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古筝的研究进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0750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中国古筝的研究进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议中国古筝的研究进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议中国古筝的研究进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议中国古筝的研究进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议中国古筝的研究进展.docx

《浅议中国古筝的研究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中国古筝的研究进展.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议中国古筝的研究进展.docx

浅议中国古筝的研究进展

浅议中国古筝的研究进展

  摘要: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具有2500连年的历史,其在我国悠长的民族器乐艺术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古筝艺术雅俗共赏,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奇葩。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整理法和调查分析法,并结合对古筝的深刻了解,对古筝的进展概况、古筝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并对我国目前古筝进展的现状进行了研究。

中国论文网/4/

  关键词:

古筝;发展进程;古筝名曲;传统文化;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

J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2-2589(2012)18-0135-02

  古筝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重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

古筝音韵古朴、委婉、华丽、典雅,可以表达出行云流水般的意境、委婉细腻的情调以及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的情感,古筝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在我国具体广泛的群众基础。

  一、古筝概述

  

(一)古筝的发展进程

  古筝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世纪的战国时期,以秦国最为流行,也就有了“秦筝”这一说法,当时古筝主要作为声乐的伴奏乐器使用。

到了汉晋时期古筝才设有十二弦,当时古筝的弹奏技法只是停留在原始的弹法上,右手主要用大食两指,左手滑颤音频率很少。

经过几百年的应用与实践,唐朝时古筝为十三弦,明清以后改为十五或十六弦,较之以前音域有所扩大,然演奏技法无大变化[1]。

20世纪古筝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古筝逐渐增至十八弦、二十一、二十五弦等多种形制,古筝的发展不只是在形制上,在演奏技巧上也有了很多发展和创新,期间也出现了很多派别和名家。

在中国古筝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南北两大派别。

北派以山东诸城派琴家王露为首,他在北京大学主教古琴、琵琶,民族乐器也逐步进入高等音乐学府。

南派较为著名的是曹正先生,他在南京国立音乐学院教授古筝,开创了古筝乐器进入高等音乐学府的先河。

  

(二)古筝名曲研究

  在古筝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出现很多名曲以及一些演奏方面的创新。

例如,民国时期的曹正,其演奏风格古朴醇厚,刚柔并进,设计了独特的古筝演奏指法符号,并将工尺谱译为简谱和五线谱,他的代表作为筝曲《渔舟唱晚》;建国后,河南派代表人曹东扶创作了筝曲《闹元宵》,引子以大幅度的急速划弦,连续托劈双弦及长摇指法,渲染出热闹的氛围。

以右手划弦,左手和弦以及扫弦的手法,左手下滑大颤手法与右手相配合,在古筝指法和技法上取得了突破;同一时期的赵玉斋,大胆使用双手交叉弹奏,大撮加快速小关节劈托、柱音、全颤等技法,打破了单手弹奏古筝的历史,开辟了双手演奏古筝的先河,其代表作为《庆丰年》;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王昌元、徐晓巩、张燕等一大批古筝表演艺术家,创作了《战台风》、《香山射鼓》、《钢水奔流》、《茉莉芬芳》、《东海渔歌》、《秦桑曲》、《铁马吟》、《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一批优秀的古筝名曲。

  二、古筝练习的意义

  古筝简单易学,收获明显,经过练习,即可演奏自己所熟悉的歌曲,从而不断增加其对古筝演奏以及对音乐的爱好。

学习古筝不仅可以使人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演奏技能,更会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全面和谐发展。

首先,可以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弹奏古筝的过程中,通过手、眼、脑、耳、口的配合才能演奏出唯美的音乐,达到大脑左右半球同时开发的目的。

还有利于注意力、记忆力、观察理解以及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加自信心。

还可以提高内在素质,塑造更好的外在形象,逐步形成良好的气质和风度。

因此,可以看出练习古筝对身心健康、个人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三、古筝的传统美学精神

  古筝文化积淀丰厚,美学意蕴深邃,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和重要载体。

从美学的视角与高度,研究探讨古筝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对我国古筝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古筝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可以分解为以下四大理论层面[2]:

首先是意传神的美学精神。

古筝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通过其写意传神得以具体体现,又通过意境作为重要载体与独特方式,重在传神达意;其次是气韵生动的美学精神。

气韵生动并不是形式和感官之美,是内在的心灵之美,是中华民族音乐所独具的美学魅力;最后是委婉含蓄的美学精神与客一体的美学精神。

委婉含蓄与客一体不单单是手段与技法所能体现的真正目的,主要是通过委婉含蓄表达美学精神。

  四、古筝与传统文化

  音乐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古筝作为中国民乐的代表之一,自产生以来就植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它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潮流,也能表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甚至还能反映出一个特定历史环境下人们的精神风貌[3]。

因此,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古筝表演艺术家,就必须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

  

(一)古筝与诗歌文化

  古筝与许多名家诗人都曾结缘,魏晋时期的曹植等诗人都弹得一手好古筝。

唐宋时期,一些著名诗人为古筝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反映了古筝在当时的盛行。

其中不乏李白、白居易、苏轼等大家,通过作诗抒发他自己弹筝的感受。

目前,古筝已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演奏乐器,而成为了一种文人墨客抒发心意、借以言志的对象和载体,古筝从此与诗歌(词)的结合越发紧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二)古筝与我国传统书法文化

  传统书法是我国艺术宝库中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的文化艺术。

是文人墨客进行自我修养的主要技能之一。

书法与音乐相互影响,这主要是书法具有音乐的一些特点,两者相辅相成,刚柔并进。

书法的色彩极为简单而且反差极大,并且必须依靠线条的千变万化才能获得艺术的魅力。

这与古筝的粗重、湿润具有相通之处,使人感受到用之不尽的力量。

总之,古筝和书法有相通之处,书法的从容与激烈表现出来的节奏感不同,这一点在古筝音乐中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欣赏古筝乐曲和欣赏书法作品都可以从中体会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情绪以及思想。

  (三)古筝流派与地方文化

  古筝与西北文化的融合。

西北地区是我国古筝的发源地,西北古筝筝曲涉及的戏种、乐种繁多复杂,有大起大落的秦腔音乐,有激昂慷慨英雄曲,并与西北当地的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古筝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中原地区的民间多以方言形式出现,中原古筝的曲调,多与琴书、民间音乐有直接联系,歌唱性很强,铿锵抑扬的声调,充分体现地方方言特点,使筝曲具有朴实纯正的韵味。

与中原民间音乐(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充分融合发展,体现中原人民的欢快与哀伤,不追求清丽淡雅、纤巧秀美的风格,主要以浑厚淳朴见长,表现慷慨激昂的民风;古筝与江南文化的融合。

江南文化比较细腻而且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古筝在发展过程中借鉴并学习和融汇了一些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节律简明轻快、流畅、华丽、委婉、缠绵悲切。

  五、我国古筝发展现状

  艺术、文化的发展都源于继承与创新。

古筝艺术的不断发展也离不开这样的规律,沿袭传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是古筝艺术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

古筝艺术贯穿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出现过很多古筝大家,也流传有古筝演奏技法和经典的古筝筝曲,展现出独具中国特色的音乐魅力。

要发展古筝艺术就必须先对前人古筝艺术进行有效的继承,在演奏技巧和乐曲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筝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变化和创新,要在古筝演奏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方面进行大的创新。

古筝艺术的发展,必须将传统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同时勇于开拓创新。

因此,需要开办专门的课程去学习和继承这一艺术。

  随着古筝艺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技法的不断革新,古筝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已经从口传心授、以曲相教的民间状态进入了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轨道。

目前,很多大学都设立了古筝教育课程,对我国古筝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4]:

教学资源匮乏、教师水平低、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学经费不足、学生基础差、学习成本高等。

因此,目前很多高校都对这一问题有了初步认识,也正在努力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我国古筝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结语

  古筝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受到了国内外音乐爱好者的极大关注,古筝在当今国际乐坛已赢得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也体现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

因此,我们要传承传统的古筝艺术,从古筝艺术的特点出发,尊重古筝艺术的教学规律,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古筝艺术的热爱,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古筝的演奏技法和艺术修养,并积极鼓励他们去创新,去发展古筝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