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3348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 Word版含答案.docx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 Word版含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 Word版含答案.docx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试题A卷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共25道,每道2分,共50分)

1、农耕文化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面貌,影响深远。

“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2、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途中可以与他进行商品贸易的国家或地区有()

A.西域、大食、波斯B.大食、波斯、新罗

C.西域、日本、大食D.波斯、新罗、日本

3、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

4、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5、明朝中叶以后,在纺织业出现的新现象是()

A.纺织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B.官营手工作坊产品精美

C.丝织品远销国外D.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6.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

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

1甚至6:

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7.“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8.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9.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10.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

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

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

A.一致提高关税,共度难关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11.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结果是(  )

A.国家开支显著上升B.农产品数量明显增加

C.银行数量不断增多D.美元逐渐升值

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解散财阀,资本占有结构出现明显变化。

下表为日本不同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

对其解读有误的是(  )

所有者

年份

政府和公共机关法人

金融机关

其他国内法人

外国法人

个人

其他

1950年

3.2

12.6

11

0

61.3

11.9

1960年

0.2

23.1

17.8

1.1

46.3

11.5

1969年

0.3

32.2

21.3

3.2

40.1

2.9

A.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B.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

C.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D.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

13.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  )

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D.改变资本主义性质

1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5.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

ABCD

16.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

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新时代”是指(  )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B.人民公社化时代

C.计划经济时代D.市场经济时代

17.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这表明(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18.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毗临港澳B.政策扶持C.科技领先D.资源丰富

19.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

这主要是由于(  )

A.经济特区的设立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20.二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

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

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

①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②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的扩张

③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④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②③④

21.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

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

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

A.屡遭战争重创B.社会制度相同C.发展水平相近D.历史上关系紧密

22.欧盟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反映了(  )

A.各国间的经济竞争基本消失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美国被排斥在区域集团化之外D.全球贫富差距明显缩小

23.一个科威特人脚穿网球鞋,背驮电视机,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

反映了(  )

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②全球性的文化渗透③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④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有力的推动者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24.当代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加强的根本原因是()

A.两极格局结束B.各国经济发展联系加强

C.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D.联合国职能的发挥

25.在经济全球化中,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这种感觉直接源于()

A.各国之间经济上的亲密合作B.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

C.各国生产和销售都连成一体D.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和影响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试题A卷

答题卡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非选择题(50分)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6分)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4分)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4分)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严格意义上的的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

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间,第一个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

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证。

——摘自陈宝森《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差

1970年

1992年

33个发展中国家

108美元

297美元

21个发达国家

3129美元

2218美元

——摘自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

材料三“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而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全球化出现的原因。

(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根源何在?

(4分)

 

(3)根据上述材料评价材料三的观点。

(4分)

 

(4)我国应怎样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4分)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

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

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

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

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

《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

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

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

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

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

《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

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

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

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

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

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9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

(5分)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试题A卷

答案

一、选择题(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A

B

B

D

C

B

D

B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A

B

C

C

D

D

B

B

C

21

22

23

24

25

A

B

A

C

B

二、非选择题(50分)

1、

(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6分)

(2)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4分)

(3)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符合国情,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分)

2、

(1)科技发展;通讯手段进步;两极格局结束;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4分)

(2)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

其根源旧的世界经济秩序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

(4分)

(3)观点片面。

经济全球化确实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但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不可抗拒。

(4分)

(4)顺应潮流,把握机遇。

争取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迎接挑战。

(4分)

3.

(1)“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6分)

(2)特点:

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

(3分)

原因:

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6分)

(3)“统购统销”具有历史的必要性;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制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

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客观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