向东南渐少一般山区比平原大,山区迎风面比背风面大,局部地区易发地形性特大暴雨。

2004年8月12日“云娜”台风期间,据龙西砩头站记录过程最大降雨量917mm,24小时降雨量874.7mm,12小时降雨量661.8mm,突破我省实测记录最高值。

XX沿海每年4~11月受台风影响,其中7~9月台风侵袭频繁。

1950~1994年影响本海区的台风共232次,平均每年5.1次,最多的1961年达10次;7~9月台风出现的次数约占全年总数的84%。

(2)水文

XX所在山体为残丘,两侧山包最高海拔高程不超过50m,冲沟等水系不发育,路堑路面海拔高程普遍高于8m,勘查区水文条件简单,不受山洪、洪涝等影响。

4.地形地貌

XX村北、东、西三面环山,为平原剥蚀残丘,最高海拔高程182.3m。

XX居XX村北西面,为鞍部地形,鞍部北东、南西两侧最高海拔高程分别为47.5mm和40.6mm,路堑由此(鞍部)经过。

山体地形较缓(照片1、2),坡度15~25°,局部略超过30°,大部分为荒坡地,少量为杨梅林和乔、灌木林地,建有大量坟墓;山包两侧各有一处采土场,挖深在3~5m之间,距路堑分别有43m和50m。

5.地层岩性

区域地层为上侏罗统西山头组一段(图2),主要有两个岩性层,其一为泥质粉砂岩、硅质粉砂岩、凝灰质粉砂岩,浅灰~深灰黑色,薄层状,层厚2~5cm,产状:

216∠18,见于南东侧采土场的北西西走向岩脉南西侧;硅质岩,深灰黑色,层厚5~10cm为主,偶见20~30cm,产状:

150∠45,见于路堑北西端岩脉以北区。

其二为流纹质含角砾玻屑凝灰岩,角砾大小2~5mm,含量5~10%,晶屑为石英、斜长石,含量介于10~15%,在路堑北东面山坡采土场内,岩石具硅化和强烈高岭土化,风化程度高;路堑内具强烈硅化,岩石坚硬,巨厚层状,调查区外稳定产状:

160∠17,分布于北西西走向岩脉以北东区域。

两者之间,未见到上下接触关系,以断层(岩脉)相隔。

照片1路堑(广告牌位置)周边地形(上方穿越高压线)(略)

照片2路堑两侧山包(中间穿越高压线)(略)

侵入岩,调查区通过一条北西西走向和二条北东东走向花岗斑岩脉,脉壁产状分别有:

0∠68、15∠68和338~340∠68~80,最小宽度不足3m,最大超过20m,走向平直,其中前者切错后者;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坚硬。

其中路堑南东端花岗岩北侧脉壁处见细小的辉绿岩脉,宽度仅为30~50cm,走向平直;辉绿结构,块状构造,岩石坚硬。

6.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1)地质构造

勘查区位于华南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的XX—临海拗陷之东南部,区域有北北东向XX—镇海深、大断裂、北东向泰顺—黄岩及北西向XX—淳安大断裂(图3),分别从其北西、南西方位较远处通过。

本次调查发现有二条北东东和一条北西西走向花岗岩脉,前者为后者所切错。

调查断裂组数多,产状变化大,主要为北东东(北东)、北西西向断裂,次为北北东、北北西及南北向断裂,缓倾角到陡倾角都有,断裂发育较密集。

通观XX所处区域地质背景,通过断层(褶曲)、岩脉及岩层展布情况,认为XX经过北东东向构造挤压,后又遭受过北西西向断层影响,其位于构造带中。

(2)区域地壳稳定性

区域晚第三纪以来,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大面积间歇性升降运动,以整体性抬升为主,断裂两侧差异性活动不明显,无火山和岩浆活动。

区域现代地震活动微弱,一般仅为3级以下地震。

按全国地震区带划分,本区属东南沿海二等地震区东北段,接近三等地震区,为少震、弱震区。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6度,属基本稳定区域。

(二)路堑(公路拓宽)工程地质条件

1.工程地质特征

(1)形态特征

路堑基本从鞍部轴线经过,总体平直,走向312°,路堑路面标高9~11.75m,北东、南西两侧边坡最高分别为20.3m和19.7m,其顶海拔高程分别为32m和31.4m。

现有路堑边坡陡倾,坡度介于68~80°,以超过75°居多,坡面形态受断层(褶曲)及节理面控制,呈倒倾、悬挂及呈“S”揉皱的坡面形态(照片3)(略)。

(2)岩土分层及特征

受地形、地层岩性分布及构造影响,岩土层分布及厚度变化大,按岩土层特性分类,大致分为残坡积土层、全~强风化基岩、中等~微风化基岩层。

层:

残坡积土层(Qel-dl)

除人工剥除外,全场有分布。

岩性为粉质粘土夹碎石,灰褐色,干燥~稍湿,松散~稍密状,碎石大小5~15cm,棱角状,含量10~25%。

碎石成分有流纹质含角砾坡屑凝灰岩、硅质岩及花岗岩等。

厚度普遍介于0.5~1.5m,厚度以鞍部或路堑处最小,一般为0.5m左右,最厚不超1m,而在坡麓及坡顶厚度会达1~2m,局部厚度超过2m。

层:

全~强风化基岩

按岩性不同,分为全~强风化泥质、凝灰质、硅质粉砂岩、流纹质含角砾玻屑凝灰岩和全~强风化花岗斑岩。

全~强风化泥质、凝灰质、硅质粉砂岩,浅灰为主,除浅表厚1~2m已风化成粉质粘土、碎石夹土状外,一般强风化岩体呈散体结构,岩石质软,发育密集构造节理及风化裂隙,碎石大小一般为5cm左右,未见蚀变。

该岩层主要分布于路堑南西侧采土场北西西走向脉岩以西区域,厚度普遍超过3~5m,采土场边坡处基本未见底。

全~强风化流纹质含角砾玻屑凝灰岩,浅灰白色为主,除浅表1~2m已风化成粉质粘土夹碎石土状外,岩体一般呈散体结构,裂隙张开夹泥,局部构造带穿过,挤压风化呈碎粒状,岩石具强烈高岭土化,质较软。

该风化岩层主要见于路堑北东侧采土场,在南西侧采场的北西西走向脉岩北面也有见及。

厚度普遍为3~5m。

全~强风化花岗斑岩,浅棕黄色,或完全风化成粘性土、砂土状,或风化呈碎块石夹粘性土状,前者见于路堑南西侧采土场的上部北东走向脉岩处,厚度大于4m,未见底,后者见于同一采土场其余脉岩处,厚度2~3m。

层:

中等~微风化基岩

按岩性不同,分为硅质粉砂岩、硅质岩、流纹质含角砾玻屑凝灰岩和花岗斑岩中等~微风化岩。

中等~微风化硅质粉砂岩,仅见于路堑南西侧采土场宕底,露头很小,岩石新鲜,灰黑色,较硬,呈薄层状,加之构造节理切割,岩体较破碎。

中等~微风化硅质岩,仅见于路堑北西端花岗斑岩脉以北区域,岩石新鲜,灰黑色,坚硬,呈中厚、厚层状,加上构造节理切割,岩体较破碎。

中等~微风化流纹质含角砾玻屑凝灰岩,见于路堑处,具强烈硅化蚀变,原岩结构基本难以辩认,似硅质岩。

深灰色,坚硬。

岩体因所受构造影响程度不同,以碎裂—镶嵌结构为主,也有呈块状结构,但总体较破碎。

其发育构造结构面除断层面结合较差~差外,其余一般或较好。

中等~微风化花岗斑岩,见于路堑及其南西侧采土场的北西西走向脉岩,浅黄、棕黄色,岩体构造节理发育一般或较少,构造裂隙面除浅部因风化结合较差外,一般结合好~良好,岩体呈块状结构。

(3)结构面发育特征

通过调查,存在以下类型结构面:

侵入岩脉壁:

调查区发育二条北东东走向和一条北西西走向岩脉,其两侧存在平直的壁面(照片4)。

断裂:

断层产状及特征见表2。

(略)

由上表所述,路堑处断裂发育较密集,而且组数多、产状各异,倾角介于30~88°,而且多数倾角在70°以内,结构面结合普遍较差,个别发育断层破碎带或有渗水现象。

受断层照片4路堑南东端东西走向脉壁(略)

挤压影响,路堑分别有北西和南东部两段岩体发生严重褶曲(照片6、7),褶曲轴面近水平,总体走向55~80°,褶曲面呈麻花状“S”形揉皱,产状变化复杂。

因而断裂(褶曲)对工程地质条件或边坡稳定性影响大。

照片5路堑北西端东西走向脉壁(略)

照片6路堑SW边坡南东部的褶曲(略)

节理:

基本为剪节理,除断裂附近发育相同产状的派生节理外,统计还主要有以下几组节理(表3)。

照片7路堑SW边坡北西部的褶曲(略)

表3勘查区调查构造节理及特征一览表(略)

综观上表,路堑各式走向节理都有,而且产状以小于65°居多,最小为20°,尤其是褶曲面呈麻花揉皱状,节理产状变化很大,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复杂。

除上述节理外,由于褶曲作用,带内还有一些密集发育的长度小、产状变化大的拉张节理裂隙。

层理:

路堑北西端硅质岩岩层产状为150∠45,路堑北东采场测图以外,稳定岩层产状为160∠17,南西侧采场硅质粉砂岩岩层产状为216∠18,由此说明,区域岩层受构造影响,产状变化较大。

在坚硬岩区,岩层面一般不夹泥,路堑处硅质岩岩层面结合一般或较好,不构成软弱面。

(4)坡体结构分析

如前所述,XX处于北东东走向构造带,而且还受北西西断层(侵入岩)的后期影响,调查区范围除有多条岩脉和较密集的断层外,还有不同岩性层呈断层接触,岩层产状变化较大,构造带褶曲发育等现象,坡体结构复杂。

从岩土分层及分布看,路堑处残坡积土厚度为0.5m左右,而两侧采土场及坡脚处厚度为0.5~2m;全~强风化岩层厚度由路堑处缺失或厚度很小,至两采场内厚度普遍达到或超过3~5m(照片8、9),相应的中等~微风化基岩在路堑处埋深为1~2m,而在两采场内,则普遍达4~6m以上;分布地层岩性、所处构造部位(受影响程度)不同,差异风化很大,两采土场分别为沉积岩与层状强烈高岭土化流纹质含角砾玻屑凝灰岩,其风化层深厚,鞍部为强烈硅化蚀变的流纹质含角砾玻屑凝灰岩、花岗岩,其总体风化弱;同样是花岗岩,路堑南西侧采场的南部北东向脉岩全风化层深厚,厚度超过4m,而其余处全~强风化岩层厚度仅为2~3m。

此外,构造破碎带岩体往往较周边风化深厚,花岗岩受构造的差异影响,袋状风化。

照片8路堑NE侧边坡外山包处人工边坡(略)

从路堑边坡与岩体内结构面的组合看,工程区主要涉及强烈硅化的凝灰岩、硅质岩和

照片9路堑SW侧边坡外山包处人工边坡(略)

花岗岩。

硅质岩仅分布于路堑北西部花岗岩脉以北区,岩层走向与路堑边坡斜交,即路堑边坡为斜向坡;路堑南东及北西部分别穿过两条花岗岩,岩体呈块状结构,其发育构造节理倾角大于65°,其走向与边坡走向斜交角为42~43°,即边坡具陡倾角结构面的斜向结构。

余为强烈硅化的流纹质含角砾玻屑凝灰岩段,其岩层面已难以分辨,主要发育结构面为断层、节理及褶曲面,路堑发育断层及构造节理分别见表2和表3,路堑走向总体为312°,所以北东东(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及节理属大角度斜交或垂直的结构面,北西西及北北西走向结构面为小角度斜交结构面,近东西及近南北向节理都属斜向结构面;褶曲轴线走向55~80°,轴面近水平,总体与路堑边坡为斜向结构关系,但其产状在严重褶曲带不稳定,存在麻花状或“S”形揉皱现象,因而在严重褶曲地带,局部有顺坡结构出现,并控制出危岩体。

2.水文地质特征

(1)地下水类型与特征

地下水类型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

1.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层岩性为残坡积粉质粘土夹碎石和全风化岩(粉质粘土),赋水性差,且XX所在残丘范围小、高差小,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低,排水条件好,含水量贫乏,多为包气带水。

2.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主要为风化裂隙水、构造裂隙水,勘查区大部分风化岩层厚度较大,构造、风化裂隙和层间孔隙裂隙也密集,具有一定的赋水空间,但残丘范围小,当地侵蚀基准面低,其赋水条件仍然较差,因而富水性较差。

本次调查路堑处少部分断层面有点滴状渗水或浸湿现象,雨期流量稍大一些,道路边沟则长年见水,但外流不明显。

(2)水化学类型及水质评价

残丘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较好,地下水径流途径短,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其水化学类型为HCO3-Ca、HCO3-Ca·Mg型淡水,PH值为6.5~7,中性水,勘查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弱腐蚀性。

(三)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与评价

1.路堑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由于XX公路(村级道路)建设标准低,路基宽仅为5m左右,高20m左右的深切台口式路堑,其上口宽度也仅为15m左右,两侧边坡坡度以75~80°居多,多悬崖峭壁、伞岩,坡面多受各式构造面(褶曲)控制,并随之大幅的起伏,在两处严重褶曲带内,由顺坡结构面(褶曲面)或反倾构造面控制的高位悬空岩体比比皆是。

因而边坡形态非常不利于边坡的稳定。

从分布地层岩性及特征看,不论是路堑两头分布的花岗斑岩及其之间的凝灰岩和北侧的硅质岩,都属坚硬岩,路堑处除北西西走向脉岩风化稍强外,其余岩体风化弱,浅表残坡积土和全~强风化岩层厚度一般不超过2m,岩体较破碎,多为镶嵌~碎裂状结构。

此外,硅质岩虽然发育层理,但属中等~厚层状结构,层面与边坡为近垂直相交关系。

从发育结构面看,路堑整体位于北东东向构造带,又受北西西向断裂(脉岩侵入)影响,路堑较密集发育北东东(北东)向、北西西向断裂及派生的相同产状节理、岩脉,以及存在北东东走向的严重褶曲带,此外尚有北北东、北北西及近东西走向断层、节理等,而且构造面倾角跨度大,相当部分为缓倾结构面,除节理多为闭合,断层面结合普遍较差,部分有破碎带,而且少量有浸湿和渗水现象。

再从路堑与结构面组合看,北西西及北北西走向结构面为小角度斜度结构面,其对边坡稳定性有影响,而北东东(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及节理、近东西及近南北向节理属斜交或垂直的结构面,总体影响小,但在密集发育情况下,与前者组合同样会对边坡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而褶曲的发育及结构面“S”形揉皱、张性特点,更是会造成顺坡结构及危岩的产生。

综合上述,路堑边坡岩石为坚硬岩,总体风化弱,岩体为中厚~厚层状、镶嵌~碎裂状结构,从现状形态、发育构造面及与边坡组合关系看,各项条件都较差,故边坡工程地质条件总体较差。

2.现状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1)以往崩塌调查

如前所述,路堑边坡主要是开挖过陡,处于构造带,较密集发育断层、节理及严重褶曲构成了边坡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据访问,路堑形成以来,边坡每遇大暴雨、长时间降雨,经常性的发生坡顶风化岩土层小坍方、坡面岩体脱落、掉块等小崩塌,单次风化岩土体坍方量为1~3m3,落石直径0.2~1.0m,以往多发生在路堑的南东部和边坡中段,由于路基狭窄,边坡高大陡峭,因而落石或坍方堆积地往往至整幅道路,因而严重威胁来往车辆和行人的安全。

发生坍方原因主要是脉岩浅表风化较强,两组构造节理面控制的坡面陡峭(照片10),结构面力学性质差,故因重力失稳而发生坍方;小崩塌或落石主要是悬挂岩体发生脱落和严重褶曲带岩体受顺坡的褶曲面控制而发生滑动式或拉裂式脱落崩塌。

(2)危岩体调查

如前面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分析,路堑边坡陡峭,形态恶劣,受构造影响严重,由此组合,边坡工程地质条件较差,边坡较多的危岩分布,下面按危岩类型,选择代表性危岩进行简单阐述。

危岩类型一:

路堑北东侧边坡南东部花岗岩脉区倾倒式崩塌(BT1)。

由于坡面受两组构造节理控制,产状分别为0∠65(J5)和265∠75(J6),同时,由于浅表风化较强,不仅这两组构造节理呈张开状,甚至夹泥,结合差~很差,而且还发育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