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学复习资料很齐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05129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1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投资学复习资料很齐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国际投资学复习资料很齐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国际投资学复习资料很齐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国际投资学复习资料很齐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国际投资学复习资料很齐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投资学复习资料很齐全.docx

《国际投资学复习资料很齐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投资学复习资料很齐全.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投资学复习资料很齐全.docx

国际投资学复习资料很齐全

国际投资课件复习(第一、二、三、四、五、八章)

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国际投资的基本概念(见书)

投资()的含义

投资就是经济主体为获得经济效益而垫付货币或其他资源用于某项事业的经济活动。

投资要素

投资主体:

即投资者,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国家。

投资客体:

即投资对象、目标或标的物,可以是某一具体的建设项目、有价证券或其它对象。

投资目的:

即投资主体的意图及所要取得的效果。

投资方式:

投入资金运用的形式与方法。

以上四者,在构成一项投资时,缺一不可。

投资运动过程

投资活动,本质是价值运动。

就生产性投资运动而言,经历着三个阶段的循环周转运动:

投资形成与筹集;

投资分配与使用;

投资的回收与增值。

投资——要素投入——经济增长

•扩大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投资需求是指因投资活动而引起的对社会产品和劳务的需求。

可以用的投资乘数理论来解释投资需求的拉动作用:

投资乘数=1/1/

(1)

其中、分别为边际储蓄倾向、边际消费倾向。

投资乘数理论的中心思想可概括为:

增加一笔投资会带来大于这笔投资额数倍的国民收入增加,即国民收入的增长额会大于投资本身的增加额。

这里的“倍数”,即为投资乘数。

投资——要素投入——经济增长

•扩大投资供给——拉动经济增长

投资供给主要是指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包括生产性固定资产和非生产性固定资产,前者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后者间接促进经济增长)。

哈罗德-多马模型可用以说明投资供给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1)

其中△为国民收入的增长率,s为储蓄率,v为资本产-量比。

上式表明:

在资本产-量比v一定时,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主要取决于储蓄率(积累率)s。

投资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投资是经济主体进行的一种有意识的经济活动。

(2)投资的本质在于其经济行为的获利性:

资本增值。

(3)投资的过程存在着风险性。

思考:

投资与投机()的联系与区别:

(1)投资活动多表现为实际的交割;而投机活动多表现为买空卖空的信用交易。

(2)投资者的行为多具有长期性,往往以获取长期而稳定的收益为目标;而投机者的行为则是短期的,往往急功近利,想抓住市场价格短期涨落的机会来博取溢价。

●(3)投资者由于着眼于获取长期的稳定利益,因而所冒的风险相对较小;而投机者由于着眼于短期的厚利,因而所冒的风险相对较大。

二、国际投资的定义

国际投资的含义

国际投资是国际货币资本及国际产业资本跨国流动的一种形式,是将资本从一个国家或地区投向另一国家或地区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活动。

国际投资可以看成一般投资在国际上的扩展,其既具有一般投资的特征,又有其国际性的特殊性。

国际投资的主体和客体

投资主体:

(1)官方和半官方的机构

(2)跨国公司

(3)跨国金融机构(4)个人投资者

投资客体:

(1)实物资产

(2)无形资产(3)金融资产

当代国际投资的特征

●国际投资的目的呈现多样性

●国际投资的主体呈现单一化

●国际投资的环境呈现差异性

●国际投资的运行呈现曲折性

讨论:

国际投资对经济的影响

(一)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

(二)对投资国经济的影响(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三、国际投资的分类

1.按照投资主体类型,分为官方投资()与私人投资():

⑴官方投资

官方投资通常是指由一国政府或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等)用于社会公共利益而进行的投资。

这类投资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自身的经济效益,它们可能是为了向国际收支困难的国家提供援助,以避免出现由于一国经济不景气而造成其他国家经济衰退的连锁反应,也可能是以提供出口信贷的方式促进出口过产业的发展等。

总之,这种投资一般不以赢利为目的,而是以友好关系为前提并带有一定的国际经济援助的性质。

⑵私人投资

私人投资一般指一国的个人或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而进行的投资。

无论从投资者的数目,还是从投资的总金额来看,私人投资都是当前国际投资中最活跃和最主要的部分,也是国际投资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按照投资期限,分为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

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分类:

投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债权称为短期投资,如证券投资者购买股票、债券等国外证券,并在短期内将证券转手出售;与之相对的是,投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债权、股票以及实物资产等称为长期投资,如投资者在国外投入资本兴建企业。

3.按照投资主体是否拥有对海外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权,分为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

●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又称为对外直接投资、境外直接投资、外国直接投资或海外直接投资,指投资者到国外直接开办工矿企业或经营其他企业,即将其资本直接投放到生产经营中以获取长期利益的经济活动,其特征在于:

投资者能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拥有有效的控制。

国际直接投资包括绿地投资、购买国外企业的股票并达到控股水平、利用以前国际直接投资的利润在海外再投资三种形式。

●间接投资

国际间接投资主要是指国际证券投资以及以提供国际中长期信贷、经济开发援助等形式的资本外投活动,是一种仅以获取资本增值或实施对外援助与开发为目的的跨国投资。

国际间接投资包括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信贷投资两种形式。

●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区别

(1)能否有效地控制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

(2)二者投资的目标不同

(3)资本构成不同

(4)投资者投资风险的大小不同

案例:

松下电器的投资之道

    松下电器是由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于1918年创立的,到20世纪60年代已经成为日本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同时松下电器的海外投资也急剧增加,松下逐步把海外企业建到了美国、欧洲、中东、拉美甚至非洲。

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时,松下电器产业公司拥有50多个事业部,90多个营业所,14个研究所,以及60多家国内子公司,现在已成为业务遍及全球的大型跨国企业。

在2002年和2003年《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中,松下电器连续两年名列第45名。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总部在日本大阪。

1987年9月,松下电器首次在中国(北京)成立了合资公司。

在此之后,又相继成立了从家用空调、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到通讯设备、图像、音响、半导体等生产器材的广泛领域的独资·合资公司。

1994年9月2日,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与北京华瀛盛电器开发公司共同创立了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原简称)。

2002年12月17日,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正式转变为独资公司,英文简称也由变为。

公司从事业支援性公司变为地域统括性公司。

 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海外高速发展中的松下一度陷入发展的困境,并且在2001年的第二季度,发生了松下集团自1971年以来的首次季度性亏损。

为了摆脱困境,重整旗鼓,松下集团先后在战略重组、统一品牌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松下将原有的战略分区调整为新的亚洲、欧洲、美洲三大运营中心,并建立地区总部,解决了众多海外市场的分区统一管理问题。

2003年,松下集团将原先并列的和两个品牌统一为一个品牌:

,此举是松下夺回全球市场战役中极为重要的一次出击,不仅强化了消费者对松下品牌的认同度,也显示出松下以单一品牌制胜全球市场的决心。

    

第二节国际投资的历史发展与特征

一、国际投资的产生与历史发展

Ø国际投资的最初表现形式为资本输出,而且主要是以国际间接投资的形式进行的。

Ø国际投资的产生条件是:

资本主义国家国内“资本过剩”,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因而输出资本,开辟新的世界市场,以便垄断这些市场,获得高额利润

Ø资本输出(主要形式为间接投资)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英国。

Ø国际直接投资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

(跨国公司出现)。

例如1,美国的“胜家牌”(()缝纫机厂;例如2,美国吉列公司“老头牌”刮脸刀片;例如3,1865年,德国的拜尔公司在美国的纽约开设化学工业制药分厂

国际投资发展的几个阶段(六个阶段及其特点)——(看书P4-7)

一、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见书P8-9)

二、国际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见书P10-11)

●案例讨论

●成立于1914年,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工业跨国公司。

目前,在软件部门的发展上主要采用收购方式。

1995年,以35亿美元收购了莲花公司,在此后十年内,又先后斥资收购了公司、公司、数据库软件公司、公司等一系列公司。

特别是2002年,斥资35亿美元收购普华永道的全球商务咨询和技术服务部门,即普华永道咨询公司。

●靠什么从一个单纯的硬件提供商发展成为一个集硬件、软件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巨头?

●案例解析

● 主要是依靠跨国并购这一方式而成为综合服务巨头的。

    1.主观上,全球并购使迅速壮大了自己软件和服务方面的实力,在公司内部达到了主机硬件、软件与服务三部分业务的综合发展,实现了公司战略重组,迅速进入新的行业领域,从而实现企业的综合化经营,并成为向综合服务转型的典范。

    2.客观上,全球并购又同时达到了消灭竞争对手、减轻竞争压力、增加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占有份额、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实力、提升企业形象的效果。

 

第三节国际投资对经济的影响(见书P11-20)

第四节国际投资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与联系(见书P20-21)

一、国际投资学与西方投资学

二、国际投资学与国际金融学

三、国际投资学与国际贸易学

●案例分析巴西吸收的成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入巴西的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巴西已成为拉美最大的东道国。

●1992年1月到1997年期间巴西约发生了600起购并,其中61%的购买者是外国企业(北美)。

服务业购并占购并总量的1/3,其中金融与保险、电信及信息服务业是主要的受资对象。

●私有化几乎占巴西流量的27%。

1991年1月至1998年4月,除去企业债务的转移,巴西获得了430亿美元的私有化收入,仅1997年就占一半多。

大部分收入来自出售电子业、网络蜂窝电话业、钢铁业和煤矿业的企业。

参与私有化的外国投资者大多数来自美国,其次是西班牙、智利、瑞典和法国。

●流入巴西的的部门结构也在发生主要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前,只有小部分投向制造业,而且主要是对现有企业的合理化改造。

而自1991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长加速和经济稳定,以服务于当地市场和地区市场为目标的制造业的显著增加了。

另外,服务业占流入量的份额增加了,这主要是该部门私有化的结果。

●试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近年来巴西吸收增加的主要原因。

 

第二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一节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也被称为产业组织理论

基本观点:

技术优势规模经济优势政府干预优势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

评价

1.积极影响

突破了从资本流动的角度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分析模式

把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明确地区分开来

2.局限性

研究基础是战后美国制造业少数具有资金和技术优势的部门的境外直接投资活动

垄断优势理论还带有很强的绝对性

无法解释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没有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开始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现象。

二、内部化理论()

基本观点

内部化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

企业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从事各种贸易活动存在各种障碍,其内部化经营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

生产要素市场尤其是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可以以内部市场替代外部市场

在不完全市场上实施内部化来到降低生产成本,当这种内部化跨越国界时就产生了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

市场内部化的影响因素:

1)产业特定因素()2)区位特定因素()

3)国家特定因素()4)公司特定因素()

内部化的成本:

资源成本通讯成本管理成本国家风险成本

内部化的收益

跨国公司统一协调各分支机构业务活动,消除了外部市场的“时滞”。

利用中间产品差别价格或转移价格获取利润。

利用技术优势控制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消除了因外部市场上的垄断因素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

避免了市场不完全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假设:

消费者的偏好因收入不同而有所差别

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市场间沟通成本随空间距离增加而增加

产品生产技术和市场营销方法会经历可预料变化

国际技术转让市场存在非完美性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

产品标准化阶段()

理论意义:

将垄断优势、产品生命周期和区位因素结合起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和区位的选择;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并增添了时间因素;把国际直接投资同国际贸易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结合起来解释美国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区位的选择;

使国际投资理论既可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也可用来解释新产品的国际贸易。

理论缺陷:

将跨国公司的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渠道和市场竞争手段决三项相互依存的决策程序分开,与跨国公司同时整体考虑这三项决策的实际不符

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以特定时期美国制造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为背景展开研究的,所以这一理论对非制造业企业、对发展中国家、对非出口替代领域和高科技与研发领域的对外投资行为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

无法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发达国家企业直接在发展中国从事新产品研发的行为

四、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模型)中的资源禀赋或资本—劳动要素比例的假定基本是合理的比较利润率的差异与比较成本的差异无关

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不同的

比较优势理论的推论

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投资理论都可以统一到比较成本理论上进行解释

日本的对外投资时要创造和扩大对外投资

应从比较成本的角度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或产业进行分析

应在比较成本差距较大的基础上进行投资

对外投资应从与东道国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依次进

理论意义:

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基础是两国比较成本差距较大的论点

首次将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投资理论在比较成本的基础上融合起来

否定了垄断优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了运用与东道国相适应的技术进行投资

论证了中小企业拥有的技术更适合东道国的生产要素结构,因而较好地解释了发达国家在70年代以后出现的中小企业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原因和动机

该理论首次提出了产业概念,这比以前以企业为研究对象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大大地进了一步

局限性:

符合20世纪80年代前日本大量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情况,但无法解释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企业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大量投资。

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开始向发达国家的投资现象。

五、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基本观点: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

理论意义:

1)弥补以前国际投资理论的片面性

2)继承了海默了垄断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吸收了巴克莱内部化的观点,增添了区位优势因素

3)引入了所有权、内部化和区位优势三个变量因素来对投资决策进行分析

4)创建了一个关于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协议安排三者统一的理论体系

5)将这一理论同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与结构联系起来进行动态化分析

6)提出了“投资发展周期”学说

局限性:

1)认为该理论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与近些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目标多元化的现实不符。

2)该理论几乎综合了其他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缺乏独创性。

3)将所有权、内部化和区位优势三个因素等量对待,未强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对直接投资的影响,仍然停留在静态分析。

4)探讨了选择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协议安排三种国际经济活动方式的依据,但在对其依据的探讨中,缺乏对跨国公司管理这一环节深入研究。

5)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研究对象仍然是发达国家,还是无解释不具备技术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从事的国际直接投资活动。

典型案例——三星的国际化之路

    三星曾一度是廉价货的代名词,三星也曾采取过分追求规模化的产量以谋求价格制胜的经营方式,在国际市场上没什么地位和影响力。

美国《商业周刊》的数据显示:

三星2000年,三星品牌开始发力,此后一路飙升,从2000年的43位,价值52亿美元,2001年的42位,价值64亿美元,2002年的34位价值,83亿美元,到2003年的25位,价值108亿美元,2004年已经上升到22名,仅以1位之差排在索尼之后,成为亚洲第二大品牌。

早在1993年,三星就认识到只有国际化和复合化才能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三星陆续将国内的生产基地转移到生产成本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还将研发、设计、研究所等都逐步迁往欧美发达国家,以跟踪最前沿的技术。

三星在1993年大规模提拔了一批在海外经营中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人才,晋升在海外技术方面具有特长的人才。

 三星最先选择在美国和德国建立销售机构有一定的必然性。

20世纪50、60年代的韩国与美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十分密切,美国技术领先、市场容量大和自由度高都给三星提供了机遇。

而德国电器制造业长久以来尽显欧洲产品的精致、卓越和华贵之美,选择从德国突破欧洲市场也显示了三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而三星得益的不仅仅是电器产品的潮流和市场的信息,更加获得了融资方面的便利。

以三星对中国的投资为例,中国已经成为三星公司全球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也是除韩国外全球最大的投资对象国。

在过去几年内,三星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

2004年末,三星设立中国总部属下生产企业近30家、投资公司1家、销售企业16家、研发中心1家、售后服务中心1家,员工人数达到3万4千名,总投资额近24亿美元,到中国发展事业的三星子公司达到24家。

三星一直把工作重点放在已经投资的企业经营正常化、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及对其技术改造的投资等方面。

三星计划以后对其具有优势的领域,如通信、半导体、电子零部件、保险、证券等进行投资,并且将三星的新技术及先进经营理念转移到中国,不断扩大事业并稳步成长。

典型案例——三星的国际化之路

在进行国际化的同时,三星也在调整自身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比如由于中国市场微波炉竞争相当激烈,使得三星微波炉在中国已经没有任何优势而言,三星就干脆把该工厂转移到了东南亚其他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

    三星也曾经走过一段以模仿和学习为主导的阶段,正是学习和模仿,致使三星日后的超越,并成为别人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1993年,在洛杉矶举行的“电子部门出口产品当地评价会议”上,三星把竞争对手的产品与自己的产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三星产品无论是设计还是性能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三星产品只能干拜下风。

痛定思痛,三星会长李健熙提出了“学习”。

李健熙使用了一个概念是“业”,即每项事业的独特的本质和特性,三星的要学习的公司应该是“业”中首屈一指的公司。

三星电子模仿的对象是索尼和松下,重工业模仿的对象是三菱,库存管理学习的是西屋电器、苹果计算机、联邦速递,顾客服务模仿的是施乐,物流学习的是HS和玫凯琳……我们从三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和特征可以看出:

三星是全方位学习,针对每个跨国公司,学习它们最擅长的一部分,确保使自身成为“全能冠军”。

三星一直崇尚自身的人才优势和人才战略,但是三星实际上依然实行以资历、民族为基础的用人制度,为此失去了很多优秀的员工,在人才本土化等方面要落后于欧美等国家。

比如三星在中国市场,一些重要的决策部门和高层很少有中国人,这种情况在三星其他国家的公司也是如此。

再比如在三星的一些招聘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三星有意无意地倾向于朝鲜族人。

这对于一个真正走向国际化的公司来说,是相当不利的。

伟大的公司都具有非常强的文化包容性,这也是为什么500强中,欧美公司占据大量席位的原因。

三星走的是什么样的国际化之路?

从《三星的国际化之路》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以哪些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来进行解释?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被西方理论界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最代表性的理论。

基本观点:

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

拥有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优势。

拥有物美价廉优势。

评价:

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自身的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自身的市场特征结合起来。

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优势解释相对优势。

摒弃了只能以技术垄断优势进行对外投资的观点。

将发展中国家在技术的创新活动局限于对现有技术的继承和使用。

技术地方化理论

四方面条件

(1)技术的地方化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不同于发达国家,而且与发展中国家的要素价格和要素质量有关。

(2)经过改造的产品更适合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需求,只要它们把引进的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产出的产品就可以更好地满足当地或邻国消费者的需要,这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优势。

(3)经过发展中国家企业改造后的适合小规模生产的技术,与未经改造的西方国家的技术相比,在当地的生产中能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4)虽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无法与发达国家的名牌产品相比,但由于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的限制,使发展中国家的廉价产品拥有更多的市场。

评价:

不再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是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的降级技术,或被动地模仿和复制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对技术的改进也是一种技术创新。

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跨国生产活动的可能性。

对发展中国经优势和技术创新的解释是粗线条的。

第五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发展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案例讨论

    根据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发展中国家相比具有比较优势,故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作为率先对外投资的边际产业。

而中国接受了大量西方发达国家转移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工厂。

2005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了1.42万亿美元,然而由于缺乏品牌价值和创新内涵,加工贸易的附加值较低,赚的都是“辛苦钱”。

加工贸易占据中国贸易方式半壁江山的情况却影响了整体利润水平,降低了中国贸易竞争力。

发展中国家片面崇拜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分工中过于偏重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依旧能获得些许利益,但在长期中却会面临贸易结构不稳定的问题,陷入总是落后于人的“比较陷阱”。

这一陷阱以两种方式出现,一是发展中国家由于长期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附加值环节,使得贸易利润下降,缺乏改善贸易结构的物质基础,并形成了对劳动型产品生产的路径依赖;二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贸易时过于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引入,进而缺乏创新能力,以至于长期陷于技术跟进状态,被迫受制于人。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请分析中国现在应采取什么方法才能免陷于“比较优势陷阱”?

案例解析

 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案例解析

 要走出这一“比较优势陷阱”,简单的说,就是要把中国的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

(1)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但必须要重新进行市场定位,以世界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于新型化、多层次化、精细化产品开发,提高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质量和技术层次,使出口商品从初加工到精加工转变,提口其附加值。

(2)进行技术创新,建立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

应进一步地增加技术创新投入,落实科技兴贸战略,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强化本国技术创新的动力。

案例解析

(3)调整产业结构,确立新的主导产业。

应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

为此应将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