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案板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9133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愤教案板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书愤教案板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书愤教案板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书愤教案板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书愤教案板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书愤教案板书.docx

《书愤教案板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愤教案板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书愤教案板书.docx

书愤教案板书

书愤教案板书

【篇一:

书愤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情感目标:

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一.由《示儿》导入,背诵。

谈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关于陆游的文学常识。

三.写作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鉴赏品味诗歌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

它包含哪些感情?

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明确:

报国无门,功业无成。

对比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

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明确:

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示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明确:

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五.拓展阅读

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你还能列举陆游其它的此类诗句并作简要分析吗?

明确: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赏析:

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上片前两句是当年作者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心情与生活的概述。

他胸怀报国鸿图,匹马单枪驰骋于万里疆场,确实想创立一番不朽的业绩。

“觅封侯”不能单单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因为在写法上作者在这里暗用了《后汉书?

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

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

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

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

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毋庸说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却早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抒发自己念念不忘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闷心情。

“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

结尾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

“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露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年迈苍苍的陆游血与泪的凝聚,它很容易让读者想起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热泪盈眶的《示儿》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这是因为,两者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一致的。

情感真挚,丝毫不见半点虚假造作;语言通俗,明白如话;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

所有这些,使陆游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

六.总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

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

清末梁启超说: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教学目的

1,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教学要求

1,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

2,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分析比较

课是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关于陆游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解题,诵读

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教读,齐读,背诵)

三分析

(一)释题

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

(三)诗歌分类

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

2,研讨分类(见投影)

3,七律常识

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

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

讲究平仄相间。

(1)问:

本诗抻何韵、?

有什么好处?

答:

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

本文用了何典故?

有何作用?

答:

用了两个典故:

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

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

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3)问:

这自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从早年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四,简析陆游爱国诗歌

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

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兴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一)体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

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引》

(二)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

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感愤》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党椰宗泽,惟无人用岳飞《夜读范玉能揽辔录》

(三)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插花了的报国理想,

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

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书愤》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背诵《蜀相》

运用【板】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对《书愤》和《蜀相》两首作品进行比较

书愤

一、知人论世

(知人)[投]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示儿)

[投]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论世)[投]

(结合书下注释1)谈谈此作是诗人在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所作?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

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投]看题目,何意?

书:

写愤:

悲愤、抑郁

[投]“书愤”者,抒发胸中抑郁、悲愤之情也。

陆游的抑郁、悲愤从何来?

诗中的哪写地方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

1、带着问题,结合书下注释初读作品。

2、齐读课文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抑郁,悲愤(题目)

3、想像作者的人生境遇,带着作者想要抒发的悲愤之情再读课文。

此时你的心中有了作者的形象了吗?

4、跟读

现在就来共同探讨一下,诗中的哪些地方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

二、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给同学们补冲几个注释,有助于大家理解诗歌。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诗歌的倒装性)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

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这里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

欲图收复失地。

这里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楼船夜雪”“铁马秋风”概括了两次什么样的战斗?

胜利的战斗。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但现在收复中原的时机却不在了。

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时诗人才36岁。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

【篇二:

《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一、由《示儿》导入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关于陆游和背景知识

1.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

诗人。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

他的

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

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

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

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2.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

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

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

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三、鉴赏品味诗歌

1.解题:

“书”——书写;

“书愤”——书写内心的愤懑。

2.结合注释,翻译诗歌大意

首联: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怨气如山啊。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这篇文

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又能与诸葛亮相比呢)

颔联:

记得当年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

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颈联:

想当初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到如今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

花白,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尾联:

我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

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3.内容概括:

本诗主要写了诗人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诗人当年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二是诗人如今感叹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这两者相互激扬:

愈是悲愤,他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他的悲愤愈

是强烈。

4.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

写法的其它诗句吗?

明确:

用六个名词(意象)直接组合,不加任何修饰语,勾勒出了两幅气壮山河

的战争图画,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

散关失而复得。

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

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思》

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5.“塞上长城”实际上是一个典故,一个什么典故?

诗人用这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典故:

《南史?

檀道济传》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

“乃坏汝万里

长城!

作用:

①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

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一样驰骋沙场、建功立业;②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

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

6.我们结合《出师表》的内容来看,诗人为什么大力赞赏《出师表》?

明确: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

复汉室”,诗人正是以此自勉,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

之志。

7.诗题为《书愤》,就全诗看,陆游所“愤”之事有哪些?

这些“愤”的根源是

什么?

明确:

①空有爱国之情,报国无门之愤;②奸臣当道,佞人作梗,理想落空之愤

③有心讨贼,无力回天之愤;④年老垂暮,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愤

整首诗歌,虽无一“愤”字,但字字是愤,句句是愤。

四、比较阅读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他们在歌颂

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明确:

①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方面:

《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

计”和“老臣心”;《书愤》着重表现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

“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

杜甫主要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

的痛苦;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功立业。

③在表现手法上:

《蜀相》先写景,寓情于景,然后抒发感慨,写景与抒情融合

无间;而《书愤》先回忆自己的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

五、艺术特色

1、虚实结合。

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

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

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

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

写。

在虚实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2、对比:

①今昔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自己的抗敌抱负;后

两联写现在,抒发诗人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

②与诸葛亮作对比,表现自己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至死也不放弃恢

复中原的志向。

3、用典巧妙不留痕迹。

比如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用了檀道

济的典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用了诸葛亮的典故。

六.小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

影。

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

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

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

的精华的灵魂。

清末梁启超说: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

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教学反思

【篇三:

《书愤》公开课教案_(新课标配套)】

《书愤》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悲愤情怀;

2、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

《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具准备:

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对《书愤》疏通了文意,那么接下来我们首先对它做一下总结。

二、深入探究:

①书愤:

书写愤慨

②师:

诗歌的每一联都在书什么呢

师:

全诗没有一个“愤”,是不是作者表达的意思错了?

?

?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

事而“愤”?

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从诗中找)

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a.忧愤国家b.忧愤朝政c.忧愤自己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

?

作者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

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抒发了自

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

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明确:

作者愤懑的是在最美的年华里不能为国效力,没有遇到贤明的赏识自己的君主,因此诗人借北望中原,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③明确感情基调,熟读成诵。

师:

那么我们来看,这首诗前两句的感情基调是对过去的回顾,应该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去朗读呢?

——豪情满志,慷慨激昂。

而诗歌的后两句应该带着一种沉郁愤恨的情感去朗读。

④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

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

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

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

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

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

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

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

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小结:

诗名《书愤》,四联56字,虽无一“愤”字,却句句皆“愤”,愤然之情力透纸背摧入人五内。

全诗以“愤”为基调(主线),不是一怒了之,而是有血有肉,富于变化:

前四句重在激愤,后四句偏于悲愤。

激愤愈烈,悲愤愈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