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缠花的花卉造型与工艺研究.docx
《英山缠花的花卉造型与工艺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山缠花的花卉造型与工艺研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英山缠花的花卉造型与工艺研究
服饰与文化:
非遗研究
37
英山缠花的花卉造型与工艺研究
文/郭丽,
李春笑
是湖北英山民间女红的一支,隶属民间装饰美术。
古时常用于婚丧、庆生、祝寿等民俗庆
典活动中装饰物品,常采用鸟、兽、虫、鱼、花、果、汉字等元素造型,随形而变,造型生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民间生活习俗逐渐被淡化,传统缠花渐被遗忘,其工艺传承方式单一,仅限于师徒口耳相传,相关的文化和技艺都缺少文字记录。
以花卉造型为例,实地调查研究英山缠花的造型规律、工艺制作原理以及组合构图设计等问题,为英山缠花技艺的传承及应用整理举一反三的理论研究依
据。
工艺制作英山缠花;花卉;造型规律;
相传英山缠花起源于北宋时期,盛行于明代,辉煌于清代。
“缠花”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诗人宋祁的《春帖子词·皇后阁十首》:
“暖碧浮天面,迟红上日华,宝幡双帖燕,彩树对缠花。
”考据《湖北通志·英山》民俗卷“春日”条载:
立春“帖宜春二字”,又曰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
“小儿以五色丝缠钱或作小囊盛米盐。
”《英山……缠制彩色县志》载:
“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囊猴等物与小儿佩之。
”可见佩戴春幡和用丝线缠制饰品佩戴的习俗自古就有,缠花正是从
①
这些习俗中演变而成的。
英山古时吴楚交界,
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2011年英山缠花被列入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英山缠花造型具有“小”、“巧”“精”、、“活”的特点。
“小”是指缠花的体积小;“巧”是指缠花的构思寓意深刻;“精”是缠花的技艺精巧;“活”是指缠花艺术的形式活。
英山缠花在民间也称之为“扎花”,各类吉祥花卉造型亦是最为常见的。
笔者以传统的英山缠花花卉造型为依据,分析缠花花卉造型的构思、纸型、工艺的规律及技巧,并在保证原汁原味的造型工艺的基础上展开创新设计的尝试。
南北文化交融,英山缠花汲取多种美术精华,剌绣、编织、雕塑等工融汇绘画、剪纸、景泰蓝、艺特点,独创出一种高雅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
人们称它是“立体绣花”、“线艺雕塑”、“立体工笔画”。
英山缠花多用于民间婚丧嫁娶、风俗庆典或节日中,采用多色丝线在坯架上缠绕或以实物作为坯架缠绕,其题材主要有鸟、兽、形态逼真,有着浓郁的虫、鱼、花、果、汉字等,
1英山缠花花卉造型规律
由于缠花广泛应用于人生的重大节点出生、结婚、祝寿、晋学等各种民俗活动的装饰中,常依托于不同的物品作为载体用于装饰,首饰、包装礼盒、譬如服装、鞋帽、帷帐、帐钩、装饰画等物件上。
装饰在不同的物品上随物赋形。
缠花作品主要讲究丰富饱满的构图,形式不拘一格,主要依靠制作者的审美和智慧
。
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5Y075
)
丽,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春笑,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郭丽工作室助理
38
FASHIONGUIDE二零一七年二月/第六卷第一期
1.1多个花卉构图与组合形式
英山缠花式样多,形态各异,组合方式亦灵活多变。
常见的有四种组合方式:
立体式组合、半立体式组合、立体与平面组合、平面式组合。
譬
如缠花虎头帽(图1)
②属于半立体式组合,图1:
缠花虎头帽(英山缠花)
在帽子上装饰点缀,烘托美意。
缠花也可点缀在新娘面花上、婚床帷帐帘上或直接装饰在头发上。
依托不同物品产生不同的构图形式,或对称式或不对称……随形多变。
英山缠花中的鸟兽虫鱼等等造型通常都会与各类花卉结合。
譬如民间订婚时男方赠送给女方的精美礼盒,内装着十个缠着喜庆图案的铜钱和十朵美丽的缠花,即十全十美缠花2),采用左右对称式的构图,聚散结合,既平衡又不失生动;同时铜钱与花卉的组合采用立体形与平面形的同构组合方式,形成较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予观者丰富的心理感受。
③
图2:
“十全十美”(英山缠花
)
再如,蜜蜂或蝴蝶与花在配置时还要考虑到前后、内外、大小、多少以及主次部件的协调关系。
譬如图3蝶恋花所示,观赏角度广,高低错落、疏密有放、立体感强。
而花朵和枝叶的组合亦符合大花配小花,亲如一家;大枝出小枝,太极一笔划;群星托月,繁而不乱的民间艺术造型要诀。
图3:
“蝶恋花”(英山缠花)
1.2单个花瓣造型设计与分解原理
一朵花有数个花瓣、花蕊、茎、叶组成。
以牡丹花为例,色泽艳丽、形态古雅是美的化身,也是英山缠花的常见造型。
英山缠花中的牡丹花由三到四层花瓣组成。
花瓣分1号、2号、3号、4号几种不同的类别,按需要自由组合。
以三层为实例,主要是大小上的区别:
1号瓣片第一层)最大,要画出七瓣来;2号瓣片(第二层)比1号瓣片略小,需要画出六瓣;3号瓣片第三层)
又比2号花瓣片要小,需要画出五瓣来。
牡丹花造型需要多层花瓣加以组合、还需花和叶的组合、花与蕾组合,其中各部分的大小比列关系需合理调试。
英山缠花每片花瓣都是由多个分解形组成。
因为整片花瓣的造型线曲度较大,如果不进行合理分解则很难直接缠绕上线,即使暂时能缠绕上丝线也极易滑脱;另外,将整片花瓣直接缠绕会使花瓣的颜色过于单调而生硬,因此需要依据自然花的色彩分解花瓣。
单片花瓣的分解首先根据花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配色;其次,根据花的形状用硬度适中的卡纸剪出花
瓣形状;然后,需要将每一单片的花瓣分解成利于缠线的若干个零部件并标号。
譬如图4(见下页)中荷花造型分解工艺图,先将单片花瓣分解成六个小片,每一小片下方衬上细铜丝;再用由深到浅的丝线缠绕。
缠绕时以细铜丝为骨,逐个按编号顺序接上小片纸样,最后合成一个整片,不论从色彩上还是形状上,都是一个整体形态,自然灵动。
(((图
服饰与文化:
非遗研究
39
图4:
英山缠花中荷花造型分解工
艺
2英山缠花花卉造型工艺与纸型
英山缠花制作要经过艺人的精密构思、分解零散部件造型图、剪样、配色、派丝线、铜丝掐型、缠制、组装成型以及整理定型等十余主体坯架、纸个步骤。
缠花的制作材料需要:
板剪样、不同粗细的铜丝以及分捻的彩色桑蚕丝线等材料。
英山缠花的主体坯架主要有(铜钱、笔、墨、果两种类型:
一是以生活实物核、蛋壳等)作为坯架;二是人造坯架,以板再按需要纸、细铜丝线扎成各种造型的坯架,制作而成。
缠缠上不同的彩线(丝线或棉线)花精美,丝线缠绕讲究平整光滑、不跑线、不“缠花妙不妙,全靠手滑线、不露白。
老艺人说牢靠”,缠绕过程中需不断调整缠线角度,丝线的方向和缠线的力度。
2.1纸型设计与挂线工艺的关系
若要将丝线平整地缠绕在纸板上,纸板的轮廓线条需满足能够使丝线着力的有利条件。
必要时还需合理调整丝线的角度重叠缠绕。
在剪纸样的同时,需考虑纸型外轮廓线的平顺与弧线曲度相关问题。
单片的花瓣纸型通常由相交的两条曲线绘制,这两条曲线的弧度相差都不会很大,弧线凹凸方向多为一致,如果单片花瓣的两条相交轮廓线形成的夹角过大则会缠绕,必须分解成多片形状,使其轮廓线曲度相似、方向一致。
譬如图5缠花纸型所示。
细节造型上即使存在细微的夹角,也可以在缠绕时通过调整丝线角度或重叠缠绕来达到缠线工艺时不露白的基本要求。
图5:
英山缠花纸型
2.2挂线角度的技巧
缠绕轻老艺人常说:
“缠花挂线角度要小,重要统一。
”挂线是英山缠花工艺制作中基本铜丝或实物功,挂线可释为:
将丝线围绕纸型、胚架缠绕时,丝线缠绕要平整排列,需做到不滑脱、不散线、不露白的工艺要求。
心手相应的主动思考,多总挂线技艺需精熟的勤学多练,
结缠线的角度、力度和重叠面积等问题。
对于民间艺人来讲,挂线技巧都是在大量的实操中心领神会,没有较规范的解说。
经笔者大量的实验制作以及与传承人的交流分析中得出:
丝线缠绕在卡纸上时,丝线与卡纸的接触点受到的力有两种情况。
一是,当线的拉力与接触面垂直时,只有压力,可不考虑角度问题,即不存在摩擦力,拉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相等;另外,当拉力与接触面不是垂直时,接触点受到的力有压力和摩擦力,拉力的大小等于压力和摩擦力的大小(根据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
遵
40
FASHIONGUIDE二零一七年二月/第六卷第一期
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可以得出以上结论)。
分解的单片形状与丝线缠绕的关系具体分析可见图6形状与挂线分析图。
F3′=F3=F·2cosα,由三角函数值可知,当角α大于90度时,cosα的值为负,所以当角α大于90度时,F3方向会发生改变(力为矢量,包括方向和大小)。
故会发生滑线的状况。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单片的分解形状,以丝线方向与卡片接触面边缘线所成角度小于90度为基础来进行,包括缠绕丝线时调整角度情况也应参考这一点。
图6:
形状与挂
线分析图
3花卉色彩和纹样要素
英山缠花用色丰富而热闹,配色对比而强烈,色彩跳跃活泼,形式多变。
具有高彩度、巧对比,明色泽、多色阶的特点。
用色的深浅明暗变化以及丰富的图纹共同辅助缠花造型变化。
英山缠花作品立体形态愈表现得细致,愈能瞬间用色彩抓住眼球。
红色喜庆、黄色辉煌、橙色阳光、绿色生机盎然……各种绚丽的色彩能缠绕出寓意吉祥的图案,带有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讨人欢喜。
英山缠花造型中用色彩平衡画面构图。
根据作品表现的内涵及画面的主次关系等需要,把不同的色彩分配以适当的面积,放在合理的位置上,突出主体、对比鲜明、画面均衡、结构严谨排,形成和谐统一而又蕴含对比关系的整体和构图安排。
3.1叶暗花明的花卉
缠花的色彩浓淡、明暗变化都是依据现实中物体本身自然生长规律和原生态色彩来用
色。
“叶暗花明,以深托浅”的特点。
譬如夏日荷花的色彩由外深内浅的渐变色自然晕开,清雅脱俗;牡丹为花中之王,有“国色天香”之称,朵大色艳,奇丽无比,有红、黄、白、粉紫、墨、绿、蓝等色。
花多重瓣,姿丰典雅,花香袭人,选用桑蚕丝线时,内层深色外层渐浅的规律。
层次分明、形象逼真、生动传神,缠花色彩既通俗艳丽,又质朴、高雅,让人联想和感悟到大自然的意境和诗情画意。
3.2热闹祥和的纹样
作为民俗装饰美术,缠花常用于民间喜庆节日、婚生嫁娶等各种民俗活动中,借助表达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内心的祝福。
寓意富贵的牡丹、代表多子的石榴、象征长寿的菊花、象征清廉或喜事连连的莲花、“梅”、“兰”、竹”、“菊”组合象征美丽的四季;喜鹊和梅花组合成“喜上眉梢”;玫瑰、芍药、百合等,也常与其它元素组合造型成为一件富含吉祥寓意的作品,譬如喜鹊咏梅、凤戏牡丹、恩哥戏菊、鹭子
戏莲、蝴蝶闹金瓜、四季平安、十全十美等,组合形式不拘一格,构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英山缠花造型中用色彩平衡画面和构图,关系也是一种造型技巧。
根据作品表现的内涵及画面的主次关系等需要,把不同的色彩分配以适当的面积,放在合理的位置上,突出主体、对比鲜明、画面均衡、结构严谨排列,形成和谐统一而又蕴含对比关系的整体关系和构图安排。
譬如图7,湖北英山缠花省级传承人陈广英的作品《四季缠花八卦》将中国的太极八卦图与四季花卉结合,花卉的色彩和八卦符号的明暗选择均以阴阳鱼的变化而变化。
既对立又统一,双方均衡的互抱为一,处在
图7:
四季缠花八卦
(英山缠花
)“
平等的结构地位。
4花卉造型的创新应用
缠花的活态传承决不能仅作为陈列在博物馆里艺术品来欣赏,更需应用到人们日常的生活中的装饰艺术,适应现代人得审美心理和装饰需求。
例如,可运用解构、重构、多材质相结合等设计方法,大胆创新在服饰配件设计或民族特色首饰的设计中,既能弘扬民族特色工艺又能适应国际化时尚舞台。
4.1解构与重塑设计
解构与重塑是服饰设计中主要的创新方法之一。
传统的工艺美术品具有较为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对于大众审美来说,并不能广泛适用于实际生活中。
若想将缠花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需要从造型的重塑方面创新。
将客观的对象转化为夸张或变化的图像,且保留或提炼其原有显著的形态特征。
如图8,将木兰花的原造型拆散分解成单瓣,重新组合成一个抽象夸张的,更具现代化审美的造型,增强其节奏感与韵律感,设计丰富而特色的项链,
巧妙而时尚。
图8:
解构与重塑设计(英山缠花
)
4.2多样组合设计
当多个同类花样组合时,
构图画面略显单调,可以考虑同类色或搭配相对和谐的颜色的异类花样进行组合,这样会在整体效果上增加层次感,不拘于单一符号形式,在统一的视觉效果里蕴藏不同的形式题材。
如图9,菊花与迎春花组合,加之绿叶的搭配,色调明亮统一,数个迎春花与叶组合成一个单位元素,多个这样的单位与菊花组合,按一定规律排列,
做到乱服饰与文化:
非遗研究
41
中有序,规整却不失律动感,同时加入采用点线面的元素搭配,将分散的形聚集成一个整体的画面,如同立体刺绣。
图9:
多样组合设计(英山缠花
)
4.3多材质的综合运用
各种珠饰常用来做缠花的花蕊或动物的眼睛等,与不同材质的配件结合能达到丰富的效果。
因为缠花所用丝线光泽度较高,与珍珠、水钻类的材质结合,可增加其花卉造型的精美雅致。
不同材质的互搭更能衬托出缠花的独特魅力。
如图10,将荷花与珍珠结合,用水钻在荷花荷叶上作为点缀,使整体色调的明亮度提亮一个层次,形式更加多变。
珍珠、水钻、缠花相结合,相辅相成,无论色泽还是光泽度都能互相辉映,质感的不同使缠花层次更为丰富,更加利于形式的多样化和意境化的表达。
图10:
多材质的结合设计(英山缠花
)
5结语
英山缠花源于乡土,根植于湖北民间艺术,且多出自农民之手,具有“小”、“巧”、“精”、活”的造型特点。
缠花散发出独特的乡土气
“
42
FASHIONGUIDE二零一七年二月/第六卷第一期
息,洋溢着浓郁的传统情结,它结合了剪纸、刺绣景泰蓝、编织等多种艺术形式,造型独美,可广泛适用于多种领域的设计创新,可穿戴、可吊挂、可摆设,它是一朵芬芳的奇花,值得各界设计师们着力研究并开展跨界创新设计的尝试。
研究英山缠花造型技巧一方面方能充分展现出缠花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将传统艺术文化与当代时尚设计结合是一种新挑战,
也是一种活态传承的可行路径。
缠花的工艺造型需依照花卉自然生长的规律、科学缠线的规律以及审美能力的综合因素协同平衡研究。
无论是在传承还是创新的过程中,缠花需要不断地尝试新造型,亦需要不断攻克一些技术性难题,通过反复的实验和具体操作,规范化地记录并逐个深入研究,这是对这项传统手工艺和民间文化最科学的守护。
注释:
①英山缠花的历史起源资料均在多次的实地采访,由英山县群众艺术馆程平馆长多年查证考据提供。
②在小儿年满一岁举行“抓周”庆贺时,多戴精美的缠花虎头帽。
③本文缠花作品均出自湖北省级传承人陈广英,图片均为笔者实地采访拍摄。
参考文献:
[1]郑惠美.台湾客家女红工艺缠花[M].上海:
东华大学出版社,2015:
17.
[2]郭丽,程平.缠绕在丝线中的吉祥之花[J].艺术教育,2015
(1):
104.
[3]郑惠美.台湾客家缠花[J].客家文博,2013
(1):
26.[4]胡晓洁.英山缠花的艺术特色[J].装饰,2012(6):
99.
[5]陈玲.春仔花艺术传承[J].新北市游记,2012(10):
10.
[6]吴艺丁.蛰伏与蜕变[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14-15.
[7]吴艺丁.闽南传统缠花技艺(春仔花)台湾之兴由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17):
135-136.[8]吴艺丁.闽南春仔花的传承与开发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
51.
[9]林淑青,翁莫惠.台湾闽南新娘发饰春仔花之初探[D].树镇科技大学,2005:
49-51.
[10]刘还月.台湾岛民的生命礼俗[M].台北:
常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
76.
[11]湖北省群众艺术馆.小、巧、缠、活的艺术[A].编者.湖北民间美术探源[C].武汉:
湖北美术出版社,1987:
141.
[12]许水德.台北市志[M].台北:
台北文献委员会,1987:
42.
(责任编辑:
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