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第八章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9398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生物学第八章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细胞生物学第八章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细胞生物学第八章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细胞生物学第八章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细胞生物学第八章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细胞生物学第八章总结.docx

《细胞生物学第八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生物学第八章总结.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细胞生物学第八章总结.docx

细胞生物学第八章总结

细生第八章总结

细胞核:

位置:

细胞中央,脂肪细胞的边缘。

—数目:

通常1个,肝细胞肾小管细胞软骨细胞1~2个、破骨细胞6~50个、骨骼肌细胞可有数百个。

—结构:

核被膜、核纤层、染色质、核仁和核骨架(核基质)

—形状:

圆球形或椭圆形、杆状、分叶状。

核膜:

又称核被膜(nuclearenvelope),形成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边界。

—构成

◦外核膜(outernuclearmembrane)

◦内核膜(innernuclearmembrane)

◦核周间隙(perinuclearspace)

—核被膜是两层平行排列的膜,间距10到50㎚。

核被膜的主要化学成分:

(一)蛋白质

—占65%~75%。

含20多种蛋白质,组蛋白、基因调节蛋白、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等

内核膜中还含核纤层蛋白

—分子量1.6×104~1.6×105

—酶类与内质网相似

◦葡萄糖-6-磷酸酶、NADH/Cytc还原酶、NADH/Cytb5还原酶

(二)脂类(与内质网相似)

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

—胆固醇、甘油三酯↑

—核被膜流动性低于内质网,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三)核酸(少量)

核膜的结构

外核膜

内核膜

核周间隙

核孔复合体

7.5nm布满核糖体,与rER相连。

形态和生化性质与rER相近。

外表面有IF(10nm)&MT形成的纤维网络,与细胞核定位有关。

7.5nm朝向核质,外表面光滑,内表面与核纤层相连。

腔隙宽20~40nm,与rER腔相通,内含蛋白质和酶。

为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流的重要通道。

内外核膜融合形成核孔,直径40~70nm。

核孔的数目和密度与细胞种类和生理状态密切相关。

脑肝肾细胞核孔密度为12~20个/㎛2。

一般细胞核孔密度35~65个/㎛2,哺乳动物细胞平均含3000个核孔。

核孔面积总和约占细胞核表面积的5~10%。

在电镜下观察,核孔复合体(nuclearporecomplex,NPC)呈圆形或八角形,一般认为其结构如捕鱼笼式(fish-trap)。

—NPC含有30~50种以上不同的多肽(统称核孔蛋白),并由几个部分组成:

—胞质环(cytoplasmicring):

胞质面,8条短纤维伸向胞质

—核质环(nuclearring):

核质面,8条纤维与8个蛋白颗粒形成核蓝

—辐(spoke):

辐射状八重对称,三个结构域,即柱状亚单位、腔内亚单位、环带亚单位

—栓(plug):

中央栓,核质交换有关

NPC的功能

核孔复合体是核-质交换的通道

—运输方式分被动扩散与主动运输

a.被动扩散:

亲水性有效直径:

9~10nm,长15nm,

分子量40×103~60×103以下的蛋白质可自由穿过

b.主动运输:

组蛋白(21×103)带有信号功能的氨基酸是主动运输入核的,大分子物质的进、出核

—跨膜运输可入核或出核

入核:

组蛋白、核纤层蛋白、聚合酶等亲核蛋白

出核:

RNA、RNP(核糖核蛋白颗粒)、核糖体亚基

核纤层:

核被膜内表面连接一层致密的纤维网络结构-核纤层(nuclearlamina)。

核纤层纤维直径约10nm,与胞质中间纤维属于同一超家族。

◦哺乳动物细胞的核纤层蛋白有4种

–laminA,laminB1,laminB2&laminC

核纤层内连核骨架,外接胞质中间纤维,其网架结构体系贯穿整个细胞。

核纤层为核被膜提供机械支持;作为核外周染色质的附着位点;与核膜重建及染色质凝集相关。

◦组成核纤层的中间纤维的整合可通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来调节

—核纤层蛋白基因(LMNA)突变与几种人类遗传病有关,如肌营养不良。

核被膜在细胞周期中的崩解与装配:

—分裂前期,核纤层蛋白磷酸化,核纤层解聚,核膜裂解。

laminA&laminC分散到胞质中;laminB解聚后与核膜小泡结合。

—分裂末期,核纤层蛋白去磷酸化,重新装配成10nm纤维;与laminB结合的核膜小泡被引导至染色体表面,小泡膜融合构成围绕染色质的新核膜。

核被膜的主要功能:

(一)区域化作用

—包裹核物质,建立遗传物质相对稳定的内环境。

◦DNA复制、RNA转录和翻译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进行,遗传信息的表达更加高效、精确。

(二)合成生物大分子

—外核膜上的核糖体参与蛋白质合成。

(三)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运输

—被动运输

◦无机离子和小分子

◦分子量<5000的物质

核孔复合体运输:

mRNA,tRNA及核糖体亚基输出细胞核。

—DNA酶、RNA酶及一些核蛋白则输入细胞核。

通过核孔的物质运输与信号序列有关:

核定位信号(nuclearlocalizationsignal,NLS)

◦引导蛋白质进入细胞核的一段信号序列,受体为importin.

◦NLS对连接的蛋白质无特殊要求,完成输入后不被切除。

核输出信号(nuclearexportsignal,NES)

◦引导RNP输出细胞核,受体为exportin(核素).

—Ran蛋白,一类GTP结合蛋白,调节货物复合体的解体或形成。

蛋白质从细胞质输入细胞核:

❶携带核定位信号(NLS)的蛋白与输入蛋白α/β连接❷形成与胞质纤维结合的复合物❸蛋白复合物通过核孔进入核质❹与Ran-GTP相互作用并解离❺输入蛋白β与Ran-GTP结合被运回细胞质,Ran-GTP水解。

随后,Ran-GDP返回核,输入蛋白α/β回到细胞质。

染色质的主要化学成分:

染色质(chromatin)是由DNA、结合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物。

◦DNA

◦结合蛋白:

组蛋白、非组蛋白

◦RNA

—DNA和组蛋白的含量接近1:

1

功能性染色质(体)DNA含有:

◦3种序列

—①单一序列

—②中度重复序列(104~5)

—③高度重复序列(>105)

◦3种构像:

①B-DNA②Z-DNA③A-DNA

◦3种基本元素

—①1个着丝粒序列(CEN)。

—②2个端粒序列(TEL)。

为一富含G的简单重复序列。

—③多个自主复制序列(ARS),是DNA复制的起始点。

—单一序列

◦占人类基因组60~65%

—编码序列,如结构基因

—中度重复序列(104~105)

◦占人类基因组20~30%

—非编码序列,如调控基因

—编码序列,如组蛋白基因、rRNA基因、tRNA基因,在染色体上串联排列形成基因簇。

—高度重复序列(105)

◦占人类基因组10%

—由极其相似的重复拷贝首尾相连排列

—集中分布在染色体的特定区段

—DNA二级结构为2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形成的双螺旋结构。

—3种主要类型

—B-DNA

—右手螺旋,直径1.9㎚垂直升距/bp0.34㎚

—Z-DNA

—左手螺旋,直径1.2㎚垂直升距/bp0.57㎚

—A-DNA

—右手螺旋,直径2.3㎚垂直升距/bp0.26㎚

◦着丝粒序列(centromereDNAsequence,CEN)

–由大量串联的重复序列组成,如α卫星DNA,其功能是参与形成着丝粒,使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能准确地分离。

—端粒序列(telomereDNAsequence,TEL)

◦不同生物的端粒序列很相似,由长5~10bp的重复单位串联而成,人的重复序列为TTAGGG。

—自主复制序列(autonomouslyreplicatingDNAsequence,ARS)

◦DNA复制的起点,酵母基因组含200~400个ARS,大多数具有一个11bp富含AT的一致序列。

组蛋白是染色质(体)中含量最高的结构蛋白。

富含带正电荷的碱性氨基酸。

分子量小,含量恒定。

只在S期合成,并与DNA复制同步。

组蛋白与DNA含量之比为1:

1。

根据Arg/Lys残基的比例,分为两大类,共5种。

◦高度保守的核心组蛋白(corehistone)

—H2A,H2B,H3,H4

◦可变的连接组蛋白(linkerhistone)

—H1具有种属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

四种核心组蛋白均由球形部和尾部构成

球形部

借Arg残基与磷酸二酯骨架间的静电作用,使DNA缠绕在组蛋白核心周围,形成核小体。

尾部

富含Lys和Arg残基,为组蛋白翻译后进行修饰的部位

组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在进化上十分保守

◦H3和H4

豌豆和牛的组蛋白H4含102个氨基酸残基,其中仅有2个氨基酸残基不同。

非组蛋白数量少、种类多(500多种)

—富含带负电荷的酸性氨基酸Asp,Glu,包括:

◦结构蛋白、调控蛋白和参与核酸代谢及染色体化学修饰的酶蛋白。

—能识别及结合特异的DNA序列

◦帮助DNA折叠。

◦启动基因的复制和转录,调控基因的表达。

—具有种属、组织特异性

◦不同种属染色质中,非组蛋白不同。

◦同一机体不同组织、器官中,非组蛋白不同。

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

(一)常染色质(euchromatin)

—间期细胞核内碱性染料着色浅的区域及核仁相随染色质的一部分。

◦结构松散,螺旋化程度低,直径10㎚。

DNA具有转录活性。

◦常位于核中央,或以袢环伸入核仁。

◦易被核酸酶在一些敏感的位点降解。

◦在S期早期复制。

(二)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

—分布在细胞核周缘的深色区

◦在间期核中处于凝缩状态,无转录活性,是遗传惰性区。

◦在细胞周期中表现为晚复制、早凝缩。

—结构异染色质

—兼性异染色质/功能性异染色质

结构异染色质(constitutiveheterochromatin)除S期外,整个细胞周期保持压缩状态,代表沉默的DNA。

◦存在于着丝粒、端粒以及其他一些位点(人类Y染色体大部分区域)

◦由高度重复DNA序列构成

◦非编码序列,不转录、翻译。

兼性异染色质(facultiveheterochromatin)

仅在某些细胞或细胞的某一阶段出现

—异染色质

常染色质

—Barrbody

哺乳动物雌性细胞核中失活的X染色体表现为深黑色的结构,称为Barrbody.

三、染色体的形成

—用非特异性核酸酶处理染色质,多数DNA被降解成大约200bp的片段;处理裸露的DNA则产生随机降解的片段。

—1974年哈佛大学的RogerKornberg建立了核小体模型。

(一)染色质的一级结构-核小体

每个核小体(nucleosome)包括约200bpDNA、1个组蛋白核心和1个H1。

由H2A、H2B、H3、H4各2分子形成八聚体,构成核心颗粒;

DNA以左手螺旋盘绕在核心颗粒表面1.75圈,每圈83bp,共146bp;两端被H1锁合;

相邻核心颗粒之间是一段60bp的连接DNA。

—DNA盘绕直径为10㎚的组蛋白八聚体核心颗粒包装成核小体,在H1介导下形成直径为11nm的纤维。

DNA长度压缩了7倍。

(二)染色质的二级结构-螺线管

核小体串珠螺旋盘绕,每圈6个核小体,构成外径30nm,内径10nm,螺距11nm的螺线管。

H1位于螺线管内部,其球状中心结合核小体上的特殊位点,N-端和C-端则与相邻核小体组蛋白核心的其它位点作用。

核小体串珠形成规则的重复排列结构-螺线管,长度压缩6倍。

(三)染色质包装的高级结构

1.染色体多级螺旋化模型(multiplecoilingmodel)

2.染色体袢环结构模型(loopmodel)

染色质包装的多级螺旋化模型

—染色质的三级结构

◦30nm的螺线管进一步螺旋,形成直径0.4㎛(400nm),长11~60㎛的圆筒状结构-超螺线管。

◦DNA长度被压缩了40倍。

—染色质的四级结构

◦11~60㎛的超螺线管再缠绕、折叠,形成2~10㎛的染色单体。

◦DNA长度被压缩了5倍。

—共压缩8400~10000倍。

—有丝分裂染色体代表染色质压缩的极限;1㎛长的染色体一般含有1cm长的DNA,包装的比率是10000:

1。

2.染色体袢环结构模型

—30nm纤维形成一系列袢环(loop)。

—每18个袢环呈放射状平面排列,从骨架伸出,构成微带(miniband)(三级结构)。

—约106个微带沿骨架纵轴排列,构建成染色单体

四、染色体——染色质盘曲、折叠压缩近万倍,包装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短棒状结构。

1.中期染色体的形态

—2条染色单体、着丝粒、染色体臂(q&p)、随体和次缢痕

2.中期染色体(metaphasechromosomes)的类型

类型

着丝粒位置

中着丝粒染色体

½~⅝

近中着丝粒染色体

⅝~⅞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⅞~末端

端着丝粒染色体*

末端

3.染色体的主要结构

(1)着丝粒-动粒复合体

①动粒结构域

位于着丝粒表面,由外板(outerplate)、内板(innerplate)、中间区(interzone)和围绕外层的纤维冠(fibrouscorona)构成。

动粒微管与外板相连,无动粒微管存在时,外板可见由微管蛋白构成的纤维冠(由微管蛋白构成)。

②中央结构域

位于动粒结构域内侧

人类染色体着丝粒DNA,是着丝粒区的主体。

由171bp富含AT的序列(α-卫星DNA)构成,在着丝粒中串联重复上千次。

着丝粒DNA与特异蛋白结合(后述),在细胞分裂时分开姐妹染色单体。

③配对结构域

位于中心结构域内表面,染色单体连接的部位。

该区域有2种蛋白,在细胞分裂时协助染色单体的配对和分离。

内着丝粒蛋白(innercentromereprotein,INCENP)

染色单体连接蛋白(chromatidlinkingprotein,CLIP)

着丝粒-动粒复合体为染色体有序地配对和分离提供了基础。

(2)次缢痕(secondaryconstriction)分布在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短臂上,是主缢痕以外的缢缩部位。

◦位置、大小恒定

◦作为鉴定某些染色体的标记

◦多数染色体的次缢痕是核仁组织区

(3)核仁组织区(nuclearorganizerregion,NOR)

—人类染色体NOR位于次缢痕

◦包含编码18S,28SrRNA的基因(rDNA)

◦细胞间期组织核仁的形成

—存在13、14、15、21、22号染色体上

(4)随体(satellite)

—染色体末端的棒状或球状结构,由高度重复DNA序列组成,通过次缢痕染色质丝与染色体相连。

—形态、大小恒定,是识别染色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5)端粒(telomere)

由端粒DNA和端粒结构蛋白组成的染色体端部特化结构,在染色体的每一端形成一个“帽子”。

是富含GC的5~8bp的一段特定重复序列。

人类的端粒含有5’TTAGGG3’该序列重复500~5000次

3’AATCCC5’

维持染色体结构的稳定性,确保染色体DNA的完全复制,“帽子”保护染色体免受核酸酶的攻击。

参与染色体在核内的空间排布。

—在正常细胞中,染色体每复制一次,端粒DNA序列丢失50~100bp。

皮肤活组织→从真皮分离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传代→无限传代?

—约90%的人类肿瘤是由含有活性端粒酶的细胞组成的。

端粒酶含有一段与富含G的单链互补的RNA,它延伸到富含G链的末端,形成突出。

该RNA结合到富含G单链的突出末端(步骤1),作为在链的3’端加入核苷酸的模板(步骤2)。

当一段DNA合成后,端粒RNA滑向正在延伸的这条链的新末端(步骤3),作为额外核苷酸渗入的模板(步骤4)。

互补链的缺口由细胞的常规复制机制来填补。

三、核型与染色体显带

一)核型(karyotype)

—指一个体细胞中的全套染色体,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组排列。

按国际统一标准分为七组23对,1~22对为常染色体,X,Y为性染色体。

—人类染色体分组及主要形态特征

—表示方法:

写出染色体总数,标出性染色体组合。

◦正常女性46,XX.

◦正常男性46,XY.

(二)染色体显带

—染色体经物理、化学技术处理后,再进行分化染色,使其在长轴上呈现宽窄不同、深浅不一的带纹(band)的方法。

—分带技术可分为两类:

◦染色带分布在整条染色体的长度上:

Q,G&R带

◦局部显带:

C,T&N带

—染色体显带技术

巴黎会议染色体命名规则

—界标(landmark):

染色体明显而恒定的形态学特征。

—界标把染色体臂(p,q)分成若干区和带

◦从着丝粒起,向外沿着染色体臂按顺序编号分成区,区内再分成带

—亚带

◦带内再按顺序细分。

亚带再细分,则只加数字,不用标点。

—如14q32.31,表示:

14号染色体长臂3区2带3亚带1位

—核仁(Nucleolus):

存在于真核细胞间期核中,光镜下为均匀、海绵状的球体。

数量及大小:

通常1-2个,或多个。

蛋白合成旺盛的细胞核仁大

如分泌细胞、神经元等

位置:

不固定。

生长旺盛的细胞中常趋边。

核仁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主要化学组成:

RNA(11%)

DNA(8%)

蛋白质(80%)

酶类

•核仁无膜包裹,是多种成分

构成的巨大网络结构

•电镜下可分为三个区域:

纤维中心、致密纤维组分、颗粒成分

核仁的纤维中心是分布有rRNA基因的染色质区

•纤维中心(fibrillarcenter,FC)

在电镜下包埋于颗粒组分内部的,低电子密度的圆形结构体,是rRNA基因——rDNA的存在部位。

核仁组织者/区(nucleolarorganizer/region,NOR)

•每一个rRNA基因的袢环称为一个核仁组织者。

•人类rRNA基因位于5条染色体上为13,14,15,21,22号染色体。

•核仁组织区定位在核仁染色体次缢痕部位。

核仁结构的致密纤维含有处于不同转录阶段的rRNA分子

•致密纤维组分(densefibrillarcomponent,DFC):

是核仁内电子密度最高的区域,由致密的纤维构成,呈环形或半月形包围纤维中心;

主要含正在转录的rRNA分子、核糖体蛋白。

核仁结构的颗粒成分由正在加工和成熟的RNA及蛋白质构成

•颗粒成分(granularcomponent,GC):

呈致密的颗粒,主要由正在加工、成熟的核糖体亚单位的前体颗粒构成,多位于核仁的外周;

决定间期核仁的大小差异。

•核仁基质(nucleolarmatrix):

是核仁区内的一些无定形物质,包裹着纤维中心、致密纤维组分、颗粒组分。

•核仁周围染色质(perinucleolarchromatin):

是包围在核仁周围的异染色质。

•核仁相随染色质(nucleolarassociatedchromatin):

是核仁周围染色质与含rDNA的常染色质的统称。

•纤维中心(FC)——rDNA存在区域

•纤维中心与致密纤维组分(DFC)交界处——rRNA转录

•致密纤维组分及颗粒成分(GC)中——rRNA的加工及核糖体大小亚基装配

核仁的功能:

(一)核仁是rRNA基因转录和加工的场所

•每个基因转录长13000bp的初始转录产物

——即45SrRNA。

•rDNA成簇串联重复排列,有利于RNA聚合酶Ⅰ的高效、连续运作。

•新合成的rRNA沿rDNA长轴垂直分布,类似圣诞树。

核仁周期(nucleolarcycle):

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中,核仁出现一系列结构和功能的周期性变化。

•进入有丝分裂时,核仁先变形变小,颗粒组分、纤维组分逐渐消失在周围核质中

•之后染色质凝集,所有RNA合成停止,rDNA袢环收缩回到相应染色体的核仁组织者区

•中期和后期核仁消失

•有丝分裂末期,核仁组织者区的rDNA去凝集,重新开始转录,组成核仁的物质聚集成数个分散的前核仁体(prenucleolarbody)

•在核仁组织区附近融合成极小的核仁,进一步融合,形成核仁

核骨架(nuclearscaffold)/核基质(nuclearmatrix):

是指真核细胞间期细胞核中除核膜、染色质和核仁外的部分,是一个以非组蛋白为主构成的纤维网架结构;其基本形态与细胞骨架相似,与细胞骨架有一定连系。

核骨架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由3-30nm粗细不一的纤维组成,其纤维单体的直径3-4nm。

•蛋白成分复杂,多达200多种。

•核骨架蛋白(非组蛋白的纤维蛋白)分为两类:

核基质蛋白(nuclearmatrixprotein):

各类细胞共有的蛋白成分。

核基质结合蛋白(nuclearmatrixassociatedprotein):

其组成与细胞类型、分化状态、生理及病理状态有关。

•含有少量RNA,对维系核骨架三维结构的完整性是必需的。

核骨架的功能:

(1)核骨架是DNA复制

(2)核骨架在基因转录中发挥重要作用(3)核骨架参与染色体核核膜的构建

细胞核是真核细胞最重要的细胞器,是遗传物质DNA存在的主要部位,其主要功能是遗传信息的贮存、复制和转录,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遗传物质的复制

•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replication):

在以自身为模板复制产生的子代DNA双链中,一条为亲代模板链,一条为新合成链。

•特征:

双向性、多起点和不连续性等。

真核生物的DNA复制是在多个起始点上进行的不连续复制

•复制叉(replicationfork):

松开的两股链和未松开的两股链外形如“Y”字形。

•复制子(replicon):

复制从起始点开始,双向进行直至到终点所包含的DNA单位。

•真核生物每条染色体有多个复制起点,人类基因组有104~105个复制起始点。

DNA复制过程中需要多种酶和蛋白质的参与

•负责DNA的复制:

DNA聚合酶Ⅲ(原核生物),

DNA聚合酶α、DNA聚合酶δ(真核生物)。

•DNA解旋酶、拓扑异构酶、引物酶、连接酶、端粒酶、单链结合蛋白等。

•一些DNA聚合酶具有3’→5’外切酶活性,切除复制过程中错配的碱基。

端粒酶能保持DNA复制时染色体末端的完整性

•DNA复制终止时,端粒酶发挥作用,以保持DNA复制时染色体末端的完整性

•端粒酶由RNA、蛋白质(有逆转录活性)组成的复合体;RNA长159bp,含CAACCCCAA序列,是染色体端粒合成的模板

端粒酶在未分化细胞、肿瘤细胞中具有活性

细胞核形态异常与肿瘤

肿瘤细胞的核变化:

•较高的核质比;核结构呈异型性,外形不规则,表面突出或向内凹陷

•染色质多聚集在近核膜处,并呈粗颗粒状,大小不等,分布不均

•核仁呈高rRNA转录活性,体积增大、数目增多

•组蛋白磷酸化程度增加,降低其与DNA的结合,促进转录

核孔数目增加

染色体异常与肿瘤

•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出现超二倍体,亚二倍体,多倍体等。

•形态不规则,表现为易位、重复、缺失、倒位、环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