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6学案第一章 第二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89378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7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6学案第一章 第二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6学案第一章 第二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6学案第一章 第二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6学案第一章 第二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6学案第一章 第二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6学案第一章 第二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docx

《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6学案第一章 第二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6学案第一章 第二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6学案第一章 第二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docx

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6学案第一章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第二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掌握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特点。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资源短缺:

地球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①无限的需求与②有限的供应之间的矛盾造成了资源短缺。

2.环境污染:

人类弃置到环境中的废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而且有些废弃物在环境中几乎不能降解,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3.生态破坏:

③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和核心,生态破坏主要是④植被的破坏。

4.全球环境变化: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遍及全球每个角落,人类的某些行动,使全球环境趋于恶化,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乃至人类的生存。

像全球气候变暖、⑤臭氧层破坏、酸雨、⑥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已成为热门话题。

思维活动

1.如何区别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答案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环境污染会导致生态破坏,生态破坏也会影响到环境污染的发生及其后果。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以⑦人为原因更为重要。

2.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表现为以下几对矛盾的冲突:

(1)资源的⑧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⑨无限性的矛盾;

(2)短期⑩经济利益与长远⑪环境效益的矛盾;

(3)⑫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个人行为和⑬大众利益的矛盾。

思维活动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归根结底,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向自然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另一方面是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三、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⑭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

2.过程的不可逆性

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具有了大规模的⑮干预环境的能力,使环境中经长期演化形成的物理、⑯化学、生物过程发生改变,而有些过程是⑰不可逆的。

3.规模的全球性

有些环境问题是⑱局部的,只影响一个流域、一个地区或少数国家。

但有些环境问题是⑲全球性的,例如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臭氧层破坏问题、酸雨问题、

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和海洋污染问题等。

思维活动

3.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 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资源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从本质上讲,环境问题就是资源问题、发展问题。

造成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的传统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而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观念和发展模式,寻求与自然相和谐的、健康的和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探究点一 环境问题的表现

探究活动

 读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2)在工业社会,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可能带来哪些严重的后果?

(4)除了资源短缺之外,人类还面临哪些主要环境问题?

答案 

(1)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2)人口数量爆炸式增加;人均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多,而地球上能源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可能会带来能源问题即因需求急剧膨胀而导致全球性资源短缺。

(4)除了资源短缺之外,人类还面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

反思归纳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成因

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环境问题的表现也不同。

近三百年来,人类经历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工业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

表现

成因

资源

短缺

人口总量和人均需求量的增长,形成了一种需求无限增长的态势,而地球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无限的需求和有限的供应的矛盾,使当前世界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

环境

污染

近几十年来,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弃置到环境中的废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而且有些废弃物在环境中几乎不能降解,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

生态

破坏

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和核心,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

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等

全球环

境变化

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近50年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遍及全球各个角落。

人类的某些行动,使全球环境趋于恶化,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乃至人类的生存

迁移应用1

 下图是“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影响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___。

(2)环境问题A给江苏沿海地区带来的危害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产生C现象最严重的地区是________(选项),这些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地区之一,产生C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指出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

A.山西、陕西B.新疆、内蒙古

C.吉林、山东D.江西、湖南

答案 

(1)全球变暖 土壤盐碱化 土地荒漠化

(2)沿海地区低地被淹,地下水质量下降 (3)B

原因: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砂质沉积物;每年冬春干旱季节大风日数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措施:

控制人口增长;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还牧);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合理利用水资源;构筑防护林体系。

(答出4点即可)

探究点二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跨越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越境污染、海洋污染、野生物种减少、热带雨林减少、土壤侵蚀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材料二 漫画“苦难的母亲”

(1)仔细观察材料二图,找出当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其中具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2)环境问题的产生以人为原因最为重要,其主要表现为哪几对矛盾的冲突?

(3)为什么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矛盾?

(4)当代环境问题有何特点?

答案 

(1)图中显示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大气污染、水污染、乱砍滥伐、温室效应、噪声污染、火山喷发、海啸、土地荒漠化。

 其中具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温室效应、大气污染。

(2)主要表现为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3)地球自然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由于世界人口不断增长以及人类世代的无限延续和个人需求的不断增长,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导致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矛盾。

(4)当代环境问题具有以下特点:

危害的不可预见性;过程的不可逆性;规模的全球性。

反思归纳

 当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

(1)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更为重要。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对矛盾的冲突。

矛盾

表现

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

庞大的人口压力导致环境破坏、资源枯竭,引发一些地区争端

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给人类和环境带来沉重代价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污染物的越境转移扩大了污染范围和危害

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水资源的浪费,传染病的传播

(2)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与历史上的环境问题相比,当代环境问题有以下特点:

特点

表现

举例

危害的

不可预

见性 

全球性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一般是经过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后才表现出来

农药DDT被试验证明具有卓越的杀虫特性,但在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过程的

不可逆性

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具有了大规模干预环境的能力,使环境中经长期演化形成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发生改变,而其中有些过程是不可逆的

原始森林被砍伐后,人们可以重新造林,但是人工林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乃至土壤,绝不能恢复到原始森林本来的面貌

规模的

全球性

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国家或地区,而且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酸雨随着大气的运动能够影响到很远的地区;国际性河流上游被污染,下游地区也受到影响

迁移应用2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  )

A.自然原因引起的B.人为原因引起的

C.人口增长引起的D.全球变暖引起的

(2)该类环境问题主要发生在(  )

A.流水作用强的地区B.流水作用弱的地区

C.风力作用强的地区D.风力作用弱的地区

(3)结合图中内容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答案 

(1)B 

(2)C

(3)全球变暖、庞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短期经济行为以及不良消费习惯等。

解析 第

(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引起该地区环境问题的原因有全球变暖、人口增多、短期经济行为以及不良消费习惯,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由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引起的。

(2)题,从图中“草原生态破坏”可知,该地区位于干旱、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这里风力作用较强。

第(3)题,结合框架图直接判读,内容合理即可。

1.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B.自然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

C.环境问题都是全球性的

D人类不合理活动会导致环境恶化

答案 D

解析 环境问题包括由自然原因产生的和由人为原因产生的,当前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尤为突出;自然灾害属于自然原因产生的原生环境问题;人类的活动不遵循自然规律就会使环境问题加剧,所以人类不合理活动会导致环境恶化。

2.下列环境问题,主要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A.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

B.大气污染

C.放射性物质泄漏

D.土地荒漠化的加剧

答案 D

解析 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气、水体、土壤的严重污染,属于环境污染问题。

放射性物质的泄漏,造成放射性污染,也属于环境污染。

森林被砍伐、土地荒漠化是生态破坏问题的表现。

3.局部的环境问题之所以能够扩大甚至蔓延全球,其原因是(  )

①自然界的大气、水、地表物质不断运动、循环 ②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和渗透 ③一个地区环境的改变,会使全球所有地区环境随之改变 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主要的、明显的,差异性是次要的、不明显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渗透,使全球地理环境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局部地区的环境问题可以通过大气、水、生物等要素的不断运动,扩大甚至蔓延至全球。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告诫我们,在环境问题上,要正确处理的矛盾是(  )

A.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

D.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

答案 C

解析 此句古训反映在环境问题上说明保护环境要从个人做起,要正确处理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之间的矛盾。

5.人工合成的DDT被试验证明具有卓越的杀虫特性,但是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了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这一问题说明了环境问题的特点是(  )

A.规模的全球性

B.人类破坏活动的广泛性

C.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D.过程的不可逆性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可知,环境问题的危害并非马上被人类发现,而是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表现出来,这反映了环境问题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6.读某热带雨林地区原始社会部落的农业生产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内容填入图中的空白处:

①建筑材料 ②燃料 ③农田 ④水土流失 ⑤文明衰落

(2)简要分析该部落农业生产模式导致该地最终走向衰落的原因。

(3)根据你学过的知识,分析一下该部落应该如何处理与环境的关系才能避免走向衰落的厄运。

答案 

(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

①②③⑤④

(2)人口的增长导致大量的森林遭到砍伐,土地的肥力不能恢复导致其利用效率低下,而土地的自然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当人们对土地的需求量超过土地的自我恢复的能力时,该地必将走向衰落。

(3)控制人口数量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为燃料、建筑材料找到合适的替代材料;森林要采育结合,不要超过其自我恢复的数量;耕地要采取措施恢复其自然肥力以提高其利用率。

解析 第

(1)题,森林在原始社会中主要是作为建筑材料和燃料使用的;热带雨林地区植被破坏之后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2)题,该地是一种单一的以开垦土地为生存手段的生产模式,该模式不注意土地肥力的恢复,而耕地的自我恢复需要漫长的时间,随着当地人口的急剧增长,人们如果仍然无休止地毁林开荒,会走向无地可开的宿命,最终走向衰落。

第(3)题,根据“开源节流”的方针,最终导致衰落的原因是人口的急剧增长,所以首先应该控制人口的增长以延缓衰落的时间,其次是为燃料、建筑材料等找到合适的替代材料,对于森林要采育结合,对于耕地要采取措施恢复其肥力。

[基础过关]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

A.a表示资源开发

B.b表示生产活动

C.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D.d表示废弃物排放

2.属于a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煤矿开采——地面沉降

B.化工厂——水污染

C.火电厂——大气污染

D.冰箱使用——臭氧层破坏

答案 1.C 2.A

解析 本组题容易出错是没有弄清环境、资源以及人口之间的关系。

第1题,据图可知,a表示资源开发,b和c表示生产活动和产品消费,d表示废弃物排放。

第2题,据图可知a阶段表示资源的开发阶段,因此只有A项说法正确。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气体进入大气后被缓慢氧化,分别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雨、雪、冰雹和雾降落到地面形成酸雨。

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情况可造成酸雨的是(  )

①森林遭到乱砍滥伐 ②工业上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③广大农村居民燃烧沼气 ④汽车排放大量尾气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

4.关于我国酸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主要是硝酸型酸雨

B.我国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C.我国酸雨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D.我国重酸雨区主要在华北地区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酸雨主要是由于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酸性气体造成的。

第4题,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燃烧煤炭排放的SO2而形成硫酸型酸雨。

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几内亚比绍政府曾经和美国及西欧几个国家的废物公司秘密签订一项合同,合同规定:

几内亚比绍政府在今后5年内要接受该财团15吨有毒废物,获得6亿美元现钞,后因舆论压力而取消。

据此回答5~7题。

5.污染物转移的实质是(  )

A.经济发达程度差异问题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体现

B.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C.资源短缺

D.任意排放废弃物

6.有关污染物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几内亚比绍地广人稀,少量的污染不会引起环境问题

B.不会带来危害,因几内亚比绍地区属热带气候,环境自净能力强

C.获得巨额的经济赔偿促进该国的经济发展

D.倾倒的污染物会给他国带来环境污染

7.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物,反映了环境问题中的矛盾是(  )

A.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

B.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

C.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D.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答案 5.A 6.D 7.C

解析 第5题,美国和西欧几个国家的公司向几内亚比绍地区转移污染物是利用了该政府比较贫穷,急需资金改善国内的条件,其实质是经济发达程度的差异。

第6题,美国和西欧同样具有几内亚比绍的自然环境条件。

没有选择在其国内处理污染物,可以看出该污染物具有严重污染的特性。

同时少量的补偿资金只能暂时缓解该国的困难,长期看帮助不大。

第7题,只顾自身利益而对污染物不先行治理即转移给其他地区,结果使污染向更大范围转移,扩大污染的危害,属于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8.读“我国部分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森林破坏的分布特征,简述森林破坏原因。

(2)比较①②两地土壤侵蚀的成因差异。

答案 

(1)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和西南区。

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和虫灾等。

(2)①地位于干旱地区,土壤主要受风力侵蚀;②地位于半湿润地区,土壤主要受流水侵蚀。

[能力提升]

当代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污染造成的,如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都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完成9~11题。

9.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

A.人们在两极地区的活动日益频繁

B.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

D.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经济发展无任何关系

答案 B

解析 人口压力、资源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10.下列属于合理利用资源的有(  )

①盲目扩大耕地面积 ②退耕还林 ③山地缓坡修筑梯田 ④围湖造田 ⑤随意开挖矿产资源 ⑥适度开采地下水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②⑤D.②③⑥

答案 D

解析 丘陵缓坡(小于18°,我国小于25°)可以修筑梯田。

11.以下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

A.乱砍滥伐森林B.过度放牧

C.大量开采地热D.任意排放污水

答案 D

解析 A、B、C三项活动均会造成生态破坏,不属于环境污染。

12.环境问题的危害具有不可预见性,其主要原因是(  )

A.环境变化的规模大、时间长

B.环境要素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C.环境变化对人类影响小

D.环境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答案 A

解析 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模拟,因此许多环境问题的危害是难以预见的。

13.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说明了(  )

①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②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和韩国公民到北京来植树,说明有些环境问题不只是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同时也说明了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14.读中国主要贫困区分布和某地区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上面两图,完成下列填空。

若下图中的关联性发生在上图中的A处,则①表示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若下图中的关联性发生在上图中的C处,则①表示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

(2)分析图中B处生态破坏后很难恢复的原因。

(3)分析导致图中D处贫困人口较多的主要原因。

答案 

(1)水土流失 毁林开荒 土地退化(荒漠化) 过度垦荒和过度放牧

(2)气温低,植被稀少,生态脆弱。

(3)地理位置偏僻;生态环境脆弱;交通通讯设施落后;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发展落后。

(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解析 第

(1)题,A处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该地区气候湿润、地势起伏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容易导致水土流失;C处位于我国畜牧业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过度农垦和过度放牧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发生。

(2)题,B处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原貌。

第(3)题,D处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横断山区,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均较差,当地经济发展十分困难。

15.读“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________,A~C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B时段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__________时段。

(2)图中A~C阶段的主要工业可能有(  )

A.核工业B.农产品加工工业

C.钢铁工业D.电子工业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处于C点以后,其原因是(  )

①增加环保投入 ②工业技术进步 ③产业结构调整

④工业发展速度缓慢 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①②⑤B.①②③

C.②③④D.②③⑤

(4)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我国应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应注意的是(  )

A.要减慢工业发展步伐,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B.先大力发展经济,有一定资金积累后,再加大环保投入,治理污染

C.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减小环境污染程度

D.我国目前环境质量较好,无须采取治理环境的措施

答案 

(1)A以前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同步增加(或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 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程度降低 B以后

(2)C (3)B (4)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判断能力以及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历史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措施等知识的理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A阶段以前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都较低,A~C阶段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长,C~B阶段由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被迫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环境污染程度逐步降低。

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要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