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孙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01938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孙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孙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孙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孙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孙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孙伟.docx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孙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孙伟.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孙伟.docx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孙伟

增进文化共识共谋发展举措

努力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

——在第十届甘肃省国际交流员研习班上的授课提纲

甘肃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孙伟

2015年7月1日

各位交流员朋友:

你们好!

非常高兴今天与你们共同学习交流甘肃文化有关情况。

你们来自不同国家,尽管肤色不同、年龄不同、有着不同的职业背景,但是大家能够在中国甘肃兰州相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也是我们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

下面,我分三个方面介绍一下甘肃文化的有关情况。

第一部分:

甘肃文化的基本情况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宝库,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厚,在全国屈指可数,在全球影响巨大。

按照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和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甘肃的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类资源丰度列全国第五。

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甘肃文化的发展、内涵和特点。

(一)甘肃文化组织机构和发展概况。

截止目前,全省文化系统机构总数共2204个。

其中文化专业艺术表演团体69个,文化单位管理的艺术表演场所22个,公共图书馆103个,文化馆103个,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220个,美术馆、画院54个,艺术科研单位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28个,已经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各级分(支)中心和服务站点1.6万多个。

甘肃省有世界文化遗产7处,分别是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关城、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玉门关遗址,世界文化遗产数量与北京并列居全国第二。

“花儿”、庆阳环县皮影被列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

第三次文物普查查明全省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6895处。

甘肃境内长城总长度3654千米,居全国第二;其中明长城总长度1738千米,居全国第一。

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全省收藏有文物的国有单位388个,收藏文物69.5万余件(套)。

全省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2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726处。

全省文物系统馆藏文物43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1万多件,包括一级文物3240件(含国宝30件)、二级文物11386件、三级文物96299件。

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68项,省级名录项目333项,国家级、省级传承人450人。

(二)甘肃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

来过甘肃的人,对甘肃文化的初步了解是“三个一”。

就是“一碗面、一本书、一条河”。

“一碗面”就是“兰州牛肉面”,我们兰州人一天的生活从这碗面开始,它盛满了金城兰州的沧桑,我想各位都尝过了,味道是不是不错?

“一本书”就是《读者》杂志,它是甘肃的一张名片,发行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一条河”就是黄河,我建议各位朋友在空闲时间,沿着黄河甘肃段一路北上,欣赏欣赏河水清澈、溪流纵横、草场丰茂的黄河首曲美景,感受感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情景再现。

除了大家普遍熟知的“三个一”之外,我们甘肃文化最重要的一个“一”是“一条路”,就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是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生动写照,也是对甘肃历史文化地位和特色的最好诠释。

这“四个一”只是甘肃历史文化资源的一部分,从文化特征划分,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可分为三大类别:

华夏文明源头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多元民族民俗文化。

■华夏文明源头文化甘肃境内的华夏文明源头文化遗存很多,从旧石器时代至周秦都有发现。

陇山以东的平凉市泾川县大岭上是甘肃现存最早的旧石器文化早期遗址,其文化时代与北京猿人相近,距今约70万年至23万年。

从距今8000多年前到距今2000多年前,甘肃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绵延不断长达6000余年。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不但遍布甘肃全境,且序列相对完整,大致可排为大地湾一期文化(距今8000年)—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马家窑文化(距今5500年)—齐家文化(距今4000年)—四坝文化(距今3900年)—卡约文化(距今3600年)—辛店文化(距今3400年)—寺洼文化(距今3300年)—沙井文化(距今2800年)。

  周秦是中华礼制文明完善时期,是华夏族和中华帝国成熟时期,对中国历史走向和华夏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秦先祖的历史开始于甘肃东南的渭河、西汉水流域,周人的祖先也曾在陇东的泾河支流马莲河流域繁衍发展。

因此,甘肃是周文明和秦文明的发祥地。

夏朝末年,周人先祖不窋(zhú)率领族人来到陇东。

周人在这里历经十二世之久,势力逐渐壮大,最后进军关中。

陇东出土了父乙铜爵(jué)、父丁铜觚(gū)、父辛铜斝(jiǎ)等大量商代青铜器,是探索陇东古方国与商王朝关系和交流的重要线索。

灵台白草坡、宁县宇村等地西周墓葬、车马坑等遗址出土了傒(xī)伯铜方鼎、潶(hēi)伯铜提梁卣(yǒu)、穆公铜簋(guǐ)盖等珍贵青铜器物,是周人礼制及科技水平完善和提升的重要依据。

商代末年,秦人西迁陇右。

西周末年,秦襄公因护送平王东迁而获封诸侯,秦人由此取得了与中原诸侯同等的政治地位。

秦人在甘肃历经十四世,最后挺进关中。

陇南市礼县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园、圆顶山先秦贵族墓葬遗址出土了刻有“秦公作”铭文的青铜鼎、簋(guǐ)、壶、编钟及金虎、玉器等珍贵文物,时代属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器型高大,工艺水平可与中原青铜器媲美。

大量珍贵的青铜器物,是秦人崛起历程的见证

■丝绸之路文化这就是我刚才给大家介绍的“四个一”之一。

汉武帝时期,河西走廊成为中原王朝的直接管辖地,也成为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孔道。

最初,“丝绸之路”仅仅指一条具体的商道。

随后,其内涵不断地被丰富和充实。

目前,丝绸之路已成为贯通亚欧大陆、象征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丝绸之路最繁荣的时间是汉至唐代,以陆上交通为主,甘肃地区是丝绸之路的主干路段和枢纽。

汉、唐等统一王朝时期,无论从中原何地出发,要通往西域,都要经过甘肃境内。

三国至隋,中原地区四分五裂,经过中原通往西域的大路受阻。

来自东晋南朝的使者和商人则从蜀地出发,经甘南或陇南进入青海境内,最终通向漠北和西域。

可见,在南北对峙时期,甘肃亦是江南政权通往西域的唯一通道。

丝绸之路东西贯穿甘肃全境,长达1600多公里,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繁星般地布满于漫长的丝绸之路沿线,其中现存各类古城址不下500座,另外,丝绸之路沿线关隘河津遗址、石窟寺也不下200处。

长城是保证丝绸之路畅通的屏障,也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文化交流带。

战国时期,秦昭襄王在陇西一带设置郡县,并修筑了甘肃境内最早的长城。

秦朝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大海的万里长城。

汉武帝跨越黄河、开拓河西走廊,修筑了以敦煌为起点的汉长城。

明朝建立后,嘉峪关成为明长城的最西端。

至此,中国历史上四大朝代修筑的长城的西端点都在甘肃境内。

伴随长城的不断修筑,中原王朝的疆域不断拓展。

目前在甘肃省境内,走向明确、遗迹清晰的战国秦长城、秦始皇长城、汉长城、明长城及各地散段长城长达近5000公里,经过50多个县、区,城障烽燧遗迹近600座。

其中,河西走廊是国内唯一汉、明长城并存的地区,山丹汉明长城被誉为“长城露天博物馆”,而甘肃则被誉为“长城之省”。

  

■多元民族民俗文化甘肃地区古史的中心内容是民族关系,甘肃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西部民族的历史。

活动在甘肃及其周边地区的氐(dī)、羌、戎、月氏(zhi)、乌孙、吐谷(yu)浑、突厥、回鹘(hǔ)、吐蕃、党项、蒙古等西北高原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曾构成极大威胁。

历史证明,自秦汉以来,中原王朝是否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与西北民族之间关系的好坏。

今天,甘肃是多民族聚居区,其中世居民族有汉、回、藏、蒙古、东乡、土、裕固、保安、满、撒拉、哈萨克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甘肃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

除伊斯兰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外,特有民族文化以及以花儿、道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最为典型。

  在祖国的民族大家庭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甘肃特有。

裕固族自称“尧乎尔”,过去曾称为“撒里维吾尔”,后改裕固。

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州)东乡地区而得名,自称“撒尔塔”。

保安族自称保安,主要聚居在甘肃临夏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三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民歌、信仰禁忌等民族文化,特色鲜明。

其中裕固婚姻习俗文化、东乡饮食文化、保安腰刀文化可为代表。

甘肃是“花儿”的故乡,上世纪二十年代,甘肃花儿就引起了民俗学家的关注,它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

道情本是以道家故事为题材,在道观庙宇进行演唱的说唱艺术,后来逐渐成为反映民间故事的民俗演唱形式。

甘肃道情主要传唱于陇东地区,后发展演化为陇剧。

(三)甘肃历史文化特点及其资源优势。

刚才,我把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做了简要介绍,可以说,甘肃是一个历史文化资源大省。

那么它的特点及其资源优势是什么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和优势。

■久远性久远的甘肃历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在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中作用至为重要。

甘肃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新石器时代先民的足迹已经遍及各地,而且创造了堪称辉煌的远古文化,以大地湾为代表的新石器早期文化的发现表明,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自仰韶文化以来,相继兴起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与关中地区的远古文化同属于以炎帝部族为代表的西羌文化。

而从马家窑文化开始,甘肃古文化的地方化趋向日渐明显,青铜时代的氐羌、西戎文化,先周文化、秦早期文化在华夏民族形成和早期中华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后来中国历史走向和中华文化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周秦文明,陇右是其导源发祥之地。

从此之后,甘肃的发展总是与中国历史的进程和文化的演变紧密相连。

■多样性甘肃悠久的历史,丰厚的人文土壤,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的古代文化。

如史前时代的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先秦时期的寺洼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羌戎文化、先周文化、秦早期文化,秦汉以来的边塞文化、三国文化、五凉文化、唐宋农牧文化、吐蕃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还有民俗文化、长城文化、简牍文化、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石窟文化、宗教文化等等。

这一个个不同类型的文化,独具特色和内涵,成为甘肃历史文化百花园的一朵朵奇葩。

  ■民族性甘肃地区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区域,从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戎、氐羌、大月氏(zhi)、匈奴、鲜卑,到隋唐宋元明清的吐蕃、党项、蒙古族、回族、藏族,都曾一度或长时间生活于陇原大地。

各民族长期交错杂处,既有和睦相处、融合同化,又有争夺与战争。

在这样一个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既得以传承与弘扬,又得到创新与改造。

与此同时,这一过程也强化了各民族及其文化的相互交流碰撞,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的融通,增强了彼此关系和相互认同。

■过渡性甘肃省深居内陆,地处我国三大高原的结合部,也是由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历史上这里长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错带和农牧经济的过渡区。

这种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成为农耕文化与畜牧文化互动发展的肥土沃壤。

甘肃也曾是中西文化与商贸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横贯全境,中华文化的西传与扩散,域外文化的输入与吸纳,都对甘肃地域文化带来深刻影响。

甘肃地区无疑是多元文化的聚合区和生长带;是中外文化交流传输的预热区和化合带。

所以,古代甘肃地区堪称是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和繁荣发展的重要营养池与基因库。

第二部分:

甘肃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情况

“十二五”时期,甘肃提出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把华夏文明的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使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与甘肃转型跨越发展相融合,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相融合。

并进一步加快甘肃文化走出去战略,扩大甘肃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提出了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构想,并获国务院批准实施,这标志着甘肃文化步入了快速发展期。

(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规划布局。

按照国家关于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总要求,甘肃在进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顶层设计时,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确定了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简称“1313工程”)的工作布局。

“一带”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三区”是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十三板块”是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举办。

(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进展情况。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启动实施两年多来,甘肃紧紧抓住来之不易的历史机遇,做了大量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和实效性工作,传承创新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

在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方面,谋划实施了“历史再现”工程,积极探索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的展示利用新方式,探索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大遗址展示利用模式和遗产资源富集地区博物馆规模化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现有博物馆展示服务水平,使我省珍贵的文物资源和多彩的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展示。

根据工程规划,我们将大力推进文化系统和行业博物馆、民办博物馆、遗址类博物馆、“乡村记忆”博物馆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投资主体的博物馆体系建设,使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辽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展示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在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方面,启动实施了“乡村舞台”建设,探索整合基层行政村现有的宣传文化、电影放映、体育健身、科技普及等项目、资金、人才、设施等资源,在每一个行政村组建一支民间自办文艺社团,建设综合性文化场所,让基层群众在“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享受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

在推动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方面,启动实施了“文化集市”建设,依托我省各地传统文化资源、民间手工艺生产加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推动建立集民间手工艺产品研发、生产加工、贸易销售、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劳动密集型文化产业体系,搭建起民间民俗工艺美术产品展示销售平台,推动文化产业走进农户、文化开发走向市场、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近期,甘肃正在积极探索、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让分散在乡村民间的传统文化产品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同时,甘肃正在积极争取举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届时甘肃将诚挚邀请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宾客来甘肃进行文化交流,很期待与在座的各位相聚甘肃敦煌。

第三部分:

甘肃对外文化交流和下一步工作设想

近年来,经过各方努力,甘肃的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无论从数量、形式、规模、种类,还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有所发展。

经初步统计,近五年来,我省开展人文交流出访项目386起,交流人数4500多人次,来访120多起,来访人数980多人次,年增长13%。

内容包括文化交流、教育交流、中医药交流等方面。

甘肃成功组织了“亚洲合作对话——丝绸之路务实合作论坛”、“行走中国·聚焦华夏文明创新”活动、“丝路中国行”活动、“聚焦丝绸之路经济带——2014甘肃国际经贸研讨会”等。

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敦煌风格的音乐舞蹈剧目、歌舞晚会、民间艺术等多次赴国外参加中国艺术节、国庆日、建交日、纪念日等重要节庆活动;舞蹈、音乐、杂技、魔术、武术等精彩节目组合,连年组团参加国家文化部“欢乐春节”品牌活动,深受国外观众喜爱。

以敦煌、丝路、少数民族为题材的演出和展览,深受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民的欢迎。

二是民间交流活动逐年增长。

民间交流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企业艺术团、大专院校、民间艺术团赴外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艺术交流展演活动日趋活跃。

三是文物资源优势突出。

文博系统开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频繁,特别是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先后赴境外举办或合作举办了多次有影响的展览。

文博及图书行业专家、学者多次受邀赴国外出席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其学术成果被广泛认可。

四是西部地域、民族、人文特色多角度层现。

《甘肃丝绸之路图片展》、《甘肃风情图片展》,民俗文化展演、穆斯林书画展、甘南藏族唐卡展等以其特有形式再现甘肃风采。

五是各市州参与文化交流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

“庆阳文化周”、“敦煌文化周”、张掖、甘南文化旅游推广等活动,在德国、法国、韩国等国家举办,各显千秋,助推了地方经济发展。

下面,我主要对甘肃成熟的外向型文化交流项目向大家重点作以推介。

■表演艺术国家舞台艺术精品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是甘肃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品牌。

舞剧《丝路花雨》自80年代轰动欧亚国际舞台,30多年常演不衰,先后访问20多个国家和地区,堪称“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

2008年新版《丝路花雨》又在原版的基础上赋予了新的生命,其艺术魅力更加令人震撼。

2011年12月和2013年3月,舞剧《丝路花雨》分别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演出,深受美国观众欢迎。

2012年4月,《丝路花雨》赴日本演出,2000余名观众观看了演出,得到广大观众一致认可。

可以说明,《丝路花雨》是经得起国际考验、堪称国际经典的剧目。

兰州歌舞剧院创作编排的大型舞剧《大梦敦煌》,10年来演出近千场,观众达百万。

海外演出场次占八分之一,先后赴澳大利亚、奥地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等国家进行商业演出。

《大梦敦煌》已成为我省文化产品以市场化方式走出去的典型范例。

除了以上影响力较大的两个剧目外,甘肃的乐舞《敦煌韵》、《杂技与魔术》晚会、《敦煌神女》、藏族歌舞晚会《羚羊家园》、民族舞蹈晚会《舞动的丝绸之路》、《丝路欢歌》、《敦煌神韵》、兰州太平鼓舞等系列节目,以其浓郁的地域特色、优美的舞姿、灵活的组合方式和轻便的演出道具等特点,曾多次赴欧洲、亚洲、美洲、非洲等国家交流演出。

另外,已被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花儿”,经过认真编排、组合和艺术的再加工,也将成为我省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览艺术我重点介绍三个国际影响力较大的展览。

敦煌艺术大展。

由敦煌研究院承办的《敦煌艺术大展》,主要是通过敦煌研究院数十年三代美术家精心复制、临摹的敦煌石窟彩塑、洞窟、壁画精品,展现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石窟灿烂的艺术辉煌和近千年壁画发展演变的历程。

还配以小型乐舞现场演示,以烘托气氛,以演促展。

该展曾多次成功地出国(境)展出,反响极为热烈,被称赞为“不愧为中国的文化瑰宝”。

甘肃庆阳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展。

甘肃庆阳地区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并得以很好地保存和传承。

近年来,庆阳市坚持“小香包,大市场、大产业”的理念,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开展精品展览、展销及演艺、招商等活动。

节会期间邀请国内外嘉宾、新闻界朋友和客商参加。

目前,庆阳从事这一产业的人员达10万多人,有规模的各类经营公司100多家,开发品种5000多个,产品除销往全国31个省市区和美国、日本、新加坡、欧盟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该展主要以庆阳地区传统的香包刺绣、剪纸、皮影及其它民间手工艺品(雕刻、面塑、草编等)四部分组成,展品特色独具、做工精细考究,乡土气息浓郁,并配以民间艺人现场表演,对观众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甘肃画院美术精品展。

是甘肃画院高级专业美术师们创作,以中国画为主并反映中国西北风情的高水平美术作品荟萃。

其中大部分作品曾多次赴外展出。

近年来,甘肃致力打造的“敦煌画派”,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已在韩国成功展出。

除此之外,还有敦煌古乐器展览、《丝绸之路摄影展》、《裕固族风情展演》、甘肃民间美术展览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文物交流甘肃是文物大省,文物资源有五个方面的突出优势:

一是石窟优势,二是长城优势,三是彩陶文化优势,四是简牍优势,五是古文化遗存。

已经组合赴外成功展览的文物项目有:

《甘肃丝绸之路文物精华展》、《甘肃彩陶精品展》、《甘肃佛教文物展》、《甘肃出土简牍精品展》、《麦积山石窟文物展》、《中国国宝展》、《中国历代帝王展》、《走向盛唐文物展》、《丝路遗宝展》等。

同时,我省文博系统广泛开展文物保护研究与学术交流、专业培训等,特别是敦煌研究院,与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甘肃是文化资源大省,各种文化形态交相辉映,文化艺术硕果累累。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我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各项任务稳步推进,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人文交流与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民间交流,通过人员间的相互交往与学习,增进与“丝路”沿线国家人民间的沟通、了解与互信,增进民间交流与友谊,全面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人文基础,着力推动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

各位交流员朋友,“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代表了甘肃曾有过的辉煌,更昭示着甘肃更加灿烂的未来。

希望各位交流员回国之后,能够成为甘肃与你们所在城市之间文化合作交流的桥梁,能够成为友好的大使,为双方友好发展出谋划策,牵线搭桥。

同时,期待大家常来甘肃看看!

最后,衷心祝福你们在甘肃工作生活期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