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旅游园林文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96768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章 旅游园林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4章 旅游园林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4章 旅游园林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章 旅游园林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4章 旅游园林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4章 旅游园林文化.docx

《第4章 旅游园林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章 旅游园林文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4章 旅游园林文化.docx

第4章旅游园林文化

第4章园林文化

我国园林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誉。

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一种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载体,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人文观与美学理想的追求,以东方文化精神的独特性与辉煌的艺术成就为世界瞩目。

中国园林通过筑山叠石、理水引泉、营造厅堂、栽花植卉,反映主人的追求,园艺家的技艺,形成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和谐。

各时代园林风格不同,地域之间园林形式各异,甚至一个地区内流派纷呈,形成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园林体系。

4.1中国古代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发端于殷商,觉醒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现,是传统文化的结晶。

尤其是作为独具特色的文人园林,它的演进过程又必然地与中国文人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人格追求以及艺术情趣的变化联系在一起。

4.1.1汉以前以帝王贵族狩猎苑囿为主体时期

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了利用自然的山泽、水泉、树木、鸟兽进行初期的造园活动。

最初的形式为囿。

囿是指在圈定的范围内让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还挖池筑台,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曾建“灵囿”,其中有巍峨的殿阁、高大的楼台、奇禽怪兽、名贵花木。

“囿”、“苑”作为一种园林之初始,就具备了园林的基本功能和格局。

但是,它建立的最初目的是供统治者的生活消费,是一种物质的满足。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资料逐渐丰足,其娱游观赏的审美价值开始趋升。

“台”,用土堆筑而成的高台。

《吕氏春秋》高诱注:

“积土四方而高曰台。

”其作用是通神和观察天象,是统治者对上天的膜拜与精神的寄托。

传说中,尧、舜、启曾经修筑高台。

据史料记载,殷纣王建鹿台“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尺,临望云雨”。

到了周代,天子与诸侯也纷纷筑台,其中著名的有周文王的灵台、周灵王的混昭之台、楚庄王的层台、吴王夫差的姑苏台等等。

登高通神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筑台的初衷。

有些高台上建置房屋,除通神之外可以登高远眺,观赏风景流云,所以大多数的高台建在“苑”、“囿”之中。

如殷纣王所建的鹿台和沙丘苑台。

苑和台共存,意味两者结合而构成了中国园林最初的形式。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

自然山水园林已经萌芽,而且在园林中构亭营桥,种植花木。

园林的组成要素都已具备,不再是简单的囿了。

秦汉时代,国家一统,经济繁荣,于是大兴土木,营建宫室花囿。

秦始皇率先在咸阳修建著名的上林苑,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苑囿。

为了求得长生不老,秦始皇笃信方士,曾派徐福率童男童女去东海仙岛寻找仙药。

与此同时,又在上林苑中挖池筑岛,取名蓬莱仙岛,象征人间仙境,开创了人工堆山之先河。

汉王朝在秦上林苑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扩建、改建,并开凿了昆明、太液两池。

太液池中修建了三座仙山,分别命名为蓬莱、方丈和瀛洲。

这种在秦王朝创造的“一池一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池三山”的造园布局,以及它所体现的神仙思想,一直是历代王朝营建皇家园林的指导原则。

当时的园林建造是以生产、神通、狩猎、游憩合一的综合体构成。

除帝王建有大量的宫廷园林以供欣赏外,王公贵族、富绅官僚之家即已兴起了建造私家园林之风尚。

4.1.2魏晋南北朝山水园奠基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中的转折点。

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崇尚自然。

私家园林逐渐增加,寺庙园林开始出现。

到了魏晋南北朝,政治动荡,经济衰退,士人们的处境也是朝不保夕,因而他们纷纷仿效老庄,以无为浪漫、归隐山林为高雅。

在这样的时代思潮主导下,游山玩水便成了风气,名士们行吟于山水间,于是山水诗、山水画大量涌现。

在这种思潮影响下,自然山水园林也就应运而生。

在江南率先出现了将自然山水“搬”进自家庭院的私家园林,“不出城郭,而享山林之美。

”造园目的从秦汉时期的综合性逐渐发展到以逃避现实、游赏娱乐、完善自我为主题。

造园理论和山水画的紧密结合,使造园艺术的品味提高。

此时园林受山水画影响,于是凭借湖岸布置假山、建造厅堂、点缀花木,其初衷是士大夫追求精神解脱,陶醉于山林田园之中,以山居隐逸为高雅。

这种以水池为中心的“集景式滨水园林群落”竟成为我国古代园林的传统手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形成了一种新的园林类型——寺庙园林。

由于佛教盛行,僧侣们喜择深山水畔建立清净梵刹。

出家人惯游名山大川,对于天然风致之美有较高的鉴赏能力。

因此,寺院选址往往在树老林深、峰石古朴、洞壑深幽、丛林茂密的山林之中。

于是,形成了峰峦隐映、松桧阴郁、岩壑幽胜的寺庙园林。

另外,当时还流行“舍宅为寺”的风气,贵族、官僚们把自己的住宅捐献作为佛寺,宅园也就成了寺院的附属园林。

4.1.3隋唐风景园林全面发展时期

隋唐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又一个繁荣兴旺的高潮,园林艺术进一步发展。

但是,当时的皇家园林仍然没有脱离秦汉遗风,只是宫殿楼宇更显雄伟气魄,苑中山水的布设更加灵活;私家园林进一步与文学和绘画结合起来,更加注重诗情画意,追求淡雅、朴素。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白居易在洛阳城里修建的宅园和王维在秦岭北麓营建的郊野式的辋川别业。

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后期的战乱状态,社会经济一度繁荣,加上当朝皇帝的荒淫奢糜,造园之风大兴。

隋炀帝“亲自看天下山水图,求胜地造宫苑”。

隋不仅在长安建苑囿,而且在其东都洛阳大规模营建西苑。

盛唐时代,宫廷御苑设计也愈发精致,特别是由于石雕工艺已经娴熟,宫殿建筑雕栏玉砌,格外显得华丽。

唐朝在大力营建宫殿的同时,在都城营建了南苑、北苑、大明宫内苑以及园林性质的兴庆宫。

此外,在骊山建有温泉宫。

在城市与乡村日益隔离的情况下,那些身居繁华都市的封建帝王和达官贵人,为了逍遥玩赏大自然的山水景色,便就近仿效自然山水建造园苑,不出家门,却能享“主人山门绿,水隐湖中花”的乐趣。

因而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都市,也就成了皇家宫苑和王府宅第花园聚集的地方。

这一时期工商业发达,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经济空前繁荣,绘画、诗歌等方面都达到高峰。

园林艺术也是这样。

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地主阶级的诗意化生活要求。

造园家与文人、画家相结合,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甚至直接用绘画作品为底稿,寓画意于景,寄山水为情,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

另外,唐宋写意山水园在体现自然美的技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叠石、堆山、理水等。

同时宫苑中所养禽兽不再供狩猎之用,而成了园林中的观赏之物。

建筑的样式逐渐定型,立山式、悬山式、庑殿式、卷棚式、歇山式的建筑基本样式皆成定制,追求气势宏伟、装饰奢华。

4.1.4两宋造园更为普遍时期

宋代在唐朝的基础上向地方城市和社会深层延伸辐射,造园更为普遍。

首都东京(开封)和西京洛阳园林最为兴盛。

东京有艮岳、金明池、琼林苑等帝苑多达九处,其中宋徽宗时所建的艮岳最为著名。

规模宏大,造型奇特,布局合理,叠石堆山技巧发挥到很高水平,太湖石的地位和作用受到青睐。

它把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山水风景加以高度概括、提炼和典型化,建筑发挥重要的成景作用。

“艮岳”可称得起是一座山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的人工自然园林。

是古典写意自然园林的代表作。

写意性自然园的形成与发展从本质上标志着中国园林步入了真正成熟的阶段。

宋代的私家园林已分为南北两支,北以洛阳为主,南以苏州为盛。

洛阳私园常以花卉取胜,而且在园林布局上已经有了严格的规划,开始按景分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

苏州私园的造园艺术更为精湛,叠石假山常常以假乱真,园内的装饰更加考究。

著名的沧浪亭园林就是宋代私园的杰作。

民间由于北宋东京商业发达,传统坊里布局已名存实亡,到处都是热闹繁华的市街。

一些茶楼酒肆附设池馆园林,以招徕顾客。

南宋偏安江南后,造园之风又大盛于临安、吴兴、苏州等地。

临安西湖及周围山区日益开辟为游览区,皇家御苑、寺观园林、朝贵私园争占湖山之胜,见于《都城纪胜》和《梦梁录》的即有五十多座。

南宋造园技法日趋成熟,园林与诗、画的结合更为紧密,园林建筑种类日益繁多,用石材堆叠假山已成为园林筑山的普遍方式,几乎达到“无园不石”的地步。

同事由于栽培、嫁接技术的发展,使园林花木品种也大量增加。

4.1.5明、清古代园林发展高峰时期

明朝的建筑、文学艺术、绘画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开拓,特别是砖石建筑的普遍运用,大批能工巧匠的出现,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

明太祖崇尚隋唐的豪华气魄,定都南京后也大兴土木,筑城廓,建宫室,凿池迭山,营造园林。

永乐帝迁都北京,宫廷御苑,也是兴盛一时。

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神发展阶段,无论是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达到了高峰。

现代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代,这些园林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

特别是乾隆对江南山水极有兴致,六次南巡,所到之处都留下“御笔”。

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就是清王朝建造的皇家苑囿行宫。

承德避暑山庄占地八千四百余亩,比颐和园的面积大近一倍,是我国现存最大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虽然规模不似皇家园林,但也堪称小巧精细之作。

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

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自然风景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

明、清时期园林正是以这一特点和创造手法的丰富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时期。

在长期的造园实践中,也造就了一批造园专家和工匠,吴江人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两书已对我国造园艺术进行系统地总结。

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

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

到了清末,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社会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等原因,使园林创作由全盛到衰落。

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它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

中国园林艺术从东方到西方被全世界所共认为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4.2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与特点

中国园林既有共同的精华,又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既有帝王宫苑,又有第宅园林、寺庙园林等。

历史文化积淀深沉,集自然界或模拟自然界的各种山、水、石、植物于一园,又配以与自然景观协调的楼台厅阁廊榭庭轩等建筑,还有匾额、楹联、题刻、字画、灯具、家具、摆设等陈设,成为宫廷、官衙、私邸、寺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4.2.1中国园林的分类

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1.按占有者身份分

按园林占有者的身份,可划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大类。

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享乐的地方,现存著名皇家园林如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其特点主要有:

一是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规模宏大,有的占地五六百公顷;二是突出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

通过个体和群体的外观形象,体现皇家气派;三是全面吸收江南宅园的诗情画意,大量引进使用游廊、水廊、拱桥、亭桥、舫、榭、花街铺地、漏窗、洞门等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再现江南园林的主题,同时重在求其神似而不拘泥于形似,在此基础上仿建江南名园;四是复杂多样的象征寓意。

私家园林是指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营造的供自家享用的园囿。

现存著名的私家园林有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北京的恭王府、可园等。

私家园林规模不如皇家园林,豪华富丽程度逊色,但却往往追求一种精巧素雅、玲珑多姿的风格,追求山林野趣和朴实的自然美。

多建于城市之中,占地不大,园林的布局、山石的堆叠,建筑的营造,花木的配置都体现文人雅士的习好意趣。

此外,我国还有大量的寺庙园林和宗祠园林。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把宗教作为一种工具大力提倡,加之历史上寺舍在一起,促成了寺庙园林的出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京鸡鸣寺原来就是南朝的梁同泰寺,迄今仍是六朝古都南京的名胜之一。

“深山藏古刹”,许多大型的庙宇都建筑在风光旖旎的地方。

四川峨眉山,山西王台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也是我国四大风景旅游胜地。

在江苏,南京的栖霞寺,镇江的金山寺和焦山寺,苏州的戒幢律寺,扬州的大明寺,也都建在得天独厚的地方。

唐诗人常建写过一道《题破山寺后禅院》。

诗云: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簌此俱寂,惟闻钟馨音。

2.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

按照园林所处的地理位置可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

北方园林主要集中在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等古都,以北京为代表。

北方地形比较平坦、因自然气象条件所局限,湖泊河川、园石和常绿树木都较小,园林显得粗犷、秀丽媚美则显得不足。

江南园林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集中在苏州、扬州、无锡、杭州、南京、上海等城市,以苏州最为典型。

长江流域商业发达,人文荟萃,达官豪商云集于此。

这些都为私人庭园的大量出现准备了条件。

明清两代广为出现“城市山林”,我国造园艺术日渐大规模地迅速发展起来,江南一带尤其盛行。

所以说,私家园林是“盛在明清,胜在江南”。

该地区造园有许多有利条件,可利用的河、湖较多;丘陵地带靠近城市,园石到处可寻;气候温和,常绿树多;经济文化发达,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

江南城市人口密集,园林地域范围狭小,但不失为小巧玲珑,轻盈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富有田园情趣之特色。

岭南园林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现存著名的岭南园林有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番禹余荫山房等。

因地处亚热带、中年常绿,又多河川,所以造园条件比北方、南方都好。

既有北方园林的稳重、堂皇和迤逦,也融会了江南园林的素雅和潇洒,并吸收了国外造园的手法,因而形成了轻巧、通透明快的风格,园林以山石池塘衬托,更结合南国植物配置,并以自身建筑的简洁、轻盈布置其间,形成岭南庭园的畅朗、玲珑、典型的独特风格。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北方与南方地理环境的不同、文化风格的区别以及历史背景的差异,形成了北方皇家园林以雄见长、南方私家园林以秀著称的园林风格,从而多层次、多侧面地展示出我国古典园林的文化风采和文化意蕴。

4.2.2中国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有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

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

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由曲折之水、错落之山、迂回之径、参差之石、幽奇之洞所构成的建筑环境把自然界的景物荟萃一处,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

中国古典园林还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统统表现了出来,如端庄、含蓄、幽静、雅致等。

它使人足不出户而能领略多种风情,于潜移默化之中享受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

中国园林讲究“三境”,即生境、画境和意境。

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叠山理水,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模山范水,取局部之景而非缩小。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

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

我国自唐宋以来,诗情画意就是园林设计思想的主流,明清时代尤甚。

园林将时间和空间相结合,使山、池、房屋、假山的设置排布,有开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各景区的联系和风景的层次,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

意境即理想美,它是指园林主人通过园林所表达出的某种意思或理想。

这种意境往往以构景、命名、楹联、题额和花木等来表达。

这样,游人在园中不仅感受到了自然美、艺术美,而且领悟到造园者所要表现的情感和理想。

1.自然美

中国园林被称为是“自然式”的,特别重视遵循大自然自由多变的法则,同时又给予典型化的提炼加工,使之既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并与自然相亲相近的观念。

中国园林的自然美表现在:

布局师法自然、构景融于自然、建筑顺应自然、花木表现自然。

首先,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即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

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

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

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

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

乔木灌木也是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其次,分隔空间,融于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

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

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

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

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第三,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

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

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第四,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2.艺术美

中国的园林是一件艺术品。

作为具有浓重文人风格的中国园林,它塑造的是一个抒情寄志的生活空间。

因此园林的总体布局以及山水、花木、建筑必须优雅和谐,富有诗情画意,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从而创造出一个展现艺术美的精神生活的空间。

园林艺术美的表现要素较多,如整体布局、主题形式、造园意境、章法韵律之美,点缀与装饰美,还有植物、色彩、光、点、线、面等等。

整体布局美。

通过规划设计,合理处理园林空间、景观序列以及造园要素的配置,使之产生园林整体布局美。

主题形式美。

园林的主题形式美,反映了园林的个性特征,它渗透着种种社会环境的客观因素,同时也反映了设计者的表现意图。

主题形式美与造园者的人格因素、审美理想、审美素养有密切的联系。

如北京颐和园万寿山前高阁凌空,殿宇壮观,气势非凡,结构严谨对称,表现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其后山却是小径盘旋,山脚下小河迂回曲折,河边苏州街沿街一系列建筑与整个环境吻合,反映了一派江南水乡风貌。

可见根据需要而表现了设计者两种不同主题的形式美,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章法韵律美。

园林中的韵律使得园林空间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动势,从而表现出园林艺术中生动的章法,表现出园林空间内在的自然秩序,反映了自然科学的内在合理性和自然美。

空间因其规模大小和内在秩序的不同而在审美效应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个人在狭小的空间中会感到压抑烦躁和郁闷,而这个人若在空空荡荡的环境中会因感到自身微不足道而产生一种卑微恐惧的感觉。

组成空间的生动的韵律与章法能赋予园林以生气与活跃感,同时又能吸引游赏者的注意力,表现出一定的情趣和速度感,并且可以创造出园林的远景、中景和近景,加深园林内涵的深度与广度。

造园意境美。

追求意境美是中国园林的一个显著特点。

意境的基本特征是以有形表现无形、以物质表现精神、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像中无限丰富的形象相统一,这样寓情于景就使景物倾注了人格灵性,产生情景交融的感人艺术效果。

造园者把自己的情趣意向倾注于园林之中,运用不同的材料,通过美学规律剪取自然界的四季、昼夜、光景、鸟虫等混合成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结合的效果,唤起人们共鸣、联想与感受,产生出意境。

园林的意境是按自然山水的内在规律,用写意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它可通过规划布局产生意境美,也可通过审美主体的接受形成意境美。

点缀装饰美。

以匾额、楹联作为点缀与装饰来构成园林美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能深化园林美的审美情趣,给人以游目骋怀的美感。

如济南大明湖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等。

3.理想美

我国园林,尤其是私家园林,往往表现或寄托着园林主任的感情、抱负、人格和情操,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我国古典园林十分强调意境,品评一个园林好坏与否,首先就要看这个园林意境的表达。

为此,无论叠山、理水、筑屋、铺路、架桥、砌墙、植花木、蓄鸟兽,其形式、规模、用料、装修、体量、色彩、种类等都有种种讲究,甚至对方位、光线、风向等也能巧妙利用;再通过缜密、灵活的整体布局,往往采用多种构景手法,使各景区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连通,以取“步移景异”之妙,组织成为一个包括起承转合,有序幕、有高潮、有结束的建筑乐章。

由“形”体现“神”,由“静”产生“动”,从而用具体的形象将诗情画意体现出来,“是凝固了的绘画与文学”,使游人在园中不仅感受到了自然美、艺术美,而且领悟到造园者所要表现的情感和理想。

4.3中国园林造园要素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并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物的营造布置,从而创造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环境的过程,称之为“造园”。

造园的规模有大有小,内容也有繁有简,但中国园林造园不外乎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和书画墨迹这五种基本要素。

4.3.1筑山

山是园林的骨架,“布山形、取峦向、分石脉”,造园必筑山,有了山才能有绿影一堆。

对于自然山形,筑山的目的在于通过利用改造,突出重点,表现大自然的美,而更多园林中的筑山则是堆山叠石,以自然为师,是真山的艺术性体现。

讲究“自然之理,自然之趣”,“虽由人作,宛若天开”。

园林筑山,用土为堆,用石为叠。

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的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东汉梁冀模仿伊洛二峡,在园中累土构石为山,从而开拓了从对神仙世界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

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采用概括、提炼手法,所将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

这种写意式的叠山,比自然主义的单纯模仿大大前进了一步。

唐宋以后,由于山水诗、山水画以及玩赏艺术的发展,对叠山艺术更为讲究。

汉至唐园林筑山以堆土山为主流,及宋徽宗兴艮岳寿山始,叠石假山几乎成为园林筑山的普遍技法,尤以江南园林为盛,现存著名的古典园林均有这种叠石假山的建筑。

叠石假山有写意假山和相形假山两类。

写意假山是取真山的山姿山容、气势风韵,经过艺术地概括、提炼,再现在园林里,以小山之形传大山之神。

相形假山是模仿自然界动物的形体动作而堆叠起来的景观,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苏州狮子林的假山。

全园采用湖石作材料,以表现狮趣为造型中心,大胆泼辣地在园中心堆叠出一种重峦叠嶂的山体。

古人曾用“透、瘦、皱、漏、清、丑、顽、拙”八个字来评审太湖石。

所谓“透”是指要欣赏它玲珑多孔、光透迷离的意态;“瘦”即为棱角分明,不屈不阿的风骨;“皱”指其纹理苍老,光影明暗的情韵;“漏”是指其峰石上下,关窍相通的活力。

而“清”(状其阴柔)、“丑”(状其奇突)、“顽”(指其阳刚)、“拙”(明其浑朴)都是对置石和峰石整体气势的审美评价。

4.3.2理水

“名园依绿水”,水在园林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是园林中最活跃的构景因素。

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

自然式园林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

中国园林理水之法,一般有三种:

一为掩。

中国园林理水贵在有源,源头讲究“隐”,形成“水外有水”、“大小相生”的妙景。

如杭州西湖“三潭印月”,大湖包小湖,形成“湖中有园,水外有水”之妙境。

而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与谐趣园、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