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第一中学届高三地理总复习五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94752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7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安第一中学届高三地理总复习五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南安第一中学届高三地理总复习五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南安第一中学届高三地理总复习五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南安第一中学届高三地理总复习五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南安第一中学届高三地理总复习五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安第一中学届高三地理总复习五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docx

《南安第一中学届高三地理总复习五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安第一中学届高三地理总复习五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安第一中学届高三地理总复习五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docx

南安第一中学届高三地理总复习五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选择题

地理教学中经常用一些示意图表示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变化。

读图回答1~2题。

1.图1显示的是沿海山地迎风坡成云致雨的过程,图2显示的是某一自然地理现象的循环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图1显示的降水类型和图2显示的过程分别称为

A.锋面雨海陆间循环

B.地形雨夏季风环流

C.锋面雨夏季风环流

D.地形雨冬季风环流

2.图3中的阴影部分代表大陆,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图中等值线表示

A.南半球7月等温线B.南半球1月等温线

C.北半球7月等温线D.北半球1月等温线

3.下图中abcd四点间存在热力环流,根据四点气压数值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a处气压低于c处,所以a处气温比c处高

B.由于c处气压高于a处,所以气流由c处流向a处

C.由于b处为高压,d处为低压,所以气流由b处流向d处

D.由于c处为高压,d处为低压,所以c处为晴朗天气,d处为阴雨天气

下图1示意某沿海地区海陆风形成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图2为该地区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

读图回答4~5题.

 

图1某沿海地区海陆风形成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图2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hPa)

4.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气压低于②地

B.③地气压高于④地

C.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

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更高

5.该环流为海陆热力环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的风向为东南风B.b为上升气流

C.c的风向为西南风D.d为上升气流

右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

完成6~7题。

6.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7.若该日甲、乙两地同时日出,则甲地该日

A.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   B.为冬至日

C.日落时区时为18时      D.昼夜等长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下图是塑料大棚农业生产景观图,据此完成8~9问题。

8.下列不属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是()

A.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

B.有利于提高光照强度,增强农作物光合作用

C.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

D.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的水分

9.当大棚的门打开时,门口处空气流动情况与下图中示意的空气流动情况相同的是

在风力较小、逆温、相对湿度较低的情况下,随着悬浮颗粒物的增多而导致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现象叫霾。

右下图为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各月霾日数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题。

10.由图可知,造成河北霾日数季节差异的原因最可能是

A.春季降水最多,霾日数少

B.夏季多大风,霾日数最多

C.秋季晴朗天气多,霾日数最少

D.冬季燃煤取暖,霾日数最多

下图为某地及附近地区大气水平运动俯视示意图。

据此回答11~12题。

11.影响图中大气运动强弱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温度差异

B.植被状况

C.地形地势

D.洋流

 

12.与①、③之间区域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状况相符的是

大气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大气每时每刻都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3~14题。

13.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热力环流中气温越低的地方,气压一定越高

B.近地面气温高处,空气上升,气压较低

C.近地面大气气温低的地方,高空的等压面向上拱起

D.热力环流与气旋、反气旋一样都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4.左图中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是

读下图,回答15~17题。

15.该地可能位于

A.东北地区B.青藏地区C.西南地区D.东南地区

16.关于该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A.冬夏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谷地B.陡崖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

C.冬夏季山谷气温日变化最小D.山顶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

17.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

A.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B.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

C.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D.谷地多夜雨,降温快

下图为一某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图中P处因受地形影响气温出现异常。

回答18~20题。

18.图中P处的气温可能为

A.20℃或16℃B.23℃或14℃

C.17℃或18℃D.19℃或15℃

19.该图所示可能是

A北半球的1月B.北半球的7月

C.南半球的2月D扁半球的8月

20.仅从气候因素考虑,若要在M、N两地中选一地点建海滨浴场,正确的方案及理由是

A.M地:

气候温和湿润

B.M地:

夏季晴天多,日照充足

C.N地:

气候温和湿润

D.N地:

夏季晴天多,日照充足

下图为我国天津市不同季节近地面气温空间分布示意图,其中图甲为“某年7月6日夜间天津市近地面气温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乙为“某年12月18日夜间天津市近地面气温空间分布示意图”。

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思考并回答21~24题。

21.图甲中O、M两点的温差最大可超过

A.1℃B.2℃

C.3℃D.4℃

22.若只考虑温度因素,则图乙中P点近地面的风向为

A.西北风B.西南风

C.东北风D.东南风

 

23.对比上面图甲和图乙,判断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天津市的“热岛效应”在夏季强度更大

B.天津市的“热岛效应”在冬季强度更大

C.天津市近地面等温线夏季更为密集

D.天津市近地面气温空间变化趋势在不同季节是完全相反的

24.下列对导致天津市近地面等温线由郊区向市区有规律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人为热排放B.城市建筑密度C.工业活动D.纬度差异

为了缓解全球变暖,英国科学家提出将足球场大小的氦气球升到约19千米的高空,并用软管相连,向大气中输送大量微粒,以降低地球的温度。

据此并结合下图(数码代表各种辐射),回答25~26题。

25.关于图中数码代表的辐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中能量最强的是紫外线

B.②是对流层大气的根本热源

C.③一般只出现在夜晚

D.④主要是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26.输送到空中的微粒可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这些微粒会使

A.到达地面的①减弱

B.被大气吸收的②减弱

C.到达地面的③减弱

D.射向宇宙空间的④增强

27.右图为某时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四地气压大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D>C>A>B

B.A>B>D>C

C.C>D>A>B

D.C>D>B>A

读“我国某地某月等温线图”(下图),完成28~29题。

28.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区域,其中年降水量最大的区域可能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9.图中M地气温及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

A.27°C地形地势 

B.25°C海陆位置     

C.27°C海陆位置 

D.25°C地形地势

读图回答30~31题。

30.若图示为热力环流形势,则a地与b地的气压(P)和气温(T)

A.Pa>Pb;Ta>TbB.Pa<Pb;Ta<Tb

C.Pa<Pb;Ta>TbD.Pa>Pb;Ta<Tb

31.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

理论上,c、d地之间的稳定水平气流方向(风向)为

A.东风B.东北风C.南风D.西南风

某中学地理探究性学习小组对该中学与高速公路之间的一片林地与裸地气温进行连续监测,测得林地与裸地月均温差值变化如下表。

据此完成32~33题。

32.探究结果表明

A.学校所在地位于南半球           B.林地的年温差大,裸地的年温差小

C.该地7、8月份的月均温较低        D.林地比裸地的年均气温低 

33.该片林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涵养水源   ②保持水土  ③减弱噪声  ④吸烟滞尘   ⑤防风固沙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③⑤

下图为我国某地1月份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曲线图。

读图,完成34~35题。

34.下列日期前后最有可能出现阴雨天气的是

A.1日B.8日C.16日D.26日

35.该地有可能位于我国

A.长江三角洲B.黄土高原C.珠江三角洲D.塔里木盆地

 

二、综合题

36.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1: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海陆昼夜增温、冷却的模拟实验,如图所示。

材料2:

图中甲为福建省7月气温分布图,乙为甲中B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

(1)材料1实验说明了什么地理原理?

(2分)

(2)说出材料2图中甲由A地经戴云山、B地到黄岗山一线的气温分布特点,并根据材料1的实验,说明A地气温比B地低的原因。

(6分)

(3)福建省是我国的重点林区之一,森林消防工作已积累了许多经验。

结合图乙分析,说出B地一年中森林防火的重点季节及理由。

(4分)

 

37.下图是“我国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

读图问答下列问题。

(1)剖面线上,东、西部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异是________,其主要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

(2)剖面线上,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四川盆地相比,年太阳总辐射量较低的是________,原因有________。

(3)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发展该农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有________。

(4)你认为拉萨河谷地种植水稻是否可行?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38.区域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各题。

(10分)

资料一:

见下图

资料二:

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

“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

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

资料三:

西宁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曾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成为西北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

(1)根据资料一,图示区域积温

由东向西,原因是。

(2分)

(2)根据资料二,简述歌谣反映出该地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3分)

(3)西宁形成和发展成为城市的自然原因是(填正确项字母)(2分)。

A.位于河谷、地形平坦B.河流供水充足

C.政治中心D.历史悠久E.交通要道

(4)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利因素。

(3分)

 

南安一中2016届高考总复习地理练习卷(五)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参考答案

1.B2.A1.根据图1可知,山地迎风坡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的降水是地形雨。

锋面雨是指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暖气团被抬升,形成的降雨。

根据图2中显示的循环过程判断,该循环分布于海洋于陆地之间,而海陆间水循环应为海洋水汽蒸发,陆地形成降水,于图示不相符。

图中陆地盛行上升气流,海洋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的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故应该为夏季风。

2.根据等温线越往北,数值越高,可知图示表示的是南半球,根据“凸高为低”的原理,同纬度地区,海洋的温度高于陆地温度,应该为冬季。

3.D同一地区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所以a处气温比c处低,A错。

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而c、a之间和b、d之间是气流的垂直运动,垂直方向气流流向与气温有关,气温高气流上升,气温低的气流下沉,B、C错。

c和d都在近地面处,c处为高压,d处为低压,高压控制下多晴朗天气,低压控制下多阴雨天气,D正确。

4.B5.D4.由图2可知,甲地气压差异大,说明甲地近地面是高压,乙地气压差异小,说明乙地近地面为低压,所以①地气压高于②地,③地气压高于④地;①为高压,②为低压,而大气等压面根据高高低低规律即可,即高压处等压面上凸,低压处等压面下凹,故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高;③地气压高于④地,而大气等压面根据高高低低规律即可,即高压处等压面上凸,低压处等压面下凹,故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③地比④地高。

5.①地气压高,所以①地可以为夏季的海洋和冬季的陆地,若是夏季a应为东南风,若是冬季a应为西北风,c处正好相反,故AC错;①处为高压,故b为下沉气流,②处为低压,故d为上升气流,故B错,D对。

6.A7.B6.从题干信息结合图示可以看出,甲、乙位于同一经度,在37.5°N~60°N之间,为北半球中纬度,P1等压面大致平行于等高面;而P2等压面出现倾斜,38°N上空为高压,37.5°N上空为低压,所以气流垂直运动在38°N上升,在37.5°N下沉。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地面37.5°N形成高压,38°N形成低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下,甲地吹西南风,所以选B。

7.因为甲、乙位于同一经度,同时日出,只能是太阳直射赤道(春分日或秋分日),所以选D。

“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是夏至日时的情况,二分日当地日落时的地方时为18时。

考点:

该题考查风向判断和地球运动地理意义

8.B9.A8.塑料薄膜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基本上是透明的,削弱的很少,而大棚内地面增温后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塑料大棚阻碍长波辐射,因此,大棚内热量不易散失,提高大棚内的温度故A正确;同样,我们可以通过对塑料大棚通风,调节空气湿度、土壤的水分和气体成份。

但是,塑料薄膜不能提高光照强度,所以B错误。

9.由于大棚内温度比外界高,这样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热力环流,内部气温高上升气流,一旦大棚的门打开,里面的热空气从上面流出,外面的冷空气从下面流进,形成如图A的空气流动模式,故本题选A。

10.D河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秋季节降水多,冬春季节降水少,A错;冬季大风日数多,夏季较少,B错;虽然秋季晴天多,但雾霾日数较春季少(读图),C错;河北冬季气温在零下,居民需要燃煤取暖,煤炭燃烧释放出大量的悬浮颗粒物,使能见度降低,霾日数增多,D正确。

考点:

读图分析能力;不同地区霾日数季节差异的判读及其原因。

11.A12.A11.大气水平运动主要因地面冷热不均产生气压差,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所以大气水平运动强弱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差异,故选A项。

12.①③之间区域位于城区,根据城市热岛环流和图示高空风和地面风可知,城区为低压,气温高,根据等压面和等温面分布规律判断,城区等压面向下凹,等温面向上凸,符合题意的只有A项。

13.B14.A13.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近地面气温高,空气作上升运动,气压较低,高空气压与近地面相反,垂直方向上气压符合“高高低低”原则。

选B正确。

14.近地面风由于摩擦力的存在,风向受三种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不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只受两种力的作用,与等压线平行。

选A正确。

考点:

主要考查热力环流及风与等压线关系。

15.A16.D17.B15.读图,根据图中气温日较差、与气温年较差判断,该地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较大,应分布在温带地区。

青藏高原夏季平均气温约8度,B错。

西南地区、东南地区位于亚热带,最冷月气温大于0度,C、D错。

所以只有温带的东北地区符合,A对。

16.根据图中的曲线数值判断,冬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陡崖,夏季出现在谷地,A错。

陡崖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B错。

冬夏季山谷气温日变化最大,C错。

山顶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D对。

17.根据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同一海拔高度上的陆地比大气升温快,降温也快。

所以山谷地区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所以谷地降温最快,气温最低,B对。

白天吹谷风,导致山谷中气温较低,C错。

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导致谷地气温被抬升,形成降雨,D错。

地形闭塞,降温慢,A错。

考点:

不同地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的影响因素,山谷风。

18.B19.C20.D18.等值线之间的闭合等值线内的值,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规律,因此,20<P<24或12<P<16,因此答案选择B。

19.根据等温线,该区域属于南半球,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温方向凸出,说明海洋温度低于陆地,那么应该是南半球的夏季。

20.N地位于30°S-40°S大陆的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日照充足。

M地位于40°S-60°S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降水偏多。

海滨浴场应该选择夏季晴天多,日照充足的N地。

考点:

等值线的判读;气候类型的应用。

21.D22.A23.B24.D21.由图中数据分析:

等温距为1℃,可推算出O点气温大于30℃小于31℃,而M点气温大于26℃小于27℃,因此OM两点间温差介于3℃和5℃之间,只有D项符合。

22.根据气温低、气压高知识,加上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加上地转偏向力,作图可知:

P点近地面风向为西北风,A项正确。

23.通过读图可知:

单位面积上温差越大,热岛效应越明显。

冬季温差大于夏季,因此A错B对;冬季天津市近地面等温线更密集,天津近地面气温变化趋势在夏季和冬季一样,所以C和D错。

24.认为热排放、城市建筑密度、工业活动都能使市区温度升高,从而使热岛更明显,只有维度差异关系不大,因此D项最不合理。

25.D26.A25.读图,①是太阳辐射,其中能量最强的是可见光部分,A错。

②是地面辐射,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B错。

③上大气逆辐射,白天晚上都存在,C错。

④是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主要是波长较长的红外线,D对。

26.输送到空中的微粒可以使到达地面的①减弱,削弱太阳辐射,A对。

被大气吸收的②增强,B错。

大气吸收热量多,到达地面的③也会增强,C错。

大气截留、热量多,逆辐射回地面的热量多,射向宇宙空间的④减弱,D错。

27.A

近地面的气压高于高空,所以C、D两地的气压高于A、B;因A处等压面向上拱起,表明A的气压高于B;A处为高压,那么对应的近地面C为低压,而B为等压面向下弯曲,为低压,那么对应近地面D为高压。

故选A。

28.B29.D28.图示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降水主要受夏季风影响。

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M处气温低,应属于山地地形,乙位于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可能降水量最大,B对。

甲处是河谷中,是背风坡,降水较少,A错。

丙、丁没有地形影响,降水比乙地少,C、D错。

29.读图,根据等温线数值的递变规律,M处气温应小于26°C,在24°C-26°C之间,气温降低的原因可能是海拔升高,是山地地形,D对。

A、B、C错。

30.D31.A30.b地近地面空气上升,说明近地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a地近地面空气下沉,说明温度低,空气冷缩下沉,形成高压;所以气压a>b,气温a

31.气流由c流向d,高空风向只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最终与等压面平行;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右偏影响,依据指向标,风向为东风,A正确。

考点:

热力环流形成原理;高空中的风向

32.D33.C32.观察图表分析可知,正值表示林地月均温高于裸地,负值代表裸地月均温高于林地,因森林树木高大,阻碍光照,所以裸地月均温夏季最高,且高于林地,所以7月负值最大,应为夏季,学校所在地在北半球,A错;林地年温差小于裸地,年均气温低,B错,D对;位于北半球,7、8月气温高,C错;

33.森林在河流上游主要作用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在城市中的作用主要为降低噪音、吸烟滞尘、美化环境,在东北、西北、华北主要为防风固沙,所以选C项。

考点: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月均温变化

34.B35.C34.根据图中气温曲线,气温日较差大,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应该是晴朗天气,降水可能性小,8日前后气温日较差小,可能是阴雨天气,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消弱作用强,气温低。

夜晚大气保温效应强,气温高,B对。

A、B、D错。

35.长江三角洲位于亚热带,1月份平均气温大于0度,受冬季风影响,最低气温可能会小于0度。

珠江三角洲纬度更低,受冬季风影响更少,图中曲线最低温大于5°C更可能是珠江三角洲,A错,C对。

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1月份均温小于0度,B、D错。

考点:

影响气温、气温日较差的因素。

36.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分)

(2)平原和内陆河谷地区气温较高,黄岗山和戴云山地区海拔高气温较低;A地处于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显著,夏季增温较慢,气温较低。

(6分)

(3)秋冬。

(2分)B地秋冬季节风干物燥,易引发森林火灾。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读材料1中的图可知,图中沙石代表陆地,水代表海洋,两者昼夜温度差异说明了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2)结合材料2甲图中等温线分析可知,平原和河谷地区气温较高,山地地区,海拔高气温低。

A地位于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气温较低,B地位于内陆地区,且海拔较低,故气温较高。

(3)森林因干燥可引发火灾,福建冬春降水较少,气候相对干燥,可能出现火灾。

考点:

该题考热力环流原理。

37.

(1)东部多,西部少 地形 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2)四川盆地 阴雨、雾天多

(3)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粮食需求量大,市场广阔;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4)不可行 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水热条件不能满足水稻生长需要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气候因素及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相关知识。

(1)题,由图可知,我国东西部年均降水量东多西少,主要是因为西部地区远离海洋,加之地势高峻,水汽难以到达,因此降水量少。

(2)题,四川盆地因受地形影响,多云雾、阴雨天气,因而太阳辐射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第(3)题,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劳动力、市场、历史、经验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4)题,此小题为开放性试题,可行与不可行均可,但理由解释要合理。

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热条件。

38.

(1)逐渐降低,地势由东向西逐渐抬升(2分)

(2)昼夜温差大,地势起伏大(天气多变),植被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3分)

(3)AB(2分)

(4)优势:

光照充足、水能丰富、矿产种类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独特、旅游资源丰富。

不利因素:

热量不足,生态环境脆弱(3分)

点拨:

积温是一个地区一年中所有大于等于10度的数值这种,用来反映热量高低。

【解析】

试题分析:

(1)读图,根据图中积温等值线分析,图示区域积温由东向西逐渐降低。

主要原因是地势由东向西逐渐抬升,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2)诗歌中一日须携四季装,或日愁暴雨夜愁霜,说明山上与山下昼夜温差大,地势起伏大(天气多变)。

山下百花山上雪,植被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

(3)AB是自然原因,CDE上社会经济因素。

(4)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光照充足,水能丰富。

矿产种类多样。

野生动植物资源独特,旅游资源丰富。

这是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不利因素是因海拔高,热量不足,生态环境脆弱。

考点:

积温的变化规律,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及成因,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