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借材料及范文.docx
《高考作文借材料及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借材料及范文.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作文借材料及范文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到风景。
请以“借”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所写文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二、优秀作文
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高密考生
没有礁石,大海便没有了激昂澎湃的浪花;没有沙粒,河蚌便没有了光亮美丽的珍珠;没有绿叶,红花便没有了婀娜多姿的娇艳……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于他物的支持或衬托;万物之精华,无不是自己与他物精美绝伦的结合。
因此,我要说:
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造物的时候会给予每个人同等的东西,但不一样。
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借鉴,借人之精华,融己之智慧与美丽,以铸造人生的成功与辉煌。
千古江山,百代风流,大江淘尽后浮在水面上的名姓与容颜,依旧生动,依旧璨若群星。
坐在车上踽踽而行的是孔老夫子,他高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马鞭一指便向世人道出了行路者的智慧所在;韩愈不与世同流合污,一篇《师说》便让学习借鉴的美德流传千古;一道紫光摔开万道光芒,江面上露出的是大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唐太宗在高吟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见兴替。
”正是这学习接纳,勇于借鉴的精神才得以让大唐闻名中外古今……正当世人用赞誉和敬仰的光环将他们环绕时,依然光亮的是古人们善于借鉴和学习的品质,在熠熠闪光。
凭栏回首,清政府闭关锁国,愚昧无知,拒人之精华于千里之外,终而落得“山河破碎风飘絮”,泱泱大清国在外国的“精华”中风雨飘摇。
倚栏回溯,孙中山怀抱一腔救国之情,学习西方民主借鉴西方精华,虽最终失败,却使中国即将倒下的屋梁注入了不屈与刚强。
面临孙中山的救国之路,谁能否认这借鉴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和响亮?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美丽,终于在二十年前的春天绽放。
走出国门,引进外族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一首开放之诗,朗诵着民族振兴的渴望;一曲借鉴之歌,奏响了中华民族新的篇章!
听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欢呼与喜悦;看吧,北京伸开双臂迎接奥运的光芒与欢乐;想吧,中法文化年让中华文化融入了新的精神与精华……中华之巨龙正腾空而起,这便是借鉴与自强结合的力量铸就的辉煌。
于是,打开未来的首页,我写下:
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简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临场作文。
拟题精当,紧扣材料主旨。
开头采用铺排的方式,文辞美丽,结尾呼应前文,点题有力。
行文思路贯通,语言流畅,文笔大气。
能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展开论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视野开阔,充满了时代特色。
这是本文的一大亮点。
其次,在精当概括地联系使用材料和对比论证方面,又使文章具有了思辨性。
巧借他物,补己之短
高密考生
蒲公英没有飞翔的动力,却凭借风的吹拂,将种子撒向了山川大地;紫藤萝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的攀依,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三峡本是封闭的群山,却凭借水流的冲击,造就了今天的奇伟瑰丽;月亮本无耀眼的光芒,却凭借太阳的反射,赢得了世人的无限赞誉……平凡的事物因为借了他物的长处才有了不平凡的成功,要想补己之短,只有巧借他物。
是什么,使曹冲破解了满朝文武都难以解开的称象难题?
是什么,使匡衡在家徒四壁,连油灯都舍不得点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夜读诗书?
是什么,使诸葛亮人手不够、材料不够、时间不够却可以按时得到十万支箭?
无他,巧借它物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谁能保证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做好每一件事?
谁敢说仅凭一己之力便能走向成功?
没有人敢下这样的保证,因为人生中难免会遇上我们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应想想它物,以它物来补己之短。
蒲松龄,在书斋中苦思良久而难下笔,遂去路口向他人搜寻奇人异事之文章,终于写就著名的鬼怪小说《聊斋志异》。
沃森和克里克,两次构建DNA模型却均遭失败,后来借用了科学家麦尔金斯的研究成果才最终成功。
一个人若想成功,巧借它物是必然的,同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强盛,也应当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中国,一条原本昂首于世界之巅的国家,却因为闭关锁国成了列强口中的肥肉,于是在西方舰炮的轰击下,腐朽的清政府也有人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新中国成立之后,明智的中国人更加明白了“巧借它物,补己之短”的重要性,于是改革开放、吸引外资成了中国发展的催化剂,中国,凭借自己古老的文明,凭借中国人的不懈奋斗,凭借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必将再一次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雄狮!
如果你是一条没有桨的船,没关系,扬起帆,让风送你一程。
如果你遇上了难题,没关系,去巧借它物,补己之短。
【简评】
本文思路清晰,文笔流畅。
先从自然之景入手,揭示其蕴含的道理,然后由物而人,由个人而国家,行文中论据使用概括得当,语言精练,多用整句铺排。
这样由点而面,由浅入深地构思文章,乃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结尾进一步铺排,巧用比喻,呼应开头,收束全文,使结构完整。
本文在主题深入挖掘上,还有点力度不够,使用的论据材料在相互间的联系上,还有些生硬。
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高密考生
兀立是山峰,本没有灵气,却借助脚下的绿水,构建出人间胜景;火红的花朵,本没有生机,却借助身旁的绿叶,表现自己的高贵;普通的佛寺,本没有神秘,却借助山林的隐秘,渲染自己的超尘脱俗。
一个人,本没有什么特别,借助外物的力量,却能铸造辉煌人生。
荀子也曾说过: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这也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人的经验,方法,我们可以拿来,化作己有,去巧妙运用,一定会事半功倍。
日本人在这一方面做得真是绝了。
只要听说哪个国家有什么新创造,它定会不惜重金,把它引到国内加以研究,对它开发,最后利用自己的智慧加以改进。
这样的产品一经投入国际市场,绝对供不应求。
日本就是凭借着这种“借”的本领,将一个弹丸之地变成一方富得流油的沃土,让许多国家刮目相看。
日本的富强,让我们看到“借”的力量,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借,一味地拿来,囫囵吞枣般地“吃”下去,借也是有讲究的。
我国长江口曾因水中缺氧而使鱼类死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千方百计从巴西运来了产氧能力强的水生植物——葫芦藓。
长江口水质变好了,鱼类众多。
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葫芦藓泛滥成灾。
为此国家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打捞葫芦藓,真有点得不偿失。
所以我们在借鉴别人方法、经验,学习别人的优点时,一定不能盲目,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凭借他山之“石”,攻克难关,发展自我。
“他山只石”虽可“攻玉”,我们也不能见好就要,我们最关键的是要让自己“能要”、“会要”,还要“会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大鹏凭借六月之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泰山凭借平原的开阔,成为“五岳独尊”,所以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去借,去开拓。
记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简评】
本文在议论的氛围中加入了适当的文学修饰,使语言在质朴中显灵动。
文章的最大特点是议论的深入、透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依次铺开,层层推进,前后文联系得当,环环相扣,在行文构思方面不失为一篇佳作,值得借鉴。
本文的不足点是在使用事实论据时语言不够精练,并在揭示实质时有些乏力。
借鉴之美
高密考生
有人孤独地走在浩渺的大漠里,却不肯接过别人递过的手杖;有人独驾一叶扁舟行驶在大海上,却找不到正确的方向……结果一个累死在黄沙上,一个消逝在大海里。
拒绝“借”的人的下场只能是这样。
康德说:
“人只有生活在人群中才是个人,有人性才是个人。
”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谁是孤岛,只有懂得“借”,才能找到生路。
自然美需要“借”,紫藤萝和牵牛花是凭借枯树和篱笆而展示昂然之姿的,否则只能匍匐在地,被人践踏。
古人咏白海棠: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也正表现出自然中“借景”所创造的美丽。
那长在山坳里的野菊,虽然美丽,也只能被淹没。
人生也需要“借”。
没有谁是完美的,世界上的人加在一起就拥有了所有的亮点,你却只拥有其中的一部分,只有借鉴他人的优点,方能拥有丰富的学识和健全的人格。
打开你的心扉,借来一缕阳光——或者叫真诚,或者叫友谊——来照亮你的心灵,让鲜花开满心田,你会发现人在世上的幸福快感,这是紧闭的心灵永远也感受不到的。
国家同样需要借鉴。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行我素,独来独往就意味着死亡,没有谁可以将外部世界弃掷一边而独自生活。
忘不了近代史上盲目自大的清政府不肯学习西方,终致灭亡;也忘不了“十年浩劫”赶走了外国科学家,痛失现代化之良机。
前人的帆影已经远去,潮水已打湿我们的衣襟——不能紧闭国门了,开放,开放!
让春风吹进家园,谱写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民族,亦要“借”。
民族文化需要交流,民族需要交融。
在多民族交相辉映的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需要借鉴,这才叫中华精神;在世界上,各民族同样可以“和而不同”。
“中法文化年”的举办使许多巴黎人爱上了博大深邃的中华文化,也使中国人对那个充满革命主义精神的法兰西民族了解更多了,在相互借鉴的过程中,两民族都得到了发展。
恰当的借鉴,并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而是借其之长补己之短,展示出借鉴之美。
让我们学会借鉴吧。
【简评】
本文的立意准确,把握住了原材料的隐含义。
开篇由事入理,由现象到实质,并恰当地运用名言警句,增加阐理的厚度。
另一特点是构思上的横向联想,由观点而引出对“自然”、“人生”、“国家”、“民族”四个角度的思考,而这四方面本身又带有纵向发展的趋向。
这看似平淡的构思,实则蕴含了作者的精细规划。
本文语言通顺,说理多用事例,避免了抽象和枯燥。
不足之处是在阐理的深度和力度上尚有欠缺。
借万流而归一宗
高密考生
一片白帆,没有驰骋的力量,却凭借风的野蛮,带着那船在海洋中遨游;
一块木棒,没有燃烧的热量,却凭借一点引星的光亮,把光明散向人间;
一条紫藤萝,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的伟岸,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美丽。
凭借,是引发我们自身潜能的导火索,一旦点燃,将给世人以惊羡。
当我们自身有着某些不足与缺陷,为什么不试着去凭借些什么,给自己一个展现完美的机会?
站在历史的泽畔,回溯那一道道的沟渠,不禁感叹,有多少帝王将相靠着凭借成其盖世伟业。
先秦有始皇,巧借六国之乱世,乱六国之乱心,远攻近交,纵横捭阖,最终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三国神相诸葛亮,一借新野奠定三国鼎立之势,再借迷雾送箭十万气周瑜,三是借东风火烧赤壁,败退曹孟德;今有红军巧借长征之途,避蒋军,传革命火种,借人民力量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邓小平挥斥方遒,开南海借改革开放之风振兴中华。
正是凭借着种种局势,伟人们尽情挥洒着自己心中的壮志蓝图。
又有多少迁客骚人靠着凭借留其千古文章。
晋有陶潜,挂绶归田,靠饮酒采菊,悠然南山,开创了新一代田园诗派;唐有李白,凭借满腹才华从长安突围,一路寄情名山大川,将满腹豪情,“三分啸成剑气,七分著成文章”,留在盛唐中央,引领一代风骚;北宋苏东坡,一桩“乌台诗案”,令其仕途由盛转衰,贬走黄山,正是凭借黄山,他夜游赤壁,放歌慨叹,吟咏出千古绝唱前后赤壁,终从黄山突围,走向文学颠峰;南宋辛弃疾,以武起事,立志报国,却受冷遇,只能凭借诗词歌赋,把吴钩看了,把栏杆拍遍。
正是凭借,凭借着万种豪情,文人们尽情倾诉自己心中的酸甜苦辣。
当然,凭借也有另类。
古有方仲永,凭借“聪明”炫耀于乡里,而终“泯然众人矣”;今有成克杰凭借职权,利己谋私,身陷囹圄。
盈盈月光,我借一杯最清的;落落余辉,我借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借一片最热的;凄凄芳草,我借一束最灿的,来编织我的七彩人生。
微笑着,唱好生活的歌谣,巧借万流归一宗。
【简评】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开头一组排比句,既紧扣题意,又震撼读者。
知识面宽,古今典故,信手拈来,凭借过硬的文字功夫,将观点阐述得鲜明突出。
借我一双慧眼
潍坊二中考生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所以应借一双慧眼去“吾将上下而求索。
”
一双弟子因画卖得不好而问艺术大师们采尔:
“为什么我用一天画的画,卖掉它却需要一年呢?
”门采尔回答:
“为什么不尝试着用一年的时间画一幅画,卖掉它说不定用不了一分钟呢!
后来这位弟子取得了成功。
他正是借用门采尔的慧眼开启了成功的金钥匙。
历史铭记着杜甫,岁月铭记着杜甫,要不是借助“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杜甫,谁又能知繁华的唐朝背后,竟隐藏着风波不小的”安史之乱“呢。
借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我们进入了一份恬然自得的心境;借助”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轼,我们感受到了壮志凌云的豪迈;借助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我们体验的了别离时的难舍难分的情意。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外物的力量,虽不能游泳,也能过江涉水,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许多人不就是借助《泰坦尼克号》中杰克的精彩表述“生命是天赐的,我们不能改变什么。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享受生活,快乐每一天”而顿悟的吗?
确实,有时候,只要借助一句话,一部电影,一本书,就能改变人的一生。
借我一双慧眼吧,当一枚硬币遮住了的心灵,拿掉它,心中又是澄澈一片。
这双智慧之眼就是善良。
借助一双慧眼吧,当一片乌云遮住了太阳,不要悲观,雨后总会有晴空,尽管泥泞的路在雨中。
这双智慧之眼就是乐观。
借我一双慧眼吧,当生活中放了盐时,学会加点糖调剂,生活就变得甜了。
这双智慧之眼就是心情。
就像卞之林的《断章》所说的,也许你在无意中做了一件事,给别人带来的幸福是无限的。
同时,你自己也受益匪浅。
重要是,借助别人的能力你有没有。
长短相济,皆为长
潍坊二中考生
牵牛花能以昂然之姿示人,是靠枯树和篱笆支撑了自己的躯干;篱笆和枯树能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是凭借牵牛花的美丽装饰,亦遂增胜。
造物主在创造这个多彩的世界时,或是有心,或是无意的,每个事物都有自己致命的缺陷,但他总不忘记给每个事物一个“拐杖”,让它能够弥补这一缺陷,甚至使缺陷变成优点。
这样,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构成了这个多彩的世界。
也许只有这样,才叫“完整”,也许造物主认为这样才是公平的。
水有了沉稳的大山作背景,更显出了它的灵动,山有了灵动的水的缠绕,更表现出了自己的沉稳。
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相结合,才能构成一幅完整,迷人的山水图。
如果只有水,没有山,或有山没有水,就是一种缺憾。
既然这样,为何不“借”。
苏州园林是世界闻名的人工园林,他便巧妙运用了“借景”这一手法,赢得了游客的赞叹。
简简单单,没有劳师动众,就把一幅幅美景创造了出来。
或是借远山作背景,或是借青苔乱石作屏障,把原来似乎刹风景的东西充分利用起来,取长补短,把两者内在的优点呈现了出来。
现在,人们早已明白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道理。
世界贸易发展就是一个铁证。
越来越多的国家认清了这一事实:
即使自己的国家自然资源丰富,但总有不足之处。
何不用自己的优势去和其他国家的优势进行交换,来补足自己的不足呢?
只是如今国际贸易日益发展的根本原因。
也是因为这个,国家才相互借鉴,相互团结。
因此,不要吝啬,慷慨的,大胆的去“借”,只有这样,自己短处才能补上,两者都能得到满足,共同进步,此等好事,为何不为呢?
夜幕下,星星在黑色的背景下熠熠发光,显的美丽。
月由阴晴圆缺,有人说它是一个贼,说他偷了太阳的光,但我要说,月亮是聪明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何乐而不为呢?
成功需要“借”
诸城一中考生
荀子曰: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庄子也说: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大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成功的光环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善于借助外物。
有一个童话叫《鹰背上的小鸟》,说的是鸟类举行飞行比赛,看谁飞得最高。
鹰认为自己能飞得最高,便努力向高空飞去,当它再也没有力量飞得更高时,它背上的一只小鸟一下子飞起来,飞得又高又远。
鹰感叹道:
“再强大的个人也不如软弱的个人加坚实的后基。
”小鸟的力量是微小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能比矫健的鹰飞得更高,因为它学会了借助外力来增强自己。
聪明的小鸟成功了,它的成功是因为它会借助外物。
人虽是万物之灵长,但毕竟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善于合理利用外界条件,学会借助外力,才能取得成功。
居里夫人在接受诺贝尔奖时曾说:
“镭是全人类的,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才实现的。
”假如没有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外界提供的种种客观条件,居里夫人成功的机会是非常渺茫的。
提出DNA双螺旋结构的美国科学家克里克和德国科学家贝恩,他们的成功正是在总结前人几百年的研究成果和不断从对方那里获得新发现,弥补自己的不足来实现的。
从人类社会到微妙的自然社会,无不存在着成功需要“借”的道理。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利共生是通过“借”来获得繁荣,人体内无数细菌通过“借”来获得生命……
紫藤罗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丽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罗,成就了一道道风景。
白云借助蓝天,实现了自己追风的梦想;蓝天借助白云,成就了自己的广阔。
小溪借助海洋,完成了自己成就浪花的理想;海洋借助小溪,成就了自己的浩瀚无边……
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借”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让成功更加灿烂!
【简评】
本文的好,首先在立意的高远:
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大众的力量是无穷的,铸就成功的光环需要“借”。
其次在结构的明晰:
开篇以荀子、庄子关于“借”的言论引出论点,然后举出从寓言故事到科学史实再到自然界的事例来讲明这个道理,材料相当充实,最后作一小结。
另外,本文的的语言也有亮点,语言简洁明快,特别是一段排比句式别有文采。
(56)
才女之泉,泉之才女
诸城一中考生
新雨过后的漱玉泉。
我默默地伫立在泉边,凝视一汪清泉。
冥冥之中,似乎一位婉约清丽的女子正在款款走来。
她轻吟着“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轻吟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佳句,从历史的烟霭中向我们走来……
李清照,一个不平凡年岁中的不平凡女子,我们常常为她“人比黄花瘦”的多舛命运而扼腕叹息,我们也曾为她“却把青梅嗅”的天真灵动而欣喜。
或许只有在这儿,用心聆听漱玉泉轻轻的水波荡漾,才可领会李清照年少时的天真烂漫。
是否可以说,李清照正是借这泉的甘洌清纯,才有了水一般的情思;漱玉泉正是借词人的温婉柔情,才有了诗一般的灵动清澈?
词人的少女时代便是在这潭清泉边度过的。
时至今日,我们似乎还能从如镜的水面上看见那个端庄娴雅的女子对泉梳妆的幻影,似乎还能从绿意初上的柳条间感受到那个才气横溢的女子的气息。
有了这泉的滋润,李清照才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她不就是那个曾经“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无忧女子吗?
她不就是那个曾经“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俏皮女子吗?
她的确是被这水这泉陶醉了,醺染了,又有谁能说她不是这水中的仙子呢?
我凝望眼前的这一汪泉,也能感受到来自它的凝望——这一潭经历了数百年的古泉,也正因为它的主人而改变了命运。
泉从数百年前借来了那份才女的情怀,用它的灵动一一展示给我们。
的确,漱玉泉是因为词人而闻名,而它所呈现的,却也是词人的才情与风范。
它淙淙的喷涌声,它垂下的千万条柳绦,它缥缈若仙境的氤氲,都在诠释着一个古代女子的才气与空灵,都在演绎着她的青春与烂漫。
既然如此,又有谁能说它的美是假借功名呢?
我低下头,却躲不过漱玉泉闪亮的眼波,一如我们躲不过词人温婉的佳句。
我试图分开现实中的泉水和历史中的佳人,然而,她们却早已融为一体,水即是伊,伊即是水,水借她的温婉,她借水的灵动,共同融入了几百年后我们的遐思。
一阵清风拂过,水面那缥缈的氤氲中,似乎又传来了词人轻轻的吟诵……
【简评】
构思巧妙、语言优美使得本文与众不同,堪称美文。
初读本文,便有一股淡雅的清风袭来;古人古诗古词古意,让人渐入佳境。
谁能想,由一“借”字竟引得作者想起漱玉泉和泉边那位才女?
谁能想,漱玉泉原是和那泉边的女词人相怜想惜的?
谁能想,正是借这泉的甘洌清纯,才有了她水一般的情思;正是借词人的温婉柔情,才有了它诗一般的灵动清澈?
一阵清风拂过,似乎又传来词人轻轻的吟诵……(59)
共同美丽
诸城九中考生
紫藤罗和牵牛花,以篱笆和枯树为支撑,成就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亦以紫藤罗和牵牛花为装饰,铸造了自己的灿烂。
人生亦如此,我们的每一个足迹,有我们辛勤的劳动,也会有别人流下的汗水、别人的成就。
人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默契,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依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借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美丽。
历史的悠悠长河中,也不乏这样的智者。
写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擅于以史为鉴,用历史的真实感动着一代一代的华夏儿女,再现了一代史学雄风。
如果没有历史上的点点滴滴,《史记》也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许今天的我们也并不能为之动容;如果没有司马迁以及他的刻苦钻研、不断探索,项羽的威猛、曹操的枭勇、关公的忠义也许并不能如此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正是由于司马迁与历史之间的相互借助,他们才有了共同美丽的契机,并且一直美丽到永远……
人类懂得共同美丽,来制造条件创造自己的辉煌,而世间的万物又休尝不是呢?
红花绿叶是美丽的,然而你想过吗?
孤零零的一支红花,密匝匝的一团绿叶,它会是什么样子呢?
也许他们依旧美丽,但却不知要比它们默契地配合逊色多少倍。
黑天鹅绒般的夜空如果没有星星的点缀,是一片苍凉的昏暗;珍珠般熠熠闪光的群星,如果没有夜幕的衬托,是不会为我们的肉眼所见的,它们永远不能在天空中神秘地眨着眼睛,向人类昭示宇宙的奥妙。
山有了水的环绕,才显出了山的稳重;水有了山的拥抱,才露出了水的灵动。
山环水绕,山水倒映,大自然拥有了一幅多么令人神往和心动的画面啊!
人生中我们需要相互借助,我们懂得相互借助,我们集聚着每个人力所能及的力量,共同来打造我们共同的美丽。
一个人的美丽是不多见的,我们应学会共同美丽!
【简评】
本文以共同美丽来扣“借”的话题,较有新意。
以高中课本中熟悉的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史实来映证:
历史与史书的相互借助,历史因为史书而流传千古,史书因为历史而真实丰富。
拓展开去,除却人类,自然万物皆亦如此,以相互的“借”来成就共同的美丽。
本文结构完整,后几节的语言也表现出了一定文采。
本文的不足在于语言还嫌不够简洁和流畅,材料不够充实。
(55+3)
巧“借”巧“还”
密州学村考生
你不能事事通、样样能,所以你要学会巧“借”,借人之长,补己之短。
借来不用,不如不借;借而不还,便无处可借。
所以你必须借而巧用,以此巧还。
牵牛花借枯树之躯,得以昂然,此巧“借”;攀而附之,展叶开花添美丽,也使枯木逢春,此巧“还”。
于巧借巧还之中,牵牛花得以笑傲枝头,枯木得以久病逢春,田地间万物因之和谐、因之美丽。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承认自己的不足,所以我们必须借,以求扬长避短。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能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这就是巧借,在巧借中,我们走得更远;在巧借中,我们离成功更近。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这就是巧借,因为巧借,牛顿看得更远;因为巧借,牛顿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巧借,是短的延伸,是弱的强化,是双翼下的疾风,是双足下的大地。
假如没有巧借,将有一半的伟人被夭折,将有几千年的文明史被推迟。
巧还是巧借的必然,巧还是巧借最完美的结局。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这是巧借巧还的最生动概括。
罗贯中巧借《三国志》,撰出第一部伟大的章回小说——《三国演义》。
在巧借之后,他没有抱残守缺,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精心加工,使语言近乎白话,从而让三国故事走入寻常百姓家,走进历史的每个角落。
它也在另一个层面上延续了《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