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发展差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9195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 区域发展差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 区域发展差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 区域发展差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 区域发展差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 区域发展差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 区域发展差异》.docx

《《 区域发展差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 区域发展差异》.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 区域发展差异》.docx

《区域发展差异》

《区域发展差异》

课前自主探究

一、东、中、西差异

1.20世纪80年代,国家根据全国各地的     、     、     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     、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2.东部地带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     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

中、西部地带     广阔,     丰富,但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基础等方面原因,总体发展水平还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带。

3.产业结构差异

东部地带     业和第     产业相对发达,但在中、西部地带,     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比重。

就工业结构来说我国大致上具有“     ,     ”的基本特征。

东部地带以     产业为主,西部地带则以     产业为主,中部地带则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4.工业化和城市化差异

(1)东部地带工业化进程     ,而中、西部地带则     。

东部地带工业类型复杂,但中、西部地带,仍然以     型工业为主体。

(2)从城市化水平来说,东部地带远     于中、西部地带,东部地带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要显著地     于中、西部地带的同类城市。

5.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东部地带开放程度     ,吸纳     的能力强,而中、西部地带对外开放的程度则比较     。

二、南方与北方

1.北方地区跨越     温带、     温带及寒温带,     面积广阔,     、     、     、铁矿等资源丰富。

限制性因素主要是     资源不足,     水土流失严重等。

2.长期以来,北方地区是我国主要的     工业地区和     基地,当前面临着调整产业结构、扩大     ,改善     等紧迫任务。

3.南方地区跨越     带及少部分热带,     丰富,水分充足,     矿产、     资源、     资源等相当丰富,限制性因素包括     灾害、     、山地丘陵区地形     等。

4.近20多年来,南方沿海地区积极     ,     型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随着工业化和     化的快速推进,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三、西部大开发

1.为了     ,加速     的经济发展,1999年,国家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西部地带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部地带的

     和东部地带的     。

3.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     资源、     资源、     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但是西部地区     落后,     、     、     匮乏。

4.实施西部大开发,不仅可以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   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     ,而且对于加强     ,保持     稳定与     安全,扩大     需求,实施     发展战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5.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可将西部地带的     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    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参考答案

一、1.自然条件 经济基础 发展水平 东部2.城市 地域 资源3.加工制造 三农业 南轻北重 东轻西重 轻型或轻重混合型 重型4.快 相对滞后 传统 高 高 5.高 外资 低

二、1.暖 中 平原 森林 煤炭 石油 水 黄土高原2.重 能源 对外开放 生态环境3.亚热 热量 有色金属 生物 水力 洪涝 环境污染 破碎4.对外开放 外向 城市

三、1.缩小地区差距 西部地区2.内蒙古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3.矿产 油气 水能 基础设施 人才 技术 资金4.区域经济 共同富裕 民族团结 社会 边疆 国内市场 可持续5.资源 潜在

思考讨论

1.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的省级行政单位都临海吗?

答:

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的省级行政单位除北京外都临海。

2.我国临海的省级行政单位都属于东部经济地带吗?

答:

我国东部经济地带暂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而这三个省级行政单位都临海。

知识要点突破

知识点1 东、中、西差异

1.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20世纪80年代,国家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如下表所示:

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

范围(包括的省级行政单位)

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等12个(暂未包括台、港、澳)

黑、吉、内蒙古、晋、豫、鄂、湘、皖、赣等9个

川(蜀)、渝、贵(黔)、云(滇)、藏、陕(秦)、甘(陇)、宁、青、新等10个

划分依据

自然条件

优越

较优越

较差

经济基础

雄厚

较薄弱

薄弱

发展水平

较高

较低

对外开放程度

较低

较低

迁移应用

1.下列省区中与所属经济地带对应正确的是(  )

A.吉林、辽宁、浙江——东部经济地带

B.内蒙古、陕西、西藏——西部经济地带

C.江西、福建、上海——东部经济地带

D.安徽、湖南、山西——中部经济地带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情况,A选项中的吉林、B选项中的内蒙古、C选项中的江西都位于中部经济地带。

2.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1)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项目

东部经济地带

中、西部经济地带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

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

较高

较低

科技教育水平

较高

较低

发展机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部地带抓住国家改革开放的机遇,积极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2)产业结构差异

我国东、中、西部存在着明显的产业结构差异,这是导致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

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

产业结构

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的比重

工业结构

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

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以重型产业为主

(3)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

地带

东部地带

中、西部地带

工业化差异

工业化进程

较快

相对滞后

工业产值

较高

较低

工业结构

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仍然是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

城市化差异

城市化水平

较高

较低

城市综合实力

较高

较低

城市密度

较大

较小

(4)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对外开放程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

主要原因是:

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从而提高本地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再则,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助于本地企业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及时把握研发动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进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东部地带

中、西部地带

对外开放时间

较早

较晚

对外开放程度

较高

较低

外资吸引能力

较强

较弱

[图表点拨] 图1-18 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

本图反映的是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所经历的时空历程:

从时间轴上看,开放起步于1980年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经过五年后至1984年才迈出第二步,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从此以后,开放步伐不断加快,至1992年基本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从空间轴上看,改革开放首先从沿海开始,从沿海的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的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沿海经济开放区),再向中西部推进;但目前中西部的开放城镇仍是点状分布(长江沿岸开放城市、边境开放城市、省会开放城市),在开放程度上不及东部沿海地带。

[P19活动点拨] 我国东、中、西部地带的差异表现在自然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外开放程度等许多方面,这些差异是一系列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区域

影响因素

东部地带

中、西部地带

自然因素

地形

属于我国地势最低的第三级阶梯,低平的丘陵和平原有利于开发利用

海拔较高,地形复杂,对工农业生产和交通建设极为不利

气候

基本上位于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多属于半干旱、干旱区和高寒区,对农业发展极为不利

自然资源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

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社会因素

城市化水平

科技、教育和文化

对外开放程度

经济因素

发展基础

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较好,19世纪40年代后,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在沿海

发展基础薄弱,20世纪30年代后才一度出现工业向西推移的趋势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相对较优,第二、三产业比重都在35%以上,远大于第一产业,农村工业化程度较高,生产力水平较高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大,乡镇企业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相对迟缓

交通运输状况

交通设施齐全,网络稠密

交通线路较少,运输条件较差

其他因素

地理区位

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海运的便利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

距海较远,长期处于较封闭的状态,缺少东部经济地带的区位优势

民族心理

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在经济竞争面前有较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经济竞争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较差

国际化程度

国际化程度高,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社会、经济和技术联系

内部联系和对外交流较少,社会经济比较封闭

迁移应用

2.下列有关三个地带经济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东部经济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

B.就经济发展速度而言,中部最快,东部次之,西部较慢

C.就人均GDP而言,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较低

D.就国民生产总值而言,东部经济地带等于中、西部的总和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

就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均GDP而言,均存在着东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西部的现象,就国民生产总值而言,东部地带远大于中、西部的总和。

知识点2 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1.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南方与北方是针对东部地区而言的,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

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南方和北方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区域

项目

北方

南方

气候

暖温带、中温带及寒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

亚热带和热带湿润气候区,水热充足

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

自然资源

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限制性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等

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等

面临问题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等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2.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差异

秦岭——淮河是我国自然地理上的重要的分界线,其差异如下表所示:

区域

项目

秦岭—淮河以南

秦岭—淮河以北

位置

约32°N~34°N以南

约30°N~34°N以北

地貌

丘陵、低山为主

平原、高原为主

气候

1月均温

0℃以上

0℃以下

无霜期

8~12个月

3~8个月

积温

4500℃~8000℃之间

1600℃~4500℃之间

温度带

热带、亚热带

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年降水量

800毫米以上

800毫米以下

干湿地区

湿润地区

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均有

河流

水量

水位变化

含沙量

结冰期

有,自南向北渐长

土壤

红壤、砖红壤

棕壤、黑土、钙质土

植被

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迁移应用

3.读右图,完成

(1)~(4)题。

(1)一般情况下,河流R(  )

A.只有春汛

B.只有夏汛

C.只有秋汛

D.春季和夏季各有一个汛期

(2)城市P是在大型能源基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能源基地是(  )

A.水电站      B.油田      C.天然气田        D.煤矿

(3)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

A.单位面积产量高              B.人均耕地面积大

C.交通发达                 D.水热条件好

(4)城市Q某家具厂生产的实木家具销往全国许多地方。

影响该厂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原料产地                B.消费市场

C.廉价劳动力               D.高素质的技术开发人员

【答案】 

(1)D 

(2)B (3)B (4)A

【解析】 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经纬网的判读能力,以及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能源、农业及工业等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首先根据图中的经纬度130°E和48°N,确定此区域在我国东北。

再根据山河的走向和流向,进一步明确此地为黑龙江省,图中R河为松花江,Q在小兴安岭上,P为大庆市。

[P21活动点拨]

解答本活动题,可以回顾初中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查阅相关的书籍、报刊、杂志,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上网查询相关信息。

区域

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自然条件

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土壤

棕壤、钙质土、黑土

红壤、砖红壤

社会经济条件

农业生产

以旱作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以水田为主,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

工业生产

重工业发达,辽中南、京津唐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轻工业发达,沪宁杭、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

交通运输

以公路、铁路运输为主

水运、公路、铁路运输都很便利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较晚,开放程度低

对外开放较早,开放程度高

知识点3 西部大开发

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地区的加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带的经济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目的

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1999年,国家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

范围

西部地带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部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地带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优势

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劣势

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意义

不仅可以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且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西部大开发,可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迁移应用

4.与西部地带今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不一致的是(  )

A.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草原牧区建设,发展林牧业

B.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加快军工技术向民用工业的转化和扩散

C.大力发展水田农业和集约化的工业生产,以缓解能源、交通、运输紧张等问题

D.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发能源、矿产和水力资源,使其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答案】 C

【解析】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

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西部经济地带今后社会经济发展应注重的问题。

典型例题剖析

【例1】(2011·郑州市高中质测)我国黑、吉、内、晋、豫、皖、鄂、湘、赣9省区是中部经济地带,以东以南(包括广西)是东部经济地带,以西为西部经济地带。

下图中甲图是2010年我国城市化差异分布图,乙图是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

读图完成

(1)~

(2)题。

(1)我国的城市化水平(  )

A.东部地带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

B.中部地带总体上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

C.西部地带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缓慢发展阶段

D.总的来说,我国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2)西部经济地带(  )

A.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

B.冬半年各省份受寒潮影响都很大

C.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

D.跨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三大水系

【解析】 第

(1)题,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及读图分析能力,难度中等。

由题图及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总体上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故ACD错误,B项正确。

(2)题,本题主要考查西部经济地带地理环境特征,难度较小。

西部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A错误;四川、西藏等省份,由于纬度低,且受地形影响,受寒潮影响较小,B项错误;西部经济地带降水少,滑坡、泥石流出现较少,C错误;西部经济地带有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河流,故D项正确。

【答案】 

(1)B 

(2)D

【例2】读中国粮食生产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湖广熟,天下足”描绘了我国千百年来“南粮北运”的历史。

但是,伴随着北方粮食生产供给能力的增强和南方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粮食生产与流通格局已悄然改变。

北方松辽河产区和南方长江产区的粮食生产指标的变化,正是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

20世纪70~90年代北方与南方产区粮食增产贡献率及人均占有量的变化

粮食生产指标

粮食产区

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

人均粮食占有量(千克)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北方产区总计

其中:

松辽河产区

53.911.5

67.3

19.7

85.131.9

328.4366.5

400.7

495.2

421.5

569.5

南方产区总计

其中:

长江产区

46.1

29.7

32.7

24.3

14.911.3

334.9

352.6

355.1

396.3

328.0

379.9

(1)上图中松辽河产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是        ,所跨越的干湿地区自东向西依次为                    。

该区的重要粮食产地,自东向西依次为三江平原、        平原和        平原。

(2)图中长江产区的    湖平原和    湖平原历来是南方粮食高产区,在我国粮食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3)与松辽河产区相比,长江产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单项选择)

①粮食商品率高                 ②耕地面积广大

③水热资源丰富                 ④复种指数较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我国北方粮食作物以        为主;我国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的粮食作物集中分布在        一线以南的东部平原、丘陵地区。

(5)表中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至90年代,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与松辽河产区相比,其变化特点是                    ;同期,与南方产区相比,我国北方产区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特点是            。

随着粮食生产格局的改变,我国粮食流通格局也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概括为            。

(6)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多项选择)

A.非农业用地比重上升              B.粮食大量出口

C.粮食单产下降                 D.调整种植业结构

【解析】 第

(1)~(5)题题目难度一般,可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6)题题目难度较大。

第(6)题,据图分析可知,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减少,其原因分析是:

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非农业用地比重上升,再一个原因就是调整农业结构,种植粮食用地减少。

【答案】 

(1)黑、吉、辽、内蒙古 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 松嫩 河套

(2)鄱阳 洞庭 (3)B (4)小麦 秦岭—淮河 (5)持续下降 不断增长 北粮南运 (6)AD

【例3】分析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三个地带的GDP、人均GDP和人口比重(2011年)。

地带

国内生产总值(%)

人口比重(%)

人均GDP(元)

东部

58.8

41.2

7594

中部

27.4

35.7

4426

西部

13.8

23.1

3456

材料二 三个地带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的变化(%)。

年份

1990

1995

2000

2005

2011

比重增减

东部

52.3

52.9

53.7

58.3

58.8

+6.5

中部

31.2

31.1

29.9

27.6

27.4

-3.8

西部

16.5

16.0

16.4

14.1

13.8

-2.7

(1)材料一中的指标可以反映三个地带     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       。

(2)材料二中的指标可以反映三个地带     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       。

(3)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东部与中、西部GDP的人均差异要比总量差异    (大、小)一些。

材料二中说明我国各地带GDP所占比重只有     在逐渐增加,而

     和     都在减少,这使得三个地带     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4)下列反映我国地带性经济差异的指标,按重要性由大到小排列合理的是(  )

A.经济发展速度、人均GDP、GDP      B.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GDP C.人均GDP、经济发展水平、GDP      D.GDP、人均GDP、经济发展速度

【解析】 我国最显著的地带性经济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两方面。

相比较而言,经济发展速度比经济发展水平更重要,速度代表了发展潜力,落后地区只要有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容易缩小的。

单纯使用各地带的GDP来比较经济发展水平,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用GDP与人均GDP来比较更符合实际。

综合表中指标及其数据不难发现,我国三个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均GDP及GDP的差异上,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则通过三个地带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的变化来反映。

【答案】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东部经济最发达,中部次之,西部较落后 

(2)经济发展速度 东部最快、中部次之,西部较慢 (3)小 东部 中部 西部 经济发展水平(4)A

 

知识网络构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