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总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9398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生物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生物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生物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生物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总复习.docx

《生物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总复习.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总复习.docx

生物总复习

总共15页,无选修,黑体为标题,重点、易错点采用斜体和划线,有缺的方程式要自己写

必修一分子和细胞

走进细胞

从生物圈到细胞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a.病毒(缺乏细胞具有的酶系统和能量)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b.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c.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2.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不包括病毒):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只有多细胞动物占全九个层次);关系:

各层次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3.病毒分类:

DNA病毒—噬菌体、乙肝病毒RNA病毒—大多数病毒,

朊病毒—只含蛋白质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使用高倍镜观察细胞步骤:

低倍观察(找到物像,移至视野中央)→使用高倍(只调细准焦螺旋);观察结果:

a.不同细胞,形态大小千差万别b.不同细胞具有共同的结构(膜,质,核);结论:

细胞既有多样性也有统一性

2.多样性(差异性):

以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分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3.统一性:

细胞学说——由施莱登、施旺建立,最主要内容:

动植物都由细胞构成,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无多样性)

4,原核细胞:

放一只细篮子【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细菌(球、弧、杆),蓝藻(含有藻蓝素、叶绿素,包括蓝球藻、颤藻、念珠藻、发菜)】

组成细胞元素及化合物

元素

1.按含量分a.大量元素:

C、H、O、N、P、S、K、Ca、Mgb.微量元素:

Fe、Zn、Mo、Cu、Mn、B、Cl鲜重:

O、C、H、N干重C、O、N、H

2.按作用分a.最基本元素:

Cb.基本元素:

C、H、O、Nc.主要元素:

C、H、O、N、P、S

3.存在形式:

大多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4.作用:

a.组成化合物进而构成细胞b.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B影响花粉萌发

5.研究意义:

a.种类上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b.含量上具有差异性

蛋白质(双缩脲,先加A液、后加B液,紫色)—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1.组成元素:

C、H、O、N,有的含P、S

2.氨基酸a.20种,8种必须氨基酸(不能在体内合成)b.通式

c.结构特点:

至少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C上,R基种类决定氨基酸的种类

3.多肽:

氨基酸脱水缩合,含肽键

4.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蛋白酶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破坏肽链)

功能多样性:

结构、调节(信息)、催化、运输、免疫

核酸—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1.组成元素:

C、H、O、N、P

2.核苷酸:

(脱氧)核糖+磷酸+碱基(A、G、C、T、U)

3.DNA:

双链,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RNA:

单链,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

4.功能: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5.观察核酸在细胞内的分布:

甲基绿吡罗红试剂混合使用(现用现配);盐酸作用a.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b.是染色质中DNA与蛋白质分离,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实验流程—制片→水解→冲洗涂片(缓水冲洗,防止细胞冲走)→染色→观察(先低倍后高倍,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结论(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糖类(还原糖:

除蔗糖、多糖,婓林试剂现配现用,水浴加热,显砖红色)

1.单糖:

六碳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五碳糖—(脱氧)核糖

二糖:

蔗糖,乳糖,麦芽糖多糖:

淀粉(植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成分),糖原(动物细胞储能物质)

2.功能:

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直接能源物质是ATP

脂质

1.组成元素:

C、H、O、有的含N、P

2.脂肪:

细胞内的储能物质;减少热量丧失,维持体温恒定;缓冲减压;保护内脏器官

检测: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苏丹Ⅳ染液→红色,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要用高倍镜观察

3.磷脂:

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主要成分

4.固醇a.胆固醇(过多会堵塞血管):

构成细胞膜,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b.性激素:

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c.维生素D:

有效促进肠道对Ca、P的吸收

无机物

1.水(结合水,自由水;它们在不同时期作用各有侧重,不能认为自由水更重要):

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提供液体环境,细胞内的良好溶剂,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参与生物化学反应

2.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

构成复杂的化合物,进而构成细胞;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平衡

基本结构和物质运输功能

细胞膜—由脂质(最多为磷脂)、蛋白质、糖类组成

1.探索历程:

19世纪末,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欧文顿认为细胞膜由脂质组成;20世纪初,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1925,红细胞膜中脂质铺展成单分子层后是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1959年,电镜下细胞膜呈清晰度的暗—亮—暗三层结构,罗伯特森认为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1970年,人鼠细胞杂交试验,细胞膜具有流动性;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制备:

采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引流法:

在盖玻片一侧滴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3.流动镶嵌模型—基本支架:

磷脂双分子层糖蛋白:

识别、保护、润滑结构特点:

具有一定流动性(原因是组成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大多是运动的)功能特点:

选择透过性

4.功能:

a.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c.进行细胞间的细胞交流

细胞核

1.结构—核膜:

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分隔开核仁:

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

实现核质间的物质交流和物质交换染色体与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状态

2.功能:

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细胞质

1.细胞质基质:

进行许多化学反应的主要场所

2.细胞器(用差速离心法获得)—液泡:

内有细胞液,可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内质网:

是蛋白质合成加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基体:

加工、分类、包装蛋白质核糖体:

无膜结构,加工、生产蛋白质的机器中心体:

无膜结构,与细胞膜有丝分裂有关溶酶体:

含多种水解酶,是细胞内的消化车间

3.生物膜系统(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

a.保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b.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进行的场所c.分隔细胞器,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4.观察叶绿体:

先低倍后高倍,采用菠菜叶带叶肉的下表皮(靠近下表皮的叶为栅栏组织,叶绿体大而排列疏松,便于观察;带叶肉是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观察线粒体:

健那绿染液,先低倍后高倍,(若先用高倍镜观察,高倍镜镜头可能会压破盖玻片)

●真核细胞内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

物质进出细胞

1.渗透作用—发生条件:

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物质的量浓度)差原生质层:

细胞膜、液泡膜以及它们之间的细胞质细胞失水→质壁分离(不需要用高倍镜)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2.跨膜运输

被动运输—a.自有扩散:

水,氧气,,甘油,乙醇,苯b.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协助):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

3.非跨膜运输:

胞吞、胞吐,消耗能量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1.作用和本质:

催化,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的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特性:

高效性,专一性

3.活性曲线(此处必须结合创新):

描述(以温度为例)—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催化作用增强,超过这一范围,催化作用逐渐减弱

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分子结构未被破坏,温度升高可恢复活性,所以酶可以低温保存

ATP

1.结构:

一个腺苷,两个高能磷酸键,三个磷酸基团

2.反应式(不是可逆反应):

3.合成场所: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水解:

生物体的需能部位

4.ATP在体内含量少,但转化十分迅速,并且总处于平衡状态

细胞呼吸

1.概念:

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探究酵母菌(兼性厌氧型)的呼吸方式:

采用对比实验,用酸性的橙色重铬酸钾检测酒精→变为灰绿色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二氧化碳就→颜色由蓝变绿再变黄

3.有氧呼吸

反应式: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

4.无氧呼吸

反应式:

 

光合作用

1.实验程序—提取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充分,碳酸钙保护色素不被破坏)→制滤纸条(将滤纸条一端剪去两角,使色素在滤纸条上扩散均匀)→画滤液细线→层析→观察结果(滤纸条上出现四条宽度、颜色不同的色素带)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绿体:

双层膜,类囊体堆叠成基粒(分布着色素)

2.过程

总反应式:

光反应——

反应式:

条件:

光、色素、酶、ADP、Pi场所:

类囊体薄膜

能量变化:

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

反应式:

条件:

还原H,酶,ATP场所:

叶绿体基质

能量变化: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3.意义:

a.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b.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稳定c.促进生物进化

4.光合作用强度曲线(此处必须结合创新)

细胞的生命历程

细胞增殖

1.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的关系——

原理:

用含酚酞的大小不同的琼脂块模拟大小不同的细胞,以NaOH溶液模拟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结论:

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物质运输效率越低。

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2.有丝分裂——

细胞周期概念: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具有细胞周期的细胞:

间期:

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

染色质缩短变粗,螺旋缠绕成染色体;核仁解体,核膜消失;出现纺锤体

中期:

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只是一个位置)上;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因而便于观察)

后期:

着丝点分裂,形成两条子染色体

末期:

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现

动植物的不同点:

1.纺锤体来源不一样:

动物细胞中心体移向两极,发出

星射线构成纺锤体,植物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2.细胞质分割方式不一样:

物细胞末期不形成细胞板,细胞膜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最后缢裂成两部分;植物细胞细胞板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散,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

意义:

亲代细胞染色体经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是亲子代间保持遗传形状的稳定性

图象:

3.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

核延长→核缢裂,质缢裂→两个子细胞,不出现纺锤丝和染

色体的变化,优越性—过程简单,耗能少,分裂迅速

细胞分化(实质为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1.概念:

在个体发育中,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特点:

普遍性,持续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意义:

a.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b.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4.全能性:

已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细胞衰老和凋亡

1.衰老特征:

a.细胞水分减少,体积减小,代谢变慢b.某些酶活性降低c.色素积累d.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收缩e.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

2.凋亡概念:

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原因:

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意义:

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稳定,以及抵御外来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细胞的癌变

1.概念:

受致癌因子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成为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2.特征:

a.在适宜条件下能够无限增殖b.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c.细胞表面发生变化。

糖蛋白减少,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分散和转移

3.癌变原因:

致癌因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必修2遗传与进化

遗传的基本规律及细胞学基础

分离定律

1.概念:

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实质),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选豌豆作实验材料的优点:

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3.杂交过程:

去雄(花蕾期或花未成熟时)→套袋→传粉→套袋

4.假说演绎法: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假说(a.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b.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c.配子中遗传因子单个存在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可以证明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得出结论

自由组合定律

1.概念: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P:

YYRR黄色圆粒Xyyrr绿色皱粒

F1YyRr黄色圆粒

↓杂交

F2YYRR1YYRr2YyRR2YyRr4黄色圆粒yyrrr1绿色皱粒

(重组型:

)YYrr1Yyrr2黄色皱粒yyRR1yyRr2绿色圆粒

方法指导:

多对性状采用先独立后综合的方法

减数分裂

1.特点:

染色体只复制,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2.配子中染色体组成多样性的原因:

a.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b.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3.子代多样性的原因:

a.形成配子时,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b.受精时,精卵的结合是随机的

基因在染色体上

1.萨顿假说—内容:

基因在染色体上依据:

基因和染色体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采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

2.摩尔根的演绎论证

P红眼♀XWXW×白眼♂XWY

配子XWYXW

F1红眼♀XWXW×红眼♂XWY

配子XWXWXWY

F2红眼♀XWXW红眼♀XWXW红眼♂XWY白眼♂XWY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

(一)常染色体显性:

并指、多指、软骨发育不全

隐性:

苯丙酮尿症、白化病、先天性聋哑、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二)伴X染色体显性:

佝偻病、遗传性慢性肾炎

隐性: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红绿色盲、血友病

伴Y染色体遗传:

外耳道多毛症

2.多基因遗传病:

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青少年糖尿病

特点:

易受环境影响,家族性集聚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21三体综合征、猫叫综合征

4.遗传系谱判定:

确认(排除)细胞质遗传→确认(排除)伴Y遗传→判断显隐→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Y遗传

5.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a.遗传咨询b.产前诊断(羊水检测、基因诊断)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遗传病发病率—广大人群随机抽样遗传方式—患者家系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R型菌无多糖荚膜,表面粗糙,无毒性)

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

结论: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内含有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原理:

基因重组

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原理:

将蛋白质和DNA分离,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的作用

过程:

标记细菌(用含32P或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标记噬菌体(用标记好的细菌培养噬菌体)→噬菌体侵染细菌(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结果:

32P—上清液几乎无32P,32P主要分布在宿主细胞内

35S—宿主细胞内无35S,35S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结论:

DNA才是遗传物质

DNA分子的结构

1.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2.磷酸、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3.碱基排列在内侧通过氢键相连接,A=T,G∃C

DNA分子的复制

1.概念:

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子代DNA分子

2.发生时期:

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所需条件:

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能量(ATP)、酶(解旋酶、DNA聚合酶)

特点:

a.边解旋边复制b.半保留复制

3.过程:

解旋→以母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延伸子链→母链子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准确复制的原因:

a.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b.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复制准确无误进行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基础

基因的表达

1.转录概念:

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模板:

DNA的一条链原料:

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RNA聚合酶产物:

rRNA、tRNA、mRNA(64种密码子,61种决定氨基酸→对应61种反密码子)

2.翻译概念:

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运载工具:

tRNA

场所:

核糖体模板:

mRNA原料:

20种游离的氨基酸产物:

蛋白质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中心法则(由克里克、沃森提出):

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a.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如:

白化病、豌豆的豆形b.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如: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生物的变异

(一)基因突变

1.概念: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特点:

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3.发生时间:

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4.意义:

a.新基因产生的途径b.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c.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二)基因重组

1.概念:

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包括a.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b.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2.意义:

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实例:

猫叫综合征,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

类型:

缺失、重复、易位、倒位结果:

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四)染色体数目变异

个别染色体增减:

21三体综合征

染色体组成倍增减——

染色体组:

细胞中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

●二倍体:

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多倍体—

概念:

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特点:

茎秆粗壮,叶片、果实、种子都比较大,营养物质含量增加,但发育延

迟,结实率低

人工诱导多倍体—方法:

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成因:

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形成

●单倍体—概念:

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特点:

植株长得弱小,且高度不育

应用—方法:

花药离体培养优点:

a.明显缩短育种年限b.获得稳定遗传的纯合子过程:

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植株(秋水仙素处理,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纯合子

●实验: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

原理:

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过程:

根尖培养→低温诱导→制作装片(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观察装片→得出结论

育种

●杂交育种原理:

基因重组优点:

可以把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缺点:

获得新品种的周期长

●诱变育种原理:

基因突变优点:

可以提高突变频率,短时间内获得更多优良变异类型缺点:

诱发产生的突变,有利个体不多,需处理大量材料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拉马克:

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2.达尔文: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对遗传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3.达尔文以后:

遗传变异的研究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自然选择作用的研究已经从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4.●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种群基因频率是否改变决定生物是否进化●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生殖隔离标志新物种的形成

●生物多样性:

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

化石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液:

细胞内液占2/3,细胞外液(内环境)1/3

2.内环境—组成:

组织液(最多)、血浆、淋巴

成分: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功能: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流的媒介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一)渗透压概念:

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大小:

取决于单位体积中溶质微粒的数目的多少来源:

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来源于Na+Cl-

(二)酸碱度:

血浆PH为7.35—7.45,缓冲物质:

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三)温度:

一般维持在37摄氏度左右

4.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稳态: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神经调节

1.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环境变化作出规律性应答

2.结构基础—反射弧前提:

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还有一定的刺激组成: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兴奋:

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传导形式:

电信号,又称神经冲动

传导过程:

a.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动作电位(内正外负)b.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存在电位差→局部电流特点:

双向传导,不衰减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传导方向:

单向传递

结构基础:

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过程:

兴奋→突触小体(释放递质)→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单向传递的原因: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慢的原因:

兴奋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

●缩手反射由三个神经元组成反射弧,膝跳反射两个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马上失活,其意义是保证神经调节的灵敏性

体液调节(激素、二氧化碳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1.激素调节概念:

由内分泌腺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特点:

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实例—

●血糖平衡调节

三种来源:

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种去向:

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