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 共220篇161180.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05084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11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 共220篇16118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 共220篇16118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 共220篇16118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 共220篇16118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 共220篇16118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 共220篇161180.docx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 共220篇16118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 共220篇161180.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 共220篇161180.docx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共220篇161180

161.梁丘据死

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

“据忠且爱我。

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

”晏子曰:

“敢问据之忠且爱于君者,可得闻乎?

”公曰:

“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忠也。

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爱也。

”晏子曰:

“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

婴闻之,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

事君之道,导亲于父兄,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诸侯,谓之忠。

为子之道,以钟爱其兄弟,旅行于诸父,慈惠于众子,诚信于朋友,谓之孝。

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维据尽力以爱君,何爱者之少邪?

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之寡邪?

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

”公曰:

善哉!

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

”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

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丰厚其葬,高大其垄   垄:

田埂  B.据以其所有共我  共:

同“供”

 C.暮夜求,必存吾     存:

问候  D.今四封之民    封:

疆界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不对,则无以事君         B.钟爱其兄弟

 C.诚信于兄弟            D.废厚葬之令

3.下列对文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欲丰厚其葬——“丰厚其葬”意思是“让其葬丰厚”。

 B.有司未能我具也——可译为“主管的官员没能够为我备办好”。

 C.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暮夜求”前省略了主语“梁丘据”。

 D.慈惠于众子——翻译时应调整语序,译为“对子侄们慈爱仁惠”。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符合晏子所说“忠”的标准的一组是

 ①导亲于父兄     ②有礼于群臣     ③诚信于朋友

 ④臣无隐忠      ⑤以其私财忠于君   ⑥有惠于百姓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丘据这个人是受齐景公宠爱的近臣,是个曲意逢迎的小人。

他死后,齐景公想厚葬他,遭到晏子的反对。

 B.晏婴认为梁丘据对君王不是真正的忠和爱,反而是蒙蔽了齐景公,阻塞了言路,使齐景公成了孤家寡人。

 C.晏子犯颜直谏,指出齐景公宠信梁丘据是不对的,而且阐述了自己对于忠和孝的看法;他才是真正的忠臣。

 D.齐景公是个开明的君主,他听从了晏婴的谏言,放弃了厚葬梁丘据的作法,而且广开言路,使朝政一新。

6.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5分)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俗虽谓之穷,通也;行不诚义,动不缘义,俗虽谓之通,穷也。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廩丘(齐国地名)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

“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孔子布衣也,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1)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译文:

 

(2)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译文:

1.A2.A3.C4.B5.C

6.①我听说君子有功劳才接受俸禄。

(要点:

a.“当功”,译为有功、立功即可;b.“以”相当于“而”,随语译为“才”)②如今我游说齐景公,景公没有实行我的主张就赏赐我廩丘,他也太不了解我了。

(要点:

a.“说”;b.“未之行”;c.“赐之”;d.“亦甚”译为补语也可。

译文:

梁丘据死了,齐景公召见晏子并告诉他说:

“梁丘据对我既忠又热爱,我打算让他的丧事办得丰裕些,让他的坟墓建得高大些。

”晏了说:

“请问梁丘据对您的忠诚和热爱的表现,能说给我听听吗?

”齐景公说:

“我喜好的玩物,主管的官员没能够为我备办好,而梁丘据把他自己拥有的玩物供我享用,因此知道他忠诚。

每每刮风下雨,夜间找他,他一定问候好,因此我知道他热爱我。

”晏子说:

“我应对(您的话),就会获罪;不应对,就没有用来事奉君王您的,怎敢不应对呢!

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臣子(的心思)专门用在他的君王身上,叫做不忠;儿子(的心思)专门用在他的父亲身上,叫做不孝。

事奉君王的原则是,劝导君王亲近父兄,对群臣以礼相待,对百姓施加恩惠,对诸侯讲信用,这叫做忠。

做儿子的原则是,要钟爱他的兄弟,(把这种爱心)施加到他的父辈身上,对子侄们慈爱仁惠,对朋友诚实守信,这叫做孝。

如今四境以内的人民,都是君王您的臣子,可是只有梁丘据竭尽全力爱护您,为什么爱您的人这样少呢?

四境以内的财富,都是您所拥有的,却只有梁丘据用他的私财对您尽忠,为什么尽忠的人这样少呢?

梁丘据阻塞群臣,蒙蔽君王,恐怕太厉害了吧?

”齐景公说:

“好啊!

没有你,我不知道梁丘据达到这样的地步了。

”于是停止了候选高大坟墓的劳役,废除了厚葬的命令,让主管的官员住所法制各负其责,让君臣指出君王的过失进行谏诤。

因此官员没有无法运用的法律重要讲话,臣子没有难以表达的忠诚,而百姓非常高兴。

(原文节选自《晏子春秋》)

译文二:

君子在品行上自我要求,有举动一定遵循道义,做事情一定踏实于道义,世俗即使认为这行不通,君子也认为行得通;做事情不踏实于道义,有举动不遵循道义,世俗即使认为这行得通,君子也认为行不通。

孔子会见齐景公,齐公送给他廩丘作为他的奉养之地,孔子推辞不接受,回去告诉弟子说:

“我听说君子有功劳才接受俸禄。

如今我游说齐景公,景公没有实行我的主张就赏赐我廩丘,他也太不了解我了。

”让弟子急忙驾车,告辞后就走了。

孔子是平民,万乘大国的君主难跟他冻死,夏禹、商汤、周王的辅佐大臣也没有他显耀,这是由于他在取舍上不马虎啊!

  (原文节录自《吕氏春秋》)

162.蹇叔哭师

  昔缪公兴师以袭郑,蹇叔谏曰:

“不可。

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趫①与力之盛,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

今行数千里,又绝诸侯之地以袭国,臣不知其可也。

君其重图之。

”缪公不听也。

蹇叔送师于门外而哭曰:

“师乎!

见其出而不见其入也。

”蹇叔有子曰申与视,与师偕行。

蹇叔谓其子曰:

“晋若遏师必于殽。

”缪公闻之,使人让蹇叔曰:

“寡人兴师,未知何如。

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

”蹇叔对曰:

“臣不敢哭师也。

臣老矣,有子二人,皆与师行。

比其反也,非彼死则臣必死矣,是故哭。

”师过周而东。

郑贾人弦高、奚施将西市于周,道遇秦师,曰:

“嘻!

师所从来者远矣。

此必袭郑。

”遽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曰:

“寡君固闻大国之将至久矣。

大国不至,寡君与士卒窃为大国忧,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

何其久也!

使人臣犒劳以璧,膳以十二牛。

”秦三帅惧而谋曰:

“我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未至而人已先知之矣,此其备必已盛矣。

”还师去之。

当是时也,晋文公适薨,未葬。

先轸言于襄公曰:

“秦师不可不击也,臣请击之。

”襄公许之。

先轸遏秦师于殽而击之,大败之,获其三帅以归。

此缪公非欲败于殽也,智不至也。

智不至则不信。

言之不信,师之不反也从此生。

故不至之为害大矣。

  [注]趫:

壮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绝诸侯之地  绝:

穿过    B.使人让蹇叔曰  让延请

 C.道遇秦师    道:

在路上   D.晋文公适薨   适:

刚刚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寡人兴师,未知何如         B.师所从来者远矣

 C.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        D.使人臣犒劳以璧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君其重图之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B.①遽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

   ②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C.①智不至则不信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师之不反也从此生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秦穆公兵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

     ②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

 ③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

     ④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

 ⑤先轸遏秦师于殽而击之       ⑥智不至则不信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阻,派兵长途跋涉去偷袭郑国,结果遭到对方痛击,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教训惨痛。

 B.老臣蹇叔经验丰富,料事如神,断定秦军一定会兵败殽山,可惜秦穆公智力达不到蹇叔的水平中,不肯相信。

 C.郑国商人弦高机智果敢,一边派人回国报信,一边假托王命犒劳秦军,挽救了自己的国家,爱国精神可嘉。

 D.先轸善于抓住战机,在殽山阻截秦军发动攻击,大败秦军,俘获了秦国的三个主将,是出乎秦穆公预料的。

6.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5分)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

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

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

“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

”石父曰:

“不然。

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1)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

 译文:

 

(2)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译文:

1.B  让,责备

2.B

3.B  “乃”都表顺承;A项“其”,前一表祈使,后一表假设;C项“则”前一是“就”,后一是“却”;D项“也”,前一在句中舍缓语气,后一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4.D  ①②③句都不是

5.A  不是对方,应是晋国。

6.①晏子外出,在路上遇见他,就解下左边的马把他赎下来,用车载着回家,越石父没有道谢。

(3分,重点:

“遭之途”,“左骖”,“弗谢”的主语。

②了解我却不以礼相待,还不如被拘禁。

(2分,重点:

“而”,“缧绁”。

“固”是本来的意思,可灵活处置。

比如译为“本来”、“原本”、“实在”、“真”、“还”等等均可。

译文:

说明: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先识览·悔过》。

本篇侧重论述“智亦有所不至”的危害。

文章指出,智力不及,“说者旦辩,为道虽精,不能见矣”。

秦穆公就是这样。

他不用蹇叔之谏,以至全军覆没,三帅被俘,这完全是由于“智不至”造成的。

所以,文章在结尾说,“不至之为害大矣”。

文章在记述秦晋殽之战的经过时,表现了蹇叔的远见、郑商人弦高的机智。

本篇以“悔过”为题,意在说明:

君主“智不至”,依然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关键在于能够悔过自新。

秦穆公终成霸业便是一个明证。

译文

从前,秦穆公发兵偷袭郑国,蹇叔劝谏说:

“不行。

我听说过,偷袭别国城邑,用战车不能超过百里,用步兵不能超过三十里,都是凭着士兵土气旺盛和力量强大,因此进攻敌人能消灭他们,撤离战场能够迅速离去。

现在要行军几千里,又要穿越其他诸侯国的领上去偷袭郑国,我认为这不行。

请您慎重考虑。

”穆公不听从他的意见。

蹇叔送军队出征送到城门外,哭着说;“将士们啊,我看到你们出去却看不到你们回来啊。

”蹇叔的两个儿子叫申和视,参加军队一起出征。

蹇权对他的儿子们说;“晋国如果阻击我军,一定在殽山。

”秦穆公听说这件事,派人责备蹇叔说:

“我出兵打仗,还不知结果怎样,现在你哭着给军队送行,这是给军队哭丧啊。

”蹇叔回答说:

“我不敢给军队哭丧。

我老了,有两个儿子,都跟军队一起出征,等队伍回来时,不是他们死了,就一定是我死了,因此才哭的。

”秦军经过周地向东进发。

郑国商人弦高、奚施将要西行到周地做买卖,半路上遇到秦军,弦高说:

“哎呀!

秦军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这一定是去偷袭郑国。

”立刻让奚施回国报告,自己就假托郑伯的命令慰劳秦军,说:

“我们国君本来听说贵国军队要来,已经好久了。

贵军没有来到,我们国君和战士们私下替贵军担心,惟恐你们的士兵疲劳以及干粮缺乏。

派我用玉璧犒劳贵军,用十二头牛提供膳食。

”秦军三个主将害怕了,商量说:

“我军行军数千里,多次越过其他诸侯的国土去袭击郑国,没有到达而人家已经先知道了,他们的防备一定已经很充分了。

”(就)回师撤离。

这时候,晋文公刚刚死去,还没有安葬。

先轸对晋襄公说:

“秦军不可不攻打啊,我请求攻打它。

”晋襄公答应了。

先轸在殽山截住秦军进行攻击,大败秦军,俘获秦国的三个主将回国。

这不是秦穆公想要在殽山失败,而是智力达不到(蹇叔的水平)。

智力达不到就不相信。

不信(蹇叔的)话,军队回不来(的结果)就是由这造成的,所以智力达不到所形成的害处很大呀。

译文二:

越石父很贤能,被拘捕了。

晏子外出,在路上遇见他,就解下左边的马把他赎下来,用车载着他回家,越石父没有道谢。

晏子进入内室很久(没出来),越石父请求绝交。

晏子显得十分敬畏,整理衣冠道歉说:

“我虽然不够仁德,(却)使您从困厄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样快就要绝交呢?

”越石父说:

“不是这样。

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可以受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能够伸展。

我在拘禁之中时,那些人不了解。

先生您已经有所感悟而赎我出来,这就是知己了。

了解我却(待)我无礼,还不如在拘禁之中。

”晏子于是请他进去,做上等宾客。

          (本文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63.苏秦说秦王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

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

“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期年,揣摩成,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

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

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

不费斗粮,未烦一失,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候相亲贤于兄弟。

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

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曰:

“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1.对文段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不下纴:

指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

 B.式于廊庙之内:

式,用;廊庙,指朝廷。

 C.未战一士:

没有让一个士兵去打仗。

 D.使赵大重:

使赵国的国力强大起来。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形容枯稿          B.简练以为揣摩

 C.山东之国          D.嫂蛇行匍匐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引锥自刺其股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①抵掌而谈,赵王大说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C.①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 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①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苏秦合纵成功的一组是

  ①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    ②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

  ③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④式于政,不式于勇

  ⑤转毂过骑,炫煌于道     ⑥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耗尽资用,游说秦王没有成功,狼狈还家,受到家人蔑视

 B.苏秦不怕失败,发奋读书,刻若钻研,充满自信,终于成功。

 C.苏秦游说赵王,受到重用,一时间合纵策略遍行于天下诸各侯国。

 D.苏秦衣锦还乡,家人大事欢迎,他嫂子前倨后恭最让人觉得好笑。

6.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5分)

  景公问于晏子曰:

“为政何患?

”晏子对曰:

“患善恶之不分。

”公曰:

“何以察之?

”对曰:

“审择左右。

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

  孔子闻之曰:

“此言也信矣!

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1)何以察之?

(2分)

译文:

 

(2)此言也信矣!

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

(3分)

 译文:

1.D(“使赵大重”的意思是“使赵国的地位十分显要”。

2.D(A“形容”这里是“体态面容”,现代是动词“描述”。

B“简练”这里是“在学术技艺上下功夫磨练”,现在是“简明精练”。

C“山东”这里指崤山以东,现在指山东省。

3.C(A①其,他的;②其,其中的。

B①而,连接状语与中心词;②而,表并列。

C项两个“之”都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①于,表比较;②于,表被动。

4.B

5.C(“遍行于天下诸侯各国”就包含了秦国,文中讲的是“山东之国”。

6.

(1)靠什么明察这个问题?

[重点词“何以”、“察”](2分)

(2)这话,确实啊!

善的得到进用,那么不善的就无从进入(朝廷)。

[翻译重点在“也”、“信”、“进”、“入”、“无由”。

第一句译为“这话确实不错啊!

”“这话说得实在啊!

”也可以。

“信”译为“可信”不对。

第二句译成一般原理也可,如将“进”、“入”只泛泛地理解为“进去”(不涉及朝廷)应算对;采用意译也可,如将“无由”译为“没有因由”、“没有条件”等也应算对。

](3分)

译文一:

(苏秦)游说秦王,上书进言十次,他游说的内容(指连横策略)得不到实行。

黑貂皮衣破了,百斤黄金用光了。

资用匮乏,离开秦国回家。

挑着书囊,体态憔悴,面容黑黄,带有惭愧的样子。

回到家里,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

于是他就在夜间打开书籍(攻读),摆开几十个书箱,找到姜太公的兵书《阴符》的谋略,伏案诵讯,选来熟习,探求它的真谛。

读书困倦想睡,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脚上,他说:

“哪里有游说君王不能让他们登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尊位的呢?

”一年的工夫,钻研成功,于是在华丽的殿堂中博得赵王的赏识(拜见游说赵王?

)。

亲密交谈,赵王非常高兴,封他为武安君,授给相印,随后赏赐他兵车百辆锦绣千匹,白璧百双,黄金万镒。

缔结合纵离散连横,来抑制强大的秦国,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函谷关封闭(六国不跟秦沟通)。

这时候,那么广大的天下,那么众多的人民,那么威严的王侯,那么有权势的谋臣,都要取决于苏秦的策略。

没有耗费一斗粮食,没有烦劳一兵一卒上阵打仗,没有扯断一根弓弦,没有弄折一支羽箭,诸侯之间相互亲近胜过亲兄弟。

贤能的人得到任用天下人服从,一个人被重用天下人跟随。

所以说,(有效的谋略)用在政治上,不用在勇武上,用在朝廷之内,不用在边境之外。

当苏秦身在高位的时候,黄金万镒随他使用,车轮飞转,马队相连,在道路上光彩夺目,六国诸侯,闻风服从,使赵国的地位十分显要。

(苏秦)将要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扫道路,安排乐队设置酒宴,到城郊三十里之外迎接;妻子不敢正眼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匍匐在地像蛇那样爬行,行四拜大礼跪地谢罪。

苏秦说:

“嫂子,为什么先前那样傲慢,如今又这样卑躬屈膝呢。

(说明:

黑貂裘不是苏秦自己穿的,是托人进见用的礼物。

译文避繁就简。

译文二:

齐景公向晏子问道:

“处理政事担忧什么?

”晏子回答说:

“担忧善恶不分。

”齐景公问:

“靠什么明察这个问题?

”(晏子)回答说:

“审慎选择近臣。

近臣善,那么百官就能明确各自应该做什么,善恶从而分明。

孔子听到这件事,说:

“这话,确实啊!

善的得到进用,那么不善的就无从进入(朝廷);不善的得到进用,那么善的就无从进入(朝廷)。

164.齐使者如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孙子谓田忌曰:

“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

“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

“刑余之人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

“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救斗者不搏击,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曰: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

“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节选自《史记》)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君弟:

您只管

 B.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再胜:

第二次取胜

 C.齐威王欲将孙膑      将:

率领

 D.士卒亡者过半矣      亡:

死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B.①赵急,请救于齐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

 C.①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D.①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对下列各句中“其”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    指代前文中的“(田)忌”

 B.据其街路          指代前文中的“大梁”

 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指代前文中的“庞涓”

 D.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  指代前文中的“斫大树白”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孙膑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孙子谓田忌曰:

“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  ②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③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⑤马陵道狭,而旁多阴隘,可伏兵。

      ⑥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原在魏国,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他暗地里见到并说服了齐国使者,得以逃到齐国,受到齐国将军田忌的信任和像对待客人一样的款待。

 B.在田忌与齐王等人赛马时,孙膑教给田忌用下等马与对方的上等马对比,用上等马与对方的中等马对比,用中等马与对方的下等马对比,结果一负、一平、一胜,赢了齐王千金。

 C.本文记叙的“围魏救赵”和“马陵道之役”的故事,充分表现出孙膑的卓越的军事才能。

期中“马陵道之役”的胜利,更是由于他通过仔细研究,充分掌握了敌我情况而取得的。

 D.文章刻画人物的性格面貌,生动逼真。

写孙膑的出谋献策,往往只说做法,不讲原因,到了,才看到它的作用。

这种写法,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分)

 译文:

 ⑵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3分)

 译文:

1、A(B项“再胜”应为“两次取胜”;C项“将”应为“使孙膑为将”;D项“亡”应为“逃往”)

2、C(A组中,第一句中的“与”意为“和、同”,第二句中的“与”应为“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