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手机和电脑辐射的那些真真假假的学说.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9293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0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手机和电脑辐射的那些真真假假的学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手机和电脑辐射的那些真真假假的学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手机和电脑辐射的那些真真假假的学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手机和电脑辐射的那些真真假假的学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手机和电脑辐射的那些真真假假的学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手机和电脑辐射的那些真真假假的学说.docx

《关于手机和电脑辐射的那些真真假假的学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手机和电脑辐射的那些真真假假的学说.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手机和电脑辐射的那些真真假假的学说.docx

关于手机和电脑辐射的那些真真假假的学说

长期对着电脑你有担心吗?

一篇题为《电脑辐射----每天对着电脑4-6小时的人必看》的文章在网上流传很久了。

在仙人掌、防辐射服依旧走俏市场的情况下,我们就来翻翻旧账,把关于电脑辐射的谣言和所谓“应对小窍门”归拢整理,一次粉碎!

流言一:

 中午睡觉时要记得关计算机,因为只把屏幕关掉是无法杜绝辐射线的,而且我们都是趴着睡,头直接对着计算机,哪天得了老人痴呆症或脑瘤就来不及了!

辐射线真的很可怕的!

小心啊~健康重于一切!

只把屏幕关掉,而不关闭计算机,辐射仍然存在是正确的,因为电脑机箱里的各部件也会产生辐射。

但是目前没有任何确切的证据证明计算机各部件产生的相应频率和大小的电磁辐射与老人痴呆症和脑瘤的发病有关系。

流言二:

 计算机族的杀手---胸廓出口症。

常坐在计算机桌前的你,是否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而且坐姿不正确,总感到莫名肩颈疼痛,甚至于无心工作?

现在请你作个小测验,请你将你的头向左侧方向望去,然后将你的头45度朝下慢慢弯下去,动作做到这里,你的脖子颈肩是否感到不正常的酸痛?

对假使你有上述症状,你可要小心了,因为你很可能得到现代计算机文明病「胸廓出口症候群」的受害者。

胸廓出口综合征是一类较为罕见的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先天解剖结构异常(如额外的颈肋等),另外颈部较长、肩膀塌陷的人更容易罹患此病。

虽然说不良的姿势也与该病有关,比如长年累月的弯腰驼背姿势可能会加剧症状,但是这和是不是在使用计算机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即使不用电脑,如果生活习惯不良的话,还是会引起疼痛。

所以重要的是维持良好的姿势,而不是把责任推卸给电脑。

此外,不管是不是胸廓出口综合征,在使用计算机使都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不要弯腰驼背、不要在电脑前坐太久;一旦出现肩颈部、手肘、手部的麻木、疼痛、无力等不适,请咨询专业的临床医师,不要擅自给自己下诊断,或尝试一些未经验证的偏方、理疗或其他疗法。

像流言中提到的小测验对诊断该病价值不大(该病左侧或右侧都可发生,单单把脖子转向左侧是没有用的哦~)。

流言三:

 杀手原来是"计算机"。

计算机一族的您或许常纳闷为何常常感到腰酸背痛,身体抵抗力越来越弱,精神常常无法集中,您绝无法想象原因出在"计算机",电脑所散发出的辐射电波往往为人们所忽视,依国际MPRⅡ防辐射安全规定,在50cm距离内必需?

25V/m的辐射曝露量,但您知道计算机的辐射量是多少吗?

告诉您——Ⅰ、键盘1000V/m;Ⅱ、鼠标450V/m;Ⅲ、屏幕218V/m;Ⅳ、主机170V/m;Ⅴ、Notebook2500V/m。

真相:

 MPRII标准确实存在,是瑞典技术认可局对于电脑显示器一个的电磁辐射标准,不过并不适用于其它电脑部件。

其中25V/m的辐射暴露量限制也确有其事(在50cm的位置,而不是50cm以内;只限于5Hz到2000Hz的较低频率辐射)。

这个数值是综合了现有的各种关于电磁辐射与健康的研究制定的一个严格的限制值,如果电脑屏幕辐射量在标准以内,安全性是很令人放心的,即使辐射接近或者稍微超出标准,也不不意味着会对人体有明显伤害,只是会有一些有轻微危害的可能性,此类的安全标准可以说是以“以防万一”的目的制定的。

至于键盘,鼠标等电脑部件辐射值结果就完全不靠谱了,根据中国计量科学院进行的一次测量试验,这些电脑部件的实际辐射值大多都小于1V/m,离笔记本电脑屏幕5cm的位置也只有6V/m,远没有如此夸张。

2500V/m的电场强度在离高压线很近的位置才会达到,日常家用电器中一般不会出现。

防电脑辐射第一招:

 在电脑旁放上几盆仙人掌,它可以有效地吸收辐射;

真相:

 一台电脑摆在那里,向各个方向发射的电磁辐射或者电磁波的强弱主要是由电脑本身决定的,仙人掌也无法屏蔽或者吸附之。

最关键的是,电脑的电磁辐射水平并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没有屏蔽的必要。

更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考 《洗脸+仙人掌,可以抗辐射吗?

第二招:

 对于生活紧张而忙碌的人群来说,抵御电脑辐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每天上午喝2至3杯的绿茶,吃一个橘子。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原,它被人体吸收后,能迅速转化为维生素A。

维生素A不但能合成视紫红质,还能使眼睛在暗光下看东西更清楚,因此,绿茶不但能消除电脑辐射的危害,还能保护和提高视力。

如果不习惯喝绿茶,菊花茶同样也能起着抵抗电脑辐射和调节身体功能的作用,螺旋藻、沙棘油也具有抗辐射的作用;

首先,没有证据表明电脑所释放的辐射对健康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没有必要特别的防护。

绿茶中确实富含β-胡萝卜素(维生素A的前体),但是胡萝卜素为脂溶性物质,茶汤中溶解量较少,因此绿茶不是最好的补充维生素A的来源,况且一般来说正常人的每日饮食都能补充足够的维生素A或β胡萝卜素。

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但是额外补充β-胡萝卜素并不会使人获得特别的益处,而摄入维生素A过多反而会引起中毒。

总之,健康饮食的关键在于均衡饮食,短期内摄入大量单一的食物对健康都没有特别的益处。

提到的菊花茶、螺旋藻和沙棘油的抗辐射作用也是同样的无稽之谈。

第三招:

 上网前先做好护肤隔离,如使用珍珠膜,独特的“南珠翠膜”在肌肤上形成一层0.001mm珍珠膜,可以有效防止污染环境的侵害和辐射;其次电脑使用后,脸上会吸附不少电磁辐射的颗粒,要及时用清水洗脸,这样将使所受辐射减轻70%以上!

电脑的电磁辐射则主要来源于电脑里的各种电路,并不会产生类似放射性物质小微粒的东西。

坐在电脑前,把电脑打开,身体就会开始接受到电磁辐射,把电脑关闭以后,电磁辐射也就立刻停止了,脸上不会有“残余的微粒”,也就没有必要洗掉了。

传统的CRT显示器会因为静电而吸附一些灰尘,但这些灰尘本身不会产生电磁辐射,落到脸上也不会造成辐射损害。

总之,清洁洗脸是需要的,但是和防辐射没有关系。

第四招:

 操作电脑时最好在显示屏上安一块电脑专用滤色板以减轻辐射的危害,室内不要放置闲杂金属物品,以免形成电磁波的再次发射。

使用电脑时,要调整好屏幕的亮度,一般来说,屏幕亮度越大,电磁辐射越强,反之越小。

不过,也不能调得太暗,以免因亮度太小而影响效果,且易造成眼睛疲劳。

滤色板只可以过滤掉一部分可见光,我们所指的电脑辐射一般都是无线电波、射频电磁波段,滤色板起不了作用。

周围摆放金属物体会对电磁场分布产生一定影响,但往往微乎其微。

至于屏幕的亮度与电脑总的辐射大小同样关系不大,因为电脑各个部件都会产生辐射,显示屏只产生一部分辐射,机箱里的CPU等元件才是辐射的主要来源。

第五招:

 应尽可能购买新款的电脑,一般不要使用旧电脑,旧电脑的辐射一般较厉害,在同距离、同类机型的条件下,一般是新电脑的1-2倍。

怎么看怎么像卖电脑的软文。

新款旧款电脑的差别主要是在性能方面,辐射水平确实可能存在不同,但“旧电脑的辐射一般较厉害,一般是新电脑的1-2倍”的说法没有依据。

还是那句话,电脑的电磁辐射水平并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第六招:

 电脑摆放位置很重要。

尽量别让屏幕的背面朝着有人的地方,因为电脑辐射最强的是背面,其次为左右两侧,屏幕的正面反而辐射最弱。

以能看清楚字为准,至少也要50厘米到75厘米的距离,这样可以减少电磁辐射的伤害。

如上所言,电脑显示屏作为电脑的一个部件,产生的辐射大小有限,辐射大小不只要看显示屏的位置,还要看机箱的位置。

选择离电脑距离远一些是有道理的,因为电磁辐射的大小与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距离远一些可以显著降低辐射,只是无论降不降低都在安全标准之内,意义并不大。

距离远近与保护视力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第七招:

 注意室内通风:

科学研究证实,电脑的荧屏能产生一种叫溴化二苯并呋喃的致癌物质。

所以,放置电脑的房间最好能安装换气扇,倘若没有,上网时尤其要注意通风。

溴化二苯并呋喃是塑料耐燃剂——多溴联苯醚(PBDEs)经过氧化偶联得到的产物。

这种氧化过程在塑料燃烧时更为常见,而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发生得很少。

其实,多溴联苯醚本身就是一类应该关注的污染物,它存在于许多产品中,不单单是电脑,并且因为代谢缓慢会在环境中蓄积,进而污染水源食物。

对塑料垃圾的不正确处理是多溴联苯醚释放、溴化二苯并呋喃产生的很重要的一条途径。

这个说法很可能是早期对电视机塑料外壳猜疑的遗留产物,又给套到电脑屏幕上了。

当然,在室内注意通风是没错的。

第八招:

 注意酌情多吃一些胡萝卜、豆芽、西红柿、瘦肉、动物肝等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经常喝些绿茶等等。

参见针对第二招的解析。

食物的营养搭配应注意均衡,荤素搭配,如果为了多吃上述这些食物而忽略了其他营养物质的摄入就显得得不偿失了。

所有的营养物质摄入都要注意不能摄入太少,也不能摄入过多,尤其是维生素A,成人一次摄入超过3×105μg视黄醇当量的维生素A(约合6千克猪肝),儿童摄入超过9×104μg(约合1.8千克猪肝)会引起急性中毒。

成人每日摄入2.25~3×104μg视黄醇当量的维生素A(约合450~600g猪肝),儿童每日摄入1.5~3×104μg(约合300~600g猪肝)连续超过6个月会引起慢性中毒。

因此过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有害无益。

第九招:

 经常在电脑前工作的人常会觉得眼睛干涩疼痛,所以,在电脑桌上放几支香蕉很有必要,香蕉中的钾可帮助人体排出多余的盐分,让身体达到钾钠平衡,缓解眼睛的不适症状。

此外,香蕉中含有大量的β胡萝卜素,当人体缺乏这种物质时,眼睛就会变得疼痛、干涩、眼珠无光、失水少神,多吃香蕉不仅可减轻这些症状,还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眼睛疲劳,避免眼睛过早衰老。

同样参见针对第二招的解析。

多补充β-胡萝卜素对维生素A缺乏症的患者有益,对于不缺乏维生素A的人来说不会有额外的益处。

一般人长期坐在电脑前导致的眼睛干涩是视疲劳导致的,要注意每间隔45-60分钟要休息约15分钟,避免用眼过度。

香蕉中确实富含钾,适当增加食物中的钾摄入量,减少钠的摄入量对高血压病人有益。

不过任何营养素的摄入都要根据每天的总营养素摄入量计算,将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都寄托于一种单一食物是不合适,也是不可能的。

结论:

 长期使用电脑的人确实需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适当的起身活动活动,缓解眼疲劳。

不过被广为宣传的辐射危害是子虚乌有的事,寄希望于通过吃什么来也防辐射同样不靠谱。

饮食做到营养搭配均衡就好,过犹不及。

 

手机随身你有过健康的顾虑吗?

解读电磁辐射的两种标准

手机和基站的辐射会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国内媒体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专家建议,公众也都有着自己的看法。

事实上,国外发达国家对此已经有过很多研究,结论是其与脑瘤等疾病无关。

“日常生活中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早已是科学界的共识。

文献库里的科技文章专业性太强,不适合公众阅读,因此我整理了相关介绍电磁辐射标准的科普内容写就此文,以期帮助公众对此产生清晰明确的认识。

从对人体健康潜在影响的角度来看,国际上对电磁辐射的测量标准有两种,分别是功率密度标准和比吸收率标准,前者属电磁学领域,后者仍与电磁学相关,但已扩展到生物学领域了。

1、功率密度标准

功率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所接收到的辐射功率,它所测量的是信号强度,可以用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来表示,但更普遍采用的是功率密度。

下图是我国现行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中对公众照射限值的规定,图中的前两行属中短波,不属于移动通信频段,其中3MHz~30MHz是军队使用的短波波段,跟公众关系不大,不必关心。

在30MHz~30000MHz范围内的电磁波,频率越高则穿透人体能力就越差,因此从对人体影响的角度出发,频率越高则允许的功率密度就越大,即从30MHz的0.4W/m2到30000MHz的2W/m2。

手机的峰值功率2W,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不考虑发射功率7W以下的安全问题,但美国国家辐射防护测量委员会(NCRP)主张更严格标准,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对2G手机所集中使用的900MHz频段规定的辐射限值为6W/m2,比我国的0.4W/m2宽松了15倍。

我国现行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是国际上最严格的标准之一,通信公司建基站和国家环保部的检查,依据的就是这个标准。

有网友觉得这是88年定的标准,那时手机远未流行,现在手机这么普及了,标准应该提高。

而实际上,基站现在越建越密,单基站的辐射功率在变小,辐射功率密度呈现下降趋势。

由于新技术的应用,手机的功率也在减小,手机和基站对人体潜在的威胁程度不是增加了,而是降低了。

88年的国标毕竟年头久了,现在环保部推出了拟替代GB8702-88标准的征求意见标准,其中手机频段的限值并没有变化,仍然是0.4W/m2,标准中将1MHZ~300GHz的电磁设备的豁免管理等效功率定为了100W,即100W(含)以下的向没有屏蔽空间辐射的设备并不需要报批,高过100W的也不是说不能搞,只是要报批而矣。

现在基站单站功率不过20W左右,按这个征求意见标准,根本不用报批,而且也不可能超标。

一般GSM基站天线高度为35~55米,国家环保部曾监督测试过上千部基站,结果表明:

射功率为20瓦的基站,基天线前10米的功率密度是0.006W/m2,远低于苛刻的中国限值标准。

手机和基站等电磁辐射不会影响人身健康,这本是科学界共识,在国外也从来不是个问题,但在中国却引起了公众恐慌。

究其原因,运营商为竞争而散布的辐射谣言是源头,当初推广CDMA手机时,某运营商打出了“绿色手机”的伪概念,拿低辐射作为卖点,用欺骗公众的手段来提高竞争力。

其实CDMA手机的辐射功率并不比GSM小,GSM手机峰值功率2W,实际使用过程中,只在1/8的时间发射,所以最大平均功率为250mW,而CDMA是连续发射的,最大平均功率也约为250mW,两种差别不大。

公众不必知道具体原理,只凭常识就能判断CDMA手机辐射与GSM大体相当,因为两种手机的电池容量差不多,除系统运行所需要基本相同的能量外,其余能量都辐射出去了,两者的待机和连续通话时间又差不多,若CDMA手机辐射功率远小于GSM的话,那余下的能量哪里去了?

难道能量守恒定律不成立了吗?

虽然GSM和CDMA两种手机的最大平均功率均在250mW左右,但实际发射功率会远低于这个水准,这源于基站对手机功率的自动控制机制。

由于手机距离基站的远近不同,手机辐射相同的功率,基站接收到近处手机的信号功率就强,接收到远处手机的信号功率就弱。

手机自己不知道距离基站的远近,开头会采用最大功率发射,基站收到后会向手机发送逐阶降低发射功率的指令,1秒钟内会发送几十到几百次指令,处于近处的手机会在极短的时间时把发射功率调整到很低的水平,例如0.02W。

基站发射功率虽然比手机大,但由于手机距离人体近,综合比较后,还是手机对人体的辐射量更大得多。

因害怕辐射而抵制基站是最二的做法,没有之一,因为手机与基站的距离远了,手机使用者反而要遭到更强的辐射,这恐怕是抵制者们所没有想到的。

现在运营商已经为当初的辐射谣言付出了代价,基站很难进入小区了,到处被居民驱赶,把基站伪装成灯杆和大树的招数也已经不灵了。

时至今日,仍有运营商打虚假的绿色牌,还在做这种饮鸠止渴的傻事,真令人叹为观止。

2、比吸收率标准

比吸收率(SAR)的定义是:

给定密度的体积微元内质量微元所吸收的能量微元对时间的微分值,它说的其实就是单位时间和单位生物体质量所吸收的电磁能量,单位是W/kg。

相对前面介绍的功率密度标准,这个标准更多地考虑了人体情况,应该是更值得参考的标准,但它却很难以操作。

功率密度标准的检验很简单,拿个场强仪或频谱分析仪就可以测量,但比吸收率标准的检验却需要人体模型来配合,而且后续的数据算法也非常复杂。

美国辐射保护与测量委员会(NCRP)和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所制定的美标为SAR≤1.6W/kg,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制定的欧标为SAR≤2.0W/kg,其中欧标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标准。

我国的《移动电话电磁辐射局部曝露限值》(GB21288-2007),主要内容只有一页纸,其实就说了一句话:

我国遵从世卫组织推荐的欧标2.0W/kg标准。

标准有了,但该如何测试呢?

现行的是中国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YD/T1644.1-2007手持和身体佩戴使用的无线通信设备对人体的电磁照射--人体模型、仪器和规程,该标准的第1部分:

靠近耳边使用的手持式无线通信设备的SAR评估规程(频率范围300MHz~3GHz),第2部分:

手持和身体配戴设备在人体头部和身体内的SAR评估规程(频率范围300MHz~6GHz)。

测试头颅内部所吸收的电磁能量,当然不能把活人开瓢,只能制作一个跟头颅形状、密度、电介常数相当的标准人头模型,上述的标准对模型进行了规范化,以保证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标准中要求用糖盐为主的悬浮液来模拟头部的组织液,手机有贴脸和倾斜两种标准测试位置,对信号频率和功率、探头规格、测试程序等也都有着一整套的规范。

这个标准内容非常详尽,共参考了65篇欧美国家的相关标准和文献。

但实际的内容基本都是移植于欧美的相关标准。

有趣的是,我国标准中所采用的头部模型数据,居然来自1988年的美国军人的人体测量报告,这倒是与美国的相关标准完全一致。

标准中,根据美国男军人头部尺寸的统计数据,将成年男子的头部按从小到大的次序分成1到10号,1号最小10号最大,模型选择了9号,考虑到妇女儿童的头部尺寸肯定比9号小,这样就可以保证所有使用者有超过90%的人的头部比模型小,会遭受更低的辐射,从而使基于这个9号模型所得到的SAR标准是保守和安全的。

媒体经常称SAR值是根据成年男子的头部模型制定的,对孩子应该采取更加严格的标准,这种说法没有科学根据,根据剂量学的研究,成年男性头部比妇女儿童的大,吸收的辐射量更大,这就已经构成了最坏情况下的电磁辐射。

在人头模型中测量用的探头,并不是温度计,而是一个接收天线,接收的是电磁辐射能量,得到测试数据后,还要经过复杂的算法处理,才能得到SAR的值。

探头天线要根据不同频段进行精度校准,其测量步骤和数据推算是非常专业和复杂的。

根据以往的测试结果,手机辐射在头部引起的最大温升为0.194摄氏度,根据IEEE的安全标准,人体内局部温度升高的阈值为不超过3.5摄氏度,若人体正常温度若是36.5摄氏度,局部温度不能高过40摄氏度,而手机辐射所能引起的最高温度还不到37摄氏度,当然是无关紧要的,而且人类还可通过本身的体液流动来调节自身局部的温度。

SAR与手机的制式(例如GSM或CDMA)没有关系,国外许多实验室多年的研究资料表明,SAR与功率密度也没有换算关系,但在国内常常将两者比较,以期定性地说明问题。

2012年4月23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发布了关于RF曝露和SAR符合性要求的6个KDB文件的修订草案,其中KDB865664是关于100MHz~6GHz的SAR测试的,这次修订主要是顺应LTE等新一代移动通信规范中无线电信号频率上升到700MHz~6GHz的客观要求,而以前的所考虑的无线电信号主要是2GHz以下的。

新文件有三个主要变化,一是原2GHz以下信号使用的插入头部模型中的天线直径为6mm~7mm,现在信号频率变高了,因此波长就相应地缩短了,需要3mm~4mm,在接近6GHz时需要使用直径1.5mm的天线。

为什么信号频率高了天线就要短呢?

因为信号的频率与波长成反比,当天线的长度与波长成正比时,发射和接收的效率会更高。

所以,信号频率高了,波长短了,天线也要短些了;二是由于单一信号的频带宽了,单探头就不适合了,分离的多个探头就成为了未来测试的趋势;三是头部模型中的模拟液,以前的糖盐液体不适合1G以上的信号,需要使用矿物油、甘油等新型混合液体。

通过文献检索,尚未发现国内的相关部门和机构对这些变化进行跟进研究。

CCTV曾对“防辐射孕妇装”做过一期节目,介绍了陈姓研究人员做的实验,在穿上防辐射孕妇装的假人上方安置了八木天线,把场强仪的探头放进防辐射孕妇装和假人之间的缝隙进行测量,结论是辐射反而增强了,理由是电磁波来回振荡叠加导致功率增强,这个结论很令人遗憾,因为这是典型的伪科学说法。

虽然防辐射孕妇装无用的节目结论是正确的,但却使用了错误的论据,这种“以假打假”是最有危害的。

后来CCTV又做了一期节目,请来了中国工程院刘尚合院士,他是国内静电防护和电磁辐射方面的顶级专家,他也当场做了实验,结论是防辐射孕妇装有一定的防辐射作用,这是个科学结论。

但有个扩展到生物领域内的科学说法没有介绍,那就是衰减的这点辐射对人体健康没有意义。

“防辐射孕妇装”也不是一点作用没有,穿上它可以得到更多的关照,在公交车上被让座的机率会大增。

欧美日等国家从没有过这种产品,但在中国却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产业。

《移动电话电磁辐射局部曝露限值》(GB21288-2007)标准的最后一条对移动电话产品的标识提出了要求,应在说明书中以黑体字表示产品的SAR,并鼓励在产品外包装上标明SAR的最大值。

起码在现阶段,我对这个要求并不抱希望,前面已经介绍过,测量一个产品的SAR是个专业性很强的复杂过程,能有这个能力的科研机构并不多,而且必须要有国家授予的检测资质,否则就跟屠户在猪肉上扣个自己刻的检疫合格章一样是无效的。

因此,在SAR检测尚未展开的情况,若某款移动电话的说明书上标明了SAR值,我们反而要核实下,这个数据是在哪里测出的?

这个机构被授予了相关资质了吗?

与其它盛行的流言一样,电磁辐射恐惧在国内大行其道,包括我在内的科普人士曾做过很多努力,但远没有成为主流的声音,“日常生活中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这个真相也未能令多数人认同,这令多年来致力于消除电磁辐射恐惧的我感到有些无奈。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您不必懂得此文中所提及到的科学知识,但您可以把选票投给科学,您不应弃权,更不能把选票投给流言。

请您转发此文给更多的朋友看,为“免除不必要的恐惧,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贡献一份正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